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在唐代的接受.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论文用接受美学的方法,考察了杜甫在唐代各阶段的显晦,并站 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加以解释。 一、杜甫在盛唐的接受。这部分从他人的评价和杜甫本人的诗文 所透露的信息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杜甫在其生活之世已崭露头角, 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又进一步说明,由于年辈较晚,作品与时代风尚 的差异以及安史之乱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巨大破坏等缘故造成了杜 甫在当时没有名满天下,影响有限。 二、杜甫在中唐的接受。从元白和韩孟两大诗派对杜甫的推崇及 其实际创作中所受影响加以阐述。据此,得出结论:杜甫在中唐被推 向诗坛的崇高位置,成为各家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渊源。进而指出,政 治军事形势的好转,儒学思想的复苏,前代文学提供的反面经验是中 唐人宗杜的主要原因。 三、杜甫在晚唐的接受。以杜牧、李商隐、“皮陆”作为代表梳 理了他们对杜甫的评价,细致分析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对杜甫的继承 和发展。再从历史条件出发加以辨认,认为社会形势的恶化是晚唐人 扬杜的原因。 论文还从唐入选本的角度加以论证,说明“无闻无臭”说法的不 妥。最后对杜甫在唐代的接受进行总结,指出“兼古今体势,得人人 独专”、“诗史”、“李杜优劣”等几个范畴对后人的杜诗研究影响巨大。 关键词:杜甫唐代接受 a b s t r a c t 1 t 1 1 i sp a p e r ,w i t he s t h e t i c a lm e t h o d ,in s p e c t su p sa n dd o w n so fd u f ui nv a r i o u ss t a g e s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s t a n d si nt h ec o n c r e t e h i s t o r i c a ls c e n et oe x p l a i ni t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b o u tt h ea c c e p t a n c eo fd uf ui nf h eh i g ht a n g 1 1 h i s p a n ,b a s e do no t h e r s a p p r a i s a la n dd uf u s o w np o e t i cp r o s e , a n a l y z e s 矗o mt w ot e s p e c t s o n ei sp o i n t i n go u tt h a td uf uh a da l r e a d y c o m ei n t op r o m i n e n c ea n do b c a i n e dc e r t a i nr e p u t a t i o ni i lt h ea g emw h i c h h el i v e d t h eo t h e rf u n h e re x p l a i n st h a td uf uw a sn o tw o r i d r e n o w n e d a tt h a tt i m ea n di i l n u e n c ew a sl i m i t e d ,b e c a u s eo fh i sr e l a t i v e l ys e n i o r g e n e r a t i o n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柳e e nh i sw o r l 【s 柚dt h ep r e v a n i n gc u s t o m s o fh i st i m e ,t h ew h o l e s a l ed e s t m c t i o ni n s o c i e t y ,p o l i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c c a u s e db ya m - s h ir e b e l l i o n ,e t c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a c c e p t a n c eo fd uf ui nt h em i d 一7 r a n g 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r ti se n u n c i a t e df r o mt h eh i g hp r a i s eo ft w om a j o rp o e t i c g e n r e so fy u a n b a ia n dh a n m e n go nd uf u ,a n dd uf u si n n u e n c ei n t h e i rp r a c t i c a lc r e a t i o n i nv i e wo ft h ea b o v e ,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 c a nb ed r a w n :【) uf uh a db e e np u s h e di n t oai o f t yp o s i t i o ni nt h ep o e t r y c i r c l e si nt h em i d 一i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b e c o m et h eo r i g i na tt h o u g h ta n d a r to fa ul i t e m r ym o g u l s t h e nt h i sp a r tm o v e so nt ot h em a i nr e a s o n so f l i d uf