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打金枝》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打金枝》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打金枝》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打金枝》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打金枝》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打金枝这一经典戏曲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论述了打金枝的源流演变。首先在唐书、资治通鉴等正 史资料中寻找有关其本事的记载,发现剧中人物身份除沈后外,其余都与史书所录 相符,而剧中“打金枝”的经典情节则未见记载,资治通鉴只记载了郭暧与公 主口头相争一事。然后又对庆丰年、隋唐演义、满床笏、唐宫二十 朝演义、现代打金枝等文人创作进行了重点分析,它们先后增加了“拜寿”、 “打金枝”、“连升三级”等具体情节,并提炼出了表现“郭氏一家富贵”和“唐 代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等思想主题,从而演绎出打金枝的历史源流及 其剧本从形成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论述了打金枝本事反映的唐代礼法问题。剧中主要冲突集中在“公 主当不当拜寿”的问题上,而剧中人物却对此持不同态度,表现了唐代宫廷礼仪与 民间礼仪的冲突。由此引发出对唐代“公主出降,不拜舅姑”的特有礼法的分析, 分别选取了唐代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史料记载,说明在有唐一代始终不同程度地存 在这个问题。并从李唐皇族的“胡化”遗风和唐代公主特点及地位的阶段性变化两 个方面阐述了形成这种特殊礼法的原因,再结合“打金枝”故事发生的具体时代及 剧中唐代宗和升平公主的特定心理,进一步揭示了打金枝剧本创作的历史依据。 第三部分论述了打金枝所反映的民间心态。 打金枝迎合了大众对儒家礼 法的尊崇,包括它强调“拜舅姑礼”体现出的对儒家伦理孝道的维护,和“打金枝” 情节中体现出的对“夫权”意识的维护心理都深受大众认同。 打金枝还迎合了大 众对皇权的约束心理,郭暧的“打金枝”与民间传说中包拯的“斩皇亲”和能“上 打昏君,下打权臣”的八贤王故事等都表现了普通大众的这种心态。 打金枝也迎 合了大众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它就是一个浓缩在戏剧舞台上的和谐社会,它 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大众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关键词: 关键词:打金枝; 唐代礼法; 民间心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lassical drama- hitting princess was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source and evolution of hitting princess. firstly, finding out the record of related events form some history books written in biographical style material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 the characters are similar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except queen. but the classical plot of this drama is no record.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 just recorded the quarrel between guo ai and princess. and then focused on analyzing celebrate the harvest year, romance of sui and tang dynasty, the official family, legend of 20 dynasties of tang palace, modern hitting princess and so on. they added some detailed plots in order: “celebrating the parentsin law on their birthday”, “hitting princess”, “promoting there classes one time” and so on, meanwhile, the topic performs, “such and powerful of the guos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amenity in palace and in folk, to express the source and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script from formation to maturity.