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燕:寻找之旅李龙云剧作论 摘要 李龙云是新时期话剧作家中有着独特追求的一位。他的剧作呈现出强烈的个人 化色彩:他以自我经验为创作的源泉,执著于书写自我的审美体验。李龙云将自我 的体验与思索融铸于剧作形象,通过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类意识“寻找”,将我们带 进他的精神世界。本论文即以“寻找”为切入点,探析李龙云对于人类不同生存状 态的关注,追问寻找的内涵与意义,挖掘剧作的哲学意蕴。 上篇沿着李龙云剧作中寻找的外在空间轨迹,以北京与北大荒为两个中心,探 讨人类寻找的精神支柱以及促使人类寻找的动因。北京与北大荒作为两个富有文化 特色的特殊的空间存在,既在李龙云的生命中凝成两个无法忘怀的情结,又展示了 人类各样的生存状态。李龙云认为人类生存将囿于各种困境,困境是永恒的,而人 、 类的生存态度才是至关重要的。情感作为生存与寻找的精神支柱,被李龙云推到核 心的地位。 下篇沿着李龙云寻找的内在心理轨迹,以“自我”与“人性”为两个论述中心, 探讨人类寻找的内涵以及人类的生存理想。首先,人类的寻找行为是一个永恒的行 为。其次,人类的寻找主要集中于对于自我的找寻和对于人性的反恩。人们以“流 浪”与“回忆”实现对于自我的找寻。女性成为李龙云剧作中完美人性的象征,而 自由则构成了李龙云对于富于人性的世界的最深层次的渴望。 李龙云是一个孥定的人本主义者,他的剧作流露出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即关 注人的本质、人的生命、人的存在,把人的问题看作是剧作的核心问题,以人为中 心对世界做出解释,以个体感性存在为基点来探寻人的价值、尊严和命运。 扬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2 _ _ _ _ -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 - - _ _ _ - _ - - _ _ _ _ _ - _ - _ _ _ - _ _ _ - _ _ _ _ _ _ - - _ 一 a b s t r a c t l i l o n g y u ni sad r a m a t i s tw h oh a sp a r t i c u l a rp u r s u i ti nn e we p o c h as t r o n gp e r s o n a l s p i r i te m e r g e di nh i sp l a y s :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i sah e a d s p r i n g ,a n dh ep e r s i s ti nw r i t i n g h i so w na e s t h e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 h ec r e a t ed r a m a t i sp e r s o n a ew i t hh i so w n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t h i n k i n g ,a n db yd i n to f a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l o o k - f o r ,h eg u i d eu st oh i sm i n dw o r l d t h i s p a p e ri n t e n dt oa n a l y z i n g “l o o k f o r a n dt h e nh u n to u tl i l o n g y u n sa t t e n t i o na b o u t h u m a n sd i f f e r e n te x i s t e n ts i t u a t i o n ,a n df o l l o wu pw h a ti sp e o p l el o o k i n gf o r ? a n dw h a t i s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m e a n i n go f t h i sp l a y s ? t h ef i r s t p a r ta c c o r d i n gt os p e c i a lu a c kt h a tc r e a t e db yp e o p l ei nl o o k i n gf o r s o m e t h i n g “b e i j i n g a n d “b e i d a h u a n g a r et w of o c u s e s w ed i s c u s sh u m a n ss u p p o r t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 l o o k i n gf o rs o m e t h i n ga n d w h a ti st h ec a u s e 7 b e i j i n g ”a n d “b e i d a h u a n g n o to n l ya r et w os p e c i a ls p a c e sb u ta l s oa r et w ol o v ek n o t si nl i l o n g y u n sl i f e t h e y c o n t a i nh u m a n sd i f f e r e n te x i s t e n ts i t u a t i o n l i l o n g y u nc o n s i d e rt h a tp e o p l ew i l lg e ti n t o d i f f e r e n tp u z z l e d o m ,p u z z l e d o mi se t e m a l ,“l o o k f o r w i l lb ee t e r n a l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i sp e o p l e sa t t i t u d ef o rl i f e l i l o n g y u np u te m o t i o no na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b e c a u s ei ti s as u p p o r tf o rp e o p l ei nl i f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a