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以古养今——对都市水墨创作的思考.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以古养今——对都市水墨创作的思考.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以古养今——对都市水墨创作的思考.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以古养今——对都市水墨创作的思考.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以古养今——对都市水墨创作的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媒体的发达,艺术社会化,社会艺术化的“泛艺术化”倾向日趋明显。绘画以及其它审美形式越发地走向通俗化、娱乐化、欲望化、享受化,审美与生活的全面互渗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然而,作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绘画样式都市水墨,面临在当代纯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重现艺术的人文价值与艺术的精神性价值,这是都市水墨创作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士人阶层与隐逸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等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与思想,阐释传统精英文化对当代通俗文化的补充;传统文化的纯精神性审美对当代都市文化的纯物质性审美的补充。探索“以古养今 的都市水墨创作之路。关键词:都市水墨传统文化当代创新a b s t r a c t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c h n o l o g y , i n f o r m a t i o nm e d i a , a r t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p a n a r t i s t i ci n c l i n a t i o ni nt h es o c i e t yb e c o m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a p p a r e n t p a i n t i n ga n do t h e ra e s t h e t i cf o r mg r o wm o r ea n dm o r ei np o p u l a r i t y ,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d e s i r e ,e n j o y m e n t p e r m e a t i o nb e t w e e na e s t h e t i c sa n dl i f eh a sb e c o m et h eb a s i cf e a t u r eo fc u r r e n ta e s t h e t i cc u l t u r e h o w e v e r , u r b a ni n k ,a s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a lp a i n t i n gs t y l e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i sf a c e d 、i t ht h ep r o b l e mh o wt og i v ee x p r e s s i o nt oa r t sh u m a n i s ta n ds p i r i t u a lv a l u ei nt h em o r ea n dm o r em a t e r i a l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w h i c hi sap r o b l e mw em u s tt h i n ko v e ri nc r e a t i o no fu r b a ni n k w i t ht h es p e c i a lc u l t u a lp h e n o m e n o n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a sb a c k g r o u n d :s c h o l a r sa n dh e r m i tc u l t u r e ,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h e a v e na n dm a n ,w h i c ha l eu n i q u ee h i e s ea e s t h e t i sc u l t u r ea n dt h o u g h t s ,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dt oe x p l o r eh o wt h et r a t i o n a le l i t ec u l t u r ec a nb eas u p p l e m e n tt oc u r r e n tp o p u l a rc u l t u r e ,h o w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p i r i t u a la e s t h e t i c ss u p p l e m e n tm a t e r i a la e s t h e t i c si nc u r r e n tu r b a nc u l t u r e ,a n d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dt oe x p l o r ean e ww a yo fc r e a t i o no nu r b a ni n k t a g s :u r b a ni n k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i n n o v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u r b a ni n k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i n n o v a t i o n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葛筹嚣瑚鬲葛孑篙二签lel孙e l 耥留矽尸年朔。p 呵年1 z 月_一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嚣蒜壤福并端圆够一赐日己i吉ji口都市水墨是中囡画的现代化转型;是现代化都市背景下,对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因此,谈都市水墨就必须谈中国画;谈中国画就必须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包罗万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易经,就是我国古代一部内容广博,思想深邃的经典。