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反抗”到“服从”——曹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反抗”到“服从”——曹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反抗”到“服从”——曹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反抗”到“服从”——曹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反抗”到“服从”——曹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位难得的优秀作家,正是他的出现,才使现代中 国话剧被推向了一个相当的高峰。但曹禺从早年的辉煌日渐走向了晚年创作的衰 竭,也成为了他留给后世研究者的一个难以最终破解的“谜”。 本文结合曹禺的生活经历和早年的创作,在对其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及创作 实践展开全面剖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曹禺思想中的反封建意识、个性自由的张扬 及民主和人道等基本内核,力求寻找到曹禺创作发生巨大转变的根本原因。本论 文认为,曹禺早年独特的生活经历促成了他矛盾性格的形成,而“观念”形态的 多元思想,由于始终缺乏坚实的根基,也最终导致了他的不断游移和盲从。表现 在其创作上,雷雨的浪漫想象,可以看作是他的被压抑的苦闷的宣泄;日出 则可以看作是他在寻求思想根基时对于现实的回归;而从原野中所透露的“人 性”因素,则同样是他寻求思想生长点的进一步尝试。现实中,曹禺思想的矛盾 两难为他日后的转变埋下了隐患,但也正是这种由矛盾两难所形成的巨大张力成 就了他的戏剧本身。随着内外双重力量的挤压,曹禺的思想最终趋于单一,他既 丧失了继续寻找思想依据的可能,同时,也使其创作成为了现实目的的传声筒。“曹 禺现象”并不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特例,它其实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深入研究 此类现象的根由,对于历史及未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都将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曹禺;文艺思想;转变 s u m m a r y s u m m a r y c a oy ui sar a r eo u t s t a n d i n gw r i t e r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d r a m ai nt h eh i s t o r y c h i n e s e m o d e md r a m ah a sb e e np u s h e dt oac o n s i d e r a b l eh e i g h t sb e c a u s eh i se m e r g e n c e b u t f r o mt h ee a r l yg l o r yt ot h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c r e a t i v ef a i l u r eo ft h eo l da g eo fc a oy u s w o r k s ,h eh a sb e c o m ea “m y s t e r y t h a tl e f tt ot h e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o fr e s e a r c h e r st o f i n a l l yb r e a k b a s e do nc a oy u se a r l y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c r e a t i v i t yi nt h e i r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 e m o t i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a n dc r e a t i v ep r a c t i c et oc a r r yo u t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 ,b a s e d o nc a oy u si d e ao ft h ea n t i f e u d a l ,d i s p l a yo fi n d i v i d u a lf r e e d o ma n dd e m o c r a c ya n d t h eb a s i cc o r eo fh u m a n i t y ,t h i sp a p e rt r yt of i n do u t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r e a s o no ft h e t r e m e n d o u sc h a n g eo fc a oy u sc r e a t i o nu n d e r g o i n g t h i sp a p e ri s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t h e u n i q u eo fc a oy u se a r l y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c a u s et h ef o r m i n go fh i s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c h a r a c t e r t h e ”c o n c e p t ”o fm u l t i p l ef o r m so ft h et h o u g h t s ,b e c a u s eo ft h el a c k e do ft h e s o l i df o u n d a t i o n ,e v e n t u a l l yl e dt oh i sc o n s t a n t l yw a v e r i n ga n dt h eb l i n do b e d i e n c e p e r f o r m a n c ei nh i sc r e a t i o n ,t h er o m a n t i ci m a g i n a t i o no f ”t h u n d e r s t o r m ”c a nb es e e na s t h eo p p r e s s i o no