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摘要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v i e wo ft h eu n d e r s t r a t u mn a r r a t i o n ,l a os h ei s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r i t e rw h oi s e x t r e m e l yw o r t h yo fs t u d y i n g a sam e m b e ra tt h eb o t t o mo fs o c i e t y , l a os h ew a sf e e l i n g s o r r o w , g l a d n e s s ,b i t t e r n e s sa n dj o y so ft h eb o t t o ml i f ew i t he m p a t h y , a n dh er e a l i s t i c a l l y n a r r a t e dt h e l i f e ,d e a t h ,s e p a r a t i o na n dm e e t i n go f t h ep o o rp e o p l e l a os h e s u n d e r s t r a t u mn a r r a t i o nn o to n l ys h o w e dt h eo r i g i n a lp o o r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b o t t o m ,b u t 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l y , e x p l o r e d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h u m a n i t yt h a tw a sh i d d e ni nt h em i s e r yo f t h ep o o ra tt h eb o t t o m ,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c a u s e so f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o n ea n do t h e rp e o p l e o rt h es o c i e t y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o f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h u m a n i t ya n dt h e n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l i r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l a os h e su n d e r s t r a t u m n a r r a t i o n a sau n i q u es t y l eo fa r t i s t i c p e r f o r m i n gf o r m ,l i t e r a t u r eh a si t si n t r i n s i c a e s t h e t i cn o r m s h o wt oe x p r e s st h en a r r a t i v e p e r s u a s i o na n da r t i s t i ca p p e a li nt h e u n d e r s t r a t u mn a r r a t i o n ? i tn e e d st or e s o r tt os o m ei n g e n i o u sn a r r a t i v es k i l l sb yw h i c ht h e a u t h o rc a nr e c o n s t r u c tar e a la n dl o g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w o r l d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t e n d st o a n a l y z et h ea r t i s t i cs t r a t e g i e so fl a os h e su n d e r s t r a t u mn a r r a t i o n t h ef a c tt h a tl a os h e s u n d e r s t r a t u mn a r r a t i o nc a nb et a k e ni nt h ec l a s s i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s y s t e mi sc l o s e l yl i n k e dt o h i sr e a la n dr i c he x p e r i e n c eo fp o o rl i f e j u s tb yt h er e a s o nt h a tl a o s h eh a de x p e r i e n c e d p o v e r t ya n dh u n g e rf o ral o n gt i m e ,a n dt h a th ew a sv e r yf a m i l i a rw i t ht h eb o t t o ms o c i e t y a n df e l ts y m p a t h ya n dp i t yf o rt h eb o t t o mc o m p a t r i o t s ,h ec a nn a r r a t et h eb o t t o mw o r l d l i v e l ya n dv i v i d l y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a