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魏诗歌研究三题.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魏诗歌研究三题.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魏诗歌研究三题.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魏诗歌研究三题.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北魏诗歌研究三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篇论文由三个主题组成。第一个主题是北魏现存诗歌作品的存量分析。在分别对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北魏卷”、“北齐卷”、“北周卷”和魏书、洛阳伽蓝记等历史 文献所记载的北魏文人赋诗情形进行甄别、统计、比较之后,论文认为:现存北魏诗人及其 诗歌与北魏实际的诗人诗作相比,在数量上只占很少的比重,在诗歌的质量上不具有充分的 说明性。在诗人的成就上也存在可疑性。亦即北魏现存诗人及其诗歌在研究时所具有的可靠 性、依赖性、代表性等方面是值得商榷的,在研究时应持慎重的态度。 第二个主题是在第一个主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对现存诗人、诗作进行分期,结合 相关史料分析诗作,对每一个时期诗歌的特点进行总结;在补充论证第主题的相关论点的 同时,大致勾勒出北魏诗歌的发展轨迹;进而认为这一过程基本上是诗歌发展的一次重新演 绎,具有鲜卑等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的性质。 北魏诗歌发展的这种特殊性,其成因是复杂的,论文的第三个主题即是从鲜卑等少数 民族文化影响的角度提供种解释。论文认为。这种文化作用于北魏诗歌,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诗歌的形式和精神。在形式上是四言、杂言、五言、七言的重新演变,在精神上则是 刚健、乐观、质实的诗歌风貌的表现。 关键词:北魏诗歌存量分析,演变轨迹,鲜卑文化精神,诗歌表现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p e ri sc o n s t i t u t c db yt h r e et o p i c s t h ef i r s tt o p i ci s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q u a n t i t yo ft h ee x i s t e n t b e i w e ip o e m s a f t e rd i s c e r n i n g 。m a k i n gs t a t i s t i c sa n dc o m p a r i n g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l i t e r a r ym e n i n d i t i n gw h i c hw a sr e c o r d e db y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i b l i o g r a p h i cl i t e r a r ys u c ha sp r e c e d i n gq 跏h u nw e ij i n s o u t h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yp o e m s ,w e i s h ua n dl u o y a n gt e m p l er e c o r d i n g ,e t e ,lb e l i e v et h a tc o m p a r e d w i t ht h ea c t u a lc o n d i t i o no fb e i w e ip o e t sa n dp o e m s , t h eq u a n t i t yo fe x i s t e n tb e i w e ip o e t sa n dp o e m s o n l ys h a r e st h ef e ws p e c i f i cw e i g h t 。a n dt h e mp o e m sh a v en o tt h es u f f i c i e n te l u c i d a t i o uo nt h eq u a l i t y t h ed u b i e t yi sa l s oe x i s t e do nt h ep o e t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a ti st os a y , w h i l er e s e a r c h i n gi n t ot h ee x i s t e n t p o e t sa n dp o e m s t h ed e p e n d e n c ea n d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t h er e s e a r c ha r ed e s e r v e dd e l i b e r a t i n g s oa c a u t i o u sa t t i t u d es h o u l db eh e l da tr e s e a r c h t h es e c o n dt o p i c 孵f o r w a r db a s e do nt h ef i r s tt o p i c t h ee x i s t e n tb e i w e ip o e t sa n