ft h eb o r e d o mv e n t t h e ”s u n r i s e c a nb es e e na sh i si d e o l o g i c a l 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r e a l i s t i c f r o mt h e ”w i l d e m e s s ”w h i c hr e v e a l e dt h e ”h u m a nf a c t o r ” f a c t o rc a na l s os e e na st h es e e k i n go ft h ee x p e r i m e n to ff u r t h e r i n gt h ep o i n to ft h e t h o u g h t s i nr e a l i t y ,t h ed i l e m m ao fc a oy u s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s o w e dt h e s e e d st ot h ec h a n g i n go fh i sf u t u r e b u ti tw a s p r e c i s e l yt h i sd i l e m m ab y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a sar e s u l to ft r e m e n d o u st e n s i o n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h i sp l a yi t s e l f u n d e r t h ed o u b l ep r e s s b o t hf r o mt h ei n s i d ea n do u t s i d e ,c a oy u si d e o l o g y f i n a l l yc a m et o t h ee n do f s i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h ew a sk e p tf r o m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af u r t h e rs e e kf o r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w r i t i n gi d e o l o g y ,w h i l eh i sw o r k st u r n e do u tt ob et h em i c r o p h o n eo far e a l i s t i cp u r p o s e t h e ”c a oy up h e n o m e n o n ”i sn o tt h eo n l yc a s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m o d e m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a c t u a l l y ,i ns o m ec e r t a i ns e n s e ,i tc o n t a i n sg r e a tu n i v e r s a l i t y t h e p r o f o u n dr e s e a r c ho nt h eo r i g i no ft h i sk i n do fp h e n o m e n o nh o l d sp o s i t i v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w h i c hw i l lb eb o t he f f e c t i v eo nt h e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o fh i s t o r ya n d t h eo n eo ff i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c a oy u ;l i t e r a r yi d e o l o g y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 关弼 叩寸月7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f - 1 x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 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 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 舅批 导师签名:飞易谚 日期:功1 年月弓日 日期:砷年1 - , q 3 t 7 日 绪论 绪论 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表现形式,曹禺雷雨的诞生一直被看作是中国现代 话剧“成熟的标志”,此后,随着日出、 原野、北京人等经典剧作 的问世,曹禺不仅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而且也“使中国现代 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中国的观众中扎根,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 曹禺完全摆脱了前期话剧的移植改编,在继承本国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戏剧技巧 的基础上,走上了独立的创作道路,为中国现代话剧打开了片全新的广阔天地, 也把中国话剧推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在中国现代话剧整体面貌上打上了自 己的印记。关于曹禺的早期创作,学术界一般都划定在曹禺四部经典剧作雷雨、 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完成。对于这样一位天才的剧作家,除了体味其 作品的审美品格中所流淌的浑圆意境,探究其作品深层的思想内涵,独特、深沉 而细腻的艺术个性以外,本文细加关注的是曹禺庞杂而多元的创作思想的形成及 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对他晚年转变的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的探究。 对曹禺及其创作的研究是伴随着雷雨的问世应运而生的,纵观整个研究 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1 ) 1 9 4 9 年以前。