t t e m p t st oe x p l o r et h es h b j e c t i v eo r i g i no fl a os h e s u n d e r s t r a t u mn a r r a t i o nf r o mt w om a i np e r s p e c t i v e s :p o o rp e o p l e ”c o m p l e xa n db o t t o m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x i e j i a i d e n t i t y a n d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p o s i t i o n d e d i c a t i n g h i m s e l f p e r s i s t e n t l yt ou n d e r s t r a t u mn a r r a t i o n 。l a os h ew a sag r e a tw r i t e r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 o ft h et w e n t i e t h c e n t u r y l a o s h e su n d e r s t r a t u mn a r r a t i o n p r o v i d e s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r yc i r c l e sw i t hr i c hs p i r i t u a lw e a l t ha n dv a l u a b l el i t e r a r ye x p e r i e n c e o nu n d e r s t r a t u mw r i t i n g w i t hr e g a r dt ot h i s 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l e g a c y , w es t i l ln e e dt o 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ei tp r o f o u n d l y k e y w o r d s :l a os h e sf i c t i o n s ;u n d e r s t r a t u mn a r r a t i o n ;l i f ec o n n o t a t i o n ;a r t i s t i cs t r a t e g y ;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1 i i 6m 7 4m 60洲8 ii01洲丫 -), ,j、;tj 福建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i v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底层叙事的杰出作家。 与大多数优秀作家出身于书香门第不同,老舍成长于一个贫寒的满族穷旗兵之家。 作为底层的一员,老舍亲缘般地感受着底层生活的悲欢苦乐,真实地叙写了底层贫 民的生死离合。在老舍小说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就是那些因为穷、因为饿而发生 的触目惊心的悲剧。通过对底层穷困原生念的描写,老舍提醒人们关注“穷”所代 表的内在蕴涵,揭示生命的意义与社会的不公。在“底层叙事”的观照视野中,老 舍是一位极有研究价值的代表性作家。然而,老舍底层叙事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尚未 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零散地提及,缺乏系统的阐述。这一论题 所潜藏的意义空间远未被挖掘,值得深入研究。 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是一个既旧又新的论题。旧在于人们对老舍的底层出 身及底层写作的经典性已达成基本共识,相关研究成果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新则 在于,老舍文学与当代“底层叙事”的理论话语有着高度的契合,与当下的“底层 写作”潜隐着广阔的对话空间。一方面,当代“底层叙事”的理论话语为老舍小说 研究开拓了新的观照视野,提供了有效的阐释资源,这使得人们对老舍小说的探索 获得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对老舍小说底层叙事的研究,有可能为当代的 “底层写作”及当下知识分子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带来启发性的思考。“底层叙 事”这一视角疏通了老舍小说研究与当下前沿研究的对话渠道,具有很强的当代性 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着眼于对老舍小说底层人物的人性解读,以阐释老舍底层叙事的生命蕴 涵和人本价值。老舍的底层叙事不只是对底层穷困原生态的展现,更重要的是对底 层苦难所包裹的复杂人性的探索,以及对自我与他者、社会之间矛盾冲突的解析。 “看生命,领略生命,揭示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老舍的底层小说渗透了创作 主体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精神困境的思索,而不是仅仅盘旋于现实苦难的表象悲鸣 不已。老舍把底层人物当作有价值、有尊严的生命个体来书写。他不仅写出了他们 的愚昧、狭隘和落后,也写出了他们在传统文化长期浸润中所流溢的人性之光 峰韧、宽容、旷达以及令人敬畏的牺牲精神,还写出了他们在社会转型和身份嬗变 的过程中,因自我抗争、自我救赎的无助与绝望所带来的灵魂苦痛。本章从独白式 v ,kr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生存危机、贫穷境遇中的人性探寻、生存悖论下的伦理诉求三个角度挖掘老舍底 层叙事的生命蕴涵。 