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摄论学派的九识论与心性观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i l ll l ii ii i i il il ti rl li 17 4 6 6 5 7 摘要 本文研究唯识古义中摄论学派的九识论与心性观。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和特 色,考察摄论学派唯识思想的基本观点,并在与地论学派比较中,揭示它的理 论缺陷。 九识论中主要阐明两个问题。其一,阿黎耶识的性质如何,及其与七识的 关系。为更加明确八识的相互关系,将它们置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这一传统唯识学范畴,寻找八识与五法、三性、二无我的对应关系。其二,建 立阿摩罗识,以其为真如理、清净心、真实性,理与智和合之体。阿摩罗识对 治阿黎耶识,并为诸识所依住境界,乃境识具遣之唯识实性。在凡夫之境,阿 摩罗识与阿黎耶识同在,成真妄两识之说,但是阿摩罗识本性非识,此说不成。 摄论学派的心性观承袭唯识学传统,说心性本净。就心识性,八识与烦恼 现行相应,而八识与烦恼种子不相应,实则八识性本净。阿摩罗识与烦恼不相 应,在凡夫之境,烦恼覆于阿摩罗识,障其清净本性。修烦恼尽去,以致真如 境,阿摩罗清净心得彰。 关键词:摄论学派;九识论;阿摩罗识;心性观;心性本净 a b s t r a c t l 。m sp a p e r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n i n t h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o r ya n dt h em i n d n a t u r e m e d i t a t i o no fm a h q y q n a s a g r a h as c h 0 0 1 a st h e ma r et h e o r e t i c a l p r i n c i p l ea n d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v i j n a p t i m a t r a t at h e o r y , e x p l o r e sb a s i c v i e w p o i n t so f m a h q y q n a s a g r a h as c h o o la n db r i n g st ol i g h ti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d e f e c t sa sw e l l 嬲i t s u l t i m a t ed e s t i n a t i o nb yc o m p a r i n gw i t hy o g a c a r a b h u m i s a s t r as c h 0 0 1 t h e r ea l et w op o i n t st oe x p l a i no ft h en i n t h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t h e o r y f r i s t l y , i s a s t a - v i j n a n a n id e f i l e m e n to rp u r i t y ( k l e s a - s a m k l e s a - v ) r a v a d a n a 染净) ? h o wa r e o t h e rs e v e n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b e t w e e nw i t hi t ? f o ra n a l y s i n g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 s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c l e a r l y , h a v et h e ms a wi ns c o p ew i t hf i v e - d h a r m a s ,t h r e e n a t u r ea n d t w of o r m so fs e l f l e s s n e s s a l lo ft h e mm a d e u pat r a d i t i o ni nv i j n a p t i m a t r a t at h e o r y s e c o n d l y , a d v o c a t e da m a l a - v i j n a n aa s t a t h a g a t a g a r b h a , o r i g i n a lp u r i t ym i n d t h e t r u t hn a t u r e ,“c o m b i n i n g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p r a j n aa n dt a t h a g a t a g a r b h a ( 正智与真 如) ”i tf o r c e sa s t a - v i j n a n a n it ot u r n ,i na d d i t i o n st ot h i s ,i t st h el i v i n gm o o do fo t h e r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t h et