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f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溺眷同期 0 。口j 啦7 , 0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乃誊 日期 扭日 r 、忙坤 期:坦:塞 _ 车i i 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 中文提要 中文提要 论文试图以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精神生态批评来对世纪之交的“7 0 年代后” 女性写作进行一定的剖析。生活在以技术和商品为主导的都市世界,女性作家们以“私 语化”和身体写作的方式,表达了她们对隐藏在繁华背后的都市真实本相的理解:世 纪之交物质的丰富和挥霍、欲望的沉迷和放纵、个体身份的无羁和自由,并不能掩饰 她们精神上的空虚、孤独和痛苦。精神生态批评作为文艺批评的一种新的思想范式, 不仅是对外在自然宇宙的绿色忧思,更是对人类内部精神的支撑和维护。在本论文中 它主要是聚焦于都市部分人,或称“新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从精神的 层面上揭示她们正在逐渐走向绝地或边缘的精神面貌:那隐匿在丰富物质背后的精神 的失落与幻灭,被抛弃感和生存的困惑,焦虑和绝望,以及种种现代精神病症。 关键词:“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新都市人精神生态 作者:冯芬 指导教师:鲁枢元教授 ! 生型堕! ! 竺垒苎型! 塑堕望竺= = 竺! ! ! ! 竺型壁竺! 堂璺竺竺璺:! 坐:! 墅! 坐! ! 婴咝竺垒! ! 翌生 t h en e w c i t yp e r s o nt h a ts h i n e db ys p i r i t 却i r i te c o s y s t e mc r i t i c i s ma n d ”7 0 s ”f e m a l ec o m p o s i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s i st r i e st ou s et h en e w l ya r i s e n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t h e o r i e s - - - - s p i r i t e c o s y s t e mc r i t i c i s mt oa n a l y z et h e ”7 0 s ”f e m a l ec o m p o s i t i o n l i v i n gi nt h ec i t yw o r l d w h i c hd o m i n a t e db yt e c h n i q u ea n dm e r c h a n d i s e ,t h ef e m a l ew r i t e r s e x p r e s st h e i r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 a b o u tt h ep r o s p e r o u sc i t i e sw i t h t h ew h i s p e rm e a n s ”a n dt h ew r i t i n gw a y w i t hb o d y :t h em a t e r i a lr i c h n e s sa n d d i s s i p a t i o n a tt h et u r no f t h ec e n t u r y ,t h ee n t h r a l l m e n t a n ds e l f - i n d u l g e n to ft h ea p p e t e n c y ,t h ef r e e d o m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w h i c ha l lc a n tc o v e r u pt h ee m p t i n e s s 、l o n e l i n e s sa n ds u f f e r i n g so nt h e i rs p i r i t t h es p i r i te c o s y s t e mc r i t i c i s mi s u s e da sak i n do fn e wc r i t i c a lm o d ei n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c hi sn o to n l yo u t w a r dt ot 1 1 i n ka b o u t t h eu n i v e r s ea n dt h en a t u r e ,a l s ot os u s t a i na n d p r o t e c tt h eh u m a n si n t e r n a ls p i d t i nt h i s t h e s i si tp r i m a r i l yf o c u so nap a r to fp e o p l ei nt h ec i t y ,o rc a l lt h e ”n e wc i t yp e r s o n ”s w a yo fl i f ea n dt a s t eo fl i f e ,t or e v e a lt h e i rm e n t a lo u t l o o kw h i c ha r ew a l k i n gu pt o e x t r e m i t ya n dv e r g eg r a d u a l l y n o w :t h ed e s p a i ra n de v a n e s c e n c et h a tb ch i d e db yt h e a b u n d a n tm a t e r i a l ,t h ef e e l so fa b a n d o n e da n dt h ep e r p l e x i t i e s 、w o r r i e sa n d d e s p a i ra b o u t e x i s t ,a sw e l la sa l lk i n d so f m o d e r ns p i r i t sd i s e a s e k e yp h r a s e s :7 0 s ”f e m a l ec o m p o s i t i o n t h en e w c i t yp e r s o n t h es p i r i te c o s y s t e m h w r i t t e nb y f e n gf e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l us h u y u a n 论文详细摘要 论文试图以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精神生态批评来对世纪之交的“7 0 年 代后”女性写作进行一定的剖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7 0 年代 后”的女性写作是我们时代的工业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巨大丰盛的物质力 量、强大的社会传播技术、高科技的传播媒体以及口益强大而丰富的都市世界, 使世纪之交的女性写作和传播获得了空前广泛的推进和发展。