第二章侧重于研究老舍底层叙事的艺术策略,探讨老舍如何实现对底层经验的 成功表述。作家通过展示底层的生存苦难,传达他们内心深处的绝望和无助,以引 起社会的关注与疗救,这是作家写作的基本伦理。然而,巨大的现实苦难往往超出 作家的艺术想象,它的扑朔迷离和纷繁复杂并不容易为人捕捉和理解。要对各种令 人喟叹和匪夷所思的生存境遇进行审视与省察,还需要借助巧妙的文学叙事,重构 一个真实而逻辑化的经验世界,以揭秘现实世界中被遮蔽被封存的真实。文学作为 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它内在的审美规范,如何赋予底层的苦难书写以叙事的说 服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这涉及审美建构的艺术问题。本章从匠心独妙的第一人称叙 事、俗白俏深的语言真味、忆旧仿真的时空建构三个角度探究老舍底层叙事的艺术 策略。 第三章论述老舍底层叙事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体性根源。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 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这不仅表现在他有效地控制叙事节奏,赋予对象以内在固有 的尺度,还表现在他不断地唤醒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记忆,并将自己的审美理想 投射到对象上,以实现叙事的说服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老舍的底层叙事之所以能被 纳入经典的文学体系,与创作主体真切而丰富的底层体验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f 是因为老舍在饥寒与贫困中浸染过,他对底层的百态人生如此熟稔,而内心又涌动 着对底层同胞的爱与悲悯,他才能如此得心应手地为我们呈现一个个生动逼真的底 层世界。老舍对于底层个体生命的真切关怀,对于文学创作所应承担的思想启蒙的 自觉认同,使老舍的底层叙事获得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持久的思想价值。本章从“穷 人扎隋结与底层经验、“写家”身份与启蒙立场两个角度探寻老舍底层叙事的主体性 根源。 文学经典的生命力在于能穿越时空的阻隔,能不断地与不同的时代进行新的对 话,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慰藉。老舍文学的恒久魅力f 在于此。 老舍一己生命对于“穷”的真切体验,已经与穷满人、穷汉人以及整个人类真切的 生命体验达成了沟通与默契。老舍文学也就在这种默契与沟通中传达出叙述背后的 真正意义。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为当代文坛的“底层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经验 和宝贵的精神资源。对于这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还应继续深入挖掘。这既是 当下底层文学的创作吁求,更是文学精神的人i 自j 正道。 v i _旭l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中文文摘v 目录v i i 绪论二1 第一章老舍底层叙事的生命蕴涵:。5 第一节独自式的生存危机。5 第二节贫穷境遇中的人性探寻1 0 第三节生存悖论下的伦理诉求1 7 第二章老舍底层叙事的艺术策略。2 5 第一节匠心独妙的第一人称叙事2 5 第二节忆旧仿真的时空建构3 2 第三节俗白俏深的语言真味3 8 第三章老舍底层叙事的主体探源4 7 第一节“穷人 情结与底层经验4 7 第二节“写家”身份与启蒙立场5 2 结论5 9 参考文献6 3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 9 j 改谢7 1 7 f 、人简历7 3 v i i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i i i 绪论 绪论 新时期以来,因文化视角与老舍世界的高度契合,老舍研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 发展: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理论探索与作品阐释并重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 突破。然而,研究者对于大文化视角的驾轻就熟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研究对象的丰 富性,潜藏着研究单一化的危险。研究视角的更新与拓展早已成为呼之欲出的课题。 研究视角的选择既由对象的独特性决定,同时也要兼顾历史渊源和现实语境的导 向因素。只有寻找到与对象相契合的研究视角,才能给予对象准确的审视和定位, 也才能充分挖掘出研究对象潜在的价值。就在我们关注当代文学的现实语境时,底 层叙事这一个方兴未艾的论题悄然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新世纪的中国文坛,底层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一批作家不约而同地重新将 目光转向底层,书写这一群体的生存境遇和生命体验。一些干u 物设置了底层问题的 专栏,底层这一概念愈来愈频繁地在文学批评中露面。学术界和评论界围绕“什么 是底层”、“文学如何表述底层”、“作家能否为底层代言”等论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什么是底层? 有学者指出,底层一词最早出现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 西( a g r a m s c i ) 的狱中札记,他用了s u b a l t e r nc l a s s e s 一词,可译成“底层 阶级”。