“天人合一 便是易经实践的最高理想和境界。“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1 ,l ,因此,“天人合一 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儒家、道家、佛家( 本土化) 中国哲学、美学的思想基础。“天人合一 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如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基因,渗入到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并滋养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因此,无论是祖国医学、书法、中国画、武术;仰或音乐、舞蹈、戏曲;还是天文、地理、数术、文字、军事、政治等,都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共同基因。“精深 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易经的人工编码系统,将阴阳通码卦符组成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层次的系统,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易经的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出事物间的相互关联;将宇宙万象在无限循环中推演到万妙的“易”中。因此,易经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正如现代物理学家卡普拉,【2 l在物理学之道中言:“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说明了原子和亚原子的实在超越了经典的逻辑,我们无法用日常的语言来描述它,而东方神秘主义并不顾忌对逻辑概念的超越,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构成近代物理学的哲学背景来说,东方哲学关于实在的模型,要比西方哲学的模型更为适当的主要原因”。【3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 的境界,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影响不仅是多维的,而且一贯始终的。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更是一脉相承的。也正是这种一贯始终中与一脉相承的整体血脉特征,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内敛含蓄之美,与中国画特有的纯粹高尚的精神性。与当【l 】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9【2 】作者f 卡普拉为高能物理学家,1 9 6 6 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巴黎大维也纳大学高能物理学博士f 。卡普拉( f n j i d fc a p r a )【3 】31 9 7 5 年美国香巴拉( s h a m b h a l a ) 出版了卡普拉( f r i t j o f c a p m ) 著作物理学之道,( t a f p h y o i e ) 作者把现代物理学和东方的哲学思想作了对比,试图说明东方哲学和西方科学思想之间有着某种基本的一致1代审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本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巨大反差,正隐藏着令人欣喜的强大的互补之势。面对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并进入了一个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化都市环境。科技的能量带来了丰裕的物质,享受便利与舒适,拥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已经梦想成真。人类似乎陶醉在自己智慧里,无度的狂欢、奢侈的生活、贪婪享受;无限扩大的欲望对自然肆意的索取与暴敛,在完全物中为人之道与同俱下。这是科技一一这股造福人类的巨大力量的初衷始料未及的。于是,被破坏的体无完肤的自然终于发怒了。现代化的文明疾症已经开始发作,这些症候即表现在环境上,也表现于人性的精神上。构成当代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双重危机。在商品大量淤积,生活日益便利的背后是:温室效应加速了冰山的融化;核废料堆积潜藏着对人与动植物的生存威胁;大量化学有毒垃圾对水源与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与此相关的是湿地锐减、物种濒危、土地沙化造成的生态不断恶化。而现代文明疾征危及到人性本体的主要表现有:物欲遮盖精神,使思想变成物化的沙漠。使当代审美庸俗化、娱乐化、欲望化、享受化:以及物质至上、技术异端、文化乱伦、正义消解、娱乐至死 4 等种种文化弊病正在畅行;文化缺氧导致的现代文明失态还在继续。如果说前者是外在的人类生存危机,那么后者便是内在的人类发展危机。面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为艺术门类的重要分支绘画,特别是中国画,这个饱含中国传统文化丰厚养料的,纯精神性的画种,必须有所担当。今天,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都市气象与都市人文现状,我们必须以“都市水墨”的样式思考当代问题,使“都市水墨 承载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粹精神信息,在纯物化的当代社会实际生活中发挥润泽的作用。本文将试图通过“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阐释士人阶层与隐逸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巨大影响,以及在中国画文化建设与审美品味上的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当然,更重要目的是“以古养今 ,1 、阐述“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对当代科技人文补充,对都市人文环境建设的启示;2 、士人阶层与隐逸文化的文化性、审美的纯精神性对当代绘画创作一一当代中国画创作都市水墨创作的指导意义,美学方向。目的在于,在全球一体化,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恰恰切中了现代文明的病根,显得无比珍贵。