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亲子关系指在血缘与共同生活基础上形成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抚养、教养、 赡养等内容的相互关系。它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依据人格发展理 论、社会生物适应理论、依恋关系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在访谈基础上初步构 建出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结构维度。经过三次问卷试测,通过二次项目分析、 二次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的项目进行筛选、增减、修订,最终确定了量表 的结构,形成了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家长版的5 个维度和5 3 个项目,中学生亲 子关系量表子女版的5 个维度和5 0 个项目。应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自编的中学 生亲子关系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中学生亲子关系 量表的实证效度和应用价值,采用自编的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子女版对中学生 亲子关系与其攻击性进行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1 ) 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表现出多维的复杂结构,其中家长版包括5 个维 度:交流亲合、行为亲合、交流冲突、行为冲突和家长意识。中学生亲子关系 量表子女版包括5 个维度:亲子亲合、子女意识、行为冲突、交流冲突和家庭 环境。 ( 2 ) 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家长版、子女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 3 ) 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子女版中子女意识维度和中学生攻击性量表中认 知维度、攻击性行为维度、情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子女 版中交流冲突维度和中学生攻击性量表中攻击性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中学生 亲子关系量表子女版中行为冲突维度和中学生攻击性量表中认知维度呈显著负 相关。 关键词: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攻击性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p a r e n t c h i l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m e a n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t h ec o n t e n to fr a i s i n g , u p b r i n g i n g ,a n dm a i n t e n a n c eo nt h ec o n d i t i o nt h a tp a r e n t sa n dt h e i rc h i l d r e na r e l i v i n gt o g e t h e r , w h i c hi st h eb a s i ca n d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af a m i l y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 t h e o r yo fp e r s o n a l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 c i a lc r e a t u r ea d a p t i o n , a t t a c h m e n tr e l a t i o na n dt h e t h e o r yo fc o g n i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d i m e n s i o no fp a r e n t a l b o r d e r i n g i n s t r u m e n tf o r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i s c o n s t r u c t e db yt h em e t h o do fi n t e r v i e w t h r o u g ht h r e e - t i m e s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t e s t s , t w o t i m e si t e ma n a l y s i sa n di t e m ss c r e e n i n g ,a d d i n go rc u t t i n ga n de d i t i n gb y e x p l o r a t o r yf a c t o ra n a l y s i s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s c a l ei sf i n a l l yd e t e r m i n e d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5d i m e n s i o n sa n d5 0i t e m si nt h ep a r e n t s s c a l ea n d5d i m e n s i o n sa n d5 0 i t e m si nt h ec h i l d r e n ss c a l e t h e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v a l i d i t yo ft h es c a l ea l et e s t e db y c o n f i r m a t o r yf a c t o ra n a l y s i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f o rm o r ec h e c k i n go fi t sv a l i d a t e v a l i d i t y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v a l u e ,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b e t w e e np a r e n t ss c a l e ( f o r c h i l d r e n ) i su s e df o rt h e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a n dc o r r e l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i sa p p l i e d t ot e s t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a r e n t sa n dc h i l d r e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a g g r e s s i v e n e s s 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t h ec o l i c l u s i o n sa r ea sf o l l o w s : ( ! ) t h ep a r e n t s c h i l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s c a l es h o w e dc o m p l e xs t r u c t u r eo fm a n y d i m e n s i o n s 5d i m e n s i o n sa r ei n c l a d e di nt h ep a r e n t s v e r s i o n , w h i c ha r ee x c h a n g i n g i d e a sa n dc l o s e ,a f f i n i t i v eb e h a v i o r , b e h a v i o rc o n f l i c t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c o n f l i c ta n d f a m i l ye n v i r o n m e n t 。 ( 2 ) b o t ht h ep a r e n ta n dc h i l d r e nv e r s i o n sh a v eg o o d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v a l i d i t y ( 3 ) i nt h ec h i l d r e nv e r s i o n o ft h e , s c a l e 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d i m e n s i o n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c o g n i t i o nd i m e n s i o n , a g g r e s s i v eb e h a v i o r a n de m o t i o ni n a g g r e s s i v e s c a l ef o rm i d d l e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 b e s i d e s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c o n f l i c ta n da g g r e s s i v eb e h a v i o ra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e d w h a t sm o r e b e h a v i o rc o n f l i c ta n dc o g n i t i o nd i m e n s i o na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e d i i a b s t r a c t k e y w o r d s :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p a r e n t c h i l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s c a l e ,o f f e n s i v e 引言 1引言 亲子关系主要是指在血缘关系与共同生活基础上形成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 抚养、教养、赡养等内容的相互关系。它是个体成长中接触到最早、最持久和 最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作为家庭和社会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它的 质量好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对于亲子关系研究意义重大, 亲子关系量表编制的研究也尤为重要。中学阶段( 包括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是个体成长中比较重要的阶段,相当于个体的青少年期,该时期的亲子关系也 具有自己独特之处,因为随着青少年心理日益成熟,他们思想上更渴望独立。 更倾向于以成人的角色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相对于儿童期个体对父母权威性 绝对服从而言,青少年更希望与父母处于平等民主的地位,能够以一个成人的 角色与父母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导致家庭结构更趋于小 型化。而且9 0 后的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家长对子女的关注程度是有增无减。这 些主客观的原因导致中学生亲子关系发生变化。相对于传统家长制的亲子关系 而言,该时期的家庭更希望是一种民主制的亲子关系。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 中学阶段亲子关系主要特征为亲子之间在一起时自j 相对减少。家长和子女都认 为亲子关系没有以前融洽。在性别差异上,女孩子比男孩子与父母关系更融洽, 中学生整体上与母亲的关系比与父亲的关系要好。这些显著的变化特征使我们 对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意义重大。国外对亲子关系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国 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开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并且国内测评中学生亲子关系的 量表多是借鉴国外。更多的是从家长的视角对中学生亲子关系进行分析。