r u t ho fv i j n a p t i - m a t r a t a t h e o r yi nw h i c hb o t hm o o da n d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r e d i s a p p e a r e d i nc o m m o n m o o d ,a s t a - v i j n a n a n i w i t h a m a l a - v i j n a n ab o t ha le ,t h e nl e a d i n gt oaf a l s i t ya n dat r u t h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r e t o g e t h e rw h i c hw e r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 b u ta m a l a - v i j n a n ai s n tr e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s 0 m i s s i o ni si n e x s i t e n c e t h em i n d - n a t u r em e d i t a t i o no fm a h q y q n a s a g r a h as c h o o l ,i n s i s t o nm i n d o r i g i n a lp u r i t yo fv i j n a p t i m a t r a t at h e o r y t h en a t u r eo f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r ep u r i t yf o r b e i n ga p a r tw i t hk l e s a , b u tv e r yo p p o s i t ed e f i l e m e n to fi t ss a m u d a c a r a ( p e r f o r m i n g s i g h t ) ,a sb e i n g a n v i t a ( t o g e t h e r ) s oe i g h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r ep u r i t yi nn a t u r e a m a l a - v i j n a n ai sc o n f u s e dw i t hd e f i l e m e n t si nc o m m o nm o o d t i ut h e s ed u s t sb r e a k o f f , a m a l a - v i j n a n aw i l lr e t u r ni n t ow h i c hi ts h o u l db e s om i n d n a t u r ei so r i g i n a l p u r i t y k e y w o r d s :m a h q y q n a s a g r a h as c h o o l ;t h en i n t h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o r y ; a m a l a - v i j n a n a ;t h em i n d - n a t u r em e d i t a t i o n ;o r i g i n a lp u r i t ym i n d n a t u r e 目录 目录 绪言1 第一章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5 第一节八识的性质5 一、阿黎耶识的性质和表相5 二、阿黎耶识与前七识的关系8 第二节八识与五法、三性的关系1 l 一、五法是什么? 1l 二、三性的表相和名义1 2 三、八识与五法三性的关系1 4 第二章摄论师与南北朝时期真妄识的争论1 7 第一节阿摩罗识的性质1 7 一、阿摩罗识提出的依据1 7 一 二、阿摩罗识的性质1 8 第二节阿黎耶识与阿摩罗识2 1 一、“对治 之说2 1 二、阿摩罗识为出世法所住2 3 第三节地论学派论阿黎耶识性质2 6 第四节建立阿摩罗识的原因3 0 第三章摄论学派的心性观3 2 第一节八识与烦恼的关系3 3 一、八识与烦恼现行相应3 3 二、八识与烦恼种子不相应3 7 第二节真如( 阿摩罗识) 与烦恼的关系3 9 第三节佛性论之“三佛性”4 l 结语4 4 致谢4 6 参考文献4 7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 0 1 1 1 目录 i v 绪言 绪言 南北朝佛教中,以真谛为中心而成的摄论学派,与以菩提流支为中心的地 论学派共传唯识学。两者与唐朝兴起的玄奘之唯识宗,分别传唯识古义与唯识 今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摄论学派的九识论与心性观。这个问题既是唯识思想的 基础理论,也是该学派理论特色。作为兴盛一时的佛教学派之一,它的起灭有 迹可寻,在佛教思想史上也卓有意义。 首先,摄论学派产生于南北朝。以此时期佛学思潮作背景及载体,对它加 以研究。反之,摄论学派研讨的问题也是当时佛学界关注方向的反映。以小见 大,从研究摄论学派,了解、厘清南北朝时期佛教讨论的基本、核心问题 心性观,甚至社会对佛教的认识形态相关的变化和影响。由此引入,逐渐认识 一个时代学术的气质与基本内容。其次,唯识三系:地论、摄论两学派和唯识 宗。古学祖述无着、世亲之学;今学则继承安慧、护法的思想,加以推阐别成 新学。古学的文献散失,又受新学排斥,所以它的是非混淆难辨。