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卅现奄 一字:7 够,) 节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控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堂 赴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到冼嗡 签字日期:2 0 0 5 w4 月驷曰 导师签字:膨乃尹 签字日期:。o o 争归妊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沦文 中文摘要 吴越春秋是一部在历史文学方面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著作,历代为人所关注。 作者是汉代的赵晔。前辈的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到作者、版本、成书 年代及其文史方面的价值。关于作者版本方面历史上共有五个派别,但主要是赵晔、 杨方、皇甫遵三者到底谁是作者的争论。现在学术界关于作者为皇甫遵的说法比较受 人关注。文史价值的讨论问题涉及到体裁的归属即它是杂史还是小说长久以来说法不 a 本文主要是针对前人所争论的作者及版本源流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前入的 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一共包括四章内容对吴越春秋进行了次全面的 研究。 第一章吴越春秋的作者及版本源流,主要考证吴越春秋与皇甫遵、杨方 及赵晔的关系,梳理吴越春秋的版本流传。这一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归纳前 人诸说,并对其进行评论。第二节考证赵晔与今本吴越春秋的关系,认为今本吴 越春秋是赵晔的十二卷本的残本。 第二章考证吴越春秋的材料来源,力求给其一个准确的体裁定位。分为三节。 第一节总结前人给予的体裁归属。前人的主要分歧在于此书属于史书还是文学。史书 分为杂史、载记、地方志,文学分为小说和散文。第二节分四部分,根据吴越春秋 的材料来源研究它的文史倾向。一是完全抄袭的部分,二是踵事增华的部分,三是歪 曲改造的部分,四是对比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及其它书的关系。通过大量材料 的考证发现其对于文学猎奇的心理要大大超过写作一本信史的意图。第三节主要是根 据以上的考证确立其处在史文过渡时期的共生状态。 第三章论述吴越春秋的思想,分为四节。根据第二章的考证可以发现三方面 的思想比较突出,此章着重来论述它的思想渊源。第一复仇与报恩的思想。第二是占 h 与占梦的迷信思想。第三是关注国家的兴衰成败来劝诫后世的经世致用思想。根据 研究并结合当h t 的社会环境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源在于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交 融,儒家思想向边疆地区拓展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考证吴越春秋的文史价值,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它的价值。第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节研究其文学上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学文献的保存、文学原型的影响、人物形象 的文学创作三方面,其中后两者对后世的文学特别是小说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论述其史学价值,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史料价值。第二部分探讨其在史 书体裁方面的创新,认为这是一部集纪传与编年体手一身的史书。 总之,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有价值的书。本文通过大量材料的考证确立赵晔是今 本吴越春秋的作者。并在思想与价值的研究方面开拓了前人未涉及之领域发掘它 在史学史与文学史上的价值,从而把对吴越春秋的研究向更深入推进。 关键词:吴越春秋赵晔版本思想价值 分类号:g 2 5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w uy u e sa n n a 居s t u d y i n g a b s t r a c t 阮y u e a n n a l sh a sb e e n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f o ri t sp r o d u c i n ge x t e n s i v ei n f l u e n c ei n h i s t o r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i t sa u t h o ri sz h a oy ei nh a nd y n a s t y t h eo l d e rg e n e r a t i o ns c h o l a r s h a v er e s e a r c h e di n t oi t t h e i r sf i e l di n v o l v e da u t h o r , e d i t i o na n dv a l u e so