c c o r d i n gt oi n t e r i o rt r a c ko fl i l o n g y u n w ew i l ls u r r o u n dt w o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s e l f a n d “h u m a nn a t u r e ”a n dt h e nd i s c u s sw h a ti sp e o p l el o o kf o r ? a n d w h a ti sp e o p l e si d e a l f o rl i f e ? f i r s t ,p e o p l ew i l ll o o kf o rs o m e t h i n gf o r e v e r s e c o n d , p e o p l el o o kf o r s e l f a n d h u m a nn a t u r e p r i n c i p a l l y p e o p l el o o kf o rt h e m s e l v e sf r o m v a g r a n c y a n d m e m o r y ”f e m a l es y m b o l i z ei d e a lh u m a nn a t u r ei nl i l o n g y u n sp l a y s a n df r e e d o mi ss y m b o lo faw o r l dw h i c hf u l lo fg e n u i n ep e o p l e l i l o n g y u ni sh u m a n i s m h i sp l a y si sh u m a n i s mt o o t h a ti s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 h u m a nn a t u r e ,a n dl i f e ,a n db e i n g b e i n g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i nt h ep l a y s ,h ee x p l a i n w o r l db u th es u r r o u n dh u m a n i n d i v i d u a li st h eb a s ew h e nh ed i s c u s sp e o p l e sw o r t h i n e s s , d i g n i t y , a n dd e s t i n y 王燕:寻找之旅李龙云剧作论 引言 话剧作为舶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现如今的萎缩凋零 之状令一些人提出它在中国是“无根漂泊”。虽然如此,仍然有众多的话剧家坚持 探寻着话剧的重振之路,李龙云即是新时期话剧作家中的佼佼者。从1 9 7 9 年以有 这样一个小院引起话剧界的关注与争议始直至现在,他的每一部大型剧作几乎都 在话剧界引起轰动。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荒原与人被评论界认为 是代表他创作历程三次飞跃的代表作,其中最为出色的荒原与入却引发了不像 戏剧的争议。人们对它是否能适合舞台的演出提出质疑。剧本不能被搬上舞台,剧 作的生命便有了一个断层。在戏剧的创作中,这个“永远的舞台”制约着作家的自 由。李龙云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了将小井胡同搬上舞台曾反复修改自己 的作品。随后他便确立了自己个人化写作的立场:“绝大多数剧作家的处境是被动 的,实现舞台实践有时往往需要扭曲自己。现在,我不会这样做了。我用戏剧这种 形式在搞我的文学。在我这里,作品的发表就是一部剧作的终结。”o “戏剧”是他 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他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李龙云曾说过艺术创作最本质 的是自由,对于自由的坚持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个人化色彩:他以自我经验 为创作的源泉,执著于书写自我的审美体验,在他的剧作中始终有一个鲜明的“我” 在体验、在思索。 上山下乡时代从北京到北大荒的漂泊,回到北京后的失落,复去北大荒的寻觅, 李龙云个人的经历导致了他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初涉社会即置身于一个风起云涌 的时代,时代的狂潮淹没了个人的意志,个体生命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无法自主, 个人的生存与时代禁锢产生冲突,在那只有“大我”没有“小我”的社会环境中, 个体生命呈现出怎样的生存状态? 淹没在时代浊流的个体生命如何生存? 而作为 一个自在、自为存在的人,他又如何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去追寻自己的理想、把 。李龙云:杂感二十三题,戏剧文学,2 0 0 0 年第1 2 期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4 握自己的命运? 李龙云将自我的体验与思索融铸于剧作形象,通过一个贯穿始终的 人类意识“寻找”,将我们带进他豹精神世界。李龙云的“寻找”在外在具象空间 上穿梭于北京与北大荒之间,在内在抽象空间上由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思索上升到对 整个人类存在的追问。本论文即以“寻找”为切入点,沿着李龙云剧作寻找的外在 空间与心理空间轨迹,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探析李龙云对于人类不同生存状态的 关注,追问寻找的内涵与意义,挖掘剧作的哲学意蕴。 王燕:寻找之旅李龙云剧作论 上篇从北京到北大荒:寻找的空间轨迹 在1 9 7 8 年进入黑龙江大学之前,李龙云3 0 年的生活明显地形成两大板块:即 “古老的南城帽”时期和北大荒插队务农时期。与他生活的两大板块相对应,他的 作品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荒原与人叫我声哥,写的是那种人本的困境, 体现了我在文学上的一点追求;另一类是小井胡同有这样一个小院,体现了我 对那种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我对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的回昧 与拥抱”o 北京与北大荒这两个空间存在构成了李龙云独特的生命经历,也构 建起他的艺术世界。