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酌调查研究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 研究生:金红 指导教师:陈大超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要】非正式群体是依赖人的兴趣、爱好、情感、年龄等囡素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在成长中的青年 学生中尤为普递非正式群体带有很强的情绪和情感色彩其成因能够反映群体的规模、结构、类型“ 及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作用和影响有针对性地对走学生非正式群体戍固进行调查研究、对正确引 导大学生相互交往、促进其身- 心健康,发展个性、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和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 文以问巷法为主,丈献法、访谈法为辅,对大擘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开展了深八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 发现: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中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十分突出,家庭因素不是很突出文章进一步探 讨了形成因素对不同年级学生、男女生、城乡学生又理科生等的彰响程度的差异,此外,五章还对大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囤作了初步分祈针对研究结果,作者尝试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提出了 一些教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教育管理 一、引言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中,人与人 之间结成各种关系,形成了各种群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群体有正式的、 也有非正式的。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是基于人际关系自 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非正式群体是依赖人的兴趣、爱好、情感、年龄等因 素而自发形成的群体,是人群中广泛存在的,在成长中的青年学生中尤为普遍。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青年身心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又是正式群体所不 能替代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五种层次的需要,思想 活跃的大学生的需要当然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正式群体无法一满足他 们内心世界多种需要和渴求的情况下,非正式群体解决了他们的这些问题。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传媒的广泛应用,大学生中大量的感情与信息 沟通都是通过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活动束渗透和传递的。受独生子女数量的 增多、朋友间影响的日益增大、接触社会增加等因素影响,使当今大学生非 正式群体的成因、数量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复杂情况。处于青年时期的大 学生正是长身体的中后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等各方面都迅速发展, 心理和生理都在逐步走向成熟,自我意识日益明显,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日 益频繁,尤其是大学生的世界观基本定型,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可以说,他们在心理、生理和社会性方面最重要的发展就是对友伴的亲密程度 的增强,友伴交往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也同时有了飞跃性的增长。正如美国教育 学家e 马克汉森博士所洗的,“一个学校领导如果不了解他( 她) 所在学校 或学区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如何运行的话,那就会遇到真正的麻烦”。因此, 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非正式群体带有很强的情绪和情感的色彩。它的成因、类型等要素及要素 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成因能够反映群体的规模、结构和类型以及非正式群 体对正式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因而研究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是研究非正式群体的 重要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非证式群体的成因进行研究,客观地掌握非 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及活动规律,对引导学生个体问正常交往、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个性、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和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2 一 查兰兰! ! 垩查兰堡垒璺竺塑皇竺垄 二、研究意义 以往关于非f 式群体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多,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工商管理和 中小学生教育管理,实证性研究比较少。由于大学生已接近成人水平有自 己的想法和处世态度,这给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工作带来特殊性。对大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更不多见,关于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的定量分析研究尚未 发现。因而,本论文将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进行调查研究, 能够进一步完善非f 式群体的理论体系,深入分析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原因,客观地掌握非正式群体的组织成因及活动规律,必将对推动新时期大学 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起着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 才提供其理论价值。 三、 国外和国内研究的概况 ( 一) 国内外研究概况 自“霍桑实验”揭示了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的存在以后,社会心理学家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有关的论著相继问世。