这批“7 0 年代后” 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主人公形象,是现代都市中“新都市人”的典型代表。生活 在以技术和商品为主导的都市世界,女性作家们通过她们无所顾忌的心灵剖白和 欲望的表达,以“私语化”和身体写作的方式,表达了她们对隐藏在繁华背后的 都市真实本相的理解:世纪之交物质的丰富和挥霍、欲望的沉迷和放纵、个体身 份的无羁和自出,并不能掩饰她们精神j := 的空虚、孤独和痛苦。 作为文学艺术的一部分,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和精神创作活动,“7 0 年 代后”女性写作显然是“精神圈”的一部分,而其中反映的“新都市人”精神上 的扭曲、压抑、偏执及种种病态的表现,更是精神生态批评的指向。精神生态批 评即聚焦于“新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就三大方面:( 一) 年龄性别 差异下女性写作的困惑( 二) 女性写作中的个人写作和身体写作( 三) 作品文本 的具体解读与分析,对她们及其作品进行了一定的剖析,从精神的层面上揭示她 们正在逐渐走向绝地或边缘的精神面貌:那隐匿在丰富物质背后的精神的失落与 幻灭,被抛弃感和生存的困惑,焦虑和绝望,以及种种现代精神病症。 同时,精神生态批评作为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下生成的理论精华,是 文艺批评的一种新的思想范式,是对人类内部精神和外在宇宙的绿色忧思,有其 存在的必要性和熏大意义。从精神到精神生态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我们面临的 种种精神危机。运用这一理论来评介“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有其独特的批评 视域和真挚的人文关怀。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已 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飘散且难以把握的。西方的种种生存理念和价值观的引 入,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我国传统优秀道德的日渐消逝和人文精神的口益没落。由 于技术和理性的主导地位,不仅使得我们的自然在走向荒芜,而且人的精神也在 逐渐走向绝地或边缘。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关注“7 0 年代后”的女性 写作,感兴趣的并不是她们的文学价值、写作风格、语言格调等艺术手法,而是 把其作品当作当代大众思想、精神和人格取向的一种反映,试图用精神生态批评 的方法予以严肃解剖。女性写作本身所造成的对现代人精神的负面效应以及作品 书写的现代人日益走向绝地或边缘的精神面貌,都是精神生态批评的指向,是对 “我们时代”和“我们人类”在精神层面上的深刻而沉重的反思。在这种反思中, 我们为逝去的传统人文精神进行缅怀和悼念,希望还有那么一天,人类能返回宁 静的精神家园,实现“诗意地栖居。”。 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导论 导论 以卫慧、棉榻为代表的“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自9 0 年代以来以都市“另类”新 形象喧哗而鲜亮地登场。在解读“7 0 年代后”作家及其作品的过程中,当事人和批 评家们各有评说。他们从叙述内容、叙述模式、叙述策略、叙述语言等各方面进行了 探讨,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评论家认为,她们的创作更多地受开放文化的影响, 是一种独特的声音,将一种新的气质注入了文学, 她们对现实生活的直觉透视和对 写作技法的惊入悟性使得她们更多地擅长于叙述现代入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和漂泊 于城市中的内心感受。有的人认为她们给文坛带来了新鲜的锐气和勇气,在一定程 度上书写了我们当下这个斑驳陆离的时代,表现出了没有锁链,也不带面具的自由、 真实,她们的文本符合原始本能的自然层面最大程度的开放,在某种意义上是人性的 另一种解放。但更多的评论家对之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认为“7 0 年代后”的写作者 所带来的“新”只是体现在个体经验及“另类”形象昭示的精神层面上,尤其是体现 在“性”这个古老的话题的态度上;她们的创作只是对商业潮流的主动配合,是一种 媚俗之举,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偷窥欲。如著名评论家陈思和先生说她们的小说是“当 代都市的欲望化文本”,另一评论家朱大可先生说她们是“情欲在尖叫。” “从创作 的总体态势上看,她们几乎一开始就体现出某种惊人的自足性与浮泛性,即在现代都 市生活肢解下灵魂的自我放逐状态,理性价值大面积失位情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绪 化、表象化的叙事特征。”。这众多评论主要是对女性写作中身体的欲望、消费的欲望、 平面化的人物形象、重复自己或互相重复的叙述模式、精神指向的浮泛和缺失等方面 进行评述,却鲜少深入探讨“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所反映的精神内在的实质,剖析 其中存在的精神危机及其产生的缘由。因此,本文试图从生态学批评出发,以精神生 态批评为理论武器,进一步阐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对现代人精神的负面效应, 揭露现代人日益走向绝地或边缘的精神面貌,对“我们时代”和“我们人类”在精神 层面上进行深刻而沉重的反思。 。杨启剐:“另类”女作家群像,东方艺术2 0 0 0 年0 2 期。 。参见1 7 0 年代人看7 0 年代作家,文艺争鸣2 0 0 1 年0 2 期。 。转引自【_ j 崇雪:芸娘莎菲宝贝:“私人化写作”的风化史,小说评论2 0 0 1 年0 l 期。 