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颜氏学.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颜氏学.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颜氏学.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颜氏学.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颜氏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颜氏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 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 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颜师古( 5 8 1 -6 4 5 ) , 唐初著名学者, 其祖为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 父颜思鲁, 以 孺学著称。 颜师古少传家学, 博览群书, 尤精训话。贞观十九年从太宗东 巡, 病卒于途中。 颜师古曾 写成 五经定本 . 有集六十卷, 后失传。 所注 汉书 、 急 就章 流传于世, 影响较大。 死后其子颜扬庭于高宗永徽元年奏上颜师古所撰 匡 谬正俗八卷,今传于世. 颜师古是一位精通音韵、小学、训话、 校勘、史学等且成就很高的唐代古文 献学家,同时更是一位经学大师。他的 诗经造诣在唐代也是凤毛麟角。虽然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他 诗经研究成就和主要学术观点的 五经定本己失传, 但其研究成果多被 毛诗正义所吸收和反映。同时,颜师古关于 诗经的研 究成果也体现在他的 汉书注中。 据统计,在 汉书注中,和 诗序有关 的注释有十条,为 诗经字句所做的注释约有2 3 5 条。 此外, 匡谬正俗中也 有五、 六十条专门谈到与 诗经有关的问 题。 本文从师古生平、著作及学术渊 源、与先秦汉儒相一致的诗学观、 诗经校勘方面的贡献、诊释 诗经所遵循 的主要原则以及在 诗经训话学方面的成就等五个方面论述了 颜师古在 诗经 学研究上的主要成就,并通过研究发现:颜师古对唐代 诗经学研究,是有华 路篮缕之功的。他不但吸收了先秦汉魏以来的 诗经学研究成果,而且还融会 贯通,统一了 诗经文本,为以后诗经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颜师古 诗经 音韵校勘训话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 t ract s h i g u y a r ( 5 8 1 - 6 4 5 ) i s a f a m o u s s c h o l a r i n t h e e a r l y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w h o d i e d i n t h e 1 9 t h . z h e n g u a n w h e n h e a c c o m p a n i e d w i t h t a i z o n g e m p e r o r t o in s p e c t t h e e a s t , h e w a s v e ry e r u d i t e e s p e a c i a l l y i n 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a n d e d u c a t e d b y h i s f a t h e r w h e n h e w a s y o u n g . s h i g u y a n h a d c o m p l e t e d ( w u j i n g d i n g b e n ) ,t o t a le d i n s i x t y v o l u m e s b u t b e e n l o s t s o m e t i m e . i n a l l h i s c o m p o s i n g ,( t h e b o o k o f h a n d y n as t y 、v i j i u z h a n g w h i c h w e r e s p r e a d e d f r o m a n c i e n t ry t o n o w h a v e g re a t i n fl u e n c e t o p e o p l e . a ft e r h i s d i e t h , h i s s o n ,y a n g t i n g y a n d e d i c a t e d o n e o f h i s c o m p o s in g s n a m e d ( k u a n g miu z h e n g s u ) t o g a o z o n g e m p e r e r i n t h e i t h . y o n g w e i w h i c h h a s e i g h t v o l u m e s i n a l l a n d c o u l d b e f o u n d t i l l n o w s h i g u y a n i s a n e m i n e n t s c h o l a r i n 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a n d s c r i p t u r e b e c a u s e h e h a s 