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朝“开皇”和“大业”三省制改革初探.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朝“开皇”和“大业”三省制改革初探.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朝“开皇”和“大业”三省制改革初探.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朝“开皇”和“大业”三省制改革初探.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朝“开皇”和“大业”三省制改革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政府体制改革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隋代政府体制改革 是此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以往的研究成果对隋朝“开皂”、“大业 期间的改革的具体内容论述欠详,尤其是内史省作为三省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对其职掌及权力变化仅有寥寥数语。本文即以隋朝三省制的改革为 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三省制改革原因、内容以及改革后的行政状况,并 通过内史省官员的变化初步研究内史省在隋朝的权力变化。 首先是前言部分,论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重点所在, 并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作了简要的学术史回顾。重点指出,对隋代三 省制改革的论述尚欠详尽,尤其以内史省为甚。 正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论述了隋初三省制的形成。指出隋初三省制是南北朝三省制长 期发展的结果,适应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但是,三省制确立之初,仍存 在各种各样的弊端。 第二章论述了隋文帝“开皂 期间对三省制的改革。隋文帝为进一步 加强争权,对选官制度以及地方建制进行了新的改革。而这些改革为中央 带来大量新的事务,加之三省制本就存在不合理之处,使得隋文帝对三省 制进行改革。 第三章论述了隋炀帝“大业 期间对三省制的改革。隋文帝对三省制 的改革重点集中于尚书省,对其他两省改革微乎其微。为了适应新的形势 以及进一步加强争权,隋炀帝对三省制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两 代君主对三省制的改革调整,初步调整了各省地位不平等的状况。三省各 有分工而又相互依存,共同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关键词:隋代三省制隋文帝隋炀帝改革 a b s t r a c t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r e f o r mi sai m p o r t a n tt o p i co f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 ,t h es u id y n a s t y sg o v e r n m e n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r e f o r mi s v e r yi m p o r t a n to ft h i st o p i c b u tt h e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t h a tr e f o r mo f y e a r so f k a i h u a n g a n d y e a r so fd a y e a c t u a lc o n t e n te l a b o r a t i o nt os u id y n a s t yt o o w e d e t a i l e d ,p a r t i c u l a r l yi sn e i s h is h e n g t h a t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i nt h e s y s t e mo ft h r e ep r o v i n c e s t h e r eh a sf e wn u m b e rl a n g u a g et oi t sd u t i e sa n dt h e a u t h o r i t yc h a n g e t h es t u d y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r e f o r mo fs u id y n a s t y st h es y s t e m o ft h r e ep r o v i n c e s ,s y s t e m sr e s e a r c ha b o u tr e a s o n s ,c o n t e n t sa n de f f e c t so ft h e s u id y n a s t y st h es y s t e mo ft h r e ep r o v i n c e s a n ds t u d yn e i s h is h e n g sa u t h o r i t y c h a n g ei ns u id y n a s t yt h r o u g hc h a n g e so f n e i s h is h e n g so f f i c i a l s f i r s ti st h ef o r e w o r dp a r t ,e l a b o r a t e dt h eg o a lw