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农村中学干群信任及相关组织变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和谐价值取向下中学教师的教育公平观研究和谐价值取向下中学教师的教育公平观研究 姓名:赵真真 导师:唐荣德 专业:教育学原理 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年级:2005 级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在教育领域,教育公平能促进教育自身和谐发展, 是教育主体充分享用教育资源,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中学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 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学校教育阶段,中学教师的教育公平观念的树立,对于每个中学生在现 有教育条件下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教育公平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国外,古希 腊公民民主意识的影响下,产生了开放式社会和自由教育的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 想先驱明确要求把“公平”推行到教育领域,并从多个视角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念。 我国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折射出超越民 族、地域、贫富差异的朴素的教育公平观;以后各历史阶段的教育家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 了发展,逐渐突破阶级、阶层、性别差异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在法律层 面保障了“有教无类” ,此“类”是更加全面的“类” ,涵盖了不同地域、民族、性别、阶 层、个人天赋的任何人都具有受教育权利之意。制度保障下教育公平的真实实现最终取决 于对学生的直接施教者教师。 当前中学教师对学生主体性有了一定的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渐有开放、自主、民主的 倾向,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课堂上: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而抹煞了平等,异化学生的公平话 语权、对部分学生淡漠处之;课堂外:非正式交往中言语行为显失规范,教师遮蔽下学生 虚假存在。以上种种都揭示了中学教师的教育公平观中不和谐因素。究其原因可从三个方 面加以考察:社会转型是导致教师观念转变的根本原因,学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又直接影响 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另外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其教育公平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因素。 在和谐价值取向下,教师要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点,合理分配教育利益, 协调平衡教育主体关系,并对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公正的价值判断,以达成教育主体自身、 教育主体之间以及整个教育活动的协调、平衡、有序发展。保证学生人格尊严的平等,是 各个历史时期都应首先遵守的起码原则;对话语行为习惯、教育方法进行反思,规范自身 言行,创建师生公平对话空间,是形成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的必要前提;树立科学的学生 观,珍视每位学生的质疑与异议,发掘每位学生无限可能的发展性,是对学生生命个体全 面认识,适当引导的先决条件;关注学生差异、统筹全体学生的教育利益分配,达成平等 与效率的兼顾,是教师公平观关照下使每位学生自身得以最大限度发展的最终指向。 关键词:关键词:和谐价值取向 教育公平观 中学教师 ii a study on educational justice inten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 teachers under the harmonious value tendency zhao zhenzhen, postgraduate of 2005 major in educational principle speciality: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upervisor: prof. tang rongde abstract justice is the core value in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justice can promote the education to grow harmoniously, and it ensures the educational parts to make full advantages of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develop themselves roundly. secondary education is the most critical stage of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youngsters growing. the setting of the middle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justice inten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for every students to obtain the farthest development under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conditions. there are different social value tendenc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educational justice intention also will be changed. overse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greeces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the thinking of open society and free education appeared. neoteric bourgeois ideology pioneers in the west required explicitly “justice” to be pushed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they also proposed several different educational justice inten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confucius-a famous educator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brought forward the educational idea that “teach without discrimination” and “te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aptitude” , and these thinking reflect the educational justice intention which is naive because they beyo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different zones, as well as rich ones and poor ones. the later educators developed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onfucius, and broke through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al injustice gradually brought by th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classes, different estate and different sex. in recent years, “teach without discrimination” is guaranteed by the law in our country. the scope is more comprehensive, which means anybody has the right to be educated no matter where it lives, which class and nationality it belongs, as well as if its him or not.