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amenity of tang dynasty which the drama reflects. the main conflict concentrates on whether the princess should celebrate the birthday for her father in law. the main character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his question, which shows the conflict between amenity in palace and in folk. so it causes the analysis of special amenity that “the princess neednt visit parentsin law when she has married in tang dynasty”. different records in early, middle and late stages in tang dynasty, shows that the problem exits in the whole dynasty. to expound how to form the special amenity is from two aspects: surviving hu nationalitys customs and the gradual change of princesss feature and status in tang dynasty. combining the period and special psychology of emperor and princess, to express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this drama.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folk psychology of this drama. it caters for the respect for the confucius amenity, including emphasizing the protection for moral principles and filial duty to their parents, and performing the sense of the authority of the husband. it caters for restrained psychology of common people to imperial power. guo ais “hitting princess, bao zhengs “slaying the relative of emperor”, and “beating the fatuous and selfindulgent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of the strong of the uncle of the emperor etc, perform this average psychology. it also caters for the pursuit of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itting princess is a small harmonious society on drama stage, and expresses the pursuit of the most people for ideal society in a graceful way. key words: hitting princess; amenity of tang dynasty; folk psychology 42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 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 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言 打金枝是我国戏剧舞台上的传统剧目,又名满床笏,原名打升平。 各种剧种均有唱本,较著名的有晋剧、京剧、豫剧和评剧本,(京剧本又名富贵 寿考、满床笏)。其他如川剧有汾阳富贵、打金枝,汉剧、徽剧、 秦腔、河北梆子、同州梆子、滇剧、越剧均有此剧目,湘剧有福寿山,粤剧有 醉打金枝。剧中“训女”、“劝宫”、“劝婿”等选段成为百听不厌的经典唱 段。一部戏剧能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在几乎整个中国范围内传唱,除了唱腔本身的 魅力外,剧中内蕴的人文色彩和情节的典型性应该是其中更为重要的因素。 各种剧种情节都大同小异,以晋剧本为例: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 郭子仪三子郭暧为妻。时值汾阳王寿辰,七子八婿纷纷前往拜寿,惟独升平公主不 往,引起议论,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公主哭诉父母,逼求唐王治罪郭暧,郭 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王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沈后劝婿责女,小夫妻消 除前隙,和好如初。 