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彷徨于公与私之间的写作——论鲁迅的两副笔墨.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彷徨于公与私之间的写作——论鲁迅的两副笔墨.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彷徨于公与私之间的写作——论鲁迅的两副笔墨.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彷徨于公与私之间的写作——论鲁迅的两副笔墨.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彷徨于公与私之间的写作——论鲁迅的两副笔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彷徨于公与私之间的写作——论鲁迅的两副笔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本文认为鲁迅兼有“战士”和“文人”两种身份,其写作有“公”与“私”两 种诉求,其作品也就相应地呈现出“公共性”和“私人性”两种风格。其小说集呐 喊和大部分杂文属于公共性文本,而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和故事新 编则属于私人性文本,这是大体的划分,其复杂性在于:这两种风格表现为一种 互渗性特征,即公共性文本的私人化和私人性文本的公共化,由此带来鲁迅作品的 “芜杂”。鲁迅的公共性诉求为政治上的肯定性阐释提供了一定的空问,加快了其 作品的经典化进程。而私人性诉求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其赢得了民间 知识分子的崇拜。但其强烈的公共性诉求限制了他的天才的充分发挥,其作品的艺 术性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指出1 9 4 9 年以来的鲁迅接受经历了一个由官方 主导的公共性崇拜到民间私人崇拜的过程。第一章指出鲁迅有战士和文人两种身 份,战士身份表现为在服从性之下的战斗性,文人身份表现为敏感性和消沉性。第 二章根据鲁迅战斗性的“起”和“落”,将鲁迅的写作历程分为六个时期,并简要 分析了公共性和私人性在不同时期作品中的体现。第三章具体分析了呐喊和杂 文( 新青年和左联两个时期) 的公共性及彷徨和野草的私人性。第四 章具体分析了呐喊作为一个公共性文本的私人化的特征及朝花夕拾和故 事新编作为私人性文本的公共化的特征。结论部分指出鲁迅作品的公共性和私人 性为其带来了政治上和思想、艺术上的成功,而过于强烈的公共性诉求限制了其艺 术天才的发挥,为其自身和中国文学带来了巨大的遗憾。 关键词:鲁迅;公共性;私人性 硕士学位论文 m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h o l d st h ev i e wt h a tl u x u oi sn o to n l ya “f i g h t e r b u ta l s oa “s c h o l a r , h i s w r i t i n gs h o w sb o t ht h e “p u b l i c a p p e a la n dt h e “p r i v a t e ”a p p e a l ,s oh i sw o r k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p r e s e n tt w os t y l e s :“p u b l i cc h a r a c t e r a n d “p r i v a t ec h a r a c t e r t h e r ei s t h er o u g h l yd i v i s i o nt h a th i sf i r s tn o v e lc o l l e c t i o nn a h a na n dam a j o r i t yo fe s s a y sa r g p u b l i ct e x t s ,w h i l ep a n g h u a n g ,y e c a o ,z h a o h u a x i s h ia n dg u s h i x i n b i a nb e l o n gt op r i v a t e t e x t s t h ec o m p l e x i t yl i e si n t h a tt h e s et w ok i n d so fs t y l e sh a v eam u t u a l l y i n f i l t r a t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t h a ti s , t h ep r i v a t i z a t i o no ft h ep u b l i ct e x t sa n dt h ep u b l i c i z a t i o no ft h e p r i v a t et e x t s , t h u sc r e a t i n gak i n do f m i x e d ”i nh i sw o r k s l u - x u n sp u b l i ca p p e a l p r o v i d e sc e r t a i ns p a c ef o rt h ep o l i t i c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 sa n ds p e e d su pt h ea d v a n c e m e n t so f h i sw o r k s c l a s s i c i z a t i o n m e a n w h i l e ,h i sp r i v a t ea p p e a ls t r e n g t h e n st h ep h i l o s o p h ya n d t h ea r t i s t r yo fh i sw o r k s ,w h i c hw i n st h ef o l k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w o r s h