o 洪治刚:灵魂的自我放逐与失位,南方文坛1 9 9 8 年0 6 期。 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 引言 引言 从生态学视角评“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 2 1 世纪,是一个物质丰盛而精神匮乏的世纪。面对这个由技术和理性掌控的时 代,我们惊恐地发现,何时我们的精神也像自然那般,正逐渐变得荒芜和萎缩。被抛 弃感和生存的困惑,焦虑和绝望,丰富物质背后的精神失落与幻灭,以及种种现代精 神病症,已成为当代社会,尤其是都市社会令人惊心动魄、不容忽视的一幕。反映在 世纪之交的文学艺术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如洪水般涌现的大众文化形态之一“7 0 年代后”的女性写作的泛滥。 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7 0 年代后”的女性写作是我们时代的工业 化高科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正如马尔库塞所说,文化的否定性的减弱,或者说一种 新型文化大众文化的出现,根本原因是工业技术的发达。工业技术一方面 制造了巨大丰盛的物质力量、强大的社会传播技术和高科技的传播媒体,从而不仅为 作家提供了宽松优越的写作环境,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泛自由的消费环境。另一方 面,工业技术又催生和促进了都市的日益强大和丰富:它不仅为生活在其中的作家提 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包括虚构的故事和虚拟的情感经验,也为她们提供了全方位的 都市场景:从繁华喧嚣、丰盛富裕的物质表象到虚无荒诞、消极堕落的精神内在,无 一不成为作家书写的对象。而都市,在工业化、技术化和商品化进程中,不仅成为主宰 人类欲望的世界,更是人们纵情享乐的天堂这无疑是体现代人精神危机的重要场 所。 在上述有利条件的培育下,世纪之交的女性写作和传播获得了空前广泛的推进和 发展。本文标题中所谓“新都市人”,是借用葛红兵一书障碍与认同当代文化 问题中的概念,特指2 0 世纪7 0 年代中后期出生并成长在都市中的年轻一辈。和 6 0 年代出生的晚生代和普通市民阶层有明显差别,这是一批年轻、另类、大胆的“新 新人类”的形象。在充盈的物质和开放的思潮下,他们有活跃的思想、开放的性格、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北京:作家出版社1 9 9 6 年,第3 3 页。 2 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引言 注重个体的自由、以“快乐哲学”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本文所论及的“7 0 年代 后女性写作”,含有两重内容:一是指写作的主体即作家是女性,而且是7 0 年代以 后出生。二是指写作的对象即作品的主要人物以女性为主( 除了戴来更多地聚焦男性 世界外) 。论文涉及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卫慧、棉棉、周洁茹、朱文颖、魏微、戴来、 赵波等。她们大多为南方城市里年轻时尚的女j 性,在两家以上大型文学杂志上发表过 三篇或以上代表性作品,她们各自的风格和水准也在读者中获得了一定的认可,达到 一个公认的高度,出生时间从1 9 7 0 到1 9 7 7 年不等。可以说,论文中这批“7 0 年代 后”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主人公形象,就是现代都市中“新都市人”的典型代表。通 过她们无所顾忌的心灵剞白和欲望的表达,从都市的各个角度反映了现代入的种种精 神面貌:物欲横流下精神的贫瘠和道德的沦丧;技术理性下人性的泯灭和灵魂的扭曲; 商业化时代的欲望消费和金钱至上、快乐主义。“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 文学艺术进一步被商品化了;同时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的膨胀,图像艺术的流行,使 得整个社会风尚、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也使原有的价值取向、伦理 原则发生了裂变。”时代的前进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并非总是与人类的精神文明的发展 同步一致的。2 0 世纪之交这个技术和商品结合的时代,是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诬方的种种生存理念和价值观的引入,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我国传统优秀道德的日渐消 逝和人文精神的日益没落。由于技术和理性的主导地位,不仅使得我们的自然在走向 荒芜,而且入的精神也在逐渐走向绝地或边缘。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关注“7 0 年代后”的女性写作,感兴趣的并不是她们的文学价值、写作风格、语言格调等艺术 手法,而是试图运用精神生态批评的方法,把女性写作及其作品当作社会文本做进一 步的分析和阐释,在此过程中考察现代人的精神危机,陈说精神危机的种种表现,追 溯精神危机发生的根源,以期能对世人予以警示和劝诫。 生态学批评作为新世纪的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大意 义。这将会在下文中予以更为详细的论证。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 的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飘散且难以把握的。女性写作作为当代大众思 想、精神和人格取向的一种反映,可以用精神生态的批评视角予以严肃解剖。作为时 代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下生成的理论精华,精神生态是人类对自身内部精神和外在自 。钱中文:躯体的表现、描写与消费主义,社会科学报2 0 0 4 年6 月l o 日。 精神烛照下的薪都市凡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引言 然宇宙的绿色忧思,运用这一理论来评介“7 0 年代后”的女性写作,有其独特的批 评视域和真挚的人文关怀。女性写作本身所造成的对现代人精神的负面效应以及作品 书写的现代人日益走向绝地或边缘的精神面貌,都是精神生态批评的指向,是对“我 们时代”和“我们人类”在精神层面上的深刻而沉重的反思。