h i c h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 t h er e s e a r c hk e yp o i n tt h i sa r t i c l es e l e c t sat o p i ci s ,a n d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 w h i c hi n v o l v e st o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m a d et h eb r i e fh i s t o r yo fl e a r n i n gr e v i e w k e y 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s t i l l o w e dt ot h es u id y n a s t y ss y s t e mo ft h r e ep r o v i n c e s r e f o r m se l a b o r a t i o ne x h a u s t i v e l y , e s p e c i a l l yw i t h i nn e i s h is h e n g r e a l l y t h em a i nt e x ta l t o g e t h e r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s y s t e mt h r e ep r o v i n c e s e a r l ys u id y n a s t y 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p r o v i n c e so fe a r l ys u id y n a s t yt h a t t h es y s t e mi st h er e s u l to fl o n g - t e r m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s y s t e mo ft h r e ep r o v i n c e s , a n dn e e do fi m p e r i a lp o w e rc o n t i n u e dt os t r e n g t h e n h o w e v e r , t h es y s t e mo f t h r e ep r o v i n c e st oe s t a b l i s h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s y s t e m ,t h e r ea r es t i l lv a r i o u s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e l a b o r a t e de m p e r o rs u iw e nr e f o r mt h es y s t e mo f t h r e ep r o v i n c e si n y e a r so fk a i h u a n g e m p e r o rs u iw e nt of u r t h e r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i m p e r i a la u t h o r i t y , t o c h o s et h eo f f i c i a l s y s t e m a sw e l la s t h e p l a c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h a sc a r r i e do nt h en e wr e f o r m b u tt h e s er e f o r m sf o rc e n t r a l b r i n gt h em a s s i v en e wb u s i n e s s ,i na d d i t i o nt h r e ep r o v i n c es y s t e m so r i g i n a l l y h a v et h eu n r e a s o n a b l ep l a c e ,c a u s e se m p e r o rs u iw e nt oc a r r yo nt h er e f o r mt o t h r e ep r o v i n c es y s t e m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e l a b o r a t e de m p e r o ry a n g d i r e f o r mt h es y s t e mo ft h r e e p r o v i n c e si n “y e a r so fd a y e e m p e r o rs u iw e nc o n c e n t r a t e sw i t l le m p h a s i st o t h r e ep r o v i n c es y s t e m sr e f o r mi nt h es h a n g s h up r o v i n c e ,r e f o r m sm i n i s c u l e l y t oo t h e rt w op r o v i n c e s i no r d e rt oa d a p tt h en e ws i t u a t i o na sw e l la sf u r t h e r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i m p e r i a la u t h o r i t y , e m p e r o ry a n g d ih a sc a r d e do nt h er e s o l u t e r e f o r mt ot h r e ep r o v i n c es y s t e m s t h r o u g ht