f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h i s t o r y t h eo p i n i o n sa b o u ta u t h o rc a l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g r o u p s i ns h o r t ,t h ep r o b l e mi s w h oi st h ea u t h o ro ne a r t h ,z h a oy e ,y a n gf a n go rh u a n g f uz u n t o d a yi tb e c o m e sa p r e v a l e n tv i e wt h a th u a n g f ui st h ea u t h o ri n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 v a l u e si n v o l v e dt h eo w n e r s h i p o f t y p e s ,t h a ti st os a y , t h e r ea r ed i f f e r e n tv e r s i o n sf o ral o n g t i m et h a ti ti sah i s t o r yb o o ko ran o v e l i nt h i st e x t ,it r yt op u tf o r w a r dm yo w nv i e wt ot h ea u t h o ra n dt h ee d i t i o n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d i s p u t eo ft h ep r e c e d e n ta n do p e n e du pt h en e w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t h e r ea r ef o u r c h a p t e r sh a v i n ga l lo v e r a l lr e s e a r c ho nw uy u e ia n n a l s c h a p t e ro n et r y st ov e r i f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w uy u e sa n n a l sw i t hz h a oy e ,y a n g f a n go rh u a n g f u ,a n ds t u d i e st h es p r e a do fi t ,t h i sc h a p t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 t ns e c t i o n o n eia p p r a i s e st h ep o i n t so f t h ep r e c e d e n t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o n a ts e c t i o nt w oit r yt ov e r i f y t h er e l a t i o no fz h a oy ea n dw uy u eia n n a l s a tl a s t ,it h i n kt h a te d i t i o no ft o d a yi st h e 1 2 _ v o l u m ei n c o m p l e t eb o o ko f z h a oy e s c h a p t e rt w os t u d i e st h em a t e r i a ls o u r c eo fw uy u e sa n n a l s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is t r i v et o m a k ei t sa c c u r a t el o c a t i o n t h i sc h a p t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s e c t i o no n e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t y p e so w n e r s h i pt h a tt h ep r e c e d e n to f f e r e d t h em a i nd i f f e r e n c eo f t h e p r e c e d e n tl i e si n w h e t h e ri tb e l o n g st oh i s t o r yo r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g r o u po fh i s t o r y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 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h i s t o r i e s ,l o c a lc h r o n i c l ea n dz a i j i t h eg r o u po fl i t e r a t u r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 n o v e la n dp r o s e t h em a j o r i t yo ft h el w og r o u p si st h a ti tb e l o n g st oh i