dp o e m sa r e d i v i d e dd i f f e r e n lp d r i o d s r e l a t e d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u m ,t oa n a l y z et h ep o e l l l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e a c hp e r i o di s c o n c l u d e d w h i l ec o m p l e m e n t i n gt h er e l a t e dp o i n to fv i e wo ft h ef i r s t t o p i c ,t h es e c t i o nm o s t l y d e l i n e a t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a c eo fb e i w e ip o e m s t h i sp r o c e s sc a l l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b er e g a r d e da s a n e wc h a n g eo nt h ep o e m s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i ti so ft h en a t u r eo fm i n o r i t yn a t i o n sl i t e r a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 t h ec a u s et h a tc o m p o s e dt h es p e c i a l t yo fb e i w e ip o e m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sc o m p l i c a t e d t h en 删 t o p i ce x p o u n d st h ec a u s e st h r o u g ht h ea n g l eo ft h em i n o r i t yn a t i o n sc u l t u r a li n f l u e n c e t h i si n f l u e n c e c a ub ev i e w e di nt h et w oa s p e c t s 。t h ef o r ma n ds p i r i to ft h ep o e m s o nt h ef o r m ,t h ef o u r , f i v e ,m i x e d , s e v e nw o r d sl a n g u a g es t y l ed e v e l o p e da f r e s h o nt h es p i r i t ,t h ep o e m sd i s p l a yf i r ma n dp o w e r f u l , o p t i m i s t i ca n dv e r i l yf e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b e i w e ip o e m s ,e x i s t e n tq u a n t i t y , c h a n g i n gd a c e ,t h ec u l t u r es p i r i to fx i a n b e i ,t h e d i s p l a yo fp o e m 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星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乌秒哥 时间:州岁年7 月万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盼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乌 导师签名: 再迄 秒争时间:m 年;月万日 时间: 哆年? 月彰刍 塞圣盔耋至圭兰堡篁三,。一,! ! ,一。,:,一。:,一。一:! ! ! 重 引言 北魏诗歌佚失情况严重,这是一个基本事实。目前学术界关于北魏诗歌的研究都是建立 在现存的有限诗歌作品之上,成果是可喜的;但这部分作品与北魏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形和成 就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亦即它们的可靠性、依赖性、代表性等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 研究。而这些问题又直接影响到我们研究北魏诗歌时所得出结论的客观性,真实性。本篇论 文的第一主题即是在结合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比较等方法,以期对上述问题有 所分析和说明。 北魏诗歌,历来所关注者,不过温子升、高允、邢邵、魏收等数人而已。从曹道衡等 学者开始,北魏诗歌的关注面才渐次扩大。李开元、管芙蓉北魏文学简史、周建江北 朝文学史等著作中都开设专章、专节对北魏诗歌进行论述,并对其阶段给予划分。尤其在 李、管含著的北魏文学简史中几乎对现存诗人及其诗歌都给予了分析。但李、周等人大 多偏于作品分析对一些诗人及其作品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因袭前人的观点,或有意拔 高评价,对北魏诗歌的发展轨迹缺乏较为清晰的勾勒。论文第二个主题即是在已有研究成果 和第一主题论述的基础上试图对北魏诗歌的演变轨迹进行分析、描述。 北魏诗歌风貌及发展的特殊性,历来学者多从地理环境、文人心理等方面进行解释。 