总体看来,各唱本基本突出了以下几点: 1、汾阳王郭子仪功高望重,富贵寿考; 2、郭子仪八十寿辰,公主自恃身份不去拜寿,郭暧怒打公主; 3、公主御前告状,唐王不仅没有降罪,反而将郭暧升职。 全剧以“打金枝”为中心情节,既反映了唐代公主与舅姑的复杂关系,也表现 了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以儒家伦理孝道为正统,从这个 视点出发,剧中“升平公主的不拜舅姑”便不能为大众普遍接受,“当拜不当拜” 成为剧中矛盾冲突的缘起,也成为观众欣赏本剧的最终落点。它关涉到家庭伦理问 题,而人物身份又极其特殊,背后还有郭子仪对唐王室的巨大贡献作为后盾,其情 节的典型性自然不同反响,因而吸引了大众普遍和长久的关注。 与打金枝的长演不衰恰好相反的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对打金枝的研 究一直较少,除对其表演艺术方面的研究外,多集中于对剧中人物原型的研究,如: 的原型唐代宗和升平公主 (屈超耘当代戏剧2005 年第 5 期), 对打金枝剧本的源流演变还没有涉及。史学方面对唐代公主的政策、婚姻、生 活、礼仪有一定研究,如邹流芳唐代公主政策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2002 届硕士 研究生学位论文) ,孙丽丽唐代公主生活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届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 ,张葳唐代公主出降行拜舅姑礼初探 ( 江汉论坛2005、9)等,但 打金枝研究 2 这些文章都没有结合到打金枝剧本来具体论述,而对打金枝反映的民间心 理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论文及论著出现。 鉴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拟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 打金枝剧本的源流演变。 2、 打金枝本事反映了什么样的唐代礼法问题及其出现的背景和原因是什 么? 3、大众对打金枝的喜爱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民间心态? 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理清打金枝文本的形成脉络,进一步解读文 学与历史之间的传承与演变关系,而且是对民众接受心理的研究,是对打金枝 内蕴的人文因素的一种剖析,希望借此来推动这一经典戏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打金枝的源流与演变 3 第一章打金枝的源流演变 打金枝中主要出场六个人物:唐代宗、沈后、郭暧、升平公主(唐君蕊)、 郭子仪、郭(暧)母。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否与史实相符?戏剧情节与史实到底相 距多远?这部戏又是如何产生并成熟的?我们先从史书中去寻找踪迹。 1.1 正史中有关“打金枝”本事的记载 1.1.1唐书 旧唐书代宗本纪载: 永泰元年(公元 765 年)秋七月辛卯,升平公主出降驸马都尉郭暧。 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载: 齐国昭懿公主,崔贵妃所生。始封升平。下嫁郭暧。 旧唐书郭子仪传所附郭暧传载: “暧,子仪第六子,年十余岁,尚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时升平年亦与暧相类, 大历中恩宠冠于戚里。岁时赐赍珍玩不可胜记建中末,公主坐事,留之禁中, 暧亦不令出入。” 新唐书中关于郭暧的记载也基本相同。 根据以上几条史料分析,我们首先可以确定打金枝剧中出现的唐代宗、升 平公主、郭子仪、郭暧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史实基本相合,只是在历史记载中, 郭暧是郭子仪的“六子”,而剧本(包括晋剧、豫剧、评剧等)均写作“三子”。 另外,旧唐书郭子仪传也载郭子仪“子曜、旰、晞、昢、晤、暧、曙、映等 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 也就是说郭子仪应该是“八子七婿”,而不是各 剧本所言“七子八婿”。 沈后是剧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她与历史原型并不相符。 旧唐书后妃传 中所载唐代宗的后妃有三人:睿真皇后沈氏、崔贵妃、贞懿皇后独孤氏。 沈后为德宗皇帝生母,唐代宗对她的感情极为深厚,但她早在安史之乱中就已 失踪。旧唐书后妃传载:“禄山之乱,玄宗幸蜀,诸王、妃、主从幸不及者, 多陷于贼,后被拘于东都掖庭。及代宗破贼,收东都,见之,留于宫中,方经略北 旧唐书卷 11 本纪第十一 279 页 新唐书卷 83 列传第八 3663 页 旧唐书卷 120 列传第七十 3471 页 旧唐书卷 120 列传第七十 3467 页 打金枝研究 4 征,未暇迎归长安。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及朝义败,复收东都,失后所在,莫测 存亡。代宗遣使求访,十余年寂无所闻。” 公元 756 年 6 月,安禄山叛军攻破长安, 沈后来不及逃出去,被俘到洛阳。