如: 美】f j 罗 特利斯伯格和w j 狄克生的管理与工人、a 埃兹昂尼的现代组织等著 述均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 b 彼得罗 夫斯基和b b 施巴林斯基在集体的社会心理学中,根据群体内各成员间相 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把一切群体分为两大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同时 指出非正式群体各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并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为 基础,是非正式群体的本质特征。美国管理学家塞利士( es a y l e s ) 、管理学家 道尔顿( m d a l t o n ) 、心理学家里维斯( e t r e c v e s ) 等又对企业员工中非正式 群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例如里维斯( e t r e c v e s ) 连接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 一3 一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的纽带为依据把非正式群体分为友谊群体、嗜好群体、工作群体、自卫群体和 互利群体。揭示出非正式群体活动和类型的基本特征。此外,美国的社会心理 学家贝尔斯、詹姆斯、莫雷诺( g k m o r e n o ) 、苏联的安德列耶娃等,分别从 企业到学校、班集体建设的各个角度不同层面,对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征、 类型及作用等进行了探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对符合群体特征的9 1 2 9 个群体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在多数情况下小群体的人数为2 - - - 7 人。认为这 是小群体模型的最佳人数。美国精神病学家莫雷诺于本世纪三十年代,针对小 群体内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提出一种实 验方法一社会测量法。他认为:所有团体中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非正式组织, 它们以积极或消极的人际情感联系为基础。团体内各成员之间的选择实际上反 映他们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即肯定选择意味着心理上的接纳与赞赏,否定选择 是心理上的排斥与拒绝的表示。一个人在积极标准上被其它成员选择越多,就 说明他被其他成员接纳的程度越高。通过成员的选择结果,就可以测量团体及 其成员的人际关系状况,同时给出了具体的测试公式,这些研究使非正式群体 的理论有了实质性突破。 我国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我国五十至八十年代在教育学 和教育论中几乎没涉及非一式群体的研究。谈交往关系也是从萨式群体的角 度,在当时典型的教育管理学如肖宗六、张济政、陈效彬等编著的教育管理 学著作中就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我国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发展 缓慢。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在某些论著中有所涉及。九十年代后,关于 非正式群体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例如:赵玉如编著的集体教育,孙彤等 编著的现代组织学,熊川武编著的学校管理心理学,卢盛忠编著管 理心理学和行为组织学理论与实践,梁执群编著的社交心理学 d 查! 兰! ! 垩苎兰堡垒旦竺塑至竺塞 等等。他们分别从管理学、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对非萨式群体的成因、特征、 类型、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一步阐述了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的必然 性,揭示出成因、特征、作用等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熊川武和赵 玉如分别在“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和“学校的非正式群体”中指出非j 下 式群体的形成基础是“心理基础”和“时空基础”。心理基础是指心理上的“情 趣相投、经验相似、共同目标”等方面的相似点。时空基础是指“有共同的 自由支配时间和共同工作的时阳j ,以及相互接触的空间”。张国庆的管理中 的组织、人事与决策,杨桂华、汪新建主编的青年小群体,陶克涛、刘 建平主编的管理心理学等著述中都以相当的篇幅就非正式群体进行了论 述和探讨。 ( 二)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概况 对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源于工厂,在一段时间内对其的研究也多是集中 在企业,后来才由工厂、企业逐渐扩展到行政机构、部队、学校等领域。八 十年代末期,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开始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社会心理 学家的关注,进入九十年代后,相关的研究文章从无到有,数量逐渐增多,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逐渐在增大。对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并不如 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研究的那样多。像王浩吾、王书会主编的大学生社会 学中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以说明并指出其特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 发展,发展与阻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 行为方式受其影响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其群体行为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1 自主性方面:大学生摆脱了盲从心理,他们能有选择的参加或发起各 种群体活动,有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而极少受指使地、被动地参加一些群体 c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 活动;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是青年心理发展的一 个重要特点。一般说来,大学生要比普通青年更理性一些,因为他们受高 等教育的影响具有成熟地、理智地控制情绪情感的能力:大学生个体意 识增强,集体意识淡漠。这一特点表现在群体生活中,每个成员的目标本 位意识很强,比较关注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得失,有的人甚至利用群体活 动达到个人目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群体风气有所淡漠。2 复杂性方 面:群体行为规模小型化,性质层次化,即出现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群体的特点是自由度较大,组织结构松散,而且超越了班级、系别、 跨入到另一人群中,打开了一个新的信息渠道:群体行为的内容和方式 多样有多变。”杨桂华、汪新建主编的青年小群体对青年的群体作概 念上的界定。吴立德著的班级社会学提出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并 指出其特点是向心性、排他性、稳定性、竞争性、散漫性。