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i n p h o n o l o g y , h i s t o r i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la n g u a g e c h a r a c t e r , 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 c o l l a t i o n a n d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衍.s p e c i a l l y , h i s a c c o m p lis h m e n t in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 is r a r e in t a n g d y n a n s t y . a l th o u g h , ( w u j in g d i n g b e n ) w h i c h d e l e g a t e d s h i g u y a i s m a i n a c a d e m i c t h e o ry a n d p r i m a ry a c h i e v e m e n t i n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 h a v e b e e n l o s t , m o s t o f h i s r e as e r a c h c o n c l u s i o n s h a d b e e n a b s o rt e d a n d i n c a rn a t e d i n ( ma o s h i z h e n g y i ). me a n w h i l e , s h i g u y a n s r e s e a r c h t h e o ry o n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 i s i n c a rn a t e d i n o n e o f h i s o w n c o m p o s i n g s , ( t h e a n n o t a t i o n o f t h e b o o k o f h a n d y n as ty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t h e r e a r e t e n p i e c e s o f i t e m s r e a l a t e d t o ( s w x u ) a n d t w o h u n d r e d a n d t h i r ty - f i v e p i e c e s o f i t e m s w h i c h a r e n o t a t i o n s f o r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i n ( t h e a n n o t a t i o n o f t h e b o o k o f h a n d y n as ty ) . e x c e p t t h a t , f i ft y t o s i x t y p i e c e s o f it e m s o n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a r e m e n t i o n e d i n ( k u a n g m i n z h e n g s u ). i n t h i s t h e s i s , t h e a u t h o r d i s c u s s e d s h i g u y a n s m a i n a c h i e v e m e n t o n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 f r o m f i v e d i ff e r e n t as p e c t s t h a t a r e h i s l i f e , c o m p o s i n g a n d a c a d e m i c s c h o o l , t h e o r y o n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 c o n s i s t e n t t o q i n a n d h a n d y n as ty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c o n t r ib u t i o n t o e m e n d a t i o n o n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 t h e m a i n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l i e d i n t h e a n n o t a t i o n t o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 a n d f r u i t i o n o n 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o n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 .t h r o u g h t h e r e s e a r c h, t h e a u t h o u r c o n c l u d e d t h a t s h i g u