等到公元 762 年 10 月洛阳再次被唐军收复时,沈 后已经失踪,以后一直也没有找到她的下落。而郭暧与升平公主成婚在公元 765 年 7 月,当时沈后早就不在了。 崔贵妃是升平公主的生母,她是唐玄宗时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的女儿。“安 史之乱”发生后,崔贵妃便失宠了,于公元 757 年 9 月回长安后不久死去,可见升 平公主出嫁时,她也早已去世了。 独孤妃 “以美丽入宫, 嬖幸专房, 故长秋虚位, 诸姬罕所进御, 后始册为贵妃。 ” 她于公元 768 年 2 月封为贵妃,公元 775 年去世,又被追封为皇后,当时在皇宫能 经常陪伴代宗的,只能是她了。而且,这位独孤妃去世时,郭子仪还特地备了祭礼 祭文,派人前往祭奠。自古以来,中国没有大臣祭奠皇后的礼节和先例,郭子仪居 然能够这样做,一方面是仗着自己功德非比常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礼缘人情”, 可见郭家和独孤贵妃的关系是很好的。 所以,打金枝剧中的沈后原型应为独孤妃。 新、旧唐书是最接近故事发生时间的正史资料,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剧 中表现的人物身份与关系除沈后之外大都是真实的,但剧中情节未见记载。 1.1.2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载: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 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 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 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 这段话中出现了郭暧与升平公主的争吵,郭子仪与唐代宗对此事的态度和处理方 式也记载的极为清楚,可以说,这是关于“打金枝”本事的最初记载,但司马光并 不是空穴来风,究其根源,我们发现它来自唐代笔记小说集因话录 。 在因话录宫部中有这样的记录: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 暧骂公主:“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 ” 旧唐书卷 52 列传第二 2188 页 旧唐书卷 52 列传第二 2190 页 参见白平老师琐考(未刊载) 资治通鉴卷 224 唐纪四十 71947195 页 第一章打金枝的源流与演变 5 公主恚啼,奔车奏之。上曰: “汝不知,他父实嫌天子不作。使不嫌,社稷岂汝家有 也。 ”因泣下,但命公主还。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 “谚云: 不 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锡赉以遣之。尚父杖 暧数十而已。 因话录的作者赵璘是唐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关中贵族柳氏的外孙, 家世显赫,多识朝廷典故,故所记多为第一手材料。 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虽体 近小说,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 。 因话录成书于僖宗乾符中和之际,为我们提供了 不少唐代社会的原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籍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 成书之后便被后人广为征引。可能司马光也认为因话录的真实可信,所以基本 上照搬了赵璘的说法,资治通鉴因而成为首次记载此事的正史资料。 综合以上史料,我们发现:剧中除沈后外,其他主要人物的身份都与新旧唐 书 所述史实相符, 但剧中情节均不见于史料。 资治通鉴 根据唐代笔记小说集 因 话录首次记录了郭暧夫妻相争的故事,但也仅限于口头争执,争执的原因则没有 交代。 1.2 史料基础上的文人创作 有了一定的史实作为基础, 打金枝在民间文人的创作中逐步发展完善起 来。 1.2.1 传奇庆丰年 传奇庆丰年 (又名三多记 ) ,清无名氏撰,为宫廷吉庆剧,内容多 系虚构。剧本今已不传,剧情见于曲海总目提要 。本文为歌咏盛世之作,开 头写到: 以运值太平。世跻极盛。明良际会。河海澄清。玉烛常调。金瓯永固。取 丰年为瑞。和气致祥。以申华祝三多之意。郭子仪最有福泽。用作通本关键。 下文即写郭子仪出镇朔方,功高盖世,子女也得仙人指引,各得其所,安 享富贵。结尾部分出现了郭子仪八十寿辰的描写: 久之子仪八十。七子八婿。俱膺显爵。诸孙进酒。同展仙画。快活仙复云端示 赵璘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卷 1宫部 董康 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卷四十五庆丰年 打金枝研究 6 现云。 这是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郭子仪八旬寿诞的情节,作者意在通过祝寿场面的描 写更集中地来表现郭子仪的富贵寿考。这也为后来满床笏和打金枝的情节 构思奠定了基础。 1.2.2隋唐演义 清代褚人获著隋唐演义所言则与资治通鉴的记载基本相似: 其子郭暖尚代宗皇帝之女升平公主,尝夫妇口角,郭暖道: “你恃父亲为天子 么?我父薄天子而不为。 ”公主将言奏闻天子,子仪即因其子待罪。