葛兰西的底层指在文化和意识上依附或者顺从于支配阶级的从属阶层。乜1 葛兰西的“属下”概念在斯皮瓦克的后殖民论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在著名的 属下能够说话吗? 一文中,斯皮瓦克指出“属下”是极端贫困的一群,是难以 发声的,突出了底层无声性的特征。”底层即“沉默的大多数”,缺乏自我表述的能 力,这一观点还能从经典作家马克思、后殖民批评家萨义德等的丰富论述中获得有 力支持。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同里说到:“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 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这是阐释弱势群体的一个著名论断,被萨义德撷取作为东方 学的卷首题辞。1 在萨义德看来,表述与被表述并非简单的代言关系,而是暗含 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权力制约。简而言之,底层不仅意味着物质的匮缺、 经济地位的低下,同时意味着话语权的缺失、文化资源的贫乏。 ”是小荚、古世仓:拓腱。j 沉寂近i 。年的老舍研究述评,中国现代义学研究从刊2 0 0 3 ( 3 ) :2 6 3 2 8 1 纠刘旭:底层叙述:现代傩讯语的裂隙i :海: :海古篇版 l 2 0 0 6 :2 ”刘小新:底层的自我表述j 公共化,东南学术,2 0 0 6 ( 5 ) :6 - 9 “( 荚) 爱德华w 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 店1 9 9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敞开通往底层的大门”,这是文学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诗经里“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黍离之悲;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 生之多艰”的忧愤之吟;琵琶行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婉 之叹一股股无声的涓涓细流汇成了惊涛拍岸的河川,在历史的隧道中奔涌前行。 底层叙事作为一种抒写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表现主题由来已久,而作为一个明确的 概念被提出,且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叙事形态和自觉的创作潮流,则是在进入2 1 世纪之后。所谓底层叙事,指一种关注社会底层民众,表现底层在社会转型时期生 活型态的创作类型。它所表现的人物主要是当下一些特殊的生存群体:城市罩的农 民工、下岗工人或乡村农民,这是一群游走在城乡边缘、容易被现代社会忽视和遮 蔽的弱势群体。从某种角度看,作家对底层社会的自觉书写,体现了他们积极参与 现实生活的写作姿态,也彰显了他们关注弱势群体的道德立场。然而,围绕知识分 子能否真正为底层代言,学术界有过激烈的论争。清醒者对昏睡者的呐喊、人道主 义者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怜悯、话语权占有者对沉默者的代言在这种表述与被 表述的关系背后,我们似乎能清晰地辨认身份等级的高低之别。沉默是对现实人生 的一种遮掩,而带有等级色彩的表述似乎又带来了新的遮蔽或者道德伪装。当代知 识分子作为底层代言人的合法性问题,成为了当代文坛关于底层叙事的论争焦点。 笔者比较认同这样的观点:当那个“纯粹”的、“真实”的底层尚未由底层自述出来 时,我们无法否认知识分子表述底层的意义,无法避丌社会关系来探讨底层写作中 存在的问题。底层叙事不是纯粹而客观地再现底层遭遇的苦难现场,它的艺术张力 往往呈现在知识分子与底层对话的复杂网络中。“如何再现这些对话关系,并且在对 话网络之中鉴别、提炼和解读底层的诉求,想象底层人物的真实命运如果这就 是现今的底层经验表述,那么,文学有责任提供可以承担的形式。” 实际上,要深化关于底层叙事的认识,我们需要在纵向、横向两个维度上加以 深究:一方面要对2 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底层书写进行梳理,从而为当代的底层叙事 建构自身归属的文学谱系;另一方面要对当下现实世界中的底层与文学叙事中的底 层的关系进行探讨。而追溯二十世纪中国底层叙事的文学传统,探析前代作家如何 感受、表现底层,则是一条亟待人们给予更多关注的研究路径。因为,只有在文学 谱系图的参照坐标中,当代的“底层叙事”爿能得到更为清晰的审视和定位,进而 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欣然发现,在“底层叙事”的观照 南帆:f m 折的突1 1 ;l 关十底层经验的表述,义学计论,2 0 0 6 ( 4 ) :5 0 6 0 绪论 视野中,老舍是一位极有研究价值的代表性作家。 早在1 9 8 2 年,赵园在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一文中指出, 老舍成功地刻画了两类主要的市民形象:家境小康、带有浓厚封建宗法色彩的“旧 派”市民和以城市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城市下层贫民。可归入后一类的作品有:骆 驼祥子、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柳家大院等。这一类小说只是老舍文学的 一部分,然而却是最可珍视的一部分。在这些小说中,老舍描写了城市下层人民的 苦难与挣扎。“说中国城市个体劳动者借了老舍的笔才成为文学典型,是毫不夸张的。 无论在老舍之前抑是之后,找不到另一部作品,将他们的形象写得如此饱满、血肉 充盈。