y a n d e d i c a t e d g r e a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t h e re s e a r c h o n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in t a n g d y n a s ty b e c a u s e h e n o t o n l y a b s o r b e d t h e fr u i t o f r e s e a r c h o n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 s i n c e a n c i e n t q i n , h a n a n d w e i d y n a s t y ,b u t a l s o d i g e s t e d a n d u n i f i e d d i ff e r e n t v e r s i o n s o f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w h i c h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s e q u e n t s t u d i e s o n (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 k e y l i t e r a t u re w o r d s : s h i g u y a n( t h e b o o k o f s o n gp h o n o l o g y a n c i e n t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c o l l a t i o n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o l1 吕 颜师古是唐初著名的学者,杰出的文献学家,他不但在文字训话、音韵、史 地等方面贡献极大,在经学方面也造诣匪浅, 特别是在 诗经学方面,更是有 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可以 这样说,师古的 诗经研究,在许多方面既是对汉魏 六朝 诗经学的总结,同时又对唐代 诗经学研究有着单路蓝缕的开启之功, 对唐及以 后的 诗经研究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颜师古虽然没有留下专门的 诗经研究著作, 但从其 汉书注和 匡谬 正俗中,我们足以了解其大概。遗憾的是,除了日 本学者田中和夫在 汉唐诗 经学中有所涉及外,对颜师古在这方面的贡献研究者甚少,更谈不上给予应有 的评价。本文拟就其在 诗经学方面的成就,作一简要的疏理,抛砖引玉,以 期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从而使颜师古这位著名的经学家在 诗经学方面的 贡献能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生平、著作及学术渊源 1 、颜师古的生平 颜师古( 5 8 1 - 6 4 5 ) , 名摘,字师古。 南齐黄门侍郎之推之孙。 旧 唐书 儒学 上本传、 新唐书 儒学传 颜师古传载其行事。隋仁寿中,师古为尚书左承 李纲所荐,授安养尉。唐高祖入关,被授为朝散大夫。跟从平京城。拜敦煌公府 文学, 转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 及者。“ 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浩,皆成其手。” ( 旧唐书 儒学上本传)太 宗践柞,摧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忧去职。服闽,复为中书侍郎.贞观 七年( 6 3 3 ) , 拜秘书少监, 专典刊正古籍文献。后与博士撰定五礼,贞观十一年完 成, 进爵为子。同年,“ 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 汉书 ,解释详明,深为学 者所重。”。师古后迁秘书监、弘文馆学士。贞观十九年,从太宗东巡,道病卒. 年六十五, 溢日戴。 2 、主要著作 师古 “ 少传家业, 博览群书,尤精话训, 善属文。” ( 旧 唐书 儒学上 本传) 有集六十卷。其所注 汉书及 急就章,当时即大行于世。永徽三年, 师古子扬庭为符玺郎,又表上师古所撰 匡谬正俗八卷。高宗下诏付秘书阁, 赐扬庭帛 五十匹。 汉书注 为师古的学术代表作。 贞观十一年( 6 3 7 ) 师古受太子承乾之命注 汉 书 ,据 汉书注叙例 ,书成于重光,即贞观十五年。师古此书偏重训话, 对名 物、 典制、 史实等也多有考证。 汉书注 反映了这一时期古文献学所达到的水平, 也体现了 师古本人在古文献学方面的特点。该书对后世影响颇大。王先谦 前汉 书补注序例云: “ 自颜监注行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 ” 匡谬正俗为考辨小学之书。 四库提要 卷四十所言甚为明详: “ 是书永徽 二年其子符玺郎扬庭表上于朝,高宗救录本付秘阁, 卷首载扬庭表,称 稿草才 半, 部恢未终 , 盖犹未竟之本。又称 谨遵先范, 分为八卷, 勒成一部,则今本 乃扬庭所编。宋人诸家书目 多作 刊谬正俗, 或作 纠谬正俗, 盖避太祖之讳。 钱曾 读书敏求记作 列谬正俗, 则刻本偶误也。前四卷凡五十五条, 皆论诸 经训话音释,后四卷凡一百二十七条,皆 论诸书字义音及俗语相承之异。考据极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生平、著作及学术渊源 1 、颜师古的生平 颜师古( 5 8 1 - 6 4 5 ) , 名摘,字师古。 