u s l o f t yi nt h em i d 一1 a n gd y n a s t y i t i sb e c a u s ea tt h a tt i m e p o l i t i c a la n dm i i i t a r ys i t u a t i o nw a sg e t t i i l gb e t t e r ,c o n f u c i a n i s mr e b o m a n dt h ef b m e rg e n e r a t i o np r o v i d e da d v e r s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a c c e p t a n c eo fd uf ui nl a t e1 a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r t ,u s i n gd um u ,l is h a n g y i n ga 1 1 d “p i l u a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 c o m b st h e i ra p p r a i s a lo nd uf u ,c l o s e l y a n a l y s e st h ei n h e r e n c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uf ui nt h e i rc r e a t i n gp r a c t i c e ,t h e np r o c e e d i n gf r o m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p o i n t ,r e g a r d st h es o c i a l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o ft h a tt i m ea st h em a i n r e a s o nt h a tp e o p l eo fl a t et a l l gd y n a s t yr a i s e dd uf u t h i st h e s i sa l s op r o v e st h a t “i si m p r o p e rt os a y “n on o s e ,n oe a r ”, f 硒mt h ea n g l eo ft h n gc o p ) li nt h e e n d ,t h i sp a p e rs u m su pt h e a c c e p t a t i o no fd uf ui nt h n gd y n a s t y ,a n dp o 访t so t l tt h a ts u c hc a t e g o r i e s a s “m i n g l i n gt h es t y l e so fa n c i e n ta n dm o d e m ,t h e nu n i q u ea n ds p e c i f i c , “t h eh i s t o r yw r i t t e ni np o e m ”,“g o o da n db a do fd u l i ,e t c ,e n f o r c e e n o 珊o u si n f l u e n c eo nc h es t u d yo fd uf u sp o e m so f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d uf u , c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a c c e p t a n c e ; n i 独创性声明 y 7 6 s ;7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 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面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膨驰萎 签字日期:砌万年眵月厂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阆。本人授权名瓣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 跬玉缮 导师签名: 签字日趣彤厂年乎月厂日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汇编学位论文。 电话 邮编 陶皴抛 秒八年ya 譬日 序j 序言 杜甫是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极为健全的人格情 感和理性,巨大的社会担荷力,以个优秀的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社会良知,以 他的诗歌再现了有唐一代自玄宗至代宗近半个世纪的时代风云,展现了唐王朝由 盛至衰的滑落轨迹、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和各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足当“诲史” 之誉。他将自己的感情深融于社会和民众之间,忧时伤世,悲天悯人,仁民爱物。 他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脉搏与时代一起律动。他怀着拯时济世的原 儒情怀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对国家民族亲人,朋友深情款款,动 人之至,不愧为“诗圣”、“请圣”,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杜甫的诗歌艺术为中国诗歌变化的一大关键。其风格丰富多变,或沉郁顿挫, 或萧散自然,或绵丽精确,或风流蕴藉,千汇万状,海涵地负。其诗情澎湃磅礴。 而又回旋起伏,张弛有制。其叙事既有力扛九鼎的大笔概括,又有精雕细琢的细 致写实。他在塑造众多有血有肉人物形象的同时又将饱满鲜明的个人形象融铸其 间。其古体诗,古朴雅健而又气象浑然;其近体诗,格律严整而又交化入神。其 语言精粹凝炼,具有极高的概括力,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他上继风骚,追步汉 魏,兼容六朝,光扬初唐。