只对唯识今 学作研究,使唯识学的思想研究产生断层现象。越是这样,理事越是模糊。学 界正逐渐开始对唯识古学进行研究。 本文内容的展开依循两法。对摄论学派的论述,必须基于对历史真实的尊 重。摄论学派学说的发展,找寻演变生化的内在矛盾互对,作逻辑的推演,是 对理论事实的尊重。以思想史的角度,在唯识学三系之内的比较;在唯识派系 之外,摄论学派与起信论、如来藏思潮的交响互涉。 本文在学派思想的分析比较中,要厘清摄论学派的思想发展的过程、所面 对的困境、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最终的归宿等等。 摄论学派兴盛的时间不长,由一些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十分遗憾,学界 尚未出现被基本认同的对该问题的合理解释。现在,对摄论学派作的整体性研 究,还处于相对不足的阶段。这与其在佛教史的重要地位不符。 已有或正进行的研究,呈现出随时代而变的状态。2 0 世纪初至5 0 年代, 国际学界主要对真谛的生平、翻译活动、摄论学派的传承进行考察,简单地介 绪言 绍旧译、新译唯识思想的差异。 从6 0 年代开始,重视对真谛唯识思想的研究,以胜又俊教、印顺、牟宗三、 高峻直道、上田义文为代表人物,他们倾向于概括真谛的思想重点,突出其思 想的独特性,大陆学界韩镜清对唯识古学的思想亦有所关注。1 9 7 2 年,岩田良 三作摄论与九识说和真谛的三性说两文。1 9 7 7 年,牟宗三作佛性与 般若,探讨真谛译决定藏论、三无性论中的阿摩罗识思想。1 9 7 8 年, 马定波的中国佛教心性说之研究,探讨阿陀那识为第七识,阿黎耶识在其译 书中的意义,第九识说的成立。次年,吕潋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指出真谛 之学两重点,即八识外所立的第九识义、依他性同于遍计性终要断灭。1 9 8 1 年, 印顺的如来藏之研究指出真谛思想的五个特点:如来藏学与瑜伽学糅合; 阿黎耶识通二分;如来藏我;转依;阿摩罗识。1 9 8 4 年,木村邦和对敦煌出土 的摄论疏章中的阿摩罗识、解性思想进行集中研究,探讨了该疏章与真谛 思想的相同和不同处。1 9 8 9 年,杨惠南在吉藏一书中探讨了摄论师的心识 说与三无性说,指出摄论宗主张阿黎耶识的本质是虚妄的有为心识,其“真 的一分乃是它依靠的第九阿摩罗识所流变而列存下来的。 9 0 年代以来,台湾学者,如释恒清、陈一标、曹志成、黎贤宗、释仁宥等, 对真谛的某一方面思想进行细致、具体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1 9 9 1 年,陈一 标的唯识学“虚妄分别之研究,探讨了旧新两译的“虚妄分别”。在9 4 年, 他的真谛的“三性 思想以 为中心指出,真谛的三性思想具 有“境识同一”、“智如合一 的特点。1 9 9 9 年,韩廷杰的摄论师的传承及其 哲理,探讨了第八识、第九识的特点。2 0 0 1 年,大竹晋探讨了真谛译摄大 乘论释中的一识说、二识说、三识说、四识说,指出真谛唯识思想的特色 于,阿黎耶识缘十八界,八识的体为一。岩田谛静在真谛唯识说的特色 出,真谛的思想融合了互相对峙的两大思想体系唯识说与佛性如来藏说 而创出阿摩罗识说。并基于五性各别,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2 0 0 2 年, 立天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指出,摄论师以阿黎耶识为妄,第九阿摩罗识 真。以阿黎耶识为依持,又以阿摩罗识为一切法的本原。2 0 0 6 年陈兵先生作 九识的建立与争议一文,提出了阿摩罗识成立的疑问。同年,圣凯作摄 学派思想研究,是对摄论学派作综合性的研究。2 0 0 8 年,徐清祥作染净 2 绪言 能所佛教心性观中有探讨唯识学的心性观问题,杨维中所作中国唯识宗通 史,是就摄论学派为最新的研究作品。 简述本文内容,凡三章,就九识论分成两章。 第一章,阐述第八阿黎耶识的性质与表现,以及它与前七识的关系。为了 更加明确八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这一传统唯识 学范畴为背景,寻找八识与五法、三性的对应关系。论述阿黎耶识对应依他性, 分成染净两分统摄五法。由此,显示摄论学派对阿黎耶识的定位。 第二章,摄论学派建立第九阿摩罗识,将它定义为真如理、清净心、真实 性、理与智和合之体。而且,阿摩罗识对治阿黎耶识,又是诸识所依住的境界, 成就了境识俱遣的唯识实义。在凡夫境界,阿摩罗识与阿黎耶识同在众生之中, 所以有真妄两识的说法甚至是争论。但是,阿摩罗识本性不是识,这场争论实 际已经被真谛的译经否定。 第三章,摄论学派的心性观。承袭唯识学心性本净的传统,就心识性,八 识与烦恼现行相应,而八识与烦恼种子不相应,所以是八识性本净。阿摩罗识 与烦恼不相应,在凡夫境界,它被烦恼覆,障碍了清净本性。修行除尽烦恼, 到达真如境,阿摩罗自性清净心得以显现。, 略说摄论学派典籍,以明本文研究的原典根本,引文其所由来。1 、印度大 乘佛教的瑜伽行派,重要著作有很多:解深密经、阿毗达磨集论、显 扬圣教论、三无性论、阿毗达磨经、大庄严论、摄大乘论 及摄大乘论释。摄论学派由真谛创始,并以其所译摄大乘论及摄大 乘论释为思想本始,立派流传。 2 、摄大乘论,北魏佛陀扇多译二卷,但释论未译,此义流行不广。梁 大同元年5 4 6 年,真谛译出摄大乘论三卷、摄大乘论释十二卷。真谛 重视摄大乘论,与门人誓要弘传摄大乘论与俱舍论,使之流行中 国。摄论学派主要教义即在诠释摄大乘论及摄大乘论释所说。 3 、真谛翻译的唯识典籍,以几部为重要:一、解节经,即唐玄奘翻译 的解深密经( 已佚失) 。唐代新罗僧、玄奘弟子圆测的解深密经疏曾 引用之。二、决定藏论三卷,即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之“五 识身相应地意地 。