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歌中的孤寂情怀及其有限消解.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歌中的孤寂情怀及其有限消解.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歌中的孤寂情怀及其有限消解.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歌中的孤寂情怀及其有限消解.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歌中的孤寂情怀及其有限消解.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柳宗元是我国中唐时期的有才华具志略者,曾满怀激情地以朝官身份参与了 “永贞革新” ;但时世弄人,“永贞革新”及其失败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因之 而从朝官而被贬至了荒蛮之地永州,在贬所作了十年的“司马”闲员。黯淡的时 势,“愚”不谐俗的性格,兼之以“古来才命两相妨”的集体意识,终使怀抱济 世之志的他处在了深深的孤寂之中。为摆脱现实困扰和心灵重压,为被现实苦痛 孤寂折腾得够呛的灵魂寻找到支撑点,他曾有过转向历史、怀土思归、走进自然、 走近佛禅的努力。这些诗人用以对自我进行精神拯救的特殊举措,在消弭其孤寂 情怀、缓解生存与环境之冲突、维持精神与心理平衡方面,确乎起过一定的作用。 但于一个负载着儒家“辅时及物”济世之道的儒生而言,这只不过是暂时让其心 灵得到了一定的舒慰与解脱,而无法从根本上让他达观、超脱起来,因为他始终 不能彻底抛开俗世的执著和贬谪的骚怨幽愤,心灵固执地胶粘在过去的某些事情 上。化入骨髓的用世情怀形成了其精神上的负担,使得他在奋斗之途虽惨遭挫折 虽忍不住地悲从中来却仍不死心, 无论他作之上的何种努力以解脱自我消解孤寂, 他都止不住地要向世俗频频张望。因而,他的转向历史、怀乡思归、走进自然、 走近佛禅的努力,对消解其深沉的孤寂情怀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关键词: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歌;孤寂情怀;有限消解 ii abstract liu zongyuan is a poet with talent and ambition who lives in the middle of tang dynasty. he us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yong zhen innovation with great fervor as a court official. but the yong zhen innovation and its defeat completely changed his life, he was demoted to a uncultivated land named vinhchau where he was idle as sima for ten years. the dim situation, the character of simple minded which does not agree the temporal world, and the sedimentary deposits by fate and talent interfer each other since time immemorial, finally drived the man who had the ambition to provide relief to the world into deeply alone.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reality perplex and the mind pressure, and to find a point of support for his soul which had been tortured by the pain and solitude from the reality, he once tried to walk up to history, home, nature, and the buddhism. these special actions the poets took for his own spirit saving, has really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extinguishing his alone mood,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survival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spirit and the psychological. but to a confucianist who carried the belief of conducing to times and things, these efforts temporarily relieved his mind, but were unable to let him be philosophy and aloof fundamentally. because he couldnt abandon the obsession of temporal world and the bitterness of demotion thoroughly, and his mind was sticked to some past things toughly. his attitude toward life has melted into his marrow and became a spiritual burden, and didnt make him give up the idea forever although he suffered a lot setbacks in the struggle and felt sad inside. no