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宗羲传记写作及理论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宗羲传记写作及理论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宗羲传记写作及理论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宗羲传记写作及理论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宗羲传记写作及理论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宗羲传记写作及理论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黄宗羲是中国十七世纪“天崩地裂”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又是在 多种学科领域内皆有杰出建树的大学问家。本文立足文本,结合明清 易代之际的特殊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对黄宗羲的传记作品作了全方 位的观照与剖析,并对其传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言,对之前有关黄宗羲传记 写作以及传记理论的研究情况作了总结和分析,揭示研究黄宗羲传记 作品、传记理论的意义;第二部分:上篇黄宗羲传记写作的时代, 将黄宗羲放在明清易代之际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力求凸现黄宗羲传记 写作的动因和目的;第三部分:中篇黄宗羲传记分析,将黄宗羲的 传记作品按照题材的不同予以归类,分为表彰东林党入、歌颂为国捐 躯的抗清义士、颂扬不降新朝的气节之士、赞扬遗民忠义、反映日常 生活和家庭情感、学人传记六类。深入分析了其传记作品的艺术手法 和美学风格,指出艺术手法主要有恪守实录精神,针砭时弊,评论史 事,以及在历史氛围中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就美学风格而言,主要 有“大气”和“朴实平易”之分;第四部分:下篇黄宗羲传记理论 研究,从五个方面系统地概括出黄宗羲的传记理论,进一步总结出在 传记写作上,黄宗羲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既体 现了传统,又具有某些现代意识;第五部分:结语,对黄宗羲传记写 作以及传记理论进行总结,指出其传记作品在清代是属于第一流的, 他的传记理论在中国传记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并对 黄宗羲传记写作以及理论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本文以黄宗羲的传记作品为研究材料,立足缜密细致的客观分 析,对其传记写作的艺术手法、美学风格以及传记理论作了全面总结 和概括,以期能对黄宗羲传记作品的理解有更深入的阐释。希望本文 的写作能对黄宗羲传记写作和传记理论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关键词:黄宗羲,传记写作,美学风格,传记理论 as t u d yo nh u a n gz o n g x i sb i o g r a p h y w r i t i n ga n db i o g r a p h yt h e o r y a b s t r a c t h u a n gz o n g x iw a sag r e a tc h i n e s et h i n k e rw h o l i v e di nt h e1 7 “c e n t u r yo f v i o l e n tp o l i t i c a la n ds o c i a lu p h e a v a l h ew a sa l s oag r e a ts c h o l a rw h oh a dm a d e o u t s t a n d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m a n y f i e l d so f s t u d y t h ep a p e r d i s s e c t sh u a n g z o n g x i s b i o g r a p h yw o r k so m n i h e a r i n g l y a n da n a l y z e sh i sb i o g r a p h yt h e o r ys y s t e m a t i c a l w h e nd ot h i s ,t h ep a p e rb a s e so nt h et e x t s ,c o m b i n e sw i t ht h eh u m a n 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t h e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yb a c k g r o u n dw h e nt h et i m ef r o mm i n gd y n a s t yt u r n e di n t o 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a r ef i v e p a r t s i nt h e p a p e r t h e f i r s t o n e :p r e f a c e ,s u m m a r i z i n g a n d a n a l y z i n gt h es t u d y i n gs i t u a t i o no fh u a n gz o n g x i sb i o g r a p h yw r i t i n ga n db i o g r a p h y t h e o r y , a n n o u n c i n gt h em e a n i n go fs t u d y i n gh i sb i o g r a p h y w o r k sa n db i o g r a p h y t h e o r y t h es e c o n d o n e :t h et i m eo f h u a n g z o n g x ib i o g r a p h yw r i t i n g t h i sp a r tt r i e st o e m e r g et h ei n t e