相对 于急剧变化的中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就需要编制一份适合时宜的亲子关系量表。 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编制一份适合当下的亲子关系量表。同时将中学生 亲子关系和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可以为亲子关系融洽发 展提供可参考性意见。为解决中学生现存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1 1亲子关系研究综述 1 1 1 亲子关系概念研究综述 遗传学中将亲子关系界定为亲代与子代之问的生物血缘关系。该时期亲子 关系的概念还是比较单一。心理学中则丰富了亲子关系的涵义,定义涵盖了亲 引言 子冲突与亲子亲合、教养态度等多个方面。将其定义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相互 关系,该理论认为亲子关系是家庭中基本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关系。社会 学中则不仅考虑其生物学因素,更多是从社会属性角度对亲子关系进行定义。 分析角度更加全面具体。徐浙宁( 2 0 0 4 ) 认为亲子关系是在血缘关系和社会关 系为基础之上形成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l l i 。刘晓梅、李康( 1 9 9 6 ) 给亲子关系 下的定义为:亲子关系指在血缘关系与共同生活基础之上形成的父母与孩子之 间的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1 2 】。社会工 作词典中将亲子关系解释为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亲子之间的心 理反应的互动关系。郑希付( 1 9 9 6 ) 则认为亲子关系是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之间 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存在【3 j 。综合看来,前人对亲子关系概念的研究主 要演变经历了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阶段。基本都是从亲子冲突、亲子 亲合、血缘关系、教养方式等方面进行界定。整体看来,亲子关系是孩子出生 后接触到最早也是最多的一种家庭互动关系。主体包括了家长和子女两个方面。 假如亲子之间的互动方式不同、互动内容不同将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 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亲子关系得分的高低影响到青少年未来的同伴关系、社交能 力等各个方面。对中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 1 2 亲子关系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实证研究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进入了鼎盛时期,归纳 起来,亲子关系发展变化的理论观点总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s t e i n b e r g ( 1 9 8 9 ) 提出的社会生物适应模型。他从个体社会生物学角度分 析亲子关系,在他看来青少年和家长矛盾增加也有好的作用。这些冲突保证了 青少年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家庭以外的人交往,这些交往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的 社会适应能力。家庭中成员间的争吵不会真正伤及家庭的亲情,因为这些争吵 是建立在家庭亲密情感的基础之上。青少年与家庭的亲子分离是需要一个过程 的。当青少年个体与家庭分离成功之后,亲子冲突就会下降。在社会生物学观 点看来,青少年期个体和父母产生亲子冲突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整体看来 亲子冲突对青少年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是有帮助的,亲子关系的变化并没有 真正使亲子关系的质量发生质变。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家长不需要过于担忧。 社会生物学认为自己观点有别于早期生物学与精神分析的观点。事实上他们的 观点和霍尔等为代表的观点一致,都是支持“生物成熟决定了青少年行为变化” 2 引言 的观点,而且认为青少年的冲突行为不具有连贯性。 认知发展模型理论认为青少年认知发展导致亲子冲突产生,同时也导致了 对自我和他人之间关系理解的变化。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看来,青少年行为问 题产生源自心理能力的阶段性变化。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重构加重了亲 子冲突的产生。尽管该理论的大部分代表们都认为青春期认知发展导致了亲子 关系的变化。但认知如何导致亲子关系变化的原因却意见不一。s e l m a n ( 1 9 8 0 ) 等则更推崇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了个体对家长及自我的认知重建。青少年 逐渐以同样的标准衡量朋友和家长。假若父母对这种衡量方式产生异议,亲子 矛盾就会出现。但s m e t a n a ( 1 9 8 8 ) 更强调青少年特定领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这 些能力发展会改变个体看问题的角度,以前父母的观点是权威,需要必须服从, 现在则认为自己的事情只与自我有关系,父母的意见不必严格遵守。如果父母 勉强他们去服从自己的观点,亲子冲突就会急增。整体看来,认知理论的观点 都强调青少年的认知方面,但侧着点却不太一样,有些理论家强调一般认知能 力、有些则更加强调青少年特殊认知能力的发展。 g r e e n b e r g ( 1 9 8 3 ) 等心理学家提出的依恋关系模型,他们曾经尝试着从依恋 角度诠释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发展的模式。在他们看来,家长与孩子先前的亲子 依恋程度导致了以后“人际关系工作模型”的发展状况。后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 更进一步提出,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和父母的依恋关系类型的差异最终导致青春 期阶段家庭成员之问关系的差异。亲子依恋健康与否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很火。 