这一阶段有关曹禺的研究,主要是对其作品本身的艺术特 性及其反封建的思想主题的评价。关于雷雨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宿命 论思想的分析上。刘西渭对此最早提出了“命运观念”的问题,张庚、周扬也都 认为作者的世界观有宿命论的缺陷。持不同观点者,如吕荧的曹禺的创作道路 一文则强调了作家的现实主义思想底色。刘正强曹禺的世界观和创作兼评 也谈曹禺的( 雷雨) 和( 日出) 认为,“说曹禺思想上有唯心主义因素,这并不 等于说曹禺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同样的,说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些神秘象征色彩 和宿命论观点,也不等于说他的世界观全部是落后。”对于剧作日出的评价 则涉及到作品的现实主义因素的增强及对人道主义情怀的张扬。许多学者认为, 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上,日出较雷雨都要进步了许多。巴金认为, 钱理群,温儒敏,吴祸辉中国现代文学三 年【m 】北京:北京大学:l i 版社,1 9 9 8 ,4 1 2 川本相,胡叔和曹禺研究资料( 上) 【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1 ,3 2 5 1 从“反抗”到“服从”- 嘈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 雷雨过分强调“命运的残酷”的缺憾在日出中得到了弥补。而对于原 野,评论者在肯定其剧作现实性的同时,更为关注的是作品中抽象、神秘的色 彩和“森森的鬼气”所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有关曹禺的创作思想的研究直n 4 0 年代才有了相对比较综合的探讨。杨晦的论曹禺是这一阶段比较系统、全面 研究曹禺的文章,但他对曹禺的创作思想也持与大多数论者同样的看法。因为缺 乏专门性的有关其创作思想的专论,所以这一阶段的曹禺早期思想的研究略显支 离破碎。 ( 2 ) 1 9 4 9 年至8 0 年代初期是研究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对作品的研究还是比 较充分和深入的,虽然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也围绕雷雨等作品中反映出来的 作者世界观的问题展开过讨论,但由于受到当时整体社会氛围的影响和制约,在 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上并没有取得突破,甚至在某些方面将研究引向了一种偏狭的 道路。陈瘦竹、沈蔚德的论( 雷雨) 和( 日出) 的结构艺术一文是6 0 年代 初集中研究曹禺剧作艺术结构的重要的论作,其观点也较为深刻,但这样的论述 不多。甘竞、徐刚等人虽然也围绕雷雨的“宿命论 思想的问题与刘西渭等 发生过论争,但在当时“左”的思潮影响下并没有取得突破性地进展。 ( 3 ) 新时期以来可以看作是研究的第三阶段。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迎来 了曹禺研究的高潮,高云雷浅析周朴园形象兼谈( 雷雨) 的主题,田本相的 雷雨论都是新时期的发轫之作,开启了新时期曹禺思想研究的新篇章。首先 引人注目的是一批研究专著的出现,如钱谷融的( 雷雨) 人物谈( 上海文艺出 版社1 9 8 0 年版) 、田本相的曹禺剧作论( 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8 1 年版) 和曹 禺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 9 8 8 年版) 、辛宪锡的曹禺的戏剧艺术( 上海文 艺出版社1 9 8 0 年版) 、朱栋霖的论曹禺的戏剧创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6 年 版) 、孙庆升的曹禺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 等等,大量研究专著的出 现反映了曹禺研究正逐步走向系统性、深刻性和全面性。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一 个重要的区别是,本阶段突破了以往曹禺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研究方面的单向格 局,呈现出作家思想与作品并重的多元特征。1 9 8 5 年前后,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 再次涌入,学界开始借助各种崭新的理论,从作家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特质切入作 品的分析,或者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曹禺及其剧作展开不同侧面的解读。对曹禺 剧作思想底蕴与艺术技法的重新发掘,是这一时期曹禺研究中所呈现出的特色, 绪论 而对作家剧作文化内涵的挖掘则是新时期以来曹禺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田 本相的( 原野) 论、朱栋霖的论( 原野) 、王富仁的( 雷雨) 的典型 意义和人物塑造、马中行的( 雷雨) 中没有命运观吗? 、新雨的宇宙的永 恒“憧憬”作为悲剧的( 雷雨) 及其命运观之探索等文,都在曹禺研究上 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不同时期的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借助各种不同的理 论和研究方法,曾得出过各式的结论和评价,但从总体上说,宗教文化、古希腊 悲剧、西方著名戏剧家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这四个方面构成曹禺早期 剧作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他早期庞杂而多元的思想体系,这一点是所 有研究者都认同的。其中,民主思想和人道关怀是其思想的主干,西方现代主义思 潮也在其剧作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尽管曹禺早期思想掺杂了“安那其主义 等 成分,但性质基本属于“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和人道主义范畴。 历经大半个世纪,曹禺的研究资料丰富翔实,硕果累累,且在许多新的领域 仍不断有新的突破性进展。