s t o r yo rn o v e l s e c t i o nt w os t u d i e st h ei n c l i n a t i o n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m a t e r i a ls o u r c e i th a sf o u rp a r t s p a r t o n ei st h ep a r to fc o p y i n g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b o o k s t o t a l l y p a r tt w oi sp a r to fa d d i n gn e w s t o r i e so nt h eb a s eo fc o p y i n gf r o mt h ep r e c e d e n t s p a r tt r e ei s p a r to ft r a n s f o r m i n g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 p a r tf o u rc o m p a r i n gw uy u e a n n a l sw i t ht h eb o o ko f r e m a r k a b l ey u ea n d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o t h e rb o o k s w ec a i lf i n dt h ew r i t e r si n t e n t i o no fw r i t i n gan o v e le x c e e d e dat r u s t w o r t h y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e c t i o nt h r e ee s t a b l i s h e si t si n t e r g r o w t hs t a t ei n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h i s t o r yt o l i t e r a t u r ea c c o r d i n gt oc r i t i c i z e dt h et e x t c h a p t e rt h r e ed e s c r i b e st h et h o u g h tv a l u eo fw uy u e sa n n a l s t h i sc h a p t e r i sd i v i d e d i n t of o u rp a r t s a c c o r d i n gt oc h a p t e rt w o ,w ec a l lf i n dt h e r ea r et h r e et h o u g h t so u t s t a n d i n g t h ef i r s ti st h et h o u g h to fr e v e n g i n ga n dp a y i n gad e b to fg r a t i t u d e t h es e c o n di st h e s u p e r s t i t i o u st h o u g h to fd i v i n i n ga n dd i v i n i n gb yi n t e r p r e t i n gd r e a m s t h et h i r dp a y s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w a r n i n go ft h en a t i o n a lv i c i s s i t u d e s c o m b i n i n gt h et h o u g h t sa n dt h es o c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w ec a l lf i n dt h er e g i o nc u l t u r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f l u e n c e dt ot h eb o r d e r c h a p t e rf o u rc r i t i c i z e st h el i t e r a r ya n d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so fw uy u eja n n a b i nt h i s c h a p t e r , 1w a n tt oo p e nu pan e ww a y t os t u d yi t sl i t e r a r ya n d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s s e c t i o no n e s t u d i e si t sl i t e r a r yv a l u es u c ha st h ep r e s e r v ei nl i t e r a r ym a t e r i a l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 l i t e r a r yp r o t o t y p e ,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o fp e m o n a g e si m a g ea n ds oo n t h e r ea r e a 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o