在这种反思中,我们为 逝去的传统人文精神进行缅怀和悼念,希望还能有那么一天,人类能返回宁静的精神 家园,实现“诗意地栖居。” 4 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上篇精神生态批评理论解说 上篇精神生态批评理论解说 一、从精神到精神生态 由“精神”这一似乎熟知的概念发展到“精神生态”这一概念,这是一个看似 漫长而突然的过程,然而它确实是应时代之需。关于“精神”的含义,中外众多学者 不断地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追问。钱穆先生的庄老通辨就“精神”二字,详细考 究它的来历,分别阐释了其最先的涵义,又追述了其演变的历程,认为它也是中国思 想史上一个特有观念。维之精神与自我现代观一书,在对以往种种精神界定的思 考和批判中提出了精神的真正本质乃在于觉知的新说。俄国h - a 别尔嘉耶夫著 有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和精神与实在,后一著作对人进行了三元理解,认为 人是精神的,灵魂的和肉体的存在物。美国大卫雷- 格里芬的编著后现代精神 也对现代精神做了精彩的论述。虽然“精神生态”的概念到2 0 世纪9 0 年代才明确提 出,然而它的萌芽也可以追溯到中外古今一些学者的著作中,这在下文将较为详细地 论及。 ( 一) 精神义演变略考 “精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研究以知行观为特征,为 我们展现了“精神”丰富而微妙的涵义及其演进过程。从西周到春秋以及至今,关于 “精神”义的思考演变,是理性化与感性化思潮相结合的道路。古代哲学认为,精神 独立于物质之外,是精气、元气,无形,从天地万物中生发;它神秘不可掌控,是生 命之本原,绵延不断,且力量不可估量。不同于西方以体现和注重技术文明或科学实 用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精神,它是种政治的理性、道德的思考、实践的智慧。中国 哲人也坚信,精神是一种透脱的心境,一种悠然自在、倘佯自适的心境。如庄子就坚 信,清除掉理性文明和功利思想的污染之后,生命个体完全可以在现实存在之上,为 自己开拓出一个辽阔的精神空间。精神义发展至今,自然已大异于前人所说。虽仍没 能获得一个统一的解释,但大体可以描绘其特征:与物质相对,是绵延不闽断的意识 。维之;精神与自我现代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5 8 页。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张源等译:精神与实在,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6 页。 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上篇精神生态批评理论解说 流,是人和万物生命的重要特征。它能焕发巨大的能量和惊人的创造力,乃至影响宇 宙万物一切生命的存在。有了精神人才能完整,而人的终极价值只能建立在精神空间 里。可以说,中国的严格意义上的“精神”是智慧、神圣、意义与价值的统一,它从 人的心性出发,以理想、信念、憧憬和幻想为翅膀,追求一种生命的超越和完满。 西方哲学对于“精神”义的界定,是在对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弊端进行反思而逐渐 形成的。相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义,西方哲学更注重“精神”的理性、逻辑 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经过笛卡儿、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 谟、康德、黑格尔等大哲学家各具特色的研究,把精神现象的认识提高到了个初步 系统化的水平。鲁枢元教授的生态文艺学一书,详细地考察了西方精神义的精髓。 文中指出,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和黑格尔,他们都把精神单一地理解为人的理性,把 它等同于人的思维和以思维为内核的人的意识,等同于人的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能 力。到了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主张精神在理性之外还应当包括生命的本能和情 绪的冲动、心灵的直觉,逐渐扩大了精神义范畴。而舍勒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又深 刻地论述了精神自由独立的本质。他把精神看作“一种意象、一种自我意识、一种理 性的价值取向、一种观念化的东西,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高级情感。”这已经融 合了东方哲学的智慧。海德格尔在“天、地、神、人”大系统中对精神进行全面论述, 精神义已更多地铺染上了生态关怀的色彩。 不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精神”的诗意、感性的描述,还是西方哲学对“精神” 的理性、逻辑的思考,我们对构成人之生命核心的“精神”之谜还只能有一个大体的 了解:它无形、不可捉摸而畅游于万物之间,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本原;于人类,它是 人的心性,是激情,是冥想,是信念,是价值,是“个充满意义的整体关联”( 豪 克语) :它具有巨大的能量和惊人的创造力,人们能够通过它去逐渐接近和了解宇宙 中一切神秘事物。 今天我们是在广泛意义上使用精神的涵义:精神也有褒贬好坏的质的分别。“广 泛意义上的精神对人来说并非可有可无的东西,每个人都体现着某种精神,哪怕 是一种虚无主义或物质至上主义的精神。”。从而,无可避免的,人类由于自身是精神 性生命物而具有了某种悲剧性。随着现代社会的一切向前推进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多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3 8 - - 1 4 3 页。 。【美1 大卫雷- 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 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页 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上篇精神生态批评理论解说 的谈及精神,却也越来越多的冲淡了精神的神圣内在和力量。我们不能否认,以往, 我们用“精神”来拯救自己,今天,我们却又在试图努力拯救“精神”。 或者可以说,是时间使得严格意义上的精神逐渐变得自相抵牾。