n t i o na n dp u p o s eo fh u a n gz o n g x ib i o g r a p h yw r i t i n g ,w h e nh el i v e d o nt h e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yb a c k g r o u n dw h e nt h et i m ef r o mm i n gd y n a s t yt u m e di n t oq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e t h i r d o n e :a n a l y s i s o fh u a n gz o n g x ib i o g r a p h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d i f f e r e n tt h e m e ,t h i sp a r tc l a s s i f i e sh u a n gz o n g x ib i o g r a p h yw o r k si n t os i xc l a s s e s : h o n o r i n gt h em e m b e r so fd o n g l i np a r t y , s i n g i n gt h ep r a i s eo f t h er e b e lq i n gd y n a s t y p e o p l ed e v o t e d t h e m s e l v e st oc o u n t r y , e x t o l i n gt h ei n t e g r i t yp e o p l ew h ow a n t e dn o tt o s u r r e n d e rt h en e w d y n a s t y , p r a i z e i n gt h ea d h e r e n t s o ff r o m e r d y n a s t ya n d t h el o y a l a n d r i g h t e o u sp e r s o n ,r e f l e c t i n ge v e r yd a y l i f ea n df a m i l yf e e l i n ga n ds c h o l a rb i o g r a p h y t h ep a r ta n a l y z et h ea r t i s t i cs k i l l sa n da e s t h e t i c ss t y l eo fh n a n gz o n g x ib i o g r a p h y w o r k st h o r o u g h i ta l s op o i n to u tt h em a i na r t i s t i cs k i l l sa r es c r u p u l o u s l ya d i d i n gb y a u t h e n t i cr e c o r d ss p i r i t ,r e m o n s t r a n c es o c i a la b u s e ,c o m m e n t i n go nh i s t o r yf a c ta n d p o r t r a y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p e r s o n a l i t y f e a t u r ei nh i s t o r ya t m o s p h e r e s of a ra sa e s t h e t i c s s t y l e t h e r ea r em a i n “b r o a d a n d “s i m p l ea n du n a d o m e d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h u a n g z o n g x ib i o g r a p h yt h e o r ys t u d y t h i sp a r tg e n e r a l i z eh i sb i o g r a p h yt h e o r ys y s t e m a t i c a l f r o mf i v ea s p e c t s i tf u r t h e rs u m m a r i z et h ep u r s u eh u a n g z o n g x iw a n t e d t og e ti st h e h a r m o n i o u s u n i t y w i t ht r u t h ,k i n d n e s sa n d b e a u t y o n b i o g r a p h yw r i t i n g t h ef i f t hp a r t :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p a r ts u m m a r i z e sh u a n gz o n g x ib i o g r a p h yw r i t i n ga n db i o g r a p h y t h e o r ya n dp o i n to u th i sb i o g r a p h yw o r ki st h ef i r s t - c l a s si nq i n gd 3 7 n a s t ya n dh i s b i o g r a p h yt h e o r ya l s os h o u l dh a v es t a t u so n t h eh i s t o r yo f b i o g r a p h yt h e o r yc r i t i c i s m i nc h i n a t h e n ,t h e p a r t l o o k e si n t ot h ef u t u r et h e p r o s p e c t o fh u a n gz o n g x i b i o g r a p h yw r i t i n ga n db i o g r a p h yt h e o r y t h ep a p e rs t u d yh u a n gz o n g x i s b i o g r a p h yw o r ka n d o f f e r sac a r e f u lm a d o b j e c t i v ea n a l y s i s i ta l s os u m m a r i z e sa n dg e n e r a l i z eh i sb i o g r a p h yw r i t i n g sa r