既有苏李之古雅,复含曹刘之豪逸,既兼陶阮之冲淡, 又备谢鲍之峻洁,既杂徐庾之藻丽,更学阴何之清新,真的是“尽得古今之所有, 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继往开来,承前启后。 千年以来,人们读杜研杜,历久不绝,蔚为大观,在文学百花园中成为一处 独特的奇观。摸索和研究杜甫及其诗歌在历代的显晦,可以清晰地再现其人其诗 在历史长河中的接受场景,发现这些现象背后巨大的文化价值,服务于当代。本 论文拟以唐代为时间断限,研究杜甫及其诗歌在此期间被接受的情况。这项工作 属于杜诗学史的范畴,今人在上世纪8 0 年代已经开始着手。他们的结论可分为 两派:一派认为,杜甫在唐代尤其在盛唐不被人看重,即使有看重的也是个别现 象,不具有普遍性;。一派认为,杜甫在唐代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并产生深 。姆曾枣序- 先生的 论庸人对仕博的态度草耄1 9 8 1 年第l 期;黄忐辉先生的全面认识杜学发艘的 历史期现状* ,杜甫研究学制玛9 2 年第3 麓, l f t 甫在唐代的接受 远的影响。”不论哪派都很少以专文讨论此断代中h :自,接受问题,也少有联系 实际的历史文化背景,具体再现当日的接受场景。 本论文所要做的就是,在两派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作做得再细致 些,把唐人对杜甫的评价、学习放在历史的情景下加以解释。论文以时间顺序为 经分为盛唐、中唐和晚唐三部分,每部分从对杜诗的评f 、杜诗对时人的影响以 及接受中所出现问题的解释几方面进行阐述。 。如廖仲安先生的杜诗学首都师范人学学报1 9 9 4 年第5 、6 两期;许总先生的唐人论牡述评 腈代文学论从第五辑,1 9 8 4 年版。 2 一 苎二塑坌:生童堡壁堕竺堡兰 一 第一部分:杜甫在盛唐的接受 自茸人曾提出把杜甫划归中唐,理由是:认为其诗歌与“盛唐气象”有很大 区别。亦有人认为杜诗风格虽与盛唐有别,与中唐更迥然有异,因此,提出将 杜甫单独划出,作为由盛唐向中唐转变的转折性人物,亦以此显示对杜甫的重 视。这些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文学首先是作家们刨作的文学,他们的时代归属 自然应以其成长、交游和创作实践为准则。杜甫生逢盛唐,他赖以进行创作的 基础都是那时打下的,他所交游的人物亦多为盛唐时人,他的创作手法、主题 指向和审美趣味也是与盛唐其他诸公相一致的,相形之下与大历诗人及其以下 时代却表现极大的不同。杜甫的创作活动多集中于安史乱后,学界一般也认为 此期直至代宗大历之前的时代是盛唐的延续。另外,当很多人“盛唐气象”时, 多半会立即想起李白的青春浪漫和飘逸不羁。李白固然是盛唐诗人的典型代表, 但盛唐的文学风格本来就是百花齐放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其本身也有一 个不断迁延变化的过程。像王维的澄淡精丽,孟浩然的冲融疏散,高岑的慷慨 激烈,都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基调昂扬爽朗,胸襟开 放博大,性格乐观豪迈。杜甫作品体现的基调、情绪、思想和风格与盛唐文学 相谐相契,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将其归入盛唐似更为稳妥。人们对杜甫 的接受从其生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从他人的评论和他本人的诗文中都可以看出 来。 一、从他人评价看崭露头角 以杜甫逝世的大历五年为限,在其生前及逝世不久,就目前可见资料来看, 关于他及其诗歌的评价不多,然而亦有可采耆。如: “大名诗独步,小酃海偏西”( 韦迢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 ” “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 郭受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状 诗寄上) 。 。牡诗详注卷二t 二,( 唐) 挂甫攮,( 清) 仇苑麓注中华书局1 9 7 9 年敝第1 9 9 6 页 。圊e 卷二十二,第1 9 8 2 死。 3 杜甫在唐代的接受 对杜甫的称赞是显而易见的。但韦、郭等人当时于诗坛皆为声名寂寂的小人物, 因此,他们对杜甫的评价并没有产生很广泛的影响。与杜甫关系密切的严武有 三首诗寄与之,分别是寄题杜二锦江野亭和巴岭答杜二见忆及酬别 杜二。其一日: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鹅鸡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兴发会能驰骏马,终须直到使君潍。” 诗中规劝杜甫不要固守满腹才华而不用,应该积极出仕,报效国家。其二中有 曰:“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称其“能诗”。其三日: “独逢尧典日,再睹汉官时,未效风霜劲,空惭雨露私。 夜钟清万户,曙漏拂千旗。并向殊庭谒,俱承别馆移。 斗城怜旧路,涡水惜归期。峰树不相伴,江云更对垂。 试回沧海棹,莫妒敬亭诗。只是书应寄,无忘酒共持。 但令心事在,未肯髦毛袁。最怅巳山里,清猿恼梦思。” 其十三、十四两旬,前人认为是在讥讽杜甫诗不如谢眺让他不要嫉妒。其实, 此诗首叙入朝之事,次抒惜别之意,最后表达别后思念之意,若以此意忝列诗 中,是否显得不伦不类昵? 无论怎么解释都显得牵强穿凿,无法让人信服。此 诗本意应是严武劝杜甫回马返程,勿需再作旅途相送,且回蜀中,不要生什么 “乘槎浮于海”的念头,想如谢彤卜般漫游作诗。杜甫解闷中说:“熟知二 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从中可知他对谢_ | | 匣推崇的,学习揣摩他的自然 秀美的风格,此点,以二人关系,严武应是熟悉的。综览此诗,意思应该是严 武希望杜甫先在蜀中暂时安稳下来,适当的时候,自己再来帮助他,这从后来 他奏请杜甫为工部员外郎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来,这样也才符合严武对杜甫的一 贯评价的事实。时人评价杜甫其人其诗者还任华的杂言寄杜甫。云: “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与君别来已多时,何曾一日不相思 杜拾遗,知不知? 