南齐黄门侍郎之推之孙。 旧 唐书 儒学 上本传、 新唐书 儒学传 颜师古传载其行事。隋仁寿中,师古为尚书左承 李纲所荐,授安养尉。唐高祖入关,被授为朝散大夫。跟从平京城。拜敦煌公府 文学, 转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 及者。“ 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浩,皆成其手。” ( 旧唐书 儒学上本传)太 宗践柞,摧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忧去职。服闽,复为中书侍郎.贞观 七年( 6 3 3 ) , 拜秘书少监, 专典刊正古籍文献。后与博士撰定五礼,贞观十一年完 成, 进爵为子。同年,“ 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 汉书 ,解释详明,深为学 者所重。”。师古后迁秘书监、弘文馆学士。贞观十九年,从太宗东巡,道病卒. 年六十五, 溢日戴。 2 、主要著作 师古 “ 少传家业, 博览群书,尤精话训, 善属文。” ( 旧 唐书 儒学上 本传) 有集六十卷。其所注 汉书及 急就章,当时即大行于世。永徽三年, 师古子扬庭为符玺郎,又表上师古所撰 匡谬正俗八卷。高宗下诏付秘书阁, 赐扬庭帛 五十匹。 汉书注 为师古的学术代表作。 贞观十一年( 6 3 7 ) 师古受太子承乾之命注 汉 书 ,据 汉书注叙例 ,书成于重光,即贞观十五年。师古此书偏重训话, 对名 物、 典制、 史实等也多有考证。 汉书注 反映了这一时期古文献学所达到的水平, 也体现了 师古本人在古文献学方面的特点。该书对后世影响颇大。王先谦 前汉 书补注序例云: “ 自颜监注行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 ” 匡谬正俗为考辨小学之书。 四库提要 卷四十所言甚为明详: “ 是书永徽 二年其子符玺郎扬庭表上于朝,高宗救录本付秘阁, 卷首载扬庭表,称 稿草才 半, 部恢未终 , 盖犹未竟之本。又称 谨遵先范, 分为八卷, 勒成一部,则今本 乃扬庭所编。宋人诸家书目 多作 刊谬正俗, 或作 纠谬正俗, 盖避太祖之讳。 钱曾 读书敏求记作 列谬正俗, 则刻本偶误也。前四卷凡五十五条, 皆论诸 经训话音释,后四卷凡一百二十七条,皆 论诸书字义音及俗语相承之异。考据极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精密,惟拘于习俗,不能知音有古今. 其注 汉书动以合声为言, 遂与沈重之 音 毛诗同开后来叶音之说。, 然古人考辨小学之书,今皆失传,自 颜之推 家训。 音证篇外,实莫古于是书。 ” 是书谈及 诗经者多达四十余条, 有辨 义、 辨音、 校勘、 训话、考据,内容丰富, 新见迭出。 急就章 本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为解散隶体的一种草体字书, 唐以前有 曹寿、崔浩、 刘芳、颜之推注,皆不传,只有师古注一卷存世,考据精深。后宋 王应麟又有补注,厘为四卷,注释虽有补充,但多从颜本。 3 、 学术渊源与学术风格 琅邪颜氏 世代儒雅传承,名播儒林。被奉为一世祖的颜回,是孔子著名弟子。 他安贫乐道,对孔子之言 “ 无所不说( 悦) ” ,被后世尊为 “ 复圣” 。颜回以下,颜 氏家族谨守儒家忠孝仁义之道,研习经史及文字训话、音韵之学,风教整密,才 人辈出, 子孙多以名德、学业、著述、文翰留名青史。颜回第二十四世孙颜钦精 通 韩诗, 、 礼)7 . 易 、 尚书1 , “ 学者宗之”( 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 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铭) 。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 好读书,无所不览,文 类冠绝当时” , 有 尔雅纂要 、 颜光禄集传世。颜之推更是南北朝后期著名的 孺学大师。 “ ( 颜氏) 世善 周官 、 左学 ,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 梁元帝 萧绎,时为湘东王) 自 讲 庄 老 ,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 礼传 。 博览群书,无不该洽。 ” “ 博识有才辩,工尺版, 应对闲明。 ”( 北齐书 颜之推 传) 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 颜氏 家训 、 承天达性记 、 训俗文字略 、 证俗 文字音 、 笔墨法 、 集灵记) 、 冤魂志) 、 诫杀训 、 八代谈蔽 、 七悟等。 其 颜氏 家训一书为其晚年著作, 传世以 后,在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 谈为学、 谈经学、 谈音韵学等文字, 颇见功夫。而颜之推在这本书中所显示的训 沽学成就,前人曾给予较高的评价, 称其 “ 破疑遣惑, 在 广雅之右” 。其斟酌 古今,椅摊利病,具有精义。之推生于六朝末期,在学术界有重要的地位,他的 观点很能反映当时的学术潮流,对唐初学术界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颜师 古的影响最为直接。 在颜师古所著 汉书注和 匡谬正俗中,完全可以看到 颜氏的家学渊源。 之推子颜思鲁,“ 博学善属文,尤工站训” 。曾任隋司经校书、长宁王侍读、 东宫学士等职。 “ 尝与刘臻讲论经义,臻屈服焉”( 大宗碑) 。思鲁弟憨( 一作 “ 敏” ) 楚、游秦俱以儒学见长。据 旧 唐书 温大雅等传记载: “ 大雅在隋与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精密,惟拘于习俗,不能知音有古今. 