但如果考察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气质后再去仔细阅读北魏诗歌,我们发现这其间有某种亲 密的关系。这一点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但目前进行展开论述的则很少。因此,论文 第三个主题即是从鲜卑等少数民族文化影响这个角度入手,期望对北魏诗歌的形式演变和精 神风貌的成因给予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阐释。 :墨銮兰垒圭兰堡堡耋 兰:竺! ! 堡蓥垒;翼彗圭至苎坌堑 第一题、北魏诗人、诗作之存量分析 研究一时期文学必以其时作者及其作品为基本依据,北魏文学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但北 魏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资料的缺乏给北魏文学的研究带来相当的困难,这也是北魏文学研究长 期以来不能有天的进展的原国之一。目前学界的所有成果都是在留传极少的作品和相关史料的 基础上所取得的,至于这留传数量很小的诗人、诗作与北魏实际的文学创作情形有怎样的关系, 即;其占实际刨作数量的比重、其代表说明性有多大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阐明。 因为关系到论据的可靠性和结论的准确性等这些对北魏文学研究有相当重要意义的问题所以 论者希望通过这一章对现存诗人、诗作的甄别之后,将之与史料当中有记载的诗人及诗作数量 作比较,并进而根据相关的史料推测北魏当时大致的诗歌创作情形,以期对现存诗人及其诗 作与历史实际相比所占的比重、其对北魏文学实际情况的说明性、其在北魏文学研究时所具有 的可信性、依赖程度等问题有所明确,对推动北魏文学的研究有一定的裨薷。 1 1 现存诗人及其诗作的甄别 北魏诗人没有诗集流传下来,其作品散见于各种文献和极少的文集当中。清代的丁相保辑 有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北魏卷,无论真信讹传全部收录。近人避钦立在其基础之上加以鉴 别又旁捏远逸辑有先秦擞魏晋南北朝诗北魏卷。较之于j 本,遂本收录更全也根少有伪作 混入,为现代的众多学者所引用和肯定;但根据论者的意见以为其中一些的归属尚不台要求。 因此,本文以运本为基本依据,对其中的诗人和诗作再加以增删,以确定现存北魏诗人及作品 的数量。 逯本共辑有北魏诗歌四卷。一、二两卷为有姓名可查的计诗人有“名,诗歌7 1 篇。三、 四两卷分别为“杂谣歌辞”和“仙道”。本曼所论述对象主要以一、二卷为主,三、四卷仅在行 文需要时或作补充说明之用。 另外考虑到北魏早期诗人来源的复杂性和末期部分诗人分入东、西魏而跨魏、齐( 或周) 的实际,在选录、统计之时有必要确立几条标准,即; 、外来诗人应该卒于北魏,其诗歌应 该创作于北魏境内:_ 二、在北魏生活有一段时间并且与文人有交往;三、其文学基础形成于北 魏并有作品创作。以上三点,只要屠其一即可将之歹9 为北魏作家行列。 从此标准出发,对主要活动于相关时期的诗人可做如下的选录: 1 1 1 北魏卷诗人的甄别 太武帝( 4 2 4 - - 4 5 0 ) 前后人 高允,渤海修人,献文末授怀州刺史太和1 1 年卒。作品有2 3 首。当选。 游雅,广平任人,和平2 年卒。作晶1 首。当选。 宗钦,任m 渠蒙逊为中书郎,太武平凉州入魏,拜著作郎太平真君1 1 年h 崔浩撰史事 被诛。作品1 2 首,作于 魏后。当选。 被诛。作品1 2 首,作于 魏后。当选。 2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题北魏诗人、诗作之存量分析 段承根,仕魏为著作郎,太平真君1 1 年被诛。作品1 首。当选。 胡叟,安定临泾人,以姚氏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后如沮渠牧健。不得志,乃归魏。有 作品1 首示程伯达诗。据魏书:“在益五六载,北至杨难当,乃西入沮渠牧健,遇之不重, 叟亦本无附之之诚,乃为诗示所知广平程伯达。其略日”则此诗作于北凉,不当为魏诗。 但胡叟入魏后曾献诗1 首,仍有文学创作,故可为北魏诗人。 孝文帝( 4 7 1 - - 4 9 9 ) 前后人: 文明太后冯氏,有作品1 首。当选。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作品有2 首。当选。 彭城王拓拔勰,作品有1 首。当选。 陈留长公主,有作品1 首。当选。 韩延之,逯本存诗1 首。当选。但此处之韩延之,显系韩显宗之误。盖赠中尉李彪诗 中李彪乃孝文帝时人,而且魏书当中亦载:“显宗既失意,遇信向洛阳,乃为五言诗赠御史 中尉李彪日”( p 1 3 4 4 ) 。据史,显宗为高祖时人。周建江北朝文学史中将之作为北魏初 期诗人,为误,故此说明。 祖莹,范阳道人,天平中卒。作品有1 首。当选。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高祖时入仕,熙平元年卒。作品有4 首。当选。 刘昶,显祖初年入魏,有作品1 首,系奔魏途中所作。当选。 王肃,仕齐为秘书丞,太和中奔魏,景明2 年卒。有作品1 首,作于入魏后。当选。 谢氏,据洛阳伽蓝记卷四所载,乃王肃在南时所娶谢氏女。有作品1 首,乃入魏后赠 王肃之作。当选。 阳固,北平无终人,高祖时入仕,正光4 年卒。作品有2 首。当选。 李谧,赵郡平棘人,延昌4 年卒。有作品1 首。当选。 袁曜,陈郡人,世宗时曾为清河王怿文学。有作品1 首。当选。 张斐裳,据洛阳伽蓝记卷四所载,当为世宗时人。有诗二句。当选 孝明帝( 5 1 6 - - 5 2 7 ) 前后人: 北魏孝明帝拓拔诩,作品有1 首。当选。 中山王拓拔熙,有作品2 首。当选。 济阴王拓拔晖业有作品1 首。当选。 常景,河内温人,高祖时入仕,武定8 年卒。作品有4 首。当选。 崔巨伦,博陵安平人,庄帝3 年卒。作品有1 首。当选。 萧综,梁武帝第二子,普通4 年为南衮州刺史。