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justic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ystem ultimately depends on the teachers who give the direct teaching to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middle school teachers begi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regarding students as the principal parts. there are still a great many of problems though the teach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opening, freedom and democratic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in the class, some teachers iii obliterate the equality, alienate students rights for airing their opinions, and brush aside some students as their seeking for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 after the class, the diction and behavior of some teachers are obviously nonstandard in informal intercourse. all these above open out the disharmony in middle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justice intention.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irstly, social transition resul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concept; secondly, the continuous reform in school education influents the teachers educational concept directly; finally, their own stuff is a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form of the educational justice intention. under the harmonious value tendency, teachers should distribute the educational benefit reasonably, harmonize and balanc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rincipal parts of education, and estimate justly the value of their own educational behavior based on the point of all-round and harmonic development of the total students. thus the principal part self of education and entire educational activity would develop harmoniously, evenly and orderly. it is a minimum principle to ensure equality in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in each historical period. pondering the used diction and behavior, as well as the methods of education, normalizing the diction and behavior oneself, founding equal communion interspac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ecessary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intercourse harmoniously. building scientific concept of students, prizing the oppugn and exception of every students, exploring the students possible development is the precondition to understand student individual roundly and induct them properl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planning the distribute of educational profit, considering equality as well as efficiency, is the ultimate orientation to make each students develop farthest under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justice. key words: harmonious value tendency; educational justice intention; middle school teachers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一、绪论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1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为中学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为中学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思想, “和谐”再 一次为人们所关注。 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 要求人们把视野扩展到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统筹各种因素,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教育,作为 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新的历史 时期,有必要对和谐价值取向下的教育进行重新审视。教育要发挥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 必须以自身的公平为前提和基础。如果教育本身不公平,其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就无从发 挥,甚至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中学教育关注的对象是心理、生理都在快速发展的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学生,想法萌 生,但不够成熟;凸现个性,但方向不明确;追求独立,却又无力离开父母、老师的帮助。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逐渐形成,而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对青少年的培养 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办好中学教育, 是多年来中外教育家悉心研究的一个问题。 和谐社会较以往社会的中学学校教育应该有哪些新特点?当前的学校教育是否存在与和 谐价值取向不相吻合的因素?这是我们亟需认真审视、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2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对“教师”的公平观进行深入探究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对“教师”的公平观进行深入探究 公平是一个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永久命题,但同时,公平又是一个与特定历史境遇和 历史任务密切相关的时代命题。教师的公平观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教师对公平的理解 的不断深入而改变。 现时期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教师作为青少年的引路人,其自身首先必须要理 解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和谐社会就要求社会阶 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任何阶层不应以任何理由人为地设置障碍,排斥其他阶层 的社会成员进入本阶层。从这一层面要求延伸至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 平等地接纳社会各阶层的适龄儿童,给予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教师要树立教育公平 观,在施教过程中应始终以“公平公正”为行为准则,公平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教师如 何树立教育公平观?