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禅茶一味.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禅茶一味.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禅茶一味.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禅茶一味.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禅茶一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禅源出于古代印度,因“拈花微笑”这个不朽的公案,使得头陀第一的大迦叶 被尊为禅宗的西天初祖,而灵山成为世界禅宗祖庭。 茶最早被亚洲人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茶道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后,禅与茶 相见,因为优化身心的功用而使两者结下了不解的缘。茶进入佛教,吃茶就成了佛 事,而茶汤中流出了佛法。因此,对于佛教来说,千百年以来,吃茶早已成为家常。 在一般意义上说,茶在佛教中具有“三德”:一日饮茶具有清心醒睡的功效,坐禅可 通宵不眠:二日茶为“养生之仙药,延年龄之妙述”。饮茶可疗疾病,食饱满富可助 消化,且能抑制性欲与杂念的滋生,并有助于端正坐相;三日茶性清高清寂,文化 蕴涵丰厚,即能暗合妙道,昭显禅机,又深藏若虚,似行云流水,蛟龙天游,极富 生命意义的启示而利于戒定慧。由于众多高僧对茶的推崇,遂使茶成了养生正心之 物,众僧视茶为“神物 。僧人吃茶可以加强意志力,调节精神,使内心清爽,有助 于体悟三昧境地。在这样的情形下,茶和禅自然而然地结合,两者关系颇为密切地 连在一起。 “禅茶一味”,源于湖南石夹唐代禅师善会( 8 0 5 年8 8 1 年) ,而成于宋代著名 大师圆悟克勤( 1 0 6 3 年1 1 3 5 年) 。经过两位中国禅师的手,开显了禅茶不二的境界。 从此,夹山的茶风禅光大大促进禅茶文化在东亚各国的传播发展,使中国石门夹山 成为世界禅茶祖庭,“碧岩录”的理念与思想成为日本茶道的标榜。“和敬清寂”被 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不难从碧 岩录中找到其母本、源头或诱发点。 禅茶发扬光大,日本禅师功不可没。在日本,11 9 1 年荣西禅师作为日本茶道的 首倡者将末茶传去扶桑,但直到珠光( 村田珠光,1 4 2 3 年1 5 0 2 年) 、绍鸥( 武 野绍鸥,1 5 0 2 年 - - - 1 5 5 5 年) ,乃至千利休( 1 5 2 2 年1 5 9 1 年) 和千宗旦( 1 5 7 8 年 1 6 5 8 年) 祖孙二代,禅茶精神才真正出现。可见,经过这么多世纪“禅茶一味一 直被看成茶道最高的境界。 但是,从清代以来,禅茶越来越离开它的本体,而集中于茶器具、茶艺表演、 茶室装修等等的形式。从此饮茶的形式越来越复杂,却让人无法找到真正茶道之味。 虽然茶室内似乎仍可见“禅茶一味、“柳绿花红 、“和敬清寂 的装饰条幅, 福建师范大学博十学位论文 其实茶道已亡而禅风尽失,大家终究只管于手法,在茶道铁槌集中也说:“现在 的茶人,向来没有禅心,只管手法。若问茶的意义,仅仅限于礼法等等。 难怪日本 思想家与大作家川端康成悲伤无限地写了一本小说千只鹤,以东方美人之死暗喻 茶道的衰亡。 故在论术中,本文并非专门谈论禅与茶,或分析前人发表过的各种文章,而是 主要研究澄心的方法,指出禅茶的利益与作用。并且,提出一些现代科学研究成就, 发现人们脑部思维,结合证明禅宗突破“顿悟那时刻。本论文的重点,是论述禅 味与茶味同一体,并对古今中外对禅茶一味理解错误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茶道;禅定;禅茶一味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本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章节,分别如下: 第一章:茶起源于何时? 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其原产地在哪里? 据历史记载茶树是亚洲人最初发现的。中国早期文献有关“神农尝百草”传说 的记载,主要见于茶书本草( 本草是中药的古名) 之类的专著。据庄子盗趾 篇、白虎通义的记载,神农时代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的母系氏族社会。 按此分析,中国开始发现并利用茶的历史应当在四五千年以上,甚至有一万年左右。 从神农发现茶树的传说开始,直到西周时期,中国有比较清楚的茶树说明材料。 茶开始被看成药材,后发展成饮料,成为世界上主要交易的商标。随着社会的需要, 茶的加工越来越精细,普及面也已经覆盖整个社会。 从唐代以后,茶成为行者分不开的朋友。从此,茶不仅是助力修行,而是高擎 同等禅的境界。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提出了禅与茶一味。荣西禅师回归日本,将末茶传去扶桑以 后,茶与禅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禅茶的精神开始明晰。茶不仅跟禅结合, 而且跟诗文结合。可以说,茶是直指人心,是不立文字的禅;诗文是心识之间的生 动,是立文字禅。立与不立文字之间的互相互,使禅茶成为永恒。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从发现到定名,都有一定的过程。茶名也不例外。 荼字是茶字的前身。从荼字演变为茶字,有材料说是始于汉代。在汉印分韵 合编中收录了汉代的官印私章。其中的荼字中,有少数已有简化为茶字的明显迹 象。只是当时的茶字,实质为荼,其义没有明确指代现在的茶而已。茶字真正的使 用,是在中唐时期。到9 世纪,茶字才被普遍使用。 从荼字的读音上,三国时就有把荼念成c h a 的记载。但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 多,语言繁杂,所以茶在发音上仍有很大区别。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根在中国。