nl i t e r a t u r ee s p e c i a l l yn o v e la n dd r a m ao fl a t e ra g e s e c t i o nt w oi si t s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i cv a l u e ,w h i c h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p a r to n ei sa b o u tt h ev a l u e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e p a r tt w op r o b e si n t oi t si n n o v a t i o ni nt y p e so ft h eh i s t o r yr e c o r d s i ti sa w r i t i n gi n c o r p o r a t i n gt h eb i o g r a p h i ca n da n n a l i s t i cs t y l e + i naw o r d ,i ti sav a l u a b l eb o o kh a v i n ga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 i nt h i st e x t ,is u c c e e d e d p u t t i n gf o r w a r dm yo w nv i e wt h r o u g ht h e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o fal a r g en u m b e ro f m a t e r i a l s ih a v eo p e n e du pt h ef i e l dm a tf o r e f a t h e r sh a v en o tt o u c h e da n dm a d et h er e s e a r c hm o v e f o r w a r d k e yw o r d s :w uy u e s a n n a l s z h a o y ee d i t i o n t h o u g h t v a l u e g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g 2 5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月u 茜 吴越春秋作者为东汉赵晔。这是一部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书,具有很高的 文化思想价值。此书从东汉历经一于多年的时间流传至今,广被征引、演绎,如史志 类的吴郡志,文学类的伍子胥变文、浣纱记、东周列国志等等。张觉在 吴越春秋新译序中认为该书既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在我国的史学史与文 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又是部学习与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不可不读的要籍。今本的 吴越春秋十卷,最早记录该书的是隋书经籍志:“吴越春秋十二卷,赵 哗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杨方撰;吴越春秋十卷,皇甫遵撰。”“o 自从明 代的杨慎对今本的作者提出疑义后,这个阀题就一直悬两未决。主要讨论豹是今本的 源本是赵晔十二卷本的残本,杨方的五卷本,还是皇甫遵的十卷本的问题。它的内容 主要抄撮自史记、左传、国语等一些史书并摭拾传闻轶事记述吴越两国的历 史特别是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这种写作特点决定了它不仅具有信史的价 值,再现了吴越两千年的史实,而且也被涂上了一层奇诡、浪漫的小说色彩。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晔所述虽稍伤曼衍,而词颇丰蔚。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 时加于巳;范蠡占戊寅之曰,时加日出,有媵蛇青龙之语;文种占阴画六,阳画三, 有玄武、天空、天关、天梁、天一、神光诸神名:皆非三代h 筮之法,未免多所附会。 至于处女试剑、老人化猿、公孙圣三呼三应之类,尤近小说家言,然自是汉、晋问稗 宫杂记之体。”n ”5 因此,长久以来学界对于它的作者、版本及体裁归属问题一直莫 衷一是。本文的以下内容即针对前人争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步研究前人 少有涉及的领域,争取把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第一章吴越春秋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源流考 今本吴越春秋十卷,现存各版本的作者均题为赵晔,原无问题,从明代杨慎 提出怀疑:“汉书赵晔撰吴越春秋。晋书杨方亦撰吴越春秋。今世所传, 晔耶、方耶”n h “9 后,对此问题的争论到今同,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辞, 相持不下。 山东师范大学顷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前人诸说评议 把前人的各种观点梳理一下,可分成以下四类。 、作者为赵晔说。