w og e n e r a t i o no fc r o w n e dh e a d st o t h r e ep r o v i n c es y s t e m sr e f o r ma d j u s t m e n t , h a sa d j u s t e dt h ev a r i o u sp r o v i n c e s s t a t u sn o te q u a lc o n d i t i o ni n i t i a l l y t h r e ep r o v i n c e sh a v et h ed i v i s i o no fl a b o r 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d e p e n do ne a c ho t h e rm u t u a l l y , b e c o m e st h eh i g h e s ta u t h o r i t y 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o g e t h e r k e yw o r d s :s u id y n a s t y ;t h es y s t e mo ft h r e ep r o v i n c e s ;e m p e r o rw e n d i ; e m p e r o ry a n g d i ;r e f o r m 目录 中文摘要i i 英文摘要i i i 前言1 刖吾”“”“”l 第一节研究现状o o4 j 1 第二节研究重点0 00 oo o oo ooo 2 第一章隋初三省制的形成4 第一节南北朝时期三省制的萌芽0 0o o0 000 00 4 第二节隋初尚书省的建制及存在问题8 第三节隋初门下省的建制及存在问题o 00 00 000 1 3 第四节隋初内史省的建制及存在问题o o ooo 1 4 第二章隋文帝“开皇 期间对三省制的改革o o o oo oo oo o oo1 9 第一节改革的原因目的o o ooo ooo ooooo oo oo 00 1 9 第二节改革的具体内容2 1 第三章隋炀帝“大业 期间对三省制的再次改革o o oo oo2 9 第一节改革的原因目的0 00 00 00 00 00 00 000002 9 第二节改革的具体内容o ooo 000 0o 00 3 1 第三节改革的成果o oo ooo oo oo 0003 9 结语oo oo oo oo ooooo oo ooo oo oo ooo 4 3 附表o 0 000 00 ooo oo ooo oo oo oo0 00 4 4 参考文献o o o oo oo 00 00 00 o00 00 go 000 4 9 隋朝“开皇 和“大业 三省制改革初探 l - 一 月i j 舌 第一节研究现状 政府体制改革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隋代政府体制改革 是此课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隋代政府体制改革的研究,就目前笔者所见到的研究成果来看尚 显不足。 搜集到的几篇论文大都只从一个侧面进行论述。主要有:曹治怀隋 代选官制度中的吏部职权,张先昌隋朝监察制度论述,张先昌、刘伯 兰隋朝监察官谏诤权的行使与社会政治关系,黄东云军事改革对隋朝 灭亡的影响,王兰平、冯培红隋代通守考论等。吴洪琳的评隋炀帝 官制改革虽然论述内容涉及隋炀帝统治期间各个方面的改革,但是重点 仍然停留在制度变化的表面,并未作深层次的分析。此外还有一些涉及到 隋代制度的通史性的研究的著作,其中主要有:袁刚先生的中国古代政 府机构设置沿革,吴宗国先生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吕思勉 先生的隋唐五代史( 下) ,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隋唐五代 卷) ,王占魁的权力的拆分与组合,张晋藩的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 研究,李孔怀的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制度,周振鹤的地方行政制度 制等。但是,由于这些著作都是研究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的 变化,对于隋代政府体制改革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制度层面,没有对改革的 深层原因、改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对隋朝统治的影响进行深层分析,但 是对于笔者了解隋朝政府体制有很大帮助,同时提供了许多研究方法。 就笔者所见的众多研究成果中,只有吴宗国先生主编的盛唐制度研 究的一部分内容对隋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给我 的帮助最为直接,但是此书以唐朝的政治制度为研究重点,涉及隋朝的内 容较少,对“开基 、“大业”期间改革论述欠详,尤其对内史省没有具体 论述。但这两次改革对三省制发展有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故本文选 择此题进行探索。由于内史省史料甚少,本文将通过对内史省官员的情况, 对内史省的变化加以分析。 第二节研究重点 政府体制的继承和变革,政府机构的调整和创设,在每一个历史阶段 都不间断的进行。从秦始阜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至隋朝 经历了一千多年,历朝政府的变化可谓多矣,最具有意义的总结性改革则 是秦朝和隋朝。秦始皇以雄伟的气魄和勇气,“废先王之典”,“事不师古 , “创立朝仪”,“罢封侯之制,立郡县之官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自余众职,各有司存 ,建立起一整套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王朝相适应 的政府制度,基本上画定了封建政府体制的框架。