天子知之,置之 不问。又恐子仪心怀不安,乃谕之曰: “不痴不聋,做不得阿家翁。儿女子闺阁中语, 不必挂怀。 ” 1.2.3满床笏与清代打金枝 查阅打金枝的资料,很多都注明“ 打金枝又名富贵寿考 ,一名满 床笏 。 ”那么满床笏与打金枝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二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满床笏”这一说法最初来源于唐书崔神庆传 : “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 于其上。 ” “满床笏”极言人之富贵,便由此演变而来。 戏剧满床笏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 曲海总目提要中有收录,它的剧情 是: “略言郭子仪未遇时,于郊外射猎,翰林学士李白见而奇之,遂与订交,以书 荐于朔方节度使龚敬,力言其才武可以大用。子仪中武举还家,其子周晬。欢讌之 顷,闻安禄山节度范阳,知其怀不轨志,遂往朔方投敬。敬妻严且妒,能钳制其夫。 敬四十无子,私买布民萧然女为妾,未告其妻,属左右置之密室中。敬行部演武, 妻侦知之,呼萧至,立还其女,不与索值。既而敬还,妻责以大义曰: 若娶布民女 子,不虞获罪天子乎?敬唯唯不能诘也。既而萧然复坚请于敬,未得指挥,不敢 嫁其女。敬妻知之,即纳萧女,和好无间。妻生一子,妾生一女云。敬妻虽妒,然 明达解事,才胜于敬。禄山之镇范阳,妻料其必叛。郭子仪至,敬犹以稠人遇之, 妻谓敬曰: 李学士目空天下,所荐必英杰,不可忽也。 敬乃拭目子仪。未几禄山 董康 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卷四十五庆丰年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十九回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923 页 旧唐书 卷 77 列传第二十七 2691 页 第一章打金枝的源流与演变 7 果叛。敬奏子仪为大将,竟平贼,收复两京。初,禄山尝假粮于朔方,妻劝敬少与, 以塞其意。及叛,谴兵来攻。妻令敬毋出,使苍头代敬乘城,为贼炮所毙,而敬幸 脱免。子仪既累胜,禄山被李猪儿刺杀,余党破散,奏功于朝。推原其故,由敬所 荐,乃召敬入相,封子仪为汾阳王。抵国门,天子置酒望春楼,欲亲为子仪解甲, 子仪力辞。乃令敬与李白代。时鱼朝恩亦为子仪置酒,邀龚、李为客。元载告子仪 曰: 朝恩伏甲,宜谨备之 。子仪不听,率数骑往。座间出所得朝恩与禄山书,纳 其袖中,朝恩大感泣。会子仪六十大寿,七子八婿并通显,孙复登第,王公卿士毕 聚祝。子孙次第入侍,奉觞上寿,堆笏满床极富贵之盛,故以满床笏名焉。 ” 剧本讲述了郭子仪的生平经历,最后以六十大寿“满床笏”之盛况表现其富贵 之极。但在这部戏中有关龚妻的内容也相当多,这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满床笏似 有出入。考察满床笏本的创作原因,我们发现它原本并不是专为郭子仪而作。 在投辖小志中记载了关于满床笏的创作缘由: “合肥龚孝升鼎孳,文章翰墨,艺林宗仰。康熙九年,以礼部尚书为总裁会试。 十二年,复以户部尚书为总裁,门下多知名士。其续室顾氏,名眉,有才藻,善治 家政。鼎孳宾客甚众,有求于鼎孳,顾辄为赒给,一挥万金,无少吝。门下皆感激, 而鼎孳亦颇信其言。鼎孳他姬有子,顾无所出。门下士为作满床笏杂剧,于顾 生日演出,摹写节度使龚敬惧内情形,至于跪门请罪,以悦其意。捏名龚敬者,取 姓同也;节度使者,鼎孳时为兵部尚书,出中所言上马管兵也;妻生子妾生女者, 祝其妻之本旨也。 ” 原来郭子仪的盖世功业不仅有李白举荐的功劳,也因龚妻能识人用人的才能, 剧中结尾为郭子仪寿诞庆典,极言郭氏富贵,正是侧面突出了龚妻之才“明达事理, 才胜于敬” 。 在满床笏原剧中还有这样的对白: “ (堂侯曰)禀王爷夫人,公主娘娘同七 位夫人、八位姑娘齐集后殿,请王爷夫人进去拜寿。 (郭子仪曰) :夫人,你去拜复 公主,并对儿媳们说,恐有圣旨到来不便,少刻见礼罢。 ”可见在原剧本中公主是参 加了拜寿的,与后世打金枝完全不同。 据传, 满床笏是清初剧作家范希哲的作品, 缀白裘中有选出。 缀 白裘是清代刊印的戏曲剧本选集,收录当时剧场经常演出的昆曲和花部乱弹的零 折戏。书名缀白裘 ,是“取百狐之腋,聚而成裘”(李宸序)的意思。另在不登大 董康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卷四十满床笏 参见白平老师琐考 同上 打金枝研究 8 雅文库藏珍本戏曲丛刊目录 之清代卷中载:24 满床笏一卷(即十醋记 ) (清)范希哲撰 清嘉庆十一年(1806)旧大班抄本。 以上是曲海总目提要中记载的满床笏本,但翻阅京剧剧目辞典 , 我们会发现又一个完全不同的满床笏 ,我们称之为新版满床笏 。 在京剧剧目辞典中,有关于满床笏 (新)的介绍,它和打金枝分 属不同的词条,但所记情节内容却基本相同。据辞典介绍, 满床笏 (新)载 京剧汇编第三十二集, 打金枝载京剧丛刊第四十一集。从排列顺序看, 满床笏排于打金枝之前。据中国京剧史介绍:京剧丛刊是 50 年代 进行的“戏改”工作的具体成果。其中所收的全部剧本都经过整理加工。京剧汇 编与京剧丛刊不同,全部收录未经加工的传统剧目原本。因此,京剧汇编 的价值在于老、传统、没走样。满床笏见于京剧汇编,应当说是保留了历 史原貌的。 新版满床笏的基本剧情为: 郭子仪因平安禄山之乱,有功于朝廷,被封为汾阳王。其六子郭暧亦被唐代宗 招为驸马。合卺之后,升平公主倚仗唐宫廷礼制:公主下嫁,不拜翁姑;宫门悬挂 红灯,方准驸马进见。入则先行君臣礼,后叙夫妻情。郭暧屈从之。一日,郭子仪 八旬寿诞,六子八婿,夫妻双双齐来拜寿,东宫太子亦来庆贺。