三、 转识论一卷,即唐玄奘译唯识三十颂。四、 绪言 大乘唯识论一卷,即唐玄奘译唯识二十论。五、中边分别论二卷, 即玄奘译辩中边论三卷。六、佛性论四卷。七、三无性论二卷,即 唐玄奘译显扬圣教论的成无性品。八、显识论一卷。九、十八 空论。 还有摄论学派的后期论作,摄大乘论疏卷五、卷七,摄论章卷第 一,摄大乘论章卷第一,摄大乘论抄,摄大乘义章卷第四。这些 由后人整理,现收于大正藏的敦煌写本里,都是研究摄论学派思想的重要 文本。 4 第一章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 第一章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 第一节八识的性质 就摄论( 以下称摄论) 及摄大乘论释( 以下称摄论释) ,没有 分别说八识,只就第八识论述十分丰富。 一、阿黎耶识的性质和表相 摄论论述了第八阿黎耶识的性质、表现与染净性等几个方面。就它的 性质,是染净所依、藏识性、缘起法。 ( 一) 阿黎耶识是染净所依。“此界无始时,一切法依止。若有诸道有,及 有得涅粲。 一切法包括染法和净法,它们依于止于阿黎耶识。 “此阿黎耶识界,以解为性。此界有五义:一体类义,一切众生不出此体 类,由此体类众生不异:二因义,一切圣人法四念处等,缘此界生故:三生义, 一切圣人所得法身,由信乐此界法门故得成就;四真实义,世间不破,出世间 亦不尽;五藏义,若应此法自性善故成内,若外此法虽复相应,则成毅故约此 界。 圆总括此“界”之义,一切法之所由生及依存,既是生因,亦为依因。由 此种子因,一切法所依的因体,故有生死流转的诸趣,及能证得的清净涅粲。 印顺法师说,世亲论师释“界 ,是一切杂染有漏诸法种子。无始时来的杂 染种,生有为有漏法,成五趣的差别。涅檠,是舍离染界而证得,并非无始之 界所生。 安立阿黎耶识,杂染清净所以能成。杂染法分烦恼杂染法、业杂染法和生 杂染法;清净法分世间清净法和出世清净法。“若离此名相所立阿黎耶识,不净 品净品等皆不成就。烦恼不净品、业不净品、生不净品、世间净品、出世净品 等,皆不成就。 “云何烦恼不净品不成就? 根本烦恼及少分烦恼所作熏习种子,于六识不 真谛摄人乘论卷上,大币藏第3 1 卷,第1 1 3 页。 圆真谛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 l 卷,第1 5 6 页。 国印顺掇人乘论讲记妙云集,1 - 编之六。台北:正闻i l :版社,第4 l 页。 真谛摄人乘论卷上,人正藏第3 l 卷,第1 1 6 页。 5 第一章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 得成就。何以故? 眼识与欲等,大小二惑俱起俱灭,此眼识是惑所熏成立种子。 余识不尔。是眼识已灭,或余识间起,熏习及熏习依止皆不可得。眼识前时已 谢,现无有体,或余识所间,从已灭无法。于静地中离果报识有余种子, 此义不成。复次,若众生生无色界,离一切种子果报识,若生染污心及善心, 则无种子,并依止染污及善二识皆不得成。 烦恼杂染熏习所成种子不能摄藏于六识中,所以不能没有阿黎耶识。以眼识 来说:如眼识为所熏,与能熏( 贪等烦恼及随烦恼) 共生灭,并熏成烦恼种。但 受熏的眼识灭去,即有余识生,所以眼识不能相续。业烦恼,亦依阿黎耶识,这 从十二支缘起中“行缘识、“取缘有”可以解释。身口意三业是行,其与识共生 灭,熏成业种,摄藏于识中。因业行而有识种,叫行缘识。此识必不是六转识等, 因其有间断,不坚固,前后相违差别,只阿黎耶识性可。“取缘有 也可以此类 推。生杂染依阿黎耶识,含义有二:一则生命相续,一期生命之始终,后期的轮 回。后生接续前生,此中必有阿黎耶识,以为承载。二则执受身根。有情受生所 得色根,一期之中不烂不坏,因于阿陀那的执取力。其余七识不具备这个功能。 世间清净法与出世间清净法依于阿黎耶识。世间净法离黎耶不成,“若众生 未离欲、欲界,未得色界心,先起欲界善心,求离欲、欲界。修行观心,此欲 界加行心与色界心,不俱起俱灭,故非所熏。是故欲界善心,非是色界善心种 子。过去色界心无量余生及别心所隔,后时不可立为静识种子,已无有故,是 故此义得成。谓色界静心一切种子果报识,次第传来立为因缘,此加行善心立 为增上缘,如此于一切离欲地中,是义应知,如此世间清净品义,离一切种子 果报识,则不可立 。简言之,就世间清净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作为成就色 界静心的因缘,加行心等为增上缘。出世净法亦然。 ( 二) 阿黎耶识的藏识性。“诸法依藏住,一切种子识,故名阿黎耶识,我 为胜人说 。 阿黎耶识能摄藏一切法和法种,所以名为种子识。种子与本识, 如波之于水:波多水一,离水无波,波即是水,两是非一非异。从其藏识之义 说,阿黎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果。藏识之“藏 ,分摄藏与执藏两义。一摄藏义: 一切有为诸法,被阿黎耶识摄藏,同时又为阿黎耶识所生之果。而阿黎耶识为 杂染法之因,具有摄藏之能,所以名为阿黎耶识。二执藏义:“复次诸众生,藏 西真谛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 1 卷,第1 1 6 页。 o 真谛摄人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 l 卷,第1 1 6 页。 真谛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 l 卷,第1 1 3 页。 6 第章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 此识中。由取我相故,是故名阿黎耶识。释日:藏者以执义,约阿陀那识及意 识,说众生名。何以故? 一切众生无无我执,我执若起,缘何境缘本识起,微 细一类相续不断故。”