龚浩然、黄 秀兰、俞国良主编的青年社会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青年非 正式群体的特点。另外,比较典型的篇目还有姚本先、何军的论青少年学 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及教育管理,黄文干的论大学生非萨式群体的管 理与教育,谈红,宋秉斌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陈景春的论大学生 群体心理分析与行为引导等。这些研究者都能正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 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特征、成因、类型、结构 等方面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丰富了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成果。 ( 三) 以往相关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关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因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数量不足。目前关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因 的研究论文、著述数量不多,尤其是至今尚未有关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专 6 一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著出现。数量上的不足使得大学生非e 式群体研究的基础较为薄弱。二是深 度不够。这些客观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大多数研究着重理论方面者居多,缺乏一定的实证性。这些研究只是在以往 非正式群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作的论述,缺乏实证 研究,因而显得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诸多研究者对大学生非f 式群体作用 的研究还未能很好地从非难式群体的成因等方面入手,做深入的定量的调查 研究,而往往仅就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一些表面现象做出定性分析和判断。 部分研究者还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探讨,常常使研究成果缺乏实践基础 而流于形式。三是流于片面。一些研究者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常常侧 重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它部分,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 本论文的调查研究就针对这些缺点采取访谈和问卷的方法对于大学 生非正式群体进行具体研究,以求的研究的准确性和增强本研究的说服 力,同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的研究做 些有益的补充,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 第二部分概念的界定 一、群体 群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群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狭 义的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 共同活动的一些人。以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为根据,可以将群体划分为f 式 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所谓正式群体是指由官方正式文件规定或行政领导指定 的,有一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则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和批准 垄兰圭! ! 墨查登堡垒里塑塑查竺至 的团体。 二、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由美国现代管理心理 学家梅奥( e m a y o ) 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第一次提出的。梅奥发现在 一个工作群体中,一方面存在f 式群体的规则、命令和工资报酬等制度,另 一方面又存在非正式群体的感情、情绪和人际关系。后者常常直接影响诈式 群体的活动,其作用常常会大于群体的f 式管理者,工人们常常宁愿放弃获 得更多报酬的机会而去服从于某个非正式群体的团体规范。霍桑实验的这一 发现揭示出,非正式群体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是正式群体的 必要的和相互依存的方面。只有把群体看作是一个包括非正式群体在内的社 会系统,才能解决正式群体所要求的“效率的逻辑”与非正式群体所要求的 “感情的逻辑”之间的冲突。因此,继霍桑实验之后,人们对非正式群体进 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非f 式群体做过各式各样的定义。如 “非正式群体是机关中由个人接触、交互影响而形成的自然结合的,不带特 定目的,偶发的组织”;“非正式群体是指存在于正式群体分子之间的一种无 形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个人交互关系的基础上,是正式组织所难以表示或 不适合表示的”;“非正式群体是正式群体中若干人员由于生活的接触,感情 的交流,兴趣的接近利益的一致,未经人为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与共同 意识,并由此而形成的自然的人际关系”等。但不论做何定义都可对非正 式群体归纳出以下的基本特征:第一,非f 式群体是在组织成员的交往过程 中,出于共同的兴趣、观点和感情等自愿结合起来的,它是以成员问的人际 关系为基础的;第二,出于非正式群体是自愿结合而成的,因此,成员矧的 关系更加平等,互动更加经常,交流更加密切;第三,非正式群体并无明确 一r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的人员编制和界限,成员可以自由参加或退出,其存在主要依靠成员间感情 的维持;第四,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具有重叠性,同一人可以同时参加几个非 正式群体,一个非正式群体可以跨越几个组织;第五,非f 式群体与正式群 体互为依存,互为作用,当二者目标指向一致时,非正式群体表现为积极作 用,反之,非f 式群体表现为消极甚至破坏作用。 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我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 突出的成就,而且,作为知识理论的集散地,作为信息文化的聚集地的高校, 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高校的校园文化主体大学生,思想观念已经 发生了转化,深入社会,接触社会,逐渐与社会大环境接轨,逐步走向社会化。 作为同龄人的特殊文化群体,大学生具有求新、求异、敢于追求、敢于探索 的特点,较高的文化知识层次和未来特殊的使命又区别于其它群体。因此,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中出现了自发性的非j 下式群体。大学生作为特 殊的文化群体,无疑是社会中最具有开放意识,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追求目 标更高的人。