饮茶渐渐发展并形成为极有特色的中国茶文 化,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二章: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 茶事,二是茶精神,茶精神是茶道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中国的茶道重精神,在 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茶也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心境同一。 唐代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以后,日本把中国茶文化发展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茶 v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化。 日本茶道的精髓具体表现为和、敬、清、寂,被看作是茶道的法则与伦理规范, 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思想理念,所以它被称为“茶道四谛 。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都有共同“心的安放处 。一边重茶艺,将意念集中到一件 事情上,做到一心不乱;一边就简素化,深刻化,所以只禅,人才了悟到茶的境界 而已。从茶艺悟解深刻的禅意,进而真正地体悟茶味,达到禅茶共同之处的境地, 领会茶道的“寂静无为之心。 禅分为立文字禅与不立文字禅。 禅,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但它并不始于佛教,而是渊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 禅的思想和方法,在古代印度哲学经典瑜伽经中系统地提出了瑜伽的“八 之行法”,即“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那、三昧”等修习瑜伽的 八个阶段,其中也包括了禅和定的修习。 瑜伽禅定曾为印度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等许多教派所普遍采用。释迦牟尼佛在成 道之前修习过禅定,他证得“无上菩提”而觉悟成佛,据说也是在禅定过程中实现 的。佛教正式创立以后,也把禅定吸收来作为寻求解脱的重要修行方法。佛教中禅 与定总是一起使用,通常称为“禅定”。它指心注一境、集中精力而不分散的精神状 态。禅也称为“观 ,定也称为“止”;禅有思维的特点,定有静心的特征。佛教吸 收禅定的同时,也对禅定的思想和方法作了专门的阐释和发展,以“无我 为理论 基础,不再以禅定为修习之终,而是把禅定视为获取无上智慧的手段,排斥苦行并 且不以获得神通为最高境界。佛教禅主要分为小乘禅与大乘禅两大类,都是随着佛 教义理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充实的。 小乘禅即小乘佛教的禅,是指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前的禅法,以阿罗汉为修禅的 最高境界,最基本的是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 大乘禅即大乘佛教的禅,是在小乘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禅法较为简练一些, 以开智为中心,把它作为观悟佛理的重要方法,又以成佛为最终目的。佛教始终重 视禅定的修习,小乘以戒、定、慧三学来概括全部佛法,大乘以六度来概括修习的 内容,禅定在大小乘佛教解脱的理论与修行实践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据材料记载,不用文字禅是从释迦牟尼佛开始的。一次在灵山法会上,佛祖传 授给摩诃迦叶的这种正法眼藏,便是后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 宗宗旨。禅便在这“拈花微笑”中诞生。 v i 中文文摘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印度只有禅而无禅宗, 印度佛教禅传入中国后,禅就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修行方法在印度传至第二十八祖即菩提达摩时,达 摩尊师般若多罗尊者之嘱来东土弘法,西天二十八祖便成为东土禅宗的初祖,即中 国禅宗的鼻祖。梁武帝普通元年( 5 2 0 年) ,菩提达摩泛海来到广州,继而到金陵与 梁武帝问答,机缘不契,乃渡江到洛阳,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禅,得弟子慧可,付 以正法眼藏,授予袈裟为法信,慧可成为二祖。慧可传三祖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 道信传五祖弘忍,遂有东土五祖之法系。从初祖达摩到慧可、僧粲皆以四卷楞伽 经立宗,还没有脱离印度禅法。四祖道信和五祖仍然戒守达摩禅“不立文字 的 基本精神。 六祖惠能的禅宗所以能在佛教史上引起一场革命,正在于他彻底落实了禅宗“以 心传心,不立文字”的宗旨。惠能早年听人念金刚经,当下有悟。后有人问他既 不认识字,何能解释其义,惠能自信地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惠能取文句简 单的金刚经来作南宗禅的印证。摈弃了印度佛教对禅的繁琐说法,也不限于达摩 禅静坐凝心行注壁观,突出了禅的修心见性的功能,定慧如一,明心见性,当下了悟。 使印度禅学改造为真正的中国禅宗。 禅宗不立文字。而是直接用心意来交换,信息传达有较高准确程度。 人类交流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语言交流;一是举止交流。 要实施语言还是举止的形式交流,都要有表达者、接受者。特别是在举止交流 中表达者要有一定的知识,才能“发出 ,接受者也需要根据相同的知识来“解码, 才可能理解对方的动作与交际意图。 