李龙云由衷认同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话:小说是写回忆的,进而 认为:文学就是写回忆的。因而,他的剧作多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其中的入物多 有生活的原型,由此形成剧作较强的自传性。以自我经验为创作源泉,书写个人的 审美体验,乃是李龙云剧作最大的特点。他的剧作大都聚焦自己“生活板块”所联 系的特殊的时代,但关注的却是风云变幻时代中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因而 仅仅将他笔下的人物与他生活中的人物对号入座,看出其剧作的自传性是不够的, 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人们所说的可以找到原型的“奶奶”、“哥哥”、“弟弟”、“姐 姐”还有“街坊们”,在他的剧作中不是一次而是反复地出现。他反复书写着他人 生经历中无法忘怀的动情之地与挚爱之人,反复描写着一位母亲常常以为儿子深夜 归来而惊醒,反复抒发着苦难境遇中的兄弟之情。这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让我们看见 作家心灵深处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在这反复书写的背后,必然有一个深刻的心 理动因,作家如此执著地书写自我的意义决不止于一己“小我”。从北京到北大荒 的漂泊,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后的失落,独特的个人的经历将李龙云引向了对于人的 生存状态的思索。北京与北大荒作为两个富有文化特色的特殊的空间存在,既在李 龙云的生命中凝成两个无法忘怀的情结,又展示了人类各样的生存状态。李龙云即 以这两点连成一个明晰的创作脉络,以个人的经历为这个脉络的血液,将我们引向 他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深刻追问。 。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 0 天( 万家灯火) 刨作日记,万家灯火,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第1 版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一、“古老的南城帽”:心灵的根 李龙云以北京为背景创作的剧本在其所有的剧作中占据了几乎一半的分量,这 些剧本多以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聚焦于人们情感的动人心魄。在李龙云生命经历 的两大板块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胡同,在他的生命中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故 乡的角色:“古老的南城帽”在他的- i i , 里凝聚成一股生命的力量,形成他漂泊寻找 的历程中永远的支撑。本部分即通过李龙云对于北京的书写、对于情感的重视以及 对于日常生活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来论述他在寻找之旅中的精神支柱。 ( 一) 书写北京 李龙云,1 9 4 8 年末生于北京南城罗圈胡同。对于北京胡同的熟悉与怀念促使他 前期的剧作都以自己所熟悉的北京生活为背景,代表作品就是有这样一个小院 和小井胡同。有这样一个小院以陈家为结构视点,串联起陈、杜、郑等几户 人家在四人帮迫害下的遭遇,展现了人民在天安门事件中的斗争及命运;小井胡 同则以小井胡同这个地点为联系的枢纽,向我们展现“小井”人们在北京和平解 放前夜、大跃进时代、文革初期、文革结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的遭遇。这两部 作品分别以一个小院和一个胡同作为人物活动地点,选取生活的几个剖面来反映生 活,都以时间为纵向线索,以面与线相结合的方式结构剧作。 李龙云的前期剧作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于现实主义的追求,在结构形式和人物安 排上明显见出老舍剧作的影响。小井胡同与茶馆有着如出一辙的构思,以 至于评论界将其称作茶馆的续篇:有这样一个小院中的小杜鹃、郑家兴与 小妞子、程疯子( 龙须沟中的人物) 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在郑家兴混沌的思想 中小杜鹃仿佛就是小妞子,小妞子的命运在这里构成了对于杜鹃命运的暗喻。李龙 云以老舍作品为象征,将自己的人物置于这个象征之下,仿佛冥冥之中命该如此, 使得悲剧性意味笼罩全剧。董健先生这样概括李龙云与老舍先生的关系:“老舍先 生的剧作以真实的人物描写见长,以生动的戏剧语言取胜,而不以剧情的紧张引人; 王燕:寻找之旅李龙云剧作论 他善于揭示社会相,描绘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关系和生活画面,从中透出历史的 消息。李龙云对这种老舍式的现实主义可谓得其精髓。” 李龙云从老舍先生那 儿获取t c t l 作的营养,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学习不是模仿,创作的生命将止于模仿。 李龙云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方面以老舍先生的创作为榜样,另一方面也不忘形成自 己的创作个性,努力刨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较之老舍先生的幽默深刻,李龙云的特色是深情朴素。这两位同属于北京的剧 作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书写北京,诠释各自眼中的人生百态。老舍先生对于“茶 馆”的独具慧眼的把握,李龙云无从超越;而李龙云独特的关注点也注定他不会从 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越前辈。他的剧作中没有包罗万象的社会现象,没有形 形色色的市井人物,他的笔触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北京胡同,集中于胡同里的善良 百姓。偌大的一个北京城是他作品背后的巨大背景,他将他的北京浓缩在胡同和小 院里,他实在忘不了那“古老的南城帽”。