其特点决定了他们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这就需要有正确的 思想作引导,丰富的文化知识作基础,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体魄作保证。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中存在自钰非工f 式群体,它是相对于大学罩f 式群体 组织而言的,是基于大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际关系中自然形成 的一种群体,它不规定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没有垂直的相互关系,既不存在 严格的“权力”结构,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以 成员的共同利益、爱好和友谊为基础的。有人把大学生社团也划归非正式群 体,本论文中不是这样认为的。尽管大学生社团是自发形成的,但是要经学 校有关部门,如学生处、团委的审批,不接受有关部门的管理。事实上,大 _ k 一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 学生社团已成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纳入j 下式群体范围。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 一、具体的研究方法:以问卷法为主,以文献法、访谈法为辅。 二、被试选取: 在大连市分别选取高等学校四所(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 经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 的四个年级的学生共2 6 8 人做为被试。 1 开放问卷调查的被试:辽宁师范大学3 0 人、东北财经大学3 0 人 2 正式问卷的被试:2 6 8 人。 三、研究材料和工具: ( 一)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的问卷 根据文献综述和开放问卷,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 成因素进行调查评定。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是群体内部成员心理活动的,从而获 得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因素,主要通过成员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有判断、经 验、移境和观点的选择。研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主要有3 个比较典 型的维度:1 群体的社会因素; 2 群体的学校因素:3 群体的家庭因素。 ( 二) 操作性定义: 1 群体的社会因素:指来自社会经济、时事观念、文化思想、社会地位 等因素。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2 群体的学校因素:指来自学校方面的( 包括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 能等的要求) 的因素。 3 群体的家庭因素:指个人的家庭状况( 包括城乡背景、父母文化程度、 经济条件、家长态度) 等因素。 四、研究步骤 ( 一) 编制问卷 1 编制开放问卷:选用填空式、自由回答式设计一份开放问卷,了解和调 查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的主要因素,作为编制正式问卷的依据。 2 编制正式问卷: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将群体的社会因素、群体的 学校因素、群体的家庭因素3 个维度按照相应的操作性定义编制、设计2 7 个 题目,组成正式问卷。 3 赋分:运用“数字评定量表”法,对每个题目按照影响成因的强度( 由 强到弱或由弱到强) 3 分制,指定数字分别为3 分、2 分、1 分,数值越大, 对形成因素影响的明显度越强。 ( 二) 调查程序 1 初次施测 首先,请有关专家和同行对初步编制的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了鉴定,在此 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最后将修改后的问卷拿到实践中去检验,进行 小范围的初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为消除被试的顾虑与无关因素的 影响,精心设计指导语,向被测保证将他们的回答绝对保密,在封闭与丌放问 卷中,被试一律不写姓名,只写学校和性别。在整个施测过程中全部由笔者本 大学生t ? - 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 人担任主试,辅导员、学校教师、领导一律不在场。为消除学生烦躁不安心理, 试卷采用填空和单项选择。施测时认真组织测查,保持教室安静,创造良好的 测试环境。人人态度认真、独立完成,及时收卷,进行科学统计的计算分析。 2 e 式施测 正式施测时,在大连市选取四所大学,即辽宁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总计发放问卷2 6 8 份,回收2 2 6 份。其中, 有效问卷2 1 2 份。样本中的男生1 1 0 人,女生1 0 2 人;一年级5 2 人,二年级 5 2 人,三年级5 4 人,四年级5 4 人:文科学生9 4 人,理科学生1 1 8 人;城市 的学生1 2 4 人,乡村的学生8 8 人。 初测、正式施测和重测都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并严格按照调查要求操 作,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 ( 三) 数据处理 每次调查结束后,都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并对合 格的问卷进行编码。并按照规定的计分标准计算出各份卷纸的原始分数,再按 照编码顺序,将各份卷纸的原始分数输入微机,一边输入一边复查录入的结果, 检查无误后,再进行统计运算。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全部在微机上完成,使用 o f f i c e2 0 0 0e x c e l ( 统计分析软件) 。 第三部分结果分析 一、研究结果 ( 一)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统计分析: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将初步结果整理后,通过统计分析,计算出问卷的信度系数。得分半信度 g u t t m a n 系数为9 0 3 5 ( p 0 0 1 ,n = 1 1 0 ) 。得同质性信度系数为9 2 3 4 ( p 0 0 1 ,n = 1 1 0 ) ,同质性较高,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高。结果都说明该问卷较 为可靠。为保证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我们对各题逐一进行了分析,即计算 各题的区分度来决定各题是否得以保留。用题总相关,即各题得分与问卷总分 的积差相关系数,作为相应题项的区分度指标,根据题总相关是否显著来决定 各题的去和留。通过计算,各题得分与问卷的总分的积差相关系数均 在2 2 1 一5 2 5 之间,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p 0 5 0 0 1 ) 说明此问卷鉴别水平 是比较高的,所有题目的设计都比较合理,能够准确地测量到所要测量的东西, 可以将陔问卷作为正式问卷,并用其进行正式施测。 正式施测后,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统计分析: 1 问卷的信度。得分半信度,g u t t m a n 系数为8 9 4 5 ( p 0 0 1 ,n = 2 1 2 ) 。 