i p h o w e v e r , t h es t r o n g p u b l i ca p p e a ll i m i t sh i sa r t i s t i ct a l e n t ,a sar e s u l 4h ef a i lt od e v e l o pt h ea r t i s t r yi nh i s w o r k s t ot h ef u l l t h i sp a p e rc o n t a i n ss i xp a r t s t h ep r e f a c er e v i e w st h ep r o c e s sw h i c hl u x u nh a s e x p e r i e n c e df r o mt h eo f f i c i a lp u b l i cw o r s h i pt of o l kp e r s o n a lw o r s h i ps i n c e1 9 4 9 c h a p t e ro n es t a t e s t h a tl u x u nh a st w os t a t u s e s :af i g h t e r , w h o s ef i g h t i n g s p i r i ti s p e n e t r a t e di no b e d i e n c e ,a n das c h o l a r , w h os h a r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e n s i t i v i t ya n d d e p r e s s i o n i nc h a p t e rt w o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u pa n dd o w ni nh i sf i g h r i n g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l u - x u n sw r i t i n gc o u r s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t i m e s ,a n dab r i e fa n a l y s i si sm a d eo nt h e d i f f e r e n tr e f l e c t i o n so ft h ep u b l i cc h a r a c t e r so rp r i v a t e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 s ew o r k si ne a c h t i m e c h a p t e rt h r e ei sd e v o t e dt oas p e c i f i ca n a l y s i so f t h ep u b l i cc h a r a c t e r so f n a h a na n d s o m ee s s a y s ( i nt h et i m eo fn e wy o u t ha n dl e f tl e a g u e ) ,a n dt h ep r i v a t ec h a r a c t e r so f p a n g h u a n ga n dy e c a o c h a p t e rf o u rs p e c i f i c a l l y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p r i v a t ec h a r a c t e r so f n a h a na sap u b l i ct e x t , a n dt h ep u b l i cc h a r a c t e r so fz h a o h u a x i s h ia n dg u s h i x i n b i a na s t w op r i v a t et e x t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s h o w st h a tt h ep u b l i ca p p e a la n dt h e p r i v a t ea p p e a li nl u x u n sw o r k si n d e e dm a k e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p o l i t i c s ,t h o u g h ta n d a n b yc o n t r a r y t h es t r o n gl i m i t a t i o nt oh i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r t i s t i ct a l e n tb r i n g sg r e a t r e g r e tt on o to n l yh i m s e l fb u ta l s oc h i n e s e1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l u - x u n ;p u b l i cc h a r a c t e r ;p r i v a t ec h a r a c t e r n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目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帕乡肇 日期么孵岁月f 日 指导教师签名: 7 名卫、j f 日期:z ,7 年r 月f 日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孝勿岁季指导教师签名:术z 中 日e :2 0 0 7 年歹月“日 f 日期:扣哆年 月l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引言从官方偶像到民间偶像 1 9 4 9 年以来的鲁迅接受经历了一个由官方主导的公共性崇拜到民间私人崇拜 的过程。鲁迅由一个自由知识分子晋身为官方偶像,肇端于瞿秋白,完成于毛泽东。 