这种交流形式在生活中常常出现在很特殊的场合中,只两个人才了解它的意义。 此看成是心灵上的约定,用心灵传达消息,两人心灵相通才能传达信息成功。 禅宗中常使用这种方式来传递消息,即是以心传心的方法。在一切有效的言语 交际活动中,人们的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表达 者和接受者之间有三种不同的角色关系。 第一:一对一的角色关系 第- - :一对二的角色关系 第三:二对二的角色关系 总之,文字禅还是不立文字禅都要通过此三种关系角色的规律。 v i i 福建师范大学博+ 学位论文 茶道只是烧水煮茶这样的事,似乎谁都明白,但谁都不容易明白。在茶道,不 用说有日常的实际生活,也有其艺术,乃至宗教生活。 禅的特征,是“不立文字”,禅在一开始就不是用语言来加以说明的。禅总是令 人自悟自得。自悟始于茶余饭事的实际生活,如同奴仆,任人驱使,但已在茶余饭 事中有所开悟 禅是静寂。禅僧像达摩祖师面壁那样的坐姿,看上去非常静寂,没有任何活动。 静寂如枯木寒岩、明镜止水,显现着清澄意境。茶性也清高清寂,萧雅脱俗。有人 把茶道的脱俗归纳为四个字:苦、静、凡、放。 禅是无一物,茶道也无心。无 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 挂的墨宝。“无不是有无的无,是没有分别的绝对之无( 真空妙有) ,是佛教世界 观的反应。那就是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也就 是“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椠寂静的真理。佛法不是离开自己的东西。悟道之 事并不遥远,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起居动作就是佛法、佛道、悟道。 要做到无心,就不能用心,且应与自然相应,没有造作。这就叫金刚般若经 的“如如不动”。 1 茶学界普通认为,“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只有了悟“无”的境界,才能 创造出禅茶的真境。 第三章:随着佛教传入和兴起,茶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隋唐之际,中国禅 宗得到了迅速发展。“坐禅修行是禅宗修行的必要手段。具有提神醒脑,生津止 渴的茶成了僧人们最理想的饮料。对于佛教来说,千百年以来,吃茶早已成为家常。 茶在佛教中具有“三德”:一日饮茶具有清心醒睡的功效,坐禅可通宵不眠;二日 茶为“养生之仙药,延年龄之妙述”。饮茶可疗疾病,食饱满富可助消化,且能抑 制性欲与杂念的滋生,并有助于端正坐相;三日茶性清高清寂,文化蕴涵丰厚,即 能暗合妙道,昭显禅机,又深藏若虚,似行云流水,蛟龙天游,极富生命意义的启 示而利于戒定慧。 卢仝七碗茶诗生动地表达了茶的功能不仅在于健康的作用,而且还在于对 人的精神作用。茶的功效在于养生怡性。在唐代本草拾遗中,大医学家陈藏器 对于茶的防治病功能有说一句很深刻的话: “茶为万病之药 。 茶叶中含有咖啡因,令人少睡,所以佛教禅宗历代僧士把茶叶作为明心见性的 v i i i 中文文摘 方子。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以来,那些山居高僧立即成为饮茶的推动者。由于众 多高僧对茶的推崇,使茶成了养生正心之物,众僧视茶为“神物 。僧人吃茶可以 加强意志力,调节精神,使内心清爽,有助于体悟三昧境地。在这样的情形下,茶 和禅自然而然地结合,两者关系颇为密切地连在一起。 因此,茶自然地受到佛禅,并进而成为寺院的必需品,而佛教对茶的崇尚,又 对茶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提倡饮茶,因而许多寺院进行茶事活动,饮茶成了寺院的制度之一。佛教 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寺院中以茶供养三宝( 佛、法、 僧) ,茶院中还专设“茶堂 ,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之 用;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茗饮礼仪和固定的茗饮程式。从而众多寺院都有了自己的茶 山和制茶工艺,也诞生了众多的名茶。佛门茶事的盛行,也带动了文人墨客和佛门 善男信女的追逐。 佛教文化对中国茶道的滋养,如石蕴玉、水含珠。佛教在茶中融进清净思想, 希望通过饮茶把人与山水、天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体会到美好的韵律,使精 神开释。在饮茶中得到身心寂静、法喜充满。 中唐时陆羽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新高度。江南高僧皎然在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以“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紧扣,把饮茶的精神 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不但明确提出了“茶道 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 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茶道没界有线,无分别,无凡无圣,所有一切包含在杯 茶中。 禅宗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 的境界,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 神韵。唐代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以后,日本把中国茶文化发展成为自己特色的茶文 化。日本茶道的精髓具体表现过和、敬、清、寂。被看作是茶道的法则与伦理规范, 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思想理念,所以它被称为“茶道四谛”。 