南宋汪纲“右吴越春秋十卷,后汉赵晔所著。予既刻越 绝书,遂并刻之。盖二书实相表里,而晔又为郡人,其书固宜广。“徐天祜:“吴 越春秋,赵晔所著,隋、唐经籍志皆云十二卷,今存者十卷,殆非全书。二志 又云;杨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皇甫遵撰吴越春秋传十卷。此二书今人 罕见,独晔书行于世。” 5 钱福:“吴越春秋乃作于东汉赵晔,后世补亡之书耳 隋、唐经籍志多二卷,意者西施之至吴,范蠡之去越乎? ”卟h 清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是书前有旧序,称隋、唐经籍志皆云十二卷,今存者十卷,殆非全书。” 托”2 张心微伪书通考:“吴越春秋十卷,或误认撰人,汉赵晔撰,心徵按 四库之本为元刊,序亦元人作。在明杨慎之前,如序所云,则杨方所撰者为削繁 五卷,而此为煜书,甚失考也。”口” 二、作者为杨方说。王芑孙:“晋书杨方传:更撰吴越春秋行于世。 则吴越春秋当为杨方所更撰;而世归赵晔者,独据隋志及马贵与经籍考 耳。今是书参错小说家言,其文笔不类汉人或竟出杨方之手。”哺”再有今人黄云眉 古今伪书考辛卜正:“然则今世所传之吴越春秋,殆即扬方更撰之本,经后人析 五卷为十卷,而又误去其“削繁”之名;自宋以后,赵书既失,遂以杨书归之赵晔耳。” 【明口4 的 三、作者为皇甫遵说。此说对于本文和注文的说法又各分为两派。对于本文: 派认定今本为皇甫遵删去赵晔本的二卷而成。代表是梁宗华现行十卷本( 吴越春秋) 考识:“现行十卷本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著作、皇甫遵改定的:由于皇甫遵所删 两卷的内容类似于越绝书中记地传、吴地传那样的地名风物,故不影晌全 书框架结构,基本保持了赵晔原书面貌。”盯h ”一派认为今本是皇甫遵“合二书斟酌 乎繁简之间以求适乎其中,故较原书少二卷”。代表人物有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 辩证中说:“采本疑即阜甫之本去其注。”阳”9 今人曹林娣关于吴越春秋的作者及 成书年代、张觉吴越春秋考等都主此说。至于注文,这两派都认为是经注合刻; 周生春却认为是“证发经义”的传注形式,没有正文。 四、汉晋间人伪托说。令人陈中凡先生曾著文:“吴越春秋不出于后汉赵晔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手,而为汉晋间人讲述古史并附会民间传说的一种说部。” 除以上四种外,前人还有第五种,即赵晔、杨方不定说。代表是明杨慎谓“今世 所传,晔耶,方耶? ”清姚际恒从其说( 见古今伪书考) 。然而这种晔、方不定说 只是对赵晔说的怀疑,没有提出自己的根据,也没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故不备一说。 先看陈中凡的与赵晔没关系的汉晋间人伪作说。( 此说见于论吴越春秋为汉晋间说 部及其在艺术上的成就一文。) 它与前人的观点截然不同,否定了赵晔的编纂权。 理由是吴越春秋与史传比勘,在时序、地理、人物的叙写中纰缪层见迭出,而赵 晔潜心经籍二十年如一日,他著书曾经为蔡邕所激赏,怎么能撰此纰缪百出之史书? 书中出现懂鬼神妖道,能知天识地、占时h 日的人物及神话怪说,对此西汉辕固已经 斥为“家人言”,东汉儒生更摈斥不屑一道,赵晔著书胜于“疾虚妄”的论衡,不 会以这样的怪诞之词附会古史。书中写姜螈履迹而孕,后祝祷,颠倒了诗生民 首章经义,也不是经师的行为。姜螈履迹而孕,“恐被淫洪之祸”的意识亦魏晋人的 谬妄之谈。最后书中出现丁穷衄曲这样完整的七言长诗,曹丕燕歌行之前尚 无此试作。总之,吴越春秋的内容与赵晔经师身份及时代不合,故此书不是赵晔 所作。曹林娣针对此观点进行了批驳论证,指出神道、方术、谶纬都是汉代所流行的, 纰缪百出是因赵晔所依之书所引起的。而“七言正是周迄汉流行的歌谣形式。七言歌 谣在西汉已普遍流行,东汉尤盛,文人七言作者已屡见于史。, 们”2 曹林娣已成功推 翻陈中凡的观点,此观点除陈中凡外,也别无他人支持,所以此说也不足备一说。 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赵晔、杨方和皇甫遵三者的传本到底哪一本才是今本的源 本。本文认为,据崇文总目著录( 见下引文) 赵晔本、杨方本、皇甫本是历史上 依次出现并在唐宋之际同时存在的三种本子。 杨方的五卷本存在的问题在于。杨方对赵晔本是进行了削繁删减还是另外的创 作。查古史,晋书- 杨方传载:“在郡积年,著五经钩沉,更撰吴越春秋, 并杂文笔,皆行于世。”“们”1 隋书经籍志:“吴越春秋削繁五卷,杨方撰。”“1 ”崇文总目:“初,赵晔为吴越春秋十卷,其后有杨方者,以赵晔所撰为繁, 又刊削之,为血卷。遵乃合两家之书,考定而注之。”“”8 前两者只是简单记载,后 者崇文总目却言之凿凿地描述三书之间的关系应有所依据,可知杨方本是对赵晔 本的缩减,而不是另有所撰,赵晔对杨方本拥有原刨权。黄云眉等认为今本为杨方传 本,而本文认为非杨方传本。让我们来考证下杨方本的流传。晋书- 杨方传、隋 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对杨方本都有记载,而此后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史艺文志等史志目录及一些私家藏书目却对此只字未提。宋史艺文志 是在宋代的四大书目崇文总目、秘书总目、中兴馆阁书目和中兴馆阁续书 目的基础上“删其重复,合为一志”,这就说明杨方本在北宋初先于赵晔十二卷本 亡佚。这就使杨方本代替赵本成为不可能。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根据隋唐诸 志,杨方所撰名为吴越春秋削繁,南渡尚存,见于通考。今检文献通考经 籍考并不见有杨方。如若不是胡应麟的记忆有误,就是文献通考中这部分内 容亡佚。