这些城市底层人民的形象,也完全应当看作老舍对于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樊骏的认识老舍一文强调了老舍关注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 内涵,认为老舍“写得最多也最为出色的,是那些居住在大杂院里,奔波于街头巷 尾的平民百姓,尤其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民与恪守传统的所谓老北京。”心1 樊骏还 指出,老舍的创作摒弃了幻想的成分与理想的光照,而力求不加涂饰地凸现生活本 身的严峻与残酷,这是一种“最接近生活的、朴素的、本色的现实主义”。而这一创 作特色与老舍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生活经历和峰实的人生信念息息相关。吴小美、古 世仓的老舍个性气质论分析了老舍的个性气质、文化心理和忧患精神。文中指 出:“任何时候,穷人都是老舍最富感情的自我认定。中国现代作家很少有人像 老舍那样,出于本能地从生命的崇高、求生的欲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意义上认识 贫困”。”老舍带着对穷困原生态的体验,用“血与泪”撰写着贫穷对肉体的摧残和 精神的戕害,他所表现的贫穷对人的全面毁灭,达到了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难以企及 的深度。 此外,关纪新的别样惨淡的“人之初”,孔醉的屈辱与尊严老舍创作 与精神世界的主旋律,孔庆东的老舍与国民精神,于吴燕的人在贫困境地中 的遭际浅探老舍的平民意识特点之一等文章对老舍的生存境遇、精神气质、 平民意识做了深入的剖析。在对单篇作品的研究中,骆驼祥子、月牙儿等描写 底层贫民“美的毁灭”的经典之作备受研究者关注。樊骏的论( 骆驼祥子) 的现 实主义、陈思和的( 骆驼祥子) :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邵宁宁的( 骆驼祥子) : 一个农民进城的故事、许卫的试论( 骆驼祥子) 的语言艺术等从主题思想、主 “赵f 利:老舍北京市民 i :会的表现行j 批判肯,文学评论1 9 8 2 ( 2 ) :3 5 5 0 川樊骏:认识老舍( :) ,文学评论1 9 9 6 ( 5 ) :5 1 7 3 1 吴小天、古世仓:老含个性气质论纪念老禽诞辰i r 川年文学计论,1 9 9 9 ( 1 ) :3 7 4 6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体精神、创作风格各层面解析了骆驼祥子。范亦豪的( 月牙儿) 及其在老舍创 作中的地位、王春林和王晓俞的( 月牙儿) :女性叙事话语与中国文人心态的曲折 表达等对月牙儿做了较为细致的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在2 0 0 9 年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 1 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丽 军和刘永春分别提交了照亮幽暗世界的文学之光:老舍城市底层叙述和底层 叙事视角下的老舍小说,这是研究者不谋而合地、首次明确地将老舍小说放置在“底 层叙事”的视野中加以观照。 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研究者对于老舍底层出身的特殊性达成了基本共 识,对老舍小说一些底层形象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老舍底层小说所潜 藏的丰富内涵还远未被挖掘,相关研究大多是零散地提及,缺乏系统的阐述。老舍 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论题。一方面,当代底层叙事的理论话 语为老舍小说研究开拓了新的观照视野,提供了有效的阐释资源,这使得我们对老 舍小说的探索获得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对老舍小说底层叙事的研究,将 可能为当代的底层写作及当下知识分子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带来启发性的思考。 底层叙事这一视角疏通了老舍小说研究与当下前沿研究的对话渠道,从而使论题具 有很强的当代性和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选择老舍底层叙事的六个经典文本:短篇小说月牙儿、 柳家大院、兔;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鼓书艺人, 从底层叙事的生命蕴涵、艺术策略及主体探源三个维度给予立体的观照和深入的解 析,力图挖掘老舍底层叙事所潜藏的精神资源和艺术经验。从文本出发,立足于文 本形式层面的客观性,同时不忽视文本意义生成的历史性和互文性,从形式建构的 审美效果挖掘和阐释文本的审美意蕴,这是本文秉持的研究之路。在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底层叙事的伟大作家,老舍的底层叙事为 当代文坛的“底层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参照和借鉴。对于这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我们理应深入开掘。 第一章老舍底层叙事的生命蕴涵 第一章老舍底层叙事的生命蕴涵 文学是入学,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恒久魅力的命题。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 于她能给人以向上向善的勇气和力量,能够帮助人们穿越庸常的凡俗,追寻生命的 高贵与神圣。“文艺,从一个观点来看,是人对人类的关切。 “文学使人们明白 什么是人。”昭1 老舍一生对“人”充满了兴趣,看生命、领略生命、揭示生命,成为 了老舍文学的核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诗人”d 1 ,老舍以饱含 挚情的笔力将贫寒的、暗无天同的底层世界领入熠熠生辉的艺术殿堂。在老舍的底 层叙事中,穷得只能卖力卖汗的车夫、卖良心的巡警、卖肉的妓女、卖手艺的江湖 艺人等这些位于城市最底层的贫民都得到了充分而形象的体现。