把佛家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禅一味 之说应 运而生,意指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品茶成了参禅的前奏,参禅又成了品茶的 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茶与禅日益相融,最终凝结成了流传千古、泽被中外的“禅茶一味 的禅林法 语。 第四章:唐代禅与茶大兴,饮茶、品茶成为一种时尚,吟咏茶事也就成为诗歌 i x 福建师范大学博十学位论文 中很常见的题材。“荼,幕僧客,爱诗家”,体现出禅、茶与诗之缘。 “禅茶 的联姻更使茶被视为清雅、脱俗之物。从古至今,对茶的专门描写中, 诗人们通过对茶所具有的不入俗尘的野逸品质的认可,来寄托他们自己对能够生于 幽野的山茶的羡慕及对于具有高洁品性的崇尚。诗人想通过这种对山林隐者敬重的 表达和对茶的吟咏表现他们“既要与俗保持和的关系,但又能保持自己正 性的个性要求。有的用移情手法,使山茶具有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志向。将内心向 往泉林的心里倾向与茶之自然属性相联结,以示其志。有的视茶是高洁之物,饮茶 可驱逐尘世怨烦。有的着重突显着茶的“味外味。有的诗歌中,表现出的对山中野 茶的喜爱和对山野人家的爱慕,透露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茶十德”之 说中,就包括“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茶是帮助僧、隐参禅悟道的必备之饮。 禅与茶没界线,无分别,无凡无圣,所有的都包含在一杯茶中。清茶一杯,心 情几许,心是一杯茶 茶是禅的升华,禅是茶的本心,诗是茶与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的共同诉求和 凭藉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从中品味平淡真醇,体会 人生甘苦,让我们从这种对美妙的体验中去离尘俗,得到一种形上的超脱,这也是 茶诗的魅力所在。 从唐代以来,众多文人以诗茶描写禅的妙境,其中最典型有诗僧浩然的“三碗 茶 。 唐代饮茶是一种高雅文化,所以每次诗会也就是一次茶会,诗茶交融,诗韵茶 情,这可以算作是诗茶结缘了,文人名流的聚散使茶道也逐渐传播开去。诗、茶、 禅的结合反映了当时文人清廉自洁、清心寡欲的心态。 “君不可一日无茶”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出自乾隆之口。它融入了乾隆的一种 文化意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茶诗,最贴切于他的生命意识, 从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的“心声 ,表征了他的人生哲学与宗教理趣。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文化典故。它早已从具象实际生 活上升到超脱心物的一种“悟,从而具备了一种崭新的文化意义,特别是对中国禅 宗那种“见性成佛 ,不靠禅定的那种顺乎自然的境界而言,它是对完整的生命存在 的本然的一种体验。因而赵州禅师的禅茶典故,其至为深刻的意蕴在于能使人即事 而真,即俗超凡。 总之,僧人,悟之前,以茶助修,悟之后还是离不开茶。僧人日日喝茶,开口 x 中文文摘 闭口,都是说:“吃茶去”。诗人,以茶助兴,以茶修身,以茶修道,求得心灵安宁, 许多诗人找到了“茶味 。文人的禅味与僧人的诗味在共通的品茗中找到了交接点, 诗客、僧家以茶为轴心,构成了三位一体,即禅茶一味,禅诗一味,诗茶一味。 第五章:在历史的长河中,禅与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禅 与茶形成了中华特色的一种文化。 禅与茶都益于优化身心健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茶先健身后健心,而 禅就先健心后健身。到了唐代茶道与佛道才融为一处。 从茶健身,发展到茶健心。茶心理健康还叫做茶道。茶道的精神是以修行得道 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茶文化的核心、是灵魂。喝茶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求趣 。 真正茶道的精神就是“心术并重”。但中国历代茶书所关心的不是茶的修心,而 是茶的养身。对肉体性或物质性的“身”重于心灵性或精神性的“心”。可把“身 “心”做完美弥补形成真正茶道的是与禅门关系密切的日本茶师。 禅宗看重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 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 禅宗谈心,看重心,从禅自创立发展的四个阶段传法中都看得清楚。 第一阶段,那就是一个“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的经典故事。世尊所说的“正 眼法藏,涅桀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加上后来禅宗门 人补上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八句话,成了禅宗之印心,禅宗之根本眼目。 第二阶段,是达摩祖师给神光传法“安心 的故事。 第三阶段,这是衣钵之争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心 分成两个层次,体现在两首 偈上。两首偈都谈到心,心是“明台 还是“非台 都是拿心来比喻。 第四阶段,就是“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此四个阶段贯穿了整个禅宗的历史。 茶禅一味,禅诗一味,诗茶一味,于是茶、禅、诗也形成了三位一体。由人类 的思维而禅茶才有形成、发展与衰没。禅茶的境界随着每个人的心神体会而有层次 差别。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 禅茶文化历史悠久,禅茶文化建立于唐代发展在宋代。