发展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与思想,阐释传统精英文化对当代通俗文化的补充;使传统文化的纯精神性审美对当代都市文化的纯物质性审美的补充,还在于为今天人类承建的这条科技之路的单行道,找到一条回家的路,而这条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路,高尚的精神文明之路,人类回归自然的2路。“以古养今 的都市水墨创作之路,也就是这样一条引导人们回家,回归自然的路。都市水墨的概念起于2 0 世纪8 0 年代,中国城市化兴起初期。都市水墨被涵盖在现代水墨的范畴中,这其中还包括实验水墨、表现水墨等多种艺术形式。但无论那种形式,都是相对于传统中国画而言的,以水墨宣纸为主要材料的试验活动。因此,应该从属于中国画画种的总纲之内。中国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历经历代精英文人改革创兴,在山林、田园、自然的环境中得到人与自然完美造化,形成了精湛的技术体系,与独特的审美标准。然而,自进入2 0 世纪,尤其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兴起,人们原有的生存环境与状态被改变,人们脱离了自然而步入现代化都市环境。这一环境的基本特征是以“人造材料”构成的人造环境,甚至是脱离真实而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们生活在高楼林立、汽车飞驰、立体路交、霓虹变幻、西餐快饮、时装影艺等环境中,到处充满了现代化的高楼、电梯、玻璃幕墙等影像。这与传统社会以自然为主的视像形成巨大反差。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源土壤”已经被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都市视像所取代,中国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探索中国嘲的转型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因此,便相继出现实验水墨、表现水墨、都市水墨等与传统水墨样式产生对照的现代水墨样式。但总而言之都应该归纳为对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的探索与试验。本人以为,2 1 世纪是以科技主导都市的都市化形态。无论是实验水墨、还是表现水墨,当代绘画的总体目标都应该围绕着都市所发生的种种问题。因此,都市水墨才是是实现传统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的根本样式。探索中国画从关注自然美感向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关怀现代化中的人类生存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的理性转型。这包括从中国画传统技法向研究新技法转型;绘画语言从传统言情言境向当代言理言境转型;审美标准从传统单元标准向当代多元标准转型;绘画视角从传统的单一视角与层面向当代的多角度多层面转型等。总之都市水墨是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是对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是按照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应运而生。选题缘由:中国画转型于都市水墨是时代的选择;2 1 世纪是以科技主导都市的都市化形态。因此,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必须选择都市,以都市为中心关注当代人文、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都市水墨创作”是近年来学术界一直探讨的热点课题,难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有创新空间的问题。都市水墨的创作不仅涉及到对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涉及到传统审美文化与都市审美文化的对接问题。船因此,对都市水墨的创作探索而言,无论理论还是试验仍处在未果期,还需要深入的研究。研究意义:都市水墨是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是在现代化都市背景下对中图画的继承与发展;2 1 世纪是以科技主导都市的都市化形态。因此都市水墨的视角主要围绕都市问题展开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都市水墨这个当代艺术媒介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现代化都市生活中渗透延伸。使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物质文化相融和,构建精神与物质平衡的完整健康的社会形态。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文化正在走向同化,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用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型文化,使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在世界同化中仍保持独立的审美文化精神。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绘画理论、作品材料的分析;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材料的深入研究与分析:通过对现代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分析;通过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比较:对传统精英文化与当代通俗文化的比较分析;传统文化的纯精神性审美与当代都市文化的纯物质性审美的比较分析。探索“以古养今 的都市水墨创作思路,以古调今,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以理论为指导实践,以实验为手段,以创新为目的,最终得出结论。4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从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现象:士人阶层与隐逸文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中国是一个重视文化强调修养的国家。中国传统社会厚重的文化根基与崇尚文化的社会体制造就了精英文化阶层,产生了“天人合一 穿越时空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天人合一 是集我国古代哲学与美学于一身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乘,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视觉上的具体表现。中国画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支配下,至上个世纪已到达顶峰。