那些相对健康的亲子关系类型的个体更多的出现在安全依恋型的家庭。依恋模 型却认为,亲子关系是一种持续性发展,与社会生物学模型和认知发展模型相 比,依恋模型未注意到青少年亲子关系的质变。 弗洛伊德( 1 9 8 8 ) 提出人格理论模型,该理论中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三个概念。在他看来,第一个层面本我是生物学层面上的我。是个体自然驱动 力来源的我。个体受控于自我潜意识。遵循快乐的原则行事。第二个层面自我 是社会层面的我。是相对自觉的部分。在该层面上个体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个 体在理智的控制下使社会环境的需要和自然驱动力之间求得平衡。第三个层面 超我是个体行为受制于道德感和自豪感。能够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在弗洛伊 德看来,青春期的生理发展导致青少年本我与超我的冲突。青少年与父母发生 冲突,割裂亲子之问的情感使得亲子关系得到了重组。亲子关系也会发生显著 的变化。因此,正常的青少年个体发展中是存在亲子冲突的。精神分析学派的 3 引言 代表人物布劳斯也认为人在第二次个体化过程中的表现是青少年与父母情感联 系的割裂。该时期的青少年认识到了父母并不是完美的,自己应该摆脱对父母 的依赖,获得一种完全的独立。青春期个体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不断发展变化 导致亲子关系中冲突部分也在增加。因此,该时期的亲子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艾里克森( 1 9 6 3 ) 提出的同一性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本我与超我理论有一定的 关系,前者是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在艾罩克森看来,个体的成长过程都会存在 着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体制化发展进程。三者的发展是密切的联系在一 起的。它们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段的向前发展。艾晕克森认为同一性指个体对 自身的熟悉感。一种个体知道自己将如何生存的感觉。一种从可信赖的人那里 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青少年期个体年龄一般在1 2 至1 8 岁之间。该 时期个体面临的危机包括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对自我 比较全面的认识,个体能够相对全面的意识到自我的本质是什么,对自我一生 的发展有比较完善具体的认识。同一性的扩散指个体对自我界定不清楚,对自 我的现在及未来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些处于自我同一性扩散中的个体对 自我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认识。面对问题时容易表现的举棋不定、无所适从。他 们不容易与别人融洽相处,很容易改变自己的决定,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假如学校和家庭提供的实践、环境和经验能够使他们明确自己的性别角色、社 会角色和职业角色。则他们的同一性能够较好的发展,反之则容易形成自我同 一性扩散。艾里克森将用同一性危机理论用来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 社会问题。 本次亲子关系研究的群体为1 l 、1 2 岁至1 7 、1 8 岁的青少年,该时期属于 第二个增长高峰期,主要心理特点是:情绪上易受感动、易冲动、两极性非常 明显。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个体主观上获得种成人感,有较强的自尊心。这些 个体特征的变化也导致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相对小学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格 发展模型、社会生物适应模型、依恋关系模型和认知发展模型中都对青春期亲 子关系中亲子交往做出阐述。人格发展模型认为青少年总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获得一种完全的独立。青春期个体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不断发展变化导致亲子 关系冲突部分也在增加。因此,该时期的亲子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生物适 应模型认为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是存在的,j 下是这些亲予冲突保证青少年有更 多的精力与时间与家庭以外的人进行交往。虽然亲子冲突存在,但该时期亲子 4 引言 关系只发生量变,并没有发生质变。依恋关系模型认为,亲子间依恋程度差异 对亲子间交往会产生不同影响,相对健康的亲子关系类型的个体更多的出现在 安全依恋型的家庭。而认知发展模型则更强调青少年认知发展变化对亲子关系 的影响,正是青少年的认知重建,才使该群体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自己与家长 的交往,相对于以往对家长绝对服从的态度而言,该时期亲子交往特征会发生 变化。由以上理论可以看出,造成中学生亲子关系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 要涉及到亲子之间的交往特征、个体的认知念度等方面的内容。这对我们对中 学生亲子关系量表的编制提供了理论支撑。由于中学生亲子关系的复杂性,在 编制亲子关系量表时很难依据某单一理论模型,因此,本研究中的亲子关系量 表编制综合采用并依据了这四种理论思想。 1 1 3 中学生亲子关系现状研究综述 1 1 3 1中学生亲子关系特征研究综述 :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特征上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多数研 究显示该时期的亲子关系也独具特色。石伟( 2 0 0 4 ) 等人研究结果显示:初中 生亲子关系特征总体表现为控制性、依恋性比较高,平等性一般,自主性、冲 突性和亲密性比较低。初审二年级亲密性显著下降,自主性反而直线上升。初 中三年级冲突性明显增强【4 l 。初中生亲子关系多方面呈发展趋势,该时期亲子 关系特性的许多方面与子代性别、亲代性别及交互作用关系明显。m o n t em a y o r 和s t e i n b e r g ( 1 9 8 1 ) 研究发现青春期的亲子冲突发展呈倒u 形趋势【5 1 。