瞿秋自在( 鲁迅杂感选集) 序言( 1 9 3 3 ) 里说:“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 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 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 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而毛泽东则在新民主主义论( 1 9 4 0 ) 里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 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 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 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又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 9 4 2 ) 里说:“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 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此鲁迅成为官方意 识形态方面的偶像。1 9 7 0 年代末,铁板一块的官方意识形态开始松动,为这个意识 形态作合法化论证的鲁迅偶像淡出官方话语,这时候,对鲁迅的崇拜逐渐成为民间 知识分子的私人行为。王晓明说:“我曾经那样崇拜他,一直到现在,大概都没有 像读他这样,认真而持续地读过其他人的书。书架上那一套淡绿色封面的鲁迅全 集,大多数分册的书脊,都被我摩挲得裂了口那里面的思想是如此深刻复 杂,文字又那样生动有力,它们自然会深入我的灵魂,在我的意识深处沉淀下来。 在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只要有什么事情强烈地触动我,我就多半会想起它们。 我选择文学批评作自己的职业,那样忘情地与人议论社会、民族和人生,甚至被若 干年轻的学生讥为理想主义,也正是因为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一类的誓词, 在我心头回荡得太久了。有时候,我甚至在文章上不自觉地摹仿鲁迅,竭力显出一 脸严峻的神色,那就不单是在看待人世的眼光上以他为师,而且在面向人生的姿态, 对待自己的期望上,都下意识地与他认同了。”回钱理群说:“鲁迅就这样自自然然 地走进了我的生命的深处,他说的话正是我想说的,更确切地说,我想说而说不清 楚的话,他说出来了,我想不清楚的问题,他一语点破了,我的思考浅尝即止之处,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序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4 2 页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他深入了,我想不到的地方,他想到了鲁迅在那些被封杀的日子里,成了我唯 一可以促膝交谈的朋友;在令人窒息的高压下,与鲁迅无拘无束的对话。成了我精 神的唯一依托。”o 而何满子评价鲁迅,分嘎用的是基督徒谈论圣经的语气:。普 天之下,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鲁迅那样理解中国,现实中的万事万物都能从 鲁迅的书中得到印证、参照和启示。”o 这种崇拜甚至达到了一种近乎专制的程度, 一些崇拜者一旦听到非议鲁迅的言论就破口大骂 ,甚至企图诉诸行政手段回,以致 于一批新生作家在面对鲁迅时产生了极大的心理焦虑。葛红兵就说:“在鲁迅面前当 代人是焦虑的,或者可以说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核心焦虑之一。”毋王朔甚至说,这种焦 虑“有时到了妨碍我们自由呼吸的地步”。 一个作家受到由官( 政府) 到民( 民间知识分子) 的一致推崇,这不仅在中国 绝无仅有,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鲁迅的作品到底具有何种特质,居然可 以朝野通吃? 显然,官方意识形态看重的是鲁迅作品的政治性,而民间知识分子钟 情的是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作品兼容了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家 并不鲜见,何以唯独鲁迅获此殊荣? 本文试图从“公”与“私”的角度对这一“鲁 迅现象”给予阐释。 o 钱理群;追寻生存之根:我的退思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 0 0 5 年版,第3 1 5 页 o 何满子:打鲁迅牌和从鲁迅观照今天,何梦觉编:鲁迅档案:人与神) ,中国工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 2 9 页 o 夏济安曾说中国语言表现力的“日盏狭窄0 鲁迅要负。很大责任房向东骂日:。这要鲁迅受钟么乌责任 呢? ”见房向东:“病态天才”的。毁灭”夏济安的鲁迅观。鲁迅研究月刊 2 0 0 0 年第1 1 期。李石 城和苏雪林说鲁迅“招妓发泄一:李允经骂曰:。我想李石城也未必就不曾与妓女见过面说过话,久居台湾 的苏雪韩女士也束必就没有同嫖客见过面,说过话,但我是决不会因此就断言他们是嫖客或妓女的”见李 允经:为鲁迅一辩,明报1 9 8 9 年第6 期。 o 刑孔荣论鲁迅的创作生涯 一文在青海湖,1 9 舾年第8 期上发表后,一些鲁研界的老前辈不仅纷纷攫文 予以批判,而且通过组织对青海湖杂志施加压力该刊编辑部遂不得不作出检讨,检讨中说:“我们在 刊物上发表贬损鲁迅的文章,显然是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利益 的。”见我们的教训,关于发表 论鲁迅的创作生涯) ,青海湖,1 9 8 6 年第6 期王朔、冯骧才的文章 在收获发表之后,某地方作协的一位先生致信中国作协责问“这次倒鲁行为是谁策划叉代表了诿 的旨意? 用意何在? 