镇彭城,奔魏,魏建义2 年卒。作品有2 首。当选。 孝庄帝( 5 2 8 - - 5 2 9 ) 后人: 北魏孝庄帝拓拔子攸,作品有1 首。当选。 北魏节悯帝拓拔恭,作品有2 首。当选。 温子升,冤句人( 自称太原人) ,宣武时为广阳王渊客,齐文襄时见疑下狱饿死。作品有l o 首。当选。 崔鸿魏人,作品有1 首。当选。 3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题北魏诗人、诗作之存量分析 冯元兴,东魏郡肥乡人,庄帝时曾为官。后被废在家。作品有1 首。当选。 宋道舆,曾仕京兆王法曹参军。有作品1 首。当选。 董绍新蔡峒阳人,随孝武西迁,为字文黑獭所杀。有作品1 首。当选。 卢元明,范阳涿人,随孝武西迁。作品有2 首。当选。 李骞,赵郡平棘人,使梁,后坐事免,又除黄门侍郎,死于晋阳。作品有2 首。当选。 鹿惫,济阴乘氏人,天平中除梁州刺史,为反者郑荣执送关中。作品有2 首。当选。 李谐,屯丘人,武定2 年卒。作品有2 首。当选。 褚渭,南史日,褚渭在魏,魏人欲用之,魏元会,渭戏为诗日云云。以其诗中对魏人“不 知是今是,不知非今非”的嘲笑态度来推测,他对北魏作家的创作只怕更是鄙薄尤甚。与北魏 作家之交流应该寥寥无几。而且他不久就因乱而死,故虽有1 酋作品,但此人不当为北魏作家。 不当选。 高孝纬,史书无记载,以其诗歌内容属北地风格,故从逯本认为北魏诗人。有作品1 首。 王容、王德、祖叔辨- - - k ,各有作品1 首。从其语词的华美和巧饰精构的诗歌技巧来说。 在整个北魏包括温子升和魏收等人也无此种作品,历来学者也只是凭推测而将之归于北魏诗 歌行列,在此不予选录。 根据上面选录后的结果,北魏卷现存诗人计有3 7 位,诗歌9 3 首。 1 1 2 北齐、北周卷部分诗人可入选者: 根据文学传承的历史连贯性来说。那些在魏已有创作活动后又入齐入周的涛人应该可以看 作北魏诗人,其在魏创作的那部分诗作也应该属于北魏诗歌的范围。但这些诗人及其诗作只是 作为说明北魏文学继续发展的倾向,故并不对所有符合前文所定第三标准的诗人及其诗作进行 选录,只是择其重要者。可选录如下: 1 、北齐卷诗人之选录者: 斛律丰乐,有歌1 首,乃北齐高祖宴群臣时所歌,实即东魏时。故当选。 高昂,元象元年为周军所杀,也是东魏中卒,有作品3 首。当选。 裴让之,魏天平中举秀才,故可为北魏诗人。 裴讷之,裴让之弟,弱冠为平原公掌书记,故可入选。 邢邵,仕魏为宣武帝挽郎,武成时授特进,故可入选。 魏收,仕魏典起居注。故可入选。 刚体之,北平无终人,仕魏累官给事黄门侍郎,故可入选。 2 、北周卷诗人之选录者: 李昶,屯丘临黄人,仕西魏,保定5 年卒,年5 0 ,可入选。 综合以上北魏、北齐、北周卷统计所得,则北魏一朝现存诗人有4 5 人以上,作品约在1 0 0 首以上。 4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题北魏诗人、诗作之存量分析 1 2 历史文献中所见记载的文人赋诗情况统计及其分析: 魏书、洛阳伽蓝记及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魏卷中所载文人直接赋诗及有诗 歌创作的记录大致如下面所统计的结果。但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分明地感觉到即将进行的统计分 析存在着极大的困难,所以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有必要确立一种统计的标准,即:对于明确记 录诗歌篇数的,以之为准;对于如“诗赋表赞颂数十、数百”的记录以诗歌占十分之一的比例 概计:“文集别有集录”的情况,实际意味着已经亡失,故不在统计之内,只能作为第三部分“北 魏诗歌创作的实际数量推测”中利用的资料。其他情况如“群臣和歌”、“百僚赋诗”等则视具 体情形而定。以此为准则可得到以下的统计情况: 1 2 1 魏书( 下文所标页码均以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为准) 中所载者 太武帝时:无。 道武帝前后: 1 、 太武帝:p 7 5 ,神嘉三年正月“癸卯,( 帝) 行幸广宁,临温泉,作温泉之歌。”可 定为1 首。 2 、 刁雍:p 8 7 1 ,“凡所为诗赋颂论并杂文。百有余篇”( 初仕姚兴,泰常2 年入魏,太 和8 年冬卒,年9 5 ) 。诗歌数量约定为1 0 首。 3 、 赵逸:p 1 1 4 5 ,“神嘉三年三月上巳,帝幸白虎殿,命百僚赋诗,( 赵) 逸制诗序,时 称为善”、“凡所著述,诗赋铭颂,五十余篇”( 天水人,太武帝时人) 。可约定为5 首。 4 、 胡叟:p 1 1 5 1 ,胡叟入魏家于密云,“后叟被征至,谢恩,并献诗一篇。”可定为1 首。 5 、 张湛、崔浩:p 1 1 5 4 ,张湛在凉“好学善著文”,年五十余矣入魏。与崔浩相善,“每 岁赠浩诗颂,浩常报答。及浩被诛。湛惧,悉烧之。”张湛约于4 3 9 年入魏,而崔浩 在4 5 0 年被诛。以“每岁赠浩诗颂”之言可定张湛诗歌数量约为l l 首,以“浩常报 答”及其传中“浩不长属文”的评断来看,崔浩诗歌数量约可推定为6 首。 6 、 宗钦:p 1 1 5 5 ,仕沮渠蒙逊,世祖平凉州,入国。与高允书并赠诗( 即逯本中所录之 诗) 。可定为1 2 首。 7 、 高允:p 1 1 5 6 ,答书并赠诗( 同上) 。可定为1 3 首。 8 、 段承根:p 1 1 5 8 ,“赠李宝诗曰”( 同上) 。可定为1 首。 9 、 游雅:p 1 1 9 5 ,“允将婚于邢氏,雅劝允妻于其族,允不从。雅日”( 同上) 。可 定为1 首。 孝文帝时: 1 、商祖及太后、群臣等: ( 1 ) p 3 2 9 ,“太后曾与高祖幸灵泉池茼祖率群臣上寿,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 命群臣各言其志,于是和歌者九十人。”太后可定为1 首,高祖可定为1 首,“群臣” 则语词模糊,作者难定,诗作可定为9 0 首。 