t i s t i c s k i l l s ,a e s t h e t i c ss t y l ea n db i o g r a p h yt h e o r yo v e r a l l a tt h es a m et i m e , t h ep a p e rh o p e t oo f f e ra l lf u r t h e re x p l a i n i n go fh u a n gz o n g x ib i o g r a p h yw o r k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1 w i s ho f f e rm y o p i o i o n so fs t u d yo fh u a n gz o n g x ib i o g r a p h yw r i t i n ga n db i o g r a p h y t h e o r yt oe l i c i to t h e r s v a l u a b l eo n e s k e yw o r d s :h u a n gz o n g x i ,b i o g r a p h yw r i t i n g ,a e s t h e t i c ss t y l e ,b i o g r a p h y t h e o r y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宗羲传记写作及理论之研究 绪言 如果说,把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比作一条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的长河,那么,传记文学就是这条长河中的一股劲流,散发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她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以及教育功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传记文学以司马 迁的史记诞生为标志开始登上文学舞台,至今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涌现出一大批在传记写作上取得重要成就的著名作家,黄宗羲就是其中的一位。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称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生 于明万历三十八年( 公元1 6 1 0 年) ,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 公元1 6 9 5 年) ,享年 八十五岁。他是中国十七世纪“天崩地裂”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在史学、 哲学、经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均有杰出建树的大学问家,为清代浙东学派的开创者。 他所著的明儒学案以及由他始撰的宋元学案二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学术 史著作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奠定了学案体史书体制,在史学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价 值。作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性著作,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中国近代 启蒙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顾炎武曾高度评价道:“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 之未尝无人,百王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1 人们对其深 邃的启蒙意识、哲学精神以及卓越的史学成就无不高度赞赏。 相比之下,可能由于在学术上的成就太引人注目,黄宗羲的文学写作反而不 怎么受人关注了。作为明清之际的文化巨人,黄宗羲一生撰写过数量非常可观的 散文,而其中影响最大、成就卓著的要数传记作品了。他的传记作品不仅品类多 样、数目繁富,既有行朝录、思旧录这样的史籍之作,也有人物行状、墓 铭碑志以及记人于事的“传”、“记”、“序”等作品,而且直接体现了他本人关于 传记写作的一些理论思想。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观黄宗羲的传记作品,不难发现,作者对于传记撰写的题材和内容有着很 强的选择性。黄宗羲的人物传记,其传主大致可归为三大类:第一类,生活于明 清易代之际,主要是“故国忠义”,包括抗清殉难烈士,坚持与清王朝不合作的 隐逸之士,坚持民族大节的遗民忠义,等等:第二类是明代的学者,这些人物的 传记主要保存明儒学案里:第三类则是黄宗羲的亲朋友好,以及历代的良吏、 节妇、烈女,等等。在这三类人物传记中,黄宗羲用心良苦和用力最勤的,无疑 是第一类。可以这样说,表彰“故国忠义”,是黄宗羲人物传记的主旋律。究其 原因,绝非偶然。这既是时代使然,也是黄宗羲的思想和治学特点的必然结果。 当然,这与黄宗羲的家世、家学和交游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大侠大儒“2 1 的黄宗羲,交游既早且广,在“一段交情,不可磨灭”的思想指导下,将胸中 凝聚的家国之恨和对异族统治的愤慨付诸笔端,竭力让这些体现了民族之魂的可 歌可泣的忠义之士永载史册。他的传记写作手法虽然很难说有什么特别独到之 处,更多的是继承传统,取法古道,然而黄宗羲常常能不囿俗套,于平凡之中别 出新意,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就表彰忠义之士的传记而言,这类文字阃常常洋 溢着一股慷慨悲壮和凝重沉郁之气;而在其他一些记叙普通人物的传记作品中, 读者又往往能感受到简洁平易的美学风格。总的来说,黄宗羲的传记作品显得很 “大气”。这和他特殊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也离不开他史学家丰富 的学识和倾注于其间的“一往深情”。 黄宗羲的传记作品,可以说是清初遗民作品中的佼佼者,既具备了史家“信 直实录”的特征,又折射出作为时代精神求索者的思想光芒。