一并认为中国作家协会“应当以严肃的态度关注此事,给读者和会员以一个明确的说法” 作协领导对此现象。应有正确的立场和态度”见朱振国:贬损会迅,意欲何为) ,2 0 0 0 年5 月2 5 日绍兴 日报 o 葛红兵、邓一光、刘川鄂:被误读的大师,芙蓉1 9 9 9 年第5 明 o 王朔:我看鲁迅 ,收获2 0 0 0 年第2 期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身份论:“战士一与“文人” 中国支人一向有投笔从戎的慷慨之举,所谓“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是也。 古人且不论,单说在鲁迅同时代文人中,沈雁冰、郭沫若诸公在北伐时期都曾有过 一段戎马倥偬的生涯。在鲁迅的履历中,早年由私塾而转入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 堂也许可以算作“投笔从戎”吧( 至少周作人是这样看的o ) ,但在这两个学堂的经 历与“戎马”相去甚远,而且他中途还曾回家参加过一次县考 ,科举功名之心尚 未根绝;到东京之后改习医学,不久又弃医从文,此后也做过官吏和教师,都与所 谓“戎马”无关。然而奇怪的是,众人皆愿称之为“战士”,对他的“文人”身份 反倒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之。 一、作为“战士”的鲁迅 鲁迅的战士气质,在启蒙主义者看来,表现为对国民性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 者看来,表现为对强权的抗争,在后启蒙一后革命时代的知识分子看来,表现为对 绝望的反抗。有人甚至把鲁迅的战士气质上升到一种本体论的高度: 鲁迅与其称为丈人,无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 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 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 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日,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 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鲁迅所持非丈二长矛,亦非青龙大刀,乃炼钢宝剑,名宇宙锋是割也,斩石如 棉,其锋不挫,刺人杀狗,骨骼尽解于是鲁迅把玩不释,以为嬉乐,东砍西创,情 不自己,与绍兴学童得一把洋刀残刻书棠情影,正复相同,故鲁迅有时或类鲁智深 故鲁迅所杀,猛士劲敌有之,僧丐无赖,鸡狗牛蛇亦有之鲁迅终不以天下英雄尽死, 宝剑无用武之地而悲路见疯犬,癫犬及寄家犬,挥剑一砍,提狗头归,而饮绍兴, 名雨下酒4 o 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第3 卷,湖南文艺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1 8 7 页 o 周作人:县考乱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上海出版公司1 9 5 4 年皈,第1 2 3 1 2 4 页 o 孛卜语堂:博鲁迅,张新颖编:鲁迅印象,学韩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6 1 7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这些看法的确都能在鲁迅的为人与为文两方面找到根据。鲁迅身高不足五尺, 且身形瘦削,但其故乡“会稽乃报仇雪耻之国”,古有越王勾践,近有徐锡麟、秋 瑾,鲁迅久浸于越中风气里,骨子里也养成了好勇任侠的一面。少年在故乡时,曾 自号“戛剑生”。在南京读书时,好骑马驰骋,虽时常堕马,跌得头破血流,却在 所不顾o 。二十一岁时,他曾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相赠友人,以表白志向, 相互勉励。在摩罗诗力说中,他极力推崇“尊侠尚义,扶弱者而平不平,颠仆 有力之蠢愚”的拜伦。在斯巴达之魂中,他极力推祟以一敌百、血战至死的斯 巴达三百勇士,号召“不甘自下于巾帼之男子”掷笔而起。在中国地质略论中, 他又号召“豪侠之士”奋袂而起。在东京期间,曾响应会党首领陶焕卿的号召,准 备回国刺杀清廷大僚。弃医从文之后,连办杂志,都畅想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的壮举。鲁迅嗜刀,从日本回国时,随身携带着两把刀( 一把是自购,另一把是赠 品) o :在北京期间,藏短刀于褥下,使前去“参观”的许广平等大为惊异 。他对 祟儒的“孔予之徒”绝无好感,而对尚侠的“墨子之徒”却赞誉有加。奔月写 羿的射月雄姿最足动人:“他一手拈弓,一手捏着三枝箭,都搭上去,拉了一个满 弓,正对着月亮。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 动,像黑色火”。而铸剑简直可以当作武侠小说来读。“战士”与“侠”自然有 诸多不同,但二者也有重要的相通之处,司马迁所勾勒出来的“游侠”的特征同样 适用于“战士”:“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在鲁迅著作中,“战士”、“斗士”、“猛士”、“勇士”这一系列的名词频频出现, 鲁迅用以称许他最为崇敬之人,如拜伦、雪莱、孙中山、厨川白村等。这类人的性 格特征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 ;“没有满足过,没 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 ;“于本国的微温,中道,妥 协,虚假,小气,自大,保守等世态,一一加以辛辣的攻击和无所假借的批评”o ; “洞见一切己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 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o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 正视淋漓的鲜血”o 。