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并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按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为皇家院体画,主要功能是为帝王统治服务,或为伦理教化服务;二为士夫文人画,是士大夫们,抒怀唱诗,修身养性;三为民俗画,最受轻视,中国画的明显特征就是讲画格,讲品味,讲境界,在玩味中把握画“道”与画“理 。士人阶层参与画事最早于南北朝时期,也正是这一参与为中国画画上了重重的一笔,自此,改变了中国画的功能与审美。文人画的表现方式讲究文化修养与审美境界,人们在以文会友的文化氛围里品味绘画的愉悦,在琴棋书画、诗文酒茶的书斋环境里,闲适与高逸,在愤世嫉俗的骚意中写远离尘嚣的远境;于是平淡天真,心怡神宁,超然逍遥乎尘外的境界便成为“逸品”。逸品主要是宋人提出的,品味生命的高蹈与生活的淡泊。宋时文学、书法也介入绘画,诗与画结合,更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化含量,也成为文人士夫绘画的一种时尚。更成为中国绘画的显著特征。文人绘画的深层思想中,主要来自于儒、道、释的思想。儒家是人伦化的顺乎天理 崇尚雕饰精致之美;道家是自然化的朴素自由之美。佛家是超尘出世的“空 境之美。显然,道家思想对于后世写意性水墨画的“生 与“长 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说,道家与佛家的“禅”境对中国文艺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画审美文化强调人品、画品,实质上是重视人文精神。如画梅、兰、竹、菊“四君子 就寄托了画家高洁与清雅的心性,使所画之物与作画者理想中的人格融为一体。如清代郑板桥在画竹时的人格精神指向,便十分典型地代表了失意文人和下层官吏对世事的批评与不满。总之,对精神性的崇尚与对画格的品味是中国画典型的传统情结,挥之不去,这也构成了中国画精粹的审美特征。因此,中国画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是一种内刚外柔的艺术形式。中国画的自然美与阴柔境界是需要修养文化与修炼审美精神的,因此,必须对自然美规律悉心体悟,在技法上需要长期研究与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如积柔成刚的太极功夫,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达到的,真可谓积蓄文化、沉淀精神、锻造技法、才可能达自然、自由、古代所谓的妙品、s逸品的境界。第一节精英文化奠定中国画的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现象士人阶层是中国绘画的文化基础。是“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具体实践者,“士 的准确含义指儒生,春秋战国时期是士人阶层形成并兴旺发达的时期。从商鞅变法开始,中国就基本确立了仕农工商的职业尊卑排序,以仕为最遵的职业,商为最不体面之职业。这就构成了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职业结构、和文化结构。使其他各阶层的精英向士人阶层流动 t 4 ,中国文化主体成为精英文化,这就为中国画的精粹性打下基础。隋唐实行科举制,围绕科举就形成了一个文人知识分子的精英群体,并成为隋唐以后士人阶层的主体。它保证了士人阶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英和文化主体的地位。士人阶层与中国绘画的结合始于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以道教思想尤其是庄子思想为核心的玄学取代了汉朝以儒学为核心的经学,文人的学术由儒家的伦理转变为道家的自然之美:老庄哲学追求自然自由与返朴归真的思想占领了主导地位。传入中国的佛教,也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本土化改造的过程,既以道释佛的过程,“禅”既是对佛传入本土化精神的写照,对中国画的审美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士人文化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儒道释三角圆融的过程,一般的士人兼备儒道释三种思想,常常是入则为儒,出则为道释。因此往往在失意时才回归道释,既在精神上得到抚慰,又把未酬之理想投入到艺术领域之中;因此中国绘画更多的思想来源于道释的影响,更明显的功能是慰藉心灵,因此,具有强大的精神性。王维早年入仕,曾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壮,但远比不上他晚年归隐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的艺术感染力。这就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失意士人常常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与自由,并认为在其中可以悟出禅性,“道 与“禅 的境界是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所追随的。对中国艺术思想的影响来说,道释思想思想比儒家思想的作用更大。这为中国画奠定了纯粹的精神性基础和高深的思想基础,也为中国画开辟了超凡拔尘崇高的境界,可以说这其中就有道释的情愫。因此,士人阶层与中国绘画的结合,使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熔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中国绘画划出一道独特的轨迹,释放出丰4 范美霞范美俊士人文化与中国绘画) j 1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66富而精致的文化光芒。宋以后士人阶层通常被称为文人阶层,文人开始介入画坛,这对于提高中国画的内在文化属性与精粹性产生了深远的意义。第二节隐逸文化奠定了中国画审美境界正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士人阶层与道释思想的融合,才会出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独特现象“隐逸文化”。“隐逸文化 是中国绘画的审美基础。隐逸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科举制,并且围绕科举形成的一个文人知识分子的精英群体,既士人阶层分不开。隐逸文化的形成是由不同历史时期中具有特殊身份的的“隐士 创造出来的。 s s 6 它在保证了士人阶层精英文化的精粹性同时,最大程度地吸收了道家文化的思想。他们身心力行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因此,隐逸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和对中国绘画的独特质素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隐逸文化就没有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思想与美学境界。