本文在借鉴不同时期曹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考察 重心主要放在曹禺早期的创作思想及其晚年转变的内在原因的探源上,论文结合 曹禺的成长经历和他早期的雷雨、日出、原野等剧作,对曹禺早期的人 生历程、情感体验及创作实践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在对大量史料进行深入分析的 基础上,力求对曹禺的早期创作思想能形成一种较为深入的认识,进而在一个更 为开阔的时空范围里,分析曹禺前期创作的成功与晚年创作力日渐衰落的潜在的 深层原因。 从“反抗”到“服从”一嘈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 第一章庞杂而多元的思想体系 曹禺曾说过:“一个剧作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才好。一个写作的人,对人、对 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种种大问题,要有一个看法,作为一个大的作家,要 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然,尽管掌握了很多的很丰 富的生活积累,但他没有一个独立的见解,没有一个头脑来运用这些东西,从中 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主题来,那还是写不出一个深刻的作品。 这可以说是他的 经验之谈,从中不难看出曹禺在创作过程中对“思想 的重视程度。但是,曹禺 多元而庞杂的文艺思想却又恰恰是因为缺乏坚固的思想根基而一直在随时势变化 着。他曾说,自己“不惯于在思想上做工夫,我写戏很用心,而追求思想和意义 就不恳切。”也正因为如此,研究曹禺思想中基本元素的构成及其所引发的创作 心态的变化,对于我们认识其创作有着特别的意义。 曹禺的创作思想中到底包含了哪些核心因素,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但是他的 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反封建意识,追求个性解放,倡导民主思想和人道关怀的思 想却被一致认可。曹禺的一生有着丰富的经历,这些经历对其思想的形成同样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将沿着他的成长经历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等所透 露出的细微信息逐步展开,以具体考察曹禺思想变化的轨迹和个中的原由。 第一节反封建意识的雏形及其矛盾 曹禺幼年家境优越,但他的童年生活却异常苦闷和烦恼。父亲的怪异脾气、 母亲的过早谢世等经历造就了他童年的苦闷心理,虽然这类来自家庭的苦闷还远 远达不到社会及民主意识的高度,但这却是他思想形成的最初的动因。童年的体 验往往对其思想、性格的形成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的童年体验常常为他 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并规范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 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所以,关注曹禺的童年生活经历对于研 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颦 a 】曹禺论创作【m 】上海:上海文艺 l :版社,1 9 8 5 ,4 0 1 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a 】曹禺论创作 m 】i :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5 ,1 2 3 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 0 0 1 ,9 2 第一章庞杂而多元的思想体系 究其创作思想应该是我们首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环节。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是个封建军阀,一辈子都在梦想着实现万家祖祖辈辈世代 相传的理想光宗耀祖,但是最后却在颓废中郁郁死去。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 万德尊有着不同常人的脾气秉性。曹禺曾这样评价父亲:“在我的记忆里,他又有 些软弱、善感。他有一手好文笔,能作诗也能写对联。有时又满腹牢骚,像一个 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正像田本相曹禺传中所述,“那种没落文人的习性倒 使他苦闷异常,那光宗耀祖的愿望也化为泡影了,他被打败了他有时不甘心, 可他不愿像有些军阀那样在乱世中去投机,去冒险,加之他没有冒险家的胆量, 这就不能不使他内心常有一种莫名的烦恼和苦闷。”圆于是,“他终日潦倒不堪,或 与朋友饮酒赋诗,或在烟灯前面吞云吐雾,麻醉着自己的神经。” 独特的脾气秉 性加上生活经历,使得万德尊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打骂下人,他的暴躁给家庭带 来沉闷而压抑的空气。父亲的这种怪异脾气在曹禺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抹去 的阴影,这是造成曹禺所言苦闷童年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此外,母爱的缺失也 是形成曹禺幼年孤僻、苦闷性格的重要原因。对于一个出生三天就失去母亲的孩 子来说,那种失去生母的悲哀和痛苦一直在他的心里蔓延而难以消失。父亲怪异 的脾气,从小就失去生母的创伤记忆,以及那种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所有这一 切给曹禺幼年的心灵里埋下了忧郁、苦闷、孤独和寂寞的种子。而这种心态也恰 恰成为了他反抗家庭专制,追求个性解放的源泉。正是由于这种根植于其幼小心 灵中的苦闷,使得“他没有像一般富家子弟那样追求升官发财,而是成了他那个 家庭以及他所属的那个阶级的叛逆者。”所以,曹禺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 “出走”的人物,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看作其力图逃离家庭而投奔到自由天地去 的心灵折射。雷雨中,周萍一直有着一种强烈的冲动,“要离开这个地方 这个能引起人的无边噩梦似的老房子,走到任何地方。 