老舍的底层叙事不 只是对底层穷困原生态的展现,更重要的是对底层苦难所包裹的复杂人性的探索, 以及对自我与他者、社会之间矛盾冲突的解析。它不是仅仅盘旋于现实苦难的表象 悲呜不已,而是渗透了创作主体对于生命个体的终极关怀和生存境遇的理性思索。 文学对社会历史的担当,是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存在和发展中被确认和表现出来的。 正是在对底层世界诸多生命现象及其特有内涵的表现中,老舍的底层叙事获得了丰 富的生命蕴涵和持久的精神价值。 第一节独白式的生存危机 查尔斯泰勒认为:“研究一个人就是研究这样一个存在,他只存在于某种语 言中,或部分地由这种语言所构成。”。钉语言是思想的工具,是人类交流沟通的载体, 只有通过语言人们才能积极地建构自我与他者、社会的关系。言语交流本质上是人 把握世界并赋予自身经验以意义的独特方式,它对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具有极大的价 值。然而,底层是沉默的大多数,缺乏自我表述的能力。言说能力的匮缺不仅使个 人难以通过积极的对话能动地建构与他者的关系,而且意味着底层难以进入公共文 化空间参与社会资源、权力话语的角逐。在老舍的底层叙事中,我们发现了底层人 物难以自我言说的独自式的生存形态,以及这种生存形念所潜伏的认同危机。下文 以经典文本骆驼祥子为研究个案,从底层经验表述的角度,解析祥子的生存形 “老舍:妇殳。j 文艺= ,老舍伞集( 第1 7 卷) 北京:人民文学版朴,1 9 9 9 :4 9 纠老舍:义艺中的典型人物,老含伞集( 第1 6 卷) ,北京:人民文学: :版朴,1 9 9 9 :5 2 0 “赵矧:老含北京市民 i :会表现并j 批判嚣,文学评论。1 9 8 2 ( 2 ) :3 5 5 0 ”企尔斯泰勒:自我的限源:现代认i 卅的彤成,南京:译林;l j 版i :,2 0 0 1 :4 8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态,并反思底层独白式的生存危机。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经典之作,它生动地刻画了车夫祥子从自尊自强到自贱 自虐、从追求进取到堕落沉沦、从道德至上到价值虚无的人生旅历和心灵轨迹。骆 驼祥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这一 文本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笔者捕捉到的一个切入点是祥子的静默寡言。很多 研究者也许会把祥子的“不喜欢说话”当作性格特征自然而然地接受,认为这并不 足以构成问题。但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实在用了太多的笔墨刻画祥子的缄 默。这不禁引发我们思考,如此突显祥子的沉默有何深刻的用意? 沉默的背后是否 潜藏着深层的隐忧? 小说一丌场,作者就为祥子竖起了沉默而唪壮的“一棵树 的形象: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 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述。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 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他 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 祥子平常很不喜欢说话,在小茶馆罩,虽然他很留心地听着车夫们的谈话,却 始终一语不发: “他没法,也不会,把自己的话有头有尾的说给大家听;他只能由别人的话中 吸收些生命的苦味,大家都苦恼,他也不是例外;认识了自己,也想同情大家。大 家说到悲苦的地方,他皱上了眉;说到可笑的地方,他也撇撇嘴。今天仿佛是 头一次觉到,他们并不是穷说,而是替他说呢,说出他与一切车夫的苦处。” 当祥子积攒多时的钱遭到孙侦探的勒索时,他唯一的反抗只有那一声带着哭音 的“我招谁惹谁了”。他不是把心中的怨恨掷向勒索者,而是自怨自艾。钱被抢走后, 走投无路的祥子: “他很愿意和老程谈一谈,可是没话可说,他的话不够表现他的心思的,他领 略了一切苦处,他的口张不开,象个哑巴。买车,车丢了;省钱,钱丢了;自己一 切的努力只为别人来欺侮;谁也不敢招惹,连条狗都得躲着,临完还是被人欺侮得 出不来气! ” 又老又丑的虎妞引诱祥子,祥子不幸掉入性诱惑的陷阱,不得不与她结婚,并 第一章老舍底层叙事的生命蕴涵 用她的私房钱买了车。然而,命运像个鬼影,永远握不住、抓不牢。不久虎妞因难 产而死,祥子只得卖车料理丧事。经历了三起三落的祥子更不爱说话了: “原先他的神气很象风暴后的树,静静的立在阳光里,一点不敢再动。原先他 就不喜欢说话,现在更不爱开口了。天已很暖,柳枝上挂满嫩叶,他有时候向阳放 着车,低着头自言自语的嘴微动着,有时候仰面承受着阳光,打个小盹,除了必须 开口,他简直的不大和人家说过话。” 在文本中,我们还能找到祥子静默寡言的大量铁证。祥子“不愿多说话”,“他 的话只能圈在肚子里,无从往外说”;在人和车厂,他总是容忍缄默,“谁爱说什么, 就说什么。他纳住了气”。祥子有话难言,有苦难诉,他不懂得表达自己,只能选择 一种单向性的倾听和缄默,而不是双向的交流和积极的沟通。不能言传一个真实的 自我,也就很难获得他人的理解与帮助,祥子只能憋着一肚子的委屈与无助,艰难 地过活。 老舍在我怎样写 骆驼祥子) 中写道:“我所要观察的不仅是车夫的一点点 的浮现在衣冠上的、表现在售语姿态上的那些小事情了,而是要由车夫的内心状念 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 老舍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塑造祥子静默的言语姿态,且“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老舍显然意识到了自我表述能力在祥子身上的匮缺,这一 理性的自觉是否影响了作者对人物悲剧命运的设计? 祥子外表的静默寡言是否与内 心的矛盾焦灼形成强烈的对比? 自我表述能力的缺失与祥子偏执的个人主义是否存 在紧密的联系? 