这些性格特征,人们认为鲁迅同样具有,正是在上述意义上, o 王冶秋;民元前的鲁迅先生,上海光华书店1 9 4 7 年版,第6 2 页。 o 周建人;略谈鲁迅,鲁迅研究资料第1 期,文物出版社1 9 7 6 年版,第4 1 4 2 页 o 鲁迅、景宋:两地书原信- 二十五,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5 年版 o 史记游侠列传 o 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6 8 页 o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鲁迅全囊第7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0 5 页 o 出了象牙之塔) 后记鲁迅全集第1 0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6 8 页。 o 渍渍的m 痕中,鲁迅全集第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2 6 2 2 7 页 o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全集第3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9 0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鲁迅被称为“精神界的战士”。 但本文更倾向于在“听将令”这个意义上使用“战士”一词,更关注鲁迅在“服 从性”之下的战斗性。这个“服从”不同于冯雪峰所说的“服从”:“鲁迅先生也就 非常信任地接受我们党对他的领导,承认我们党是他应该和愿意服从的唯一领导 者”。d 在冯雪峰的阐释里,对共产党抱有若干好感的鲁迅完全变身为拜伏于赤旗之 下的御用文人,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以鲁迅的个性而论,他不会无原则地服从任何 一个政党和组织。在光复会时,陶成章派他回国刺杀清廷大僚,他本来已经应承下 来,但临行时却向组织表达了“如果自己死了,剩下母亲怎样生活”的担忧,这样 一来,组织就收回了成命。 有人以此作为鲁迅不爱国的一个铁证o ,但在鲁迅的逻 辑里,“对于违反民意的乱臣贼子”,“仗三寸剑,与以一击,然后仰天长啸,伏剑 而死”,“虽然可以快一时之意,而与大局是无关的”回,只会虚掷了宝贵的生命, 这与他的个人原则相龃龉,故而以母亲无人赡养为由拒绝之。“既然是呐喊,则当 然须听将令的了”母,这个“听”决不是被动的顺从,所遵奉的“决不是皇上的圣 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囝,而是主观能动的选择,合则听之,不合则疑之。 上文提到“战士”与“侠”有诸多不同,其区别性特征在于:后者多是个人主 义者,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随心所欲,只须对自己负责;前者多是集体主 义者,是集团中的一员,服从纪律和命令是其天职。在这里有必要稍稍辨析一下鲁 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阐释者看来,鲁迅的思想经历了 一个由“进取的争求解放的个性主义”到“战斗的改造世界的集体主义”的替代过 程o ,这是对鲁迅的一个根本性的误读。其一,鲁迅的早期思想受斯蒂纳尔和尼采 影响,主张“任个人而排众数”o ,强调“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终其一生, 这一思想都没有根本性改变:“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 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 吧。”回( 1 9 2 5 ) “我近来的渐渐倾向个人主义,就是为此;常常想到像我先前那 样以为自所甘愿,即非牺牲的人,也就是为此;常常劝别人要一并顾及自己, o 冯雪峰:党给鲁迅以力量,雪峰文集第4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8 1 页。 o 增田涉:鲁迅的印象,转引自项义华:鲁迅与光复会关系考辨,鲁迅研究月刊2 0 0 5 年第9 期。 o 葛红兵说:“他( 鲁迅) 真的是这么爱国吗? 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廷走狗的任务? 徐锡赫, 他的同乡能傲的,敢瑾,一个女子能做的。他为什么不能傲? 难道他不是怯懦吗? ”见为二十世纪中国支 掌写一份悼词,芙蓉1 9 9 9 年第6 期。 o 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页。4 6 页 o “呐喊) 自序,鲁迅全集第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4 1 页 9 ( 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 卷,人民文学出版杜2 0 0 5 年版第4 6 7 页 o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 序言,瞿秋白文集第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3 年版,第9 8 8 页。 o 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7 页 o 两地书,t 鲁迅全集第1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8 1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住e s i s 也就是为此。”o ( 1 9 2 6 ) “我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以为 倘能味道较好,庶几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较多的好处,我也较不枉费了身躯:出 发点全是个人主义。