因此,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很难找到没有画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作品:也难找到不含隐逸精神的绘画。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隐逸的思想境界构成了中国绘画特有的审美方式。隐逸文化源于先秦,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承传于唐宋,延续至明清。随着历史的进程,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文化背景的转换,隐士也随之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逸 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它最初是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而存在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审美范畴,这是一个从评人之“逸 发展成为评艺之“逸”的历程。作为评人之“逸”主要用于对隐逸之士或具有隐逸精神的主体的品评,作为评艺之“逸 则主要用于对山水艺术( 山水田园诗、山水画、园林山水) 的品评。随着山水艺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人们对“逸 的理性分析也逐渐成熟“逸在正式成为审美范畴之前,与“逸民“隐士 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向有隐者生活方式和人格境界的记载,其中孔子是最早对“逸民做出界定。二十四史作为公认的正史,史学家们也为隐士们留有一席之地。这既是对他们有益于封建统治的肯定,也是对他们人生价值取向的肯定,同时是对他们高尚精神价值的肯定。隐逸是中华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存在于隐士的隐逸行为之中,更被历代史学家所重视。隐士是封建社会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对于缓解社会矛 5 张晓军隐逸对中国文化的调试作用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 9 9 9 97盾,维护封建统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隐逸传的编撰。隐逸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仕进的对立与补充其对中国古代士子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调适作用。为有士资格而没入仕的士子,提供一种士臣意外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为官场之外的士子提供心灵安慰和精神的安顿之处;为一大批已经入士为官的士子提供一种士臣生涯意外的心灵空间和精神补充。或许士子走上隐逸之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往往有不得已的一面。能够支持他们熬过艰难困苦的岁月,正是精神上的充裕。这种原始化是生活不仅是安贫乐道的重要标志,而且因其生活状态完全自然化而显现隐逸之士的精神之高洁。他们简单到了接近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具有超尘拔俗的意义。隐士同自然融为一体,以显示他们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态度,以此作为清高人格的象征。总之,士人阶层与隐逸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他们的精神实质真正与“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融为一体,构成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特有的美学文化,而中国绘画正是这种文化特征在视觉上的表现。隐逸文化超然的审美境界既使在今天仍具有超于时代的审美价值,仍是现代都市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远境界。第二章以古养今创作都市水墨2 0 世纪以来,虽然科技的进步彰显了人类超乎寻常的智慧与能力,随着物质的丰富与生活的便捷,人们脱离了自然环境步入现代化都市环境。这一环境的基本特征是以“人造材料构成的人造环境,和脱离真实而进入网络世界的虚拟空间。人们生活在高楼林立、汽车飞驰、立体路交、霓虹变幻、西餐快饮、时装影艺等,到处充满形形色色的浓烈诱惑世界里。与传统社会以自然为主的视像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源土壤 已经被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都市视像所取代。就在人们尽情享乐的同时似乎也感到丢失了什么。而且是极其宝贵的东西,这就是绿色的自然与崇高的精神。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无论在生存环境与文化的发展上都经历着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境遇。尤其进入2 l 世纪这种态势进一步加强。在环境方面:经济迅速增长所导致的环境进一步恶化,温室效应加剧,环境污染严重,湿地锐减,生态恶化,核废料堆积等,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地威胁。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一e 0 威尔逊说:“如果人类持续现在的行为而不做任何改变,那么到2 l 世纪结束的时候,地球上的物种会减少一半。”美国俄勒冈大学海洋生态学家简卢布彻科说:“当被问到你从自然得到什么东西? 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食物、纤维、药物和基因。但是绝大多数r人不知道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的其他服务。它净化着空气和水源,调节着气候,使贫瘠的土壤肥沃,控制着害虫和病原体。只有当我们失去这些服务时,才会意识到它们的可贵。 6 7 在环境恶化的同时人们的审美文化似乎也同消失的湿地一样隐退了,人性的崇高精神随着对物质的追随迅速滑落。现代化繁华都市剩下的只是炫目的灯红酒绿与高楼大厦里纸醉金迷。物质在招唤,精神被抛弃,文化与修养在利益与实用主义面前黯然失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首先是外来文化覆盖本土,随后是现代实用文化覆盖传统经典文化。艺术也被沦落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感官刺激源,在变异升级升级变异的变态中,人们陷入娱乐透支身心疲惫的精神无聊中。物质与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对文化意义追索,对审美崇高意境的追求;以及对审美品质内涵的精神性要求,最终丧失了艺术对人性精神超拔,以及对人性的拯救和对人生终及关怀的根本目的性。