鲁迅先生在阅读明 末遗民作品时感到“心里受伤”“3 ,“断不能洗清积愤。”“1 我们在读黄宗羲的传 记作品时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因此,黄宗羲传记作品的文学价值是不能低估 的。 对黄宗羲生平及其学术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上世纪二十年代,梁启 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黄氏推崇备至,三十年代谢国桢的黄梨洲 学谱出版,始有专著。此后,研究黄宗羲的论文和专著日益增多。“1 但大家在 研究黄宗羲时基本上把眼光放在史学、哲学等领域内,很少涉及文学方面,对黄 宗羲传记的研究就更少了,还很不深入,而且也不够系统。在已经出版的一些传 记文学发展史和研究黄宗羲的论著中,一般都只是简单地介绍他有许多表现明末 2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初仁人志士高风亮节的传记作品,文风朴实,语言凝练,题旨鲜明,亡国之恨, 昭然若揭。比如陈兰村教授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里提到了明末清初黄 宗羲等人的宣扬民族情绪的反抗性传记文”,但仅仅列举了其为先师刘宗周所作 的传记,相对而言显得有点单薄,属于吉光片羽。朱承挥的梨洲记传文初探 ”1 可以算得上较早研究黄宗羲传记作品的论文,对引起学术界关注和研究黄宗羲 的传记起了不小的作用。此后,除了徐定宝黄宗羲评传一书中评论黄宗羲传 记的有关章节,探讨黄宗羲传记的文章可以说寥寥无几。而且,存在的问题也是 比较明显的,就是研究浅尝辄止,还不够深入。就笔者所见,迄今为止,学术界 还没有专门研究黄宗羲传记写作的著作问世,对黄宗羲传记理论的研究更是少之 又少。 在我国,传记文学理论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没有大的突破。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初期,唐瞍就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几十年匆匆过去,传记文学依旧是学术 方面薄弱的一环。”。1 朱文华在写传记通论时说:“每每苦于找不到集中与系 统的论述传记理论和写作问题的参考书。”“在总结近十年来传记文学理论研究 的成果时,俞樟华和邱江宁指出;“在创作繁荣的背后,关于传记文学理论的研 究,却相对冷落,严重滞后。”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理论往往与史论、文论等纠 缠在一起,难以区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些传记文学理论资料,很大一部分是 人们在论史论文的时候涉及到的,除了少部分之外,就作者当时的情况来说,其 本意并不完全是针对传记文学创作而言的。还有一些文论,它在论文时,实际上 包含了传记文学在内的所有文章。因此,只要是与传记文学有关的理论,不管是 史论还是文论,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援引评介。“ 黄宗羲并没有专门的文章谈论传记理论,但他在文论中提到的一些看法,以 及在传记写作的实践中所升华的理性认识,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理论宝库中的一 笔重要财富。可惜的是,我们对这笔财富却熟视无睹,没有加以有效地利用。因 此,本论文的写作,可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希望能对黄宗羲的传记写作及 其理论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篇:黄宗羲传记写作的时代 考察黄宗羲是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处境,什么样的心情之中写出他的 传记作品的,无疑是我们研究黄宗羲传记写作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孕育和产 生时代巨子的社会背景、历史氛围进行重新探索,尤其对于人物生存空间在历史 演进中出现的某些特殊的轨迹进行观照,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黄宗羲的传记作品是 大有裨益的。 一“天崩地解”的时代背景 翻开晚明和清初学者的一些著作,经常可以看到诸如“天崩地解”、“天崩地 裂”或者与之相类似的话。“”黄宗羲晚年在海宁讲学,批评心学、理学的空疏学 风时说: 奈何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经 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犹 且说同道异,自附于所谓道学者,岂非逃之者之愈巧乎? 1 虽然这里黄宗羲是从学风的角度说的,强调学术应该和现实联系,不能为学术而 学术,然而时贤们更喜欢用“天崩地解”这个词语来概括明末清初的社会状况。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其腐朽性愈发明显地显 现出来。到明神宗万历年间,朱明王朝已转入末世。其间虽有张居正的锐意改革, 使得明朝的吏治、军事、教育、国家财政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好转,一度出现了 中兴的气象。然而,毕竟颓势己成,不可逆转。到了天启、崇祯两朝,更是江河 日下了。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不仅地主豪绅巧取豪夺,官员也肆意侵吞老 百姓的田地,弄得民怨沸腾,加上沉重的苛捐杂税,百姓生计荡然。谷应泰在明 史纪事本末崇祯治乱中用“蓬蓠满路,鸡犬无声”来形容从江淮到京畿的数 千里原野的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经济上的崩溃相始终,明朝末年的政治更是格外的腐败。阉党掌权,拉帮 结派,贪污成风,朝政混乱,一片亡国景象。明神宗在位四十余年,蛰居深宫, 侈糜无度;明熹宗时魏忠贤一手遮天,祸国殃民;崇祯皇帝当政十七载,尽管励 精图治,欲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整个社会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因此,这样一 个腐朽已极的封建专制政权,理所当然要被历史淘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 农民起义军将腐朽的朱明王朝埋葬。