s p e a r m a n b r o w n 系数也为8 9 4 5 ( p 0 0 1 ,n = 2 1 2 ) 。得矿系数为8 8 6 4 ( p 0 0 1 ,n = 2 1 2 ) ,一般讲矿系数在7 0 以上就可信。半个月后,对同组被试进 行重测,在大连市选取四所大学,即辽宁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 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总计发放问卷2 6 8 份,回收2 2 6 份。其中,有效问卷 2 1 2 份。样本中男生1 1 0 人,女生1 0 2 人。经计算重测信度为9 2 1 4 ( p ( 0 0 1 ,n = 2 1 2 ) 。表明本问卷在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的一致性,测验结果有 效。 2 问卷的效度。( 1 ) 内容效度:本问卷的特征因素结构及各因素的题目内 容,都征求了辽宁师范大学有关教育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和调整,认 为该问卷的特征因素结构与操作性定义比较合理,题目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 性。( 2 ) l 结构效度:根据一b 理测验理论,问卷中每一个特征因素的题总相关系 一1 3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数及每一个特征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衡量该问卷结构效度的 指标。 表1 各个形成囡素的题总相关( n - 一2 1 2 ) + + p 00 1 各个因素内,2 6 个题目与因素间的相关系数为0 3 8 6 r o 5 7 2 ,p o 0 1 , 属显著相关。其中社会因素的第7 题的相关系数为0 2 3 6 ,与其它题目相比相 关系数较小,其余各题目与因素间的r 系数大部分都在0 ,5 左右,说明该问卷 各题目与因素间的一致性较理想,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见表1 ) 。 ( 二)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表2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的统计总表 社会因素 经常 有时 从不 1 0 3 4 2 0 4 8 6 2 094 家庭因素 经常 7 33 4 4 “ 仰 2 旧 卯 m 螂 4 押 ; 他 写i , 伽 一 , | 量 关 号 相 题 总题 庭素 家冈 太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有时 从不 8 6 5 3 4 07 2 50 从表2 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主要表现为社会因素和学 校因素,而家庭因素则体现的不是很突出,其中“从不”选项占了2 5 o 高于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分别为1 5 6 和1 1 8 。 表3 四个年级学生对人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认识统计表 一年级5 2 人_ 二年级5 2 人二年级5 4 人四年级5 4 人 蝥据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因素程度 ( 人)( )( 人)( )( 人)( )( 人)( ) 社会因素 经常 1 2 有时3 l 2 3 82 4 5 9 12 3 4 6l2 64 722 75 0o 4 4 22 44 6 12 54 7 5 从不91 7 151 0 946722 5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 从袁3 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四个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 的社会因素上选择的百分比大体上呈递增趋势,而学校因素上选择的百分比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完 的差异不大,家庭园素上选择的百分比上一年级和其他年级差异明显,呈递 减趋势,其他年级的差异不大。 表4 男女学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认识统计表 社会因素 经常4 74 l _ 5 4 7 4 6 2 有时 5 54 9 ,74 44 2 9 从不8 88 1 l 1 09 家庭因素 经常 有时 从4 i 4 2 5 9 9 3 8j 4 3 5 3 8 5 2 777 4 23 5 08 6 9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目的调查研究 从表4 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男生、女生对大学生非f 式群体形成的社 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上选择的百分比差异不大,而学校因素上选择的百分比的 差异十分明显,其中女生在“从不”选项仅占了1 5 ,低于男生该选项1 5 6 , 在“经常”选项占了5 0 ,低于男生该选项1 6 2 。 表5 城乡学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闲的认识统计表 社会因素 经常 有时 从不 6 3 5 10 3 33 8 ,l 4 63 7 44 24 8 o 1 51 1 61 34 39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囤的调查研究 从表5 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城乡学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学校 因素上选择的百分比差异不大,而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上选择的百分比的差 异十分明显,其中城市学生认为社会因素的“经常”选项占了5 1 o ,高于 乡村学生该选项1 2 9 ,城市学生认为家庭因素的“从不”选项占了2 4 6 , 高于乡村学生该选项1 8 4 。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 表6 文理科学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认识统计表 社会冈素 经常 有时 3 0 4 6 3 2 33 7 4 8 56 6 3 1 4 j 62 从不 1 81 9 2l512 4 家庭因素 经常 有时 从小 4 3 4 4 7 4 624 7 4 6 9 6 3 6 98 3 9 7 5 37 66 走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从表6 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文理科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社会 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在各项选择的百分比差异均不是很显著,他们 认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主要表现为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而家庭因 素则体现的不是很突出,其中文理科生在“从不”选项分别占了6 9 和66 , 低于社会因素分别为1 2 3 和5 8 ,低于学校因素分别为5 1 4 和5 o 。 二、讨论分析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实际上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定义 源于 s o c i mq r g a n i z a t i o n ) ) :“初级群体,具有紧密的、面对面的结合的合作特 征。