因此,现阶段明显缺乏伦理学维度,背离人类学人文价值的审美正义,已经构成当代人性的精神危机,成为继环境危机之后的又一个影响人类正常生存的杀手。如果说前者是外在的人类生存危机,那么后者便是内在的人类发展危机。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媒体的发达,艺术社会化,社会艺术化的“泛艺术化”倾向日趋明显。绘画以及其它审美形式越发地走向通俗化、娱乐化、欲望化、享受化,审美与生活的全面互渗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但是真正的艺术精神与内涵却正在被吸引眼球与震耳欲聋的怪异喧嚣比赛所取代。由于媒体信息与电视技术的发达,审美文化与大众以各种方式紧密相连,享用文化与艺术的方式早己从传统以文字中介为核心的想象方式被视觉想象与技术想象所代替。以艺术陶冶精神的崇高需求被艺术借助于大众文化到来的身体欢乐与视觉冲击,实现新型的审美诱惑所代替。这种美学快餐的审美方式连带的社会效应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尤其以“审美疲劳,审美麻木”为表象的欲望亢奋与刺激升级等问题,以及由于娱乐化导致的人类思考衰竭与是非泯灭等问题所构成的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混乱与空虚值得重视。总之,在这个科技发达、信息滥用的时代,娱乐至死的倾象日趋严重,文化伦理的缺失,审美正义的消解正在日渐明朗。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美国教授尼尔 7 8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这样告诫 6 地球环境现状的7 喜7 忧h t t p :n e w s i f e n g c o m p h o e n i x t v 7 6 5 8 6 5 0 3 9 0 7 5 7 3 7 6 0 2 0 0 5 0 6 2 7 5 7 4 3 6 8 s h t m l 7 傅守祥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大众文化审美存在于哲学批判 j 新华文摘2 0 0 7l l9人们:“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儿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外来实用主义文化的来临,使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失去原有的定力,在失去旧标准,建新标准的徘徊、彷徨中,西化与科技带来的物质诱惑彻底的覆盖了本土文化传统中经典的审美系统;实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审美文化最终淹没中国传统文化中崇高的精神性与审美理想,使精神完全物化。因此,科技发展与实用主义文化的强势导致人类社会的生态失调,人性失态,精神失语。于当代而言,如果科技是推动时代快速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可以说物质则成为催促所有事物品质变异的化学制剂。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因丑闻辞职2 0 0 5 年1 1 月2 4 日他说:“我得到一个惨痛教训,我应该冷静和谨慎地进行研究。伦理与科学是驱动人类文明前进的两个车轮,科学研究应该在伦理和现实范围内进行”。一急功近利为代表的当代审美文化现状表明,尽管人类乘上了这列装满货物的科技快车,但是,如果缺失了伦理与道德的基本标准,与对哲学、美学的精神认知就会走入精神的盲区,科技的能量越大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它所导致的危害就越大,而且对人的伤害越是致命。科技创造物质,物质超越一切,物欲大于所有,人性异化自毁将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当代审美的庸俗化、娱乐化、欲望化、享受化、膨胀化;以及物质至上、技术异端、文化乱伦、正义消解、娱乐至死的种种现代文明病症,正是都市文化缺失传统文化滋润的具体表现。因此,作为一个成熟健康的现代化都市文化生态系统,必须拥有与之相配套的文化精神介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是这样一种与现代化文明对立统一互助互利的文化系统。为以科技为主导的物质文明做精神补充;以传统文化精神对人性精神的超拔,以人性道德伦理制约消解当代的技术主义、物质至上、消费泛滥、娱乐至死等,这些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鄙视的东西。建立科技文明与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相结合的具有当代中国属性的审美文化是当务之急。都市水墨创作自然隐含其中,都市水墨作为中国画的现代化变奏旨在担当起重建当代中国绘画的文化性与精神性的责任。其宗旨就在于在科技文明的基础上重文化、正人伦、纯精神、提境界、养内涵。以古养今一实现都市水墨创作以人文关怀为艺术之本的终极目标。第一节重建精英绘画主体与当代大众审美制衡l o应该说没有士人参与绘画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画今天的精粹性,具有穿越时空的光芒。如果没有隐士绘画对人性精神的超拔就不会产生中国画高远的境界之美,超越人性的限定。如果没有“天人合一 宏大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的渗透就不会造就中华文化精神的恒常能量。因此,重建精英绘画群体与当代大众审美相制衡,显得十分重要。唯有拥有全面丰厚的传统人文修养的文化群体,才有能力主宰文化精神的导向,启动人性中的美好良知、为人尊严、尚美理想、崇高境界,担当起审美正义的社会责任。在当代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都市文明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媒体的发达,艺术社会化,社会艺术化的“泛艺术化 倾向日趋明显,已经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显著特征。审美文化包括绘画走向娱乐化、欲望化、享受化,并形成了审美与生活的全面互渗的势态。显然,这是一个多元多层面大开放的审美时代,是人类社会民主自由的进一步表现。然而,需要指出的是,1 9 9 0 年代以来,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不断边缘化 8 。 。因此,必须将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主流化,使之成为社会艺术的中坚力量,使社会整体文化导向保持健康。例如,在都市水墨的创作探讨中就需要解决水墨创作中自然形态向都市形态转型的问题,都市水墨的文化性与精神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精神性与当代都市文化审美物质化的对接问题。