但李白成的大顺政权并没有得到巩固,仅仅 四十多天后,清兵就大举入关,并迅速攻占了北京,起义军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就被拥兵西进的满洲贵族所攫取了。福临帝随即称皇,“号日大清,定鼎燕京, 纪元顺治”,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历史也由此打开了 幕幕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伴随其中的,还有南明的残余 势力建立的几个小朝廷,但最终都难逃倾覆的可悲命运。清朝入关以后,实行残 酷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引起了全国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各地抗清的武装斗 争直延续了四十年。除明朝的残余势力还在竭力抵抗外,江南一带的士大夫前 钋后继,参加抗清运动,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还 有很多明末的遗民虽未参加武装斗争,却始终坚持不合作态度,宁愿老死于山林 岩穴之下,也不赴考试,不受官职。他们中间有不少著名的诗人或文人,都亲身 经历过巨大的世变,因而在作品中常常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族斗争,充分表现了 不忘故国的思想感情。 封建社会的裂变,资本主义的萌芽,给明末清初的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机。在 南方,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和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又带 动了空前的大量信息的交流。封建社会的凝固状态逐渐被打破了,人们的思想观 念由此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时代的火种在先进的知识分子心田上燃起熊 熊烈火,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露和抨击了君主专制的罪行。李贽、傅山、 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等一大批“豪迈英爽之俊杰”,在黄宗羲的前后左右呼 啸而出,前赴后继,掀起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狂澜,他们根据自己的所长,从自 然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中国思想史上形 成了个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黄金时代。 黄宗羲生活在这样一个“天崩地解”的大时代,他的思想、写作自然不可避 免地会带上这个特殊时代的烙印。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一) “国可灭,史不可灭” 黄宗羲是一位众所公认的了不起的史学家。他的治史经历如果从遵照他父亲 的遗嘱二十岁左右开始发愤读史算起,到他逝世为止,那么有半个多世纪的漫长 历程,从中黄宗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治史心得与经验。“国可灭,史不可灭”“7 1 是黄宗羲作为史学家的史识,也是他作为一个明朝遗民的一种心态。明朝灭亡了, 他深深地惋惜,怀念,保存明代历史,成为他的历史责任感,也成为他的精神寄 托。他非常注重对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之所以热心于这种工作,决不是为了猎奇, 或仅仅是兴趣所致,而是希望能以史为鉴,使之产生激浊扬清的社会功能。黄宗 羲自觉肩负起了“国可灭亡,史不可灭”的时代责任,他一方面致力于南明史事 的搜罗与汇编,对祸国殃民的奸佞之徒加以鞭挞和抨击,而对那些忠义之士则尽 情褒奖和颂扬。他把自己写作的人物传记、墓志、碑铭,以及记人于事的“传”、 “记”、“序”等作品也看作是历史,认为它们同样应该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明朝灭亡后,亡国之痛时时萦绕在黄宗羲的心头。为了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 他陆续将南明小朝廷弘光帝、隆武帝、绍武帝、永历帝、监国鲁王的兴亡始末及 有关事迹写成弘光实录钞、行朝录和海外恸哭记,借以保存史实,不 令当世人湮没,而使后人能以史为鉴。“”徐定宝在黄宗羲评传中说:“无论 在传状类文字,抑或碑铭类文章里,对那些献身国家、民族,为百姓尽忠的仁人 志士予以大力表彰,他们中有朝廷重臣而至死不屈于阉党权奸的东林党人,有一 生默默无闻而在关键时刻坚守民族节操的普通文人学士,有驰骋疆场、视死如归 的民族英雄,有深明大义、卓然出群的义男侠女,有临危不惧、富有牺牲精神的 历史人物,还有浩气凛然、持正不阿的胜国遗民等,不管他们间存名公巨卿与草 野细民之分、或有博学儒雅与俗男凡女之别,只要都做过一番有益于民族,有助 于生民的业绩,则让他们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相反,对那些甘心出卖灵魂或龌 龊治生之徒,则旬伐字诛予以无情贬责。”“”作为史学家,黄宗羲当然不会忘 记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他要效法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挖掘历 史真相,保存历史事实。他在南雷文定凡例中写道; 余多叙事之文,尝读姚牧庵、元明善集,宋元之兴废,有史书所未详者, 于此可考见。然牧庵、明善皆在廊庙,所载多战功。余草野穷民。不得名公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巨卿之事以述之,所载多亡国之大夫,地位不同耳。其有裨于史氏之缺丈 一也。 不管是名公巨卿,还是亡国之士大夫,只要对自己的祖国作出过贡献,都应当使他 们得以名垂青史。言语之中,饱含着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对为国献身的勇士们无 限的敬仰。