唯公主未至。郭暧 独自行礼,席间为众所讥笑。郭暧忿然回宫,打碎宫内红灯,并与公主争吵,负气 责打公主。公主甚觉委屈,回宫哭诉于帝后,请惩治郭暧。代宗婉劝无效,故作欲 斩郭暧。公主见状,反求唐王宽恕。郭子仪因郭暧暴打公主,立即绑子上殿请罪。 代宗不加之罪,反晋升郭暧三级,赐忠孝匾及上方宝剑,撤去宫门红灯,以示优宠, 并令公主亲与翁姑进酒赔罪,一家始和好。 剧情与旧本满床笏完全不同,龚敬与其妻的事情已完全不见,也不以表现 郭子仪“一家富贵”为重,而以郭暧“打金枝”情节为核心,与后世打金枝的 剧情已经基本相同。在辞典 满床笏 (新)所附说明中还提到: “据菊台集秀 录 、 都门纪略 、 菊部群英 、 京剧二百年之历史 、 清代伶官传 、 升平署外 学目录 、 燕尘菊影录 、 伶史 、 十日戏剧 :张二奎、周春奎、谢宝云等五十二 人均工于此戏。 ” 可见,清代这本戏已相当盛行。 打金枝也有清抄本存世,与上文所述剧情基本相同,这是打金枝可以 京剧剧目辞典曾白融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9 年版 449 页 京剧剧目辞典曾白融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9 年版 450 页 第一章打金枝的源流与演变 9 找到的最早的文本记录,它与新版满床笏最初应该是分开的,后来才因情节结 构相同而取而代之。在辞典 满床笏 (新版)所附说明中还提到: “据道光二十 五年刊本都门纪略 :梅东工演打金枝之郭子仪。 ” 在满床笏的词条中见 到打金枝的提法,应该可以理解为此时已有了被取代的倾向。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发现满床笏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以表现郭 子仪的生平经历为主到以“郭暧打金枝”事件为主。旧本满床笏以“笏圆”一 出(郭子仪寿诞庆典)结束,而打金枝的开场一出又正好是“拜寿” ,后来的戏 班可能常把这两个戏连台演出,所以一般人就把这两个戏混为一谈,把它们都叫做 满床笏了。 而旧本满床笏至少在清末就在舞台上被淘汰了,后人没见到它 的演出,又不容易见到剧本,所以就误认为满床笏就是现在流行的打金枝 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个剧去掉“拜寿”一出,剩下的部分就叫打金枝 ,而连 同“拜寿”在内的全本打金枝就叫满床笏 。现在看来,这些看法都是不对的。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贾母等初一至清虚观打醮,在神前拈了三本戏,其 中第二本就是 满床笏 , 虽说作者仅以此名喻指贾家盛极一时, 鲜花着锦般的生活。 但所演如是郭暧怒打金枝,对皇室不尊的话,与当时元春贵为王妃,贾府上下莫不 引以为荣,对皇室感恩不尽的心理应是有所出入的。贾母怎会点如此大煞风景的一 出戏呢?如果再考虑到红楼梦的写作时间大致在乾隆年间,那么我们应该可以 断定, 这里所说的 满床笏 应是范希哲所作的旧本,而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新版 满 床笏了。 以上是对满床笏的发展演变做的一些分析,下面我们再对其内容进行总结: (1) 、新版满床笏结合了史料中郭暧夫妻相争一事与庆丰年传奇中郭子 仪八旬寿诞两个主要情节,巧妙地将夫妻相争置于郭子仪八旬寿诞这个大背景下, 并进一步将郭暧与升平的口头相争上升为因公主不愿拜寿导致郭暧动手打公主的经 典情节。 (2) 、代宗将郭暧连升三级,并为他修改宫廷礼仪。这一点在史书中并未提及。 作者用这个情节来表现代宗的明事理,顾大局,以及对郭子仪一家的恩宠,塑造了 一个深受大众喜欢的明君形象。 (3) 、剧本在表现郭子仪功高望重,唐王明理仁德的主题时,首次提到了唐代宫 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 京剧剧目辞典曾白融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9 年版 450 页 参见白平老师琐考 打金枝研究 10 至此,戏剧打金枝的结构框架已基本建构完成。 虽然新版满床笏与打金枝二剧情节基本相同,但从字面上看,前者突 出富贵,后者突出礼仪。对于喜欢本剧的众多普通民众而言,不管是贫是富,大家 更看重的当然还是郭子仪的富贵寿考。所以,当时满床笏这个名称的受欢迎程 度应该远远高于打金枝 。清康熙时宫廷画师禹之鼎曾据此场景画过一幅汾阳王 满床笏全图 ,至今仍为画界珍品。以前年画盛行的年代,经常以此为图:画面中间, 一床置满笏板,朝官子婿分立两旁,郭子仪夫妇坐于堂上,子孙膝前拜祝场面,背 景殿宇宏丽,庭院开阔,富丽堂皇,深受百姓喜欢。 1.2.4唐宫二十朝演义 唐宫二十朝演义是近现代作家许啸天的作品。许啸天(1886-1946) ,早年创 作过戏剧,在小说创作方面,以历史演义为主,除本书外,还著有清宫十三朝演 义 明宫十六朝演义和民国春秋演义等,本书成书于民国十七年. 在本书的第八十回和第八十一回中写到了郭暧打金枝的故事。具体原因和经过 书中是这样交代的: 唐朝定制,公主下嫁,当由舅姑(按:舅姑,公婆)拜公主,公主拱手受之。 升平公主嫁郭暧时,也照此例,子妇受着翁姑的跪拜,郭暖在一旁看了,心中已是 大不舒服;只因是朝廷的旧制,不得不勉强忍耐着。日久,同居室中,公主未免挟 尊相凌;郭暧忍无可忍,夫妇二人,常有口角之争。一日,公主竟欲令婆婆执巾栉; 郭暧大怒,叱着公主道: “汝倚乃父为天子么?我父不屑为天子,所以不为! ”说着, 欲上前掌公主的颊;幸得侍婢急上去劝住,那公主面颊上,只轻轻地抹了一掌。这 羞辱叫升平公主如何受得住!只见她柳眉双竖,杏眼圆睁;趁着一腔怒气,便立刻 驾车回宫,哭诉父皇去。 