其注 汉书动以合声为言, 遂与沈重之 音 毛诗同开后来叶音之说。, 然古人考辨小学之书,今皆失传,自 颜之推 家训。 音证篇外,实莫古于是书。 ” 是书谈及 诗经者多达四十余条, 有辨 义、 辨音、 校勘、 训话、考据,内容丰富, 新见迭出。 急就章 本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为解散隶体的一种草体字书, 唐以前有 曹寿、崔浩、 刘芳、颜之推注,皆不传,只有师古注一卷存世,考据精深。后宋 王应麟又有补注,厘为四卷,注释虽有补充,但多从颜本。 3 、 学术渊源与学术风格 琅邪颜氏 世代儒雅传承,名播儒林。被奉为一世祖的颜回,是孔子著名弟子。 他安贫乐道,对孔子之言 “ 无所不说( 悦) ” ,被后世尊为 “ 复圣” 。颜回以下,颜 氏家族谨守儒家忠孝仁义之道,研习经史及文字训话、音韵之学,风教整密,才 人辈出, 子孙多以名德、学业、著述、文翰留名青史。颜回第二十四世孙颜钦精 通 韩诗, 、 礼)7 . 易 、 尚书1 , “ 学者宗之”( 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 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铭) 。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 好读书,无所不览,文 类冠绝当时” , 有 尔雅纂要 、 颜光禄集传世。颜之推更是南北朝后期著名的 孺学大师。 “ ( 颜氏) 世善 周官 、 左学 ,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 梁元帝 萧绎,时为湘东王) 自 讲 庄 老 ,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 礼传 。 博览群书,无不该洽。 ” “ 博识有才辩,工尺版, 应对闲明。 ”( 北齐书 颜之推 传) 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 颜氏 家训 、 承天达性记 、 训俗文字略 、 证俗 文字音 、 笔墨法 、 集灵记) 、 冤魂志) 、 诫杀训 、 八代谈蔽 、 七悟等。 其 颜氏 家训一书为其晚年著作, 传世以 后,在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 谈为学、 谈经学、 谈音韵学等文字, 颇见功夫。而颜之推在这本书中所显示的训 沽学成就,前人曾给予较高的评价, 称其 “ 破疑遣惑, 在 广雅之右” 。其斟酌 古今,椅摊利病,具有精义。之推生于六朝末期,在学术界有重要的地位,他的 观点很能反映当时的学术潮流,对唐初学术界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颜师 古的影响最为直接。 在颜师古所著 汉书注和 匡谬正俗中,完全可以看到 颜氏的家学渊源。 之推子颜思鲁,“ 博学善属文,尤工站训” 。曾任隋司经校书、长宁王侍读、 东宫学士等职。 “ 尝与刘臻讲论经义,臻屈服焉”( 大宗碑) 。思鲁弟憨( 一作 “ 敏” ) 楚、游秦俱以儒学见长。据 旧 唐书 温大雅等传记载: “ 大雅在隋与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颜思鲁俱在东宫,彦博与思鲁弟憨楚同值内史省,彦将与憨楚弟游秦典校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 其后职位温氏 为盛。 ” 思鲁之子 颜师古、颜相时、颜勤礼、颜育德俱为初唐俊彦之士。 师古传承家学,学识渊博,而为学态度又十分谨慎,颇承之推之学风。颜之 推在 颜氏家训 慕贤第七曾云: “ 用其言, 弃其身, 古人所耻。 凡有一言一行, 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 之财, 刑辟之所处; 窃人之美, 鬼神之所责。 ” 明确提出做学问不能票 窃他人成果, 不掠人之美,而是要显入之美,实事求是。师古在这方面谨遵其祖父之嘱,他在 汉书注叙例中就说: “ 凡旧注是者, 则无问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其有指 趣略举,衍而通之,使皆备悉。至于诡文僻见,越理乱真,匡而矫之,以祛惑蔽。 若泛说非当,芜辞竞逐,苟出异端, 徒为烦尤, 抵秽篇籍。盖无取焉。旧所胭漏, 未尝解说。 普更详释, 无不洽通。 上考典 漠, 旁究( 苍) 雅, 非苟臆说,皆有援据。 ” 此处说了几层意思:一是存是,二是伸意,三是匡谬,四是删芜,五是补胭。通 观全注,的是如此。颜师古的 之 汉书注 ,一共采用了2 3家前人旧注,他对其所 采用的每一条前人旧注,都是不厌其烦地一一注明前人的姓名。他不但实际上这 样作了, 而且觉得仅仅注明前人姓名还不够,又特地在 叙例最后对这2 3 位前 人分别加以简单介绍。颜师古这种宅心仁厚的作法,深得其祖遗风,不但没有降 低颜注的学术价值,反而大得学者称许。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与先秦汉儒相一致的诗学观 关于 诗经产生的学术史中的一系列问题,是每个 诗经研究者都无法 绕过的,颜师古自 然也不例外。从 汉书注和 匡谬正俗中的一些零散论述 中,我们不难梳理出师古对 诗经特别是 诗经研究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认 识和态度。如对诗的概念、 诗与礼乐的关系、古代采诗制度、删诗等等,师古都 有自己的看法,现概要述之。 t 、关于诗的产生、诗的言志特征及诗乐关系等的论述 古人围绕对 诗的诊释,经常涉及到诗的一般性问题的讨论。