matter what kind of effort he try to relief himself and clear up the solitude, he couldnt help looking back to the temporal world. thus, his effor to walk up to history, home, nature, and the buddhism, played limited role in extinguishing his deeply alone mood. key words: liu zongyuan;yongzhou period; poems; loneliness; limited relief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绪 论 绪 论 中国古代的文士,大都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都不同程度地接 受了儒家先师为他们所设定的价值取向。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言: “太上有立 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此“三不朽”即是对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终极人生追求的经典概括。但是, “立德” 通常只是圣人所能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因而文人士子们接下来的首选就是“立 功”,通过入仕途而济世了。对此,孔子曾言: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易乾象中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积极用世之精神显而易 见。这等祖训,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士子的血液,他们常会以一个儒生罕见的执 著和特有的坚毅,去实践其抱负志略。 当然,价值取向不单受某种思想之熏陶而得,更主要的还是来自人之社会生 存状态和需要。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学优而仕乃中国文人的单一的人生出路,成 为一名“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2的职业政治家乃其社会生涯之希望, 惟其如此,方有履行社会职责的机会与可能,也因此,其价值观念理想诉求才有 了最可靠最深刻的生存根基。但现实大多不如人意。而当其抱负在现实中不售时, 他们往往会进行反思,进行别样的选择,并将反思和选择流泻在可称之为其灵魂 回声的文字里。杜甫老先生的一声叹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就 道出了许多士人的心声:文学上的成名非其本愿,官场上的失意却是他们终其一 生耿耿于怀的遗憾。因而,“立言”如果我们把“可以怨”的诗歌也视为立 言的话,那么它实际上往往是士人们“立德”无望、“立功”无缘后的一种无奈 选择。 柳宗元也曾深受儒家思想之影响,勇猛而精进,并凭自己的努力而跻身朝官, “永贞革新”失败后,其生存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由朝廷高官而陡降成了 谪居荒蛮之地的“罪人”,由政治的局中人而成了政治的局外人。在现实黑暗将 其抱负志略封闭在了孤寂悲苦中的境况下,柳宗元将其幽微心绪流露在了诗歌之 中。 柳宗元所留下的诗歌并不多,在柳宗元全集中仅存两卷,计一百四十五 题、一百六十四首,其中贬永期间所创的约占诗歌总量的三分之二。千载以下论 其诗者,大多从“深得骚学”之角度切入,惟金人元好问契入其诗心,认为“谢 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是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4。确乎, 孤寂是其诗歌,特别是他永州时期诗歌的情感主旋律,但从此区区数语,难以深 窥其生命中深刻持久的孤寂情感的激荡。深究柳宗元孤寂情怀的内涵底蕴,乃本 篇论文的落笔处和着力点。 2 第一章第一章 柳宗元的生平柳宗元的生平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 心瓦解空缧囚。 柳宗元冉溪 柳宗元的一生,简单而曲折:曾满怀激情地以朝官身份参与了“永贞革新” ; 革新失败后被贬出朝,在永州作了十年的“司马”闲员;后又改任柳州刺史,四 年后死于任上。从论述本文之需考虑,笔者重点介绍永州时期及其之前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家世代官宦,祖先在南北朝时 为北方著名士族,与薛、裴二姓并称为“河东三著姓” 5。他曾自豪地说: “柳族 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 6仅高宗一朝,柳氏家族同时居尚书省 的就达二十多人。其高祖柳子夏,唐初任徐州长史。柳子夏的叔伯兄弟柳奭,贞 观时为中书舍人,高宗李治朝时作过宰相,他的外甥女王氏,就是李治的皇后。 王黄后后被疏忌至废,柳奭也因曾与诸位元老重臣计谋保王皇后之位而遭武则天 贬黜,柳氏一族损失惨重。这在其送澥序中有所体现: “遭诸武,以故衰耗。 武氏败,犹不能兴。 ”自此,柳氏一族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降到了普通士族官僚 阶层。 后在李唐王朝安史之乱后急剧走向中衰之时,其家道衰落,父镇奉母避乱, 乱后,柳宗元生,其父其时已三十五岁,待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第,韩愈于柳 子厚墓志铭中写道: 能取进士第,暂然见头角,众见柳氏有子矣。 同年,其父病逝,重振其宗之责任,从其父身上转移给了他。 柳宗元主要生活在贞元、元和时期,那是一个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边地民 族内侵、百姓饥寒交迫的危机重重的时代,青年时代的他就曾经历过多次藩镇叛 乱,对政治黑暗有了一定的了解。