5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题北魏诗人、诗作之存量分析 ( 2 ) p 3 5 9 ,“及高祖还代,丕请作歌,诏许之。歌讫,高祖日”。拓拔丕可定为1 首。 ( 3 ) p 4 6 4 “( 高祖与四庙之子相聚) 日:行礼已毕,欲令宗室各言其志,可率赋诗。特 令澄为七言连韵,与高祖往复赌赛,遂至极欢,际夜乃罢。”以“往复赌赛”而言, 则拓拔澄与高祖至少可各定为2 首;其他宗室则不定,作参考之用。 ( 4 ) p 4 6 5 ,“高祖至北邙,遂幸洪池命澄侍升龙舟,因赋诗以序怀”。高祖可定为1 首。 ( 5 ) p 4 6 7 ,“( 澄) 后从( 高祖) 从征悬瓠,以笃疾还京。驾饯之汝坟,赋诗而别。”高祖 可定为1 首。 ( 6 ) p 4 6 8 ,“高祖与王公侍臣游清徽堂即令黄门侍郎崔光、郭柞、通值郎邢峦、崔休 等赋诗言志。公卿辞退,高祖日:烛至辞退,庶姓之礼;在夜载考,宗族之义。 此乃君臣唱和,每人至少应有1 首应景之作,故崔光、郭祚、邢峦、崔休可各定为1 首,高祖也定为l 首。 ( 7 ) p 4 9 4 ,“高祖饯桢于桦林都亭,诏日:然今者云集,虽日分歧,实为曲宴,并可 赋诗申意。射者可以观德,不能赋诗者,可以听射也。高祖可定为一首,其他则作 参考之用。 ( 8 ) p 5 7 2 ,高祖做诗一首,勰亦作七步之诗:“问松林”。高祖、拓拔勰可各定为l 首。 ( 9 ) p 5 7 4 ,“禧将还州,高祖亲饯之,赋诗叙意”。高祖可定为1 首。 ( 1 0 ) p 1 2 4 0 ,高祖、拓拔勰、郑懿、郑道昭等人和歌日(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高祖、 拓拔勰、郑懿、郑道昭等人乃连缀成篇,故按1 首计。 ( 1 1 ) p 1 3 1 0 ,“及( 刘) 昶发,高祖亲饯之,命百僚赋诗赠昶,又以其文集一部赠昶。 高祖因以所制文笔示之,谓昶日:,其重昶如是”。此处所谓“百僚也是难 以确定,高祖依理可定为l 首。 2 、拓拔明:p 5 3 0 ,( 安丰王猛子拓拔明) “博览群书,兼有文藻,鸠集图籍万有余卷” “所著诗赋赞颂铭诔三百余篇。”诗歌约可定为3 0 首。 3 、高允:( 1 ) p 1 0 6 8 ,允曾作塞上翁诗,有“混欣戚,遗得丧之致。” ( 2 ) p 1 0 7 8 :,“后允以老疾频上表乞骸骨,诏不许。于是乃著告老诗,又以营岁 同徵,零落将尽。感逝怀人,作征士颂”。可定为2 首。 ( 3 ) p 1 9 7 8 ,“念其( 指封卓妻刘氏) 义高而名不著,为之诗日云云( 即逯本中所录之 诗) ”。可定为8 首。共1 0 首。 4 、邢颖:p 1 0 8 3 ,在征士颂中说到其“中遇沉屙,赋诗以讯。忠显于事,理出于辞”。 可定为l 首。 5 、游肇:p 1 2 1 8 ,“治周易诗赋表启凡七十五篇,皆传于世”( 高祖初入仕,正光 元年卒,年六十九) 。约可定为8 首。 6 、支n 懋:p 1 2 3 0 ,“诗诔赋颂及诸文笔,见称于时”( 世宗初入仕,熙平二年冬暴病卒。) 。 无法概计,作参考之用。 7 、郑道昭:p 1 2 4 2 ,“好为诗赋,凡数十篇。”所作只有诗赋,故诗歌可约定为1 0 首。, 8 、崔巨伦:p 1 2 5 1 ,被俘,葛荣命其为诗。“巨伦乃日”(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可定为 l 首。 9 、崔巨伦姊:p 1 2 5 2 ,“崔氏与( 其夫) 翼书诗数十首,辞理可观”。言“书诗数十首”,取 6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题北魏诗人、诗作之存量分析 其晟少,可定为2 0 首。 1 0 、韩显宗:( 1 ) p 1 3 4 2 ,高祖又谓日:“见卿所撰黄志及在齐诗咏,大胜比来之文。然 著述之功我所不见,当更访之监、令”。可定为1 首。 ( 2 ) p 1 3 4 4 ,韩显宗“既失意,遇信向洛阳,乃为五言诗赠侍御史中尉李彪日”( 即 逯本中所录之诗) 。可定为1 首。共2 首。 1 1 、李彪:( 1 ) p 1 3 9 3 ,“高祖崩,世宗践祚,( 李) 彪自托于王肃,又与邢峦诗书往来”。 李彪有集,邢峦i t 据此定为l 首。 ( 2 ) 1 3 9 8 ,“其所著诗颂赋诔章奏杂笔百余篇,别有集”( 屯丘卫国人,景明二年卒, 年五十j k ) 。另据崔光传中记其赠崔光“十二次诗”,则彪至少当有诗1 2 首。 1 2 、崔光;( 1 ) p 1 4 8 7 ,“巡方省察,所经过叙古事,因而赋诗三十八篇。”可定为3 8 首。 ( 2 ) p 1 4 9 9 ,“初,( 崔) 光太和中,依宫商角徵羽本音而为五韵诗,以赠李彪彪为 十二次诗以报光。光又为百三郡国诗以答之,国别为卷,为百三卷焉”( 东清河喻人, 正光四年十月卒,年七十三) 。此处崔光为五韵诗,当是各依一韵作诗一首;其百 三郡国诗“国别为卷,为百三卷”,每卷赋诗几首则颇难断定,以其每卷一首为据, 至少为1 0 3 首,故崔光共可约定为1 4 6 首。 ( 3 ) 同上,光于门下省昼读经,有鸽入怀,“道俗赞咏诗者数十人”。此处也语词模 糊,故作参考之用。 1 3 、李平:p 1 4 5 4 ,“所制诗赋箴诔咏颂别有集录”( 屯丘人,太和初入仕,熙平元年冬 卒) 。无任何数据,故作参考之用。 1 4 、裴佑:p 1 5 7 9 ,“从容风雅,好为诗咏,常与朝廷明贤泛舟洛水,以诗酒自娱( 随裴 叔业入魏,景明初拜右将军) 。此亦作参考之用。 1 5 、成霄:p 1 7 5 5 ,“亦学涉好为文咏,但辞采不伦,率多鄙俗。与河东姜质等朋游相 好,诗赋间起,知音之士,共所嗤笑,闾巷浅识,颂讽成章,乃大行于世”( 景明时 人) 。此亦作参考之用。 1 6 、王肃与褪莹:p 1 7 9 9 ,“尚书令王袁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云( 祖) 莹在座。 即云云”(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各可定为l 首。 