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之仪作品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之仪作品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之仪作品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之仪作品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之仪作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李之仪是苏门文士之一,无论是其为人还是为文,均得到当时人的好评。但学界 至今无人对这样一位能文、善诗、工词的文学家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将 以北宋中后期文学的发展趋向为背景,以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为观照,结合作者本 人的生平经历和个性气质,对李之仪诗、词、题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系统性 的研究,重点是从探讨作者思想和情感世界的角度来探寻其创作特色及深层内涵。 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 - n 分以李之仪诗为研究对象。李之仪的诗歌内容广泛, 不仅融入了个人独特的身世之感,也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呈现出清婉、 清旷等多元化的艺术风貌。第二部分以李之仪词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其艺术风貌的 全面探讨。李之仪强调词的本体地位,极力推祟词体的柔婉性及含蕴深隐幽美的特 质;在创作中,能将苏轼的豪旷意气与花间词风融为一体,并使之相互补充,这在 题材取向、艺术风貌、创作技巧上都有具体表现。第三部分以李之仪题跋为研究对 象。李之仪的题跋充满了至真至诚的情感之美,体现了作者敏锐脱俗的学术眼光, 也表现出自由灵活的艺术技巧。最后,论文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探析了李之仪诗i 词、题跋三种文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李之仪题跋鲜明地体现了其创作主张和审美理 想,这种审美理想又影响了其文学创作。在李之仪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诗与词在功 能、风格、表现技巧等方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呈现出极富个性的风貌。 关键词:李之仪诗词题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sam e m b e ro fs us c h o o lo fc ip o e t s ,l iz h i y i sc h a r a c t e ra n dw o r k sw e r ew e l l r e c e i v e db y p e o p l ea tt h a tt i m e b u tw e c a n ts e eo v e r a l la n d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i na c a d e m i c c i r c l e so nl iz 1 1 i y it h o u g hh ei s v e r s a t i l i t yi np o e m s ,c ip o e m s ,p r e f a c ea n dp o s t s c r i p t w o r k s t h i s p a p e r w i l lm a k ea s y s t e m i cs t u d y o nt h e t h o u g h t c o n t e n ta n d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z h i y i sw o r k s ,r e g a r d i n gd e v e l o p i n gt r e n do fm i d d l ea n dl a t e r p e r i o d si nl i t e r a t u r e o f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a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t a k i n gt h es o c i a l c u l t u r a ii d e o l o g i c a lt r e n da tt h a tt i m ei n t o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a n d c o m b i n i n g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a l 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a u t h o rh i m s e l f t h ef o c a lp o i n ti st os e e ka u t h o r ss t y l ea n d f e a t u r e so f w o r k si nt e r mo f p r o b i n gi n t oh i st h o u g h ta n de m o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f i r s tp a r tr e g a r d sl iz h i y i sp o e m sa s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ep o e m s c o n t e