北京有多少胡同就有着多少这样善良的 百姓,他执著关注的是时代变革中父老乡亲平民百姓的命运遭遇。从有这样一个 小院到小井胡同,他的作品囊括了中国当代历史上每一个斗争激烈的年代, 然而无论时代的斗争多么的激烈,李龙云剧作的戏剧冲突并没有在人民斗争和人民 反抗中展开。他侧重展现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是怎样相惜相爱地活着;追问 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在乱世风云中,是靠什么活下来的。李龙云所注重的不是揭 露“社会相”,而是揭示底层人物的精神魅力,揭示人类在困境中应该怎样的活着, 为什么而活着。人物身上善的精神和真挚的情感被李龙云提升到剧作的中心地位, 因而形成了他深情朴素的戏剧风格。李龙云的深情是他前后期剧作永恒不变的戏剧 旋律,而他笔下的北京也因为寄予着浓厚的情感而获得净化,成为李龙云心底美好 世界的象征。 ( 二) 聚焦情感 “说真的,我非常热爱小院里的人们。这不仅是因为他们都是劳动人民,我熟 悉他们的苦难、欢乐和命运,更因为他们朴实真挚的感情吸引着我。” 由此我们进 。董健:从( 小院) 到( 小井) 从两部剧作看剧坛新人李龙云的成长,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1 9 8 1 年第4 期 4 李j 庀云:有这样一个小院,新华月报( 文摘版) ,1 9 7 9 年第9 期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入李龙云精神世界里最为动人的情感层面。情感是李龙云剧作的核心,他所营造的 戏剧冲突常常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中达到高潮。激烈的社会斗争则化作了人物 情感活动的背景,衬托着人们对于真情的珍视以及活着的坚韧。李龙云没有展现苦 难中的非常态的人生,也不去反映战乱中的人生百态,而是抓住入们在艰难时世中 对于正常人性的这份坚守,极力讴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有这样一个小院中,郑家兴在文革中被逼疯,小杜鹃惨死,大喜被抓,杜 承烈直至剧终也没能回来,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发生丝毫没有动摇小院人的真诚与善 良,没有改变人与入之间的关爱和信任。大喜对于弟弟二喜的期望与热爱,小杜鹃 对被监禁的妈妈的想念,杜承烈对于身陷牢狱的妻子的信任与忠诚,郑家兴对小杜 鹃真诚的喜爱这部五幕话剧的每一幕都描写到人和人之间朴实真挚的感情。周 总理在尉中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真诚正直坦荡的人格:“你去看看总理那张消 瘦的脸,看看总理那双磊落的眼睛,他会告诉你,人应该怎样活着,为谁活着。”。 人们为纪念总理进行自发的斗争,更多的不是因为意志的坚强,而是源于对周总理 的敬佩和爱戴。情感的力量在剧中显得十分强大。同时,李龙云揭示了在强权时代。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可是每个人活着都有选择的可能。杜承光在现实面前的妥协 与摇摆更衬托了小院人对于正直善良的执著信仰。杜父对于杜承光的斥责代表了小 院人心声:“全国知青上千万,可到广场反对周总理的只有你一个,多少人处境比 你困难,但他们在思考在选择! 他们的手是干净的! 他们没有出卖灵魂,他们都是 正直的人。”圆可以说有这样一个小院就是一首正直善良之歌。 小井胡同将底层人民的精神魅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人们之间的真情是人 类活着的希望与精神支柱。水- - j d 的侠义心肠、马德清的善良深情、刘嫂的宽容大 度、吴七的坚决反抗、小曹的心系群众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心灵之歌,尤 其是在刘家迭遭数难,刘家祥又被砸断了腿的艰难困境中,瞎了眼的滕奶奶为救助 刘家而四处乞讨,那惨烈的喊声激荡了每一颗心灵,也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挚爱渲 染到极致,成为乱世人们得以存活的精神依托。吴七被小媳妇赶出小井之后,颠沛 。李尼云:有这样一个小院,新华月报( 文摘版) ,1 9 7 9 年第9 期 。李龙云:有这样一个小院,新华月报( 文摘版) ,1 9 7 9 年第9 期 王燕:寻找之旅李龙云剧作论 9 流离在艰难申诉与重重打击之问。作者借他之口深情地道出了心底的话:“吴七能 活过来,全仗着看见了嫂子的那片心,看见了老街坊们的那片心。这十年来,小井 人们的交情,金子都买不来。”时代愈是艰险,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愈是可贵。如若 艰难时世只剩下了人心险恶,这是人类的悲哀。李龙云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的一遍 又一遍叙写着自己熟悉的乡邻,一遍又一遍讴歌着善良与真诚,完全源于他自己对 于情感的执著与重视。 “他把情感当作戏剧的基本原理。”o 这是约翰霍华德劳逊给奥尼尔的评价。 有评论认为李龙云深受奥尼尔的影响,从李龙云的创作杂谈中的确可以看出他对于 奥尼尔的喜爱,而这份喜爱正是来源于他俩共同的对于情感的重视。他们的作品都 具有一种来自高度智慧的威力和魄力,一种炽热的真情。李龙云笔下的人物关系都 很简单:母子之间、兄弟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最远的关系也不过是邻人之 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相互之间惺惺相惜互助互爱,在斗争激烈的年代都没有 丰功伟绩,只是固执地坚守着自己正直善良的生活情怀。无论环境怎样的恶劣,人 都应该这样真诚地活着。这些人物活着的坚韧、反抗的坚决,主要不是来自于意志 的坚贞,而是源自于对真情的信仰。李龙云的目的不在于表现斗争的激烈、人性的 复杂、社会的分崩离析,而是执著于苦难中真情的表现与挖掘。 “真情”深深镌刻在李龙云的心里,尤其是亲情。母亲以为儿子归来总在半夜 惊醒,儿子想念母亲又怕连累母亲而躲在水泥管里偷看家人。这两个普通的细节, 被李龙云反复安排在几个剧本当中,而且每一次出现都带给人们巨大的情感震撼。 母子之间的想念,兄弟之间的关爱,仿佛是李龙云无法逾越的情感的海,一旦提笔, 这些最动情的体验总是反复地流于笔端。正是这些写不尽的情感支撑着他后来的漂 泊寻找之路。有论者这样概括他的第一阶段剧作的特点:“通过对井市细民的 真实刻划和民俗画卷的精细描绘来透视历史风云的变幻和时代精神的本质,并寄寓 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真情歌赞与热切呼唤。” 