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勘察规范(重庆地标送审稿).doc_第1页
市政勘察规范(重庆地标送审稿).doc_第2页
市政勘察规范(重庆地标送审稿).doc_第3页
市政勘察规范(重庆地标送审稿).doc_第4页
市政勘察规范(重庆地标送审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2013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50-*-2013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ode for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报批稿-初稿)2013-*-*发布 2013-*-*实施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 前 言本规范(报批稿)系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2011】460号文,由重庆市涪陵区建筑勘察设计质量审查中心会同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市设计院、重庆市勘测院、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都安勘察技术咨询有限公司、重庆607勘察实业总公司等单位编制,经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专家审查通过后,并按专家意见补充、修改而成。本规范技术内容为: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城市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城市桥涵工程地质勘察、城市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城市立交工程地质勘察、城市地下工程地质勘察、城市岸边渗滤取水工程地质勘察、城市堤岸工程地质勘察、城市给排水厂站工程地质勘察、城市室外管线工程地质勘察、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指标与地基承载力和市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基本要求。本规范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涪陵区建筑勘察设计审查中心负责解释。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编委会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编委会主编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建筑勘察设计质量审查中心参编单位: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市设计院重庆市勘测院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都安工程勘察技术咨询有限公司重庆607勘察实业总公司重庆渗漏取水工程有限公司重庆两江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重庆一三六地质队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蜀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重庆北江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重庆107地质队 编委会:顾问:董勇、柳创主编:黄家愉、陶佳能、方玉树主要起草人:李琪锦、牟光鹏、李正川、潘方贵、何 平、江 冰、魏 民、张天友、陈建光、李长雄、杨德全、杨炳建、陈希昌、赵银国、王建忠、陈志平、黄昌明、冉瑞清、吕 韬、曾洪波、林润钟参编:陈德玖、周 舟、王世平、陈文蓉、谭广慈、罗桂强、杨 健、刘廷登、向 玲、龚家强、吕 鸣、魏金庸、张远弟、范泽英、蒲世宽、张天贵、邹永才、徐德斌 审查专家:李玉生、罗济章、唐秋元、陆 新、冯永能、田 伟、徐锡权 目 次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3 基本规定 3.1 岩土分类 3.2 勘察阶段 3.3 勘察等级 3.4 勘察工作布置 3.5 工程地质评价4 城市道路工程地质勘察4.1 一般规定4.2 勘察工作布置4.3 工程地质评价5 城市桥涵工程地质勘察5.1 一般规定5.2 勘察工作布置5.3 工程地质评价6 城市隧道工程地质勘察6.1 一般规定6.2 勘察工作布置6.3 工程地质评价7 城市立交工程地质勘察7.1 一般规定7.2 勘察工作布置7.3 工程地质评价8 城市地下工程地质勘察8.1 一般规定8.2 勘察工作布置8.3 工程地质评价9 城市岸边渗滤取水工程地质勘察9.1 一般规定9.2 勘察工作布置9.3 工程地质评价10 城市堤岸工程地质勘察10.1 一般规定10.2 勘察工作布置10.3 工程地质评价11 城市给排水厂站工程地质勘察11.1 一般规定11.2 勘察工作布置11.3 工程地质评价12 城市室外管线工程勘察12.1 一般规定12.2 勘察工作布置12.3 工程地质评价13 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工程地质勘察13.1 一般规定13.2 勘察工作布置13.3 工程地质评价14岩土工程指标与地基承载力 14.1岩土测试成果的统计与分析 14.2 岩土体性质指标 14.3地基极限承载力15 市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基本要求 15.1一般规定 15.2 勘察报告内容 15.3勘察报告的附图、附件 附录A 土、石可挖性分类 附录B 隧道围岩分级 附录C 渗滤取水垂直入渗试验 附录D 风险概率(置信概率)及概率系数 附录E 岩体性质指标标准值及结构面抗剪强度 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 and Symbols22.1 Terms22.2 Symbols43 Basic Requirements73.1 Classification of Rock and Soil73.2 Investigation Grade 93.3 Investigation Stage103.4 Investigation work assignment103.5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 104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134.1 General Requirements134.2 Investigation work assignment154.3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 185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Urban Bridge and Culvert Engineering215.1 General Requirements225.2 Investigation work assignment235.3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 