即使作者对人物的把握更多地源于直觉与感悟,但对以上问题的思 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地解读祥子的生命蕴涵和悲剧意义。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随着自我感的丧失,与之俱来的是我们 丧失了用来彼此交流深邃的个人意见的语言。”心1 反之,个体语言的缺失在某种程度 上是自我感丧失的一种表现。自我感是指一种自我价值感、自我意义感。自我感的 丧失j 下是个体身份焦虑和认同危机的明显征兆。祥子出身农民,如果没有失去几亩 薄田,他极有可能靠那几亩地安身立命,根深蒂固地依附于自己所属的社会角色。 “老舍:我怎样。q ( 骆驼 t 了) ,罾含义集( 第l 5 卷) 。北京:人民文学 j 版祉, 9 8 9 :2 0 6 “罗洛梅:人芝自己贵阳:贵州人民版祉,1 9 9 1 :- 1 5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土地赋予了农民较为稳定的身份感体验,但随着土地的丧失,祥子的生存之本没有 了,作为农民的身份感也随之动摇。在切断与乡土的联系之后,祥子必须重新寻找 和确认自己在都市社会的身份归属。不幸的是,进城后的祥子只能当车夫。车夫是 一个流动性很强的职业,且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但是,即使在这个营生里,要强 的祥子也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与聪明。祥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拉上自己的车,成为一名 体面的高等车夫,这是他对自我身份的诉求。对祥子而言,车是“他的志愿、希望、 甚至宗教”。车不仅是高等车夫这一身份的重要标志,还是祥子生存信念和生命意义 的象征。祥子对车的孜孜以求恰恰体现了他对确认自我身份的迫切渴望,同时也是 其身份焦虑的一种表征。 进城后的祥子为自己设想了一种生活,那就是拉自己的洋车,成为高等车夫、 超人车夫。“不拉着自己的车,他简直象是白活。他想不到作官、发财、置买产业; 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祥子相 信,拥有自己的车只是时间问题,是一个必能达到的目标,绝不是梦想。我们发现, 祥子把自己所想象的生活当作必然的真实,把自己所设想的身份当成了唯一的确认。 祥子对车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望,为了能拥有自己的车,他“象一只饿疯的野兽”似 的拉车挣钱。祥子对自己健壮的身体和要强的德行有着强烈的个人崇拜,他略信依 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祥子不想别人,不管别人,他只想 着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个人的偏执与幻梦蒙住了祥子的眼睛,他对周围的现实 环境漠不关心。祥子越是想占有“车”,就越是忽视了客观现实的存在,越是淡漠了 自己与“人 的关系。他长期地固守着自己的沉默,而当沉默成为一种习惯,当独 自成为生活的常态,祥子便渐渐地沦为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独白式的生存方式在很 大程度上割裂了祥子与“人”维系情感的纽带。祥子显然没有意识到,“人”远比“车” 更为重要。他不是从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而是 把生存的信念转移到对“车”的占有。显然,这是人的一种物化,即使祥子有了自 己的车,也无法得到所渴望的满足。在祥子与车的关系中,祥子拉车、买车、卖车, 看似一个具有能动性的生命主体。但实际上,随着三起三落的坎坷遭遇,车已渐渐 成为限制、束缚祥子生活选择、个性发展的异己力量,而祥子则成为了车的附庸, 丧失了能动的主体性,沦为了被奴役、受拘限的异化物。 查尔斯泰勒认为,“一个人不能基于他自身而成为自我。只有在与某些对话者 8 第一章老舍底层叙事的生命蕴涵 的关系中,我才是我。”人是通过与那些和自身相关的“他者”进行互动交往才成 为生命主体的,对话性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属性。而带有个人主义偏执的祥子显然忽 视了“他者”的存在意义,他为自己构想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因循着自己所认定的 规则亦步亦趋。个人主义的偏执使祥子维持着独白式的生存方式,而独自式的生存 方式使祥子更深地陷入了个人主义难以自拔的深渊。当命运露出狰狞的面目,当死 亡消解了生活的所有意义时,人就必须直面现实、直面虚无。然而,面对现实的种 种残酷,祥子已经没有勇气独自承担了。尽管祥子后来悔悟了:“人是不能独自活着 的独自一个是顶不了天的”,但他已经无力改变,走向沉沦成了他生命的归宿。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生活在都市的底层,他无法获得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合 法性身份,遭遇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当他面对生活的各种不幸时,他往往独 守着喑哑无声的个人世界,咀嚼着底层生活的辛酸苦涩。祥子难以向他者倾吐自己 的心声,更难以向社会发出呐喊与控诉。语言表述能力的缺失容易使人自我封闭, 陷入独白式的生存形态,从而变得狭隘和偏执。反之,敝丌式的对话能够使生命个 体从自我的奴役和拘限中解放出来,获得站在他者的位置观照自我、认识自我的自 由。从独白到对话,这不仅是一种占浼方式的转变,更是积极地建构人与人之间能 动关系的表征。在骆驼祥子中,我们惊异而欣喜地发现静默寡言的祥子也有滔 滔不绝的时候,只不过这在祥子生命中仅有一次。显然,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设计。 祥子唯独一次酣畅淋漓的倾诉发生在前去投靠曹先生之时。在祥子心中,可以 投奔、可以依靠的只有两个人小福子与曹先生。祥子相信,曹先生是“圣人”, 他必能原谅他,帮助他。