长期以来,人们 往往习惯于“把它当作是一种事关终极意义和价值而非权力、享乐和财富的生活取 向。”。但是随着2 0 世纪“上帝死了”和人类对生存意义的怀疑的逐渐加深,我们陷 入一个对立、分离、荒谬和无意义的世界中。“精神”已不复往日的神圣和宁静。由 于人类精神上遭遇的前所未有的灾难,精神的本原意义的变异及其重要性一再被越来 越多的哲人所关注和解剖。为精神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性研究领域,把它当成地 球生态系统一个至关重要的子系统,以区别于我们熟悉的物质领域和其他人类生存的 生态圈,是目前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正在努力建构的理论目标。 ( 二) 精神生态概念简述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精神”比以往任何时期对地球生态系统施加 了更为巨大的影响。“精神圈”和“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一样, 成为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几乎占主导地位的因素。略微考察一下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 文论的某些著作,可以发现“精神生态”一词并非是毫无根据之说。其中关于天、地、 人及精神的论述,对我们颇有启发。左传所载“六气”之说,认为世界是六气有 序有度的一个系统。“天有六气,降生五昧,发为五色,征为五声。”只要六气中的任 何一气失度,都会引起人体的疾病,这意味着人的身体也是一个与六气相通相感的小 系统。而人本身就是肉体身体与精神相统一的生物,它们彼此依赖却各有分工,因 此,人类自身所依赖的活生生的“精神”又何尝不能成其为一个与众多子系统相联系 的又一子系统? 本世纪初,法国思想家戴哈尔特德夏尔丹曾谈到了一种“从普遍的物质到精神 之金”的变化。他认为,“必须构成一个人类的精神阵线( 它已在形成中) ”;并在生 物圈之外,提出了一个“通过综合产生意识的精神圈”。 他把这一精神圈看作“基督 教的宇宙幻象”,并综合了多种信仰方式:“对世界的信仰,对世界中精神的信仰,对 世界中精神不朽的信仰和对世界中不断增长的人格的信仰。”。这多种信仰即意味着 。【美】大卫雷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 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页- 。转引自【德】古茨塔夫勒内豪克著李永平译:绝望与信心,中国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7 5 页 。同上第2 1 8 页。 糟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上篇精神生态批译理论解说 人类精神圈所要阐明和昭示的最终目标,即恢复和建立种精神上的新的均衡。“系 统论之父”f 贝塔朗菲也把人类独自拥有的“语言一符号系统”看作地球生态系统中 个至关重要的层面,一个高踞于生物圈之上的精神层面。可以说,人类之所以能 在地球上取得超越一切生物种群的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就是凭借这一“精神圈” 的力量。 与精神圈相联系的即是精神生态的引入。在某种意义上,精神圈和大气圈、生物 圈等生态系统一样,也要求保持内在生态的平衡。对“精神”和“精神生态”的关注 和把握,是以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把握为导向的,而精神生态的平衡又对整个人类的 生活和地球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物理学家瓦尔特海特勒说:“即 使在我们之外也存在着某种精神因素,一种既与物质世界的事件和法则又与我们的理 智活动相联系的精神原则。” 舍勒坚信,人身上尚有永恒存在的珍贵的东西,这就 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精神位格,这一位格的核心乃是在人自 身内具有的最高价值。我把他们所论及的“精神原则”和“精神位格”看作精神生 态系统的组成因素。一个时代的“精神原则”和一个人的“精神位格”一旦遭到破坏 和分裂,无可置疑的,整个人类的物质世界和与理智、意识相联系的精神世界也会发 生激烈的变化。 鲁枢元教授在其著作生态文艺学一书中,就能否建立精神圈和精神生态的可 能性作了较为严格的考究和论证。结论认为,“精神生态在人类世界中的位置, 尽管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仍然可以划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 域”,“就现实的人的存在来说,人既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因此,“于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之外,建立一门精 神生态学应当说是有着充分依据的。”。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相加并非世界的全部,它要 求另一种意义上的因素,即精神的因素的加入,才能完整。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之外, 建立精神生态的努力并非是为了迎合时尚,而是对时代要求的一种严肃的回应。 世纪之交的社会现状和现代人的精神现状已经证明了建立精神生态的必要性和 。转引自鲁枢元:人类纪精神圈,杜会科学报2 0 0 4 年1 2 月2 3 日。 。转引凯德】古茨塔夫- 勒内- 豪克著李永平译:绝望与信心,中国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0 l 页。 。【德】马克斯舍勒著李伯杰译: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舨,第3 页。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4 7 页。 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上篇精神生态批评理论解说 紧迫性我们的精神正在逐渐走向绝地或边缘。