n ti sv e r yw i d e t h ep o e m sn o to n l yi n c o r p o r a t e d p e r s o n a lu n i q u es e n s eo f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b u ta l s or e f l e c t e dt h ec o u r to f f i c i a l ss u b j e c t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 ,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c l e a ra n dg e n t l e ,p e a c e f u la n ds p a c i o u s 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s s e c o n dp a r tr e g a r d sl iz h i y i s c ip o e m s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l a y p a r t i c u l a re m p h a s i so n t h eo v e r a l ld i s c u s s i o no fi t sa r t i s t i c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 s l iz h i y i e m p h a s i z ei n d e p e n d e n ts t a t u so f c ip o e m sa n d p r a i s eh i g h l yc ip o e m s g e n r ea n ds w e e t b o d ya n di m p l i c i t ,d e e pa n dl a t e n t ,r e m o t ea n db e a u t i f u ls p e c i a l i t y l iz h i y ic o m b i n e d b o l da n dv a s tw i l la n ds p i r i to fs us h iw i t hg r a c e f u ls t y l eo fs o n g sa m o n gt h ef l o w e r s t o g e t h e r ,a n d h ec o u l dm a k et h e m s u p p l e m e n te a c ho t h e r a l lt h e s ea r er e f l e c t e dc o n c r e t e l y o no r i e n t a t i o no ft h e s u b j e c tm a t t e r ,t h e 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 a n d f e a t u r e s ,a r t i s t i c t e c h n i q u e t o o t h et h i r dp a r tr e g a r d sl iz h i y i sp r e f a c e sa n dp o s t s c r i p t sa st h e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a n dt h i n k st h e m a r ef u l lo fb e a u t yo fs i n c e r ee m o t i o n r e f l e c ta u t h o r s s h a r p a c a d e m i ce y e s i g h tf r e ef r o mp h i l i s t i n i s m ,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a r t i s t r yw i t hf l e x i b l ef r e e d o m , t o o a tl a s t ,o nt h eb a s i so fd e s c r i b i n ga b o v e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s i st h ei n f l u e n c ea m o n gl i z h i - y i sp o e m s ,c ip o e m s ,p r e f a c e sa n dp o s t s c r i p t s t h ep a p e rt h i n kl iz h i y i sp r e f a c e s 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n dp o s t s c r i p t sr e f l e c th i sc r e a t em a i n t a i n i n ga n d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c l e a r l y ,s u c ht h e s eh a s a l s oi n f l u e n c eh i sc r e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山ea u t h e rn o to n l y c a l ld i s t i n g u i s hp o e m sf r o mc i d o e m s ,b u ta l s om a k et h e mp e r m e a t ee a c ho t h e r ,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i n d i v i d u a l c h a r a c t e ri n s t y l ea n d f e a t u r e s k e y w o r d s :l i z h i t h ep o e m c ip o e m p r e f a c ea n dp o s t s c r i p t i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鹰蜱峭 日期:劲碎年岁月彦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喜埠硝 日期:滞箩月彦日+ 指导教师签名:;窟谚 日期:驷睁f 月罗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以往的文学研究,大多关注比较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流派,一 些颇有才情却因种种原因不被人熟知的作家和作品被历史的长河淹没直至消失,这 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事实,也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遗憾。