在这个基础上应该着重指出的 是:“井市细民”的这份真情构成了李龙云心灵的根,更是人类立足世间的精神之根。 。李龙云:小井胡同,有争议的话剧剧本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8 6 年版 。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6 6 页 。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杜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7 年1 2 月第1 版,第2 1 2 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旦 ( 三) 诗化日常 李龙云的话剧剧情故事多发生在灾难的岁月。但他并不沉湎于苦难的讲述,不 注重苦难根源的挖掘,也不批判苦难的制造者,而着意于市井细民凡常人生的展示, 倾力于苦难岁月中美好人性的书写。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在李龙云的笔下凸现出来 的是温暖与和美。灾难重重背后,泪水纷纷之时,留在心里的仍然是温情。李龙云 故意简化了人物之间复杂的斗争关系。在“小院”和“小井”这两个环境里,坏人 都是彻底的坏而且势单力薄:“小院”里只有一个仅有姓氏的于副处长,“小井”中 只有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媳妇。好人都是近乎完美的好而且人数众多:除了这两 个坏的典型之外,其余的都是善良而又正直的人。在李龙云的早期作品中,人物之 间的对立关系是简单明了的,没有分裂的人格刻画,没有丰富的人性描写。然而人 物关系的简单并没有削弱作品的力量,因为在这朴实平常的描写之中透出一股理想 的力量,将读者带向了诗意的理想的日常生活。 李龙云的剧作充满着对于普通大众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他的悲悯情怀决定了他 的创作方式,对于苦难的日常生活的描述满贮着温情和理想的诗情。这在他改编自 老舍先生同名小说的话剧正红旗下也有突出的表现。老舍形象的加入使得全剧 都笼罩在亲情之中,福海二哥的身上也增加了更多的感情色彩。在正红旗下的 后记中,李龙云说:“话剧正红旗下的创作主旨既模糊又芜杂。我既想写出底 层人的灵魂在苦难中的美好与善良:同时我又希望:在我的笔下那些视自尊为生命 的人包括老舍,在苦难中的生活充满一片诗情我甚至想借此表述我对作家这 一职业的理解”对于苦难中美好与善良的坚守,以及希望苦难生活充满诗情的 美好愿望,构筑了李龙云笔下诗意的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爱与信任。无 论是c d 井小院还是正红旗下,他都用挚情熔铸了一个人情世界,充满苦 难的日常生活里满贮温情与善良,带给读者深切地感动与欣慰。他要带给读者的是 一片心灵的诗情。李龙云在另一篇创作谈中也强调:“我知道,生活远比我所描述 的要复杂得多,人是那样复杂,文学因此才有存在的意义。而我的作品中的那点理 想主义光芒,则是我的作品和我这个人存在的意义。”李龙云一方面认为自己的作 。李龙云:理想的流失与重建( 叫我一声哥) 写作断想, 剧本,2 0 0 4 年第3 期 王燕:寻找之旅李龙云剧作论 11 品应该带给人以理想的想象与心灵的慰籍,另一方面将自己作品中所强调的人与人 之间的真情当作了自己存在的精神支柱。故而,他用一腔挚情掩盖了人世的丑陋与 日常的平庸,创造出了一个朴素的诚挚的真情世界。 在诗化日常的过程中,李龙云的笔触略过了入性的恶,而聚焦于人性的善。但 他的作品没有止步于对善的歌颂,而是伸向了人性的深处,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叩 问。他思索着人性中“善”的意义,进而追问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就是他为什 么在完成了最为深情地回忆之后,戏剧风格为之一转,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不像戏 剧的荒原与人。他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思索,让自己和自己的戏剧一起走向人的 存在的本质。北京凝聚了人性的美好,构筑成他心底最美丽的篇章和他存在的希望, 支撑着作家的北大荒寻找之旅。 二、北大荒:灵魂在飘泊 长河落日,大漠洪荒,北大荒以其绚烂壮阔的自然风景和文化杂陈的风貌在中 国当代历史上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一页。对李龙云来说,北大荒更是记录了一个 时代的梦想,留下了他无数青春的记忆。“吸引我到陕北的,是一种近乎神秘的力 量。”囝正是这神秘的力量驱使他写下了北大荒生活的系列剧作。阅读这些剧本及其 创作谈即会发现李龙云的心里有着一个让他难以排解的北大荒情结。他怀念着北大 荒的落日如轮,怀念着引人遐想的清晰的爬犁痕迹,惦记着留在北大荒的知青战友。 这些怀念号暗记凝聚在他的笔下,形成了富有浓郁北大荒文化色彩的系列剧作。其 中的代表作就是充满象征色彩的荒原与人。“叫我声哥是荒原与人的 姊妹篇。”圆其实在这对姊妹篇之外,还应该加上这里不远是圆明园。这三部剧 作都以北大荒的知青为主人公,表现了这一群拓荒者进出北大荒二十余年问的心路 历程,堪称北大荒知青的心灵史。但写知青并不是李龙云的目的:“实际上,我不 过借用了他们身上一些反映人类共同本质的东西我力图接触一些人类自身无 。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 创作余墨剧本,i 9 8 8 年第l 期 。李龙云:理杰璺的流失与重建( 叫我一声哥) 写作断想,剧本。2 0 0 4 年第3 期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里 法解决的问题:人在命运面前的倔强与悲壮,人在大自然面i i 的自尊与自卑,人及 自身与生俱来的弱点的对抗与妥协,入在重建理想过程中的顽强与苍凉,入在寻找 归属时的茫然无措”o 李龙云怀着一片挚情创造了一个洒满月光的荒原,荒原 上裸露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关注着这些生命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存处境和精神 状态,并对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作出形而上的思考。 人们的生存处境是促使人寻找的客观动因,而人的精神状态是促使人寻找的主 观动因。