郭子仪与唐代宗对此事的处理也与史料记载相当,只是在结尾作者加了几句 话: 从这一回事以后,郭子仪便有改定公主谒见舅姑之礼。待到德宗皇帝时候,才 把这礼节改定,公主须拜见舅姑,舅姑坐中堂受礼,诸父兄姊立东序受礼,与平常 家人礼相似。 按本段描写,郭暧打金枝的根本原因是公主不拜舅姑,直接原因是“一日,公 主竟欲令婆婆执巾栉” ,并没有采用传奇庆丰年中虚构的郭子仪过寿的情节及戏 许啸天唐宫二十朝演义第八十回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5 年版 823 页 许啸天唐宫二十朝演义第八十一回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5 年版 826 页 第一章打金枝的源流与演变 11 剧满床笏的情节处理。结尾处德宗皇帝对公主拜舅姑礼的改革,也有相应的史 实作为依据(关于这个内容,本文在第二章会有详细论述,这里恕不赘言) 。这种处 理,作者强化了唐代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表现了对于儒家伦理孝道的思考, 在不脱离历史实际的前提下增强了小说的形象性与可读性,可见作者与我国通俗历 史学家蔡东藩先生遵行的“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 的历 史演义的写作原则不谋而合,采集资料以史书为准。 同属演义,但就本段内容,将本书和写于清代的隋唐演义比较的话(见前 文) ,就会发现隋唐演义的行文更加严谨,甚至比资治通鉴的语言都更为简 洁,所写内容也没有任何扩充。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史学界对唐代礼仪的关注, 本书作者将郭暧与公主的矛盾冲突提炼为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应该说是符 合历史真实的。 1.2.5 现代晋剧打金枝 因晋剧打金枝在全国各剧种中最有代表性,因此本处以晋剧本为例。现代晋 剧打金枝文本最早见于 1953 年第四期的剧本杂志。后于 1954 年(山西梆 子) 、1956 年(京剧)和 1979 年分别出版过单行本,1955 年又有晋剧戏曲艺术片问 世。 从内容上看,现代打金枝基本延续了清代满床笏的情节与结构安排, 因没能找到清抄本,所以文字上的不同,暂时无法比较。剧本将题目确定为打金 枝 ,意味着在主题的提炼上,对于伦理孝道的思考高于表现郭子仪福禄寿考,唐王 英明仁厚的传统主题。而剧本情节与唱词的处理也充分渲染突出了剧中各个角色在 这场礼仪冲突中的态度及其倾向性。 这种改动对于文化程度,思想素质和审美理想远远高于古人的现代人来说无疑 是更适合的。再加上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牛桂英等的精湛表演, 打金枝最终 成为了一部内涵深厚,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戏剧经典。 综上所述, 打金枝的发展演变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资治通鉴首次记载了郭暧夫妻相争一事,为后世文人的艺术加工提供了 历史舞台和想象的空间。 (2)、 庆丰年传奇加入了郭子仪八十寿辰的描写,为打金枝情节的完善和 蔡东藩 唐史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0 年版 自序第 1 页 打金枝研究 12 “郭氏一家富贵”主题的表现奠定了基础。 (3)、 满床笏有旧版和新版两个版本,旧版满床笏并不全以郭子仪为主角, 还涉及到了另一人物龚妻,到新版满床笏 ,有关龚妻的内容已被完全去掉, 并结合了史料中郭暧夫妻相争一事与庆丰年传奇中郭子仪八旬寿诞两个主要情 节,虚构出“打金枝”的经典剧情,完成了情节结构的基本建构。 (4)、 唐宫二十朝演义强化了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在主题的提炼上表 现出新的视点:伦理孝道。 (5)、现代戏剧打金枝采用了新版满床笏的结构,将表现郭子仪福禄寿考, 唐王英明仁厚的传统主题与“伦理孝道”主题相结合,使其内容更富有人文内涵, 最终形成了更适合现代人观看的现代打金枝 ,从而成为经久不衰的戏剧经典。 第二章打金枝本事所反映的唐代礼法问题 13 第二章打金枝本事所反映的唐代礼法问题 2.1 打金枝中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 在本文第一章关于新版满床笏的介绍中,曾经提及: “升平公主倚仗唐宫廷 礼制:公主下嫁,不拜翁姑; ”此处“翁姑”即指“舅姑” , “舅姑”是古代已婚女子 对丈夫父母的称呼,即今所谓“公公” “婆婆” 。 尔雅释亲 : “妇称夫之父曰舅, 称夫之母曰姑。 ” 谷梁传桓公三年 : “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 父戒之曰: 谨慎从尔舅之言!母戒之日: 谨慎从尔姑之言!” 。 唐朱庆余近试 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 无?这两处的“舅姑”均指公公婆婆。 “舅姑”的这一意项在文言书面语中一直沿用 到民国才逐渐消亡。 打金枝剧中郭暧打公主的直接原因即是“不拜舅姑” 。在本剧中,公主与 郭子仪形成了两重关系:一是君与臣的关系;一是媳妇与公公的关系。按君臣关系 论,应该郭子仪拜公主;按媳妇与公公关系论,应该公主拜郭子仪。这就造成了宫 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从而形成本剧情节的主要生长点。 如第一场中公主唐君蕊唱词: “汾阳王今晨寿诞期,众哥嫂拜寿在筵席。