近年来,这个问题得到很多学 者的关注,他们开始用另一种眼光,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文学史。诸葛忆兵在徽 宗词坛研究中提出:“许多看似平淡的作家和作品,被史学家或其他学者所忽视, 但在岁月的流逝中,它们往往悄悄酝酿着文学观念的巨变,或预示着文学发展的趋 向。”【1 】这种观点也得到思想界的认同。葛兆光先生认为“思想史不仅要写那些充满 变异的时代,而且要写那些平缓地绵延的时代”;“有时候那些平庸得让人一眼就忘 掉的思想,可能背后恰恰有相当深刻的内容”。他提出“不仅精英和经典需要思想史 浓墨重彩的书写,很多没有亮点的一片灰色中,可能也是值得思想家深深思索和着 力描绘的时代。”嘲 的确,文学史并不只是经典作家或经典作品的历史,而是客观全面的文学的史 实。在那些过去被预设为“空白”的时间段或作家作品中,很可能有过去的眼光所忽 略的东西。因此,在现今对宋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一种客观开阔的心 态,对那些过去少有人提及的作家、作品及流派作平等的扫描,给予应有的关注, 重新估量这些作家和作品的意义。这也就是这篇论文选题的初衷。 李之仪( 1 0 4 8 1 1 2 7 ) ,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 今属山东) 人。 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词存集中,单行本称姑溪词, 凡九十四首。李之仪是北宋末一名比较重要的文学家,也是苏门文士之一。其为人 刚直磊落,性情真率,“当如乔松修竹,幽姿自言而节难犯”【3 】;其为文颇为苏轼所器 重,苏轼曾谓其“入刀笔三昧”。 4 1 特别是其题跋数量众多,体现出了丰富的文学思想, 也充分展露了作者过人的才情。但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文人,宋史仅有一百一 十二字的小传,且是附于其从兄李之纯之后,其生平事迹大都不甚了了。其作品中, 只有一首颇具民歌风味的小令b 算予广泛流传。人们对他的其他词作、诗作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甚少,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同时,在多种版本的文学史中,李之仪的名字也很 少被人提及。为了让更多的人对这样一位能文、善诗、工词的文学家有较全面系统 的了解,我选择李之仪作为研究对象,拟对其创作思想、创作情况作一个初步的综 合性研究,以期挖掘其美学价值,借鉴其有益的创作经验。也希望这篇论文能抛砖 引玉,为填补宋代文学史上某些空白尽一丝绵薄之力。 就整个宋代文学的研究来说,李之仪的研究成果甚少,其研究状况具体如下: 第一,关于李之仪生平事迹的研究。关于李之仪生平,宋史、词林纪事、 四库全书总目有所记载,但都语焉不详,而且并未标明其生卒年。中国大百 科全书和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只标出其卒年,即公元1 11 7 年,而生年未详: 1 9 8 9 年版辞海作约1 0 3 5 1 1 1 7 ;唐宋词百科大辞典( 学苑出版社) 在同 一本辞典中竟有两种说法,其在“美学- 美学家”中,李之仪生卒年标为1 0 4 7 1 1 2 7 , 而在“唐宋词人”传中标为1 0 3 8 1 1 1 7 。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词学大辞 典,则标明生年为1 0 4 8 ,卒年缺考。 为了确定其生卒年,有学者专为之进行了考证。张伸谋李之仪年表( 徐 州师院学报1 9 8 6 年第3 期) 推出其生年为宋仁宗庆历六年( 1 0 4 6 ) ,卒年为宋徽 宗宣和七年( 11 2 5 ) 。王兆鹏李之仪年表补正( 河北师院学报1 9 9 1 年第1 期) 则推断其生年为庆历七年( 1 0 4 7 ) ,卒年应在宣和末年,具体难以确考。曾枣 庄姑溪居士杂考之三“生卒年考”( 四川大学学报1 9 9 0 年第1 期) ,据李之 仪诗寄耀州毕九考订其生年为宋仁宗庆历八年( 1 0 4 8 ) ,至于卒年只是云“当卒 于南宋初年”。其后,曾枣庄又作了李之仪年谱,认为李之仪应卒于公元1 1 2 8 年以后( 宋代文化研究第四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 。此后,邓子勉李 之仪生卒年考辨( 文教资料,1 9 9 8 年第1 期) 则考定其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 ( 1 0 4 8 ) ,卒于宋钦宗靖康二年( 1 1 2 7 ) ,享年八十。另外,王兆鹏在唐宋词史 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年) 中也定其生卒年为1 0 4 8 1 1 2 7 。本文尊重前人 研究成果,将李之仪生卒年定为1 0 4 8 11 2 7 。 关于李之仪事迹,研究者也甚少。前面提及的曾枣庄李之仪年谱,考证了 其籍贯,父母、姐妹、妻妾、子女等亲属,以及其生平经历,使人对其有了一个初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步的了解。