汉因秦制,设立了三公 九卿的中央政府体制。 魏晋以后,政治体制已经开始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演变,南北 朝时期中书、门下两省的权力有了很大发展,中书草诏敕,门下审署下达, 但这两省仍然设于禁中,它们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服务于皇帝的秘书、 咨询和侍从机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决策、发令和政务处理系统,长官还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隋进行了继秦以后的第二次总结性政府体制改革。由于魏晋南北朝政 治上出现了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政治体制更呈现出异常混乱之局。隋 文帝篡周建隋之初,面对的是字文泰建立的以“六官 为核心的制度。这 一制度主要是摹仿周礼而建立起来的,实际上仅限于中央文官制度。 “后周之初据关中,犹依魏制,及平江陵之后,别立宪章,酌周礼之文, 建六官之职,其他官办兼用秦汉 。“于时虽行周礼,内外众职,又兼 用秦汉等官 。因此,北周政府体制是新旧杂糅,古今并用,一方面是秦 通典卷f 九职官一历代官制总序。 。北史卷三f 。卢辩传。 2 汉三公九卿余绪未清;另一方面是汉武帝以来起于内朝的尚书,以及后来 的中书、门下省交相用事。整个系统运转起来必定存在不小的摩擦。此外 宇文泰实行的这一套体制并未经过长期的酝酿,而是“出于一时之权宜。 故创制未久,子孙己不能奉行,逐渐改移,还依汉魏之旧”。因此隋朝统 治者取得政权后,为加强集权,建立三省六部制,以适应新的形势。隋文 帝在即阜帝位的当天就宣布了改革,隋书百官制下云:“高祖既受命, 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i ; 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 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 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 候、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府,分司统职焉。 自从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提出隋唐职官制度 主要承袭北魏太和、高齐的论点之后,岑仲勉、牟润孙、李光霁等先后提 出质疑。其实,隋朝的官制吸收南北各朝的积极成果而加以总结,并非完 全依北齐之制。 隋初已经建立三省六部制。但是在开阜元年隋文帝定制后,在其统治 期间,一直在这个基础上对政府中枢机构进行改革。隋炀帝继位后,在大 业三年把改革进一步推向高峰。对于隋文帝杨峰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之初所 建立的政府体制,在学术界曾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和评论,但是对其后隋文 帝对自己所建立的政府体制不断进行损益和隋炀帝即位后进一步改革的研 究却重视不够。一般情况下,一个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争权,往往都 会形成一套新的政府体制,在其后的统治中对这套体制不断损益和完善, 以达到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但是,这个不断完善制度的过程往往是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王朝甚至要用几百年的时间。但是隋朝从建立到 灭亡仅仅经历了三十多年,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文帝和炀帝为什么要 对政府体制不断地进行改革? 这是统治者个人的喜恶,还是开争元年所建 立的这套体制存在某些弊病? 本文重点研究隋文帝“开阜 期间对其建立 的政府体制进行的损益和隋炀帝“大业 期间对前朝形成的体制大刀阔斧 的改革,揭示其改革的真正原因及影响。 o 通典卷二 五职官七诸卿l :。 。参见吴宗陶主编:中国占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学f 1 1 版杜,2 0 0 4 年版,第1 3 4 页。 3 第一章隋初三省制的形成 中国古代自秦开始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政体。然而东汉政 治随着门阀士族的形成和发展,到东晋时期形成了“门阀政治 ,即出现了 士族与争权共治,所谓“王与马共天下 即指此。然而,正如著名的历史 学家田余庆先生所指出的:“门阀政治 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争权 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争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 治 。而南北朝时期“三省制 的萌芽即是争权政治回归在政体上的典型表 现。 第一节南北朝时三省制的萌芽 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在南北朝时期最高统治者一直试 图找到强化争权的有效方法。要维护阜权、加强中央集权,必须建立一套 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在这一前提下,三 省制在南北朝终于萌芽了。 在高门士族沉迷于玄虚放诞之时,政治制度仍然处于缓慢的发展进程 中。魏晋以后,政治体制开始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演变。魏晋南北 朝“宰相机构和秘书、咨询机构的发展和完善,为隋唐三省官制的出现准 备了条件 。