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i 摘 要 摘 要 农业产业化的提出与实施,是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的现实选择,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 起步晚,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加之地区间之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 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 提出了新要求。以此为背景,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如何深入发展便成为一个非常有现实 意义的问题。 本文运用农业发展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等基本理论系统回顾了 世界农业产业化的历史,并客观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成就、主要问题,围绕新农 村建设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龙头企业、生产者、发展模式四个方面的新要求, 选择河南省平顶山郏县进行实证研究, 着重研究和归纳了该县推进农业产业化取得的 成效、主要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 业化的深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应该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 则、龙头带动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型,提高政府统筹城乡发展 的水平和能力;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推进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实施产业优 化组合战略,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和辐射力;完善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良 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 郏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ii abstract as a fundamental content of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 propos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to increase peasants incomes, to contribute to develop regional economy, to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which is a matter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volve the problems fac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because of some facts such as the weakness of our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later start and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great regional imbalance on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so on, there are still some pressing issues withi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gainst that background, its becoming a very realistic and practical issue how to deeply develop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thesis uses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or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main question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goals, leading enterprises, producers and development mode to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does case analysis on jiaxian of hunan province, makes deep research and summary of the main experience,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county in promoting its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then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deeply develop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rural. this thesis holds the conclusions as the following: within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we must follow five principles direct by the market,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romote by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develop sustainably; we should speed up government function reform, enhance the level and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o plan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countryside; enlarge supports to the agriculture, earnestly advance the countryside agrarian policy reform; optimize industry composition, enhance leading enterprises strength; and perfect integrated and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of agriculture, build the good environment of market economy; train more new peasants, let them vigorously play main body role i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iii key words: a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jiaxian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 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 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 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共 46 页 第 1 页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提出和实践并非偶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无论在人类文明的 哪个时期和国度,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我国工业基础 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现实,党和国家在大力发展工业尤其 是重工业的同时,一直都在积极地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978 年改革 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产品计划购销体制改革的推进, 农业经营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模式,开始走向市场。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 加工、原料采购、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农工贸一 体的农业产品经营模式,打破了农业分散化发展的格局。然而,这种农业合作化的经 营方式却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传统农业家庭式生产与农业市场化经营的深层矛盾。 在 总结相关地区的成功经验后,结合我国农业实际,党中央从 1994 年起开始就农业化 发展问题进行研究,1996 年 1 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 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这标志着农业产业化正式进入各级政府和社会的视野。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而不断得到深化的, 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一个侧影。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 催生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壮大了县域经济,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 乡二元分割问题的解决;农业产业化增强了农业与其它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 挥了农业规模效应,为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创造了基础性的条件;农业产业化丰富了我 国农业产品结构,通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质 量和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但是,由于我国农 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加之地区间发展存在极大 的不平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产业 化运作的体制不够完善,产业化经营的机制不顺畅等。