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之所为。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 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 。同上卷十第8 8 5 页,卷 。一第9 3 s 页第9 1 3 页。 。见杜诗详注第9 1 4 页此诗解说。 。又芸集卷上( 五代) 韦庄选,t 唐人选唐诗( 十种) 奉上海古籍出版社,l 孵8 年牍。 4 第一部分:柱胃一。赫j 的接受 很明显,任华对杜甫是熟悉的。他认为社等圯气充沛淋漓,体势变化无穷,气 象雄壮阔大,为古人所难比,评价是极高的。而仇兆鳌在其详注中却颇怀 疑此诗的可信性,认为: “此诗首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玩此起段,似杜旧友,又似乍交。 当时少陵诗名推重海内,此篇颇傲睨放恣,几乎呼大将如小儿矣,考唐 诗纪中,止载华两首,一寄太白,一寄少陵。何独拣此二大名公作诗相 赠耶? 又篇中语带俚俗,格调不见高雅,俱属可疑。”。 仇注杜诗作为注杜的集大成之作,其地位是无法撼动的,然而书中确有些考证 失确之处却是勿庸讳言的。文中所言的两首诗最早见于韦庄光化三年编集的又 玄集中,而非唐诗纪事。另外,全唐诗中还录任华的怀素上人草书 歌。,而非“独捧此二大名公”。关于任华其人,两唐书、唐才子传及今 人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等一些相关文献皆无记载。今仅见唐摭言 卷十一“怨怒”门附“戆直”条云: “任华戆直,上严大夫笺:逸人姓任名华,是曾作芸省校书郎者。” 又载:华告辞京君贾大夫书,责其侍才傲物。又与京兆杜中丞书,责其“以文 章见知,而终不相顾”。上御史严大夫状,以为其“失在于倨,阙在于怒”,欲 其“遇士诫于倨,抚下弘以恕”,可以“长守富贵”。 由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任华 其人对于当权者不卑不媚,真欲凌其上而指手划脚,其性格狂傲不羁若此,直 呼杜甫其名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盖仇氏心中先有:“诗圣”之名,因之对此置疑。 杂言寄李白称道李白诗有“奔逸气”、“惊人魂魄”、“振摆起腾,既俊且逸” 云云,对李白其人其诗纵逸不羁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怀素以草书歌亦对 怀素书法竭力描摹,赞不绝口。三诗纵横冲决,兴会飞扬,其行文风格、其人 性格与与杜甫、李白和怀素的作品及性格达到高度统一,实为文学评论中的上 乘之作,怀疑其真实性,证据是不足的,也是牵强的。 又任华的送李侍御充汝州李中丞副使一文,云: “且御史仲兄金吾将军尝处中司之雄职,镇于上洛之要地,招我 o 杜诗详注附编诸家咏杜第2 2 5 8 2 2 5 9 页。 。全唐诗卷二六一,( 清) 彭定求等编,中毕书局1 9 6 0 年敝。 。唐摭言( 五代) 王定保攫,阳羡生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错出版钍2 0 0 0 年版。 5 杜甫在屠代的:。i 芸阁之上,假我以柏台之荣,与华甚厚,同于骨肉。”。 从中可知他曾为秘书有校书郎及监察御史。义据其送宗判官归滑台序、桂 林送前使判官苏侍御归上都序知其曾为桂州使参佐。其杂言寄李白又日: “中闻道在长安,及余戾止君已江东访元丹”,考太白行踪知其重游江东在天宝 五载,任华至京当在此后。又杜甫有贫交行,梁权道编于天宝十一载,诗意 与唐诗纪事载高适赠任华同,以结旬推论,似为同时所作。参以杂 言寄杜甫中“营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则二人相交应在杜甫献赋时或稍后。 任华对杜诗的评价非常精确,他不拘于俗的性格造就了其在艺术上敏锐的 洞察力,眼光独特,鉴赏力极高。对杜甫等人的艺术风格也相当熟悉,仅凭数 篇黄绢词便判定此为杜甫的作品,这需要相当的艺术功力。也说明彼时杜甫的 作品风格已经成熟,最为朋友们所熟知的是他的雄厚阔大和章法奇变。 同时代与杜甫交往者留下一些唱和之作的还有王维、李白、高适、岑参、 贾至等大诗人,他们的作品少有涉及对柱甫其人其诗的评价。 高适有人日寄杜二拾遗、赠杜二拾遗两首。圆前一首日:“人日题诗 寄存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 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后一首日: “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饮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 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诗中叙述自己戎马风云,忙忙碌碌,将自己 无所建树而徒增禄位与杜甫的身在草野,心忧天下作对比,深感愧疚,并抒发 了自己对老友的相思之情,感情沉挚。两首诗未涉及对杜诗的评价。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日:“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幕惹 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赣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固叙述本人于 肃宗朝任右补阚与杜甫等人同朝为臣时之事,有粉饰太平的意味,不涉及对杜 甫的评价。 杜甫生平最为倾心的大诗人李白也仅有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 送杜甫两首言及二人关系,回与杜甫赠李白十五六首相比,数量上相差很大。 据此,又有人认为杜甫入蜀前也不为时人所重。然而问题在于与杜甫相交的这 。全唐文卷三十七( 清) 董诰等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杜诗详注卷二十三,同前。第2 0 4 1 页,卷九第9 2 8 页 。同上卷六第4 5 7 页。 。李太白全集( 唐) 李白撰( 漓) 乇琦注。