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此时皇帝直辖的尚书台开 始综理国政了。而到魏晋时尚书台进而正式独立称“省 ,真正成为宰相机 构,有权独立颁下文书,指挥政务。昔日干石之尚书令,如今与九卿同列 三品,而且位次在昔日中二千石的九卿之前,尚书令、仆射及六曹尚书合 称“八座”。重大事务往往付“八座 集议,集议之处称为“都坐”:所议 与“驳议 一同上报,以供争帝择取。中书省与门下省也先后发展起来了。 西晋时形成门下省,侍中及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给事中等承担切问近对、 拾遗补阙及平尚书奏事之责,有时竟可左右阜位继承及大臣人选。审议章 奏诏命以及封驳权力在东晋南朝逐渐制度化了。尚书省上行文书须经门下 。参见余庆:东开门阀政治白序北京人学版 ,1 9 8 9 年版,第l 页。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申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i 版杜,1 9 9 0 年版,第3 8 5 页。 4 “署位”( 在文书的预留空白上署名) 方可上达。而下行诏令之审署,也渐 成了门下的中心职责。东晋元帝的一份诏书冠以“门下 二字,是出诏需 经门下之证。中书省把尚书省昔同的“掌机衡之任 和草拟诏旨职能加以 分化。曹魏设通事郎,后称中书侍郎;晋初又置舍人、圆通事,监令位望也 有较大上升,被称为“凤凰池 。 到了南北朝,三省才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尚书省 从南朝刘宋开始,尚书机构开始分为上省和下省。上省仍留在禁中附 近,是八座、丞郎每日相互朝见和议事之地。原设于最内一层宫城中、与 “都座 邻近、也处于崇礼闼内的尚书诸曹,包括两百多名令史,则移出 宫城,称尚书下省,或径称尚书省。 尚书令执行宰相任务,主要通过上省。 下省则为各曹办公之地,沿旧称,仍叫尚书省。宋书卷三十九百官 志上所记宋“尚书令,任总机衡;仆射、尚书分领诸曹”,可见具体执行 政务的诸曹尚书也渐趋完备,但是仆射、尚书所领各曹,尚未规整,且政 务和事务尚未完全分开。梁朝的尚书省有了进一步发展,史载梁“尚书掌 出纳王命,敷奏万机。令总统之。仆射副令,又与尚书分领诸曹 。这不 仅规定了仆射副令是尚书省的副长官,而且也规定了“出纳王命,敷奏万 机是尚书省这一机构的职掌,而不是作为尚书令个人的职掌,说明尚书 省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已同渐成熟。 北朝尚书省也是沿着与南朝相同方向发展的。隋书卷二十七百官 志中云:“后齐制官,多循后魏。 北齐尚书省置录尚书、令、仆射及吏 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等六尚书。六尚书分统二十八曹。北 国参见祝总斌:两汉魏胥南北朝帛相制度研究,中困社会科学f | 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9 6 页。 o 一般认为两晋中书始置舍人。但曾魏中 f 5 会孙资逊位,1 i 朝为置“舍人官骑”以为优宠。赵翼: 陔余从考卷二十六中书舍人条,河北人民版社,1 9 9 0 年版,第4 4 0 贞。 o 参看祝总斌:两汉魏胥南北朝申相制度研究第六章第一二节、第七章第一节,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版社,1 9 9 0 年,特别足第1 7 5 一1 8 8 、2 2 5 2 3 i 贝。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审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f i i 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2 5 2 3 l 页。 o 隋+ 5 卷_ 二f 六订官志i :。 5 魏尚书省分上、下两省,北齐循北魏,尚书省亦分为上省和下省,而且, 北齐的上省已被称作“都省 了。隋书卷二十七百官志中云:“录、 令、仆射,总理六尚书事,谓之都省。 又如北史斛律光传记载,斛 律光任北齐左丞相,被杀,尚书左仆射祖埏“使二千石郎邢祖信掌簿籍其 家,埏于都省问所得物 。此外,录、令、仆射,总理六尚书事,说命令、 仆射、尚书既有分工,又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则与梁相近而与宋相去较远。 尚书省发生这一分化后,都座即上省仅为八座丞郎议事之地,是宰相机构 的主体部分,虽然还设有一些附属办事机构,如黄籍库,但总的来说,还 不是一个政务机构,带有很大的宫廷服务机构色彩。 由于宇文泰模仿周礼创建的六官制度没有明确提到尚书等三省的名 称,并且隋书百官志下记载“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 ,因此北周制度历来被排除在三省制发展过程之外,但这并 不意味着北周官制对隋代尚书省的影响荡然无存。陈仲安、王素先生在汉 唐职官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就其职事观察,主要亦系模拟尚书省之制 度。如:天官大冢宰总司百官之政,实际相当尚书令、仆射等职。大司徒、 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五官,则相当吏、礼、兵、刑、工五部 尚书。天官司会相当户部首长。 梁和北齐均无工部,有关各曹梁分隶于 都官和左户二尚书,北齐则分隶于祠部、都官。北周冬官下设有小司空上 大夫、司水中大夫,分别相当于工部曹和水部曹。因此,从政务系统的设 置看,与隋更为接近。 以尚书诸曹制度的以取代三公九卿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较之官居 一品、地位崇高的三公,三品的尚书令仆更易为君主操纵,有利于君主加 强争权。二是行政合理化需要的推动。列曹尚书不是令、仆的掾属,同居 三品,实乃同僚:尚书、丞、郎都由大臣提名、吏部任命,也不是令、仆 所能专决的;尚书列曹制内部结构合理、外部关系清晰,大大优于九卿的 分工。