其父柳镇是一个颇有政能文才、怀抱济世之志 且时名甚高之人,其言传身教对柳宗元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柳宗 元如同他之前、当时以及之后的许多积极用世的知识分子一样,在社会政治理想 方面,坚信儒家经世致用的学说,以实现尧、舜、孔子之道为奋斗目标。在早年 的奋斗仕途中他就立下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 7之志, 从“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 8,不难察见其对仕进的热 衷和对功名的向往。贞元十四年(798) ,他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自此 开始了仕途生涯;贞元十七年,调任蓝田县尉;贞元十九年,回长安任监察御史 3 里行。在奋进过程中,他“俊杰廉悍” , “踔厉风发” 9,并与时任东宫太子侍读 的王叔文等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李适病死,二十六日,太子李诵即帝位, 是为顺宗。得到李诵信任的王叔文、王伾等人控制了朝廷大权。柳宗元由于与王 叔文等人政见相同,更由于他杰出的政治才干,很快就为王叔文、王伾另眼相看, 继而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并在其权力范围内雷 厉风行地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如打击拥兵自重、骄横不法的强藩,压制干政 弄权、祸国害民的宦官,举用贤能,减免赋税等。这些“善政”让“人情大悦”、 “百姓相聚欢呼大喜” 10。可以说,“永贞革新” “是贞元末年士阶层中的有识之 士力图打击宦官、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革除弊政、挽救唐王朝的一次很典 型的政治改革” 11,对巩固唐王朝的统治无疑是有利的。 然而,事情很快就有了变化:由于支持他们的顺宗在即位前一年就已中风, 即位后一直体弱多病不能亲理朝政,而且,早在德宗死后,是该由多病的太子李 诵继位还是该由李诵的继承人顺次即位,当时朝中就斗争激烈,王叔文等人虽力 排众议将病弱的李诵扶上了台,但因此而招致李诵继承人李纯的不满也是在 所难免,再加上王叔文等将李诵扶上台后就预谋排斥李纯,另立太子,这也在一 定程度上给他们自己种下了祸根。另外,由于革新过程中的某些措施损害了宦官、 藩镇的既得利益,很快就招致了他们的联合进攻。同年七月,李纯在朝中部分大 臣的请求下担任“国监”,八月,李诵被赶下台,宪宗李纯登基。 出于个人恩怨,宪宗登基的第三天就对革新人士极力打击,而作为革新集团 成员之一的柳宗元也因之而从繁华的都城长安被贬至荒僻的永州。本“欲为圣明 除弊事” 12,却不料“万事瓦裂,身残家破,为世大僇”15。这突发的生命两极 变化以其迅猛而巨大的落差刺激了他,贬地的僻塞艰险与谪居环境的困苦长久更 是给了他身心磨难。沉重的生命忧恐与生命悲愤萦绕着他,他常担心自己会像王 叔文那样被处死,因而“日无治事,时恐惧” 14,“蒙耻遇僇,以待不测之诛”15。 “忧恐” 16、 “惴栗”17的精神状态与无罪被贬的愤怒情绪煎熬着他,加之随他来 永的老母因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久就弃代于龙兴寺,他孤寂难耐,痛不欲生。 时过三年,朝廷并未对他动杀机, “幸余死之已缓兮,完形躯之既多” 18, 这于他,实乃不幸中的万幸了。元和四年,许孟容、裴埙、杨凭、李建等故旧大 臣给他来了信,特别是时任京兆尹的许孟容希望他能“复起为人” 19;元和五年 十月,朝廷诏令来年正月东郊籍田,这鼓励了他“为量移官,差轻罪累” 20愿望 的萌生。在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中,他用“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 发出了嘤嘤告友求援之声,但“荆州不遇高阳侣” 21,由于“无相知有气力得位 者推挽” 22,其求援信如泥牛入海,不久后籍田诏令的取消,亦让其“但愿清商 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23的理想宣告破灭。 4 元和五年冬,在“量移”不得的情况下,柳宗元于入愚溪“二三里”的溪水 东南岸选了一处风景“尤绝者” 24建造了新居,开始了贬永后期略趋淡泊宁静的 生活,并一度“甘终为永州民” 25。但这种生活并未耗尽他救世济时的热情,这 从他那些表面上悠闲自在实却掩不住内心孤寂的诗歌可以看出。 元和九年冬,保守派宰相李吉甫暴病身亡,十二月韦贯之拜相,执政“有怜 其才欲渐进之者” ,把“八司马”仍在贬所的“悉召至京” 26。得诏的柳宗元“疑 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 27,他以洗雪沉冤的胜利者的姿态踏上了北还之路,结 束了他“行则若带纆索,处则若关桎梏,彳亍无所趋” 28的长达十年的永州生涯。 我们称他的这一时期为永州时期。 但归来后的实际情形很快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在长安停留不到一个 月,他就再一次地被安置在了边荒远州,承受着常人不易承受的身心巨创,直至 四年后的某一天病逝于任上。 从“少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 29,到二十六岁“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 之交” ,到三十三岁为礼部员外郎,在朝不过贡献七年抱负。政治上的中挫、 “居 小州,与囚徒为朋” 30的生活、宪宗“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31的诏命、射 利求进者的“谤语转侈” 32、亲情脐带的一再断裂(其父死于他发迹之际,其母 则卒于他永州司马次年) ,让果于用事、 “踔厉风发”的柳宗元深感孤寂。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务此” 33。 在遭贬不用的恶劣环境里, 在经过了短暂的徘徊、 “忧恐” 后, 柳宗元从自己的 “囚 徒”处境和在政治上不得干预政务的客观实际出发,选择了用诗笔抒写、消解孤 寂。