究竟是什么促使了人们永不停息的寻找呢? 这一部分以李龙云的北大荒系 列剧作为对象,通过论述一群寻找中的人在北大荒的漂泊,来探讨促使人类寻找的 各种动因。 ( 一) 漂泊命运 如果说前期的有这样一个小院和小并胡同寄托了李龙云寻找历程中心 灵的支撑,那么从北大荒系列剧作开始,李龙云的剧作真正出现了一群寻找中的人。 这群人远离故乡,带着疯狂而又虚幻的梦想来到无际的荒原,开始了漂泊的旅程。 荒原与人中富有象征意味的“钟声”似乎就是驱使他们漂泊寻找的一种外在动 力。它涵盖了特定时代的政治、强权,作用于信仰迷失的一群年轻人,构成支配命 运的强大的力量。“钟声”无处不在,犹如命运之网笼罩,谁也逃脱不了。 首先,李龙云向我们揭示的是;人是一个渺小的存在,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荒原与人中,以马兆新为代表的“小五队”的成员是被时代推到这无边的荒原 上来的,“漂泊”正是落入命运之网后不能自主的生存处境。落脚荒原之后,这群 年轻人的的命运即被攥在落马湖王国国王于大个子的手中。落马湖王国既是漂泊的 生存空间,又是空旷的心理空间,象征着人们在漂泊的生存状态下,心灵无所依托 又不能落地生根的生存现状。细草与四川女人代表着落马湖王国的女性的遭遇:既 愤慨于被于大个子占有,可为了生存又不得不求助于于大个子。年轻人们的代表着 个人生存愿望的美丽纯洁的爱情,被于大个子诬蔑为肮脏的丑事,随意加以践踏蹂 躏。于大个子那花一毛五买来的印章,管制着落马湖王国的臣民们,包括他们衣食 住行、回家探亲的方方面面。然而,于大个子这个构建落马湖王国的掌权者,同样 。李尼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 洒满月光的荒原) 创作余墨。剧本,1 9 8 8 年第1 期 王燕:寻找之旅李龙云剧作论 1 3 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普通人。曾经遭受的压迫导致他严重的心理畸形,疯狂 的报复获得的只是短暂的虚无的辉煌,剥落掉虚荣的面纱,最终他只能吞噬自己酿 造的苦酒,与他的王国一起消亡。李天甜的遭遇更具象征色彩,将命运的强大力量 与人的渺小无奈渲染到极致。她所喜爱的摩柯摩耶的命运构成了自身命运的谶言。 摩柯摩耶的毁容让李天甜无从逃脱鬼剃头的怪病,最终她和摩柯摩耶一样永远的离 开,消失在落马湖。 其次,李龙云又深信:人又是一个倔强的存在,人永远不会屈服于命运。人面 对命运的渺小正如人面对大自然的渺小。在人的个体生存之外,永远存在着个人无 法掌控的制约其命运的神秘力量。然而,入作为自为的存在,每个个体生命都有着 自觉意志与强烈的生存愿望。在荒原与人中常常出现两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声音: 钟声和小号声。“钟声中,从舞台深处的堤坡上飘来了一阵深沉的乐蓝。又是那把 小号! 号声像是一缕阳光,把人引进了另一个世界。那种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长音汇 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世界。倔强地和钟声抗衡着,拼搏着。”小号和钟声的抗衡即 象征着入与命运的抗衡。面对命运的强大力量,入的意志在生存处境中呈现出强大 的反作用力。于大个子的压制,李长河的诡计,都不能压抑住人们对于善的渴望和 爱的追求。李天甜的死导致了整个落马湖的疯狂,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人们抖落内 心的恐惧,聚集起压抻在心中的愤怒,开着机车向于大个子发起了进攻,向那个非 人的时代发出怒吼,展开了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命运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个体生命之 外的社会存在,而个体又不得不面对社会而存在,这使得人们的反抗显现出强烈的 悲剧性意味,但这恰恰证明了人身上存在着不可压制的力量。李龙云剧作的主题不 在于对政治和强权的批判,他将这些作用于个体生命的外在的力归结为命运,目的 在于揭示人的存在态度。人的一生永远都会面临各样的困境,人应该做的不是自怨 自艾、怨天尤人,而应该清醒地直面困境、认识自己,在困境中刻苦磨练,永远不 放弃自己的追寻。 , ( 二) 漂泊失落 荒原的空旷寂寥与理想的虚无缥缈将人推向无着无落的极致:空间上的陌生与 心灵上的空寂,使得这群人的漂泊既是一种生存处境又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漂泊 扬州大学耍士学位鲢 一1 4 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来的形式就是失落。表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失落即是李龙云北大 荒系列剧作的一个基本的主题。无论身在北大荒,还是在北京,“不论境遇如何, 他们的情绪中却都深藏着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折磨着他们,迫使他们去东寻西 找,似乎想为惶惑不安的灵魂重新悬起一轮精神的太阳。生活对于他们好像缺了点 什么。”回失落意味着心灵的空洞无物,心无所托,心无所寄,形成一片巨大的虚空 的心理荒原。正是这巨大的空虚导致了人疯狂的寻找,失落成为驱使人们疯狂寻找 的主要动因。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人失落的心灵状态,从而发掘“寻找”的内涵。 失落在个体无法自主的年代表现为多种精神内容的丧失。 1 、理想的丧失。理想是个体实现自己价值的愿望,理想的实现意味着个体价 值的充分体现。“面对大雪覆盖的千里荒原,大喊一声:我们来了! “别看这里是 黑熊野猪出没的地方,明天这里将是北国江南鱼米之乡! ”正是狂热的理想之风将 马兆新、苏家琪这一群年轻人吹到这古老的荒原。然而落脚荒原不久,他们即清晰 地看见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他们不仅没有获得自我价值实现之后的愉悦,反而发 现迷失了自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思想,所有的一切都要受制于人,他们根本没有 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理想在生活中一片一片的被撕碎,心灵 坠入无边的空寂。“生活像一把无情的榔头,敲击着人们心灵里的那座殿堂。”“光 秃秃的爬犁座像个空荡荡的神龛,那里曾凝聚着人们往昔的理想。”追根溯源,他 们的理想原本就像神龛里供奉的神,其本质就是虚无缥缈的。神龛的倒塌是一个必 然,他们必须找到新的精神寄托才能找回迷失的自我。