禅茶一味,源出于湖南 石门夹山寺的“夹山和尚”善会,而成于著名大师圆悟克勤。经过两位禅师之手, 开显了禅茶不二的境界。随后,在日本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越上茶道的极至之境。 “和敬清寂 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理念。 禅茶始于中国唐代,但真正发展成熟于日本高增:村田珠光,武野绍欧,千利 休年代。 现在一般都把日本临济宗开宗祖师明庵荣西,视为日本茶道的首倡者。 “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也是日本茶道中的一种重要理念。它原本 是禅宗的一种理念,只不过这一理念引入茶道,由泛指变为专指。 茶祥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禅茶形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鼎盛于日本、没落于近代,至于川端康成 的千只鹤,以东方美人之死暗喻茶道的衰亡。这一切都指相,在世界上任何一种 属于相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成、就、坏、空。 自明、清朝代以来,禅茶离开它的本体,而集中于茶器具、茶艺表演、茶室装 置等等的形式。因为有相,落于善恶分别,我见我执,黑恶善白之中,也失去了禅 茶真正意义。 禅茶有没有衰亡,对于这个问题让每个人自己回答吧。 禅与茶一直存在每个人的心中,随人的层次心识而分别深入禅茶。禅茶是永恒。 以茶嫁禅。这是由一些人对禅茶理念的误解,不懂禅或茶,所以把两者配对起 来。茶道没落了,让步给虚有其表的宗教茶艺,使茶道精神严重变质走味了。禅茶 变为宗教茶艺。茶艺什么时候变成宗教呢? 茶道不是游戏,而是以此来真正地磨练自己的心。当然,禅有礼法,有礼法之形 式。那种礼法归根结底,贯穿着本来空无的真理,点茶是让心镇静,断除一切烦恼 妄想,显出自己的本心、本性,达到本来清净无垢的境界。禅茶绝非简单的娱乐安 慰艺术,作为道,作为教养,其中有“禅茶同一味”的真髓,是严肃的。 禅与茶都利于优化身心,如要分别禅茶,茶指物,而禅指心。心与物两者之间 没区别,只不过是每个人的思想而产生了许多理念。可分为两种,一是物是物,心 是心,它们之间没有关系的观念;一是物是心,心是物,心物一体的观念。 心与物之间的关系,是由六根、六识、六尘互相牵连而成。日常生活中我们让 六根缘尘境,起了分别心,使禅茶分隔线越来越厚起来。我们六根是重要之重,没 有六根非人也。有了六根我们才认识世界、身心、事物等等。要是没有六根无法分 别哪个是茶,哪个是水。 因为六根执着于六尘,。要删除掉分别禅茶界线,需要“六根清净”。六根清净 x i i 中文文摘 了,禅茶就融为一体。 六根之中,选择任何一根来修行都会有所成就。 六祖时常教人“内以空离空,外以相离相,若以相离相,六尘清净,以空离空 不着空,六根便清净,外离六尘,六尘不染污,内六根空,六根空即六根清净,六 尘空则六尘清净”。六祖要我们外空六尘,内空六根,六根六尘同时空,不分先后, 六根与六尘顿时空,根尘一空,禅茶分别线变没有了。 禅茶中间分别线没有,那时候心与物、禅与茶融合一起。 六根接触六尘,不跟尘跑,六根清净,根尘清净就是心物一体。“本心 包含虚 空万物,宇宙万物所在亦是“本心”所在。分别线化掉是物空、心空的现状。物空、 心空,是同一体的,如果没有心就没有物,有心就有物,心的对立,没有物,物与 心是同一体的,二者没有对立、没有分别。 心物一体,就回到本来的面目,能看一切山河大地与我们都是一体的,我们就 是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就是我们了,茶也是茶也是禅,禅也是禅也是茶。 禅茶以从古以来说不尽,归根结底不外赵州禅师的三个字“吃茶去。因为,有 为自己喝茶才悟得禅茶是一味的。 前面说过禅茶跟六根有关,六根不清净禅茶对立,六根清净禅茶没有分别。这 六根当中,意根最难摄,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 流,所以叫“流注生灭 ,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为了降服意根,时时看着自己,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跟着跑。禅宗说:不怕念 起,只怕觉迟。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应,处顺境而不喜,遇逆 境而不恼,丝毫无动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安住意根。意根安静,机会 见性一刹那。通过意根清净,达到超觉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入定,入三摩地。 这种境界中,了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了悟到心和物是合一的本体,万法是平等的, 无分别,正如佛经所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 。修行到这一境界,就称为入定、入 三摩地,也就是超觉状态,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 摘要 a b s t r a c t b u d d h i s m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a n c i e n ti n d i a ,c a u s eb yt h ef a m o u sk o a n ”t h e f l o w e rs e r m o n t h a th o n o r a b l ed aj i as h e t h eb e s tv i r t u e s b e c a m et h ef i r s tz e n m a s t e rm e d i t a t i o n ,a n dl i n gs h a nb e c a m et h ef i r s tb u d d h i s tm e d i t a t i o ng r o u po ft h e w o r l d t e ai sd e t e c t e de