他将其幽微心绪流露在了其作品中: “为文,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 己为用。 ” 34这里的“文”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当然也包括了诗歌, 而“以适己为用” ,即强调了其诗歌中自抒情性的一面,所谓“诗非异物,只是人 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 35。孤寂中的柳宗元甚曾有过 “孤囚穷絷,魄逝心坏。苍天苍天,有如是耶?有如是耶” 36的呼声。司马迁史 记屈贾列传中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常言亦道:苦极呼天。 于“举声但呼天” 37的柳宗元,若不是难以承受其生命之重,恐怕也不致有这等 凄惶之音。 德国作家丁凯尔纳诗中云:“真正的诗歌只出于被深切苦恼所炽燃着 的人心。”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更是将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诗相提并论, 认为都是“痛苦使然”。诗者柳宗元则藉着诗歌,演绎出了“远弃” “天边” 38 的孤寂、 “铩羽” 39的精神惨痛,以及“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40的执著。 可以说,其诗歌之所存,亦即其精神之所存也,其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 参与了诗人的生命过程本身,其“文墨之彬彬” 41的过程,即是其生命得以展现 5 的过程。 柳宗元的孤寂是深厚的,常流露在文字之上,或隐含在文字之中,联系其所 处的历史背景与生活状况,跨越诗义表象而发现其蕴涵的内在真实,是本论文的 出发点与归宿。 6 第二章第二章 孤寂的原因探求孤寂的原因探求 这里所说的孤寂,既是从生存状态或生存方式的角度而言,也指向一种心理 体验,一种内在情感,一种内心境界;既有日常生活层面的,更有政治生活层面 的,甚而是更抽象的精神生活层面的。要之,其孤,是孤身于宇宙天地间,同时 也是感情无依的心灵状态;其寂,则指向其政治失落徘徊的寂寞心。 关于柳宗元孤寂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作如下探求。 2.1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42黯淡的时势使然 在中国农业封建社会,文人大多属于社会的精英集团,“学成文武艺,货与 帝王家” 43是其普遍心态,追求仕进事功是其共同心理。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也 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 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 44。柳宗元也未出此“格局” 。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由于“安史之乱”的重创,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矛盾日 益尖锐,国运由唐朝盛世难以挽回地走向了衰微。巨大的社会创伤激起了有志之 士改革的决心,年轻且有意用世并志存高远的他也一心要“兴尧、舜、孔子之道, 利安元元” ,并“不知愚陋,不可力强” 45地“心乎圣人” 、 “思利乎人”46。这 样的理想崇高而超前,但浪漫不实的因素过多,且裹挟着一定的书卷味和不可操 作性。贞元二十一年(805) ,他揣此美好理想投身了“永贞革新” ,并与同道勇敢 地向中唐两个最大痼疾藩镇和宦官发起了挑战。然而,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 较量, “所栖不足恃” 47的他们还没来得及与对手交锋,就搭上了一败涂地的结 局。革新活动虽“上利于国,下利于民” ,但“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宦,跋扈之强藩” 48, 在其联合进攻下,轰轰烈烈开了个头便匆匆煞尾。而回报柳宗元的,则是永州十 年的孤苦人生。 贬所永州,时属“楚南极” , “山水穷险艰” 49。柳宗元其时之职为“永州司 马员外置同正员”,当时朝廷有员外及摄、试官不得干预政务的明确规定。 “未白 首” 50的年龄,正是为国为民贡献青春与才华的大好时机,但这于他却成了一种 奢望: “爱吾生之险阨兮,纷丧志以逢尤。气沉郁以杳眇兮,涕浪浪而常流。膏液 竭而枯居兮,魄离散而远游。言不信而莫余白兮,虽遑遑欲焉求?” 51 然而,在永十年,柳宗元“为量移官,差轻罪累”的愿望虽时浓时淡时显时 隐,却未曾或忘。在此期间,时势也曾有过变化,如元和四年京兆尹许孟容来信 希望他“复起为人” ,元和五年十月朝廷诏令来年正月东郊籍田,这为其东山再起 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可能性。然而,由于宪宗及保守派对他成见较深,直至元和九 年冬保守派宰相李吉甫暴病身亡,十二月韦贯之拜相,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 7 者” ,柳宗元才有机会离开永州奔赴长安。 从居庙堂之高到处江湖之远的意外变故,政治文化救世激情的无情冻煞,生 命意志的热烈与生活的萎缩、寂寞,让他“志不得行,功不得施” 52,以致自“拘 囚以来,无所发明,蒙覆幽独” 53,孤寂情怀在其诗歌中有着普遍性和典型意义。 而从其高度浓缩而又具体的诗歌中,我们不仅能体味到他进取精神与人生理想被 黑暗现实封闭的孤寂,还能体会到偃卧在这个体孤寂背后的时代的黯淡与苦难。 其孤寂曲折地包含了其内在心灵与外面世界的特殊联系,是人与外在环境关系的 一个侧面。 2.2 “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 54与诗人的性格有关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此语未必尽然,又未必不尽然。 