1 7 、常景:( 1 ) p 1 8 0 2 ,“景淹滞门下积岁,不至置官,以蜀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 子云等四贤,皆有文才而无重位,乃托意以赞之。其赞云云”(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 可定为4 首。 ( 2 ) p 1 8 0 3 ,“事毕,又行释奠之礼,并诏百官作释奠诗,时以景作为美”。常景可定 为l 首,百官之作做参考之用。 ( 3 ) p 1 8 0 4 ,“景经涉山水,怅然怀古,乃拟刘昆扶风歌十二首。”所著述数百篇, 见行于世,可定为1 2 酋。故常景诗歌约共计有1 7 首。 1 8 、李谧:p 1 8 7 2 ,“乃作神士赋。歌日云云(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 延昌4 年卒 年3 2 ) 。可定为l 首。 1 9 、阳固:p 1 6 1 0 ,“固又作刺谗疾嬖嫜诗二首”。定为2 首。 孝明帝时: 1 、肃宗与群臣:p 1 3 8 ,“太后与肃宗幸华林园,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以下各赋七言 7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题北魏诗人、诗作之存量分析 诗。太后日帝诗曰”。肃宗可定为1 首,王公以下则作参考之用。 2 、拓拔晖业:p 4 4 8 ,“晖业以时运渐谢,不复图全,唯事饮啖,一日三羊,三日一犊。又 尝赋诗云:昔忽王道泰。”可定为1 首。 3 、拓拔顺:p 4 8 5 ,“顺撰帝录二十卷,诗赋表颂数十篇,今多亡失。”约定为5 首。 4 、拓拔熙:( 1 ) p 5 0 4 ,熙发兵救难,兵败被杀,刑前作五言诗二首(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 可定为2 首。 ( 2 ) 同上:熙“好奇爱异,交结俊伟,风气甚高。”其镇邺时“知友才学之士袁翻、李 琰、李神俊、王诵兄弟、裴敬宪等咸饯于河粱,赋诗告别。”袁翻、李琰、李神俊、 王诵兄弟、裴敬宪等可各定为1 首;拓拔熙依理也当有回赠,故可定为一首,则拓拔 熙诗歌共约计有3 首。 5 、冯元兴:p 1 7 6 0 ,“( 拓拔) 义既死,拓拔兴亦被废,乃为浮萍诗以自喻日云云”( 即 逯本中所录之诗) 。可定为1 首。 6 、裴敬宪:p 1 8 7 0 ,“中山王将之部,朝贤送于河梁,赋诗言别,皆以( 裴) 敬宪为最” ( 永安前后仕宦,年三十三卒) 。裴敬宪可定为1 首,据前则裴敬宪共2 首。其他朝贤 作参考之用。 7 、拓拔愉:p 5 9 0 ,“愉好文章,颇著诗赋”。可定为1 首。 孝武帝时: 1 、李骞( 1 ) p 8 4 1 ,“所著诗赋碑诔,别有集录”。不定,作参考之用。 ( 2 ) p s i :记李骞赠魏收等人诗。可定为一首。 ( 3 ) p 1 8 7 2 :“( 裴伯茂) 卒后,殡于家园。友人常景、李浑、王元景、卢元明、魏季景、 李骞等十许人于墓旁置酒设祭乃各赋诗篇。李骞以魏收亦与之友,寄以示收。 收时在晋阳,乃同其作,论叙伯茂,其十字云:临风想玄度,对酒思公荣”。常景、 李浑、王元景、卢元明、魏季景、李骞、魏收等可各定为l 首。 2 、卢元明:p 1 0 6 l :“元明善自标置,不妄交游,饮酒赋诗,遇兴忘返。作史子新论数十 篇,文笔别有集录”。据上可定为1 首。 3 、王由:p 1 0 6 0 ,“忽梦( 王) 由携酒就之言别,赋诗为赠云云”(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 可定为1 首。 4 、高和仁:p 1 0 9 2 ,“少清简,有文才。曾为五言诗赠太尉卢仲宣,仲宣甚叹重之”( 武定 中曾仕宦) 。可定为1 首。 5 、鹿忿:p 1 7 6 2 ,“一恒劝以忠廉之节,尝赋诗五言诗云云(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子直 少有令问,合欲其善终,故以讽焉。”可定为1 首。 6 、董绍:p 1 7 5 9 ,与贺拔岳于高平牧马,绍悲而赋诗云云(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可定为1 首。 7 、魏夷:p 1 9 9 6 ,“有文才,少工诗咏,知名于世,未官而卒”( 魏末人) 。不定,作参考 之用。 8 、魏收:p 2 3 2 5 :“静帝曾季秋大射,普令赋诗。收诗末云云(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可定 为1 首。 9 、宋道舆:p 1 6 9 0 ,“临死,作诗及挽歌词,寄之亲朋,以见怨痛。道舆又赠著作左郎张始 b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趣北魏诗人、诗作之存量分析 均诗,其末章云云(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可定为2 首。 1 2 2 洛阳伽蓝记中所载者: l 、卷一、永宁寺条记:“( 庄) 帝临崩礼佛,愿不为国王。又作五言日( 即 逯本中所录之诗) 可定为1 首。 2 、卷三、摄明寺条记:王肃前妻谢氏寄诗以表其情,而公主代肃作答,亦为五言之 诗,一如谢氏诗。(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可各定为l 首。 3 、卷三、宝光寺条记:“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景日,休沐告归,徵友命朋,来游此 寺。雷车接轸,羽盖成荫,或置酒林泉,题诗花圃,折藕浮瓜以为兴适。”不定, 作参考之用。 4 、卷三法云寺条记:“( 拓拔) 残性爱林泉,又重宾客,至于春风扇扬、花树如锦 羽觞流行,诗赋并陈,清言乍起荆州秀才张裴裳为五言,有清拔之句云 ( 即逯本中所录之诗) 或以蛟龙锦赐之,”。张裴裳可定为i 首,其他作参考 之用。 