a r l i e s t b yt h ea s i a n ,t h r o u g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n y c e n t u r i e st of o r mt h ec u l t u r eo ft e a a f t e rb u d d h i s mh a sb e e nt r a n s m i t t e dt oc h i n a , m e d i t a t i o na n dt e ai su n i t e d ,b yt h ee 佑c i e n tm i n da n db o d yb e n e f i t st h a t l e y b e c o m ey o u rf e l l o w s h i pw h i c hc a nn o ts e p a r a t e i nb u d d h i s m ,d r i n k i n gt e ai s c o n s i d e r e da sp r a c t i c i n g ,b e c a u s et h ew h o l em e a n i n go fd h a r m ai sw i t h i ni nt h e f l e s hc u po ft e a l o n ga g o ,b u d d h i s tc o n s i d e rt e ad r i n k i n gh a v e t h r e eb e s t q u a l i t i e s :t h ef i r s t ,t e ah e l p st h ea n t i - s l e e p i n g ,s i t t i n gm e d i t a t i o nt h r o u g h o u tt h e n i g h td on o tf e e lt k e d ;t h es e c o n d ,t e ai sas p i r i t u a lm e d i c i n eo ft h el i f e ,t h e p r o m o t i o no fa v e r a g ea g e ,d i s e a s ec u r e ,g o o df o rd i g e s t i o n ,s e x u a lc o n t r o la n d u n m o r a lt h i n k i n g ,h e l p i n gm i n d f u l n e s sm e d i t a t i o n ;t h em i r d ,t e ai sb a rh i g h ,g e n t l e a n ds u i tf o rm e d i t a t i o n a sl o v i n gf a v o ro ft e a ,t e ai sc o n s i d e r e da st h en u r s i n g d e l i v e r yo fs p i r i tc a r e b u d d h i s tm o n k sd r i n kt e at or a i s em o r eo ft h ew i l l ,s p i r i t u a l n u t r i e n t ,t om a k em i n df r e s h ,a n dt od e e p l yi n - t o u c hi nm e d i t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t e a a n dm e d i t a t i o nc o m b i n e n a t u r a l l y , i n t i m a t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sb o d ya n ds h a d o w z e n - t e ad r i n k i n g ,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m a s t e rs h a nh u i ( 8 0 5 8 8 1 ) t a n gp e r i o d i nt h ej i es h a np a g o d a ,s h im e nd i s t r i c t ,h un a n p r o v i n c e ,s h a p e di nt h ef a m o u s m a s t e ro fs o n g y u a nw uk eq i n ( 1 0 6 3 11 3 5 ) t h r o u g ht h e s et w oo f t h ef a m o u s c h i n e s em e d i t a t o r s ,t e as h o w st h ev a l u eo fn o n d u a l i t y f r o mh e r e ,t h et e a m e d i t a t i o no fj i es h a nh a sp r o m o t e dc u l t u r a lo ft h et e am e d i t a t i o nw i d e l yt ot h e e a s ta s i ar e g i o n ,m a k i n gj i es h a ns h im e nb e c a m et h eh o m eo ft h ew o r l dt e a m e d i t a t i o n ,t h o u g h t so f b iy a nl u a n db e c a m eat i t l ef o rj a p a n e s et e ac u l t u r e ”n u t r i e n t ,r e s p e c t ,f r e s h ,p e a c e ”i sf o u rr u l e s ,f o u rt e r m s ,f o u rf o u n d a t i o n so ft h e j a p a n e s et e ac u l t u r e ,i t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i d e ai nt h et h o u g h to f t e ai nt h i sc o u n t r y i i i 