236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Urban Tunnel Engineering246.1 General Requirements246.2 Investigation work assignment256.3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 277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Urban Stereoscopic trsffic Engineering317.1 General Requirements317.2 Investigation work assignment327.3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368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Urban Undergound Engineering408.1 General Requirements408.2 Investigation work assignment408.3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429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Urban Diffusion Pumping Engineering about Riverside449.1 General Requirements449.2 Investigation work assignment449.3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4510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Urban embankment Engineering 5410.1 General Requirements5410.2 Investigation work assignment5410.3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5711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Urban Working Houses Engineering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Works4711.1 General Requirements4711.2 Investigation work assignment4711.3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4912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Urban Outdoor Pipe-line Engineering5012.1 General Requirements5012.2 Investigation work assignment5012.3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50 13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Urban landfill for solid waste Engineering5113.1 General Requirements5113.2 Investigation work assignment5113.3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ssessment 5214 Engineering Geological Quality Intex of Rock and Soil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Subgrade 6214.1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Test Result6214.2 Engineering Geological Quality Intex of Rock and Soil6214.3 Limit Bearing Capacity of Subgrade6215 Basic Requirements of Drawing Up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6615.1 General Requirements6915.2 Content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Report6915.3 Figure and Annex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Report70Appendix A Cutability Classification of Rock and Soil71Appendix B Classification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71Appendix C Vertical Infiltration Test for Diffusion Pumping71Appendix D Hazard Probability (Belief Probability) and Probability Coefficient71Appendix E Standard Value of Physicmechanical Property Index of Rock Mass and Shear Strength of Structure Plane71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71List of Quoted Standards72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1总 则1.0.1为了在重庆市市政工程地质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重庆市市政工程地质勘察。1.0.3市政工程地质勘察应在搜集气象、水文资料、工程区地下管网、涵洞、地下洞室等地下埋藏物的分布资料和了解拟建工程情况、明确设计意图并结合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查明地质环境,确定岩土参数,作出工程地质评价。1.0.4市政工程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重庆市及行业、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工程地质问题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2.1.2 市政工程 municipal engineering 城市区域内设置的各种公共交通设施和给水、排水、燃气、环境卫生、供电照明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总称。