山众生的意、识执着此识为“我”,名为阿黎耶识。阿黎耶 识是变化的、有为的,同时它也是相续不断的。 ( 三) 摄论中说二种缘起法:分别爱非爱缘起,分别自性缘起。前者为 十二支缘起,后者是阿黎耶识缘起。 “依止阿黎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生。释日:由诸法种子,依阿 黎耶识诸法欲生时,外缘若具,依阿黎耶识则更得生。诸法生以阿黎耶识为通 因,是名分别自性。何以故? 种种诸法体性生起、分别差别,同以阿黎耶识为 因故。若分别诸法缘生自性,此唯阿黎耶识。论日:由分别种种法因缘自性故。 释日:遍三界诸法品类,若分别生起因,唯是一识。若分别诸法性,即是此识。 若分别诸法差别,皆从此识生。是故诸法由此识悉同一性。留一切法相如何缘 起生成呢? 因为阿黎耶识中的诸法种子,如果还有具足的外缘,可以得生。阿 黎耶识是生诸法的共因,称为分别自性。因为生起的诸法,各有差别的体性, 其中的缘故正是阿黎耶识。如果有赋予诸法各别自性的原因,只能是阿黎耶识。 作为共因,诸法的共性,阿黎耶识是唯一的识。所以,诸法都是阿黎耶识缘起, 阿黎耶识缘起诸法。 ( 四) 阿黎耶识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它的体相有三种:因相、果相、自 相。因相是能生诸法的一切种子识,果相是受熏而变化的异熟识,自相是能受 转识熏习,也能生诸转识的本识的全貌。 阿黎耶识因相,杂染法熏成种子,藏于阿黎耶识。此种子识作杂染法现世 生因,这叫做因相。果相,说的是受熏。能熏的杂染法,熏成阿黎耶识的潜移 默化而相续,所以是果相。自相,“依一切不净品法,熏习此识最胜,为彼得生 功能。此功能相复云何? 谓摄持种子,云何摄持? 熏习成一故言摄持”。 阿黎 耶识,被不净法熏习,完成自身的能生功能和相续,又能摄藏杂染法种子,能 熏习与所熏习两者,成就了阿黎耶识的自相。 ( 五) 阿黎耶识的染污性。阿黎耶识与杂染法,一个是能生的所熏,另一 个是所生的能熏,两者同时互为因缘。像明灯一样,“由炷体作依止,能生光焰 真谛摄人乘论释卷一,人正藏第3 l 卷,第1 5 7 页。 2 真谛摄人乘论释卷一,人币藏第3 l 卷,第1 6 4 页。 4 真谛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 l 卷,第1 6 2 页。 7 第一章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 故,炷是光焰生因。光焰即此生,刹那中能烧然柱,光焰即为炷烧然因。此阿 黎耶识与彼一切法,为共有生因 。哪火焰与灯炷,灯炷生火焰,火焰焚烧灯炷, 互为因缘。又如互相依靠的芦束,依持而立。再说熏习,有两层意思:杂染法 熏阿黎耶识;因为熏习而有阿黎耶识。两者分别说的是能熏与熏成。说阿黎耶 识性质是杂染,还可以根据它的三相含义。其实,只要是阿黎耶识与染法互为 因果,它就是杂染的。 再说阿黎耶识的众名,各论有异,但是在摄论中明确说,阿黎耶识另 有阿陀那识、心等名,从此见八识之间关系,以下再论。 二、阿黎耶识与前七识的关系 “第二陀那,此名执识,以能执本识为神我故,执彼名色以为我所,名执 识。 摄论里没有“七识 的说法,而说“阿陀那 。阿陀那执识的“执 有两义:一执本识为“我 ;二执本识所生的名色为我所。 “第三生起者,此有二义:一从果得名,用彼六识熏习本识成其种子,种 子有二种功能:一是业种,能生苦乐二种果故,二是惑种,能引业种令其受生, 从此义故名生起识。二从因得名,以从本识种子生起此识故名生起识,此义如 彼缘生章中广说。 六识在摄论中有三个名称:生起识、受用识、六 识。六识以依止差别六根所以名。“缘生章广说,真谛门中六识无生,俗谛门中 六识有生。二言简真者,无生净识所摄,生灭六识所摄,黎耶意识摄。所以, 六识只是俗谛、方便分别说,它们是假有,无实体。 阿陀那识与六识,在摄大乘论抄里对它们的性质是近乎相同的论述: 就是第七识由阿黎耶识所摄,六识由阿陀那与阿黎耶识所摄,也归结于阿黎耶 识所摄,这是唯识学共许的说法。 阿黎耶识与前七识,可见心、意、识三者的关系。从小乘只说六识,到解 深密经说一切种子心识( 阿黎耶识、心) ,再到瑜伽师地论立意( 染污意、 末那识) 。及至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又有新说法。真谛以阿黎耶识统摄心、 o 真谛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 l 卷,第1 6 3 页。 o 摄大乘论章卷第一,大正藏第8 5 卷,第1 0 1 3 页。 国摄大乘论章卷第一,大正藏第8 5 卷,第1 0 1 3 页。 回真谛摄大乘论释卷一, 大正藏第3 l 卷,第1 6 3 页。 圣凯摄论学派研究中说“诸识差别与八识现行”,宗教文化 h 版社2 0 0 6 年,第“页。杨维中中 国唯识宗通史中说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凤凰出版社2 0 0 8 年,分别第4 7 9 、5 0 0 页。两者部 有这种说法。 8 第一章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 意、识三者,学界称此说为“一心论,后又总结出真谛还有“一意识论”的提 法。 阿黎耶识与余七识,摄论学派继承部派佛教“体一名异 的传统,形成“一 心论”,进而“一意识论 。八识虽众,摄论里只是说阿黎耶识。阿黎耶识一 识,却包含八识义。从第七识的提出来看,阿陀那识即第七识,意义同成唯 识论的第七末那识相近。它的提出是建立在阿黎耶识之上的。 “云何此识或说为阿陀那识? 能执持一切有色诸根,一切受生取依止故。 何以故? 有色诸根此识所执持不坏不失,及至相续后际,又正受生时由能生取 阴故,故六道身皆如是取,是取事用识所执持故,说名阿陀那。或说名心,如 佛世尊言心意识,意有二种:一能与彼生次第缘依故,先灭识为意,又以识生 依止为意;二有染污意 。