日出中,方达生想 把陈白露带到乡下,远离罪恶的都市;原野中,金子想到一个“有黄金铺地 的地方,” 最后跟着仇虎逃进了原始森林;直至北京人中,瑞贞和愫方的成 张葆苹曹禺同志谈剧作 a 】h i 本相曹禺传 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 9 8 8 ,7 f 日本相曾禺传【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 9 8 8 ,7 田本相曹禺传 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 9 8 8 ,7 孙庆升曾禺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6 ,4 0 曹禺雷雨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4 ,4 8 曾禺原野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4 ,4 8 从“反抗”到“服从”_ 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 功“出走”。“曹禺四部代表作中共同的出走h 隋节,向我们展示了作者人文 关怀的历程。他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拯救之环。 这些都是渴望脱离封 建家庭的迫切心情在作品中的流露。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产生 的母体。我们一方面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则可望以此揭 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茗从曹禺作品中人物的“出走倾向,一方 面我们可以看到,在“苦闷”的家庭环境中,一颗“苦闷 的灵魂对外面世界的 向往和憧憬而又不安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对家庭专制的 批判,以及渴望新生活的迫切愿望。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对于家庭这样一种特定的形态,曹禺在试图冲破其束 缚的同时却又是非常依恋的。曹禺自幼丧母,母爱的缺失使他的心灵要比常人脆 弱,也因此,他对家庭的依赖感也较常人会强烈得多。也许正是从小就失去母亲 的缘故,曹禺从小就倍受父亲的疼爱,在家里,他的地位明显要高于哥哥,父亲 在生性聪慧的曹禺身上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对他的教育可谓煞费苦心,这使曹禺 多少感受到了一点家庭的温馨。家庭留给儿时曹禺的并不完全是失望和千方百计 的逃避,甚至包含有几分依恋,他所难以忍受的只是那种令人倍感压抑的家庭氛 围。一面是不断涌起的反抗的冲动,一面又是不由自主的依恋,这其实已经注定 了曹禺对于封建秩序的反抗将是无力的、不彻底的。 如果说曹禺的童年经历为他日后思想性格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土壤的话,那 么,他所经历的另一些事件,诸如他所接受的教育、父亲的“窭人之子”的教诲、 对段妈悲惨身世的了解等等,则最终成为了他反封建意识初步确立的推动力。 曹禺幼年接受的是家塾式教育,他的家庭教师对他依然是从三字经、百 家姓教起,让他死记硬背。对古书的学习让曹禺受益匪浅,也使他“小时候就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知道有钱人不是好东西。”固幼时的教育多多少少培养了 曹禺在潜意识中对社会底层人的关注,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大概是因为自己 儿时的苦难经历,从曹禺小的时候,万德尊就反复教育曹禺:“添甲( 曹禺的小名) , 你还小,但你要知道你是窭人之子啊! ”这使得曹禺的潜意识里,总是不断 谭淑娟从拯救到逍遥由“出走”情节看曹禺早期剧作人文关怀的历程及其局限性【j 】贵州教育学院学 报f 社会科学) 2 0 0 6 2 2 ( 5 ) 荣格心理学与义学【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7 ,1 2 4 曾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a 】曹禺论创作【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5 ,1 2 6 第一章庞杂而多元的思想体系 闪现“窭人之子”的印记,心灵的天平上,“那砝码也总是放在穷人一边。”此 外还有段妈悲惨身世的影响。段妈是在华北水灾的时候来到万家公馆的一个朴实、 勤劳的中年妇女。她在万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照顾小曹禺的日常起居,得益于此, 曹禺也有了听段妈讲故事的机会,曹禺也因此有了间接了解社会现状的契机。 这些事件的经历不同于他童年的亲身经历,无论是对传统经典的学习,还是 父亲的教诲、段妈的影响,都无疑为他提供了认识社会、开拓视野的好机会,是 一种间接经验的积累。段妈的悲苦经历给予了他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感染,使得 他还没有亲眼目睹社会现实的种种阴暗面的时候,就已经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烙上了某种特殊的印记。而父亲的教诲和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正好和那种持续关 注民间和底层的心态不谋而合,这也为他日后逐步把笔触伸向民间做好了某种铺 垫。 每个人的童年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正像弗洛伊德所说:“一个人的思 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教育阶段仍同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 在。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少年内并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 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努力的表现形式。 固曹禺的童年经历无疑是 丰富的:他在一个气氛压抑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造就了他懦弱、胆小的性格, 当他决心反抗与批判封建专制时,深沉的父爱、宽裕的生活却又让他对家庭非常 的依恋,这注定了他的反抗是无力和不彻底的,这种矛盾的心态在他作品中的很 多人物身上都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态,一直影响着曹禺的创作,使得 曹禺很难形成稳定的思想根基。 