福建师范大学博十学位论文 i ti sn o th a r dt of i n dt h es o u r c e ,c l u e s ,s t a r t i n g p o i n to f t h e b iy a hl u j a p a n e s em e d i t a t o r sa r et h ef i r s to n e sw h oh a v ed e v e l o p e dt e am e d i t a t i o n i n j a p a n ,i n1191 ,a f t e rs t u d ym e d i t a t i o nf r o mc h i n a ,t h em a s t e re i s a ib r o u g h ts p e c i a l t e aa n dt h ew a yt om a k et h i ss p e c i a lt e ai nt h em o n a s t e r yl a n da n ds p r e a dt of us a n g , a n dt h e ya r e t h ef i r s tj a p a n e s et e ap r o m o t e r s h o w e v e r , u pt i l lt h em e d i t a t o rm a r a t a j u k o ( 1 4 2 3 1 5 0 2 ) ,t a k e n n oj y o o ( 1 5 0 2 - 1 5 5 5 ) ,s e n n or i k y u ( 1 5 2 2 1 5 9 1 ) t h e s p i r i t u a lo ft e am e d i t a t i o nw a su s e do f f i c i a l l y i tc a nb es e e nt h a t ,t h r o u g hm a n y c e n t u r i e s , z e n t e ad r i n k i n g ”i sa l w a y sc o n s i d e r e da st h eh i g h n e s sp o i n to ft e a d r i n k i n g b u ts i n c eb a c kt oq i n gp e r i o d ,m o r et e am e d i t a t i o ns e p a r a t e se s s e n c e ,b u to n l y f o c u so nt h ef o r mo fa r t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e a ,t e at o o l s ,d e c o r a t i v et e a f r o mh e r e , a r i s e so u to f m a n yt r o u b l e s ,m a k i n gi th a r dt of m dt h ee s s e n c eo f t h er e a lt e ac u l t u r e h o w e v e r , m a n ym o n a s t e r ys t i l ld e c o r a t e dt h ew r i t i n g so f ”z e n - t e ad r i n k i n g , g r e e nw i l l o wr o s ei f , h a r m o n yi np e a c e ”b u ti nr e a l i t yz e n t e ad r i n k i n gh a v e f a d e dt h ee s s e n c eo ft e ac u l t u r e ,a n dm e d i t a t o rm a n n e r sh a v ee n d e d , a n dm a n y p e o p l eo n l yk n o wt h ew r i t i n g sa so ft h e t r ad a ot h i e tc h u yt a p :a so ft o d a yt e a d r i n k e r sd on o th a v et h em e d i t a t e dm i n d ,b u to n l yt ot h ea r to ft e a i fa s k e dt h e m e a n i n go ft e a ,t h el i m i ti so fm o r a lr e s p e c t a t i o n p r o b a b l yt h a t sw h yt h e a u t h o r - c h u a nd u a n c h e n gk a n gm e n t i o ni nt h en o v e l at h o u s a n dc r a n e s ”,t h a t t a k et h ed e a t ho ft h ee a s t e r na s i a nb e a u t yf o rt h ed e c l i n eo ft e a d r i n k i n g c o m m e n to f t h ef o u ra r t s ,n o n c o n f e r e n c em e d i t a t i o na n dt e a ,o r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a r t i c l e sr e l a t e dt e am e d i t a t i o n ,w h i c hf o c u s e so n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c a l m i n gt h e m i n d ,o n l yp o i n t i n gt h er o l ea n db e n e f i t so ft e am e d i t a t i o n m o r e o v e r , g i v e n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m o d e mr e s e a r c ho nt h et h i n k i n go fp e o p l e ,c o m b i n i n gt h ep r