树立怎样的教育公平观?如何处理学校教育中与学生、学校之间的关 系才是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深入研究。 3打破传统的审视思路从观念层面研究教育公平问题凸显必要打破传统的审视思路从观念层面研究教育公平问题凸显必要 以往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多是从经济、政策等宏观层面展开分析的。在中国知识资源 总库中对自 1979 年到 2007 年的关于教育公平的期刊、重要会议论文、报纸和硕博论文进 行检索不难发现,资料对教育公平的论说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 问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等宏观问题,观 2 念层面的研究并不多。以“教育公平理念”和“教育公平观”为检索词的文章只有 16 篇, 而其中关注到中学教师的教育公平观念对教育教学影响的作用的研究占的分量很小。 我国国情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是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客观问题,国家已 经认识并作宏观调控;在高等教育、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国家出台的宏观政 策也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些将在制度层面上保障教育公平的尽大可能的实现。而得到 受教育机会的青少年就一定会享有真正公平的教育吗?这就要看教师的作为。 如前面分析所说中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在其发展中的作用非常之关 键。美国哲学家、教育哲学家伊斯雷尔谢弗勒曾指出:学习的能力并不是一种无限的、 可供学习者随便浪费的资源。 保证在这一关键的学习阶段已获得教育机会的中学生获得 真正公平、充分的教育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而观念是指挥行为实践的首要因素,因此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微观层面审视当前中学教师的教育公平观。 (二)研究的意义(二)研究的意义 对中学教师的教育公平观的研究十分紧迫,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宏观层面: 对社会公平达成以及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微观层面:对中学教师的教育公 平观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感受公平,进而有利于中学学校教育 形成公平和谐的良好氛围。 1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公正的达成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公正的达成 自 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2007 年 3 月份召开的第十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至 2008 年 3 月份的第十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热点议题之一始终是构建和谐社 会。可以看出“和谐”已经也将继续是一切工作的核心,一切工作的目标。公平是建设和 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没有社会的公平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教育家林砺儒曾鲜明地提出教育 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说“教育为政治服务是历史的社会的必然事实,倘若不自觉地为进步 的政治服务,便不免不自觉地为反动的政治服务,这里断没有中立的余地” 。 教育公平作 为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系统的延伸和体现,在构建和 谐社会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基础性推动作用。因此分析、研究教育公平对于整个社会公平公 正的达成有举重轻重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推动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教育公平观作为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在现时代有其特殊的内涵及要求,和 谐社会中的教育公平是以人文关怀、高效率、可持续发展为内在要求的公平,片面、狭隘 的公平观势必影响和谐的达成。本研究通过梳理以往学者、教师的教育公平观,重新审视 美伊斯雷尔谢弗勒著,石中英,涂元玲译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6:3 陈景磐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10 3 当前的公平观,探究和谐价值取向下对教育公平观的新要求,对于形成新的教育公平理论 体系,指导教师树立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公平观有指导意义,进而对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具有指导意义。 3有利于学生感受公平促成其健康愉悦生活有利于学生感受公平促成其健康愉悦生活 一方面,教师树立公平观念、实施公平教育,让学生对公平有直接的感受,对于学生 自身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公平意识的养成,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的养成都有直接影 响。另一方面,教师公平观的树立,是保证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最大限度获得公平教育 的前提。能使青少年在接受教育时处在一种师生平等、同学平等的祥和氛围中,能促成学 生在学校中平稳度过从幼稚、懵懂到成熟、理智的关键阶段,使其在接受学校全方面教育 的过程中愉悦成长。 4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促成自身发展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促成自身发展 纵观近些年的文献资料,发现已有不少学者对公平、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系统详尽的 研究与分析,然而关注教育的施教主体“教师”的教育公平观的却并不多。新的历史 时期,提高教师素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学校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本文以 中学学校教育为研究环境,以中学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学校观察、结合文献研究, 对当前中学教师的公平观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在观念层面肃清教师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和理 解,促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按教育公平的应有之意实施教育活动,进而利于提升教师自身 素养。 5为中学实施公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学实施公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对中学教师的教育公平观的研究在中学学校教育层面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改进教 师微观层面的影响,促成学校整体的公平教育的实现。社会的转型、教育自身新旧体制理 念的碰撞促使学校给教师提供了更加自由、开方、自主的教育空间,同时学校政策、制度 较为频繁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学校教育增添了一些混乱、无序,教师树立适应当前 教育发展形势、每位中学生更大发展需要的教育公平观,有助于学校改革的顺利推进,有 助于学校形成相对稳定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文献综述(三)文献综述 对于教育公平,国外和国内都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研 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公平理念。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的教师,受其影响 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公平观。 