整体看 来,早期亲子冲突相对低些,一直缓慢上升,中期时达到高峰,在高峰期持续 一段时间后,晚期冲突会下降到较低水平。s h e k ( 2 0 0 0 ) 提到,中国青少年认 为与母亲的交流沟通多于对父亲的交流沟通,传统的中国家庭模式是严父慈母, 母亲相对于父亲来说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关爱1 6 1 。朱俊卿( 2 0 0 4 ) 通过半结构 访谈对农村亲子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农村亲子之间的交往比较少,亲子亲密 度不高,亲子之间的依恋性不是特别强1 7j 。农村家长普遍对儿子比较偏爱,比 较喜欢排行靠前的子女。子女对母亲的信任与依恋程度要大于父亲。更容易亲 近母亲。综合看来,中学生个体的亲子关系特点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极不稳 定,亲子冲突增多而亲子亲和降低。中学生对母亲的依恋程度要大于对父亲的 依恋。农村亲子关系则存在家长更偏爱儿子或者是排行比较靠前的孩子这样的 5 引言 现象。 1 1 3 2 中学生亲子关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影响中学生亲子关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客观环 境、个体性格特征等对中学生亲子关系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尹德艳( 2 0 0 7 ) 对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表明:孩子对父母教养方式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质量的好坏。孩子对 父母教养方式愈加认可,则亲子关系愈好,孩子对父母教养方式愈反对,则亲 子关系质量愈差。同时研究显示出子女更易于接受的教养方式是父母能够给自 己比较多的自由,这种教养方式反而更利于孩子的发展。但是影响中学生父女 ( 子) 关系与母女( 子) 关系的因素是不同的。独生子女与否只影响母女( 子) 关系,而对父女( 子) 关系不产生影响。另外母女( 子) 关系还受母亲对孩子 的了解程度、信任程度、管教程度的影响。子女与同伴关系质量的好坏只对父 女( 子) 关系影响明显【引。d r e v e t s ( 1 9 9 6 ) 等对高中生进行研究显示子女和父 母同居者比与父母分居者有着更好的亲子关系品质【9 】。t h o a l a s ( 1 9 9 6 ) 等对青 少年及其父母进行纵向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对男性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更明显, 那些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并且与父亲没有保持联系的单亲男性青少年吸毒、酗酒、 二犯罪行为更加严重i l 们。s h e k ( 2 0 0 5 ) 在香港对香港青少年的家庭经济状况与亲 子关系状况进行研究发现,经济地位高的学生组父子关系显著优于经济地位低 的学生组。但两组群体母子关系却不同。他认为此种结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首先可能是经济相对贫困的学生会把与父母关系不良归因于父亲没能力导致家 里生活不好的偏见。其次是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多来自于农村,而中国传统父权意 识不平等状态导致了经济地位不同的父子关系存在着显著差异。h e i m e r ( 1 9 9 7 ) 对1 1 1 7 岁青少年进行纵向研究发现个体在工作中得到的价值会影响到非工 作情境中i l 。就对儿章的教养方式来讲,那些在单位从事服从主观权威的家长, 也会将这种心态带到教养子女的方式上。一般来讲,经济地位低的父母强调服 从,比较常用的有强迫、权威专制的教养方式。比如吵骂、体罚、限制及威胁 等。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工作多具有自我导向与自我控制的性质,他们这 些特质也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养方式,更多的采用说理和诱导等较为合理的方式。 李强( 2 0 0 3 ) 在研究中小学生亲子关系时发现:参加测验的孩子多数认为父母 期待型和不安型这两类亲子关系问题比较严重,问题严重次之的类型为父母溺 6 引言 爱型和母亲干涉型。而且孩子们认为父亲各类型的亲子关系问题都比母亲少【l 2 1 。 r u e t e r ( 1 9 9 5 ) 等认为权威型家庭教养导致亲子冲突频率低,强度弱,攻击性 有所增多。而独断家庭的亲子冲突较少,攻击行为也相对较少。c r o u t e r ( 1 9 9 3 ) 等发现宽松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亲子关系和学业胜任感都会较差1 1 3 】。b a u m r i n d ( 1 9 9 4 ) 认为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贫穷家庭父母更容易采用 暴力独裁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负面看法较多,更容易忽视或虐待孩子,更容易 将负面结果归结为孩子的行为f i4 1 。孟育群( 2 0 0 1 ) 等指出建设少年儿童良好亲 子关系的要素,首先要更新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 平。强化父亲的教育作用,使父母能够协同的教育子女。同时,良好亲子关系 的建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要重视子女的主体作用l ”1 。w a l k e r ( 1 9 9 1 ) 等指 出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更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不当的行为如犯罪等。特别是破碎 家庭的青少年产生亲子关系问题会更多。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孤儿等不同 的个体,该类群体的亲子关系也会有别于常态【l6 1 。k l e i n ( 1 9 9 7 ) 等对1 3 2 个白 人家庭进行六年纵向研究结果发现:离婚会影响到家长的教养方式,同时也会 影响到儿章的反社会行为、问题行为、自尊和认知等。那些重新组建的家庭中 儿童都感觉到应忠诚于自己的亲生父母。而继子女则经常在自己碰见亲生父母 继父母意见不和时产生忠诚冲突。另有一些研究显示,通常继父母较少给予继 子女支持,因而往得继亲子关系产生代沟,从而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品质。p r e e c e ( 1 9 9 2 ) 表示即使只有一方有子女,但是单亲父母在婚前与子女相当亲密的关系 也很难让后来者介入1 1 7 】。