李明友说:“黄宗羲之所以记叙亡国大夫的事迹,除了为补史 氏缺文之外,还因为他与这些亡国大夫对故国的眷恋之情是相通的,他们 都曾从事过反清复明的斗争,都怀着坚强的民族气节誓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心 相印,情相通,黄宗羲以深沉的爱国心情来描述抗清志士的言行。”钩辑忠良 们之遗闻旧事,蔚为新篇,辑旧事于已亡,存忠良于千古,实有寄心事于简编,存 故国之文献,黄宗羲的用心可谓良苦。明清之际的情形,和宋元兴废的情形极为 相似,涌现了一大批忠勇之士,他们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然而,如果不把他们 的生平事迹记载下来,那么若于年以后,很可能没有人会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 样的忠义之士。因此,黄宗羲用传记的形式来填补历史的空白,保存亡国之音, 使后人知道在“天崩地解”的大时代有一股浩然正气充盈天地间。 ( 二) “他年补史者,其视我碑铭”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满清统治者入关后,强行颁发剃发更衣令, 推行圈地等野蛮掠夺政策,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引起了全国风起云涌的抗清 斗争。一大批知识分子在蒙受国破家亡灾难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这 种民族情绪的抒发,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史事的参与和叙写明末抗清仁人志士的传 记作品之中。 治史,是学问中事,一向被视为特殊的文事。赵园在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中说道:“到世乱时危,史学园关涉经济,治史、论史均有了语义的严重性。 国亡之后,遗民学人以存国史为后死之责,宋亡之际文献的流失,史实 ( 尤其忠义、遗民事迹) 的湮灭,则提供了切近的鉴借。黄宗羲撰董守谕墓志铭, 说:尝读宋史所载二王之事,何其略也! 夫其立国亦且三年,文、陆、陈、谢 之外,岂遂无人物? 顾闸陆君实有日记,邓中甫有填海录,吴立夫有桑海 遗录,当时与文、陆、陈、谢同事之人,必有见其中者,今亦不闻存于人间矣。 国可灭,史不可灭,后之君子能无遗憾耶?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治史被作为准 7 浙江师范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政治行为,私家史述成为其对抗官方政治的一种隐蔽的形式。”。”明清之际有许 多著名的遗民学者参与编写史书,如谈迁的国榷、查继佐的罪惟录、张岱 的石匮藏书、李清的南渡录、顾炎武的圣安纪事、王夫之的永历实 录,黄宗羲的弘光实录钞、行朝录、钱澄之的所知录,等等,都是这 一时期史书中的佼佼者。遗民学者们对于南明史的整理,是他们的最大贡献。梁 启超曾评价明代“野史如鲫”,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上谕说:“明季造野史者甚 多”,“此等笔墨妄议之事,大率江浙两省居多州”3 ,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遗 民学者编著故国史书的盛况。这些史书为我们研究当时的人事和历史提供了弥足 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它们的价值,在某些方面,是官修正史所不能比拟的。 一批明朝遗民对满清统治者充满仇恨,他们或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或隐逸山 林,不仕新朝。思念故国和敌视清朝的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反映在他们的传记 作品中,就形成了强烈的反抗情绪。黄宗羲、顾炎武、查继佐就是这批遗民中最 著名的代表。他们的传记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反抗情绪,真实记录了清初遗民的民 族情绪。尽管各篇传记有长有短,详略不一,但文笔严谨,形象逼真,尤其是作 者浓烈的民族思想,流淌于字里行间。 为将体现着民族之魂的忠勇之士的形象和盘托出,黄宗羲欲以传记的形式来 弥补正史的不足,而当时遗民学者热衷于为历史人物立传著书的时代氛围,恰好 给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二传奇的人生经历 黄炳厘黄梨洲先生年谱卷首“梨洲先生小象”后,有黄宗羲为自己的人 生道路所做的简明扼要的概括,曰:“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 儒林。其为人也,盖三变而至今。岂其时为之耶,抑夫人之有遐心? ”。”应该说, 黄宗羲对自己人生“三变”的总结还是比较准确的。 黄宗羲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作为东林党人的后裔,少年时代的黄宗羲曾经 参加了对魏忠贤余党的清算,并有过在刑部大堂上锥刺阉党许显纯的惊人之举; 明朝灭亡后他又“毁家纾难”,积极参加抗清活动,屡遭追捕:当意识到回天乏 力时,退入书斋,潜心著述讲学,终成一代大儒。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 一书中曾提及中国文人心目中最为理想的人生应该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 老年游仙。”但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大概只有汉代的张良真正实现,其他的,大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都只走了一步、两步。能走完三步的,极少极少。黄宗羲之所以为后人所追慕, 跟这有点类似。” 年轻时“党人”、“游侠”的经历和晚年的著书立说是有很大关系的。假如黄 宗羲仅仅是一个书斋里的书生,没有跌宕多姿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那么他的 传记作品,尤其是表彰忠义的作品,就不可能写得如此“大气”。黄宗羲适应了 时代的要求,积极投入到火热的现实斗争中去。尽管其中有过艰难困苦,有过彷 徨失意,但毕竟实实在在干了一阵子,这为他以后能高屋建瓴地剖析问题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黄宗羲的传记作品,既有表彰节气、颂扬忠义的“豪杰”之作,也有不少以 日常生活与家庭情感为题材的文章,无论是哪一类,他都能写得有姿态,有风韵。 