中华书局1 9 7 9 年皈,卷f 三第6 5 6 页卷十七第7 舛页。 6 第一部分:杜甫在盛唐的接受 些大诗人们不仅是对杜甫,而是对与他们交往的其他诗人也少见评价。与j e 人 和后人相比,这些盛唐的文学巨匠们似乎不善于或者是不及于评论,他们的兴 趣点集中在创作。他们以诗歌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讴歌自己伟大的人生 理想,排遣怀才不遇的苦闷。搜尽盛唐,只有杜甫一人讲究评论咀嚼,注重品 评诗艺,论及人物。李白也有些文艺评论留传至今,但他的评论多及古人,以 此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他虽有一些诗歌论及时人,但多数是自我色彩更浓厚 些,更像是借机抒怀,自我表白,在少数具体情况下对时人诗文的评论就更当 不得真了。李白留心评价古人作品,从中汲取有益经验,而对当代人作品的评 价少之又少,不单是对杜甫一入如此,这与其对杜甫的评价高低也没有必然联 系。 从李杜二人的交游来看,他们之间曾有一两年在一起游历、吟诗、切磋诗 艺,杜对李的感情深厚自不必说。从杜甫对李白多种评价来看,杜也是当世最 理解李白的人。李白对杜甫的深情厚意从那两首诗中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联系杜诗“醉眠秋同被,携手日同行”(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月落满 屋梁,犹疑照颜色”( 梦李白二首) 等句知道二人情谊确非一般。通过杜诗“何 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 可知二人同游时有过诗艺上的交流和 切磋。杜甫在与李白交游前多作律诗,这与其家庭传统有关。杜甫一贯以“吾 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而自豪,其祖杜审言以近体尤以五律闻名。杜甫早年 所作虽多散侠,其秉承家庭文学传统,多作近体尤其是五律却是无疑的,这种 痕迹在其漫游期间的作品中仍然清晰地保留着。这十五年中的作品现存留下来 的仅2 4 首,其中五古5 首,五律1 5 首,五排2 首,七律七绝1 首,。可见彼时 杜甫的兴趣所在。而与李白分别之后,杜甫的古体作品多了起来,这里除了时 代风尚的影响,也应该有李白的影响。李白是少作律诗的,而这两首赠与杜甫 的诗歌却都用五律体,格律工稳,对仗也工整,这里是否有杜甫的影响呢? 是 否含有尊重朋友的意思呢? 李白其时大名已成,与杜甫这样一名诗坛晚辈醉眠 同被,携手同行,樽酒论文,前后长达一两年之久,如果不是欣赏而是像浅薄 之徒所传的有饭颗山头“作诗苦”之类的轻视,。于事理上又怎能说得过去呢? 。如月下吟赠新平少年赠盂浩然等诗 。如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翰林集序中所载的李白称赞魏万的言语。 ot 读杜心解目录( 清) 浦起龙著,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本事诗高选第三( 唐) 盂肇摸,唐五代笔记小说丈观本 7 挂甫在庸代的接受 论诗证史,人情事理当为其中重要一条,以此常识来推论,则李杜二人当时应 当是惺惺相惜的,李对杜的赞赏没有明确表达,而是体现在他的行为中和寄与 杜甫的只言片语中。观高适对杜甫的态度亦可作出同样的结论,兹不赘言。 由上可知,在杜甫生时其诗歌价值已引起一部分人士的注意和大力赞扬。与 其相交往的各名公虽未明确称许,但他们赞赏的态度还是可见的。 二、从本人诗文看声名初扬 在我们的印象中,杜甫似乎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诗人,这又是一个误解。其 实,他在其少年时节即在文坛上最起码是在洛阳文坛上已初露头角。他“七龄 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壮游) ,“壮”即迅疾,思维旺盛,还有成熟之义,可 见应该是个早慧的聪颖小孩。进雕赋表说:“至于沈郁顿挫,随时敏捷,扬 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以彼时彼境,此话虽难免有夸张成分,但也可看出 他诗思敏捷是事实,那么饭颗山头“作诗苦”之讥亦属无稽。十四五岁杜甫即 学业有成,与洛阳的文坛名流们开始交往,“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 魏徒,以我似班扬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进雕赋表) 讲的就是这 种情况。“崔”即崔尚,“魏”即魏启心,崔在杜甫出生前十一年,魏启心在前 五年都己中试,二人最少也比杜甫大二三十岁。崔现存奉圣制同二相已下群 臣乐游园宴诗一首,。虽不是十分出色,倒也写得四平八稳,言词妥当,看来 不是十分平庸之辈,他以“似班扬”称赞少年杜甫虽是奖掖之意,也可看出此 子确乎出色,否则,他们又何苦与这样一个文坛后辈玩耍呢?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云:“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原注: “崔九,即殿中监崔涤,中书令涤之弟。”旧唐书崔仁师传载:“涤多辩智, 谐谑,素与玄宗款密。兄浞与诸王侍宴,不让席而坐。”。旧唐书惠文太子 范传载:“范,睿宗第四子也,好学工于书,雅爱文章之士,士无贵贱, 皆尽礼接待。”。又闻一多先生按此诗云:“岐王范,崔涤,并率于开元十四年, 则公逢李龟年在以前”。 综合上述说明,少年杜甫经常与一些成年人出入于歧王和崔涤的宅第,与 。全唐诗卷二六一,同前。 。旧唐书卷七十嫂,同前。 。同上卷九十五。 。唐诗杂论少陵先生年谱会编闻一多蔷,上海吉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 8 第一部分:牡甫“盛唐的接爱 “老爸”们结交。可见,他当时虽然年轻,却已受到老一辈名流的器重,已在 文坛上初露头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直到他漫游时期这种效应仍然保留 着。当时高适、李白与之携手同游,所到之处,受尽礼遇,这从高适的同郡 公秋登琴台、同郡公出猎海上、同郡公题郑少府家等篇中可见。期间, 他们亦与北海太守,大碑文家,名海天下的文坛老宿李邕把酒高谈,这从杜甫 的暂如临邑至鹾山湖亭怀李员外率尔成兴等篇中可见,而李邕无疑对杜甫 非常欣赏,所谓的“李邕求识面”(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即指此情况。 