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努力实施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三农问题更 是被列为其中的重中之中。 为此, 党中央切实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举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到了农业产业化: “要积极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壮大县域经济。”说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这 样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我们不仅要解决 原有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固有问题,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杜绝过去 工业发展过程中粗放式生产和经营的作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资源节约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共 46 页 第 2 页 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 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的重大议题。 正是由于这样的考虑, 笔者才选择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研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的同时,本研究拟以 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对新时期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新问题、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从政 府、农业、社会等层面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意见和建 议。 1.2.2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是以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现实状况为基础而进行的理论探讨, 具有可操 作性强的特点,因而本研究不仅可以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决策依 据,而且也可以为农业企业、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就理论意义而言,首先,本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具有一 定的借鉴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一环, 当前政府、学界、社会就新农村的模式、内涵和发展策略存在一定的分歧。通过对当 前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本研究将为新农村建设中其它问题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基 础和个案经验;其次,本研究对于构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农业产业化理论具有一定的 现实指导意义。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起步晚,水平低,与国外相比,其突出特点在于 我国是在工业发展并不算完备的工业化中期才提出的。如何处理、比较和借鉴基于国 情的矛盾也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从实践意义来说,首先,本研究的结论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应用 价值。“三农”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政治 发展的根本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城乡一体的实现,促进传统 农业社会向新型工业社会转型,本文研究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和背景而提出 的。其次,本研究将为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发 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农业产业化问题,先后出台了 一系列支持和配套政策,但由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缺乏长期的战略 性政策,造成了各级政府、企业和农业间的多方博弈在实践中的短视性行为。本研究 结合未来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要求,力图提出切实可行的、相对长效的农业产业化改革 和发展策略。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农业产业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实现而不断推进的。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农业发达国家美国, 经过 30 年后于上世纪的 80 年代开始传入我国, 50 多年的相关研究已经积累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共 46 页 第 3 页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 当时发达国家食品消费需求 趋于饱和、农产品生产出现过剩。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产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 更高层次上的分工与协作、专业化与社会化协调。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 业链等措施,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基本或部分解决了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的危机。 国外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相当丰富,这里分别从国外对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农 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化的支撑条件等方面进行综述。 (1)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农业产业化或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外一般称之为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e integration)或农业工商综合经营(agribusiness),最早是由 john h davis 提出的。 1955 年 10 月,戴维斯在波士顿宣读了他的论文,最先使用了 agribusiness 这个词, 这个词是由agriculture和business两个字组成。 1957年john h davis和roy a goldberg 出版了a conception of agribusiness,该书指出,agribusiness 是指以农业生产为 中心,把农业生产同产前部门和产后部门组成一体,综合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体 系,这就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雏形。在东欧一些国家一般把这种联系和结合称作“农 工综合体”或“跨单位合作”。 早期的经济学家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主要是农业发展理论的探讨, 典型的如舒尔 茨的改造传统农业 (1964)。该书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进行了深入比较和分析, 也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书中,舒尔茨指出,传统农业经济活动的 特点是由于投资收益率低下所造就的,由此可见,农民贫困的真正原因在于缺乏有利 可图的现代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因此,改选传统农业的关键是采用新的农业生产要 素,从而使农业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他还特别对人力资本和政府干预对农业 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论证,这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随后的一些学者分别从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非农化、交易成本理论等角度对农 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佐证。 如克拉克从农业劳动力的角度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见 解,他经过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 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整个产业间的变动状况是: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将减少,而第二产 业的劳动力数量将增加。 2美国纽约大学的托达罗进一步从解决农村就业的角度,提 出了农村非农化问题。marthinez(2002)则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模式,对美国家禽 业、鸡蛋业和生猪业的合同制一体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2)关于农业产业化的体系和模式 1 w norton grubb, marvin lazerson vocation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triumph of the education gospel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5,(1) 2 john stephenson, mantz yorke capability and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m london: kogan page,199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共 46 页 第 4 页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 按其涵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完全的一体化和不完全 的一体化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以入股入社形式或者以完全一体合同的形式出现的, 按 3章程和合同规定,农民参与者生产的产品一定要交售给他所属的一体化公司。