第二节含混的“民主 、“人道 思想 曹禺的少年时期正好处于五四运动的大变革时期,“是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 义的革命转变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压迫剥削,要求民主解放是革命的 总的目标,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曹禺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发生了重要影n 向。 学生时代的曹禺是相当活跃的一分子,无论是在南开中学话剧团,还是在南 川本相曹禺传 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礼,1 9 8 8 ,3 2 弗洛伊德目前对战争和死亡的看法【a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m 】北京:中国展单出版社,1 9 8 6 ,2 1 7 孙庆升曹禺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4 1 从“反抗”到“服从”曹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 开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爱国救亡运动中,处处能见到他的身影。这一时期是他 接触社会的开始,随着对社会认识的逐步加深和新思潮的影响,他初期的反封建 意识已经开始向朴素的民主意识深入。 曹禺1 2 岁的时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已经在全国扩展开来。在父亲的支持 下,曹禺于1 9 2 2 年9 月正式入学,成了南开中学的一员。南开中学在吸收西方教育 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形成了一种自由开放而又全面发展的教育氛 围。南开时期是曹禺思想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 南开新剧团是一个很特殊的戏剧团,他不像一般的剧团一样演出传统的戏剧, 而是一个倡导新剧的舞台。在新剧团的曹禺还只是一名演员,但这里的演戏经历 给他的创作生涯铺平了道路。张伯苓校长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的学风使曹禺有了更 多自由学习的空间,话剧团张彭春副团长对戏剧的一丝不苟,则使得曹禺不仅仅 学会了怎么做一个好演员,还懂得了一部好的戏剧作品应该表现些什么以及怎样 去表现。 曹禺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预科阶段是我国政治局势急剧变化的时期,这期 间,他积极地投入日益高涨的学生救亡运动,为救国救民、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 而奔走。这段学生时代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的认识从表层走向 了深入,由道听途说的间接经验阶段过渡到了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阶段。“九一 八”以后的第二天,清华就成立了“清华抗日委员会”,曹禺被当选为这个委员会 的委员兼宣传队队长,带领同学到北平郊区及附近的一些城市进行抗日宣传。在 宣传当中,他见到过为了一升米,空着肚子站队,整天愁着日子怎么过的城市居 民;见到过在凛冽的寒风里,追逐着行人求乞,或在垃圾桶里挖掘什么的衣不遮 体的老人;见到过在冰天雪地的早晨,用木排子从古老的城门拉出去抛在乱坟堆 里的倒毙的路尸所到之处的这些民不聊生的惨状,深深印在了曹禺的脑海里, 烘烤着他那颗年轻而火热的赤子之心。尤其是看着那些所谓的达官贵人,在日本 侵略者于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的时候,不是想着如何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生存, 反倒掉转枪口,将那些主张抗日的“积极分子”推进死亡的深渊,以求从日本帝 国主义那里获得暂时的“宽恕”。在后来谈到这段思想历程时,曹禺曾说:“ 所得的是无尽的残酷的失望。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地刺了我的 第一章庞杂而多元的思想体系 心,逼成我按捺不下的愤怒。 但毕竟曹禺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养成的近乎贵 族的精神气质使得他对于民生疾苦仅仅停留在怜悯同情的程度,在参与学生运动 的过程中也缺少与底层民众的直接接触与深层交流,这直接导致他所谓的“民主” 意识其实还只是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层面,这就与那种自身出自于下层,并且积极 主张以暴力的革命去争取权利的“民主”思想有了较为显著的区别。曹禺身上所 显示的“民主 一直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同情与怜悯的色彩,而正是这种近乎与生 俱来的与底层民众的“隔阂 ,使他初步萌芽的“民主 观念很难得到深入。但这 段经历,毕竟还是把曹禺从童年开始积累的苦闷和对社会黑暗的厌恶结合到一起, 对他思想个性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南开时期,正是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大批以启蒙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随 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相继涌现文坛。从小就接触各种文学经典的曹禺重新接受了 新文学的洗礼。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读凤凰涅粱时候的感受:“我被震动了, 凤凰涅桀仿佛把我从迷蒙中唤醒一般。我强烈地感觉到,活着要进步,要更 新,要奋力,要打碎四周的黑暗。 固曹禺爱这些作品远胜过童年时候读的古典文 学作品和外国作品,难怪他会说:“( 易b 生的作品) 无论如何也不能使我像读五 四时期的作品一样的喜爱,大约因为国情不同,时代也不一样吧。” 但这个时期,曹禺还很年轻,以种种“主义 的名义而出现的晦涩的理论对 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所以说新文化运动对他的影响,更多的是那 些接受了全新思想的人对他的影响,比如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一些作品,就使他 从中受到了“人生是什么,怎样改变不合理社会等等的教育。