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题库一、单选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A)A.《德意志意识形态》B.《神圣家族》C.《哲学的贫困》D.《共产党宣言》2.恩格斯于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称自己一生所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恩格斯不仅与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参加并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而且在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恩格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是(C)A.《共产党宣言》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C.《反杜林论》D.《自然辩证法》3.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他们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C)A.国际工人协会B.正义者联盟C.共产主义者同盟D.社会主义工人国际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其创始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样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C)A.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B.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D.他们拥有优良的家教和优秀的教育经历5.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指(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指(D)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8.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阶级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B.资本主义生产和人口相对过剩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会的产生和斗争1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1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实事求是1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D)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C)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1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D)A.革命性B.科学性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特权、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普遍人权1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B.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C.理论联系实际D.解放思想二、多选题18.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ABCD)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B.列宁主义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9.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ABCD)A.从创造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理论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0.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BC)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极大发展C.自工业革命后多次出现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CD)A.西欧大陆的唯物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A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卢梭2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蒲鲁东2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2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2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CD)A.发展性B.实践性C.科学性D.人民性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2)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如果是论述题,这些“性”还得展开作答。)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目前,科学家首次精确发现人类大脑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即人脑内侧颞叶负责自觉回忆体验事件和场景情节,在形成新的记忆内容时,神经细胞会在精确的时间产生激活,开始回忆之前曾看到过的物品或情景。这表明(D)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2.“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蕴含的哲理最确切的是(A)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C.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D.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规律3.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C)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既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4.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D)A.都承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B.都承认存在决定思维C.都否认思维决定存在D.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5.“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A.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6.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C)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7.“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A)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8.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而太阳每天又都是新的。这一说法(D)A.只看到了绝对运动B.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运动C.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D.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静止9.在我国云南,纳西族地区沿用了十多个世纪的东巴文字是一种原始象形文字。它既源于生活,又保持着生动、夸张、简约的图画特征,这表明(D)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B.意识具有能动性,对改造世界具有指指导作用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A.永恒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不可知性11.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重点强调的是(A)A.实事求是,解放思想B.透过现象,抓住本质C.反复实践,发展真理D.抓住机遇,促成飞跃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14.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C)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1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16.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7.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18.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19.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2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2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2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2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24.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25.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D)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26.唯物辩证法认为(D)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无法认识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27.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28.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A.普遍联系的观点B.运动发展的观点C.“重点论”的观点D.“两点论”的观点29.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A.上升性B.重复性C.回复性D.循环性30.时间空间是(A)A.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B.人们经验规定的东西C.人类感性的直观形式D.独立于物质的客观存在3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B)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3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错误在于(C)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C.否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D.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33.发展的本质是(B)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替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生物运动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D.事物内部的矛盾性3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理论基础是(D)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D.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3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B)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D.物质是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质形态3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二、多选题37.2017年6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造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ACD)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C.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D.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8.最近,科学家利用宇宙三维地图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结构之一--包含了数十万个星系、长达14亿光年的“南极墙”。类似于“南极墙”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是宇宙中一些密度较高的区域。中国科学家表示,由于万有引力,密度较高的区域会产生较强的引力,将周围物质吸引过来,逐渐形成了星系以及更大尺度的结构。现代宇宙学表明,宇宙是由暗物质、暗能量主导的,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目前不得而知,在“南极墙”等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很可能藏匿着大量的暗物质,这是研究宇宙演化历史的重要探针。“南极墙”的发现表明(AD)A.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B.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C.世界的本原是暗物质暗能量D.世界上只有尚未认知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3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B学习通上设置为单选题)A.不存在静止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就是物质D.物质就是运动4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是(ABD)A.多样性中包含着统一性B.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中C.多样性和统一性根本不相容D.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并通过多样性表现出来41.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由此可见(AB)A.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声称者的“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C.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D.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42.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含义是(ABC)A.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C.