一 体化公司将生产资料的生产、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不同部门纳入一个统一 的经营体之内,一切决定由公司做出,农场主只是按照公司决策进行操作。后者是仅 有合同关系的松散型一体化和不完全的松散型一体化, 他们多半是由食品加工厂或农 产品销售商与农场主签订销售合同, 按双方协商的价格、 数量、 时间收购农场的产品。 为了保证收购产品的质量和规格划一, 有些合同也对农场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手段作出 规定并且公司对农户供应一定的生产资料。 罗纳德纳逊在他的著作农业与食品政策(1983)中比较完整地论述了农业 产业化的概念、组织形式及相关问题。这是当代发达国家有关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论 著中较有影响的一部。它将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分为三种:一是工商企业 通过直接经营农场而形成的农工综合企业; 二是工商企业通过与农场签订合同的方式 建立一体化经营组织;三是农业合作组织与农场建立的一体化合作经营组织。 3 盖 尔克拉默和克拉伦斯詹森合著的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介绍了美国农业的 纵向产业化、 垂直协作、 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综合企业。 垂直一体化 (vertical integration) 经营的农业综合体,是指由大的企业或公司直接介入农场,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然后将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 经济体系;农业垂直协作(vertical coordination),是指农场、农户和工商企业通过 合同相互联系起来,由农场向工商企业提供农产品,而企业向农场供给生产资料、技 术和贷款;农业合作社(cooperative),是由合作社牵头,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 采购、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 4二战之后,农业垂直协作组织形式逐渐 成为美国的主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而 发展的,其实践基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产供销、种 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村综合发展经济制度的建立。农业产业化正是在此基础上 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下主要就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 式及其适用性、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 (1)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经过十几年实践和理论探讨,当前学术界就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认识正日益深化。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3 see christensen je & fisher je, analyt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s a sub-discipline: an introduction to it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m san diego: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79 4 美西奥多w舒尔茨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共 46 页 第 5 页 1995 年人民日报发表的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解释 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 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 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这是已知的对农业 产业化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界定。 一些经济学家对农业产业化有如下认识。陈吉元认为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市场化、 社会化、集约化的农业。市场化农业,是由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和产量;社会化农业,是将“互不联系的、分散的个别生产转变为相互联系的社会化 过程”;集约化农业,是通过更多的劳动、资金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提高其经济 效益。 林毅夫的观点是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业 组织形式,实质上就是生产的专业化。樊纲则认为,作为一种产业的农业应该和其他 产业一样存在规模经济和获得一份平均利润。牛若峰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农工商、产 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 农户为基础,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产业系 统,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5 此外,其它一些研究者对农业产业化也都有自己的看 法,这些观点尽管都有自己的特点且相互差异明显,但其本质无非都是对农业生产和 经营中的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一体化这样几个关键词的强调,其差别主要是对 这些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2)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适用性的研究 许多研究者就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 张雪梅的观点是我国目前主要 有两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和合作社模式,这两种模式在 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很多具体形式。“公司+农户”模式是以一个资金雄厚、技术先 进的公司为龙头,然后以分散的农户生产为基地,借助合同形式,把农户的生产与公 司的加工、销售联结起来。 6 夏英按照企业一体化经营的程度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划分为:垂直协作模式、合作社模式和完全垂直一体化模式。 7 徐力行则把农业产业 化组织归纳为:公司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协调型、合作 组织带动型、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型等,四种类型的代表分别为“公司+农户”或“公 司+中介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 业批发市场+农户”等模式。 8 翟有龙总结嘉陵江流域农业产业模式包括:农户+专业 批发市场、公司+基地+市场、公司+农户+市场、风险投资公司+农户+市场、农业科技 公司+农户+市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市场、农业中介机构+农户+市场、农业专 5 乌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21 6 张绍众,梅德平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1999:230 7 盖尔克拉默,克拉伦斯詹森农业经济和农业一体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 8 刘先才著名经济学家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j江苏农村经济:2005(4)3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共 46 页 第 6 页 业协会+农户+市场、公司+合作社+农户。 9 王裕等研究者依据联结农户的“龙头”组 织的不同类型,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划分为 6 种:“公司+协会十农户”、 “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十农户”、“大龙带小龙”、“专业批发市场+农户”、 “公司+市民十农户”。 10 总之,以上各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的不同,对农业产业化模式类型中所涉及到的 主体、产业化或一体化的程度和规模等方面进行研究。组织模式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决 定一个机构运作机制和体制结构的效力,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维度,抽取合理的分 类标准和特征划分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仍是未来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3)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 党中央于 2006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业的目标和任务作 出重要部署。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 家多个部委下发了配套政策和文件,如 2006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 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 广体系,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 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 11 农业部也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为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 原则、主要途径提出了具体指导,并为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出具体要求。 12 因而当前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问题的研究还不算太多, 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农业产业化具体问题的研究上, 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还不够紧 密。