这段文字出自摄论“依止胜相”的“众名品 。 阿陀那识作为阿黎耶识又一名称,且之后的论著皆有此说。那么,阿陀那识是 阿黎耶识的一分,还是就是阿黎耶识? 显然,两疑问答案都是否定的。阿陀那 识是阿黎耶识的现行识之一,自身无体,是一种功用。它也叫作“意”,“意 又有两义:第一,阿陀那能执持诸色根,使生命受生,以至前后相继不断,所 谓“能与彼生次第缘依故”,与识( 彼) 生为缘。第二,阿陀那识是“染污意。 以“我 为执着,所以性质染污。阿陀那究竟是染污意,无清净分,真谛所传 之学大致是这样。 真谛说的阿陀那识,比照玄奘成唯识论的末那识,都有“与彼生为缘 之意和“染污意 的含义,同是执识。但在成唯识论是第八阿黎耶识有 这样的内涵,离开第七末那识,明确分别了两识。摄论中,此意是第八阿黎 耶识、也是第七阿陀那识。两者是非一非异。对前六识,摄论没有说明。但 是以六识说的基础:六识为现行识,生起为用,联系人法二执。它们有所依所 缘,各自有对象。它们寻常变化,时起时灭。所以,六识与阿黎耶识是体用之 别。 前七识无论是确实有义,或为方便权说,则幻有实无。其义依阿黎耶识而 有,其自终幻灭。两均为黎耶所摄,只是黎耶的相形,没有自体性。所以黎耶、 。部派佛教观点,多有论说。如阿毗达磨品类足论有“心云何? 谓心、意、识。”阿毗昙心论直说 “心者意,意者识,实i 叫而异名。”阿毗达磨俱舍论有“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 故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足一。”各见于大正藏第2 6 、2 8 、2 9 卷,第6 9 2 、8 1 0 ,2 1 页。 真谛摄人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 l 卷,第1 1 4 页。 9 第一章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 陀那、六识只是黎耶一体,别无它体。这在摄大乘论章中论述很详实。 摄论论成立唯识义时,比较明确提出“一意识。摄论释有言:“诸 师说此意识,随种种依止生起,得种种名。释日:诸师谓诸菩萨,成立一意识 次第生起。意识虽一,若依止眼根生得眼识名,乃至依止身根生得身识名,此 中更无余识异于意识。离阿黎耶识此本识入意识摄,以同类故。此意识由依止 得别名 。五识是意识的业用,对缘用不同的境相,依不同的根器,成不同的 识,所以有众名。实际上是名为五识,只是一意识。甚至说阿黎耶识为此意识 涵摄,因于同类性。 真谛译显识论就此有详论。它所说分别识中的受者识,就是意识,且 分成三品:“二受者识,意界名受者,识即三种意识:一谓阿黎耶识,是细品意 识,恒受果报,不通善恶但是无覆无记;二陀那识,是中品意识,但受凡夫身 果报;三者谓常所明意识,是粗品意识,通受善恶无记三性果 。 八识以一意 识统一了,又敷衍出阿黎耶识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对此,圣凯法师提出,阿黎 耶识以意识为见识,缘十八界,强调以“意根 为中心。 印顺法师说,摄论心识论是“一心论 ,渐有多心论的趋势, 对学界认 为真谛的“一种七现 思想作了铺陈。强调阿黎耶识作为种子识,现行的只前 七识。“一种七现 也是“一心论”的延伸。他说“一种七现”:心是种子识, 从种子所现,是前七现行。心意识并非平列,乃一种七转。前七现识,由阿黎 耶识所生只第七识,所以第七识与六转识不同。 o 摄大乘论章卷第一,“第二辨陀那者,有其四门,一名摄真门、二名简真门、三名从本门、四名简 本门。如众名章说,识名目六识,第五摄本门者,如分别章说,黎耶意识摄。辨体性讫。” 大正 藏第8 5 卷,第1 0 1 3 页。 圆真谛摄大乘论释卷五,大正藏第3 l 卷,第1 8 5 页。 圆真谛译显识论,大正藏第3 l 卷,第8 7 9 页。 回圣凯摄论学派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6 年,第4 2 - 4 3 页。 o 印顺摄大乘论讲记,妙云集上编之六。台北:正闻出版社。第1 l 页。 印顺摄人乘论讲记,妙云集上编之六。台北:正闻i h 版社,第5 9 页。 1 0 第一章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 一、五法是什么? 第二节八识与五法、三性的关系 摄论中没有说到五法,但是真谛译的三无性论有说五法。“若法 是有,不出五藏。五藏者:一相、二名、三分别、四如如、五无分别智。一相 者,谓诸法品类为名句味所依止。名者,即是诸法品类中名句味也。分别者, 谓三界心及心法。如如者,谓法空所显圣智境界。无分别智者,由此智故一切 圣人能通达如如。此五法中前三是世谛,后二是真如。 五藏即五法,略说了 相、名、分别、真如( 如如) 、正智( 无分别智) 。后说五相也是五法。 “初名言相,即是诸法名字及说此名言是识所作,识似名言相起即是分别 性,能分别识即依他性,所分别名言既无所有,能分别识亦无所有,即是真实 性,是故初相即三性摄。第二相亦三性摄者,所言相即是名言所目义,谓一切 - 诸物亦是识所作,但识有似物相起即是分别性,能分别识即是依他性,亦二俱 无所有,即是真实性。第三相但为分别性所摄者,此名义相应相,谓为物立名, 令与物相应,因名得显物,此名义实无所有,无相义故,但是分别性。第四相 但为依他性摄者,此执着名义二相,辨其能执故但是依他性,不明所执故非分 别,前但出所分别不出能分别故非依他。第五相唯为真性所摄者,此不执着名 义二相,即是境智无差别阿摩罗识故。第四第三亦不离真实性,但其所立正为 偏显一义耳。圆 这里是从五法( 五相) 与三性的互摄开始说起,但就五法的解释也算是明 确的。五法分别是名( 名言相) 、相( 所言相) 、分别( 名义相) 、正智( 执 着相) 、真如( 非执着相) 。