这种间接得来的 经验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可以说他并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当时西方传入的“民 主”的内涵,而只是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关于“民主”的“说法”人云亦云,这与 他童年时期对家庭那种既试图反叛又无限依恋的矛盾情形几乎是一脉相承的,这 也使得他观念中的民主思想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曹禺青年时期的“体验”与童年有着不同的意义,不仅在于这一时期的对象 已经从家庭的小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社会,还因为他的这种“体验”加入了更多的 凿禹日h 跋【a 曹禺论创作 m 】上海;上海文艺版社,1 9 8 5 ,3 0 普禺郭老活在我们心里 n 】光明日报,19 7 8 0 6 - 2 0 颜振奋曹禺创作生活片段 j 】剧本,1 9 5 7 ( 7 ) 孙庆升曾禺论 m 】一e 京:北京火q : d l 版社,1 9 8 6 ,4 1 从“反抗”到“服从”- 嘈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 自主意识,是一种在努力认识社会的内在驱动力的推动下的有意识的探索。自幼 曹禺曾经积极地参加各种学生运动,曾经着迷于新文学作品,但从最终的效果来 看,他在这一时期的诸种活动,除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现实素材 以外,实际上并没有为他的思想寻找到一种扎实而牢固的根基。他在殷实家庭环 境下养成的特定气质,同样也决定了他最终不可能真正深入到民间,深入到最底 层的民众当中,去获取“民主 的最为切实的真谛。也正是这种既有着朦胧的趋 向,却又都无法走向彻底的含混而矛盾的情形,奠定了曹禺日后始终处于思想摇 摆不定状态的基础。 第三节曹禺创作思想的诱因 某种角度上说,艺术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过程。“( 人心 中) 积贮的烦闷、忧郁就像一种势能,若不释放出来,就会像情感上的定时炸弹 埋伏在心间,一旦触发就会酿成大难。但若能及时用心倾诉或以自我倾诉的方式 予以宣泄,就可取得内心平衡而免灾祛难。 所以,“不平则鸣”才是人之常情, 但这种“不平 心态的宣泄是需要诱因诱发的。在曹禺创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 外国剧作家的影响及宗教思想方面的浸染,就起到了这样一种“诱导”的作用。 正是这些外在的因素,将埋藏于曹禺心底的各种既有的创作元素唤醒并串连在一 起,使其蕴藉的势能由此迸发开去,并最终促使曹禺登上了中国现代话n g , j 作的 高峰。 一、外国剧作家的影响 话剧是外来的艺术形式,中国现代的话剧作家在创作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受 到过外来文化的影响。然而,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外来剧作家对曹禺的影响主要 还是创作技法上的借鉴,在创作思想方面也只是起到一些诱发的作用,而并没有 为其思想的成熟提供某种能得以生根的土壤和平台。 外国剧作家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古希腊悲剧作家和莎士比亚。从曹禺的创作风 格来看,他以悲剧见长,这无疑与他接受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的影响关系 吕俊华:艺术创作变态心理,三联书店1 9 8 7 年第8 页 一1 0 一 第一章庞杂而多元的思想体系 甚大。 曹禺早期的创作中明显透露出古希腊悲剧的影子,例如,强调世界的“残忍 和“冷酷”,强调人物盲目的“挣扎”,以及剧中透露出的“悲悯 的情怀等。 从创作思想上来看,古希腊悲剧作家所体现出来的同情不幸者、弱者和女性的思 想倾向,确实很容易与曹禺既有的经历及特定心理发生共鸣。一般说来,古希腊 悲剧多数都披着神和命运的外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对 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正因为人们无法从根本上解释社会和人生为什么会出现这 么多的不幸,才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从而形成了古希腊悲剧特有的命运观。 曹禺所遭遇的情形与此也颇为类似。在童年时代,曹禺虽然也历经了特定家 庭所带来的苦闷,并且有着朦胧的反抗冲动,但同样来自于家庭的那种温情始终 阻止着他反抗的最终实现。换言之,他虽然意识到要反抗,其实在内心深处却一 直都没有弄明白到底应该反抗什么( 谁) ,进入社会以后,他虽然目睹也亲历了 种种的不幸与苦难,却也同样并没有把这种不幸与苦难的根由追溯到社会体制或 封建形态等等层面上去深入思考。所以,当曹禺无法寻找到不幸的真正原因时, 他只能不由自主地趋向于对“命运”本身的无奈的认可。而与古希腊悲剧的命运 观有所区别的是,在曹禺这里,并没有“神的主宰”这样的环节,这使他的剧作 中的“命运”意识就脱去了宗教的色彩,而更多地具有了浓郁的“人 的因素。 正是基于“人 自身的无可回避的“命运”( 比如血缘的联系等) 的羁绊,才形 成了具有曹禺特色的“命运”意识。但从更为深层的方面来看,将无法回答的问 题的答案交给“命运”,其本身就意味着寻找答案者自身的困惑与无奈。 曹禺对“命运”的理解应当不是一种单纯的“移植”,其中确定更多地渗透 了曹禺的观察与思考。这也正是使其剧作能独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正如“命 运”本身所包含的无奈与困惑一样,曹禺虽然有着积极追问和不断寻找的思想趋 向,但在根本上,他其实是缺乏某种果敢的勇气和信心的,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使 曹禺养成了某种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并宁愿让自己生活在由创作所构建起来的 想象之中的特征,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曹禺以放弃现实思想的定型( 成熟) 为代 价,赢得了想象创造的巨大成功。 如果说曹禺在古希腊悲剧的启发下有了对于“命运”的新的理解,那么,易 卜生的出现则为曹禺的这种对“命运”的独特思考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的舞台空 从“反抗”到“服从”一嘈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 间。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甚至是小说领域的变革, 特别是戏剧方面,当时的剧作家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他 的影响,曹禺也不例外。