这很大程度上和黄宗羲的学识有关,“学者之文”与“文人之文”毕竟是有区别 的。当然,黄宗羲传记写得出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倾注了“一往深情”, 传主中有的是和自己一样的抗清志士,有的是早年结交的好友,有的是与自己一 起生活的家人,为他们立传,自然会多了一些感情色彩,因而也更能打动人心。 陈平原在超越江南之文金祖望的为人与为文中讲道:“文章的好坏, 固然依赖于个人才情,但与描写对象也不无关系。全祖望梨洲先生( 思旧录) 序,第一句话就是:予尝谓文章之事,不特藉山川之助,亦赖一时人物以玉成 之。在全祖望看来,黄宗羲文章好,就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从小 见识各种非同寻常的人物。见识多了第一流人物,眼界自然很高,其追怀朋好, 杂糅见闻,这样的文章自是有别于小桥流水、小家碧玉。”的确,明末清初, 是一个动荡的、“天崩地解”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辈出、豪杰并起的时代。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索、老师刘宗周,抗暴安民不畏权奸的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 历尽艰难、视死如归的抗清名将史可法、张煌言、郑成功,“亡国而不失其正” 的明朝遗民汪枫、谢泰阶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黄宗羲的传记作品并非一时 一地之作,大多是在抗清失败,恢复无望之后写的。梨洲高寿,名望又高,亲朋 好友请托的文字日渐增多,传记作品自然就多了。而且,随着战争硝烟的逐渐消 逝,亡国之痛已没有当年那么强烈,黄宗羲在他的传记作品里更多了几分理性的 思考。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抗清斗争中有哪些经验教i l ? 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黄 宗羲站在时代的潮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身处“天崩地解的时代,面对一批慷慨赴难志士,黄宗羲拿起手中的如椽 巨笔,记载下值得大书特书的志士群体的英勇事迹,希望“以阳遇阳,不能为雷” 的阳气,“不能吹纩转鸡羽的微风,“未百年而发为迅雷。”。”因为他平生喜爱 的谢皋羽的诗文就是如此:地火运行,喷薄而出之时,便化为促使元朝灭亡的风 暴雷霆。 中篇:黄宗羲传记分析 黄宗羲的传记作品,每一篇分开看,是一鳞一爪,只刻画了个别人物的面貌 特征和反映了某一事件进程;但倘若我们把所有的传记作品放在一起加以考察研 究,就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风起云涌的时代龙争虎斗的历史场面, 显示了明清易代之际的部分历史面貌。他的传记作品,有相当丰富和精彩的内容。 在写作手法上,虽无特别创新之处,但能于传统中别出新意。把历史与文学结合, 让情感与理性交融,既是黄宗羲传记创作始终遵循的方法,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目 标。风格上,他的传记总体上给人以一种“大气”的感觉。 一品类多样的创作题材 在漫长的儒林生涯中,黄宗羲创作过形式多样、数目繁多的传记作品,由于 战火等历史原因,一些作品散佚了,保存下来的将近有三百篇。1 这些传记作品 有的属于史籍之作,如行朝录、思旧录等等,有的是墓志碑铭、人物行状 以及记人于事的“传”、“记”、“序”。从描写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题材: ( 一) 表彰东林党人 明代晚期,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 钱一本、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弟顾允成等人,讲学其中。他们在讲学之余,常 常“议论朝政,裁量人物。”“朝士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 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缚”、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某些 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东林书院的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 关心”体现的正是东林党人的精神。针对宦官专权、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 1 0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的现实,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了社会的 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了宦官以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魏忠贤对东林党人 实行了疯狂的血腥镇压。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也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就是在 和魏忠贤阉党斗争过程中被杀害的。杨涟、左光斗、周顺昌,还有许许多多的东 林党人,为挽救晚明王朝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父亲的惨死,对少年黄宗羲的打 击可想而知。黄宗羲的祖父为了让孙子不忘记杀父之仇,特意在家中的墙壁上大 书“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八个大字,黄宗羲受教至深,对祸国殃民的阉党充满 了深仇大恨,同时对蒙冤受屈、为国献身的东林党人更添了几分崇敬。东林党人 和阉党的斗争,黄宗羲刻骨铭心,他曾在明儒学案中表彰东林精神,说:“数 十年来,勇者燔妻子,弱者埋土室,忠义之盛,废越前代,犹是东林之流风余韵 也。一堂师友,冷风热咖,洗涤乾坤。”咖3 在他的传记作品中,有不少东林党人 不畏权势、奋力抗争的动人记录。 