此后,杨胜宽、黄永一的论文李之仪与苏轼交友散论( 乐山师范 学院学报,2 0 0 2 年2 月) 比勘相关资料,对李之仪的出生地、出生年代、登第时 间、仕途履历及三次挫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他与苏轼的交往和两人相似的人生遭 遇作了分析,认为李之仪与苏轼有着相似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生活的磨难和人 生的挫折体验,使他们更加重视精神满足和心灵闲适在整个人生价值体系中的分量, 而这种价值观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学的投入,对自然山水的流连,对宗教 经典的兴趣和对琴棋书画的陶醉等方面。而这些相似之处,又促进了他们交往的不 断深化。 第二,关于李之仪作品的研究。对李之仪作品的研究,目前可见的仅有两篇论 文。门立功的李之仪及其诗词风格(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 9 9 6 年第2 期) 对其生平进行了初略的介绍,分析了诗词的思想和风格。他认为李之仪诗有近 苏轼之处,诗风或雄深流荡,或清丽自然;其词风则缠绵清婉,近似婉约派,短调 近秦,长调近柳。有些观点确实独到贴切,可惜论述过于简单浅显,不够深入。曾 枣庄姑溪居士的文艺思想与创作成就( 四川古籍整理出版通讯,1 9 9 1 年第 8 期) 从探讨李之仪文艺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创作,论述虽全面,可惜诗、词与文 相互交织,没有进行文体的区分。 第三,关于李之仪创作思想的研究。对李之仪创作思想的研究目前还只限于对 其词学思想的研究。薛祥生在山左词人词论概说(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 ,1 9 9 7 年第3 期) 中,涉及到李之仪词论。文章认为李之仪的跋吴思 道小词对词的创作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是李清照词论前一篇重要词论。但他仅谈到跋吴思道小词这一篇题跋中体 现出的一些思想,并没有完整全面地论述其总体的词学思想。 徐安琪的李之仪词学思想探微(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1 年第4 期) 对李之仪的词学思想进行了研究。论文认为李之仪以其独立思考与 积极开拓的精神,表明了自己的词学思想,即:以花间为宗的词体特征论,铺叙展 衍、备足无余和“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审美理想,才情并重的创作本体 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同时,论文还指出李之仪的词学思想具有历史进化的意识,形成一种具有一定 张力的动态性结构,其词学思想是北宋词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术研究是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北宋中后 期文学的发展趋向为背景,以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为观照,结合作者本人的生平经 历和个性气质,对李之仪诗、词、题跋所体现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系统性的 研究,重点是从探讨作者思想和情感世界的角度来探寻其创作特色及深层内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李之仪诗研究 李之仪,其祖籍沧州无棣( 今山东西北) ,后迁居南方,最终定居当涂( 今属 安徽) 。约在英宗治平四年( 1 0 6 7 ) 进士及第,曾为官四明、权知开封县、万全县 令、编次删定官。后入折可适幕府,元丰六年( 1 0 8 3 ) ,被辟为祭奠高丽国使书状 官。元祜二年,为枢密院编修官。元祜八年( 1 0 9 3 ) ,入苏轼定州幕府。后因折可 适兵败事连累,罢原州通判。元符二年( 1 0 9 9 ) ,监内香药库,因曾入苏轼幕府罢 官。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崇宁元年( 1 1 0 2 ) 由于为范纯仁作遗表、行状,编管 太平州,遂居姑熟。官终朝请大夫。 李之仪的生活年代,主要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正处于宋代思想的转型期 和政治的动荡期,宋代文人整体的创作倾向与李之仪本人的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及 文学理想发生碰撞和交汇融合,使其诗、词、文的创作体现出一种多元汇集,异彩 纷呈的风貌。 姑溪居士全集分前后两集,前集共五十卷,包括上卷三十五卷,下卷十五 卷,后集共二十卷。其作品众体兼备,广及诗、词、曲、题跋、祭文、铭、记等体 裁,而诗作最多,共有7 2 8 首。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北宋大家相比,李之仪 诗虽显得单薄,但并不苍白、单调。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坎坷多舛的命运,使李之仪 对生活有了深切的体悟。他用生动贴切的诗句表述出人生真相和生活底蕴,其诗唱 酬赠别、感怀人事,歌吟山河风物,寄托人生幽愤等,不仅融入了个人独特的身世之感, 而且精当真实地表现了复杂的情感体验,也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呈现出 清婉、清旷等多元化的风貌。 1 1 多重复杂的内容表现 李之仪诗作内容涉及抒怀、节序、游赏、田园、写景、咏物、题画、寄赠、酬 唱、伤悼,表现了较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其体式古近、长短毕具。坎坷多艰的生活 经历和广阔复杂的情感体验使其诗作内涵丰富,具有了多重意蕴。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 1 1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态 在李之仪保留至今的诗集中,分量最重的是游观山水、题咏风物的作品。