如诗的概念 问题、诗的产生、诗与感情、诗与礼乐之关系等,师古均有所阐述,其观点与孔 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完全一致。 关于诗歌艺术的产生、 概念、 性质和作用问 题, 班固曾作过这样的论述: “ 夫 民 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其威仪 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 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 其数而法立。 ” ( 汉书 礼乐志) 班固在这里谈到了人类感物而动而创作音乐 诗歌的最初动因。 所谓 “ 应感而动” ,就是诗人主观方面的 “ 心” “ 志” ,因为世界 外“ 物” 的刺激, 有所触动与感应, 外发而为诗歌, 以期达到言志抒情的目的。师 古对这段话非常认同,并解释前几句道: “ 言人之性感物则动也。术, 道径也。心 术, 心之所由也。 形, 见也。 ” 班固在 汉书 艺文志也表述了类似的观点: “ 故 哀乐之心感,而歌泳之声发。 ” 师古注曰: + 舔者, 永也。永,长也。歌所以 长言 之。 ”表明师古对这一观点也持赞同态度。 班固在 汉书. 艺文志中还谈到了诗歌的言志特征: ,t(书日:诗言志, 歌脉言。 ” 对班固的这句话,师古注曰: “ 虞书 舜典之辞也。 在心为志, 发言 为诗。熟者,永也。永,长也。歌所以长言之。 ”这里涉及到诗的概念。 尚书 的诗言志观点,是我国古人对诗的最早最简要的解释。师古为了说明之,又进一 步引用了 诗大序 中的话: “ 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 汉书, 礼 乐志 亦云: “ 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咏, 律和声, 八音克谐。 ” 师古亦注曰: “ 咏, 古静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咏,永也。永, 长也,歌所以长言之。 ”与班固 一样, 师古的这些意见,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儒家的文学观念,明确指出了诗歌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与先秦汉儒相一致的诗学观 关于 诗经产生的学术史中的一系列问题,是每个 诗经研究者都无法 绕过的,颜师古自 然也不例外。从 汉书注和 匡谬正俗中的一些零散论述 中,我们不难梳理出师古对 诗经特别是 诗经研究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认 识和态度。如对诗的概念、 诗与礼乐的关系、古代采诗制度、删诗等等,师古都 有自己的看法,现概要述之。 t 、关于诗的产生、诗的言志特征及诗乐关系等的论述 古人围绕对 诗的诊释,经常涉及到诗的一般性问题的讨论。如诗的概念 问题、诗的产生、诗与感情、诗与礼乐之关系等,师古均有所阐述,其观点与孔 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完全一致。 关于诗歌艺术的产生、 概念、 性质和作用问 题, 班固曾作过这样的论述: “ 夫 民 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其威仪 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 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 其数而法立。 ” ( 汉书 礼乐志) 班固在这里谈到了人类感物而动而创作音乐 诗歌的最初动因。 所谓 “ 应感而动” ,就是诗人主观方面的 “ 心” “ 志” ,因为世界 外“ 物” 的刺激, 有所触动与感应, 外发而为诗歌, 以期达到言志抒情的目的。师 古对这段话非常认同,并解释前几句道: “ 言人之性感物则动也。术, 道径也。心 术, 心之所由也。 形, 见也。 ” 班固在 汉书 艺文志也表述了类似的观点: “ 故 哀乐之心感,而歌泳之声发。 ” 师古注曰: + 舔者, 永也。永,长也。歌所以 长言 之。 ”表明师古对这一观点也持赞同态度。 班固在 汉书. 艺文志中还谈到了诗歌的言志特征: ,t(书日:诗言志, 歌脉言。 ” 对班固的这句话,师古注曰: “ 虞书 舜典之辞也。 在心为志, 发言 为诗。熟者,永也。永,长也。歌所以长言之。 ”这里涉及到诗的概念。 尚书 的诗言志观点,是我国古人对诗的最早最简要的解释。师古为了说明之,又进一 步引用了 诗大序 中的话: “ 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 汉书, 礼 乐志 亦云: “ 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咏, 律和声, 八音克谐。 ” 师古亦注曰: “ 咏, 古静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咏,永也。永, 长也,歌所以长言之。 ”与班固 一样, 师古的这些意见,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儒家的文学观念,明确指出了诗歌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言 志”抒情特征。 关于诗的产生及与感情的关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师古在 汉书注中多有涉及: 汉书。 司马迁传 : “ 诗三百篇,大氏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班固引司 马迁语,认为 诗经中的诗篇大都属于发愤之作,明确强调了情感在 诗经 创作中的作用。