一o ( 1 9 3 0 ) 其二,鲁迅强调“任个人而排众数”,目的却是为 “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o 这一点与所谓的“集体主义”是 相通的。所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鲁迅的思想发展中不是后者取代前者, 而是并行不悖的关系,根据语境的变化,他既可以由“个人”通达到“集体”,也 可以由“集体”退守到“个人”。 鲁迅的“服从性”在两个时期体现得较为鲜明:其一是新青年时期。当陈 独秀网罗俊才,雄心勃勃地大办新青年,发动思想革命的时候,鲁迅正在绍兴 会馆读佛经、抄古碑。他听老朋友许寿裳说“近来有这么种杂志,颇多谬论,大 可一驳”,便买了几册,翻看了一回之后,看不出什么特别的谬处,也看不出特别 的妙处,就搁下了,似乎显得很冷淡。回这时候他的老同学钱玄同就三番五次地来 劝说,终于把他的二弟周作人劝入了新青年,但鲁迅并没有动心的表示,直到 钱玄同说出这样的话:“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 望。”鲁迅后来回忆说:“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 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他因此想起自己当日办新 生时的寂寞,在情感上起了共鸣,于是答应了钱玄同。他说服自己的理由是:“我 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 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对此陈思和有较为精粹的分析: “鲁迅虽然被钱玄同说服而答应为新青年写文章,却没有被说服放弃自己所以 必无的悲观,他对自己的经验使用了“确信、必无等词而对钱玄同的乐观 主义的斗争精神只使用了所谓可有四个字,语气的坚定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他 只是愿意通过写作实践来克服内心深处的无聊之感,期待希望或许会成功。 这就决定了鲁迅参加新青年的战斗在思想情绪上与新青年同仁是不同质的, 他的深刻的悲观主义的怀疑精神与新青年同仁们的乐观主义战斗精神也是不同 质的。” 也就是说,鲁迅是出于同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低调加入新青年的。 然而一旦入列,新青年同仁们的蓬勃朝气便重新唤起了其旧日战士之豪情,他 响应“主将”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号召,一篇接一篇地发表具有浓郁战斗气息的作 o 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5 4 页 o ( 文艺政策) 后记,鲁迅全集第1 0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4 1 页。 o 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7 页 9 周作人:鲁迅的放家,i 可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5 5 页 o ( 呐喊) 自序,鲁迅全集第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4 1 页。 o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4 2 4 3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5 品,“很打了几次大仗”。8 鲁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考虑到“主将是不主张消 极的”,他就“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当新青 年同仁因意见分歧而风流云散之后,鲁迅为之叹息不已。一个起初并不热心的参 与者,却是一个最为忠诚的服从者,一个最为沉痛的哀悼者。 其二是“左联”时期。“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 前进”,剩下鲁迅一个人“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他发出了迷茫的呼唤:“新的战友 在那里昵? ”o 鲁迅曾把中国文学分为两大类:“( 一) 廊庙文学,这就是已经走进主 人家中,非帮主人的忙,就得帮主人的闲;与这相对的是( 二) 山林文学。后面 这一种虽然暂时无忙可帮,无闲可帮,但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如果既不能 帮忙,又不能帮闲,那么,心里就甚是悲哀了。”o 这本是对“帮忙文学”和“帮闲 文学”的批判,但如果作一转语,就可用在鲁迅自己身上:鲁迅是一个战士,他总 要寻觅组织和战友;如果既无组织,又无战友,他心里就会感到空虚和无聊。接下 来的几年里,他一直在彷徨中留心寻觅组织和战友。在厦门的时候,他曾打算“与 创造社联合起来,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毋。在广州的时候,他曾应创造 社之请,在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知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上签名。到上海之后, 郭沫若请蒋光慈等人向鲁迅表达了联合的愿望,鲁迅欣然同意。1 9 2 7 年1 2 月3 日, 在上海时事新报刊出的创造周报。复活预告”中,创造社公布了三十人的 “撰述员名单”,鲁迅赫然名列第一。但是他不久就遭到当头一击,创造社突然对 他发动了“围剿”,将他之前的成绩一板斧悉数砍倒,宣布他为“资本主义以前的 一个封建余孽”,“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不得志的f a s c i s t ( 法西斯谛) ”。 