也许正是这种信任打丌了祥子的话匣子: “事情,一件挨着一件,全想由心中跳出来。事情自己似乎会找到相当的字眼, 一句挨着一句,每一句都是实在的,可爱的,可悲的。他的心不能禁止那些事往外 走,他的话也就没法停住。没有一点迟疑,混乱,他好像要一口气把整个的心都拿 出来。越说越痛快,忘了自己,因为自己已包在那些话中,每句话中都有他,那要 强的,委屈的,辛苦的,堕落的,他。说完,他头上见了汗,心中空了,空得舒服, 象晕倒过去而出了凉汗那么空虚舒服。” 我们发现,祥子是如此渴望和珍视“心”的诉说。血汗与苦痛凝成的记忆是不 查,j ;斯尜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湃i :海:译林版i q :2 0 0 l :5 0 - 5 l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随便说着玩的,一说起来也不能掐头去尾。每一滴汗,每一滴血,都是从生命中 流出来的,每一件事都有值得说的价值和意义。祥子也觉得奇怪,自己竞能说得那 么长,说得那么畅快。祥子与曹先生的这次对话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事情, 工钱,小福子,在几句话里美满的解决了一切,想也没想到呀! ”积极能动的对话确 实给祥子带来了身心的愉悦和满足,还带来了新的、料想不到的希望。 然而,祥子的满足和希望转眼间就灰飞湮灭了。自认为要强的祥子在经历了接 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后,他已不再要强。当祥子去找小福子,准备对她说些更知心的 话时,他才发现小福子早在几个月前就吊死在白房子附近的树林里。小福子是祥子 的命啊,两个地狱中的人本打算抹去泪珠而含笑携手前行的,可她已作了吊死鬼: 祥子绝望了,很快成了行尸走兽。“祥子又恢复了他的静默寡言。一声不出的,他吃, 他喝,他掏坏。言语是人类彼此交换意见与传达情感的,他没了意见,没了希望, 说话干吗呢? 祥子什么都不想改变了,他依旧固守沉默,长久的死一般的沉默。 老舍是冷静而清醒的,他并没有让小说人物服膺于自我的意愿,而是让人物循着性 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去演绎独自的悲欢。 通过对祥子独自式的生存危机的解析,我们发现,老舍显然意识到了经验的自 我言说在底层人物身上的匮缺,以及这种匮缺所潜藏的认同危机。这种意识既来自 于老舍对底层生活真切而深入的体验,也源于老舍对底层社会现象理性的审察和思 索。底层话语权的丧失,这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老舍对此有着清醒的自觉, 他在文本世界中逼真而微妙地揭示了这一忧愤深广的现象。争取底层说话的权利, 让底层自己说话,也许老舍并没有如此清晰的意义诉求,但他的话语实践却巧妙地 实现了这一叙事意图,这应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与关注。 第二节贫穷境遇中的人性探寻 身处底层的人有其共通性,都需要直面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乏。然而,他们的 差异性与独特性并不能因此而被抹煞。他们首先是人,有着不同的性格脾气、生活 阅历、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有着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并非打上阶层烙 印的“形象大使”。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存在,穷人并不因为身处底层,就格外地 高尚可敬,或者愚昧卑下。底层中有互助友爱、甘于自我牺牲的人,也有自私虚伪、 以卑劣手段加害于人的人。他们并不都善良,也并不都邪恶。底层不是单一、纯粹 1 0 第一章老舍底层叙事的生命蕴涵 的阶层,反而因其生存境遇的贫穷、困窘和边缘化,使人性更容易穿透含情脉脉的、 虚饰的面纱,从而显露出善与恶混合的本真形态。 老舍的底层叙事不只是对底层穷困原生态的展现,也不仅是盘旋于现实苦难的 表象悲鸣不已,而是渗透了创作主体对底层苦难所包裹的复杂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看生命,领略生命,揭示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 老舍一生对于“生命”这个 世界上最大的谜团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好人与恶人不是一种代表人物,而是真的人; 那就是说,好人也有坏处,坏人也有好处”。老舍把底层人物当作有价值,有尊严 的生命个体来书写,他不仅写出了他们的愚昧、自私、狭隘和落后,还写出了他们 在传统文化长期浸润中所流溢的人性之光。老舍的底层叙事潜藏着对复杂人性的发 现和探索,而这一层面的意义和价值往往被历史的思维定势所遮蔽。“小说观察者与 探索者是这位真正的小说家的核心画像,而这至今并未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心1 老舍对底层的书写也许不如鲁迅深刻、睿智,但是出身、成长于底层的人生阅历和 生命体验,使老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底层的苦乐悲欢,并磨砺出一种能够透视纷繁 复杂的底层世界的洞察力。阅读老舍,我们不仅要从嬉笑与荒诞中看出庄重与肃穆, 还要从芸芸众生的本相中体认和剖析人性的复杂与丰富。下文以柳家大院、我 这一辈子和鼓书艺人为解析对象,试图挖掘贫穷的生存境遇所彰显的隐秘人 性。 短篇小说柳家大院讲述了在北平一个穷苦潦倒的大杂院里,公公、小姑子 和丈夫虐待小媳妇导致她上吊自杀的悲惨故事。这是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小 者的悲剧,老舍非常注意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 小说开篇颇有说书人丌讲的味道:“这两天我们的大院罩又透着热闹,出了人 命。”这是一个大悬念,一下子就唤起了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