所以晋代就曾有人建议把九卿合于尚书。 二、门下省 祝总斌:两汉魏开南北朝申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f 1 1 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4 6 - - 2 5 0 页。 。陈仲安、 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 9 9 3 年版,第8 7 贞。 6 在宋齐政权中,门下机构有侍中四人,殿内门下众事皆掌之。又有给 事黄门侍郎四人,与侍中俱掌门下众事。八人俱掌门下众事,而无负责官 员,可见门下还只是一个松散的系统。梁时门下省已有“封玺书”的职掌, 下行诏敕要经过门下省已经形成制度。陈时,“其有特发诏授官者,即宣付 诏诰局,作诏章草奏闻。敕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诏,请付外施行。 又画可,付选司行召 。说明这种制度已经程序化了。集书省“省诸奏闻 文书,意异者,随事为驳 。上行文书的审驳制度也已形成。门下省侍中、 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侍中高功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与侍郎高功者 一人对掌禁令。集书省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各四人,常侍 高功者一人为祭酒,与侍郎高功者一人,对掌禁令。这二省都有了负责的 官员,已经成为一个严密的机构,而不再是松散的系统。 北朝的门下省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隋书百官志中:北齐 “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及司进御之职”。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六人。“献 纳谏正 指参与机密的谋议和谏诤。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六人,无总知 省事者,与南朝宋相似,门下省还只是一个松散的、由不同职能机构拼凑 在一起的机关。 在职责方面,南朝梁门下省统公车、太官、太医等令、骅骝厩丞,北 齐门下省领左右、尚食、尚药、主衣、斋帅、殿中六局,这些门下省所统 机构全部是为争帝的衣食住行服务的,其工作都是围绕皇帝生活展开的。 可见,南北朝时期,侍奉皇帝的生活起居仍然是门下省的主要职责之一, “司进御之职 仍是门下省的重要职掌,而这类职掌和国家政务无关。 三、中书省 南朝刘宋时中书机关已有监、令、侍郎和通事舍人等职,但由于各官 还处于权力变换的过程之中,并没有形成为一个有长官负责的机构,主要 ,上海辞书f l j 版社,2 0 0 3 年,第7 2 7 3 页。 9 外兵 左外兵外兵外兵外兵 外兵 左外兵 右外兵右外兵 都兵都兵都兵 别兵别兵 骑兵骑兵骑兵骑兵 职方 驾部驾部驾部驾部驾部驾部驾部驾部 库部库部库部库部库部库部库部库部 都官都官都官都官都官都官都官都官 三公三公三公三公三公三公三公刑部 二千石二干石二千石 比部比部比部比部比部比部比部比部 司门 度支度支度支度支度支度支度支度支 民曹左民曹左民左民左民左民左民户部 右民曹右民 金部金部金部金部金部金部金部金部 仓部仓部仓部仓部仓部仓部仓部仓部 起部起部起部起部起部工部 农部屯田l 乜田电田屯田 虞曹虞曹虞曹虞曹虞部 水部水部水部水部水部水部水部 右十 删定删定 运曹 车部 通过表l 可以看出,隋朝的二十四司,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 ) 曹魏以来,历朝皆置,例如:吏部、祠部、金部、仓部、驾部、库部、度 支等九曹,这些郎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被证明是中央政务运行所必须的, 1 0 并不因为朝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因此得到隋朝的继承。( 2 ) 大多数朝代 皆有设置,但有时因统治情况的不同而废弃,例如考工郎,除东晋和刘宋 之初未置,其他各朝均有设立。( 3 ) 将静代的几个郎曹的职能合并而成, 例如礼部曹是将历代皆置的仪曹与殿中的职能合并:兵部曹是将前代主管 军事的许多郎曹之职合并;刑部曹则是三公曹与二千石郎的合并。( 4 ) 有 些曹源自北周的六官,例如司勋、职方、司门三司。从中可以看出,南北 朝后期如梁也北齐的郎曹的设置就已经非常接近了,隋朝的二十四曹既有 汉魏以来旧传统的因素,也有北朝新出现的成分,总体来说是对此前统治 经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总结。 此外,隋初还理顺了尚书六曹与司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西晋以来,尚 书曹之数有六。此后,除了东晋偏安之际尚书、郎曹俱减外,刘宋、南齐、 北齐等都是六曹尚书。显然,将政务按类别一分为六,是一种经过实践证 明比较合理的制度,因此隋朝也继承下来。不过隋代以前,六曹尚书与各 司的对应统属关系非常混乱,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很多情况不完全 符合理性行政的客观要求。例如库部司职司戎杖器用,掌管军事器械,理 应由兵部尚书掌管,可是南朝时都由都官尚书领之,而北魏、北齐则由度 支尚书领之,显然都有乖谬之处。又如屯田司,北魏、北齐皆由祠部尚书 领之,而在陈则由左户部尚书领之,由户部领之尚情有可原,由祠部掌管 则十分不合理。又如水部司,在北魏、北齐时属理应掌管刑罚的都官尚书 领之。因此隋朝建立伊始文帝就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经过对魏晋南 北朝诸多郎曹整理筛选,形成二十四司,几乎总括了全国的各项行政,按 照同类整比的原则,将大致同类的政务归于一个尚书总领。