2.1.3 地质环境 geological environment 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并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岩石圈上部空间,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状、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2.1.4 市政工程地质勘察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对市政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活动。2.1.5 不良地质现象 adverse geological phenomena 对工程建设不利的主要由外动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现象,包括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2.1.6 城市道路 urban road通达城市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2.1.7 道路边坡 road slope因道路工程开挖或填筑施工形成的或对道路安全与正常使用有不利影响的边坡。2.1.8 桥涵 bridge and culvert桥和涵洞的统称。桥是为公路、铁路、城市道路、管线、行人跨越河流、山谷、道路等天然或人工障碍而建造的架空构筑物;涵洞是横贯路堤或河堤并埋设在其中用以输水、排水或用作通道的构筑物。2.1.9 隧道 tunnel 供行人、车辆或管线使用的两端有地面出入口的地下通道。2.1.10 地下工程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不专门用作地下通道的人工建造的地下空间。2.1.11 室外管道 outdoor pipe-line 用于室外给水、排水、供热、供气、供电、通讯、长距离输油和输气等的地下通道。2.1.12 给排水厂站 working houses of water supply and wastewater engineering 给水和排水系统工程中除管线外的建(构)筑物。2.1.13 岸边取水工程pumping engineering about riverside位于岸坡上的取水构筑物和岸坡附近的离岸取水构筑物的统称。岸边渗滤取水工程是其中一种获得专利的地下取水工艺的取水工程。2.1.14 渗滤取水 ( Infiltration diversion from natural riverbed)一种利用大自然自我净化功能向不同污染程度的江河水取洁净水的环保型高科技取净水技术。2.1.15 固体废弃物填埋场 landfill for solid waste 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场所。2.1.16 堤岸 embankment 自身稳定性对防护堤有直接影响的岸坡。2.1.17 软弱下卧层 weak sub-layer地基中相对上方持力层而言其强度很低的土层。2.1.18 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standard value of limit bearing capacity of subgrade 经数理统计得到的地基承受竖向压力的极限能力代表值或相应经验值。2.1.19 致灾地质体 geoiog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包括危岩、滑坡体、泥石流、斜边坡、洞穴。2.2 符号 B隧道跨度;h压力拱高度,渗滤井压力水头高度;i围岩压力增减率;S围岩级别;Vh水头高度为h时,作用在滤床表面的入渗系数;Z管底埋深;压力水头高度为1m时的垂直渗透速度;压力水头高度影响指数; 宽度影响系数。 3基本规定 3.1岩土分类3.1.1岩石应根据坚硬程度按表3.1.1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及极软岩。 表3.1.1 岩土坚硬程度划分名称 定性鉴定代表性岩石天然湿度条件下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fr(MPa)坚硬岩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难击碎;大多无吸水反应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石灰岩、白云岩、硅铁质胶结的砂岩、坚硬石灰岩 fr60软硬岩锤击声较清脆,轻微回弹,难击碎;浸水后反应不明显钙质胶结砂岩、石灰岩、白云岩、钙质石、砾岩 60fr30较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较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划出印痕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砾岩 30fr15软 岩锤击声哑,有较深凹痕,无回弹,手易捏碎;浸水后可能崩解绿泥石片岩 、云母片岩、页岩、泥岩、泥质胶结的砂岩 15fr5极软岩锤击声哑,有较深凹痕,无回弹,手易捏碎;浸水后易崩解泥岩、页岩 fr5注:1 表中指除极软岩外代表性岩石,不含强风化岩石; 2 表中天然湿度系指勘察期间现场岩石的湿度,建筑物使用期间岩体处于长期浸泡下,可按饱和状态对待。3.1.2 岩石风化程度可按表3.1.2分为强风化、中等风化和微风化。 表3.1.2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 风化程度 特 征强风化结构与构造大部已破坏,颜色及矿物成分明显变化,岩石被裂隙分割成块碎石状,岩心节长一般小于0.20m;用手可折断,用镐可以挖掘。中等风化结构与构造清晰,岩石被分割成大块状,裂隙中少有充填,岩心节长一般大于0.20m;不易击碎,用镐难挖掘、岩石表面或裂面大都变色。微风化岩石较新鲜,基本无风化迹象,裂面有轻微褪色,锤击声清脆。3.1.3 岩层可根据单层厚度按表3.1.3分为巨厚层、厚层、中厚层和薄层。 表3.1.3 岩层按单层厚度划分厚度h(m) h1.01.0h0.50.5h0.1h0.1 类别 巨厚层 厚层 中厚层薄层3.1.4岩体结构类型应按表3.1.4分为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 表3.1.4 岩体结构类型划分岩体结构类型岩体地质类型主要结构体形状 结构面发育情况整体结构巨厚层状沉积岩 巨块状以层面裂隙及构造裂隙为主,多呈闭合型,裂隙间距大于1.5 m,一般不超过12组;块状结构厚层状沉积岩 块状柱状只有少量贯通性较好的裂隙,间距0.71.5m;一般为23组,有少量分离体层状结构多韵律的薄层及中厚层状沉积岩层状、板状、透镜状有层理、裂隙、常有层面错动面碎裂结构构造影响严重的破碎岩层 碎块状断层破碎带、层理及层间结构面较发育,一般有3组以上,裂隙间距多小于0.3m,有许多分离体形式散体结构构造影响严重或风化程度极高 碎屑状构造和分化裂隙密集,结构错综复杂,多充填粘性土,形成无序小块和碎屑3.1.5 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可按表3.1.5分为不发育、较发育和发育。 表3.1.5 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划分裂隙发育程度 裂隙组数裂隙间距(m) 不发育 02 1.0 较发育 3 0.31.0 发育 3 0.75 0.75Kv0.55 0.55Kv0.35 0.35Kv0.15Kv 0.15注:1 Kv=(VR/VP)2 式中VR-弹性波在岩体的传播速度,VP-弹性(纵)波在岩块的传播速度. 