1国外关于教育公平的典型理论国外关于教育公平的典型理论 当代国外在教育公平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位代表,他们分别从教育的三阶段 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有差别的公平等不同角度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各阶 段教师的教育公平观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4 (1)教育机会均等观 196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详尽阐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主要包括“消除歧视” 和“消除不均等”两部分。科尔曼在 1966 年发表的教育机会均等观念 (即科尔曼报 告 )中,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观,即实质均等观,这是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的重大突破。 j科尔曼对教育公平进行了历史的、纵向的思考。他通过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 考察,归纳出这一概念的四种涵义: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 目标出现;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 公款资助的教育;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 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 ,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在自由 主义的理论中, 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 科尔曼还指出, 教育机会的均等, “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 。这也是科尔曼对教育公 平研究得出的较前人更加客观的、理智的结论。 (2)教育三阶段公平观 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在 20 世纪 80 年代,对教育公平作了动态的、较为全 面的界说。他认为教育公平有三层涵义: “教育起点的公平,指入学机会均等,即尊重和 保护每个人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 即保障教育权利平等; 中间性阶段即教育过程的公平, 指在起点不公平的现实中,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平等,包括再教育 过程中和师生关系的互动中微观层面的平等;最后目标即教育结果的公平,指最终体现在 学生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平等,即教育质量的平等。 ” 胡森认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归咎 于学校教育本身,正是由于学校教育强调了平等对待每个人,而使一些遭遇到遗传缺失、 社会缺失、文化缺失的人失去自己的发展机会。他建议学校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他自己发 展的教育条件与机会。 胡森把教育公平分成了起点、过程中以及结果三个教育过程的公平界说,形成了效率 优先的起点平等论,公平优先的过程平等论和突出个性发展的平等论,从而使教育公平更 加具有阶段针对性。对教师的教育公平观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在起点不公平的现实中,教 师可以通过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形成公平的教育过程,即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 中可以对教育公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胡森的教育思想暗含了教育要给予每个个体个性 发展的实质均等观,认识到学校教育的绝对化平等会导致天赋、个性不同的人失去充分发 展的机会,这对现在的学校教育具有警示作用,即防止学校教育走向绝对平等的极端。 (3)差异公平观 哲学大师罗尔斯把公平分为“均等性”的公平和“非均等性”的公平,即“平等地对 待相同者”和“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 。为了保证公平的实现,罗尔斯提出了关于公平的 瑞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目标a见: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9:206-217 torston huson: a marriage to higher education, jourm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0,vol.51.no.6. 转引自:陈洁胡森:一 位教育学家的学术生涯及其启示d苏州大学2004:12 5 三条原则,即: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广泛的、与其他人相同的自由;一个人获得的不均等待 遇,如地位、职位、利益等应该向所有人开放;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就应该用“补偿利 益”的办法来保证。 罗尔斯对公平的分析,对人们研究教育公平也有很大的启发:首先,教育公平不应该 是教育的绝对均等, 不考虑客观因素、 盲目追求教育资源的绝对均等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其次,教育公平不应该是强制性,应首先以每个受教育者能获得最广泛的、与其他人相同 的受教育自由为前提;再次,教育资源拥有丰富者应该向其他人开放,而处于教育资源稀 缺状态的应该获得“补偿利益” 。 2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的研究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的研究 在我国,系统地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教育公平作 为教育民主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才逐渐成为社会以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各种论说的争论也 激烈起来。下面就关于教育公平观的研究文献作粗略梳理,以为进一步思考新形势下的中 学教师的教育公平观问题作理论基础。 (1)教育伦理学中的教育公平 教育伦理学中,教育公平主要指发生利益关系的各类教育主体(包括学生、家长、学 校、地区等)在教育资源(包括入学机会、教育条件、教育服务、就业机会等)的获取、 分配、占有、享用等方面所具有的公平权利,它表现为“给每个人他所应得的”这种基本 形式,即使人们的应得权益得到平等的维护,应得的义务得到平等的履行,应得的责任得 到合理的分配。 很多学者从公平与正义的关系这一角度考查教育公平。罗尔斯认为,不 平等并不意味着不正义,只要它符合两个正义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 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 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个人的利益;并且 依系于低位和职务相所有人开放。 我国很多学者受罗尔斯正义二原则的启发,对教育公 平进行基于正义的差别与效率的思考。 (2)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公平 20 世纪 90 年代初,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多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有学者开始意 识到以往基础教育追求公平性为由采取的单一的政府计划机制管理教育,不但没有达到公 平的目的,反而造成了效率低下。之后,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政策逐渐渗透到 教育领域,由于各地贫富差距开始拉大,而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政策难 免导致各地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学者开始反思究竟何为“公平” ,在 1992 到 1995 三 年时间里,对公平的内涵就有 17 种不同的提法。此时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界定也带有经济 学意味,视教育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部门,把教育公平的内涵分为三种类型,市场的、社会 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74-76 转引自周倩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公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10-11 陈大超,齐岩基于正义的教育公平与效率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 罗尔斯著,何怀远,何宝刚,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6 6 的和观念上的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效率达到最大化的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对此配置 的主观价值判断 。教育公平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公平享用。