于是这群年轻人纷纷开始了 各自的寻找:有些人寻找到了战争,在战争中可以体现个人的价值吗? 他们得到的 结果是死亡:宁姗姗一去再没有回来。曾经的理想被现实湮灭,新的理想尚未形成, 心灵中有了一个巨大的空隙。荒原与人将心灵的这个空隙比喻为“那个秋天”, 李龙云认为人的一生总会不断地陷入一个又一个“那个秋天”。这是失落的第一个 层面。 2 、信仰的虚无。“人,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沙文,总需要某种信仰的支撑才能 。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 洒满月光的荒原) 创作余墨,剧本,1 9 8 8 年第1 期 王燕:寻找之旅李龙云剧作论 里 生存。” 信仰在这里所指的是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支柱,可以是宗教却不局限于宗教。 在李龙云的笔下,人活着的精神支柱建构在人与入之间的关爱上。无论是在北京还 是在北大荒还是在任何其他的地方,李龙云永远执著于真情的信仰。 这里不远是圆明园中的陆兴邦是一个被众人隔离的人物,因为依靠权势进 入大学受到同学的歧视,他自卑地讨好着每一个人,他没有自我,没有理解与同情。 身处绝境中的他和荒原与人中的细草一样,找到了十字架: 细草这些日子,心里像有个天平,一下子打歪歪了,老想抓住点什么。我就 抓住了它,我老想起福音堂里听来的那些故事。( 掂了掂手中的十字架, 笑了,笑得那么辛酸) 教堂的钟声悠扬地响着】。 然而,他们并不是真的信仰宗教,他们只是找到一个宗教的信物,拿来当作朋 友用。“最苦最难熬的时候,我想起了它。( 感激地盯着十字架) 我跟它说什么,他都 认真听,从不烦我,更没跟我发过火有人能听我说话,我就满足了。”他们所 渴望的是友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不能得到情感的慰籍的情况下,他们只能 寄托于十字架。对十字架的依赖恰恰证明了他们信仰的虚无:没有任何其他的精神 支柱。教堂的钟声虽然十分的悠扬,然而并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信仰。教堂正如十 字架一样,只是一个盛着他们自己的想象的虚壳。正因为如此,马兆新、陆兴邦、 高银锣都在过江奔向教堂的路途中折返回来。儿时的歌、奶奶的呼唤、朋友的呼唤 甚至学校的歌声都凝聚成吸引他们回来的力量,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这 人间的真情。而真情恰恰是那个年代的缺失物。 3 、没有归属的飘零。对漂泊者来说,归属地是车船的停靠站、幸福的港湾, 凝聚着温暖和关爱。没有归属就意味着永远的漂泊。而没有归属正是李龙云剧作中 一群飘泊者的共同的处境,无家可归使他们的漂泊益显悲凉。人在飘泊之中永远抑 不住对家的渴望。 。李龙云:人、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 洒满月光的荒原) 创作余墨,剧本,1 9 8 8 年第1 期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十五年后的马兆新( 茫然地喃喃着) 有家了,你们有家了可我的家呢? 我 的家在哪儿? ( 突然,强碾抽打开了辕马 说! 我的家 在哪儿? 在哪儿? 我现在在哪儿我现在在哪儿啊 ( 声音硬咽了) 北京的家远隔万里,落马湖荒原又是一个冰冷空寂没有一丝温暖之家感觉的所 在。马兆新们就像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茫然的在荒原上扑腾着、寻找着。“人感 到失去了归宿,人性失去了平衡,人在茫然不知所措之中开始疯狂地寻找自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代人没有归属的飘零并没有在新时代到来之际结束。返城的或 者没有返城的知青,都无法摆脱无家可归的情绪。叫我一声哥演绎了返城后的 知青们另一类的飘零。高银锣征服了自己所在的城市,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也 让父母都过上了好日子,可是他仍然孤寂的过着一个人的生活。虽然成功地立足于 城市,虽然事实上的脚步停止了漂泊,但他的心仍然无所依皈,他仍然飘零在没有 归属的境遇之中。肉体的归属很容易得到,心灵的归属却难以寻觅。 理想、信仰与归属的三重丧失,导致了他们在漂泊的生存境遇中深沉的失落。 李龙云认为失落并不仅仅是这一代人的精神状态,而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状态。“这 种失落感,不仅仅属于某一地域、某一年代。更具体点说,这部戏写了人在失去归 属之后,人在寻找自我的焦灼之中,人性平衡的一个全过程。”o 失落乃是心灵的缺 失的表现,而人的缺失是人存在的本质。正如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指出的:“人的实 在是欠缺,作为人的行为的欲望的实存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圆人作为自为的存在, 是一个永恒的欠缺,因此失落感是人无法逃离的一个精神困境。 ( 三) 漂泊孤独 除了在命运中挣扎,在失落中彷徨,李龙云笔下的那群年轻人还要面对漂泊境 遇中心灵的又一个困境:孤独。李龙云曾说:“人有三重精神苦难:一是痛苦感, 人的欲望永远大于人实现愿望的能力:二是恐惧感,人都是由生走向死;三则是孤 。搴龙云:入、大自然、命运、戏剧文学c 洒满月光的荒碾) 创作余墨,剧本,1 9 8 8 年第1 期 。萨特:存在与虚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 9 8 7 年版,第1 2 8 页 王燕:寻找之旅李龙云剧作论 独感,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被所有人、哪怕是一个人所彻底理解。”。在李龙云的生命 体验中,孤独感是折磨他最为严重的一个精神苦难。他曾因此萌生一个念头:“社 会处处龌龊,不愿与人接触,却又不能不与之打交道这似乎可以写一个戏,写 入的孤独。”。大哥的早天、恩师的离世、于是之先生语言能力的丧失,一个又一个 理解他的人相继的离开酿造了李龙云心底深刻的孤独。同时,李龙云又认为孤独是 人本然的存在状况:“在茫茫人海大干世界,人不应该指望别人真正理解,哪怕只 有一个人。人本来就是孤独的” 在以荒原与人为代表的北大荒系列剧中, 孤独成为又一个基本主题。 这一群寻找的人都是以孤独的形象出现的。陆兴邦在孤独的中国大地上飘泊了 三万里;马兆新孤独地寻找了十五年;于大个子更是形单影只,只有一只同样孤独 的狗陪伴虽然他们之间有交流,虽然小五队是一个集体,但他们其实都是孤军 作战者。