尚书六曹与二 十四司的统属关系如下: 吏部尚书统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曹; 礼部尚书统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 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 都官尚书统都官、刑部、比部、司门四曹; 度支尚书统度支、民部、金部、仓部四曹; 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曹。 这样,尚书省就形成了都省、六部、二十四曹三级结构,理顺了曹与 司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整齐划一的结构,把处理同一类事务的机构划分在 同一部门,避免执行国家政令时出现矛盾,无疑提高了行政效率。 但是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使得尚书省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 首先,尚书省政务和各部门事务的增加,向阜帝的奏报也随之增加。 传统争权理论中强调君主要劳于求贤,逸于任使,而隋文帝杨略却是中国 历史上著名的勤于受听、事必躬亲的皇帝。正如治书侍御史柳或在上疏中 所说:“比见四海一家,万机务广,事无大小,咸关圣听。陛下留心治道, 无惮疲劳,亦由群官惧罪,不能自决,取判天旨,闻奏过多,乃至营造细 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一日之内,酬答百司,乃至日旰忘食,夜分未寝, 动以文簿,忧劳圣躬。一这也成为后来唐代贞观君臣谈论治道政术时经常 涉及到的一个重要话题。贞观四年,太宗曾问历仕隋代二帝的萧璃:“隋文 帝何如主也? 萧踽强调隋文帝勤劳思政,以为“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 之主”,而太宗的分析却更深一层,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 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 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 惟即承顺而已。”圆 但唐太宗还是仅仅就个人心理因素来分析,而没有触及到制度上的原因。 隋文帝躬亲细务还是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大量新事务集中到中央,这些 事务在旧的体制下是无人负责的,尚书省只好向争帝汇报取旨。 但是不论 是争帝事必躬亲,还是让尚书省长官专掌朝政,都不是解决的办法。 其次,尚书省长官权力过大,与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阜权的目的背道 而驰。一般认为在隋初的政权机构中,宰相已经是三省长官,如唐六典 卷九称:“隋文帝废三公府僚,令中书令与侍中知政事,遂为宰相之职。 又如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载:“隋有内史、纳言,是为宰相,亦有 他官参与焉。 但是,事实上魏晋以来尚书省长官为宰相的传统,在隋朝有 隋书卷六十_ 二柳嘘传。 o 贞观政螫卷一政体。 o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l l l 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7 页。 1 2 很大的影响。开阜初,三省长官俱全,内史监、内史令和纳言都被视为宰 相。但宰相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还是尚书省长官,所谓“朝之众务,总归于 台阁 ,“尚书省事无不总 。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尚书省的事务 不断增加,作为宰相的尚书省长官的权力也同益扩张,这与阜帝“乾纲独 断 的目的必然产生矛盾。 第三节隋初门下省的建制及存在问题 南北朝时期,门下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宫廷侍从组织的性质。南 朝门下省统公车、太官、太医等令、骅骝厩丞,北齐门下省统左右、尚食、 尚药、主衣、斋帅、殿中六局,其工作都是围绕皇帝生活而展开的。 从隋朝开始,门下省开始向纯粹的国家机关发展。开阜初,“门下省, 纳言二人,给事黄门侍郎四人,录事、通事令史各六人 。还领有原集书 省众职,如散骑常侍、谏议大夫、散骑侍郎、奉朝请等,“掌部丛朝直或 “兼出使劳问 。隋朝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诏书的出纳。此外在南北朝时 期形成的对尚书奏案的封驳之权被进一步固定下来,如开争初柳雄亮由尚 书考功侍郎迁门下给事黄门侍郎,由于他熟悉尚书省事务,所以“尚书省 凡有奏事,雄亮多所驳正,深为公卿所惮 ,这就是门下省驳奏的例子。 开皇初门下省所统六局主要是沿用了北齐门下六局的形式。其中尚食 局、尚药局依北齐旧名;殿中局因为避讳而改称殿内局,斋帅局的部分任 务也归于殿内局;主衣局改称御府局回。值得注意的是,掌管宫廷门禁的城 门局和掌管争帝印玺的符玺局被列入门下六局之内,这是门下省向国家 o 隋书卷_ 二。t - a 可官忠下。 o 隋书卷- 二f 八西官忠下。 o 公车令:掌宫南阙门,凡吏民i :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皆总颁之太官令:掌食膳事。太 医令:主医药。骅骝厩承:掌乘舆及御马。 回左右局:掌争帝禁l i 。尚食局:掌宫廷膳食、百官寓飨及诸陵月飨之储供。尚药局:掌宫廷医药 0 疾病治疗。主农局:掌帝i i 服玩之事。斋帅局:主仗l j ,又掌汤沐、灯烛、洒 j 、铺设。殿中局。 掌坞行订官留守名帐、宫殿禁i ! 、供御农食等事。 隋书卷_ 二f 八 订官忠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第八章第四、五节。 隋书卷州f 七柳雄亮传。 唐六典卷卜一殿中省。 