名是诸法的名字,是识作用的结果,名生起与识 相似,所以属于( 摄于) 分别性,识属于依他性,名与识都不是实有,所以属 于真实性。相是名的目标物,和名一样,属于三性。分别是识的认识作用,使 名与相对应,它属于分别性。正智是对名、义二相为假有的明辨,也是对能执 着之识的明辨,所以属于依他性,与分别性不同。分别与正智也不离真实性, 但各以分别性、依他性为主。真如是非执着相,它不执着名、义二相,也不执 t - - 无性论卷上, 大正藏第3 l 卷第8 6 7 页。 雪三无性论卷下,大正藏第3 l 卷,第8 7 3 页。 l l 第一章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 着于能执着之识,所以是境智无差别。因为无所执着,一切平等,境智皆无可 执着的正是阿摩罗识。 二、三性的表相和名义 在摄论说三性的相、名义。相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分别性相、三 真实性相。 1 、依他起相。“本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差别。何者为差别? 谓身 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 别识,善恶两道生死识。”从三方面理解:阿黎耶识作为种子是它的因缘,虚 妄分别摄持诸识是它的自性,阿黎耶识现起的诸妄识是它的别相。 2 、分别性相。“分别性相者,实无有尘,唯有识体,显现为尘 。谓于无 义唯有识中,似义( 假有) 显现。凡夫因为虚妄熏习,生起虚妄分别心,有种 种似义的分别相显现,这似义就是所分别相。成唯识论说:“或复内识转似 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 别似外境现”。它的遍计执性,正对应本论的分别性。后译分别性为遍计性是 唯识宗的新说。 3 、真实性相。“真实性相者,是依他性,由此尘相永无所有,此实不无 。 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能显真实性。于依他起相上,因分别 性的似义相永无有性,就是彻底通达分别性无,依他诸法因空却分别性所显的 空相,叫真实性相,唯识宗称圆成实相。 显见这三相中,依他起是中心;依他起而显现为似义( 假有) ,就是分别相; 离却错误的认识,通达无义,就是真实性。以上对三相的基本、简单的认识: 依他起是虚妄分别的心法,分别相是似义显现的境相,真实相是因空却分别性 所显的诸法空性。它也说境由分别性所执,义是依他起,境义二空故是圆成实, 这是唯识学上三相的定义。如辨中边论说:“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 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 三性的名义。“若唯识似尘显现依止,说名依他性,云何成依他? 何因缘说 函真谛摄论卷上,大正藏第3 l 卷,第1 1 8 页。 雪真谛摄论卷上,大正藏第3 l 卷,第1 1 8 页。 国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第3 l 卷,第l 页。 园真谛摄论卷上,大正藏第3 l 卷,第1 1 8 页。 玄奘译辩中边论卷上,大正藏第3 l 卷,第4 6 4 页。 1 2 第一章八识与五法三臼性的关系 名依他? 从自熏习种子生故,系属因缘不得自在,若生无有功能过- - 杀l j ) g 得自 住故,说名依他。若分别性依他实无所有似尘显现,云何成分别? 何因缘说名 分别? 无量相貌意识分别,颠倒生因故成分别,无有自相唯见分别故,说名分 别。若真实性分别性永无所有为相,云何成真实? 何因缘说名真实? 由如无不 如故成真实,由成就清净境界由一切善法中最胜,于胜义成就故说名真实。 这是解答各对三性的两个问题。依他起性,实在唯有识,是那不真实的似 义显现( 分别性) 的所依,则它该成为他依,名称却反是依他起? 又何缘由得 名依他起? 答复就是两点:一依他生,依他起法的现起,是自类的熏习种子所 生,所以种子能引自果。现行对于能生的种子叫做他,种现性分别、自他分别, 名依他起。二依他住,依他起的事相,生死起灭只是刹那间,没有自我保持之 能。唯有诸外法的依持,才能暂时作用功能,成名依他起。一依自种子而生, 一依现法而暂住。依自种子是说亲因,依外法是说助缘,自性毕竟无有所依。 仗因托缘而起的,就是依他起。 分别性:分别自性是依他起的似义显现,本身是实无,不名依他,而名分 别性? 论中的解答,也有三层:一所依,分别性依于依他起。似义依义,相是 似有相;二无所有,分别性是实无所有,似义为无相实空;三名分别,显现似 尘,相貌无量,生于意识的颠倒分别,所以名分别。总言之,它没有自体、起 于意识错乱的了别作用,成遍坏假相。 印顺对分别性的解释,依于奘译摄论。他分成二法解:一遍计相,意识 对所分别的义,生起种种行相,周遍计度一切境界,它是能遍计者。意识遍计 无量行相,是颠倒、错乱的。但取义而显的似义,不是独出于意识,还因为从 来的虚妄熏习。意识生起,自然的现起乱相,这乱相就是遍计所执性。它是意 识的所分别、所缘相。所以叫遍计所执性。二遍所计,似义显现的乱相,它的 存在毫无自体。它只是虚妄分别心的对执。似义没有自体,自性是乱识的遍计 性,离却名言识,不复存在。遍计本是妄识的能缘作用。它是意识遍计生起, 是遍计的假立。它所以称遍计执性,都从遍计的分别心来。这样解说,与原意 无岐,还有加深,可取。 意识是能分别,依他起是所分别,意识的所缘。分别性的自性即是依于依 他起性,这关乎依他与分别的关系。 函真谛译摄人乘论卷中,大正藏第3 l 卷,第1 1 9 页。 。印顺摄大乘论讲记( 上) ,妙云集之卷六,第6 6 页。 1 3 第一章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 真实性,立名的缘由先问:若说真实自性是依他起性的分别性的究竟无, 没有分别性,为什么有真实自性呢? 