这些群体之所以称为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个人的 社会性和个人的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由此可见,大学生非f 式群体是高校 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它对大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理想,对大学生世界观、社会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大学生非i _ f 式群体的形 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由调查表格可以看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具有多重性,虽然从总 体上看形成因素中的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的比值高,而家庭的因素不突出, 而在具体的选项中,可以看出其矛盾的一面,这是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关 的。 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代大学生非正式 群体的形成因素中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十分突出,家庭因素不是很突出。而形 成因素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影响程度有差异;男女生在学校因素上差异十分明 显;城乡学生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上差异明显;文理科生的认识差异不是显 著的,影响程度的选择比较接近。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 一) 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的分析 处于大学阶段的大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趋于成熟,但也存在着 矛盾,如自我意识增强与认识能力发展不协调;情感丰富与不稳定;求知欲 强与鉴别力较弱;理想丰富与现实性缺乏。正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 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使得他们产生上述四种方面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影响 着他们的处世态度、择友原则和交往行为,所以在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 因素这一问题上也产生了多重性。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主要表现 为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丽家庭因素则体现的不是很突出,其中“从不”选 项占了2 5 0 ,高于社会因素和学校园素分别为1 5 6 和11 _ 8 。 首先,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处在国家社会转型的大j ;f = 境中,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代替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利益分配 沿着竞争规律活动。社会成员利益在调整变化,在利益驱动下,不同利益主 体,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社会价值选择。这种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和冲突, 必然反映到高校学生中来。再有,与对外开放俱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也会 引起学生心理和思想、政治、道德状况的变化。市场经济还有一个突出的特 点,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中,人是自主决定自己的活动,是按照市场法则平 等地进行竞争的,是从自身需要出发追求最大利益的。市场经济不仅经济上 促进独立个人的形成,而且从观念上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主体意识的觉 醒,又使人们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效益意识等一系列新观念 迅速勃兴。这些社会的客观存在,必然要反映到大学生头脑中来,促使他们 对集体观念进行审视。方面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对下式群体( 班集体 等) 不断提出要求,若得不到满足,势必造成对正式群体观念淡化和感情的 疏远。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兴趣、爱好和利益,另外寻找途径 一2 2 苎兰兰! ! 垩查登堡垒里竺塑查竺奎 和载体。这就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和活跃的社会动因。 其次,学校因素的催化。大学生的共同点或相似性是学生非正式群体形 成的重要基础。其主要的共同点或相似性有:i 情趣相投。大多数学生参加 非正式群体活动,往往是为了结交朋友,获得友谊,满足归属的需要,以此 来消除离丌家庭的寂寞感。有了这样的心态,大学生会自觉地迈出与别人交 往的第一步。经过交往,彼此发现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处世的态度,从而更 愿意经常处在一起。2 经验相似。大学生的年龄十分相近,社会阅历也相似, 几乎都是从中学门到大学门。有相同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人往往有较多的 类似经验、共同语言,蜕话更加投机,容易获得相见恨晚的感受,因而一旦相 识,经常相聚。3 共同目标。一些学生入围非正式群体的原因之一是与其他 群体成员有共同的欲望和目标,这些共同之处是他们相互理解、认同、支持 的重要条件。4 学校的特定条件。任何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都离不开其成员的 交往,而要交往就必须有特定的时空。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 的活动轨迹基本上是“四点一线”即教室一图书馆一餐厅一寝室。有着共同 的学习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以及相互接触的空间,可见大学生的交往是十 分便利的。学生的交往内容广泛,从思想到学习,从生活到娱乐等各方面都 涉及,而且往往不设防,彼此真情流露。由此看出,高校特殊的环境为大学生 非正式群体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再次,家庭因素的孕育。家庭状况( 包括城乡背景、父母文化程度、经 济条件、家长态度) 等因素对大学生非f 式群体的形成影响很大。我国的大学 多处在繁华的都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长期的生活环境所至,在非正式群 体交往方面就表现得更成熟。家长所受的传统观念以及文化程度的不同,影响 他们对大学生子女在朋友结交上的态度。调查结果说明,家长的态度显著的 一2 3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影响大学生子女的朋友结交。 ( 二) 不同年级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认识的分析 从中学到大学阶段的古都问题是每名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他们需 要适应很多不同的生活,如学习生活,由以往的有教师督促到大学时的自主 学习;日常生活上,由以往的父母照顾转为自己独立生活等。这些方面的转 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年级的增高,适应大学生活己不是难事,而且 由于知识的增多,社会实践能力的增强,交往空间的扩展,大学生的择友范 围也随之增大,人格上的独立使他们不会再像儿时那样依赖家庭、受父母的 观念的影响,他们更多的喜欢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四个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 非j 下式群体形成的社会因素上选择的百分比大体上呈递增趋势,而学校因素 上选择的百分比的差异不大,家庭因素上选择的百分比上一年级和其他年级 差异明显,呈递减趋势,其他年级的差异不大。年级学生在社会因素的“经 常”选项上占2 3 8 ,而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该选项分别为4 6 2 、4 7 ,8 和 5 0 0 ;一年级学生在家庭因素的“从不”选项上占1 4 2 ,而其他三个年级 的学生该选项分别为2 8 ,5 、3 0 o 和2 4 7 。 ( 三) 性别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认识的分析 女学生受其性别的影响,喜欢将心事向同伴们倾诉,既可以寻求一种解 决办法,也可以作为情感的发泄。而男生则喜欢自己解决,认为求助别人是 件很没面子的事情。这种男女睛感差异导致了表4 男生、女生对大学生非f 式群体形成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上选择的百分比差异不大,而学校因素上 选择的百分比的差异十分明显,其中女生在“从不”选项仅占了1 5 ,低于 男生该选项1 5 6 ,“经常”选项占了5 0 ,低于男生该选项1 6 2 。由此 我们可以判断出处在女生中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上学校因素更为明显,这也 一2 4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女生在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渠道比较男生而言要窄。 ( 四) 城乡学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认识的分析 我国的大学多处在繁华的都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长期的生活环境 所至,在非讵式群体交往能力方面就表现得更成熟,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比较 好些,其家长所受的传统观念以及文化程度的也同样相对不同,结果城乡学生 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学校因素上选择的百分比差异不大,而社会因素 和家庭因素上选择的百分比的差异十分明显,其中城市学生认为社会因素的 “经常”选项占了5 1 0 ,高于乡村学生该选项1 2 ,9 ,城市学生认为家庭 因素的“从不”选项占了2 4 6 ,高于乡村学生该选项1 8 4 。 ( 五) 文理科学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认识的分析 由于社会时代的变革与人的观念的转变,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更加复合型 化,大学生择业形势的要求,加之大学中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交叉、 渗透的趋势,促进了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大学生通过自发的非正式 群体交往来开拓知识面和丰富精神生活的动机与热情,促使无论是文科还是 理科学生大都渴望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同时,为了把自己培 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自发结成伙伴,参加各种类型的非正 式群体,如:培训班、沙龙讲座等等。 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社会因素、 结果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文理科生 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在各项选择的 百分比差异均不是很显著,他们认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主要表现为 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而家庭因素则体现的不是很突出,其中文理科生在“从 不”选项分别占了6 9 和6 6 ,低于社会因素分别为1 2 3 和5 8 ,低于 学校因素分别为5 4 - 1 15 o 。 三、教育对策和建议 一2 s 一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向人们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 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教育机构。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学校应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以下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行为,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 育管理提出相关的教育对策和建议。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应本着以培 养目标为尺度,充分发扬其积极作用,消弱其消极方面,使大学生非f 式群体 将康和谐发展。因此,要做好如下教育工作: 第一,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交往需要。在交往中寻求理解和友谊,互相激 励和帮助,是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的主要需要,由于非正式群体的目标、 内容、活动方式是开放式的,具有很大自由度。因此,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 引导,发挥正式群体对学生合理交往的促进作用时,要保证某些非正式群体 的特征。正式群体也要为学生的合理交往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 第二,加强大学生正式群体建设,尤其要重视班集体建设。集体是群体发 展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若班集体松散、缺乏凝聚力,则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矛盾也多。处在大学年龄段的青少年除了有归属的需 要之外,还有自尊心和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这些需要如果在学校、班级等 正式群体及其组织的活动中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另寻出路”。非证式群 体的形成正是他们寻求某种满足的渠道。因此学校、班级要组织开展丰富多 彩的集体活动,使大学生的正当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让他们在f 式群体里也 有足够的表现机会,聪明才智得以全面发挥,从而加强他们对正式群体目标 的认同,将他们的活动引导到集体活动中来。