综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书、洛阳伽蓝记三书所做统计,最后得到结 果为;诗人约计有8 0 人以上,诗作约计有5 0 0 首以上。 1 3 北魏实际诗人及其诗作的大致推测: 在上面的统计过程中,凡是遇到词语模糊或者数据不能确定的情形一般都不在统计之内, 诸如“百僚赋诗”( p 1 1 4 5 ) 、“命群臣各言其志”( p 3 2 9 ) 、“令宗室各言其志”( p 4 6 4 ) 、“今者云 集虽日分歧,实为曲宴,并可赋诗申意”( p 4 9 4 ) 、“命百僚赋诗赠昶”( p 1 3 1 0 ) 、“令王公以下 各赋七言诗”0 1 3 s ) 、“诏百官作释奠诗”( p 1 8 0 3 ) 、“朝贤送于河梁,赋诗言别”( p 1 8 7 0 ) 等这样 的记录,统计时经常可以碰到,则高祖之后,于游宴、君臣饯别之时赋诗言志、话别的情形已 基本成为一种风尚。而从“百官”、“百僚”这些词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信息,即当时担当一定 职务尤其是文职的官员都可以作一些应景之作,就连拓跋皇室这样的少数民族其部分成员也都 有了一定的诗歌创作能力,至于高祖、拓跋澄等则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学造诣。除了宫廷, 士子之间赋诗酬唱的情形则更是蔚为风尚。赋诗离别、寄诗以赠、宴饮酬唱、诗酒自娱、赋诗 言志等词语在魏书中频繁出现。诗歌已经成为文人、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 一个重要的文体被创作并予以集录。 诚如前文已经说明,已经统计出来的诗人和诗作的数量只是对明确记录的加以计入,碰到 各种文体共多少篇的情形。基本都以其最低比例计算,这固然可以避免统计结果掺杂夸大的成 分,但相应产生的结果却也是大大地缩小了北魏诗人及其诗作的实际数量。上面统计诗人约有 8 0 位,这些都是在当时有一定声名的诗人;诗作5 0 0 余首,平均每人约为6 首。但按照一般的 创作实际,这样的数据很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像崔光这样被高祖称为当时文宗的大家,其一 个人就刨作了“百三郡国诗”这样的鸿篇巨制。这也就意味着,仅崔光一个人的创作数量就可 能与现在8 0 位诗人创作的总和相近!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上面所统计的只是魏书等文献 9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题北魏诗人、诗作之存量分析 中所见有做诗情形记载者。其他还有大量的诗人没有计算在内,而他们一般都颇有文才,如李 呖“涉猎书传,颇有文才”、李谐“所著文集,别有集录行于世”、李邕“俊秀才藻之美,为时 所称”、崔纂“博学有文才”、崔孝芬“早有才识,博学好文章。高祖见之,甚嗟赏之所著文 章数十篇”、韩兴宗“好学,有文才”、郑伯猷“博学有文才,早知名”、邢晏“雅好文咏”、高 聪“涉猎经史,颇有文才有文笔二十卷”、柳远“好弹琴,耽酒,时有文咏”、卢道将“涉 猎经史,风气謇谔,颇有文才”、蒋少游“有文思,吟咏所示,时有文咏”、阳尼妻高氏“学识 有文才”等等,约达五十人以上。这些人依理应该都会有诗歌创作。而被魏书完全忽视了 的文士及其诗作也应该是大量存在的。所以,当日北魏的诗歌创作是比较兴旺的,尤其是孝文 帝迁洛之后。因此,其诗人和诗歌的数量应都远远不止现在所统计的结果。至于现在留传下来 的更是其中的极少部分。 1 4 现存北魏诗人及其诗作的存量分析: 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及其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现存4 5 位诗人、1 0 0 首诗歌;而根据文献统 计的有明确记录的诗歌创作,其数量为:诗人约计有8 0 人以上,诗作约计有5 0 0 首以上。亦即 其所占比例为:诗人。约占二分之一;诗作,约为五分之一。若与所推测的实际诗人及其创作 数量相比则所占比例当更居少,惜乎这些数据无法确切统计。推测也有相当困难,所以不能 做比,但诗人当不足三分之一,诗作则当占十分之一还小。因此对现存诗人及其诗作的可靠性、 说明性等问题可做以下分析: 1 4 1 诗人的代表性问题 在现存的4 5 位诗人中,根据史书记载在当时有一定声望的作家有:宗钦、段承根、游雅、 高允、魏孝文帝、王肃、拓拔勰、李谧、郑道昭、阳固、冯元兴、崔巨伦、董绍、卢元明、李 骞、祖莹、韩显宗、鹿舍、李谐、常景、温子升、胡叟、拓拔晖业、拓拔熙、裒曜、陈留长公 主、魏收、邢邵、裴让之等共3 0 人。但诸如拓拔澄、拓拨顺、拓拔明、拓拔愉、赵逸、张湛、 刁雍、高间、李彪、崔光、邢峦、袁翻、裴敬宪、游肇、高和仁、刘懋、魏夷、李平等人的诗 作,除崔光有一句和诗外基本都是毫无作品留传,这部分诗人数量却占其二分之一还强。而其 中的崔光,高袒誉其为当时“文宗”( 魏书崔光传) ,裴敬宪时称“五言之作,为时人冠冕” ( 魏书裴敬宪传) ,其诗歌水平在时人当中应该处于前列,却无任何诗歌留传。所以,现存 的那部分诗人能否可以代表这些没有诗作留传的诗人是很可商榷的。 1 ,4 2 诗作的说螭性问题 现在留传诗作有1 0 0 首。从每首作品创作的背景及其相关的文献记录原因来看,这些诗作 应该不是这4 5 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如游雅的诗系一时愤激之言,而且此作完成之后他还生 活了1 0 年左右时间。这段时间里,他不可能完全停止刨作;从发展的角度看,他的五言诗应该 会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得到提高。因此,诗并不是游雅的代表作,不能反映他的最高水平。 1 0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题北魏诗人、诗作之存量分析 拓拔明的应制诗是十步成章,虽然显示了他一定的诗歌能力,但毕竟是仓促而成,难免质 实有余而文采稍显不足。