本论中二义答来:一真实无妄,分别性永 无时的法性,此即虚妄殆尽时,恒常无变异,它是诸法的实性,亦即佛说的空 性。此性,是圆满、成就、真实,所以叫真实性。二殊胜义,所缘清净的境界, 显示圆成实性。它是一切善法中最殊胜的,所以也称为胜义善,不变化,不消 失。 这三性的名义:仗因( 种子) 托缘而有的,名依他起性;为识所缘,依识 而现的是分别性;法性所显的是真实性。 已说五法与三性,补充两者的互摄。对此,经典中说法不一。瑜伽师地 论有:“问三种自性相等五法,初自性,五法中几所摄? 答都非所摄。问第 二自性几所摄? 答四所摄。问第三自性几所摄? 答一所摄。 这是说分别性不 摄五法,依他性摄相、名、分别、正智,真实性摄真如。辨中边论说“颂 日:名遍计所执,相分别依他,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论日:相等五事随 其所应,摄在根本三种真实。谓名摄在遍计所执,相及分别摄在依他,圆成实 摄真如正智。 摄论派的三无性论:“今约三相分别五相。应知五相中前 二相。通为三相所摄。第三相偏为分别相摄。第四相但为依他相摄。第五相唯 为真实相摄。 与前文说五法同看,就明了名、相属于三性,分别属于分别性, 正智属于依他性,真如属于真实性。 八识与五法三性的关系 依他性书可黎耶识染依他分别性相( 所) 、名( 能) 、分别七识 净依他真实性正智( 能) 、真如( 所) ( 1 ) 八识与五法。识是能分别,即五法之中的“分别 法。“分别者,谓 三界心及心法。 心法是百法之中的八识心王,三界心是说阿黎耶识。分别是 七识,七识及一切心所法依第八识而起。 , o 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大正藏第3 0 卷,第7 0 4 页。 o 辩中边论卷中。大正藏第3 1 卷,第4 6 9 页。 国 三无性论卷下,大正藏第3 l 卷,第8 7 3 页。 o 三无性论卷上,大正藏第3 i 卷,第8 6 7 页。 1 4 有根所依,对应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末那识以前六识 及第八阿黎耶识为根。它们的对象对应的是色、声、香、味、触、法、“我。 过程就是认识作用,结果即是成对象、成境界,而且自成为识。那么,七识与 境相之间,就是能所对应,分别的对应,识是能分别,境相是所分别。相、名 两者,相是所,名是能。但相名对于分别,相名同是所分别,分别是能分别。 相、名、分别同是染法,七识也是染法。所以,由此揭示出七识的作用是能分 别,其以分别为体。 有人认为,凡识皆是能分别,有分别作用,所以第八阿黎耶识也是分别, 即五法之中的分别法。实则此义不成。阿黎耶识是藏识,不为分别所摄。它确 实以识为名,但是其识性之分别作用已由七识分疏,其对应之境相就是七识所 对之全体,而且更为广而含之,其过程就是七识功用的总和,结果是成一切境 相,成就自身之一的识性,但就阿黎耶识自身而言,它是没有分别作用的。然 而,已说五法摄一切法,阿黎耶识在五法之中,定非相、名之类属,又非分别 所摄,难道它是属于正智或者真如,显然这也是不对的。阿黎耶识是识而非智, 更不是正智,也不是真如,它能变、能转,也是非常。所以,就阿黎耶识与五 法的对应,不必说是实为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
- 江汉大学《英语修辞与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写作与沟通》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沙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数学试题金榜冲刺卷(一)含解析
-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2025届数学四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神木职业技术学院《Pthon数据分析与挖掘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市大东区重点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中考语文试题押题卷含解析
-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实训智造创新工场认知与数据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设计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劳动合同书(版)
-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2023
- 043-整体式汽车驱动桥壳体振动噪声优化数值研究
- 新建监控系统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近五年(2018-2022年)数学高考真题分类汇编10:统计概率(含答案+解析)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4届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碳排放权的概念与法律属性探究综述》3500字
- 浙江省J12共同体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VPN技术介绍》课件
- 【MOOC】空中机器人-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