如高煦照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基本思路和对策进行研究,提出 了当前农业产业化应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 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的具体策略。 13 刘国新和汪继福 则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诸多不利 条件, 提出我们必须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的设 想, “即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农业内涵式发展为核心,走健全、 完善农业外部支持体系和保障制度为条件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并就此提出相应的策 略建设。 14 覃桂秀的研究认为政府应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培 育良好的税收政策制度和环境。 15 9 张雪梅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优化探讨j农业技术经,1999,(6) :13-16 10 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绩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1999, (1):9-13 11 徐力行农民和农业组织化模式的决定因素和一般规律j财经研究,2002,28(11):24-29 12 翟有龙嘉陵江流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j经济地,2004,(3):387-389 13 王裕,王洪波,郝会军,丁雪珍浅谈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及发展方向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2(4):21-24 14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r(国发 200630 号) 15 农业部关于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r(农经发200617 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共 46 页 第 7 页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总体上看,经过 60 多年实践发展和理论积淀,农业产业化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 就,但仍存在着如下不足: 其一,研究的观点重复较多,创新不足。一些研究多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当前我 国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对策和建议,其适用性明显欠缺。其二,研究中的经验性研究过 多,且多以国家的文件和政策为依托,无理论依据的空谈之作充斥其中。其三,许多 研究的针对性不强。特别是未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的新问题、新要求展开 讨论,结合具体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的研究,高量低质,多数还是对国家农业 产业化宏观问题的讨论。 随着未来工业化进程的转型和加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日趋多样化。由于农 业产业化的背景、条件和环境的不同,不同研究者在力图弥补以上研究中不足之处的 同时,定会坚持实用主义倾向,更多地以本国、本地区为对象进行研究,以期探索本 土化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针对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要求、问题和挑战, 并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首先,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从 产业经济学、系统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出发,为新时期农业产业化问题的研究打下 理论铺垫;其次,在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现状和问题进行简单描述的基础上, 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要求;再次,以河南平顶山郏县为个案, 对该县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介绍;最后,结合个案 研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1.4.2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 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本研究就是从所要研究的课题出发,搜集与该课 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掌握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从中抽取出有规律性的东 西为我所用。 (2)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 件进行研究的方法。本研究将着重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和经验教训进行回顾、总 结,为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策略提供有效的参考。 (3)个案研究法。本研究以河南平顶山郏县为个案,除了数据可得性的便利之 外,也因为该县地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代表了我国当前农业社会发展的一般水 平,研究该县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问题和对策对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很强的推广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共 46 页 第 8 页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新农村建设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即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已经提出,上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中的重要 内容之一。当时是基于著名的“苏南模式”而总结出来的。1983 年底,费孝通将 “苏 南模式”解释为“以发展工业为主,集体经济为主,参与市场调节为主,由县、乡政 府直接领导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这是对当时新农村建设全新的典型认识。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速并迈入工业化中期, 具备了以工哺农的条件和基础。党中央在 2006 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再次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这样的新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 革。对于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我国官方和学术界都有不同的认识,笔者 这里引用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从总体上看,新农村 建设,就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 反哺,来使农业得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得农村社会实现和城市社会一样的和 谐发展。” 16 1.5.2 农业产业化 1.5.2 农业产业化 通过前文综述,笔者认为,国内“农业产业化”与国外“农工商一体化”、“农 工一体化”、“农工商综合经营”等称谓本质是相同的。本文中的农业产业化是指 90 年代在山东省的农业创新实践中总结推广的农业生产新型经营模式,它是农业由 传统型向现代型产业转换的过程,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的过程,是农 业资源、人财物和科技重组和结合的过程。 17农业产业化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 其一,产业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农业产业化即是农业由农、工、商割裂的传统产业 向农、工、商一体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转型的过程。其二,农业产业化作为一 种经营形式,可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生产部门与其关联部门在经济上和组 织上联结为一体的经营形式。 16 高煦照农业产业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 2007,(12):10-12 17 刘国新,汪继福中外农业产业化对比研究及启示兼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j求 索,2007,(5):13-1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共 46 页 第 9 页 2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分析 2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分析 总体上看,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要晚于其实践探索。本章重点选择新制度经济 学中农业发展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等,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就农业产业化的特征和组织形式进行综述。 2.1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从学理上看,农业产业化问题属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经济 学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 从实践的层面来看, 农业产业化问题涉及到农业、 农村经济、 甚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这一问题已被列入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 环节,而不单纯是一个农业问题。