d r e v e t s ( 1 9 9 6 ) 等对5 1 6 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显示:和 父母同居者的子女比与父母分居者有着更好的亲子关系品质【l 引。g a t t a i 和 m u s a t t i ( 1 9 9 9 ) 访问了3 0 位抚养1 2 至4 8 个月儿童的祖母显示:隔代教养会对 祖母、母亲及孙子的心理及互动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i 引。项光勤( 2 0 0 3 ) 等研 究指出重组家庭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问题和沟通问题方面,这与前人的研究是 基本一致的【2 0 】。王美萍( 2 0 0 7 ) 等人指出,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对青少年亲子 关系影响很大【2 1 1 。桑标通过探讨父母意识结构得出,母亲意识和父亲意识存在 差异,母亲意识是自我丧失感和亲子一体化,父性意识是对家庭的接纳感和责 任感【2 2 1 。左占伟( 2 0 0 9 ) 研究指出发现亲子关系质量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 有显著的内在一致性【2 3 】。吴念阳( 2 0 0 4 ) 等人指出中学生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 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判2 4 1 。l i l l y ( 2 0 0 7 ) 等人研究发现,亲子亲合和亲子冲突 的频次受子女个体和交往时间的影响【2 5 1 。父母交往的子女对象不同,交往时间 7 引言 不同,亲子亲合和亲子冲突的频次就会不同。王争艳( 2 0 0 2 ) 等人认为,亲子 关系中亲子冲突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了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2 6 j 。俞国良( 2 0 0 3 ) 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中亲子冲突受青少年许多问题行为如吸毒、犯罪、成绩等 因素的影响1 27 1 。张坤( 2 0 0 6 ) 等人研究指出,亲子关系特征受子女年龄的影响, 青春期亲子关系中亲子冲突表现比较明显1 2 引。黄红( 2 0 0 7 ) 的研究中探讨了亲 子关系和个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关系紧密1 2 引。韩晓静 ( 2 0 0 9 ) 研究显示:家长情绪智力与小学生亲子关系相关明显,其中和积极拒 绝与矛盾型亲子关系联系紧密【3 0 1 。曾凡林( 2 0 0 1 ) 等研究了寄养家庭孩子的亲 子关系,他认为这种替代亲子关系的亲近程度和孩子的年龄呈负相关【3 l 】。陈文 玲( 2 0 0 8 ) 总结出当代城市知识分子家庭中空巢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亲但不近型 【3 2 1 。郑雷蕾( 2 0 0 4 ) 综合整理了唇腭裂家庭的亲子关系现状【”】。这些研究结果 为以后亲子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 1 4 亲子关系量表编制现状研究综述 当下对亲子关系测评采用比较多的量表有亲子关系诊断量表、亲子冲突问 卷、亲子亲和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及自编的亲子关系测评问卷掣3 4 l 。这些 问卷大部分是在修订国外的问卷基础上形成的。亲子关系诊断量表( p c r t ) 最 初由同本学者品川不二郎等研究者编制。周步成等修订整理而成为本土内影响 比较大的中文版亲予关系诊断量表。该量表主要将父母教养态度作为评价基础。 本量表中父母教养态度包括拒绝、保护、服从、矛盾和支配五大类型。量表从 孩子的视角对家长的教养念度进行评价。也被大多数亲子关系研究者作为测评 工具。该量表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o l s o n r u s s e l l ( 1 9 7 9 ) 等人编制的家庭适 应与亲合评价量表,经王美萍修订,形成了亲子亲合量表。修订后的量表共1 0 个项目,包括父子亲密和母子亲密两个分量表,量表主要内容涉及到亲子日常 生活中沟通交流问题。该量表从子女角度对亲子关系质量进行评定。其内部一 致性系数是0 8 2 4 和0 7 9 4 ,相对比较高。方晓义编制的亲子冲突量表包括母子、 父子冲突两个版本,问卷内容涉及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隐私和家庭人际交往 等方面的内容。该量表也采用5 点计分制,其信度值为0 8 7 。主要通过子女视 角判断亲子冲突现状。由p a r k e r 最初编制p b i ( p a r e n t a lb o n d i n gi n s t r u m e n t ) 主 要用来测量家长教养方式。该量表主要包括父亲和母亲两个版本,分量表都包 括关怀和过度爱护两个维度。后经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为关爱与漠视、拒斥、过 8 引言 于爱护及自立性四个方面内容。p e r r i s 等人编制的e m b u 量表后经岳冬梅修订 成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问卷,中文版共计6 6 道题。本量表主要从父母对子女的 关怀、惩罚、干预、溺爱、不认可等维度进行命题。包括父亲版本和母亲版本。 s t e i n b e r g ( 1 9 9 4 ) 等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内容主要依据家长的反应态度和 要求态度对父母教养观进行分类,从孩子的视角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价,吴 继霞等编制的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主要包括亲子之问顺畅的交流沟通、家长过 多控制子女、家长爱怜子女和家长民主包容子女成长四个方面的内容。该量表 从家长视角对亲子关系现状进行评价。其信度值为0 8 7 1 。 整体来看,以往亲子关系测评量表编制内容主要涉及到家长教养方式、亲 子交往冲突、亲子交往亲合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家长教养方式内容居多。编制 版本有一个量表和两个分量表两种形式,两个分量表主要包括母亲版本和父亲 版本。测评主体为父母或子女。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将家长意识和子 女意识、家庭环境等方面内容融入进去,两个分量表测评对象同时涉及到家长 与子女两个群体。 