在此期间,杜甫刨作了大量作品。进雕赋表说:“臣幸敕先臣绪业,自 七岁所缀之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想这“千余篇”即使是虚数,实 际数量也应不少。樊晃杜工部小集序日:“江左诗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 剧论耳。”考公之游历,只在漫游时期到过江左,这里的“戏题剧论”应该有其 年轻时期的作品。 困守长安的十年,杜甫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 二十二韵) 的生活,在体会着世态暖冷的同时,他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 化,艺术上锤炼着自己的风格。为达到“稷与契”的高位,实现成就功名的理 想,他积极地奔走于权门,结交达官,以一个清客和帮闲的面目出现,国参加各 种集会陪侍宴饮,。献三礼赋,向玄宗推荐自己。在这大量的以文学为媒介的汲 引活动中,杜甫的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特别是在京城的文学圈子中得到一 些人士的赞赏。“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集句新。”( 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可知,当时韦济是很看重杜甫的,每每借宴饮之际向诸 人举荐杜甫。郑附马潜曜也应该是知遇杜甫的诸公之一,其岳母碑文唐故德 仪赠淑妃皇甫氏神道碑即出自杜甫之手。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日:“谬 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诗后原注说:“甫献三大礼赋出身,二公尝谬称述。” “二公”即诗人崔国辅和学士于休烈,从中可知二人对杜甫亦有称赞。而献三 大礼赋得以成功,使玄宗得知有杜甫这么个才子的人是杜的老熟人张螅杜在献 赋前即有赠翰林张四学士蝈、奉赠张太卿珀二十韵之类干谒张蝈的作品。 张也应该是赞赏杜的,因为给皇帝献赋并不是轻易的事情,人情固然是一方面 但如果张蝈不是称许杜甫的才华并对此有信心,又怎能玉成此事呢? 献赋之事 。如:赠特进溃陬王二十韵、邦附马宅宴洞中、杜位宅守岁等篇 4 如:陪请贵公子丈八淘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酋城西赃泛痔澈行同诸公登蓥恩寺塔等篇 9 是杜甫在此期间名声达到顶峰的标志,亦成为他一生的自豪之事:“忆昔三赋蓬 莱宫,自怪一日声垣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莫相疑行)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任华杂言寄杜甫所谓的“昔 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 中常醉卧”讲的正是杜甫当年名声鹊起的情景。 或认为杜甫的“取笑同学翁”( 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说明其诗歌当 时是遭同学耻笑和轻视的。然而仔细阅读此诗并不见杜甫提到自己的诗才,此 句前几行日:“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j 董 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己,此志常凯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则知 其同学所取笑的应该是他科举不第,应诏不举,献赋未果,功名不成,甚至连 家几乎不能自养,弄到“朝扣富儿门,暮追肥马尘”(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的地步,却把自己比作“稷与契”,为一些草民的命运叹息悲伤,显得十分迂阔。 而非他的文学。 杜甫在乱后于风翔和京城中任左拾遗期间,开始和文坛盟主王维交往,还 极力向肃宗举荐过岑参。左拾遗这个清要的位置让杜甫有了一个广泛交游的平 台,期间有多篇题赠之作,但情调上己与过去的干谒乞食之作不同,感慨悲壮, 沉郁顿挫。这些诗作所赠之人有至西北边塞的,有至吴越的,有至南海的,有 至江宁的,有至江南的。,皆写得“感慨悲壮,使人懦气亦奋”。 此外,他与朝士之间多有文学活动。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的唱和 者是贾至、王维、崔参个别赠答。前人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虽稍有轩轾,但都写 得花团锦簇,玉润珠圆,堪称富体诗中的上乘之作。再如至德二载闯八月初一, 杜甫辞君回郡州探家,行前中书舍人贾至,给事中严武与两院拾遗、补阙裴荐 和岑参席中饯别,座上拈韵赋诗,老杜得“云”字,作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 补阙诗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此外,他还在门下省院壁上题诗,退朝时随 口吟诗9 兴致勃勃,既兴奋又紧张还有几许洋洋自得的满足感。杜甫这些文学活 动影响当不在小,这从任华的杂言寄杜甫中可以看出来: 。f 日詹书卷一九。下文苑下杜甫( 后晋) 刘昀等撰,中毕书局1 9 巧年版。 。蜘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送书卜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送匠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送 从第砭赴河西判官、送郭中垂井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等篇。 杜诗详注卷五引胡夏客语同前。 l i 【j 宣政般堪朝慨出左掖、紫) 最殿退朝u 号、晚出左掖、存宿左省等篇。 i o 第一部分:杜甫在盛庸的接受 “前年皇帝归长安,承恩阔步青云端。积翠扈游花匾匝,披香寓直月团 栾。英才特达承天眷,公卿谁不相钦羡。” 