他对 于自然山水的迷恋,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闻说山心便喜” ( 题山堂) 【5 1 ,“爱山平生心,殆若鬼所魅”( 处度再和前诗见寄,复次韵报之。 顷有所约,今不逮,悲怆不已,题于褒禅方丈) ,足见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本性。 他对大自然中常被赋予人格魅力的生灵尤为钟爱。据统计,李之仪诗作中,咏 物诗共有9 5 首,约占全部诗作的八分之一,而其中咏花鸟的诗就有2 9 首。他曾多 次描写梅花,并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如:“绿萼柔条宛相契,正色 真香净如拭”( 累日气候差暖,梅花辄已弄色。聊课童仆芟削培灌以助其发,戏成 小诗三首之- - ) ,“朝披日彩烂迎东,夜插斗杓寒挂北”( 彦行和梅诗甚工,辄 次元韵) 梅花抗拒严寒独自芬芳的品质与诗人特立独行不畏权贵的精神是相通的, 故诗人深爱之。诗人在遭贬后,笔下的梅花更是具有一种孤傲脱俗的高贵气质:“玉 作肌肤雪作衣,剪裁风月缀寒枝”( 次韵东坡梅花十绝之八) ,“开遍漫夸千种 韵,天然别是一般香”( 次韵梅花) 对于备受仕途磨难的李之仪,大自然永远是 他精神的乐土,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消除世俗的烦忧,寻找生命的乐趣。李之仪追慕 陶渊明的高风绝尘,更欣赏苏轼的超脱豁达,因而他在大自然的奇妙生灵中,看到 的是旺盛的生命力和清旷飘逸的闲散精神。 李之仪深受自然风物的陶冶,经过长期的体验观察,能够了解与揭示自然美的 奥妙,他的诗歌因此常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感悟。“鸟语晚更好,山风秋转凉”( 藏 山云居) 、“风脱林衣瘦,山擎云帽低”( 夜行巩洛道上) 、“树深猿啸月,山 迥鸟归林”( 宿滴水岩怀赵德麟和壁间韵) 等诗句将形象提炼凝聚于笔端,在精 警的文字中展现了大自然生动、清丽的景色,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敏锐细腻的感 悟能力。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并没有受到贬滴经历的影响。相反,即使在贬谪时期,他 也仍保持着一份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 乐趣,他“日日不离山,爱山终不厌”( 旬容澄上人群玉轩求诗) 。他有一首题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迎晖阁的诗,真实地描绘了他罹罪以后寓居姑溪的生活情景。诗人暂时抛却 了遭贬的忧愤,“放怀即可家,何适非吾乡”、“超然世外人,鸡黍随低昂”等诗句淋漓 尽致地流露出他渴慕回归自然的心态。 1 1 2 身世飘零之盛与人事无常的落真意绪 宋哲宗亲政,绍述熙丰,大黜“元祜党人”。苏轼及其门下士都受到残酷打击, 贬谪被逐,无一幸免。特别是徽宗即位后,更籍“元奉占党人”,又禁“元祜学术”,对旧 党实施了非常严酷的打击。作为苏门文士,李之仪也被卷入其中。崇宁元年( 1 1 0 2 ) , 李之仪由于为范纯仁作遗表、行状,编管太平州,饱受流离之苦。仕途蹭蹬的苦涩 愁闷使李之仪诗歌在内容上由前期的纪游写景、酬赠唱和转向对自己生存状况的体 味和人生价值的反思。 对身世的咏叹最集中的体现在李之仪的贬谪诗中。他遭贬时期的诗,以贬谪生 活为主题,以哀怨加悲愤为基调,严重高古,自成一家,是李之仪思想和艺术成熟 的结晶,丰富了李之仪诗的内涵。有些诗借描绘异地恶劣的气候和凄冷的风物来表 现仕途的失意和贬谪生活的苦楚,如“霜风刮地雁连天,野舍衾寒感旧年。独有多情 夜来榨( 当为“榷”之讹) ,床头滴滴慰孤眠”( 偶题六绝之一) 作者用“霜风”、 南飞之“雁”、“野舍”这些萧瑟的意象来烘托淡淡的愁怨;“惜昔练衣随跋马,而今自 发任虚舟”( 傅予昌归兴州) 在自我境遇的今昔对比中表现青春易逝、人事无常 的伤感情绪。另外,诗人还将盛衰兴亡之感与人事无常的落寞意绪投注到咏史怀古 之中。他有一首邯郸丛台:“禾黍离离露一丘,淡烟轻霭夕阳秋。微基西枕邯山 尽,往事东随漳水流。御辇金车何处去,闲花野草几时休? 可怜全赵繁华地,留作 行人万古愁! ”诗人面对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的邯郸丛台,遥想当年赵武灵王进行军 事革新,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兵力渐强,陆续灭中山,破胡林,御辇金车,国势 大盛。而今,禾黍离离,淡烟轻霭,往日的繁华随漳水逝去,那称雄一时的英雄人 物今在何处? 只留下丛台荒丘,让人凭吊。在过去的兴盛与今日的凄凉鲜明对照中, 表达了诗人盛衰无常的感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一位钟情文学的文士,李之仪曾和众多的志同道合者共同度过了很多美好 的时光。但这种惬意的生活毕竟短若昙花,当一切不再之时,诗人只能在痛苦的回 忆中重温往日的欢娱,而今天的落寞与失意也就越发显得浓厚深重,令诗人沉浸在 一种无以排遣的愁苦情绪里,只能靠诗歌来抒发心中的委屈与郁闷。“不是江山解磨 折,却应人物自升沉”( 金陵怀古) 将江山拟人化,表达对自身遭遇的愤懑;“春 至犹飘雪,江寒未有鱼。无人慰青眼,尽日对红炉。瑟瑟窗频响,情情鸟强呼。潸 然不自觉,岂待到穷途”( 江上独坐) 更在情与景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孤苦凄凉 的境况,令人不忍卒读。 但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李之仪并没有绝望,也没有一味地沉陷于痛苦之中, 他还心存一丝希冀,企盼着重被启用:“我亦临风频拭目,看悬金印到山林。”( 次 韵病起) 纵使诗人面对的仍是漫长的冷漠,他也没有过多的悲伤,反而自我慰藉: “落得清闲与物疏,扁门终日似山居。案头新有归田赋,架上元留纬世书。”( 赠 人) 但最终,诗人仍未能彻底走出苦痛的缠绕:“吟苦空多屈原恨,赋残犹剩庾郎 愁。”