师古对此句虽无进一步的释义, 但从其解释了“ 氏”字即“ 归” 来看,他已经注意到司马迁的观点了。 汉书 翼奉传又载:“ 诗之为学,情性 而己。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观性以历,观情以律,明主所宜独用,难与二 人共也。 ” 师古在解释翼氏的“ 五性” 时,引张晏注日: “ 性谓五行也。 历谓日 也。 ” 又引晋灼日: “ 翼氏五性: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 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 肺性坚, 坚行义,乙 庚主之;肾 行智, 智行敬, 丁壬主之也。 ”师古解释 “ 六情” ,引张晏说:“ 情谓 六情,廉贞、宽大、公正、奸 邪、阴贼、 贪狠也。 ” 翼氏从阴阳五行理论出发解释 诗经 ,对 诗经本身来 说并无多少价值,但他提出的 “ 诗之为学,情性而已”的 “ 情性”说,阐明了诗 与人之性情的关系,还是值得注意的。师古对此并无异议,且赖其注使翼氏“ 五 性” 、张晏 “ 六情”说的实际内容得以保存下来。 在古人看来, 诗、乐、 舞是一体的, 联系极为紧密。 汉书 食货志就说: “ 拘于路,以采诗, 献其大师,比 其音律, 以闻于天子。 ”师古注曰: “ 拘, 巡也。 采诗,采取怨刺之诗也。大师,掌音律之官,教六诗,以六律为之音者。比 谓次 之也。 ” 从这里可以发现, 班固与师古都认为, 古代有专门的采诗者, 将诗采来后, 再由掌音律之职的太师准以音律,次其类别。在他们看来,诗、乐是不分的。再 看 汉书 艺文志的一段记载: “ 故哀乐之心感, 而歌泳之声发。 诵其言为之诗, 泳其声为之歌。 ”师古注日:“ 泳者,永也。永,长也。歌所以长言之。 ” 班固和师 古亦均认为,诗与歌是合一的。诗与音乐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汉书 礼乐志还有一段话: “ 王官失业, 雅 颂相错, 孔子论而定之, 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雅 颂各得其所。 ”师古注曰:“ 错,杂也。 事亦见 论语 。 ” 从班固的记 载和师古的 简要注释中,我们可以 看出,二人认为 孔子按照乐调, 将诗篇进行分类, 雅归 雅 , 颂归 颂 ,使之各得其所 这一事件是可信的。 这从另一方面表现了 师古实际上也承认 诗 中的 雅 颂 与音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 . . . . . . . . . . 2 、 诗经的作者及作品的搜集和编订 关于 诗经中作品的作者, 多数已 不可考。 但也有少数诗可以从本诗中找得 的,也有可以从别种古书上查出来的,后来学者虽然对于诗的作者和本事各有所 注释,而大多数是揣度之辞,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各抒己见。在师古看来, 有 几篇是可以肯定的: 小雅 巷伯一诗中最后有 “ 寺人孟子, 作为此诗” ,师古认为是寺人所作, 曰: “ 巷伯,奄官也。遇谗而作诗,列在 小雅 。其诗曰 萎兮菲兮,成是贝锦 是也。 ” ( 汉书 司马迁传赞 “ 小雅 巷伯之伦” 注) 师古这一看法当本于 毛 诗 。 毛传小序曰: “ 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 ” 郑笺进 而释曰: “ 巷伯,奄官。寺人,内小臣也。奄官上士四人,掌王后之命,于宫中为 近,故谓之巷伯,与寺人之官相近。谗人潜寺人,寺人又伤其将及巷伯,故以篇 名。 ” 小雅 小弃一诗,师古注曰:“ 太子之傅作焉,刺幽王信谗,黝申后而放 太子宜咎也。 ”( 汉书 冯奉世传 “ 小弃之诗作” 注) 小弃一诗的作者, 师古认为乃 “ 太子之傅作” ,此说亦本于 毛传 : “ 小井 ,刺幽王也。大子之父 作焉。幽王取申女,生大子宜咎。 又说 褒姐生子伯服,立以为后,而放宜咎, 将杀之。 ” 大雅 云汉一诗,师古认为: “ 大雅有 云汉 ,周大夫仍叔所作也。 以美宣王遇早灾修德勤政而能致雨,故依以为年号也。 ”( 汉书 武帝纪 “ 天汉 元年”注)师古这一观点亦来源于 毛诗 。 毛传小序曰: “ 云汉 ,仍叔美宜 王也。宣王承厉王之烈,内有拨乱之志, 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欲销去之。天下 喜于王化复行,百姓见忧,故作是诗也。 ” 郑笺云: “ 仍叔,周大夫也。春秋鲁 桓公五年, 夏,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 。 ” 云汉是否确为仍叔所作, 后人也 有持怀疑态度的。 大雅 a民一诗, 师古认为乃尹吉甫 所作: “ 尹吉甫作 a民之诗, 美 宣王而论仲山甫之德, 曰 既明且哲, 以 保其身 . 其诗列于 大雅 , 故赞云然。 ” ( 汉书 司马迁传赞 “ 夫唯 大雅 既明且 哲, 能保其身” , 注) 毛传小序 曰: a 熏民 ,尹吉甫美宣王也。 任贤使能, 周室中 兴焉。 ”因此诗最后提到: “ 吉 甫 作诵, 穆如 清风。 仲山 甫 永 怀, 以 慰 其 心。 ” 故 后 人多 认为 作者即 吉甫。 郑 笺 就 说: “ 吉甫 作此 工歌 之 诵, 其调 和 人 之 性, 如 清 风之 养万 物然。 ” 师古所 据, 除 毛传外,这也是一个因素。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一一巴 一旦 里 里 . , 口 , , , . . . . . 关于 鲁颂 p2 l 宫一诗 的 作者问 题, 三家诗学者多确认是公子奚斯所作, 师古在 匡 谬正 俗 卷七“ 奚 斯” 条中 则 驳之曰 : “ 新庙奕奕, 奚斯所作 , 盖言 奚 斯置 造此庙。 