如果撇开其中的夸张成分,直到去任前杜甫前在朝野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却是显 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直到入蜀前,杜公所到之处皆有大量述作,且为一部分人士欣 赏称赞,前人论及此间杜诗接受问题时,多认为其诗在此时是不受欢迎的,据 上述的梳理来看,此说不可信,最起码不可全信。他们立论最主要的依据便是 樊晃的杜工部小集序。此序作于杜公逝后不久,请转抄如下,以便析读: “工部员外郎杜甫字子美,膳部员外郎审言之孙。至德初,拜左拾遗。 直谏忤旨,左转,薄游陇蜀,殆十年矣。黄门侍郎严武总戎全蜀,君为幕 宾,白首为郎,待之客礼。属契阔湮阮,东归江陵,缘湘沅而不返,痛矣 夫! 丈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常蓄东游之志,竟不就。属时方用武, 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 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今采其遗丈凡二百九十篇,各以事类 为六卷,且行于江左。君子有宗丈、宗武,近知所在,漂寓江陵,翼求其 正集,续当论次云。”。 此篇序言,记叙了安史乱后杜甫的大致行踪及其文集的流传情况,并以“大雅 之作”来高度评价,可以说是杜甫逝后不久即对其进行初步评论的一篇作品, 历来颇受评家重视,因去杜不远被认为其中的资料可信度较高。从中可以获取 一些重要信息:首先,序记叙了杜诗流传的区域,即江左、京中、蜀中和湘 沅,由此,可以看出杜诗具有被接受的条件。杜甫诗文的流传此时是广泛的, 人们于是就有了加以阅读、评论和摹习的前提。其中江左地区有其早年所作, 艺术造诣及思想内容当然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因此樊晃称之为“戏题剧作”, 然而就是这些作品亦有欣赏者,否则何来樊晃的“传诵”之说? 其次,“江汉之 南”的广大地区流传的六十卷本最接近杜甫诗文的原貌,“行”即流行,可见杜 诗当时在此地域是受欢迎的。而在樊晃编小集的约大历六年左右到杜甫逝世的 大历五年也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六十卷本不大可能在此期成集并流行,因此, 此集应编于杜甫生前,时间也不可能太迟。玩文意,先言“文集六十卷行于江 ”杜工部集附录( 厝) 杜甫攫( 清) 饯谦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姻7 9 年版,第7 0 9 页, 1 l 托甫0 蒋代的接受 汉之南”,后日常怀东游之志竞不遂,可能这六十卷本成于蜀中之时。而这里的 部分诗歌在樊晃编小集时应该已流传至江左,樊也因此才可能在润州得见。 其中一部分作品应该是杜甫在乱中及其后所作的那些达到集大成的艺术水平的 作品,即樊晃所说的“大雅之作”。樊晃采杜诗文2 9 0 篇,成6 卷,此集全貌虽 己不可见,而今人陈尚君先生从现存杜集中辑出曾被樊收入小集的6 2 首杜 诗,从中也大约可见小集的面貌:“以安史乱后到流寓成都,东川时期诗最 多,湖南诗歌次之,安史前与夔州时期诗较少。”。再者,从蜀中到江汉到樊晃 所在的润州,正是整个长江流域,可见这时,杜诗的更全面的风格面貌和更深 的思想意义已为部分人士所认识并倡导。而此前以部分面貌在部分地区或以面 貌在部分地区流传,并为人接受。 由杜甫诗文所透露的信息可知:在其生时,诗文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在 其生活的各个阶段,都曾获得过很高的声誉。因此,认为杜甫在盛唐没有声名 更多的是一种印象化的说法。 三、杜甫在盛唐不获巨名因由 有一点也是不可否认的,即杜甫在盛唐虽以崭露头角的面目出现,却并没 有如李白、王维那样誉满天下,离后人的“李杜齐名”或“杜实胜李”的评价 还是远有差距的,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应该存着内外方面的原因: 其一,杜甫在盛唐诸公中年辈较晚是很关键的一点。从年龄上来看,杜甫 小王维1 1 岁,小李白1 1 岁,小高适1 2 岁,小王昌龄1 4 岁,小盂浩然2 3 岁, 比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人都小了十几岁甚至2 0 岁以上。当他还在洛阳读书、 学习、交游之际,这些人都已活跃于京城文化圈中,受到京中大家族或皇族势 力的欢迎和赞赏,并在仕途上给予荐举和帮助。他们借助此政治和文化上的强 势,迅速传播出自己的作品而著名于天下,他们都以各自的卓绝天才开辟出属 于自己的题材范围并确立了主要的风格倾向,作为艺术家的他们都已进入成熟 境地,处于自己的巅峰状态。作为后起之秀此时的杜甫显然并末确立自己的 艺术领域,其乱前的诗歌更多地呈现出类型化的面貌,并带有摹仿他人作品的 痕迹。如饮中八仙歌一类歌行,出自李白和李颀的醉酒狂士诗:一些七言 。陈尚君:牡许早期流传考,载十中困古典支学从专1 9 8 5 年第l 期。 1 2 歌行如丽人行是对当时流行的七言歌行体的时事改造:一些咏马诗如离 都护骢马行与岑参的许相应;游何将军山林也是出自应酬诗的传统;甚至 兵车行也与张谓同时而较逊色的代北州老翁答相应,没有自己的独特 风格,而风格正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这些都说明,此时的杜甫在艺术上还 不成熟,所以他的作品在文坛的前辈巨匠那里自然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乱后 的杜甫在艺术上虽已形成自己的面目,但由于这些巨星们或者陨落或者贬箨他 乡,无法看到杜甫的诗,成为历史的遗憾。 其二,权力阶层的争斗也是阻碍时人认识杜诗价值的个重要原因。杜甫 诗艺的成熟及其巨大的思想性包含在他的诗篇里,不认真阅读是无法受到震撼 的。安史大乱的爆发带给了诗人丰富的创作素材,可以说是他的大幸,但对于 诗人的生活和诗歌的传播却是不幸,因为它妨碍了人们对杜诗的认识。乱前人 们沉醉于盛世的浮华中,乱中人们要么汲汲于性命,要么关注于平乱,又有谁 注意到杜甫的盛世危言呢? 又有谁聆听一个没有名位的穷诗人的忠告呢? 又有 谁关切到一个曾经落到乞食地步的人为草民发出的呼声呢? 没有,那些掌握着 话语权的人们只想着如何尽快把这场战乱平息下去,继续享受他们的奢侈生活, 再现曾经的太平盛世。