1 2 攻击性研究综述 1 2 7 1 攻击性概念综述 国外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攻击性是一种行为。d o l l a r d ( 1 9 3 7 ) 认为攻击性是 给行为所指向的人造成伤害为目标的行为,1 9 3 9 年他又将其定义成个体蓄意对 有机体实施伤害的行为【35 。这两次定义都强调攻击性的行为意图。b u s s 等则认 为攻击性是指“导致其他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由此定义可以看出攻击性只关 注结果,以某行为的伤害性作为攻击性的评定标准。另有研究者界定的攻击性 涵盖了行为结果、形式、强度、意图等方面,以及行为者和行为对象之间的关 系等内容。另外,些研究者从情绪方面对攻击性做出定义。攻击性就是愤怒 情绪的一种外在宣泄。而有研究者认为,攻击性主要包含了“敌对、冲动、易怒 和愤怒”等条件。有研究者从认知的维度去探究攻击性。在他们看来,个体最终 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受个体头脑中信息加工的影响。在这些研究基础之上,国内 研究者对攻击性的定义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国内研究者高桦( 1 9 9 7 ) 等将攻 击性定义为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故意伤害别人的身体或言语行为。在他们 看来,攻击性行为既涉及到了危害意图、危害结果、同时也涉及到了社会影响 9 引言 【3 6 】。与前人的观点相比较,显得会更全面、客观。李宏利( 2 0 0 4 ) 则看来,攻 击性指“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到他人的身心【37 1 。该定义同时强调了伤害的意图 和伤害的结果。更细化的将伤害结果分为心理伤害和身体伤害两个方面。对后 人的研究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以上的研究者大部分只是提到了攻击性 的某个方面,不能简单的将攻击性定义为一个维度,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 来看,涵盖的内容也是丰富的,我国学者潘绮敏( 2 0 0 5 ) 和郑全全( 2 0 0 2 ) 都 认为,攻击性既涉及到了认知,同时也涉及到了攻击性的行为表现和攻击者的 情绪特征。三者是至关重要,缺一不可【3 8 】。在此基础上潘绮敏( 2 0 0 7 ) 编制了 包括行为、情绪、认知三维的攻击性测评问卷【3 9 1 。整体看,攻击性既可能是外 显的行为,也可能是内隐的一种行为。但都是一种主观敌意的态度。这种行为 对他人可能会造成的伤害,也可能不造成伤害,而伤害结果会是心理的或者身 体的伤害。 1 2 2 攻击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生物影响因素理论研究者认为不同年龄的个体所指向的攻击对象是不一样 的。每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都会有一定层次的攻击对象。国内多数研究者也认为 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攻击对象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张文新( 1 9 9 6 ) 等人对学 龄前孩子进行研究看出:小孩子多喜欢工具性的攻击,而大孩子多喜欢敌对性 的攻击【4 0 j 。赵建华( 2 0 0 5 ) 采用同学叫名的方法研究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结 果显示:小学生最喜欢采用言语进行攻击,然后采用身体攻击的也比较多,最 少采用的是问接攻击【4 。这与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存在差异的。多数攻击性 研究结果也表明:男生的攻击性要远远大于女生的攻击性。女生更喜欢间接攻 击,男生更喜欢直接攻击和身体攻击。国内研究者张文新、管益杰等赞同这个 看法。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孩子的攻击性是没有性别差异的。国内研究者刘建榕 ( 2 0 0 6 ) 同样也认为小学生在攻击的种类、强度和频次上是差异不显著的1 4 2 1 。 国内研究者智银利( 2 0 0 3 ) 则表明,攻击性个体相比较于正常个体而言,这些人 大脑两半球均衡性较差【4 3 】。整体来看,性别、年龄等生物学因素对个体攻击性 的方法和攻击性程度等都会产生影响。 社会影响因素理论,该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些因素既包括师生关系、 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等,同时也包括了社会这个大的群体、如大众传媒、学校 环境、网络媒体等社会文化。a n d e r s o n ( 2 0 0 7 ) 等人曾经做过暴力游戏对孩子 1 0 引言 攻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孩子攻击性行为受到暴力游戏的影响 4 4 1 。l i l l y 、 s h a n a h a n ( 2 0 0 7 ) 等人研究显示:孩子的行为问题受到亲子关系的影响,不良 亲子关系的孩子攻击性行为较多【4 5 1 。国内研究对该观点也是持支持态度,简福 平在进行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发展研究时发现,权威型的教养态度会导致孩子攻 击性行为增加。陈立民( 2 0 0 7 ) 在研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青少年攻击性行 为时发现,父母依恋与攻击性行为相关显著 4 6 1 。王益文等也赞同此种观点。在 他们看来,母亲反对立场会增加孩子更多的行为问题。彭志启、罗增让( 2 0 0 4 ) 在研究游戏和攻击性行为时发现,计算机游戏、暴力游戏和攻击性之间呈显著 的j 下相关f 4 7 】4 7 。周志宏( 2 0 0 6 ) 等人支持此观点【4 引。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攻 击性的社会学因素包括内容比较多,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有所涉及。 1 2 3 攻击性研究方法研究综述 攻击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调查法。该方法包括案卷法 和言语报告法。卢铁荣采用案卷法研究香港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言语报告法 涵盖面比较广。如自我报告法,指被试本人针对攻击性量表中问题对自我现状 的一种评判。