( 堤上闲步二首之二) 官场的尔虞我诈和生活的穷愁潦倒使李之仪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经过痛苦 的思索与扣问,他最终明白人生的道路可以是多向的,人生的价值可以是多维的。 于是,他开始尝试抛弃尘世杂念以换取心灵的自由,以期排遣失意之悲和流放之苦。 他企慕陶渊明归隐后的安贫乐道和悠然自得,并创作了十首效陶体诗,以抒谪居愁 怀,聊得自慰,并希望自己也能超然物外,脱尽世俗之烦恼。不仅如此,诗人还亲 自躬耕,并创作大量田园诗,以期达到一种自然随缘的疏放心态。他在路西田舍 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跋中写道:“余既触罪罟,遂与时忌。求所以寄其余生者,无 如躬耕为可乐。旁视若不余堪,而我之乐常在也。因以其劳苦之余,发为 呻吟,随得随缉,得二十四篇”,表现了自己对田园之乐的向往。其中有诗云“百事 无能老夫,十年江上把犁锄。西庄南亩时来往,常得青山在坐隅”,从中我们可以 真切地体悟到,李之仪在诗中所表达的归隐情绪,并不是个性遭受压抑的一种逆向 宣泄,而是诗人热爱自然的一种本真表现。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享受田园生活的过程中,李之仪把自己的烦忧慢慢涤荡干净。在浴中, 诗人写到“亦不无雨愧,亦不有雨足。森森自然往,无荣亦无辱”,这与苏轼“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豁达胸怀极其相似,这表现了诗人面对外物变迁而泰然处之的澄净心 态,也是李之仪经历了人生挫折之后感悟出来的处世哲理。 1 1 3 禅意玄思 “北宋中后期是中国文学家学佛的高峰期,杰出的文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公开自 己学佛( 禅) 的经历。” 6 1 李之仪也曾学佛,并在诗中大量描写与禅僧的交往,直接 在题目中交代与僧人唱和酬答的诗作就有5 2 首。从他的诗作访僧不值、访采 石臻山主不遇、书俞秀老诗卷后等可以看出李之仪与禅僧交往非常密切,并 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他对参禅生活非常向往。他的诗:“过眼崎岖等劫 灰,到头荣悴本谁裁。须知此老心如铁,看尽行人几往回”( 和东坡赠岭上老人) , “却羡老僧无个事,一生常伴白云间”( 书真公轩) 表现了他对得道僧人的崇仰 和对参禅生活的羡慕。 佛禅在宋代文人中普及的直接结果就是宋诗中寺院题材的大量渗入。宋代文人 “或出任外职,或谪迁僻壤,或散心出游,都少不了以清静雅适的寺院为驿站,借僧 塌以栖息。所闻之清磐远钟,所见之幽人贝叶,往往令他们感慨系之。”【7 李之仪多 次遭贬的经历也使他有了很多游观佛地禅专的机会。他题咏建筑的诗作共有3 1 首, 而其中专门题咏佛寺庙宇的有白鹤观、玉策庵等1 6 首。 李之仪在诗中大量引用佛典,并频频使用经、论和禅宗语录中的语词,这是其 诗中禅味的直接表现。如“当知法界重重意,尽在云游步步中”( 送宣上人游方) ; “公子高明悟劫灰”( 澄虚堂) :“得皮得髓谩多门,实际圆融理自存”( 寄僧) ; “因缘时节本相期,只恐蹉跎醉似泥”( 寄西庄梅道者) 等等,将佛禅之语融八 诗中。他还借鉴佛经文体,创作了4 1 篇赞。 李之仪对禅道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觉悟。“宋人的脱俗并不是指外在生活环境的不 一般和处世行为的出众,而是指内心世界对生活的感觉和领悟与常人不同。”f 8 】李之 仪在次韵题隐屠岩中写到:“隐居何必在山岩,境界全归指顾间。能把轩裳为外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便应风月胜酡颜”。他超越了传统的参禅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另外, 他在吴师道藏海斋记中说:“东坡老人云:能定则能隐矣。”如此看来,李 之仪认为所谓超然尘世,不同流俗,全在于个人的内心修养。只要心定意静,胸次 超旷则自然脱俗,是否隐居深山老林并不是至关重要的事。 禅宗的通达、旷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给了李之仪很大的影响, 其诗中常有禅之意境。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有 云:“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9 说他欣赏到李之仪诗中精妙之处的感觉就 像参禅入悟一样。李之仪有诗:“休把盛衰观世谛,且将言语共诗图。人亡人得同吹 映,潮落潮生等据梧”( 和人见寄) ,认为盛衰亡得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表达了 一种人生空漠感。这无疑受到了禅宗“空、寂、净”境界的影响,重在揭示一种人生 的感伤。“纷纷作客不归来,树本无根何处栽。弹指未应超十地,重重楼阁一时开” ( 读华严经三绝) ;“新荷点水麦花齐,一抹残阳弄浅晖。回首西山归未得,片 心还逐暮云飞”( 偶题) ;“佳禽百啭不惊风,午日蒙蒙睡眼中。几片犹飞残腊 白,数枝初见出墙红”( 失题) 等等包含着一股浓郁的禅味。 1 1 4 深情厚谊 在李之仪诗作中,与友人间的酬唱赠和之作随处可见。在他的整部文集中,次 韵之作有1 8 2 首,应和之作也有3 8 首,其数量之多,表明李之仪不仅把诗歌作为遣 怀寄兴的一种工具,更多的是把诗作为亲友间互传情意的手段。其中,与储子椿的 次韵唱和之诗最多,共有2 7 首,其与苏轼诗的唱和次韵之作也有2 3 首,与苏门学 士秦观、张耒、黄庭坚、李痛等人均有唱和之诗。挥麈后录中记载,李之仪以 文字与其兄颉颃于元祜间,“东坡帅定座,判为签判以从,朝夕酬唱,宾主甚欢。” 1 o 】 可见李之仪曾和众多的志同道合者共同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与苏轼也结下很深 厚的友谊。李之仪也自言加入苏门以来,“便觉诗源得三昧,目中不复有全牛”( 次 韵东坡所和滕希靖雪浪石律诗一首) ,他认为在与苏门文人的唱和中,自己的诗 歌创作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之仪还作有1 9 首挽词,也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苏轼去世后,李之仪作 有东坡挽词:“从来忧患许追随,末路文词特见知。