物质这一客观实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D.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4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BD)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4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C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45.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BD)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D.局部服从整体46.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BCD)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4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ABCD)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D.否定是扬弃4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BD)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49.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ABCD)A.形式虚无主义B.只要内容,不要形式C.形式主义D.只要形式不要内容50.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CD)A.本质就是现象B.现象就是本质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5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BD)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5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CD)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53.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包括(ABC)A.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B.时间和空间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D.时间和空间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5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AD)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55.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的有(AD)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56.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AD)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C.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D.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57.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ABCD)A.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B.对客观世界的批判和改造必须依靠物质力量来实现C.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D.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改变和创造客观世界58.下列体现事物之间联系的说法有(ABCD)A.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B.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C.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D.牵一发而动全身59.“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CD)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B.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6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BD)A.激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循环论61.“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是指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本质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2017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北京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重申了他的“人工智能威胁论”。他提出:“人类须警惕人工智能发展的威胁。因为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就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而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将被取代。文明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我相信,生物大脑可以达到的和计算机可以达到的没有本质区别。人工智能遵循了‘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类智能,然后超越’这一原则。但我们并不确定,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请思考这段话,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变为客观现实。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因在于: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a.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b.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②辩证统一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个性。b.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c.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二、中国式现代化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实现现代化,但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加起来不超过10亿。正如总书记所说:“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中国式现代化在为14亿多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同时,也将破解人口规模巨大的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其艰难程度与巨大贡献也是西方式现代化所无法比拟的。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富裕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追求的共同目标。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资本为轴心,一边是财富积累,另一边则是贫困积累,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因为坚持这一原则,我们才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以举国之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事业,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③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一种文明进步,现代化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在西方式现代化的字典里,现代化直接等同于工业化。这使得西方式现代化在追求工业化发展的同时,无暇兼顾到其他领域发展。我们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共同推进的现代化,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涉及物质的富足,也强调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同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新路。打破“人类中心主义”迷思,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的必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⑤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与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对内依靠剥削压迫,对外依靠殖民和侵略扩张不同,中国通过自我发展实现现代化,同时帮助他国发展。(2)意义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内讲,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世界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题库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技术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为人类发展更新了“发动机”,悲观派则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对人工智能社会效用的评价是(D)A.对客观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评B.对主体发展程度的认知性评C.受主体情感的主观性评价D.价值性评价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C)A.时间性概念B.空间性概念C.历史性概念D.物质性概念3.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D)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4.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8.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A.社会实践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D.先进的物质手段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0.“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12.“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3.实践的科学含义是(D)A.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B.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C.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D.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4.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C)A.客观实在性B.自觉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15.“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说明(C)A.人的感觉具有先验性B.人的感觉具有主观性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人的感觉具有经验性16.意识的本质是(B)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对客观世界的主观C.大脑的分泌物D.思维的各种现象17.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A.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B.抹杀了意识的能动特征C.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18.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19.“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20.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A)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C.先有意识,后有物质D.设计构思是工程师头脑自身的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B)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改造世界B.人能够利用规律,通过实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C.人不能改造和利用规律D.人能够自觉地改造和利用客观规律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一种(C)A.客观物质性活动B.自觉能动性活动C.直接现实性活动D.社会历史性活动2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B)A.学习书本知识B.参加社会实践C.进行社会调查D.研究实际情况2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全面看法是(C)A.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5.在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C)A.人可以创造客观规律B.人可以改变客观规律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D.人可以消灭客观规律26.认识论是研究(D)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7.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8.下列对实践概念理解错误的是(B)A.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B.实践是人的本能活动C.实践是实现改造世界任务的唯一途径D.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29.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30.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3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3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34.未来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3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C.