o v e n b r e a k t h r o u g ho f i n s t a n tr e a l i z a t i o n o fz e n 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e s s a yi st h e c o m m e n to f m e d i t a t i o na n dt e aa r eo n e ,f i n do u tt h ew r o n gp e r c e p t i o no f m e d i t a t i o n t ot h et e ai nt h ep a s t ,a n ds p e a ku pm yo w ne x p r e s s i o n k e y w o r d s :t e ac u l t u r e ,m e d i t a t i o n ,t h ez e n - t e ad r i n k i n g i v 甜i 建! 1 1 i 范人学阱1 :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旦8 2 如5 0 0 5 q k :文艺学,所! - ! 交f 门论义 ( 论义题ii :鲎苤:哇) 足我个人亿导师指导卜进行的研究j 。i :作及墩甜的研究成 泶。尽我所知,除了义i | i 特别加以标注利致谢的地办外,论文r i - 小也含j e 他人u 纤发农或撰,;过f 门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火学彳j 火保科、使川学f 移论义f n 规定,【! l j :学校订权佩f 7 f 送交的学位论文爿:允许论文被夯阅和仃 阅;。校l f j 。以公 厕j 论文i 内个部或问j 分内秤;学校l i j 以采刚影印、缩印或j 乓他复制丁段保仃论义。 ( 保密的沦义和解桁厅j 够遵。、】此规定) 学化论义作卉镰私王血翌磷指导教师 b 酬j 盈啤盟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绪论 活在当下、活着快乐、活着无忧无虑、活的开心,这些现代人做到了吗? 能实 现吗? 人类的文明已能邀游太空,高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进步。文明代替了落后, 现代的文明向人类展示了高科技发展的成果,这些成果向人们展示诱人的光环,诱 惑世人追逐它,占有它。为了使自己能跟紧时代的脚步,世人陷入现代生活的漩涡 中无法自拔。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活更加忙碌,即便到了可以忙里偷 闲的时候,我们还是忙忙碌碌,却因为没有目标而碌碌无为。奔跑在生活大道的人 们,需要短暂的休息来安抚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活得快乐,活得开心,活得自在, 每个人都需要享受宁静。 世间许多人不吝付出金钱,物质,甚至牺牲身体健康,只不过是为了寻找乐趣, 可他们不知,快乐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只要心思安静地喝茶,就会感觉到心灵的舒 畅,一个实实在在的乐趣。它不妨碍我们的工作,不浪费我们的时间,但对机体、 对心灵,对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人们为了种种目的而喝茶,有时为了交流、做生意、招待朋友;有时为了浪漫, 一边读书、听音乐,一边喝茶。原因何其多,却似乎独少了为自己心识而喝茶。也 许有一天,景色美妙,清风明月,空间寂静,万物安谧,独自喝一杯茶,会突然发 现:“茶心无凡圣,荼味古今同”。 好好地为自己喝一杯茶是生命中多么踏实与真实的时刻,是多么宁静与安住的 体验,是多么美妙的当下。 此“突然 还是“美妙的当下”,禅宗叫心识宽阔舒畅,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原 来,生活就是禅,平常心是道。“自己 是无分别的,不善不恶,不迷不悟。t 这也 是天地融合,万物同一体,也就是禅茶的本意。 赵扑初先生有诗云: 七碗受至味, 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 不如吃茶去。 福建师范大学博十学位论文 在佛教而为禅,在百木而为茶。禅心茶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不可说 唐代,赵州禅师驻锡观音院( 今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 。一日,有两位云水僧参 访赵州,请教佛道。赵少i 1 禅师问:“你们以前来过吗? ”一僧答道:“不曾到。 师 说:“吃茶去! 一僧答道:“曾到。师说:“吃茶去! 见此,立在一旁的监 院不免满腹狐疑:“师父,怎么来过的、没来过的,都要去吃茶呢? _ 师父叫监院的 名字,监院应诺,师说:“吃茶去! 曾到、不曾到、监院,为什么都要吃茶去? 这到底是一杯什么样的茶? 这杯茶,禅林名为“赵州茶 。千载以来,于此言下,无数禅生顿见嫡旨,歇 下逛心,打破漆桶,彻见光明。 一句:“吃茶去,代表着禅宗的精神。因为赵州从来不说明茶是什么或不是 什么,而只是让吃茶人自己去领悟其中的真谛,悟是禅的根本精神,也是茶道的真 精神。 一碗:“赵州茶 ,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因为禅心是平常心。是心平等, 无凡无圣;是心无住,无执无着;是心慈悲,无亲无疏;是心智慧,无辨无别。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不容思量,不容分别,解粘去缚,断惑截妄,当下 即是。所以,曾到也好,不曾到也好,监院也好,“我法无分别”。 由此可见,禅门宗匠,以平常心,行本分事,扬眉瞬目,无非是道。 万法是佛法。通了一法,法法都通。茶之为茶,也是一大事因缘。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忍蒸炒酵,受挤压揉, 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 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