自然生态的恶化、现代社会生态的 严重失衡都与当代人的生存抉择、价值偏爱、认知模式、伦理观念、文明取向、人生 理想、道德修养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我们致力于重整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同时, 或许首先应当绿化的,是当代人类在精神上所遭受的种种污染和破坏,他们焦渴浮躁 的心灵,他们失去精神家园的孤独和虚空,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精神病症,和自然灾 难一样,这也已经面临必须拯救和治疗的危急时刻,精神生态就是希望为此尽绵薄之 力,在对人类和时代的精神的批判和建构中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 。 二、精神生态:文艺批评的新视域 作为世纪之交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学批评虽还处于不成熟的起步阶 段,但对于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意义。生态批评改变了以往文学批评中人类中心主义 的理论基础,不仅在自然生态领域,还在人类精神生态领域确立起了生态的尺度。而 作为人类生命系统的监护者,生态学批评不但必须对人类已经形成的各种心理、感觉、 思想等进行调节整理,重新建构生态的心理感觉系统,还必须确立一系列生态系统法 则,包括对自然和宇宙的正确认知和人类精神的维护,保障人类精神生态的平衡,促 进精神生态的发展。 精神生态萌芽于人们对生态、宇宙和三分法的批判和思考中,在对2 0 世纪至今 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生态灾难的反思之后,精神生态又获得了事实和理论上的支持并 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人已普遍感到,自己赖以生存 的精神价值力量已病入膏肓,传统的有效的精神支柱已然丧失。”。从认识到人类只有 一个地球,自然环境正在日益癌变。人类正在一步步走向绝地或边缘,发展到我们逐 渐明白,与自然生态危机相比,人类存在一种更深层的内在的生态危机,即精神上的 危机:人类丧失了对生存和未来的信心而陷入了享乐和奢靡的境地:对生命的不确定 和无意义感引发了焦虑和虚无主义的蔓延;技术进步导致了人的孤独和与他人的疏 离。“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如此地困惑不解。在意义 沉沦和形式破裂之后,留下的只是虚无。”。 。【德】马克斯舍勒著李伯杰译: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2 页。 o 李文波:大地诗学:生态文学研究绪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9 页。 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上篇精神生态批评理论解说 面对这个日益病变异化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态”必然成为文论批评家净化精神 污染、维护精神的崇高和神圣的理论武器,必然成为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而生 成的理论精华。鲁枢元教授在生态文艺学中指出,精神生态学作为- - f l 研究精神 性存在主体( 主要是人) 与其生存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 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不仅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还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糟 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这明确表明,精神生态在关注精神领域的同时, 也是对与之相联系的自然和社会领域进行引导和调节,从而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社会 生态和精神生态三者的统一与均衡。 上文已大体提及到了精神生态建构的依据和意义。特殊的时代温床滋生和培育了 这一理论,应该说,它关注的不只是人类的精神,还涉及到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社会 以及人类自身各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其中的任何某个环节出了毛病,就会引起人的 精神与生态出现不和谐乃至严熏冲突。事实已经表明,这种精神和生态之间以及精神 内部的冲突已蔓延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成为我们时代难以治愈的疟疾。现代化工业的 泛滥,反生态的技术之网,浪费式的欲望消费不仅造成了人类生态的破坏和扭曲,并 由此导致生命感觉的萎缩,理想激情被磨平,“生存意义”的价值贬抑;高科技、大 众传播、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消极个人主义,消解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 欲望与权力的膨胀自然而然便导致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种种危机,直至人类自身的 精神危机:名利腐蚀人的灵魂,物欲熏心,贪婪和算计侵蚀了纯真的人类情感。正如 怀特海所说,现代人的精神萎缩源自“高尚的进取心的窒息”,“一切有关社会组织的 思想都用物质的东西或资本来表明,终极的价值被排斥了”,“商业竞争的某种道德信 条制定出来了,在某些方面还极高尚,但却完全没有考虑人生价值。”。“人们对物质 生活的关切已演变成一种偏执”,现代人“沉湎于构造一种世俗的、物质的安全感, 来代替已经失去的精神上的安全感”,。现在是我们该从这种偏执中觉醒,反省其中存 在的根本问题的时候了。但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各种问题,拯救人类自身摆 脱困境,需要全球人类共同努力。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是解答上述疑问的钥匙。 但这片钥匙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作艰辛的斗争,付出血汗才能觅到。长期以来, 。f 英】a i n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第1 9 4 页。 。