文献通考以收录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崇文总目为主,只收现 存图书,不存亡佚,其中很多说法是采用了晁公武和陈振孙的意见,所以文献通考 中有对杨方的记载也不能说明杨书南渡尚存。即使是南渡尚存,仅从书名和卷数上看 也相差太远,黄云眉认为五卷析为十卷,而现行十卷本吴越春秋仿史书纪传体, 一卷一传,每一传都是个独立的部分,同时全书又是前因后果,结构比较完备,历 史事件本末俱全,不存在隔裂现象。因此杨方为作者说不能够成立。最后只剩下赵晔 和皇甫遵两说。建国以前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今本是赵哗十二卷本的残本,而近来大多 数学者却趋同于皇甫遵十卷本的传本,理由是今本与皇甫遵本的卷数相等。而确认今 本是否为皇甫本,就要先确定皇甫本的性质。皇甫遵的生卒时代已不可考,崇文总 目认为是唐人,余嘉锡认为此观点错误,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认为皇甫遵 在唐书中,处于褚无量和庐彦卿之间,所以确立其为唐初人。褚无量,旧唐书褚 无量载:“( 开元八年) 明年,无量病卒,年七十五”知其当生于公元6 4 6 年,即唐 太宗贞观年间。如按姚振宗所说皇甫遵又在其后。然而,隋书的“十志”原为唐 贞观年间修撰的五代史志,主要收录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典籍, 后并入隋书。如若皇甫遵生于贞观年间,那么隋志将收一个呱呱坠地小儿的 书籍不成。又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记载:“赵哗吴越春秋十二卷,杨方吴 越春秋削繁五卷,吴越记六卷,刘向战国策三十卷,高诱注战国策三 十二卷,延笃战国策论一卷,陆贾楚汉春秋九卷,”“”“”3 考赵晔为东汉人, 杨方为西晋人,刘向为西汉人,高诱、延笃为东汉人,陆贾为西汉人,所以可知新 唐书艺文志不像姚振宗的推断争甫遵位于二人中间就为唐代人。皇甫遵当主要生 活在唐以前,如若崇文总日不误的话,也只能说明其晚年生活在唐代。 最早已录皂甫遵本的是隋书经籍志:“吴越春秋十卷,皇甫遵撰。圳“” 随后有旧唐书经籍志:“吴越春秋传十卷,皂甫遵撰。”“”。崇文总目: “吴越春秋十卷,唐皇甫遵注。初赵晔为吴越春秋十卷,其后有杨方者,以 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晔所撰为繁。又刊削之为五卷。遵乃合二家之书,考定而注之。“h “邯郸李氏图 书十志目亦谓杨方尝刊削晔所为书,至皇甫遵遂合二家考正,为之传注。其中旧 唐书题“传”应为注本,崇文总目等也都认为是注的形式。只有隋书题为 “撰”。张觉认为“古代凡抄撮旧史、删削他书、考订校注等皆称撰,所以,赵晔 抄撮左传、国语、史记以及传闻异说被称为撰,杨方删削赵书也被称为 撰,皇甫遵考定赵、杨二书而加注也被称为撰。”5 翻阅隋书会发现,古 人对于撰、注者的创作权给予细致的分类,如史部:“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 汉中书令司马迁撰。史记八十卷,南宋散大夫徐野民撰”p l 2 0p 再如其关于战 国策的记载:“战国策三十二卷,刘向录。战国策二十一卷,高诱撰注。战 国策论一卷,汉京兆尹延笃撰”“h ”o ,题为史记的除司马迁外都是注,题为史 记音义的就不再是史记本身,而是侧重于音义,因此它被记录为“撰”。对皇 甫遵的记载也应当如此,观旧唐书、新唐书均题为吴越春秋传,而且到北 宋时仍有流传,可知隋书记载当失“传”字。正如梁宗华认为隋志无有“传” 字可能只是统而称之,未加区别,其后添“传”字用来和赵晔的吴越春秋相区别, 所以皇甫遵的书是“传”赵晔吴越春秋的。又崇文总目载“遵乃合二家之书, 考定而注之”。因此皇甫遵本应当是名为吴越春秋传的注本。 至于注本的形式,余嘉锡认为皇甫遵本注是对字句的训诂,他在四库提要辩证 中说:“皇甫遵之书,名之为传,即是书之注,宋本疑即用皇甫之本,而去其注。” ”“3 7 。梁宗华虽然在本文的观点上和余嘉锡不一致,但是在注本形式上和余嘉锡一致。 持此观点的还有曹林娣。周生春则认为皇甫遵的注不是字句的训诂而是“论述本意、 证发经意,或采杂说、非本义、引类以托其意”的一类,“遵书只是以晔、方二书为 基础,加以增删、考正和改写、编定,本末俱各的一种吴越春秋改编本。如若一 定要将其视为晔书之传注,则只能将遵书归入后一类而非前一类传注之列”“1p 3 4 2 而 且“南宋初年以后,经典本文、传注合刻之风始逐渐流行”“知隋唐时皂甫遵之书 并非由晔书本文和遵注二部分组成。本文更倾向于传注台集的观点。无论周生春、粱 宗华还是余嘉锡,他们的观点都只是推测,这两种观点也都能解释得通。至于周生春 本文与传注合集不流行于皇甫遵时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自西汉以来,就有把传注 附于经下的体式。只是这种体式只是在郑玄、王弼以后才丌始盛行。更后,渐渐 有把注解附在句中本字之下的,如裴松之三国志注,李善文选注,所注音切多 半如此,但其余注解仍放在句末。”“们“2 如按照传注的流行趋势来推测,皇甫遵当按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当时流行的方式为赵晔和杨方的吴越春秋作注。如上所言,传注合集的形式自西 汉以来逐渐盛行,特别皇甫遵生活的隋唐之际,例子更多,裴松之三国志注,李 善的文选注等等。而那种“论述本意、证发经意,或采杂说、非本义、引类以托 其意”的传注方式,则已经过时。那么可以推测皇甫本应为传注合集形式,而宋汪纲 刊刻时除有少数的几处注释外基本无注,因此可说今本非皇甫遵本。 除了陈中凡的汉晋闻人伪托说之外,无论是杨方说,还是皇甫遵说都不能彻底否 定赵晔对十二卷、杨本、皇甫本的原创权。现已排除了杨方本和皇甫本为今本的说法。 下面主要论证赵晔与今本的关系。 