有研究者归纳为四种情 况:一是特定条件下的平均分配;二是机会均等;三是收入的合理差距,合理差距是一个 心理认知的区间,具有历史性、动态性和相对性;四是公平来自认同。有学者按教育资源 分配方式的不同把教育公平的演变分为权力公平、能力公平、金钱公平三个阶段。即:封 建社会和中世纪欧洲,教育资源的分配以父亲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为依据;发展至教育 资源分配以学生的能力为依据;当人们意识到高等教育也是个人投资后,能获得社会声望 和经济利益时,享受高等教育者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就逐渐被人们接受。 (3)教育法学中的教育公平 教育法学中的教育公平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强调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给予。受教育 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 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 2000 年,中国教 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专门研讨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 平问题,与会者认为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真正的教育公平必 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的存在,同 时认为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区域的概念。会议将教育公平界定为:公民能够 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教育资源的状态 。 (4)教育哲学中的教育公平 2006 年全国教育哲学年会的讨论议题即为“教育公平与社会变革” ,学者们对教育公 平作了哲学解读 。教育哲学视野中,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追求 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应该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教育公平是一个反映相对 性的范畴,而不是反映绝对性的范畴,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而不是反映教育量的范畴。 教育公平就是教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 (5)教育生态学中的教育公平 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中,教学班级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个性不同的学生协调配合,才 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传统的教学针对学生的差异,让学生适应老师的教学,老师使 用统一的教案,这种教案实际上是建立在假设所有同学的知识结构与水平、心智水平等的 平均数值基础上的,而这种假设当然是不存在的,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学习跟不上有的学生 学习需要不能满足,他们都要适应教师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只是选择学生 (如按成绩分成快、慢班等)来企图消除学生的差异,而不是积极适应学生,把学生的差 郑晓鸿教育公平界定 j教育研究,1998,(4):4 周倩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公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10 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 j教育发展研究,2001,(2):62-64 钱志亮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探索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 10 次年会综述 j 中国教育学刊, 2001, (1):6162 赵煦2006 全国教育哲学年会暨国际教育哲学研讨会议综述 j中国德育,2006,(10):92 7 异看成是教学的障碍。 (四)基本概念界定(四)基本概念界定 1和谐和谐 我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和” 。 易经中, “和”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尚书 中, “和”被广泛用于描述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思想家们把“和”作为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加以研究,揭示了和谐的价值、本质和机制。 孔子的学生提出“和为贵” ,即对“和”作了“贵”的价值判断。孔子则提出“和而不同” 的观点,揭示了和谐的本质内涵。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思想,是个、群关系,人 我关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出一系列旨在实现人际与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以及建 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道家是以主客关系、物我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追求的 则是人自身内部的和谐,突出人性、人格、人的价值、人的自我觉悟,突出了人的内在世 界的和谐与平衡。 同样,西方哲学史上对和谐的研究也源远流长。其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从总 体上看重和谐的价值,即总体的和谐;其二是具体的分析和谐的本质和机制,即“具体的 和谐”或“辩证的和谐” 。前者特别强调和谐统一,体现了在社会斗争中的一种中庸、调 和思想,在近代这种和谐观也体现了人们企图建立一种彼此协调而又自由竞争的总体经济 体系的价值取向; 后者则强调存在差异与对立的和谐的本质, 认为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 这种“对立和谐观”以矛盾、差异、对立、斗争这些范畴大大丰富了“和谐”理念的内涵。 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体内多种因素的差异与协调。有学者把和谐界定为一种主观感受,认 为和谐是主体从价值论角度出发对事物发展的协调性、完整性、秩序性和合乎规律性存在 状态的主观感受。即认为和谐是主体对事物特定状态的价值认同,反应了主体的价值目标 和价值追求。 根据对以往和谐观的研究,本文认为和谐是指人或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协调、平衡、 有序的发展状态,以及人对此状态的价值认同。 2公平公平 在西方,公正、公平、正义是同一个词,即 justice。据考证,公平观念在公元前 30 世纪的古埃及已经出现,教人稼穑的俄塞里斯神被人们称为公平神。他以是否勤于稼穑来 判断人生前的善恶。可见,公平最早是以劳动作为评价依据的。 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到来,公平的重心由“劳动”上升为人的一种美德、社会的一种准 则。苏格拉底认为,公平是指导如何行动是最好的,是“美德与知识的同一” ,公平是一 种美德。柏拉图则认为公平就是各司其职、各尽其序,各得其所。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公平 理解为各种德行的总称。 徐士芳,李祥春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客观要求差异教学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3):48 周倩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公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10-11 8 在我国,公平具有公正、平等两者的复合含义:公平与公正一词相近,有公正、合理 的意思;公平与平等、均等等词紧密相连,但公平并不是均等,它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 的“规范性概念” ,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有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 汉语大 词典 (1997 年版)引用了管子形势解 : “天公平而无私,顾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 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来解释公平,定义是“公正而不偏袒” 。 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平 的定义是: “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 。 而辞海中的解释为“公平即公 正。