【美】詹姆斯莱德菲尔德:塞莱斯廷预言,北京:昆仑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9 、3 l 页 1 0 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耪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 上篇精神生态批译理论解说 世界各国和中国的众多学者都在努力探索人类在思想、文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对自 然的态度问题,进而考察这些态度的变化如何影响了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 化。作为一个尚在起步阶段的研究,所幸的是,自然界通过对生态破坏的严厉惩罚和 生态科学,一次次向人类理性启示了空前深刻的生存智慧。人们已经认识到,后现代 乃是生态学的时代,只有生态智慧才能使人类走出生态困境。 具体到精神生态的研究领域来说,其成就还相当匮乏。但文艺理论界有些学者还 是密切地关注着生态学的人文转向,关注人类如何走出生态困境以及优化人性生态的 意义。他们重点研究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态”系统,认为在人类生态系统的“精神圈” 中,文学艺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论述了文艺与自然生态的本体联系和文艺与 精神圈的生态关联等重要问题,指出了精神生态和文艺、人类生存生态、以及现代人 精神面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当然,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的逐步觉醒,更多的学者和后起之秀加入到了这一研 究行列中来。现代世界的恐惧、绝望、虚无等主观精神的疾患,都日益成为文论家、 哲学家关注的对象。如何解决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如何回归失落的“精神家园”,他 们在很多理论和观点上达成了共识:“我们今天有关精神能量的见解应该重新扎根于 物质中:首先应重新扎根于我们的躯体,其次应重新扎根于我们的社会环境。最后应 重新扎根于我们的自然母体”;。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不可分的,人类只有调整好自 己的精神状态就可以和这个精神世界沟通;“谁要真正认识描述生命之物,先得寻找 精神的本质归宿,如果缺乏精神沟通,那他就没有得到生命的全部。”吼” 生态学的思路渗透在精神生态的理论建设之中,因此它必然是反世俗、反商业、 反纯理性和反技术至上的理论存在。作为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它的根深植于现实和大 地并起源于对人类和宇宙的深深的忧患之中。在这个喧嚣的物质世界里,它沉默地为 我们的时代和精神指示着另一个方向,那是从另一种思想向度出发的,即诗性的关照 视角,它为我们反抗庸俗堕落的精神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自然需要这样全新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的繁衍和进步更需要的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美 大卫雷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8 年,第7 5 页。 。 美】露丝本尼迪克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 9 8 7 年版,绪言第l 一2 页a 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 下篇“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具体分析 下篇“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初探 对于“7 0 年代后”的女性作家和她们的小说,相信大部分人不会感到陌生。卫 慧的上海宝贝、蝴蝶的尖叫、像卫慧那样疯狂,棉棉的糖、每个好孩子 都有糖吃( 小说集) ,周洁茹的小说集我们干点什么吧、长袖善舞,朱文颖的 高跟鞋、迷花园、绯闻、水姻缘,魏微的情感一种、流年、拐弯的 夏天,戴来的亮了一下、别敲我的门,我不在、对面有人,赵波的情色物 语、混合起司、谈一个维他命的爱情等。此外还有潘向黎、金人顺、冯晓颖等 人及其作品,已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上掀起一阵又一阵风潮。“女性写作到了卫慧、 棉棉这一代,更加叛逆、勇敢大胆、开放、开阔、尖锐、敏感、细腻和无所顾忌,这 是女性写作全方位开放到来的时代,是冲破所有禁忌和束缚的阶段。” 虽然这种崇尚 身体写作的女性文学一直受到男性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的半官方的女性文化的阻碍, 但是,在现代化高科技传媒和商业化大肆炒作下,“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已成一片燎 原之势。作为文学艺术的一部分,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女性写 作显然是“精神圈”的一部分,而其所反映的新都市人精神上的扭曲、压抑、偏执及 种种病态的表现,更是精神生态批评的指向。论文就以下三大方面:( 一) 年龄性别 差异下女性写作的困惑( 二) 女性写作中的个人写作或身体写作( 三) 作品文本的具 体解读与分析,对她们及其作品进行一定的剖析。从中可以看到,不论是作家本人还 是作品文本,都向我们展示了“新都市人”精神生态失衡后的种种危机。 一、年龄和性别差异下女性写作的困惑 “7 0 年代后”的女性作家是我们这个特殊的时代和生存环境中尚在“成长变化” 中的一代。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但还不够成熟的年龄和天赋的女性性别,是她们创作最 为重要的武器,这两种武器无形中为她们的创作打上了特殊的烙印。在深入到这些风 华正茂的女性作家的世界中去窥探其深奥处时,我们会发现在解读女性写作时所产生 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6 4 页。 糖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下篇“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具体分析 的种种困惑和疑问,有一部分会在这里得到回答。作为同时代成长,同是女性的笔者, 于内心处在某些方面自然能有所共鸣。 从7 0 年代到2 l 世纪初这段历史,不仅是女性作家的成长史,更是她们的生存命 运和生命体验的心理历程。在9 0 年代自由之风的熏染下,年轻的卫慧棉棉们向人们 大声炫耀她们的青春和对更多时间的拥有和挥霍的权利。