柳宗元出身于世代门阀贵族之家,有着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时名甚高的父 亲对其影响直接而巨大。其父柳镇是一个有着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不阿权倖、 正直敢言的坚贞品质之人,曾“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 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55。耳濡目染,柳宗元的性格也明显地带上 了其父的性格烙印。 柳宗元是个个性鲜明的人,他自信甚而自负,棱角鲜明甚而有几分狂傲。在 奋进过程中,他“齿少心锐,径行高步” 56,革新期间,更是“年少气锐,不识 几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 57,包括他在内的革新集团所推行的改革措施 也有“忤贵近” 58的成分。他自己对其性格亦有过如许的回顾与总结:“性质壅 塞” 59,“年少好事,进而不能止”、“性又倨野,不能摧折”60,“愚陋狂简, 不知周防” 61,以为“凡事皆易,不折之以当世急务,徒知开口而言,闭目而息, 挺而行,踬而伏,不穷喜怒,不究曲直,冲罗陷阱,不知颠踣,愚蠢狂悖” 62 这些语词,显露出了他性格中缺乏圆通、剑走偏锋、疏于自我保护的成分虽 然大都带有激愤或是自我解嘲的倾向,但于一个遭贬之人,特别是于一个处于无 罪遭贬状况中的人,这样的反思与表达,我们可以理解。 “本期济仁义” 63的柳宗元,当他将这种勇猛精进而又痴挚沉重的性格与激 情带入官场时,也预示着他将悲剧带入了今后的人生。为官当然需要激情,但更 需要政治智慧和政治的游戏规则。所以,尽管他和同道激情飞扬,豪气干云,欲 为唐王朝的复兴干一番惊天伟业,但成熟、老练、手段和实际操作经验的缺乏成 了其致命伤。在他被贬后,出于政治集团的利益,几乎所有的士大夫阶层都对其 痛恨唯恐不切齿,指责唯恐不出格,迫害唯恐不狠毒,这在其诗文作品中有所记 载:如“独被罪辜,废斥伏匿。交游解散,羞与为戚;生平向慕,毁书灭迹。他 人有恶,指诱增益;身居下流,为谤薮泽” 64; “自遭斥逐禁锢,益为轻薄小儿哗 嚣,群朋增饰无状,当途人率谓仆垢汙重厚,举将去而远之” 65; “枭族音常聒,豺 8 群喙兢呀” 66; “世议排张挚,时情弃仲翔。不言缧绁枉,徒恨纆徽长”67 曲高和寡, “显然翘然,秉其正以抗于世,世必为敌仇。 ” 68在跂乌词中,他 亦借跂乌受伤的原因志高阐释了自己深陷孤寂的部分原因:“无乃慕高 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确实,“妬人之能,幸人之失” 69,“俦辈恨怒, 以先得官。 又不幸早尝与游者, 居权衡之地, 十荐贤幸乃一售, 不得者诪张排恨 以故名益恶,势亦险” 70。试想,柳宗元“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 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凡人皆欲自达, 仆先得显处,才不能踰同列世之甚怒宜也” 71,这就有如“群乌”“慕高近 白日”,势必引起“即席莫与同” 72之政敌的嫉妒。 “欲图退而保己兮,悼乖期乎曩者。欲操术以致忠兮,众呀然而互嚇。” 73 柳宗元的“狂狷愚妄” 74,终从精神上使自身处在了“非口舌所能胜也”75之孤 寂境地:“言不信而莫余白兮,虽遑遑欲焉求?合喙而隐志兮,幽默以待尽。为 与世而斥谬兮,固离披以颠陨。” 76叶嘉莹先生的一段话,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这一点:“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所思、所感必有常人所不能尽得者,而诗人之 理想又极高远,一方面既对彼高远之理想境界常怀有热切追求之渴望,一方面又 对此丑陋、罪恶而且无常之现实常怀有空虚不满之悲哀。此渴望与不得满足之心, 更复不为一般常人所理解,所以真正的诗人,都有着一种极深的寂寞感。” 77柳 宗元的孤寂,是一种自觉的孤高傲世、不愿与浊俗同流之举。这实际上也是一种 自我放逐,是一种游离世俗、高标独举的人格提升,注定会有曲高和寡的苦闷和 高处不胜寒的孤冷。 2.3 “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 78 集体意识的作用 “自古贤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谤议不能自明者” 79,多矣,因而,虽怀济 世抱负愿为辅弼,但欲有所用时手脚却不得施展,不独为柳宗元所自痛, “古来才 命两相妨” 80,李商隐的感慨与叹息,概括出了在中国古代文人身上普遍上演过 的知音难逢的遭际:曹子建曾“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81;陈子昂“前不见 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2;李白亦高歌“大音自成 曲,但奏无弦琴” 83;杜甫也曾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84文人们 因理想与实践间的矛盾而自伤孤寂、自觉追求孤寂、宁可独守孤寂亦不苟合于流 俗的意念或举措,凝聚着数百千年的集体意识,恒久地成为了生命信息传递与接 受的感性符号。 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而其体现则主要在于效法,在有不同选择可能的情况 下,由于传统的巨大身影和惯性作用,人们常常很自然地偏向、选择了传统的思 维方式。集体意识作为构成传统大厦的一个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人的思 维、选择。没有机会经世心于所处时代的柳宗元,亦由于文人们自伤幽独、宁可 9 独守孤寂也不苟合于流俗的集体意识的巨大身影和惯性作用,而在穷乡僻壤有着 孤寂的吟唱。他这一时期的诗歌,经意或不经意间就有着“孤”、“独”、“幽 独”、“寂寞”等符号、意象或境界的闪烁。这并非仅指向其个体的生命经验, 他作为生活经验的具体化,其实是指向“生命”本身的体现,其孤寂在指向其个 体的生命经验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人类中有抱负志略者共有的孤寂情怀。