肯向虞兮悲盖世,空惭赐也 可言诗。炎荒不死疑阴相,汉水相招本素期。月堕星沉岂人力,辉光他日看丰碑”。 不仅回顾了他与苏轼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美之幻灭的痛惜,也 饱含着诗人自我的身世之感与切肤之痛。 1 2 多元互补的诗风 李之仪诗作内容丰富,基本涉及到当时知识分子所能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艺术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1 2 1 清新婉丽之美 李之仪能坚守个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在诗的形象性、抒情性方面特立独出,呈 现出清新婉丽之美。而且,他能选择轻灵细巧的意象,将传统词的审美特质引入诗 中,并在诗的画面构图、意境营造等方面独具特色。 李之仪诗中的意象,其性质特点颇受词的影响。意象是诗中最显在、最大量、 最直接的表情达意的元素,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摄入诗中的意象 总是那些能触动诗人心灵引发主观情意的意象。一个风格成熟的诗人会形成自己独 特的意象群落,李之仪时期的文人有很强的文体畛域观念,诗与词之不同,所谓“诗 庄词媚”也。缪钺在诗词散论论词一文中有精辟的论述,诗显而词隐,诗直而 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诗尚能敷畅而词贵蕴藉。”并解释词体的特征是“文 小、质轻、径狭、境隐。”词所表达的一般是人类情感中最细美幽约的部分,所选用 的意象必定是轻灵细巧者。缪钺先生接着说:“言天象,则微雨、断云、疏星、 c 淡月;言地理,则远峰、曲岸、烟渚、渔汀;言鸟兽,则海燕、流莺、凉 蝉、。新雁” i l 这种轻、淡、柔、弱的意象在李之仪诗中也大量出现。如: 画栋潭潭帘半卷,漾漾香雾无纤尘。( 白钤辖席上琵琶) 秦楼风轻雁初泊,玉指如流乍前却。( 白钤辖席上琵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漾漾小雨落江帆,漠漠烟云远近山。( 次韵子椿金陵相会诗) 红日半移芳草岸,清歌低泛木兰船。( 次韵采莲) 诗句中“画栋”、“香雾”、“秦楼”、“玉指”、“漾漾小雨”、“烟云”、“红日”、“清歌”等 意象纤细柔软,作者又经过一番巧妙联想,赋予这些物象以绵绵情意和袅袅风姿, 别具风韵神致,显出妩媚风流的意态,给人以动人心魄的审美感受。 诗由唐音转为宋调后,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意象群由自然意象转为人文意象。 即使是使用自然意象,也是将其虚化,而不是实在的。而自然意象在词中则扮演着 重要角色。李之仪诗则多采用目之可及的采景方式,如春日诗:“芊芊芳草望中 迷,传火楼台丽日西。飞絮轻翻遮柳陌,落花乱点暗桃溪。琉璃波净沈鱼藻,玳瑁 帘疏阻燕泥。百五良辰最葱茜,绿茵行马过莺啼”,诗中有大量具体实在的自然景象, ( 这些都是在词中经常出现的) ,加上诗人善于体物观察的气质禀赋及描物摹态的高 超艺术技巧,使诗写得形象生动,历历清晰,如在目前。这与形象性差生涩枯淡的 宋诗末流相比,是令人欣喜的异响。 除了意象的选择之外,诗人在画面的构图上也颇具匠心,具有一种清新之美。 李之仪诗很注重画面构图,尤其是景物描写具有形象逼真、画面感强的特点。 如后圃诗“鹁鸠呼妇天欲雨,杏子退花莺未雏。庭前已觉绿半毯,酒面忽有红双 凫。芳物恋客不忍去,主人好贤谁复如。会应百岁享此乐,何妨画作重屏图。”诗中 众多意象井然有序,空间高下错落有致,景物颜色红绿相宜,人物神态栩栩如生, 就如一幅精心描摹的工笔画。另外,“鸟语晚更好,山风秋转凉”( 藏云山居) 、“依 依高柳来棱鹊,炯炯黄花弄晚晴”( 同祖灯过陈氏书斋主人留饭遂求诗) 等诗句中, “鸟语”、“山风”、“柳”、“鹊”、“黄花”等意象组成了素静的画面,“转”、“来”、“弄” 等动词又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使全诗动静结合,形象逼真,宛如一幅幅萧疏的水 墨画。 李之仪还善于撷趣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意象来组织画面。如“鸟啼蝉噪趁初晴, 百舌新调燕羽轻。滑滑竹鸡催布谷,声声韪煸唤流莺”( 宿观音寺三绝) ,争鸣羽 轻的百鸟,催人布谷之竹鸡,还有韪端、流莺等,这些都是初夏特有的事物,众多 的意象巧妙组合,让人一看便知其时节。还有“涓涓水咽众山泉,隐隐雷惊二月天。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共喜春工能应候,方知节物似烹鲜”( 次韵闻笛) ,也组合了众多早春的意象描绘 出一幅早春图。诗人还善于运用叠字,如“滑滑、“声声”、“涓涓”、“隐隐”等创造出 明快的节奏,让人读来琅琅上口,产生了一种素朴流丽的美感。 李之仪营造了婉曲悠远的意境,也使诗体现出清新婉丽之美。李之仪“推崇锚叙 展衍、备足无余的表现技巧和语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深婉境界”口2 】这一审美 理想在其诗中表现为以抒情为主,很少叙事成分,或化景物为情思,或融人事入风 景,避免质实。他的诗藏云山居:“鸟语晚更好,山风秋转凉。心闲日自永,簟 冷梦犹长。赤荐新舂稻,清添旧荫香。此身归有地,去路尚何妨? ”这首诗体物精细, 抓住事物独特的个性特征传出客体之神,同时又捕捉最能体现诗人神情意趣的物象 加以描写,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不惟气候已八月,更得冰雪开心胸”、 “采石月下忆相逢,笑披锦袍弄明月”( 题步云亭) 就景叙情,以景结情,情景交 融,展现出诗人游览步云亭时的清新明朗的心情。 北宋经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平易舒畅自然朴实的诗风代替了华靡浮艳 的西岜体,然而自此以后又出现了严羽所批评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 为诗”的倾向,部分诗歌采用散文的章法旬式,大量引用典故,发抒政论,宣扬哲理, 往往因此冲淡了诗歌的抒情性和意境,削弱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然而, 李之仪诗作形象鲜明,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体现出清丽婉曲之美,避免了宋诗由 尚理好发议论带来的生涩枯淡的弊端,迥异于宋诗的总体风貌。 