在包蕴着丰富的激情和活力 的年轻外表下,她们讲述了“女性自己的故事”这是社会转型时期女性独特的现 代性经验。她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对于女性而言,这 时代的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主导话语空无、缺席,无疑提供给她们寻找自我,发现 自我和建立女性话语的机遇。”。因此她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在激越的情感和张扬的欲 望中展示了自己对喧嚣的时代和现代人生的认知。 年少并非意味着无知。7 0 年代后的女性创作充分表现出这一年龄阶层的独特感 受。7 0 年代出生意味着她们更少历史记忆和集体重负,也未受到传统道德与礼教的 过度熏陶与制约,头脑中只有孤立的、纯粹的当下存在。凭着年轻人的冲动和幻想, 在这个开放自由的时代,她们敢于接纳和创造新生事物,吸收新的观点并直接反映出 来。舍去太多的世故和虚伪,一种随意、纵情、感性甚至紊乱的写作基调成为她们作 品的主流形式。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书写了我们当下这个斑驳陆离的时代,在写作中有 一种不带锁链,也不带面具的自由和真实。 当然,年轻必然意味着对整个时代和人的生存缺乏全面的思考和认识。因为冲动 和敏感,涉世未深且阅历不足,她们将仅有的一滴水,泛化出一个个死去活来的故事, 而缺乏面对复杂社会生活思考的意志活动。欧风美雨的大肆侵染,后工业文明的迅猛 崛起,加上世纪末情绪的纠结,更加阻碍了她们深入思索的可能。因此,女性写作某 种程度上的薪鲜体验在从刻板、僵硬、陈腐的道德秩序和规范中获得解放之后,却又 被迅速地单一化、凝固化,收束在欲望和物质享乐的沟渠中。虽然年轻,她们已经能 够自察到世界的荒谬和焦虑,并懂得如何使自己充分利用物质生活的前沿技术而获得 快乐:也因为年轻,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这使她们的目光精确而不犀利,无力投 射至生存的内幕。物欲的追逐、情感的放纵、对金钱毫不矛盾的占有欲等,就是她们 对生活的理解。写作成就了她们梦想中的生活方式:远离了责任、没有顾忌,以一种 。荒林、王光明著:两性对话: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1 9 页。 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精神生态批评与“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下篇“7 0 年代后”女性写作具体分析 另类而颓废的审美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 “女性”的性别也决定了她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在关于性别的定型观念 中,一般认为男性包含了主动、进攻、坚强、理性、抽象等特征,女性包含了被动、 退缩、柔弱、情感、直觉等特征。“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对触觉更敏感。女性 对他人的触摸感觉更敏锐,她们触摸他人时体察到的感觉也更准确。女性善于倾 听,自然选择的结果赋予女性对声音的敏感。”国或许这些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确证,但 千百年积淀的历史和集体经验确乎能体现这点:女性是情感型和直觉型的,细腻、敏 感、多情,更愿意探索人性内部和生命存在的感性层面,也更趋向于挖掘人类的精神 状态和对人生的精神领悟,这一性另h 特点在女性写作中是鲜明可见的。 “7 0 年代后”的女性写作,一方面如乔以钢所说:“女性主题是特别能够显示女 性文学特色与价值的部分,其无可替代性不仅在于它拥有女性观察生活、表现自身所 特有的特点、角度以及鲜活生动的生存感受、内心体验,更为本质的是它源于女性生 命本体、无形中打上了性别烙印的世界观、人生观。”。她们用女性化的语言写作,从 女性的视角看问题,从女性的立场去判断外界事物,不是个人,而是形成了一个群 体,给当代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气息。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一性别优势正在 逐渐被误导而走向偏离。“9 0 年代,在男权文化、市场、市场所负载的新的性别规范 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乐山师范学院《短视频创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传媒学院《影视特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原医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职业学院《园林与环境景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兴国县达标名校2025年教研联合体中考模拟试卷(一)英语试题含答案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抗战时期文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农业大学《数字展示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民族民间舞》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2025届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糖尿病病人的麻醉管理
- 2023年飞行员教员理论考试题库(核心600题)
- 湖南省岳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一模) 英语 含解析
- 《创新教育教程》第三章-组合创造法-教案-
- 未成年人监护状况基本情况表、监护人监护能力等级评估表、评估报告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卷带答案
- 航空航天知识讲座学习课件
- 古代汉语(第三版)上册10触龙说赵太后
- 2024-2030年塞尔维亚电力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新)100篇初中生语文阅读题(含答案)汇编
- 广东省佛山市2023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佛山二模)政治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