如学校和班级应多组织竞赛、 讲座和文体活动,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利用假期组织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 活动。努力通过多种形式活动把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纳入学校集体中,创造条件 满足大学生正当合理的需求,善于把集体中兴趣和爱好相似的学生组织起来,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建立文化社团等,并促进其他同学适当地效仿。如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 课外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学雷锋小组,不仅要鼓励他们的存在,而且应当 从多方面给予支持予以足够的辅导,必要时使其明确化、公开化甚至正式 化。促进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的发展,拓展学生的交往空问,营造良好的校风、 班风、学风。校风、班风、学风均是指学生在集体中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 就社会心理机制而言,它们都是为集体所认同、内化而成的内在群体规范。 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起着巨大的影响作 用,其一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与集体的关系就建立起 来,对学生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直接而久远的 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形成对大多数学生产生强大心 理力量的群体规范,能够使各个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在其影响下健康的发展, 为大学生创造锻炼本领、发挥特长、增进友谊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归于其成员 价值目标的趋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同常的教育活动中加强有关方面的教育工 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认 识个人与社会、局部与整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调整非正式 群体的活动目标,使之与正式群体的目标趋于一致。 第四,注意做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工作,引导他们在大学生非 正式群体的形成中发挥积极作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往往存在着核心人物,是 大学生心理需要在某一层次上的集中反映者,其中大多数都有组织能力、社交 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左右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因此, 做好他们的工作,对促进大学生非丁f 式群体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第五,突出“平行影响”的原则。所谓“平行影响”原则,既是通过集体 一2 7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 教育个别学生,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良好的集体一经形成,它就 成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力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成员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因 此通过这样的集体规范、集体舆论对其成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可以增加心 理相融性,克服心理相抗性,使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能过很快很健康的形成。 第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从调查 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到,年级、性别不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表现出一 些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工作时,要针对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不同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 对策。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的家庭因素随年级的升高 而减弱。对于刚入大学的学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生活学习多方面的帮助, 缓解其心理压力,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阶段的过渡。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男女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因素差异不大,但两者之 间仍然在某些因素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女学生对非正式群体解决个体的一些 学习、心理问题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对社会因素的影响程度也较男生稍有 突出。这就提醒我们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女生心理发展的一些特点,为她们 创造更多的心理交流的机会。同时要注重抑制女生中的小团体倾向,避免影 响班级团结的现象发生。 四、研究的局限和建议 1 被试取样的问题 由于受到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本研究只在大连市的大学选择了学 生的样本。缺少不同城市( 不同文化背景) 的样本,并且样本的数量不是绝对 的大,今后,如果能在取样数量、地区( 从跨文化的角度选择) 上有所改进, - 2 8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固的调查研究 将更能有代表性的说明问题。 2 研究方法问题 本研究采取的是让学生自我评定的方法,在限定的时间内收齐,这不一定 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行为面貌。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 鲞耋塞篚; 美j 罗伯特g l 吱文斯著,窦卫森、温建甲、王越详:救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i i g i 卧l 2 0 0 1 年第1 版 2【差】e 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r 湃教育版社1 9 9 3 3 美】峨维波普带苫引套学,j : 宁人畦j i :版十l - 1 9 8 7 年 4 【关】两奥多m 米尔j 昕著:小群体社含学* 一五南人民出版刘,1 9 8 9 午 5 娴安德列耶娃著社会心理学南开_ 学出版 上一1 9 8 4 年箢i 版 6 苏1 ab 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