这是封 建文人“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 85的一般文化心理的表现,是其被社会共同体 遗弃后的一种情感选择和生存方式。这样的孤寂,透露出了一种孤傲与崛然,展 示出了一种“毋与世俯仰以自别于小人者” 86的抗世精神。 要之,柳宗元的孤寂,是在自我与社会的碰撞、冲突中产生的,同时也与其 性格和历史积淀紧密相关。其孤寂情怀,一方面透露出社会对个体的冷落与摈弃; 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个体对社会世俗的冷落与摈弃这是失意文人对个体生命 状态的一种确认,是个体维护主体独立、高洁的一种象征。 10 第三章第三章 孤寂的消解形式孤寂的消解形式 柳宗元带着深切的期许关注着其所生存的世界, 渴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但 “良 辰不与,夙志多违” 87,其理想与抱负被残酷的现实碾成了齑粉,“宗元得罪朝 列,窜身湘南。霄汉益高,泥尘永弃,瞻仰辽绝,陈露无由。 ” 88“方刚谢经营”89 的他,过早地踉跄在了孤寂的人生旅途中。所幸的是,他并未在幽深的孤寂中麻 木,人生的突围意识促使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君子遭世之理,则呻呼踊跃以 求知于世于是感激愤悱, 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 故形于文章, 伸于歌咏” 90在诗歌其情感、意志等生命表征的载体中,他就给了其孤寂的抒发与 消解以雪泥鸿爪式的记录。其孤寂的消解形式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3.1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91 转向历史 韦伯说,人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webs of significance)”中。此 语不虚。中国千百年来也有依托历史而编织的“意义之网”,中国知识分子身上 历来具有的历史情怀即是明证。 所谓历史情怀,乃人们以自身生命去感悟历史,或在观照、反思历史中感慨 现实,从而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到自己生命结构的底蕴,破译构成代与代、历史阶 段与历史阶段之间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的文化密码。 这就有如徐炼先生所言:“ 秦 时明月汉时关 ,在生活方式大体不变的时代,时间往往只具提示“重复”和“循 环”的意义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历史之于 时事,古人之于今人,以至今人之于后人,都处在一种分定的相关位置、相似场 境和相互呼应之中,处在预定轨迹的循环运转之中,今昔在时间川流上的遥望、 呼唤同处在空间间隔中的探望和交流并无二致。因而异代的人们之间存在着一种 天然的、不可思议的亲近氛围文化的因循性、一贯性淡化了时间隔膜,对历 史的眷恋实即现实向往的一种话语形式” 92“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 同时” 93,千年之前杜甫凭吊宋玉的诗句,抒发的就是一种深切的历史情怀。千 年之后,身心孤寂的柳宗元亦将精神触角伸向了历史的天空,选择了从古人依稀 的背影中去发现自己。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下柳宗元的读书情况。他自幼好学,且至“鼻知膻 香,腹溢儒书” 94之程度。贬永期间, “俟罪非真吏”的他自有更多时间读书: “自 贬官来无事,读百家书,上下驰骋” 95; “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常候 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 96。虽身受拘囚,但 他却在“俯默窥唐虞” 、 “上下观古今”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97的过程 11 中享受到了一种精神自由,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谋得了一种别样的面对现实的方 式,并将自己的身影融合在了对先贤的观照之中。 柳宗元对屈原有着牢固的记忆。这缘于二者政治理想、人生遭际、个人秉性 的相似或相近。“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 98,这是屈原品格的核心,也是 他执著精神的体现。千年之后的柳宗元对此凛然风骨深表理解“委故都而从 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立而视其覆坠兮,又非先生之所志。穷与达固不渝兮, 夫惟服道以守义” 99这是灵魂的相通,是情感的共鸣,更是执著意识深处的 契合。他敬佩屈原之为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 100的执著与对丑恶决不妥协的刚 正。屈原的性格品德、为人处世深刻地影响着他,几乎成了他被贬后的精神支柱 和立身行事的准则:革新失败后,“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101的他尽管处在 了动则得咎的“拘囚”境况,尽管“哀余衷之坎坎兮,独蕴愤而增伤” 102,但他 “处贱无溷浊,固穷匪淫慆” 103,抱定了“抱拙终身,以死谁惕”104之心态,显 现出了自我心性的狷介刚直和对屈原模式的坚定持守,江雪、渔翁、冉 溪等即是典型的例子。 此外,在他的其它诗歌中,亦不时有屈原影子的闪现:或以屈原自况,或以 屈原精神自励,或拟屈骚风格,或引屈骚词句,或暗用屈骚所赋予某些事物的特 定含义。这在其离觞不醉至驿站却寄相送诸公 、 独觉 、 酬娄秀才将之淮南 见赠之什 、 界围岩水帘 、 南中荣橘柚 、 汨罗遇风等诗中体现得较明显。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 105,他是将诗歌当作离骚一样来抒写的。