人们从既定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反映社 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相适应关系。公证观念 和标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公平是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坚 持原则,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 、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 ” 从以上对公平的解释来看,公平至少包含有两方面含义:不偏袒,以同样态度对待人 和事;合乎情理,符合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公众评判标准。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公 平应该是整体或整个系统内各要素关系、利益的合乎情理、规范。 3教育公平观教育公平观 由于不同学者所处时代和社会以及研究的视角不同,对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也是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要说明教育公平的概念,首先必须揭示教育公平的本质。 首先,教育公平具历史性和相对性,是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统一。不同历史时 期的教育公平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是不同的,教育公平就是在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实然的 不满中逐渐完善,向着理想与应然状态发展的。 其次,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在人们生 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凸显,人们对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也越来越重视。在思考教育公平问 题时, 应当关注到所有人, 要始终以促进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活动的准则。 这也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意,也是和谐社会在教育领域的价值取向之一。 再次,教育公平反映的是教育利益在各教育主体之间合情、合理、合法的分配关系。 在此,有必要先交待本论文的一个假设前提: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 体,因此在文中提到“教育主体”时,即把教师、学生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合情指 符合大多数教育主体的愿望;合理是指符合教育运行中的各种规范;合法是指符合各种法 律法规。教育利益的分配更多地表现为个人身心的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发展条件的分配 和发展水平与资格的认定。在处理教育资源有限,而人人都想得到优良的教育这个矛盾关 系中,需要建立一定的规则对教育利益加以合理分配,教育公平应反映教育主体的意愿得 以最大限度满足,合乎教育整体发展要求的教育利益的分配关系。 最后,教育公平具有客观、主观双重性。一方面,教育公平要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性、 目的性,并客观地反映现实中教育利益的分配状况、各教育主体之间的相对关系;另一方 崔英然对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思考j党史博采,2007,(8):4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8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38 9 面,教育公平又是对教育利益的分配关系合理与否、教育主体之间关系的平等与否的价值 判断,即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教育公平做以下界定:教育公平是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条 件,对教育利益进行分配、处理各教育主体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对此分配的合理与否的价 值判断。当前的教育公平即在合乎国家法理的前提下、给予最广泛适龄群体受教育机会, 最大限度满足各教育主体的意愿。 根据罗尔斯“正义观就是对正义的解释”的观点,有学者提出:教育公平观就是对教 育公平的解释、基本看法和评价。不同教育公平观作用下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公平与否会得 出不同的评判。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具体教育事实,而教育公平观则是对这些事实的主观判 断。基于此,本文认为教育公平观就是对教育公平的基本看法和根本态度。近些年来我国 教育公平观经历了平等性教育公平观、发展性教育公平观,当前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和谐价 值取向下的教育公平观,在这种公平观下,教育公平应该是兼顾高效率、持续发展性的公 平。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文是立足于中学教师的学校生活,综合运用文献综述、实地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方法,进行研究的。 1研究视角及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视角及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入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呈现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分析当前中学教师所持有的教育公平观,并进一步探究导致现有公平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重 建对策。本文的基本假设是:教育受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其他方面活动的影响;教育 公平观在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并同样受社会因素影响;教师的公平观对其实施教育 教学活动有直接影响,是有效教学的不可或缺因素。 中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逐渐确立的一个发展阶段, 也是学生发展变化最大、矛盾较为凸显的一个阶段。中学阶段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 要,因此我选取了中学阶段作为研究范围,并选取桂林市某普通中学(以下简称为 s 中学) 为具体观察对象。选取此学校的依据在于该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有高中部和初中部,共有 在校生 2021 人,生源有城市居民子女、周围农民子女以及外来务工者子女,情况较为复 杂,矛盾相对较多,教师要应对的教育教学事件更加繁杂。笔者认为该学校的教师所持有 的教育公平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研究过程的具体展开研究过程的具体展开 本论文研究活动主要有四个阶段,首先是文献资料初次搜集整理阶段,其次是进入学 校进行实地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庄步道铺设方案范本
- 焦作河涌清淤施工方案
-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阅读(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如何设计课件:《成功开展家庭聚会》
- 银行点钞手法培训课件
- 烟台南山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检测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化学实验室安全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梧州学院《nux系统及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临沂大学《科技应用与组合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全国水利ABC证单选题七
-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
- 深入浅出Serverless:技术原理与应用实践课件
- 公路施工技术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年产十万吨丙烯腈生产工艺设计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全册同步课时练习
-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正文内容
- 年产10吨功能益生菌冻干粉的工厂设计改
- (完整)人教版 高一物理课后习题答案
- GB/Z 26337.1-2010供应链管理第1部分:综述与基本原理
- GB 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