如果不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出面喊停的话,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英雄们”根本不会住 口。创造社的反戈一击显然极大地伤害了鲁迅的感情,但是一当听说要成立。左联” 这个同人组织时,他还是抛下芥蒂,与郭沫若、成仿吾们和解了。鲁迅成了左联筹 备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并出席了1 9 3 0 年3 月2 日召开的左联成立大会,而且被推 为“盟主”。尽管他起初对于左联的活动显得并不怎么热心固,与左联实际上的领 。这是鲁迅称赞刘半农的话,用来评价鲁迅自己也一样合适。见忆刘半农君 ,鲁迅全集,第6 卷,a 民文 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7 3 页。 o 自选集) 自序,鲁迅全集第4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6 7 页 o 帮忙文学与帮闱文学,鲁迅全集第7 卷,a 民文学出版衽2 0 0 5 年版,第4 0 5 页 o 两地书,鲁迅全集第l l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9 5 页 o 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 下) ,今日中国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第5 2 1 页 尊夏衍左联成立前后孔“中央负责同志和鲁迅谈话时,鲁迅说明他不一定参加筹备小组的1 = 作,他可耻挂名, 不能每次会都参扫u ,有必要的、非他参加不可的,他可以参加鲁迅参加公啡咖啡馆二楼的前期筹 备会,大概只有一次”见左联回忆录,( 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导者和中坚力量又自始至终存在着重要分歧,但是既然选择了左联,他就服从左联 的领导,扎扎实实为它做了许多实在的事情:出钱,演讲,编刊物,写文章,提携 青年作者,一直做到左联解散。虽然他常常觉得自己“缚了一条绳索”,有一 个“工头”在后面用鞭子打他,无论怎么做,还是使劲打,但他很少向别人抱怨, 对于外国人,他更是避而不谈其中的委屈,不得己时,甚至不惜撒谎,目的都是为 了维护“左联”的团结。对于左联的解散,一如从前对新青年的解散一样, 鲁迅感到非常惋惜。 除加入过新青年和左联外,鲁迅还先后参加过光复会留、越社( 南社的分 社) o 、中国革命互济会、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他的体会是: “这种团体,定有范围,尚服从公决的。所以只要自己决定,如要思想自由,特 立独季亍,便不相宣。如链魉牲若干自己的意见,就可以。” 只要他认为某个组织的 成员与他是同路人,他就选择加入,一旦加入,就坚决服从,即使“牺牲若干自己 的意见”,付出“思想不能自由”的代价也心甘情愿:这就是作为“战士”的鲁迅。 二、作为。文人”的鲁迅 “文人”是一个非常歧义的概念。诗曰:“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书日:“汝 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 。诗书时代的“文人”都是指“文德之 人,即文化的创造者,道德的楷模,如文王、武王等。到了汉代,“文人”的内涵 就发生了改变,王充论衡超奇篇日:“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 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这里的“文 人”是读书、作文之人,不过他作的是公文。魏晋时代,“文入”的内涵又有改变, 曹丕典论论文日;“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他所列举的“文人”有班固、孔 融,王粲、陈琳等,这些人都是写诗作文的好手,可见这时的“文人”内涵已接近 现代意义上的。文人”但现代意义上的“文人”也仍然是一个不确定的所指,狭 义上说,是指诗人、作家,但也可以包括学者,却不象“诗人”、“作家”、。学者” 这些概念那样强调职业,“文人”是一个非职业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 接近外来的“知识分子”或本土的“士”,但后两者有道德担当的内涵;而“文人” o 致胡风,鲁迅全集第1 3 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5 4 3 页。 o 参见项义华= 鲁迅与光复会关系考辨鲁迅研究月刊2 0 0 5 年第9 期。 o 参见张末梅:鲁迅与南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5 年第1 期 o 鲁迅、景宋:两地书原信二十四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5 年版。 o 诗经大雅江汉。 o 尚书周书支侯之命1 8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则更强调一组特定的性格,如恃才傲物、放浪形骸、怀才不遇、牢骚满腹、优世伤 身、敏感多思等。 在漫长的历史中,文人在举止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招牌”:“轻薄,浮躁, 酗酒,嫖妓而至于闹事”。o 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 游,习俗相沿,以为佳话”。圆若名落孙山,为发泄心中的苦闷,士子们更是要恣意 饮酒狎伎。这种风气一直到民初都非常盛行,蔡元培长北大时,鉴于该校师生私德 不修,遂发起成立进德会,把会员分为甲、乙、丙三等,对甲等会员的要求是:“不 嫖、不赌、不娶妾。”o 可见当时士风之放荡。陈独秀、郭沫若、郁达夫等人,都曾 有过冶游之举,鲁迅在教育部的同事中也多有这样的“风雅”之事,但鲁迅自己从 不沾染。就此而论,鲁迅身上似乎缺少名士气派,并不是一个“正宗”的文人。