表3.1.6-2 岩体完整程度定性划分完整程度 裂隙发育程度 岩体结构类型 完整 不发育 整体结构 较完整 较发育厚层状巨厚层状或块状结构较不完整发育,裂隙面平均间距0.100.30m薄层状中厚层状或碎裂镶嵌结构 不完整发育,裂隙面平均间距小于0.10m 碎裂状结构极不完整发育,结构面无序 散体状结构3.1.7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应根据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按表3.1.7分为五级。 表3.1.7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岩石坚硬 程 度 岩体完整程度完整较完整较不完整(较破碎)不完整(破碎)极不完整(极破碎)坚硬岩 I II III IV V较硬岩 II III IV IV V较软岩 III IV IV V V软 岩 IV IV V V V极软岩 V V V V V3.1.8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应按表3.1.8进一步分类。 表3.1.8 碎石土分类土的名称颗粒形状粒组含量漂石圆形、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块石棱角形为主卵石圆形、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碎石棱角形为主圆砾圆形、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角砾棱角形为主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由大到小推定,以最先符合者确定。3.1.9对于平均粒径小于或等于50m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00mm的碎石土,密实度可根据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按表3.1.9划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和密实。 表3.1.9 碎石土的密实度按N63.5 划分未经修正的重力触探锤击数N63.5密实度N63.57松散7N63.515稍密15N63.530中密N63.530密实3.1.10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且小于500mm的碎石土,密实度可根据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按表3.1.10划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和很密。 表3.1.10 碎石土的密实度按N120 划分未经修正的重力触探锤击数N63.5密实度N1204松散4N1207稍密7N12012中密12N12015密实N12015很密3.1.11 当无触探测试资料时,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土,其密实度可按表3.1.11定性划分为稍密、中密、密实。 表3.1.11 碎石土的密实度定性划分密实度骨架颗粒含量和排列可挖性可钻性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重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可挖掘,井壁易坍塌;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后,砂土立即坍落钻进较容易,冲击钻探时钻杆稍有跳动;孔壁易于坍塌中密骨架颗粒含量约为总重量的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不接触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颗粒凹面形状钻进较困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和吊锤跳动不剧烈;孔壁有坍塌现象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重量的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井壁一般较稳定钻进极困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和吊锤跳动剧烈;孔壁较稳定注:1 骨架颗粒是指表3.1.8相对应的颗粒粒径的颗粒; 2 碎石土的密实度应按表列各项判别条件综合确定。3.1.12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3.1.12进一步分类。 表3.1.12 砂土分类土的名称粒组含量砾砂粒径大于2.000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2550粗砂粒径大于0.5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中砂粒径大于0.250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50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85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50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由大到小推定,以最先符合者确定。3.1.13砂土密实度可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按表3.1.13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和密实。 表3.1.13 砂土密实度定量划分未经杆长修正的标准贯入锤击数N密实度N10松散10N15稍密15N30中密N30密实3.1.14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应定名为粉土。粉土的密实度应根据孔隙比按表3.1.14-1划分为稍密、中密和密实,其湿度应根据天然含水量按表3.1.14-2划分为稍湿、湿、很湿。 表3.1.14-1 粉土密实度划分孔隙比e密实度e0.75密实0.75e0.90中密e0.90稍密 表3.1.14-2 粉土湿度划分天然含水量()湿度20稍湿2030湿30很湿3.1.15 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并应根据塑性指数按表3.1.15-1进一步分类。粘性土状态根据液性指数按表3.1.15-2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 表3.1.15-1 粘性土划分塑性指数Ip密实度Ip17粘土10Ip17粉质粘土注: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表3.1.15-2 粘性土的状态液性指数IL状态IL0坚硬0IL0.25硬塑0.25IL0.75可塑0.75IL1.00软塑IL1.00流塑3.1.16 土按成因可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风积土、和人工填土。3.1.17在静水环境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应定名为淤泥。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应定名为淤泥质土。3.1.18碳酸盐岩系列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液限大于或等于50%的高塑性土应定名为红粘土。