一个 个成双又配对,单留下驸马独自己。我有心过府拜寿去,君拜臣来使不的。侍儿们 将红灯高挂起,等驸马回宫来安排筵席。 ” (在 55 年晋剧电影版中此处还添加了丫环的对白来强调公主的矛盾心情。丫 环甲: “等到这般时候,她又不去了。 ” 从丫环的角度说明公主一直在“去与不去” 间徘徊。 ) 当郭暧质问公主“不去拜寿是何道理”时,公主再唱: “驸马讲话不通理,为 妻把话说来历:盘古至今一贯理,君拜臣来使不的! ” 这几段唱词充分展示了唐君蕊在公主与儿媳双重身份间的矛盾与徘徊,最终她 选择以公主身份为重。 在郭暧怒打公主,被郭子仪带下后,郭夫人唱: “走上前来双膝跪,再叫公主 听明白:我的儿子不成器,还得公主你担待起。 ”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婆婆给公主身份的儿媳下跪,表明在此处也仍是以公主身份 剧本打金枝1953 年第四期 32 页 同上 剧本打金枝1953 年第四期 33 页 打金枝研究 14 为重。 但唐王与皇后的态度恰与此相反,当公主生气,到唐王前哭诉时,唐王说: “皇 儿,汾阳王今晨寿诞之日,你就该前去拜寿! ” “汾阳王寿诞之日,皇儿不去拜寿,却玩耍去了。你我背身坐了,不要睬她。 (55 年晋剧电影版中此处改为: “皇家女儿,长得高高大大,不去与公爹拜寿,反倒 玩耍去了,真乃缺少管教。 ” ) 唐王: “论起国法莫要说起,论起家里,人家是你翁爹,你是人家的儿媳,应 该前去拜寿,怎说拜不得?” 郭暧怒打金枝之后的态度依然相当强硬: “要娶娶个庶民女,国王家女儿不趁 意,宫门上挂红灯才敢进去,无事不敢进宫里;进宫先施君臣礼,夫妻话儿然后提。 儿本是好汉英雄体,爹爹绑我上殿去,九龙口去见唐万岁,千刀剁万刀剐儿我不把 头低。 ” 分析这几个人的不同态度我们不禁会心生疑问:既然“公主下嫁,不拜舅姑” 已是“定制” ,便应当谨遵执行,郭暧又为何敢心生不满进而动手打人呢? 更奇怪的 是,公主把状告到代宗那里,代宗竟然也不依“定制” ,反而袒护郭暧,责骂公主, 那么在代宗心里是认为: 公主下嫁应该拜舅姑的了。 到底公主下嫁该不该拜舅姑呢? 在历史上,相关礼仪是如何制定并执行的呢? 2.2 唐代公主拜舅姑礼情况分析 妇见舅姑礼在先秦时期已有行用, 礼记昏义中记载了新婚妇女在成婚后的 次日晨拜见舅姑的仪式: “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成妇礼,明妇顺,又审之以著代, 所以重责妇顺焉。妇顺也,顺于舅姑,和于室人。 ” 可见,妇见舅姑礼的意义在于表明新妇已正式为夫家所接纳,她向舅姑表示尊 崇,明确其媳妇的身份,这个仪式在婚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仪式中无论新 妇此前的身份地位如何,她都须依礼对舅姑表示恭敬与顺从。但由于公主特殊的身 份,公主出降行拜舅姑礼在唐代社会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其实,早在隋朝便出现了公主与舅姑不和谐的音符。 隋书独狐皇后传载: 剧本打金枝1953 年第四期 34 页 同上 剧本打金枝1953 年第四期 38 页 四书五经礼记昏义第四十四 岳麓书社 陈戍国点校 666 页 第二章打金枝本事所反映的唐代礼法问题 15 “后每谓诸公主曰: 周家公主,类无妇德,失礼于舅姑,离薄人骨肉,此不 顺事,尔等当诫之。 ” 虽然此处并未写明公主如何“失礼于舅姑” ,但“每谓”的“每”当指“常常” , 独孤皇后苦口婆心告诫诸公主的口吻,可以表明在公主中自恃身份不敬舅姑的事情 已不是偶然事件了。公主出降拜舅姑礼到底从何时废止,我们也暂时无从考究,但 它在唐初不行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礼部政要礼乐中记载: 礼部尚书王 子敬直,尚太宗女南平公主。 曰: “ 礼有妇见舅姑之仪,自 近代风俗弊薄,公主出降,此礼皆废。主上钦明,动循法制,吾受公主谒见,岂为 身荣,所以成国家之美耳。 ”遂与其妻就位而坐,令公主亲执巾,行盥馈之道,礼成 而退。太宗闻而称善。是后公主出降有舅姑者,皆遣备行此礼。 ” 这段史料清楚地表明,在王珪子尚南平公主前,公主出降是不行拜舅姑礼的, 从此事后,朝廷才要求公主出降添加此礼。及至开元年间大唐开元礼修成,其 中记载公主出降已有此项内容。具体有册公主、公主受册、纳采、问名、纳吉、纳 征、请期、亲迎、同牢、见舅姑、盥馈舅姑等项。 可见,唐初公主出降拜舅姑礼确曾一度被废止,但从唐太宗开始,朝廷已意识 到此举的不合礼仪,决心恢复。从南平公主行礼事到大唐开元礼的制定,似乎 一切皆已走上正轨。但仪礼的规定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行用并不一定会完全吻合, 在高宗显庆二年(657)和德宗建中元年(780) ,朝廷的诏书都特别提到此礼,这表 明公主出降行拜舅姑礼在现实中的行用是存在问题的。 高宗显庆二年,朝廷颁诏,称: 舅姑之敬,礼经攸重。苟违斯义,有斁彝则。如闻公主出降,王妃作嫔。舅姑、 父母降礼答拜,此乃子道云替,妇德不循。何以式序家邦,仪刑闺阃?自今以后, 可明加禁断,使一依礼法。若更有以贵加于所尊者,令所司随事纠闻。 这段诏书表明,公主出降行拜舅姑礼在行用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按古礼妇见 舅姑仪中,确有舅姑答拜新妇的内容。 仪礼士昏礼 : “妇执 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舅坐抚之兴答拜。妇还, 又拜。 (注:还又拜者,还于先拜处拜。 )降阶,受 ,升,进,北面拜,奠于 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