而王延寿 灵光 殿赋云 : 诗 人 之赋, 感物而作, 故 奚斯 颂嘻, 歌其露寝。 陈思王 承露盘铭序云: 奚斯颂鲁 ,谓此诗为奚斯所作, 既无所 据,与 本义乖矣。 ” 文选 鲁灵光殿赋李善 注: “ 韩诗曰: 新庙奕奕, 奚 斯所作。 薛君曰: 奚斯, 鲁公子也。 言其新庙奕奕然盛, 是诗公子奚斯所作也。 ” , 可见韩婴认为奚斯作诗。 毛传云: “ 新庙,阂公庙也。有大夫公子奚斯作是庙 也。 ” 则是毛以为奚斯所作者乃庙,而非诗。 毛与三家诗在这一问 题上的观点是有 分歧的,师古所辨,实以毛为准,而不从三家诗。 以 上诸例可以发现,关于部分诗的作者问题, 师古或从 毛传 , 或持己 见, 态度是比 较明确的。当然, 师古的 观点是否客 观,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 诗经的搜集和编订,自汉代以来,学者就有采诗和删诗之说。 先谈采诗。 诗经 的来源, 有彰功德、 告神明的贵族诗乐( 汉书 礼乐志 ) , 有讽诵美刺、补察时政的公卿列士所献( 国语 周语) ,而占 诗经大半的 十五国风,相传采自民间。关于采诗,最早见于 礼记 王制 : “ 天子五年一巡 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 但将 “ 采诗”与 诗经联系在一起,始见于班 固 汉书 艺文志 ,其中叙述 诗经源流时说: “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于纯取周诗, 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这里班固将 诗经的源头追溯到王官采诗,实 际上就将 诗经看成是王官从民间采集而来。师古此处未作注,但在 礼乐志 中 “ 采诗夜诵”注中解日: “ 采诗,依古遒人询路,采取百姓讴谣,以知政教得失 也。夜诵者,其言辞或秘不可宜露,故于夜中歌颂也。 ”由此可见,师古对班固的 采诗之说也是持赞同意见的。关于这一点,从下面一段文字中还可以得到进一步 证明: 汉书 食货志载: “ 孟春之月, 群居者将散, 行人振木铎拘于路,以采诗, 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臃户而知天下。 ”师古对这段话 的注释就更为详细: “ 行人, 遒人也,主号令之官。铎,大铃也,以木为舌,谓之 木铎。询, 巡也。采诗, 采取怨刺之诗也。 大师, 掌音律之官, 教六诗以 六律为 之音者。比 谓次之也” 据以 上材料可以 认为, 师古对采诗之说是持肯定意见的。 再谈 诗经的编订。 诗经是谁编订的呢? 史记 孔子世家云: “ 古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樱,中述殷、 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 汉书 艺文志表明,班固是赞同司马迁的说法的, 他说: “ 故古有采诗之官, 孔子纯取周诗, 上采殷, 下取鲁, 凡三百五篇。 ”此 处班固明显沿用司马迁之说,谓 “ 三百篇”为孔子所选编而成。他在这里不但补 充了 史记所称的古者三千余篇的来源,即历代采诗之官所采集,并且指实了 孔子从这些采集来的诗中纯取周诗这样一个取舍删存的结果,由此可见班固说法 是对司马迁之说的补充说明。此处师古也未作注,看不出其明显态度。但是他在 另一场合却谈到: “ 公冶长篇云: 子贡曰: “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 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已突。 川 盖言夫子删 诗 书 ,定 礼 乐 ,赞 易道、修 春秋 ,所有文章,并可闻见。至于言 性命之事及言天道,不可得 而闻之。 ”( 匡谬正俗卷一 “ 论语” ) 这段话虽然不是专门谈孔子删 诗的, 但也足以说明师古在 诗经编订问题上,还是与迁、固二人之说相一致的。 关 于 l ,-,f 整 理 过 诗 经 , 班 固 在 汉 书 礼 乐 志 中 也 提 到: “ 王 官 失 业, 雅 ( 颂相错,孔子论而定之 , ” 见前引,此从略) ,师古在这段话的注中也谈 到,此一事件在 论语中就己有记载,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也承认孔子整理 过 诗经 。 3 、对 诗经教化作用的强调 在经学昌明的汉代, 儒家六经被视为“ 明天道, 正人伦, 致至治之成法”( 汉 书 儒林传) 的王教典籍。师古虽为唐代人, 但其诗学观明显地继承了汉儒围绕 对诗的解说而建立起来的、以探讨诗与政治关系为核心的诗教观,其中毛亨与班 固对其影响最为直接。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研究 诗经过程中,对诗的功用即诗在教育人 伦、 政治、 风俗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了深入论述。 其中最著名的是“ 兴观群怨”( 详 见 论语 八悄) 。 “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 诗经作用的全面评价,它既揭 示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批判作用, 也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 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汉代属于古文经学的 毛诗 ,坚持了先秦儒家以礼乐诗书调 节社会秩序, 教化人的情性的传统, 继承并发 挥了 孔子“ 兴观群怨” 的诗学观点。 这对师古的文学思想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