黄氏家录忠端公黄尊素传是黄宗羲为父亲写的传记,主要记载了父亲 与魏忠贤阉党所作的不懈斗争。文章一开头道出了父亲名字的来源:“忠端公讳 尊素,字真长,别号自安。少即博览经史,不专为科举之学。初名则灿,数试不 利,梦景州公谓之日:盍名吾之名? 景州公名尚质,觉而异之,故易今名” 9 “,接着写了其不畏权势的刚正品性:“是时汤祭酒免归乡里,所号为宣党之魁 者,其门生满天下。有司唯恐不得其欢,一郡之事,祭酒多先受牒判之。有司理 牒,投牒者出祭酒所判,有司判之一如祭酒,相沿成习。公视事,有出祭酒之牒 者,公怒日:汤祭酒乃欲土司宁国乎? 裂其牒,扑出牒者,郡中震栗。”。2 3 黄尊素敢于冒犯汤祭酒,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地方官们开始对黄尊素刮目相看, 面对铁面无情、不徇私情的法官,他们也不敢过于放肆了,故“终公任,不敢为 奸利事。”有大姓刘氏设私狱杀人,黄尊素欲按之,时值朝廷考选,有好心人劝 黄尊素道:“公已成名宛上,似此盘错,宜俟后人。”黄尊素不以为然,十分坦荡 地回答道:“吾志扫奸鄙,今当前而避之,羞称执法之吏矣。”“撕讼刘宦者数百 人”,黄尊素没有放过其中一桩,皆“悉为断理。”他曾在诗中写道:“济时应 有微权在,如此风波亦可行。”( 黄尊素诗略感赋2 2 首) 与恶霸抗争中表现出 来的出色才干,受到了东林党人士的赏识。掌院大学士邹元标面对一迭弹劾黄尊 素的奏折飞章,动情地道:“黄君利刃以齿腐朽,其风裁何必减范孟博哉! 吾台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不可无此人物。”由于东林党人的提携,黄尊素被擢升在朝廷都察院之列, 第二年正式授山东道监察御史,成为在京十三道监察大员中的一名,开始登上明 代上层的政治舞台,但从此历史也把他推向了与朝中奸佞相对立的地位,为他以 后的仕途埋下了不测的祸根。 “天启初,阉人魏忠贤,帝乳母客氏,干涉外廷。台谏有及之者,而言者皆 诎。是后四年之中,莫之敢指。”。”黄尊素却挺身而出,于天启四年三月向朝廷 陈述“十失”,弹劾魏忠贤。奏书有云:“市井无赖好语兵革,而入幕山野饱占炎 凉,一切中外衙门尽属此辈藏头褥尾。”还指出由于奸佞当道,国家已是“廷无 谋幄,边无折冲,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而误国者护耻败之局! ”语气十分强烈。 。”这份奏章落到魏忠贤手里,自然引得他勃然大怒,企图矫旨廷杖黄尊素,幸得 韩相国相救,才被罚为“夺俸年”。从此,黄尊素就成为了魏忠贤阉党的眼中 钉,肉中刺。期间,有不少东林君子起来弹劾魏忠贤,而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人 也愈发仇视。左光斗、杨涟、魏大中以及河南道监察御史袁化中、太仆寺卿周朝 瑞、陕西副使顾大章六君子被关进牢房,受到毒刑拷打,惨死狱中。比如杨涟受 “异刑酷拷,肉绽骨裂,坐赃二万,五日比,髓血飞溅,死而复苏,许显纯竟 将其头面乱打,齿颊尽脱”。死后躯体又“使人劫去,赤炎蒸暴,蛆蝇填集,止 存血衣数片,残骨几根,以恶木敛之”。7 3 六君子死后,厄运就降到了黄尊素头 上。 李逊之在三朝野记卷三记载:“南下逮黄尊素的厂卫缇骑,在苏州城外 也遭市民殴打,官船被焚烧,缇骑们四散逃命,还因之失了逮人的驾贴。不 得已,由省城移檄绍兴府,命差官解京。黄尊素得悉、自料在劫难逃,就间 道就狱。余姚县令祁逢吉怕黄尊素逃亡,揉兵到门抓捕。黄尊素途中闻之, 即移书祁氏道:抱头鼠窜,岂兔一死? 昂首伸眉,落得骨头香耳。君何视海内 男子也。1 被关进监狱后,黄尊素受到了同“六君子”一样的严刑拷打,遍体鳞伤,但 始终保持着节操,不向阉党低头。魏忠贤手下许显纯在严厉拷问黄尊素坐赃几何 时,尊素忍痛高呼:“清风明月,名山大川皆吾私赃,何必问l ”3 在受刑之后又 自愿代患病的李异受过,连残暴成性的许显纯也“愍然为之动容。”“”在写到黄 尊素遇难时,黄宗羲悲痛不已,“痛哉,何忍言,何忍言! 川“1 少年时的变故让黄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宗羲对东林党人更加尊崇,这也是为什么他屡屡在文章中记载东林君子言行的原 因。黄尊素的绝命诗可看作东林党人精神的写照: 正气长留海岳愁 十年世路无工拙 麟凤途穷悲此际 钱塘有浪胥门目 浩然一往复何求。 一片刚肠总祸尤。 燕莺声杂值今秋。 惟取忠魂泣髑髅。“2 周顺昌的几子周子佩,身上也流淌着东林党人的血液。黄宗羲在周子佩先生墓 志铭记载了周子佩刺血讼冤的动人情节:“方子佩上疏时,同邑姚文毅见之日: 疏中鼎湖、劝进皆语忌也,奈何? 子佩请更之,文毅曰:子血岂无尽乎? 子佩日:父死之谓何? 此戋戋者正恐洒之无地耳。卒刺舌另书。”“” 父亲惨死所带来的悲愤之情,以及对阉党的深仇大恨,使得青年时代的黄宗 羲就“锢之为党人”,这也是他促使他为像他父亲一样与阉党作斗争的东林君子 树碑立传的动力。 ( 二) 歌颂为国捐躯的抗清义士 全祖望指出,黄宗羲“多碑版之文,其于国难诸公表彰尤力。”黄宗羲诸多 传记作品中,为国捐躯的抗清义士是其重点描写的对象。他在弘光朝实录中 记录了“北变死节诸臣”较详者有三十余人,其中对史可法牺牲的壮烈场面记录 尤为生动。海外恸哭记记载了鲁王监国时坚持海上抗战的数十名忠义之士的 英勇事迹,黄氏以在年月下附小传的形式为孙嘉绩、林化熙、陈子龙、叶天章、 熊汝霖、郑遵谦、钱肃乐、刘中藻、冯京第、王翊、吴中峦等立了小传。其中, 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冯京第、吴中峦等人,黄宗羲还为他们写了传或墓志 铭。在他眼中,烈士的英魂将长存人间,英雄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他们是一批值 得大书特书的志士群体。 在黄宗羲的笔下,不顾重病、在浙东抗击清军的钱肃乐,追随鲁王政权殉身 海岛的孙嘉绩,从容就义的民族英雄张苍水,英勇不屈、在清兵众矢刺射下仍巍 然不倒的四明山寨首领王翊,以及为反清复明大业呕心沥盘,最后以身殉国的熊 汝霖、张肯堂、邓起西等人的事迹写得气贯长虹,感人至深。他们就是代表那个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代的英雄豪杰! 钱忠介公传详尽记叙了甬上名士钱肃乐的一生。钱氏系崇祯年间进士, “一时号为名家”“,曾授太仓知府,政绩卓著,百姓交口称赞。他常对人说: “我若得罪天地,当令子孙斩绝。”“浙东议降附,钱氏和缙绅士子在城隍庙痛 哭敷陈,希望建立义军,抗击清兵。他尽心尽力辅佐鲁王,为“画江之守”献计 献策,他上言道: 国有十亡而无一存,民有十死而无一生。贤人肥遁,不肖攘臂,一也。 宪臣刘宗周之死,关系宗社,密章太牢,朝典来备,二也。外戚张国俊,权 倾中外,共指神丛,三也。台省直谏,发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