在 此过程中,他未尝没有痛苦和矛盾,未曾没有动摇和气馁,但最终,即便是“海 内甚广,知音几人” 106,他还是不曾与群小合流,因为, “鸣玉机全息,怀沙事 不忘! ” 107在他的心理底层,始终沉积着屈原执著意识的强大因子。 同时,柳宗元亦将其深沉的历史回眸流泻在了为数不多的咏史诗中,将视线 投射在了那些刚直坚贞、壮志难酬、以志节著称,甚而是颇有几分“愚性”的先 贤身上。且看咏史 : 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嗛嗛事强怨,三岁有奇勋。悠 哉辟疆理,东海漫浮云。宁知世情异,嘉谷坐熇焚。致令委金 石,谁顾蠢蠕群。风波欻潜构,遗恨意纷纭。岂不善图后,交 私非所闻。为忠不顾内,晏子亦垂文。 诗以战国名将乐毅为歌咏对象,又暗自关合自我之遭际:乐毅先事燕昭王受重用, 为燕拔齐七十余城,燕昭王卒后,他受燕惠王猜忌排挤,不得已降于赵,流落异 国;这有如柳宗元等革新派为顺宗所信用,大刀阔斧革除弊政,顺宗退位后,他 们就遭宪宗打击,被贬荒远。历史的相似性惊人,人物的命运何其相似!诗人很 自然地从古贤的命运中看见了自己的命运。而当这“自前世而固然” 108的命运在 12 历史上一再出现,并由后人自觉观照前人同一命运时,怎能不慨然有动于中?再 看咏三良 :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款 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壮躯闭幽 隧,猛志填黄肠。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霸基弊不振,晋 楚更张皇。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 狂。 左传文公六年载有秦伯任好卒,三良(春秋时秦国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 针虎)被殉葬之事, 咏三良即取材于此。柳宗元以情感的倾吐赞美忠义刚烈, 贬斥无知盲从:才能如鼎足之献力、情志如霜雪之皎洁的三良做官时遇上明君并 与之生同体,死难分,忠义凌云。其死虽悲壮,却不合于礼,何况那时晋楚正搞 扩张,秦国霸业不稳,亟须人才扛起振兴大旗?所可悲者,穆公之子康公听从其 父重病时所讲的以“三良”为殉之话,而使“壮躯闭幽遂,猛志填黄肠” 。后又进 一步引用左传宣公十五年所载魏武子卒,遗命令嬖妾殉死,而其子改其命, 按其父清醒时的话办事,才使其父之宠妾得以全生之史事,指出康公应像魏武子 那样去做,可康公却坚持了“礼所非”的殉葬制度,且所殉之人竟为“良” ,因而 诗人对此义愤填膺而“欲讨彼狂” 。咏史中是蕴涵着诗人的现实批判的:诗人参加 了“永贞革新” ,得到顺宗支持,无奈顺宗已是残命之躯,迫于宦官压力,不久便 传位于太子,李纯(即宪宗)即位后,受宦官指使,贬杀改革派大臣,致使运动 归于失败,顺宗欲有所为的革新理念被儿子葬送了。这样,诗明斥康公,暗讽宪 宗之违背父志,迫害忠良。在史事与现实的暗自关合中,在对历史人物的命运的 深切观照中,诗人的孤寂有所消解,再看行路难 (其一) :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披霄决汉出沆 漭,瞥裂左右遗星辰。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吞。北 方 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 终天年。睢盱大志小成遂, 坐使儿女相悲怜。 行路难乃乐府古题,前人大多借此来言世路艰难或离别悲伤,柳宗元在此是用 以言仕路之艰辛苦涩。他以磅礴之势对“夸父”逐日之理想与胆识、奔走速度与 形态进行了夸张概述。然而,夸父尽管为实现理想抱负而越北海、跨昆仑、赶超 星辰,但最终却是渴死路边,成为野鼠山狐的美餐,遭北方竫人之嘲笑。这等悲 剧结局,含蓄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和与世俗难谐的孤寂。 另外,柳宗元也曾对孔子、箕子、张挚、虞翻、冯谖、贾谊等古人有着深厚 的感情。在他表情达志的诗歌中,他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自身遭际与他对这些先 13 贤的复杂情感融合起来。如在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 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未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中,他就以张挚未能取悦当世致终身不仕,虞翻犯颜直谏性不谐俗终见谤坐徙, 写自己因参与革新却被贬的孤寂悲愤,并以箕子、贾谊、屈原自况,表白自己的 炯炯忠心。在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中,他除崇尚理想远大、矢志不渝的屈 原外,还曾致意于歌“长铗”甘受清贫的冯谖。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在转向历史的过程中,柳宗元的现实思考,是藉历史反思来进行的,其自我 观照,也是藉反观他人来实现的。历史殿堂的深处树立着许多楷模,严重的现实 失落使孤寂的灵魂来此寻求抚慰。柳宗元站在他所处的时代,透过浩渺的历史烟 尘而怅望千秋,与古人神交。显然,历史于他,已不仅是“时间” 、是“往事” 、 是“古人” ,而是借鉴参照对象,是生存的理由。 “从严格的哲学意义上说,永恒 不是空无所有,不是时间的徒然否定,而是时间的全部的、未分割的整体。在整 体中,所有时间的因素并不是被撕的粉碎,而是被亲密地揉和起来。 ” 109在柳宗 元身上,有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而当其将这种历史感融入其诗歌创作时,其诗 歌也富有了现实内蕴和情感深度。他不是生活在历史中,却是生活在借历史而酿 造的理想情感中。 但柳宗元终究是柳宗元,孤寂困顿的他并没有像屈原那样选择强行掐断生命 进程的方式来追逐理想与人格,也没有像乐毅一样降于谁,因为秉正的他相信, 尚存的冤情“久当自明” 110,且性格倨野的他也是不甘选此下策的,江雪中 天荒地老江阔雪大中挺立的凛然的生命强力、兀然不屈的生命境界,就是运交华 盖却仍坚持信念、不随俗沉浮的柳宗元的典型写照,所以,他尽管知晓“恬死百 忧尽,苟生万虑滋” 111,尽管曾有过“守道甘长绝,明心欲自 ”112的念头, 但最终,他还是在艰难百端的谪居环境中顽强生存。