但 若略去这些。小节”,就可以说,鲁迅的文人气是极重的,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敏感多疑。许多人认为鲁迅多疑,这一点鲁迅自己也是承认的:“我那 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 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民族主义的文学家在今年的一种小报上说,鲁迅多疑,是不错的”。回他有时似乎 把多疑看作一个缺点:“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即多疑虑,不易勇往直前”。 “我 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 有时却又感叹自己忠厚有余,怀疑不 足:“我虽以多疑为忠厚长者所诟病,但这样多疑的程度是还不到的。不料人还是 大意不得,偶不疑虑,偶动友情,到底成为我的弱点了。”o 有时甚至为自己的多疑 而感到既自责又自信且悲哀:“我总觉得我也许有病,神经过敏,所以凡看一件事, 虽然对方说全都打开了,而我往往还以为必有什么在手巾或袖子里藏着。但又往往 不幸而中,岂不哀哉。”。从根本上说,鲁迅是赞同怀疑的:“怀疑并不是缺点”。国 他对文人的多疑和不满持高度认同态度:“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会的话,他不过 感觉灵敏,早感到早说出来( 有时,他说得太早,连社会也反对他,也排轧他) 。” “文学家是感觉灵敏了一点,许多观念,文学家早感到了,社会还没有感到。”然 而,文人感觉敏锐,多疑,对现实老是不满,这也批评,那也批评,闹得社会不安, o 辩“文人无行,鲁迅全集第8 卷,人民文学出舨社2 0 0 5 年版,第3 9 4 页。 o 中国小说史略清之狭邪小说鲁迅全集,第9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6 4 页。 o 进德会宣言 1 9 1 8 年1 月1 9 日北京大学日刊 。 o ( 自选集) 自序,鲁迅全集第4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6 7 页。 o 两地书,鲁迅全集 第1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皈,第3 3 页 o 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 l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加页。 o 白莽作孩儿塔) 序的续记鲁迅全集第6 卷,人民文学出舨社2 0 0 5 年版,第5 1 4 页。 o1 9 2 8 年8 月1 5 日致章廷谦鲁迅全集第1 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2 8 页 o 硼e 要骗入,鲁迅全集第6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5 0 4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就容易成为政治家的眼中盯,遭到清算:“外国许多文学家,在本国站不住脚,相 率亡命到别个国度去;这个方法,就是逃。要是逃不掉,那就被杀掉,割掉他 的头;割掉头那是最好的方法,既不会开口,又不会想了。俄国许多文学家,受到 这个结果,还有许多充军到冰雪的西伯利亚去。”“在革命的时候,文学家都在做一 个梦,以为革命成功将有怎样怎样一个世界;革命以后,他看看现实全不是那么一 回事,于是他又要吃苦了。照他们这样叫,啼,哭都不成功:向前不成功,向后也 不成功,理想和现实不一致,这是注定的运命”鲁迅在情感上把自己也纳入 了这样一些。不安分”的文人之列,对知识阶级和自己将来的悲剧命运有充分的估 计:“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 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o “假如焕卿一旦造反 成功,做了皇帝,我们这班老朋友恐怕都不能幸免! ”国“所怕的只是成仿吾们真像 符拉特弥尔伊力支一般,居然获得大众;那么,他们大约更要飞跃又飞跃, 连我也会升到贵族或皇帝阶级里,至少也总得充军到北极圈内去了。”国“不幸又成 文氓,或不免被杀。俑当崩溃之际,竞尚幸存,当乞红背心扫上海马路耳。” 1 9 3 6 年4 月的一天,鲁迅对刚从延安潜回上海的冯雪峰说:“你们来时,我要逃亡,因 为首先要杀的恐怕是我。”回 其二,他是一个情感主导型的人,容易亢奋,也容易消沉,情绪转换很强烈。 李长之就在这个意义上称鲁迅为“诗人”:“倘若诗人的意义,是指在从事于文艺者 之性格上偏于主观的,情绪的,而离庸常人所应付的实生活相远的话,则无疑地, 鲁迅在文艺上乃是一个诗人。”“我说鲁迅是一个诗人,却丝毫没有把他派作是吟风 弄月的雅士的意思,因为,在他的灵魂深处,是没有那么消闲,没有那么优美,也 没有那么从容;他所有的,乃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和一种粗暴的力。”o 许广平这样 批判他:“你的性情太特别,一有所憎,即刻不可耐,坐立不安。”o “你的弊病, 是对有些人过于深恶痛绝,简直不愿同在一地呼吸,而对有些人又期望太殷,不惜 赴汤蹈火,一旦觉得不副所望,你便悲哀起来了。” 在鲁迅的一生之中,约有三 次较大的消沉期,这一点将在下一章展开论述,此处从略。 o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7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1 6 页,1 2 1 页 o 关于知识阶级,鲁迅全集第8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2 6 2 2 7 页 o 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杜1 9 8 0 年版,第2 5 0 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