第二节赵晔与吴越春秋 我认为,赵晔是吴越春秋的作者,现存本的祖本为赵氏的原著。 考赵晔的生平,后汉书赵晔传中没有年代记载,杜抚传有一个年号,“建 初中,( 杜抚) 为公车令,数月卒官。”“钉”建初共九年,从公元7 6 年到公元8 4 年, 建初中当在公元8 0 年左右。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考证杜抚卒于公元7 6 年,与“建 初中”相矛盾。所以杜抚当于公元8 0 年左右卒。传中还有“( 抚) 为骠骑将军,东平 王苍所辟。”从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苍上好经书,雅有智思,为人美须髯,要 带十围,显宗甚爱重之。及即位,拜为骠骑将军。置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上。” “”“6 9 知苍为骠骑将军是在明帝即位后即公元5 7 年后,所以杜抚从至京师到去世的 这段时间为公元5 7 年至公元8 0 年左右。赵晔到犍为就学韩诗应在公元5 7 年以 前,学习的时限为2 3 年以上。这也正与其本传“积二十年不还,家人为之发丧制服。 至抚卒,晔经营葬之,然后归家“h ”7 的记载相符。赵晔就杜抚学韩诗的年龄 不可考,但知他“少尝为县吏,奉檄迎督邮,晔耻厮役,遂弃车马去。至犍为资中诣 杜抚受韩诗。”朝”后汉书独行传记载:“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 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钉”7 7 这事迹与赵晔相仿。范冉 十八岁,那么年少的赵哗也应与他年龄相仿。因此赵晔应出生在公元一世纪三四十年 代东汉光武帝时期,主要生活在明帝、章帝、和帝期间。吴越春秋应成书于赵晔 归乡后章帝和帝期间。因为在从杜扰学韩诗的二十多年中,他的主要精力用于从 师学艺上,“抚嘉其精力,尽以其道授之”,“”j 诗细历神渊当成书于此时;在 学习期间思想上受主流文化的影响,重视史的作用;回乡后,感到吴越地区有着悠 山东师范太学硕士学位论文 久的历史,岂可没有专门的史书,“7 l 子作春秋虽小国犹录而书之,而况以世言 则禹稷之裔,以地占则会稽区,具其川其浸,周职方氏列为九州之首,皆足以望天下, 故记可阙而不传乎”,因此作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应在魏晋时期广为流传,西晋时杨方曾加以刊削,唐宋时被一些类 书、注书大量征引,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等等。由于当时刻版印刷尚未出现, 抄本的流传造成大量的错误,从而使书中一部分内容被改动、遗漏,一本有几种不同 的版本,吴越春秋也应如此,吴越春秋序中说:“又按史记注有徐广所引 吴越春秋语,而索隐以为今无此语者。”1 说明吴越春秋在唐时一些内 容逸亡。到北宋时期,就可能只剩下十卷,因为据宋史记载,宋真宗时期,王宫 失火,延及到藏书的崇文秘阁,“书多煨尽。其仅存者,迁于右掖门外,谓之岽门外 院,命重写书籍,选官详覆校勘,常以参知政事一人领之,书成,归于太清楼。”“7 ”。” 仁宗时期又“命翰林学士张观等编四库书,仿开元四部录为崇文总目”。“7 ”2 而崇文总目记载:“吴越春秋十卷。”周生春认为今本之十卷应为“十二卷” 之讹,理由是王尧臣、欧阳修等纂修的新唐书艺文志云赵晔吴越春秋十 二卷,同样由其编定的崇文总目杂史所录赵晔之书亦应为十二卷而非十卷。本文 认为由同一批人编定的书目不一定一样,因为新唐书艺文志反映的是唐代的存 书情况,而崇文总目主要是宋代书的存佚情况。南宋淳熙五年成书的中兴馆阁 书目:“吴越春秋十卷。内吴外越,咀纪其事,吴起泰伯止阖庐,越起无余止句 践。”“叽”“在此之前不久成书的晁公武( 儿0 5 1 1 8 0 ) 的郡斋读书志:“吴越 春秋十二卷。后汉赵晔撰。吴起泰伯尽夫差,越起无余尽旬践。内吴外越,本末咸 备。”“盯“”宋史收录的当是同于崇文总目或中兴馆阁书目的赵晔十二卷 本的残本。因为宋史艺文志是在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秘书书目 和中兴馆阁续书目的基础上编定而成的。晁公武所收录的全本当是个流传民间的 孤本。在这两个版本外,民间应还流传着另一个十卷残本,那就是汪纲所见本与之同 时并存,只是到汪纲时仅存此一版本。如说汪纲所见本非赵晔本而是皇甫遵本,作为 当时唯一能见本,无论作者是谁,都弥足珍贵,他没必要说成是皇甫本,更不要说再 删去其注,更何况从中兴馆阁书目和郡斋读书志到汪纲刻书时还不足5 0 年 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i 内,当时人又岂会识别不出赵本和皂甫本的区别。因此说汪 纲所刻的宋本是赵晔本的残本,而且由于其售书的需要,在刻版前应尽其晟大的努力 校勘过。至于皇甫遵本自崇文总目之后就不再见于公私书目,当于南渡之初就亡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佚。 宋汪纲刻本今已不复存在,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元大德年间由徐天祜作注的本子。 可是我们可以从前人的校勘记当中看出宋本与元本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如顾广圻、 顾观光等人都拿宋本和元本对校过,除有个别字词的差别和版刻的不同外,宋元二本 最大的不同在于卷九,元本在“女即捷末”下缺“操其本而刺处女,女应,即入之; 三入,处女因杖击之”二十字。 明代的刻本今可以看到的有弘治十四年邝廷瑞、冯弋刻本、明万历十四年冯念祖 卧龙山房刻本、明万历十四年冯念祖卧龙山房n = - 十九年杨尔增重修本。另外,还有 吴珀辑校的古今逸史及何允中辑刊的广汉魏丛书中的六卷本和藏于上海图书 馆莫友芝作跋认为是后不著刻书人姓名的明翻刻本十卷。