过多的理论探讨无益于问题的澄清与解决,考虑到 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结合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笔者这里 选择新制度经济学中农业发展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作为当下农业产 业化的支撑理论。 2.1.1 农业发展理论 2.1.1 农业发展理论 农业发展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一直对农 业抱有种种偏见,认为农业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因此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 只是工业发展的辅助性、支持性的生产部门,很少有人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 部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理论最早的雏形。该书中,亚当斯 密认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业与工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他强调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发达的工商业的积极推动, 认为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 地追加投资,这是因为:城市工商业发达以后,城市居民逐渐富裕起来了,他们往往 把所获的财富用来在农村购买土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尚未开垦的土地。他们买下这 些土地后,为了获取利润,往往积极地对土地进行投资,使土地得以开垦和改良,从 而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8 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深化,农业的重要性地位得到普遍彰显,农业发展问 题进而成为发展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般来说,农业发展理论可分为三类,即 着眼于农业生产力内部的生产要素角度的发展理论; 体现农业内部生产关系的制度理 论和农业外部的非农产业的“拉动”理论。 19 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和改造理论包括萨 缪尔森的适度经济规模动力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它们主要强调人力、物力 等生产要素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制度理论以诱致性技术制度创新理 论模型、新经济史的农业发展理论为代表,前者以技术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诱致性制 度模型;后者则强调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 18 覃桂秀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产业化径营中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j特区经济,2006,(10):149-150 19 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j中国社会导刊,2006,(13):14-1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共 46 页 第10页 论、柯林克拉克农业发展理论、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动力理论等理论则将农业发展 的因素归结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或减少、生产方法和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 金融结构的优化等非农因素的拉动效应。 单纯从农业发展的主体或促进因素而言, 可将农业发展理论分为内源式农业发展 理论与外源式农业发展理论两大类。前者以提升农业本身的生产力为基点,旨在通过 农业技术革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业体制的完善解决农业经济增长问题,在工农 关系上更加凸显工农之间的产业互动关系;后者则更多地强调来自工业、第三产业等 外部层面对农业的扶持或反哺,通过农业规模的扩大化、生产的集约化、经营方式的 市场化等途径提升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它们分别对应两条不同的农业产业化途径。 显然,工农业之间的产业互动较之以工补农对农业产业化更重要:以工补农是一种现 实的选择,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针对性,但是以工补农的目的是利用工业生产力成 果弥补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 从而促使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与整个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相适应,短期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可能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却无法解决农 业产业化的深层矛盾; 工农产业互动则是通过产业关联形成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支 撑机制,要点是消除工农业之间的关联障碍,避免陷入自我发展的陷阱,在与其他产 业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和规划产业的发展。 20 因此,后一种农业发展理论对农业产业 化的推进具有更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2.1.2 交易费用理论 2.1.2 交易费用理论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交易费用理论(又称交易成本理论)的提出 最初是为了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说之一即交易费用为零,该 学说认为:当各种资源的替代或转换率等于各自市场价格的比率时,财富的配置就达 到了帕累托最优。 由于整个市场的运作能够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自动地保证各种资源 优化配置,所以价格机制的运作是在无须成本、没有摩擦的状态下运行的,即交易成 本为零。但这种状况却是十分少见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将利润最大化和均衡作为其理 论体系的两个基本支柱,他们认为制度特别是一套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如 同稀缺的资源一样,制度选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节约交易费用。他们仍然遵循新古典 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到“交易费用制度选择制度 变迁经济绩效”的分析模式中,通过引入信息和交易费用以及产权的约束,修正了 新古典经济学的弊端,从而成为理解世界的有力武器。 交易费用理论最初是由科斯(coase r.h, 1937)提出的,其根本论点在于对企 业的本质加以解释。其后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张五常、巴泽尔等著名经济学学者都 对这一理论作了有益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又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 有为促成交易的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 20 林普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共 46 页 第11页 往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区分为以下几项:搜寻成本,即商 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信息成本,即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 息交换所需的成本;议价成本,即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决策成本, 即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即监督交易对象 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违约成本,即违 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 后来他进一步将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区分为事前与事后两大 类。前者包括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后者包括契约不能适应所导致的成本、 讨价还价的成本、建构及营运的成本、为解决双方的纠纷与争执而必须设置的相关成 本、约束成本等等。 交易费用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农业产业化现象。 以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活动为 例。当农民在市场交涉,企图实现其产品价值时,就需要承担这种由市场交涉而引起 的费用,一般按交涉顺序可分为三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场销售总监合作协议6篇
- 12 做个小温室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下册苏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2 弹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必修第一册
- 课程汇报:汇报人
- 财务经理晋升述职报告
- 腹部增强CT的护理
- 薛建改生产运营管理
- 《减法》(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七年级美术(浙美版)上册教学设计7.鸟语花香
- 4梅花魂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 锦屏二级水电站厂区枢纽工程测量方案
- 简约复古风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作品简介名著读后感PPT课件
- 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2017版)
- 中国银行履约保函(中英文)
- 不锈钢储罐施工方案(2024043554)
-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课程标准
- 中国联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
- 中药饮片储存与养护
- 【《项链》莫泊桑】《项链》课本剧剧本
-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