1 2 2 清旷俊逸之风 北宋中叶,随着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倡导的政治改革运动和与之相伴 随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开展,宋代的思想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宋代的文学 创作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一批精通诗、词、文、书、画 的作家出现在文坛,以他们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也给宋代 文学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成熟的风貌。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崇高清 旷的时代”,“其最终所要达到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老境美,一种外枯而中 膏、似癯而实腴的成熟之美” ”】。祟尚清旷、追求成熟之美的文学思想也影响到李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仪的诗歌创作。而且,李之仪与苏轼有着长达二十年的交往,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和 雄放的诗风,无形中对李之仪的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李之仪诗在原有的清丽柔 美的基调上,又能奏出铮铮作响的强音,带有一种清旷阳刚的内质。 虽然仕途的蹭蹬曾带给李之仪精神上的极度痛苦,但他有一种随缘而适的自我 调节能力,况且在游赏山水、徜徉田园的惬意生活中他的苦闷与忧伤也得到一定程 度的解脱和超越,这些都使他的诗带上了一种清旷的特色。如罢官后旋营居寄赠 存之:“常恨居官如传舍,爱君池馆茸初成。偶同罪垢归无计,聊喜私巢得暂营。 辟户开窗留晚日,栽花饮水趁心情。此身何处不可老,况有吾人似弟兄”。展现了他 罢官后在田园山水间寻求慰藉的心态。诗人认为罢官正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田 园之乐。一句“此身何处不可老”,将超脱旷达、苦中得乐的人生观和盘脱出,从而 将全诗引到对人生命运的思辨这一更深的层次,超然物外,旷达自适。 当然,李之仪并没有达到苏轼那种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旷达洒脱,也没有 达到心境的完全自适和精神的极大自由。在他的看似旷达的诗作中,我们依然可以 隐隐看到一丝颓唐。李之仪有一些抒写生活情趣的小诗,如书扇:“几年无事在 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新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诗人以旷达的襟怀写 “几年无事”优游江湖,尽管旷达,“无事”难免寂寞,只好象晋代阮籍、嵇康那样“醉 倒黄公旧酒垆”了。这里惟妙惟肖的写出诗人旷达洒脱的神态。“觉后”新月已上,花 影婆娑,诗人于花前月下,花影满舅,倩人扶持,这是何等潇洒,何等浪漫! 但就 在这闲适旷放的深处,委婉的表露了诗人“翻恨新增酒,何从解醉颜”( 和答友人) 的心曲。诗中苦涩与飘逸相统一,极有浑浩雄深之气。这种诗虽然不多,但也值得 我们关注。 1 2 3 宽容大度之量 李之仪兼容好学,其诗作博采众长,转益多师,表现出宽容、大度之气量。李 之仪“诗多丽句,且饶风力,取法于李白、韩愈及齐梁诗人。”【1 4 1 如“主人邀我登闲轩 轩前景物只欠山。坐来惨淡若不足,引我忽到营丘间。营丘山水天下知,全齐十二 雄一时。旧游历历如到眼,吾宗笔力穷高低。峰云岩霭互隐现,老木苍藤纷采绚。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珑璁特干势将压,奇崛欲夸人未见。”( 题王子重出李成所画山水) 全诗运思自 由,笔随意动,曲折摇曳,跌宕生姿,如行云流水,颇有李白豪放不羁、荡气回肠 之风;诗中“只”、“来”、“忽”、“将”等大量虚词的运用,又借鉴了散文的笔法。 吴芾在姑溪居士文集序中曾说:“其言思清婉,有晋宋人风味。”【l5 j 前文已 经论述,李之仪诗中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朋友之爱,真情感人。这种内 容题材上的取向,与晋宋人颇为相似。宗白华先生在论( 世说新语) 和晋人的美 中指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1 6 1 外在对自然的关注与 内心对深情的体悟,正是李之仪与晋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相通之处,而这种相通,正 是李之仪平日深于探寻自我,努力博采晋人之长的结果。 宽容、大度之量还表现为对人文资源的重视。宋许颧彦周诗话有记载,李 端叔游蒋山,“在定林说元微之诗,引事皆有出处,屈曲隐奥,仆不觉自失,因 思古人读书多,出语皆有来处,前辈亦读书多,能知之也。”f j t 李之仪具有丰厚的文 化底蕴,并能将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使表情达意 更加深密。这在其诗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崇尚典故的运用。如: 吟苦空多屈原恨,赋残犹剩庾郎愁。( 堤上闲步= 首之二) 时觉东城添纸价,应知得句胜封侯。( 寄题吴思道横翠堂) 自怜曾是高堂客,欲赋惭无宋玉才。 ( 澄虚堂) 诗中典故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