o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城门郎”条注:粱、陈- 二代依秦汉无城门之职,北齐卫 1 3 机关发展的重要表现。 由于隋初门下省领有原集书省诸散骑官和门下省存在的宫官侍从痕 迹,使得门下省存在两个重大问题。 首先,门下省存在众多与本部门职掌无关的闲散人员。隋开皇元年的 门下省,改变了北齐、梁、陈以来门下省与集书省并立的格局,“废集书省, 徙诸散骑入门下省” 。因此,开皇元年门下省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原 集书省诸散骑官,门下六局官,以及纳言、给事黄门侍郎、录事、通事令 史等。根据隋书卷- k 百官志下所记开阜初年门下省职位构成统 计,原集书省官,包括诸散骑、谏议大夫、给事、奉朝请等总计一百零九 名;门下六局官八十四名;而构成门下省核心的纳言等职仅有十八名。可 以看出,在总员二百一十一名当中,原集书省官员占一半以上,数量十分 庞大。 其次,内部职能混乱。隋初门下省六局中,除了符玺、城门局以外, 其余四局都专为侍奉皇帝生活而设,门下省仍带有很强的宫廷侍从组织色 彩,因此作为门下省长、次官的纳言、给事黄门侍郎也不能完全摆脱伺候 皇帝生活的宫官色彩。例如侍中、给事黄门侍郎有一定的“监合尝御药 的责任,这与梁、陈时门下省领有太医等职有很大关系。这反映出隋文帝 时门下省长、次官仍未彻底摆脱宫官内侍的色彩,门下省也还没有彻底地 从皇帝侍从组织转化为国家机构。 第四节隋初内史省的建制及存在问题 隋文帝之父名杨忠,由于避讳的原因,隋初将以往的中书省改称为内 史省。开皇初,“内史省,置监、令各一人。寻废监。置令二人,侍郎四 尉寺统城门寺。置城门校尉_ 二人,后刷地官府置宫门中t :一人,下上一人,隋氏门下省统 城i j 校尉- 二人。 回店六典卷八门下省,“符宝郎”条注,梁、陈御史台并置符节令使,北齐御史台胃符 节署,后周天官府冒t 铘下l :l j q 人,隋初。门下省统六局,符袋局置监二人,直长叫人 曲 初学记卷f - 二散骑常侍第叫。 曲隋书卷一二t 六订官忐j :。 回废内史监具体时问详见后文。 1 4 人,舍人八人,通事舍人十六人,主书十人,录事四人”。 隋书百官志未言内史省职掌,但是对于北齐中书省的记载则为 “管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乐”,又领舍人省,置中书舍人、主书各十人, “掌署敕行下,宣旨劳问 。相对于尚书省和门下省,隋朝内史省的具体 职掌以及官员构成在百官志中都没有详细记载,所以我们只能根据隋 书纪传中的一些零星记载加以归纳推断,具体内容如下:( 可参见本文附 表) 一、起草诏敕 杨略篡周建隋,即授李德林为内史令。在此期间,他为杨坚起草了大 量文书。“未几三方构乱,指授兵略,皆与之参详。军书羽檄,朝夕填委, 一日之中,动逾百数。或机速竞发,口授数人,文意百端,不加点治”。到 了禅代之际,“其相国总百揆、九锡殊礼诏策笺表玺书,皆德林之辞也”。 开争五年,敕令撰录作相时文翰,李德林因此编成了五卷的霸朝杂集。 在文集的序言中,李德林谈到了自己所做的起草诏令之事,他认为自己“非 勋非德,厕轩冕之流;无学无才,处艺文之职。出入阊阖之阃,趣走 太微之庭,履天子之阶,侍圣阜之侧,枢机帷幄,沾及荣宠者也”。他说自 己所起的作用,有时是对杨坚言论的记录,“发言吐论,即成文章,臣染翰 操牍,书记而己 ,如果书记有“词理疏谬,遗漏阙疑,皆天旨训诱,神笔 改定 ;有时是自己撰作或对他人起草的文书加以润色,“檄书露板,及以 诸文,有臣所作之,有臣润色之。唯是愚思,非奏定者”。由于当时军国多 务,簿领纷纭,起草文书之事异常繁忙,“加以奏阁趋墀,盈怀满袖,手批 目览,堆案积几。心无别虑,笔不暂停,或毕景忘餐,或连宵不寐,以勤 补拙,不遑自处 。 薛道衡为内史侍郎时,“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 人便怒 ,其焦思劳神竟至如此,由此他所起草的文书可以很好的体现出隋 文帝得旨意,所以隋文帝说“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 。 从以上两条材料可以看出,内史省已经确定了起草诏敕这一主要职掌。 隋拈卷_ 二十八订官忠下。 o 隋书卷二_ f 七官忠中。 o 隋书卷五十七薛道衡传。 二、参预最高决策的谋划 开争十年,李德林因庭议忤旨,隋文帝数之日:“公为内史,典朕机密。 比不可豫计者,以公不弘耳。宁自知乎? 于是出为湖9 - i i n 史,李德林拜 谢日:“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 此外,还有“上不欲道衡久知机 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圆的记载。从以上两段材料可以分析出,李德林与 薛道衡作为内史省重要官员,典文帝“机密”,参预最高决策的谋划。 三、宣行诏敕 隋文帝要给薛道衡加官进爵时,薛道衡辞以无功,而隋文帝说:“尔久 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 ” 此外废太子勇之时,文帝 “命薛道衡宣废勇之诏 。这两条史料体现内史省具有宣行诏敕的职能。 四、审问收押 高顾及杨勇在获罪之后均被囚于内史省。高颖的国令私下上奏,说高 颊之子把高颖与司马仲达相提并论,不臣之心显而易见。“于是上大怒,囚 颖于内史省而鞫之 。“囚 是收押之意,“鞫之 当是审问高颍的意思。 此外,太子杨勇被废之后,“乃移勇于内史省 。杨勇被废后,也曾一度 收押于内史省。从以上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内史省具有收押某些特殊犯人的 职掌。 五、劳问吊祭 贺娄子干破贼有功,高祖“遣通事舍人曹威赍优诏劳勉之 o 。文帝之 子杨俊下葬之日,其属王延“号恸而绝。上嗟异之,令通事舍人吊祭焉” 。 可见内史省具有劳问吊祭的职能,但是主要由地位较低的官员执行。 隋初的内史省作为三大中枢机构之一,内史令、内史侍郎被认为是“枢 要之职,但现有关于隋朝内史省的史料中,关于内史省的职掌却记录不 详,这也许是由于隋初内史省权力、地位不及其他两省而造成的。就笔者 隋书卷p q 十二李德林传。 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