要完成这些复杂的问题就必须具备宏观综合看待世界,认知世界的能力,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观测到现代化都市文明中存在的尖锐问题,等当代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它牵扯到古今中外的文化历史及现代科技的发展脉络,既文化、科技、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等丰富的知识结构。同时,就绘画本身所释放出来的文化信息、精神主旨、审美品位、艺术倾向、理论指导必须对“泛艺术化 的当代审美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在当代在发达的电视媒体互联网信息帮助下,艺术的突出表征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对发生于每一个人周围的各种审美活动给与关照,凸显具体审美活动的普及性。科技是促成日常生活或文化娱乐与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的渊源。因此,成熟的文化与艺术,必须是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意于愉悦的欢乐,又不舍弃神性维度的精神提升,并以此制衡生活的表面化、形象化、感官化所带来的无深度的不可承受的轻浮,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跳出日益严峻的“欲望陷阱”和“欢乐空洞”现状,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目的。因此,所有这一切,尤其作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绘画形式非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对现代文明的理解不能成画。 8 傅守样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大众文化审美存在于哲学批判 j 新华文摘2 0 0 71 1l l“泛艺术化”是科技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一场艺术日常化的变革,这次变革实质上就是科技带动技术,技术与设计结合,辐射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方方面面,使神圣美学与生活相关、高雅艺术走向大众化的过程,其主要表征就是日常生活文化化与审美化,这也是自启蒙主义思潮以来历代精英们可望实现的理想。现在这个理想表面上实现了,但深层里却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尤其是这次变革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市场资本和技术文明的控制,而非历代启蒙主义者所期待的自上而下的大众文化自觉和审美自觉,启蒙现代性“自由解放 的理想预期,与“人自身不断被物化和异化”的现实结果之间出现巨的大反差。生活的审美化同时意味着文化艺术的商业化和人的内在性消解,而自由也随之泛滥为无限制的消费享乐愿望。可以说审美文化的现实展开不仅没有实现席勒向往的人性的完整和阿诺德所追求的对机器文明侵袭文化的抗拒,相反,是人性的日益分裂和畸形,是近期文明对文化的全面整合。这一点恰恰表明现代化文明的缺陷正是东西文化的分割,忽略中西文化的互补性,融合产生的完整性,片面强调科技的力量而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互补作用等,缘于这种深层的现代性问题,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救世的机会。以出于自然成于自然尚于自然超与自然隐于自然的中国传统审美心态,消解文化市场资本和技术文明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全面控制,重建知识分子作为水墨绘画主体的历史传统,凭借中国传统审美主义的人性升华和精神进化的立场,反对各种形式的人类异化,并引导改变大众的审美现状,防止文化恶果的出现。因此,也只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精英文化对现代文明弊端具有消解能力。朱大可先生认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目标不是要消灭这种文化,也不是要成为它的语奴,而是要利用话语的有限功能去认识它的秘密和修正它的偏差”,并重建知识分子作为警醒的批判者的历史传统 。 1 0 。在这个科技发达信息泛滥的时代,大众参与审美活动的“泛艺术化 的今天,在全球化多元的审美信息与标准下,要求画家们必须具备很高的文化修养,不仅谙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且具备现代的科学精神,能聚中西绘画于一体,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学者、通才型画家。因此,中国画画家应学者型精英型画家,其境界非一般艺术爱好者所能达到。如果用以上定位来审视当代中国画家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所在。尽管2 0 世纪以来我们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但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不应该算是成功的结果。因为中国画最突出的特征是它传递的精神性,而这种精神性是文化与修养,境界与心性之外的物化之物所不能表现的,是纯精神化的视像表达,【9 】傅守祥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大众文化审美存在于哲学批判【j 】新华文摘2 0 0 7l l1 2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高深莫测之处。这种高深莫测源于两千多年的文化积累儒道释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只有具备中国画精英特质的学者型画家才有能力将中国画更完善的发展下去。使都市水墨创作立足于当代发达的科技文化基础之上,上乘中国传统精神之精华,下融大众审美之平俗,收西画之精养传统之境,横中外纵古今,总世间万物内外之理,造都市世外超然之境,舒天人合一大美之情,导大众识美方向,拔尘世燥心于尘外,散焦虑之心于画中。以此来制衡消费逻辑指导下的“欢乐空洞与“装潢艺术 。第三章以古调今“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天、地、人三才构成天行健、地应天、人顺天地造化,与天地律合的中国宇宙观。在宇宙万物万象的自然而然大美气象中达“生 。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思想【9 】1 1 。“和 是指事物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是万物构成之道,“和”既存在于物质本体的内在之“和,也同时存在于不同物质之间物与物之“和”,同时还存在于同类空间跨越时空的古与今之“和”。当我们翻越时空回到遥远历史天空,仿佛与今天无异。天地万物人性之本与古人无异,不同的只是现代文明,窥见到自然的秘密,打开了自然的缺口,制造了现代化的工具,误以为征服了自然;然后开始了对自然万物肆无忌惮掠夺。