曹禺曾说:“外国剧作家对我的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 易b 生。他在这一时期接触了大量易b 生的作品。易b 生在其玩偶之家等 作品中将矛头直接指向家庭与专制的创作取向在相当程度上为曹禺的创作提供了 一个明确的启发,他内心积郁的势能终于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射了出来,并最终促 成了原野等剧作的诞生。当然,正如易b 生也无法明确指出“娜拉走后会怎 样 一样,曹禺同样也无法清晰地指明,在彻底地反叛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反叛 者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对反抗后果的忧虑甚至是恐惧,一方面促成了其 剧中人物的丰富与复杂,并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戏剧效果,而另一方面,却也为他 日后不断修改自己的剧作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但所有修改都不如原作,原因 是,一种确定的思想恰恰可能对文学本身的不确定性构成巨大的伤害。 此外,奥尼尔和契诃夫等世界知名剧作家,对曹禺的创作也都产生过不同程 度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更多的是集中于创作技法方面,而不是在思想方面的影响。 故在后文中将做另外的论述。 二、宗教文化因素的影响 著名人类学家基辛认为:“在遭逢悲剧、焦虑和危机之时,宗教可以扰慰人 类的心理,给予安全感和生命意义,因为这个世界从自然主义的立场而言,充满 了不可预料的、反复无常的和意外的悲剧。”曹禺童年时代的独特经历使他形成 了某种苦闷而矛盾的心理,接触社会后的所见所闻更是加深了他的那种潜存的忧 郁。曹禺在日出前面引用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其后还引有一大串圣经上的话,曹禺谈到这样做的 原因时曾说:“大概是( 对主题的) 概括,但不是全部概括,因为后边还引了一 大段圣经。只是起一种代替序的作用。那时我不想写序,但有一个想法, 就是对这个社会非起来造反,非把他推倒了算,就是这个意思。”但客观地讲, 宗教思想对曹禺曾经是有过影响的。他小时候接触过金刚经,而且他还特别 曾禺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a 】孙庆升曹禺论 m 】北京:北京大学i i :版社,1 9 8 6 ,2 3 4 王景琳鬼神的奄力【m 】上= 海:- - 联书店,1 9 9 2 ,3 4 f l i 本相,刘一军苦闷的灵魂 m 】南京:江苏教育“ 版社,2 0 0 1 ,18 第一章庞杂而多元的思想体系 喜欢圣经,其中的故事对他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宗教的认识甚至还引发 过他对“人究竟该怎么活着? 为什么活着? 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 ”等等问题 的思索,他自己也说:“那时候去教堂,也是在探索这些问题吧? 在他的作品 当中实际地渗透了诸多宗教情愫,他的剧中人物鲁妈、周朴园、曾皓等等也都倾 心于各种宗教理念。而曹禺早期对宗教的相对亲近,其所取的也许正是宗教自身 所具有的那种抚慰人的心理以及给予人以安全感和生命意义的作用。 随着与社会的广泛接触,曹禺对社会的认识已有所加深,与此同时,对宗教 也渐渐失去了信心,在谈到当时的状况时他说:“我曾经找过民主,也就是资产 阶级民主,譬如林肯,我都佩服过。甚至对基督教、天主教,我都想在里边找出 一条路来。但是,我终于知道这些全部都是假的。”圆正是这种对宗教的失望,以 及对社会人生的重新思考,才促使曹禺的思想开始向着现实层面回归。曹禺作品 中宗教气息逐渐减弱而现实性逐渐增强,就是一个明证。 据曹禺自己所述,他虽然很早就读过圣经,但他并不信奉基督教,也不 信仰天主教或者其他宗教。那为什么在他的作品之中会出现那些时常闪现的宗教 意识呢? 或者说为何大家都认为宗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呢? 问题就在于 宗教并不是直接促成曹禺形成了某种思想,而是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义中所蕴含的 诸如平等、自由及对弱者的同情与维护等等基本元素,使得曹禺的那些来自于直 接或者间接的经验中的实际感受有了相对明确的观念指向,感性经验由此有了被 抽象为理性思考的可能。所以,宗教虽然在曹禺的思想中曾有过某种印记,但他 对于宗教的态度,并不像一般信徒那样顶礼膜拜,而是多了一份以现实为基础的 理性的思考。 曹禺的思想从初步的反封建意识到自觉地追求个性解放乃至最终形成一种初 步的民主、人道的思想理念,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思想形成的 因素无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且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点对于曹禺来说也同样 如此。无论是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还是易卜生对于家庭专制的抨击,抑或 宗教自身所蕴含的平等、怜悯等观念,这一切都必须同曹禺自身切实的生存经验 结合在一起,才可能真正形成其思想的坚实的根基。 曾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a 】曹禺论创作 m 】卜海:上海文艺 j 版社,1 9 8 5 ,1 3 8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a 】曹禺论创作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51 3 7 从“反抗”到“服从”_ 禺戏剧创作思想探源 从总体上看,反封建意识、个性解放意识、初步的民主思想以及人道情怀, 可以看作是曹禺早期思想中的几个最为核心的元素。但深入分析曹禺这些思想形 成的历程,我们却又发现,其中实际隐含了这样一些极其特殊的现象。一方面, 我们必须承认曹禺思想中有着明确的反封建意识与倡导个性解放的趋向,l t , ! z u 其 作品中对于家庭专制的批判;但另一方面,曹禺本身对于家庭这样一种特定的形 态其实又是非常依恋的。他虽然能够自觉意识到专制家庭的不合理,但他同时也 透露出了其自身反抗的无力与无奈。从这个角度而言,雷雨中周萍形象之所 以显得那么丰满,其实正是因为这个人物身上几乎近于完整地存留了曹禺自身思 想中的那种复杂而又相互矛盾的多重元素。惟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