孝文帝只有二旬和诗,而根据隋书经籍志,直到隋时他仍有文集 3 9 卷。从魏书高祖纪中记载孝文帝频繁赋诗的情形来看,他是一位创作勤奋的诗人,但 诗篇几乎全部佚失。如此情形者尚多。能够有诗作留存的诗人大多数也只是一、二首。而真正 可以体现诗人创作成绩的往往是那部分酬唱来往、赠诗赋别、遇兴而歌的诗作,它们却又大都 没有得到保存。既然现在的这些作品能否代表诗人的最高水平值得怀疑,那么也就不能用这些 诗歌代表北魏诗歌的最高水平,以此而所下断语,其失实也就在所难免。而在我们以往的研究 中却基本忽视了这一关键的事实。 1 4 3 现存作家及其作品的依赖性问题: 既然现在留传下来的这部分诗歌在说明诗人及北魏诗歌真实水平方面存在极大的可疑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下任何判断的时候都要审慎;但北魏诗歌资料的极度缺乏,却又使我们只能依 靠保存下来的这点作品。既要用,又迷雾重重,这是每一个研究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尴尬难题。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艰难的困境,一方面,我们不能不加区别地把一些诗人及其作品混入北魏 诗人及诗歌行列,如李开元、管芙蓉著北魏文学简史中将崔浩广德殿颂、程骏庆国颂、 孝文帝吊比干文、拓拔顺蝇赋等颂、赋体放入诗歌章里予以分析。显然有所不妥,这也 就是前文重新甄别北魏现存诗人、诗作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则在保持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 尽量利用现存诗作中透露的各种信息,结合相关史料,“管中窥豹”、“见微知著”,进行适度合 理的推测,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避免资料缺乏带来的研究停滞,部分地探求和恢复北魏文学的真 实面貌和发展轨迹。 1 1 宁夏大学硕士举位论文第二题北魏诗歌之发展 第二题北魏诗歌之发展 如上文所言。北魏现存的诗歌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北魏实际的诗歌成就,但北魏实际的诗歌发 展及其成绩却必须通过现存诗歌的分析从而才能实现某种透视,这又是无法摆脱的事实。因此, 本部分内容即希望在分析现存诗歌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其演变轨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史料, 对北魏当日的创作实际做出描述。 2 1 北魏诗歌的历史分期及其简要论述 关于北魏诗歌历史分期,曹道衡、周建江、李开元等人分别有不同的划分“,在详细考察北 魏文学实际并结合研究者的划分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将北魏诗歌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 北魏诗歌 的原始期,它是指北魏建立之前的这段时间,这是鲜卑文学处于独立发展创作的阶段。作为一个 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它的文学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他民族的文学或在精神或在形式上产生影响。 ( 二) 北魏诗歌的萌芽期它是指由拓拔琏正式建立北魏到拓拔焘统北方之前的这段时间。百 事草创,战乱频仍,拓拔鲜卑与汉文化的交流开始多起来。虽然非常有限,但这是鲜卑文学与留 居北方的汉人文学以及北燕、北凉的文学有了轻微接触的时期。并有所发展。( 三) 北魏诗歌的 生长期。它是指拓拔焘到孝文帝之前的这段时间。由于太武帝先后灭北燕、北凉,两地聚集的大 量文人进入北魏。使得先前三地的轻微接触成为种频繁交流的现实可能。其间虽然有“崔浩国 史案”的影响,但那也只是针对轻视鲜卑的敌对汉人采取的一种警告手段,并不一定造成所谓的 “对文化创造的强烈恐惧心理”。而且这种形势并没有保持多久,到文成、献文期间社会政治形 式就大为宽松了。1 。北魏文学仍然继续发展着。( 四) 北魏诗歌的兴盛期。这是指孝文帝至孝庄 帝这段时期。北魏的政治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文学创作也因为孝文帝及其继任者的提倡而兴盛 起来。“河阴事件”是北魏由盛转衰的开始,但论者认为孝庄帝的被弑才可以看作北魏真正衰落 的标志。而诗歌至此却没有相应衰败,相反地它仍然保持了发展的势头,即( 五) 北魏诗歌的 继续期。是指拓拔晔( 或节悯帝) 到东、西魏覆灭的这段时间。北魏的政局跌宕不平,而诗歌却 接着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北地三才”等著名的诗人,可算是“国家不幸诗人幸” 的又一例证。 2 2 北魏诗歌的发展论述 以上即是对北魏分期的一个简单说明和分析,为了具体了解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情绪及其特点 下面就结合诗作和相关历史材料进行详细论述: 2 2 1 北魏诗歌的原始期: 我们知道,北魏正式建立是在弱6 年,由太祖拓拔琏所创。但从文学的渊源上来说北魏文 学是应该上溯到此之前的,亦即拓拔鲜卑入主中原之前的文化状态。魏书乐志中所载之真 人代歌:“正月上日飧群臣,宣布政教,备列富悬正乐,兼奏燕、赵、秦、吴之言、五方殊俗 之曲,四时飧会亦用焉。凡乐者,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叙祖宗 开基之由,下及君臣兴废之避凡一百五十章,昏晨歌之,时与丝竹合奏。”从这段文字来看,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