经搬运后仍保留红粘土特征、液限大于45%的土可定名为次生红粘土。3.1.19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征、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应定名为膨胀土。3.1.20人工填土根据其物质组成,可分为素填土和杂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应定名为素填土;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应定名为杂填土。人工填土根据其成因可分为抛填土、压实填土和冲填土。随意倾倒、堆放的土定名为抛填土;按一定标准碾压或夯实的素填土定名为压实填土;由水力冲填泥沙形成的填土定名为冲填土。3.1.21土的压缩性可根据压力段为0.10.2MPa-1的压缩系数按表3.1.21分为高压缩性土、中压缩性土和底压缩性土。 表3.1.21 土的压实性划分压缩系数a 1-2(MPa)压缩性a 1-20.1低压缩性土0.1a 1-2451045103岩土特征种类多,不均匀,性质变化大或有特殊岩土种类较多,较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无特殊岩土种类少,均匀,性质变化不大,无特殊岩土4岩体完整程度极破碎、破碎较破碎较完整、完整5土层厚度(m)1581586地表水、地下水对岩土体影响程度大中等 小7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发育中等发育不发育8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中等强烈不强烈注:1由复杂向简单推定,除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两项外,首先满足其中4项者,即为该类场地;2不良地质现象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两项中,任一项为复杂档时即为复杂场地,任一项为中等复杂档时即为中等复杂场地;3对已治理的致灾地质体,在判定场地复杂等级时,宜降低一档;4在“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项中:人工洞室覆岩厚度与洞跨之比大于3倍划为不强烈,人工洞室覆岩厚度与洞跨之比小于1倍划为强烈。土质边坡高度小于8m、岩质边坡高度小于15m划为不强烈,土质边坡高度大于15m、岩质边坡高度大于30m划为强烈;但坡角小于250的土质边坡和坡角小于400的岩质边坡划为不强烈; 3.3 勘察阶段3.3.1市政工程地质勘察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并应与设计阶段相对应。当工程位置已确定,且无特殊要求的市政工程或场地类别划为简单场地时可合并勘察阶段,也可进行一次性勘察。根据施工阶段的需要尚可进行施工勘察。3.3.2市政工程地质勘察的范围应根据工程性质和地质环境特点确定。勘察范围应大于工程范围,并应包括影响工程和受工程影响的范围。3.3.3可行性研究勘察应进行下列工作:1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震、矿产(含拟采区和已采区)、文物、当地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勘察等资料及工程经验;2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拟建区域的地质环境;3当勘察区地质环境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及必要的勘探、测试工作。3.3.4初步勘察应进行以下主要工作:1 搜集拟建工程的有关文件和工程地质资料、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料;2 初步查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3 查明致灾地质体的分布、规模、成因及其对场地的影响;4 评价拟建工程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5 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按相关要求对场地的地震效应作出初步评价;6 初步查明水文地质条件。3.3.5详细勘察应进行以下主要工作:1取得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构)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各拟建(构)筑物及场区的地面整平高程,建(构)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可能的基础类型、尺寸和埋置深度,及对地基基础有特殊要求的有关文件;2 搜集地下埋藏物的相关资料;3 进一步查明致灾地质体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稳定程度和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参数;4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的类别、结构构造、厚度、分布、工程特性等,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提供地基基础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5 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按相关要求对场地的地震效应作出详细评价;评价水、土腐蚀性;6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岩土层的渗透性,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3.3.6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施工勘察:1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与原勘察资料不吻合并有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时;2 施工中出现地基、边坡及洞室变形或失稳需进行处理且原勘察文件不能满足设计、施工需要时;3因设计方案或施工方案变更且原有地质勘察文件不能满足设计和施工需要时;4地质环境复杂、施工可能导致地质环境严重破坏的隧道工程。3.3.7 施工勘察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勘探手段和勘察工作量。 3.4 勘察工作布置3.4.1地质环境中等复杂及地质环境复杂的场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对地质环境简单的场地,可用工程地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3.4.2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宜在可行性研究勘察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在详细勘察阶段可对一些专门地质问题做补充地质测绘。3.4.