他们漂泊在荒原上,都是一样的孤苦无依,彼此隔膜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无论是朋友之间还是恋人之阊,他们彼此的心灵都隔着无形的屏障。面对马兆新, 细草没有坦诚相告,企求帮助,而是独自承受着自己的悲惨遭遇;李天甜同样没有 向苏家琪敞开胸怀,而是孤独的走向了死亡。情人之间尚且不能互相理解,其他的 人也就可想而知了。倾诉和理解是孤独中的人们得以逃脱困境的唯一出路。然而社 会的因素、个人的因素阻断了他们的出路,他们的处境定格在孤独的漂泊之中。 孤独源于入与入之间的隔膜。“在落马湖,天地人间那么冷漠无情。每个人周 围都好像竖着一道无形的大墙。”隔膜的形成的确有外来的因素,社会和时代的压 力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形成的主要动因。于大个子与令人恐惧的钟声融为一体,形 成人们头上的紧箍咒,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将人逼向无情的死角。于大 个子所创造的落马湖王国就是一个冰冷的孤独的地狱。然而即使在外因失去它的效 用以后,人们仍然没有办法逃脱孤独。孤独境遇的形成更多的是源于自我的封闭。 “即使有人想挤进墙来谈几句知心话,也总是瞻前顾后。”人性的弱点在飘泊无助 的境遇中显露无疑。人是自私的,是为我的,人永远只能考虑自己的处境和利益。 。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 0 天万家灯火) 创作日记 o 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 0 天 万家灯火) 创作日记 。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 0 天( 万家灯火) 创作日记 万家灯火,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第l 版 t 万家灯火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第1 版 万家灯火,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第l 舨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细草一方面无法忍受恋人的离开,而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屈服于于大个子,于是她选 择了隐瞒和欺骗。在真相大自之后,面对恋人的离去仍然无法抛弃自己的自尊。她 只是等待着别人的理解,却从没有想要放弃自己的所谓的女孩的自尊,勇敢的敞开 心灵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马兆新更是自私的,他不能抛弃自己大男子的所谓的尊严, 狠心地将自己的恋人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马车夫。自我的封闭同时又阻断了别人的 理解,造成了自我永远的孤独。“人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冷漠、虚假、拒 绝沟通,使得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神秘体,使得落马湖王国成为一种驾驭人的命运 的神秘力量。”o 孤独是人自己酿造的苦酒。“人的命运的悲剧,除环境而外,人自 身的性格和人与生俱在的神种弱点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国人自身的缺陷决定了人永 远的孤独,永远孤独地寻找着自我的价值。 孤独是悲凉的,然而孤独也催入自省。李龙云所描写的孤独的漂泊者虽然历经 重重困境,但其间充满了思索的魅力,昭示着人的存在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没 有自怨自怜地咀嚼自己的孤独,他们是一群思想者,永远行进在寻找的路上。在北 大荒系列剧作中,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孤独的形象:马兆新、高银锣、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输路线安排方案范本
- 重庆工商大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浚县民丰渠施工方案
-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画法几何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中医药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人体发育与形态结构学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中药生物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师范大学《工程项目管理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临床综合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城市学院《智能工厂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高三英语语法填空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 项目一任务一《家宴菜单设计》课件浙教版初中劳动技术八年级下册
- 民用无人机操控员执照(CAAC)考试复习重点题库500题(含答案)
- 腰痛中医辩证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 作业设计
- 20以内加减法混合计算题进位加退位减幼儿小学生口算训练
- 2024年4月自考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试题及答案
- JTG-T-D33-201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 2024光伏电站索悬柔性支架施工方案
- GJB9001C-2017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表格汇编
- 2024年山东省庆云县九年级第一次练兵考试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