所谓“属时方用武,斯文扫地”揭示的正是这样一种事 实:政治军事上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是彼时的第一要务,文化建设是退居其次又 其次的。社会的动荡对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连领一代风骚的李白和王 维,也速迅停滞了创作。而此时,杜甫却焕发了巨大的创造力,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后出塞五首、悲陈陶、悲青坂、“三吏”、“三别”这些饱含着血 泪的作品,是杜诗的精华,标志着杜诗已完全成熟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和 独特风格。乱中的诗人和别人都奔走干途,辗转不定,这些作品又有多少人得 以寓目呢? 旧京未复,而肃宗一班君臣,竞又贪起享受柬了,本已对杜甫厌心, 谁还来听他在羌村三酋、北征中发表的对时局的看法昵? 收复京师后, 诗人在朝时间不长,又因房瑭事件的遗患而见罪于新主,被清洗出政治的中心, 后期易居离此中心就更远了。从肃宗开始,统治者们要补偿在外颠沛的苦痛, 加倍地享受,俨然成了太平皇帝,无视天下尚未平定,史贼余焰尚炽,藩镇坐 大成势的现实。此神情形下,这些史诗性的作品知者便有限了。 其三,杜许风格与文坛时尚的差异。开、天时期诗歌提倡意象高华、兴象 杜甫在唐代的接受 玲珑t 1 秀丽深融,讲究“声律”“风骨”兼具,这种美学趣味和要求,直至大历 十才子那里,还能看到它延续着的清晰轨迹,这从殷墙所选河岳英灵集到 高仲武所选的中兴间气集中可知。其时诗坛上是王维、王昌龄、李白等人 的天下。王维的澄淡精致与整栗端丽诗篇,主宰着开元、天宝之际的诗坛,盛 誉空前( 时开元九年前后) ,青春得志白马轻裘。在他由于政治原因而日渐消沉 之际,李白以他的天才超逸名动长安,贺知章惊叹他的“蜀道难奇之又奇”, 他的飘飘欲仙的风度。玄宗欣赏他的宫中行乐词清平调等清丽宛转的诗 篇。而此时的杜甫尚处于学习摹仿阶段,虽已有一定声名,但终无法与文坛霸 主们相比肩。安史贼乱前后,杜甫以其沉郁顿挫雄厚博丽形成自己的面目。但 他受到玄宗惊奇的作品却是三大礼赋之类颂多刺少的作品,而非丽人行、 兵车行之类诗篇,这就是差异,杜甫着力创造的并不是时尚所看重的。统 治者的声色犬马需要在文化上以繁花似锦富丽堂皇的风格来装点,而这又非杜 甫的理想美学追求,这种情况直到收复旧京时,情况仍未改变,这从贾至等人 的早期大明宫及众人的和作中可窥一斑。杜甫的和作奉和贾至舍人早期 大明富固然不差,但与王维的同题作品比较难免相形见绌。杜甫似乎不善于 这种繁声锦节、富贵金玉的风格,二者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彼时风尚余绪一 直延续到大历时期,转而以一种绮靡婉丽的面目出现,人们欣赏的是“刘郎钱 李”的宁静高妙,又有多少人推崇杜甫呕心沥血的感时伤世之作呢? 通过上文分析可看到,杜甫生逢盛唐,年轻时虽有一定知名度,却终为才 子,难博大名。后半生其诗虽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又因社会政治和文坛风 尚的原因难为人们所认识。虽有一部分有识之士发现了他的价值,但究竟没能 形成一种主流见解,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评价,这恐怕与杜甫自己的期望也是相 距甚远的。所以,他也就难免会唱出“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南征) 的 哀歌了。杜甫的价值只有留待后人全面挖掘,他属于未来。 1 4 第二部分:f e 甫住 = 特晌接受 第二部分:杜甫在中唐的接受 中唐元和诗坛主流分为元白和韩盂两大诗派,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言,两派皆 渊源于杜甫。他们的称颂使人们认识到杜诗风格的多变,题材的广泛和丰富, 感情的沉厚,也从此奠定了杜甫在诗史上的崇高地位。他们也根据自己的需要, 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吸收杜诗的营养。 一、元白诗派写实精神的接武 樊晃的杜工部小集初衷是编辑杜甫的“大稚之作”并使之流传开去,让 时人更全面地了解杜甫,学习杜甫,他的评论亦极力褒扬,但字句终显简略,可 以说,他对杜甫的注意为中唐的人们研杜学杜开了个良好的头。中唐的扬杜之风 炽于元和之际,文坛上一个个著名的人物对杜甫都倾心研究,极力赞扬并在创作 中加以学习借鉴。先是元稹,他在元和十年所作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 铭曰: ( 杜甫) “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 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住宅装饰材料委托购买合同2025
- 房屋维修工程安全服务合同2025
- 国土局档案培训大纲
- 货运代理货运车辆合伙经营合同
- 小学英语沪教牛津版(六三制一起)二年级上册Unit 1 Good morning获奖教案及反思
-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 祖国真美丽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
- 前列腺癌放疗护理常规
-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第7课《数据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 中药材交易合同模板
- 小学科学二年级机械结构活动教学设计 35气球小车
- 小学作文教学-习作教学方法策略课件
- 选修-危重病学外科液体治疗课件
- 人工造林项目投标方案
- 学习投入量表
- 第二章-社区护理程序课件
- 洛阳龙凯矿业有限公司宜阳石英岩矿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修复方案
- 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
- 胃肠功能紊乱
- 多元微积分期中试卷
- 包装运输作业指导书
- 扬州市邗江区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试卷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