实践是认识的动力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3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得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其社会政治地位决定3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38.认识的最终目的是(C)A.发现真理B.认识世界C.改造世界D.创立新理论39.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B)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4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B)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41.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D)A.唯理论B.经验论C.先验论D.反映论4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43.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4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45.古希腊的怀疑论者们强调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感觉是不同的,如同一盆水,有人感觉说温,有人感觉说凉。这说明(C)A.世界的真实状况是人们无法知道的B.认识结果是由主体决定的C.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D.认识具有客观性46.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47.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48.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D)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49.我们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因A.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C.主观和客观可以相互转化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50.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51.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C)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52.“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D)A.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C.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D.正确的观点,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53.理性认识的特点是(D)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5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5.“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C)A.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B.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的局限性56.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理解丰富。这说明(A)A.感性经验支撑下的理性认识更丰富深刻B.理性指导下的感性认识丰富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57.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B)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5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B)A.唯理论学派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D.唯心主义阵营59.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6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6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6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63.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64.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65.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B)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6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和规律客观性的错误观点67.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A)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是自然规律C.真理是社会规律D.真理是正确认识68.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69.“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70.“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71.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B)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7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B)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B.真理的无条件性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不需要检验73.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C)A.不确定性B.主观性C.相对性D.绝对性74.在真理观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D)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和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和谬误的对立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75.把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作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7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哲理是(C)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77.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表明(C)A.真理和谬误是认识的两个阶段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区别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的标准是双重的78.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B)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7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80.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8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D)A.客观物质性B.社会历史性C.自觉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8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C)A.绝对确定的B.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83.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B)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8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句话揭示了(B)A.实践标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人类认识的检验B.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C.存在不可能检验的东西D.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它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5.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C)A.是各自独立、毫不相干的B.是相互冲突、无法统一的C.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D.是合二为一,无法区分的86.最近,科学家利用宇宙三维地图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结构之一——包含了数十万个星系、长达14亿光年的“南极墙”。类似于“南极墙”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是宇宙中一些密度较高的区域。中国科学家表示,由于万有引力,密度较高的区域会产生较强的引力,将周围物质吸引过来,逐渐形成了星系以及更大尺度的结构。现代宇宙学表明,宇宙是由暗物质、暗能量主导的,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目前不得而知,在“南极墙”等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很可能藏匿着大量的暗物质,这是研究宇宙演化历史的重要探针。“南极墙”的发现表明(B)A.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B.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C.世界的本原是暗物质暗能量D.世界上只有尚未认知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二、多选题87.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该论断所包含的思想是(BC)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理论只能解释世界,不能改造世界88.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89.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BC)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90.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9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AC)A.反映客观世界B.创造物质世界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创造理论体系92.意识的本质是(BC)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机能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D.观念的系统9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D)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94.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起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D)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95.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AD)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9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AD)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97.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有(CD)A.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桥梁B.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屏障C.把理性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D.把感觉夸大为派生物质的根源9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ABCD)A.它企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B.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C.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去解释世界和万物D.只从客体方面去直观世界抹煞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99.列宁指出:“一切物质都具有跟感觉相近似是特性反映的特性”,它(ABD)A.科学地揭示了意识产生的必然性B.说明意识的产生必须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C.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偶然的D.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合乎物质特性的100.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BCD)A.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B.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愿解除劳动合同书范文
- 赊销合同协议书
- 二零二四年度钢筋供应合同的违约责任规定合同2篇
- 美术教师职业道德与素养提升计划
- 二零二四年二手书籍交易平台运营协议3篇
- 2024年度技术研发合同及成果共享协议2篇
- 班级心理健康调研及对策计划
- 荐个人鱼塘承包合同范本
- 脚手架钢管及扣件采购买卖合同
-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班级
- 北京市朝阳区农村集体资产租赁合同书
-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3年广州市白云区在珠海招聘中小学事业编制教师笔试真题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松香药芯焊锡丝行业产销状况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竞赛题库
- 幼儿园园安全培训
- 旧平房拆除施工方案
-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 预习-21《蝉》导学案
- 期中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 二年级上册-第7课-对折剪纸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