他人等级评分法则需要对被试的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等进行 调查,本方法需要访谈者具备很强的观察力才行。人格量表法也被许多研究者 采用。如b u s s - d u r k e e ( 1 9 5 7 ) 编制的敌意调查问卷就属于人格量表法1 4 9 1 。其次是 观察法。观察法包括了现场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这些方法既可以用来进行 横向研究也可以进行纵向研究。也有少数研究者采用追踪调查、个案研究的方 法进行攻击性研究。张文新和纪林芹( 2 0 0 3 ) 等人在一年的时间里对3 - - 一4 岁孩 子的攻击行为观察了三次,来研究调查儿章的攻击性行为发展变化情况【5 0 1 。另 一个研究者刘健榕( 2 0 0 6 ) 则进行两年多的追踪调查,研究了青春期左右儿章 的攻击性行为问趔5 1 】。当然,现今研究者更倾向于将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也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客观化。综合看来,个体外显的攻击性可以用观察法进行 研究,而内隐的攻击性等则需要用实验法或测评法进行研究。简福平( 2 0 0 5 ) 在进行儿章攻击行为时既采用了观察法、同时也采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由此 得出的结果会更具客观性,具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1 5 引。 内隐攻击性研究方法主要有投射测验、偏好测验、情境测验和联想测验等。 杨志良等【5 3 j 采取再认和偏好测验的方法对攻击性的内隐认知特征进行分析调 查,调查显示出人类攻击性行为的内隐攻击性是存在的。内隐联想测验采用计 引言 算机化辨别分类任务,将反应时作为指标,通过测评被试对不同概念的自动化 联系程度来对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评。戴春林、杨治良等( 2 0 0 5 ) 利用再 认i a t 测量证实了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5 4 】。叶茂林( 2 0 0 4 ) 研究则显示出 男女都具有内隐攻击性,但内隐攻击性的程度却是有差异的。男性比女性具有 更强的内隐攻击性1 5 5 1 。攻击性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多,包括了调查法、观察法和 实验法等,既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也可以采用横向研究。 1 3 亲子关系与攻击性研究综述 亲子关系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很多,如个性心理特征、 行为习惯、家庭环境等都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质量。关于亲子关系和攻击性的 研究也为数不少。a n d e r s o n d ( 2 0 0 3 ) 等的研究显示:能够被父母认可接受的孩 子一般会表现出社会所认可的行为。如性格温和、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而那些 不被父母认可的孩子则一般表现为性格暴躁、孤僻冷漠和叛逆等特征。受父母 支配的孩子则比较乖巧听话,没有独立性,总爱依恋别人。而那些让父母依赖 的孩子则往往具有很强的攻击性【5 6 1 。m i c h e l l e ( 2 0 0 1 ) 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 的教养态度对孩子的社会性问题影响很大【5 7 】。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家长对孩子 进行体罚,孩子就会将该行为施加到同伴身上。受攻击的孩子更容易用攻击性 行为去对待他人。多势研究发现,高攻击性孩子多来自高权威、高溺爱和高放 纵的家庭。那些权威型家庭中孩子更多是受欺负者,容易受到身心体罚,这些 体罚恰恰对孩子以后对别人的攻击性行为树立了负面榜样。溺爱和放纵型家庭 则对自我缺乏明确的限制,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诸多研究表明亲子关系 和谐与否对孩子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很大关系,这就警醒家长和孩 子建立融洽亲子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1 4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目的 1 4 1以往研究的不足 国内外对亲子关系研究涵盖面已经比较广泛。从年龄跨度上涉及幼儿至成 人。从研究内容上涉及亲子关系的理论、亲子关系的应用等方面。特别是亲子 关系量表编制方面,由日本学者品川不二郎等研究者编制,并被国内研究者周 1 2 引言 步成等( 1 9 8 9 ) 修订整理而成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 p c r t ) ,成为本土内影响 比较大的亲子关系诊断量表。但毕竟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家庭结构也会发 生变化,原有的亲子关系内涵也会变化。这就需要编制出适合当下现状的亲子 关系量表。归纳起来,以往亲子关系量表研究需要补充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 以往的亲予关系测评量表多数是在国外研究者编制基础上修订而来,董辉杰等 指出国外量表更多依据于国外个体的心理特点制定,所以量表并不一定能完全 客观测评国内个体亲子关系现状。中学生亲子关系测评量表的研究相对较少【5 引。 真正适合国内中学生群体的亲子关系测评量表数量是有限的。需要进一步补充。 第二、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必将会影响到中学生及其父母的人生观、价值 观。那么中学生亲子关系的内涵也必然会有所变化。但是以往测量中学生亲子 关系的量表时间都育点久远,测评的内容相对不合时宜,相对于变化发展的亲 子关系内涵而言,很难真实确切的测评出当下的中学生亲子关系质量。因此就 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符合实际的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产生,能够较为客观全面的 测评出当下的亲子关系现状。真j 下为解决中学生亲子关系中现存问题提供理论 依据和解决途径。第三、总结前人编制的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基本上都是从 父母或者子女单方面对亲子关系质量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