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13,孤愤的屈原如是说;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114,不得志的左思曾这样感叹; “月下 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115,深感“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116的李 白曾以此自我慰藉; “古来才命两相妨” ,曾成为党争牺牲品的李商隐亦如许吟 哦“鸷鸟之不群” 、 “英俊沉下僚” 、 “古来相接稀” 、 “才命两相妨” ,前世而皆 然的“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17现象,让各朝各代的“有志不获骋”118者陷 入了孤寂境地,苦闷是不可少的,愤懑也是难免的。但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因 之而自弃,而衰颓,而是在“古来圣贤皆寂寞” 119式的自我排解与人格塑造的统 一中,让自己找到了精神的力量、情感的支撑。柳宗元也不例外,他的自觉追寻 前贤,他对古人的记忆与理解,是他对自己与古人同病相怜的命运处境和情感心 态的一种自动体认,他试图通过自己与古人的心灵契合与感应,来为自己的处境 和遭遇寻找一种历史的和传统的解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孤寂消溶在了古人 14 的情致之中。这是柳宗元表达、消解孤寂的一种形式,也是他观照、肯定自我生 命价值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他将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展延到了对理想人格 之命运的悲叹,将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孤寂拓展为了历史先贤皆而有之的孤寂。这 是一种自我排遣,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塑造与提升。 3.2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120怀土思归 中原忆,最忆是长安。 柳宗元虽曾以寄心圣贤的方式来释放、消解孤寂,但事实上,只要他逐臣的 身份未变,只要他没有回到京城,其孤寂痛苦将无从彻底解脱。 孟子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121这从生命的基 本需求层面肯定了“家”意识,我国农业人生观中的安土重徙思想,也在一定程 度上强化了人的乡关意识。毕竟, “故乡是为亿万个个体所独钟的扶桑 。 人来自大地,归于后土,狐死首丘,叶落归根,早已成为人心的自然” 122。这在 中国古代诗人身上表现得特明显,古诗中屡屡出现的鸡鸣、狗吠、黄昏之炊烟、 牛羊之归圈及地名等,都说明“家”于人的重要以及人对它的渴盼。而于“一为 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123的迁客骚人, 则更需让心灵返回真淳朴厚的 “家” 意识中,去获取慰藉与复苏。“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124,故乡、 家,实乃与心酸寂寞的江湖味相对立而存在的一个价值世界,可为人之身心提供 依托与安顿。晋书张翰传载: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这种“家”意识,实乃一 种文化心理的象征,是中国诗人意识深处千年不绝的乡愁冲动,是中国传统文化 背景下人们生命理念的终极归宿。 柳宗元为消解孤寂情怀, 深情的目光不时投向了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长安。 需提及的是,在一般的概念中,恋阙与思乡乃相反对之事,而在柳宗元身上,情 况比较特殊,因为他的故乡恰是京城,是他的为官之地,而被贬后的他又始终抱 有“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之期待,故其怀土思归就兼有了思柳氏 故园与思帝都魏阙长安的意义。 在长安西郊、南郊,有柳氏家族不菲的产业;长安城善和里、亲和里有柳家 的住宅;善和里旧宅中还有三千卷藏书;长安还有其亲友和旧僚。这等家园,确 实值得“宦游人”柳宗元眷之念之,“思乡比庄舄” 125的他一次次地生出了浓郁 至极化解不开的思乡情怀。如零陵早春,“问”字提起全诗,问的对象又是 绝不会回答自己问话的春天,明知问春无果,他还是要痴情地问春天北去何日到 秦原。这不可思议的、永不会有结果的“问”,正表现了他惦记并急于见到故乡 的心情,“殷勤”二字亦透露出了他殷切、浓烈的思乡情。又如早梅,“独 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目睹“发高树”的“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的梅花而 15 “欲为万里赠”,其对故乡及远方亲友的想念显露无遗。再如湘口馆潇湘二水所 会,羁留夷蛮之地“升高欲自舒”的诗人由“叫叫羁鸿”之哀鸣而“使远念来”, 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春怀故园:“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悠悠故池 水,空待灌园人。”诗用了不少典故:于陵子辞去卿相职位回老家去灌园;戴宏 罢去河间相一职而回家浇灌蔬菜;向秀与吕安在山阳灌园,将收获剩余下来的利 润作为酒食的开支;范丹学通三经,曾去租菜园浇灌。这些人之所以辞官不做, 甘愿成为种地浇园的农夫,乃因他们看破红尘,不愿与奸臣权贵为伍。诗人羡慕 之,也产生了告别仕途、归隐庄园之念头,但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