这些都是元大德本的翻刻 本。其中,弘治本最能体现大德本风貌。冯念祖本和杨尔增重修本是没有区别的。明 代版刻综录卷五杜信孚曾指出“吴越春秋音注十卷目录后有万历丙戌( 1 5 8 6 年) 之秋武林冯念祖重梓于卧龙山房一行牌记。该书版片易主,转给杨尔增。杨氏 重印时,将牌记改为万历辛丑( 1 6 0 1 年) 之秋杨尔增重梓于卧龙山房。”n 们 清代及清亡以来的吴越春秋刻本都是与明代一脉相承的。这期间学人的贡献 在于校勘记与序跋的撰写及逸文的收集等方面。作校勘记的有顾观光、蒋光煦、俞樾、 孙诒让、徐乃昌,作序跋的有陈其荣、丁丙、邓之诚、莫友芝、翁同酥、叶德辉等 人,收集逸文的有顾观光、杜文澜、王仁俊。除此之外还有今人苗麓的点校,黄仁生、 张觉的白话译注,周生春的吴越春秋辑校汇考。 因此,今本最可溯及的源本是宋汪纲刻本,即为赵晔十二卷本的残本。另外,最 能说明其残本的地方还在于内容的断残。从今本所书的年代来看,“吴起太伯止夫差, 越起无余止旬践”与赵晔十二卷本没有区别,首尾完备。然而从其所记的内容来看存 在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阖间、夫差与句践的那场意义深远的战争不见于吴越两国 的历史记载。在吴国的历史上,第四卷止于阖阊的辉煌时期,“当此之时,吴以子胥、 白喜、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南伐於越”,而第五卷却直接到了夫差f 一年北伐齐。 越国的历史在卷六末止于“越之兴霸自元常矣”。卷七为句践入臣外传描述了旬 践入吴,群臣送别时的情景。这中间对于旬践入臣于吴的起因缺乏必要的交代,使入 臣于吴这件事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作为一部地方专门史书不可能对这种在历史 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避而不谈。唯一的解释即今本这部分内容断残,挚南遵根本就 没有整合过该书。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证明今本是赵晔十二卷本的残本,还要解决以下的问题。首先是避讳。赵哗生活 在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时期,而书中对于“庄”字只避讳过一次,即卷四“严王 何罪国儿绝”。其它如卷二“楚庄王怒”;卷三,5 次提到楚庄王;卷十“声传海内威远 邦,称霸穆桓齐楚庄”都不曾避讳。再有卷七“至浙江之上,望见大越山川重秀”不避 讳“秀”字。故此,周生春查遍全书和它书对照,发现“先”字在书中多有避讳,而认 为此书为皇甫遵作于陈霸先时期。同时周本人也承认今本避讳“先”而又用“先”,且“先” 字的改动有时“不顾有害文义而硬是以前字代替先”字。我认为周先生的观点尤 值得商榷,如果皇甫撰写于陈朝时期讳陈霸先,那么他作为整合二书的作者不可能因避 讳而在不必要的情况下,生硬改字,使之有害文义,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赵晔吴越 春秋虽成书于东汉,但是由于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抄、散佚、校勘,已经不是最初的模 样。因此对“庄”“秀”的不讳,与“先”的讳,说明后世传抄人的回改,而“庄”字的 避讳正说明今本与赵哗本的关系。另外,陈垣认为“六朝以前,避讳之例尚疏,故马班 之于汉讳,陈寿之于晋讳,有避有不避。然其间亦有后人回改。”“楚元王传歆以建 平元年改名秀犯光武帝讳。高帝纪有庄贾、项庄,地理志:庄公破西戎,艺 文志有庄子、庄夫子、庄助、庄安、庄忽奇,郑当时传庄字三见,南粤传庄 字一见,西南夷传庄字三见,序传庄字一见,犯明帝讳。非后人改易,即 原文避讳有未尽”。阳“”6 其次是它书的引文与今本的大量不向。它书的引文以类书最多, 而类书本身所引的也有很大差别。如艺文类聚卷九水部下、冰( 1 8 0 页) :“吴越春 秋日:越王念吴,欲复怨,非一旦也。苦思劳心,夜以接日,冬寒则抱冰,夏热则握 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卷十七人部一、胆( 3 2 3 页) :吴越 春秋日:“越王欲报怨,悬胆于户,出入尝之。”卷三十五人部十九、愁:吴越春秋 日:“越王念吴,欲复仇,愁心苦志,中夜抱柱而哭,承之以啸,群臣闻之日:君王何 愁心之甚也。夫复仇谋敌,非君王之忧,自臣下之急务也。”卷八十火部、火( 1 3 6 5 页) 吴越春秋日:“越王患报吴,冬则抱冰,夏则握火。”卷八十二草部下、蓼( 1 4 1 9 页) :“越王念吴,欲复仇,非一旦也。苦思劳心,夜以接开,n n 切之以蓼。”从上述五 处引文来看,应出自同一处,但词语却差别很大,这说明类书的引文与原文表达卜并不 完全一致,侧重点不同,由此使所引书籍看起来版本各异,这是类书体例造成的引文与 今本的不同。由于时间关系造成的散亡也不容忽视,前面已经论述过吴越春秋在各 时代的流传,知其中一部分内容在唐代就已经散亡,且从宋本与元本、明代弘治本与万 历本的对比中有很多差异这一点也可以推断吴越春秋在不同的时代有差别,同一时 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期的不同版本也有差别。再次还有引书来源的不同。同时期以吴越春秋命名的还有 其他人的书,如汉代赵岐的吴越春秋、张遐的吴越春秋外传、无名氏的吴越春 秋、吴越春秋次录、郭颁的吴越春秋记等,引文也可能引自他们。另外或许引文 的出处有误,也未可知。 总之,今本的吴越春秋为赵晔十二卷的残本,它大概在公元8 0 年以后成书,即 东汉章、和帝时期。在流传过程中,它不但经历后人对其增删、损益、校补,而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