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范围除建筑场地外,尚应包括可能对拟建工程有影响的地段或可能受拟建工程影响的地段。3.4.4工程地质测绘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及岩石风化程度;3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结构面的性状和发育特征;4水文地质;5不良地质现象;6人类活动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3.4.5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和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绘的比例尺,可行性研究阶段可选用1:10005000;初步勘察阶段可选用1:5001000;详细勘察阶段可选用1:500200;2有重要影响的地质单元体(危岩崩塌、滑坡、软弱夹层、洞穴等),可采用扩大比例尺表示;3地质界线和地质观测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不低于3mm。3.4.6在地质构造线、地层分界线、岩性分界线、每个地质单元体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应有地质观测点。3.4.7地质观测点密度应根据场地地貌、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等确定,并应具有代表性。图面上每0.01m2范围内地质观测点数量不应少于1个,宜为23个,不良地质现象观测点数量应适当增加。3.4.8地质观测点宜采用仪器法定位。对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露头、软弱夹层等特殊地质观测点,应用仪器法定位;一般观测点、地质界线、构造线等可用半仪器法定位。3.4.9市政工程地质初步勘察和一次性勘察中的勘探孔应分为控制孔和一般孔,其中控制孔数量宜为勘探点总数的1/51/2(一次性勘察阶段取较小值)。3.4.10市政工程地质勘察的岩土试样采集数量应根据工程类型、勘察阶段的不同区别确定。初步勘察阶段采集岩土试样及进行原位试验的勘探孔(井)宜为勘探点总数的1/51/3,且不少于数理统计最小数据量的要求;一次性勘察阶段采集岩土试样及进行原位试验的勘探孔(井)宜为勘探点总数的1/31/2;详细勘察阶段采集岩土试样及进行原位试验的勘探孔(井)宜为勘探点总数的1/41/2。3.4.11市政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土样应做常规试验,试验项目包括:重度、含水量、塑限、液限、峰值抗剪强度和残余抗剪强度(对于边坡、滑坡应采用直接剪切试验;对于地基应采用三轴压缩试验)、压缩系数;市政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岩石试验项目包括:物理、强度和变形指标。3.4.12市政工程地质勘察中应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工作。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实施可能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时,应进行专门性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对重要工程,当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评价或工程降水有重大影响或需论证工程使用期间水位变化和抗浮设计水位建议值时,也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其水文地质试验可参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等相关技术标准执行。3.4.13市政工程中的线状工程应根据工程重要性和场地类别分段部署勘察工作,并分段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当长度较大时可分段确定工程勘察等级。3.4.14在市政工程地质勘察工程中,对有重要、较重要保护对象的高边坡应作为工点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一级、二级边坡工程勘察要求进行勘察、专章评价;其它边坡可结合主体工程参照重庆市相关技术标准及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中的边坡工程勘察适当放宽要求进行勘察、评价。3.4.15在可溶岩地区,当具备岩溶发育条件时,对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的市政工程应进行物探工作,对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三级的市政工程宜进行物探工作。物探方法和物探测线位置的选择应根据隧道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条件综合确定。3.4.16市政工程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浅埋明挖室外管道、一般路基工程,宜以轻型山地工程(井探、坑探和槽探)、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和人工小螺旋钻探为主要勘探手段。3.4.17 对于厚度较大的已有填土应根据填土来源、填土年限、填土方式、填土的分布、成分及利用的可能性等布置合适的测试工作(含室内击实试验)。3.4.18 对市政工程建设有影响且有变形迹象的岩土质边坡,勘察期间应进行监测。3.4.19市政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城市隧道、城市地下工程、城市岸边取水工程的勘探及测试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对勘探、测试孔(井)进行封填。3.4.20除第3.4.19条所指市政工程外的其它市政工程,勘探工作及测试工作完成后宜对勘探、测试孔(井)进行封填。 3.5工程地质评价3.5.1市政工程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应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执行。3.5.2 市政工程中建(构)筑物的场地地震效应评价应符合现行技术标准要求。3.5.3对于填土地基应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密实度,当可能利用时,应提出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参数。3.5.4当采用桩基础时,应评价成桩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5.5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应概略评价拟建地的稳定性和和适宜性;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拟建场地时,应分别评价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并进行比选分析,提出推荐场地。下列区域不宜作为推荐场地: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