这就是自2 0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被人类自己破坏的千疮百孔,尤其进入2 1 世纪随着经济迅速增长,这种态势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使海平面上升,环境恶化使水源污染,生态失衡使物种濒危,湿地锐减使土地沙漠化、核废料堆积则潜藏着对人类生存的更大威胁。生存环境的巨大威胁所连带的便是文化危机,审美危机,心理危机,精神危机等。因此,现代文明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与社会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危机的根源。“天人合一是在“和”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儒、道、释各家思想发展起来的,而儒、道、释也对“和 思想做出了自己不同的侧重,并丰富和发展了“和 的思想体系。因此,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形成了更为全面的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审美思想。因此,由“和 到“儒、道、释 再到宋明理学,“天 9 成复旺美在自然生命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理解 浙江学刊1 9 9 8 6 8 张耿光译注庄子全译【m 】贵州人民出版社1 7 页1 3人合一 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本质意义就是出于对人、对物、对天地自然的探索、思考与总结;对人、对物、对天地自然以及对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与总结。道家关于“和 侧重“道”既“和”,庄子则认为:“与人和者 ,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道家主张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的境界 1 0 1 2 禅宗 1 3 的关于“和 侧重是、身心关系,追求的是人自身内部的和谐。它倡导内外无著、任运自在、返观心源、自性解脱,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理论与修行解脱观,突出自我解脱,从而突出了人性、人格、人的价值、人的自我觉悟,突出了人的内在世界的和谐与平衡。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人之和,天地万物合一,古今循返往复的规律之和等,都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哲学观与恢弘审美观的具体表现。“天人合一 以宏观腑撖的高度阐释了天、地、人、的科学关系;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这与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宇宙观是一致的,与科学为基础的社会学与人类学是相通的。因此,它以超越时空跨越古今的能量,辐射到今天以科技文化主宰的现代化都市仍不减光芒,尤其对当代审美文化仍具有灼灼生辉的指导作用。“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它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外延则将指向当代生活的各个角度与层面。这正是由它具有的传统性与当代性的多维性思想所决定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对天、地、宇宙、空间的认知已经越来越具体,对人、对生命、对万物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然而就在这具体的进入与探寻中却忽略了自然生态的整体性,合一性,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动一牵十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等。其深层原因就是缺乏科技与传统哲学与美学精神的联动机制;导致了文化的单一性,增加了社会发展失衡性,因此,在片面的利用科技手段向自然所要无限的物质与财富,创造物质与经济的增长满足人类膨胀是欲望,使人类在现代文明中犯下了错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被打乱,也就招致了潜在的灾难,面临受到自然的惩罚。而“天人合一”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正是认识到这个宏大世界相互的关联性、自然性、规律性与客观性,感悟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而达到的最高境界。这在今天科技文明的疾症中得到验证,因此,“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与审美文化思想,科技文明的今天,仍带着温度跨越时空发挥巨大的调试功能。以古调今“天人合一 ,无疑是解决当代文明病症一剂良药。 1 0 】张耿光译注庄子全译【m 1 贵州人民出版社1 7 页 1 l 】六祖慧能h t t p :b a i k e b a i d u c o m v i e w 1 5 5 2 7 8 h t m1 4以万物合一养之和,以万物之和养之生,以万物之生合为一,以循返往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调序、调燥。尊重自然万物相互关联的运作规律。科技的能量于人是巨大,然而,与浩瀚的自然宇宙相比只是局部和微小的,因此,只有合乎自然之理,融于自然之中,与自然之律动同行,科技的力量才不会副作用于人,毁坏于人类自我。以物我和谐养情,以人我和谐养境,以自我和谐养心,将彼此分离、的“和 美学论,整合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心性整体,与自然合并为“一 。这就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与境界。因此,现代科技文明与当代审美文化必须在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精神“天人合一”思想的呵护下,融入自然万物之中,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造福人类,在修养人精神的前提下创造丰富的物质,真正达到“不仅乐在物我一体,而且乐在人我一体 的个人与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交融合一、的和谐状态中。在士人文化与隐逸文化审美境界的照耀下,以古调今“天人合一 达古与今的跨越时空之“叠合 。人与自然与人类社会“叠合的最高境界。这就是都市水墨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面对人生、社会、自然、文明,的思考。今天的中国画已经不同于传统,已从关注自身,抒发个人人情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