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研究通过阐述池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于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可行性, 调查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提出通过不同的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媒介素 养、积极利用校园传媒环境、利用校园内外媒介资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 在池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进行媒介素养培养的策略。并在大学生 媒介素养公选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确定媒介素养概说、媒介中的池州地方 特色文化、现实中的池州地方特色文化、我眼中的池州地方特色文化和我来传播 池州地方特色文化五个主题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 以互联网平台为辅助的教学策略,综合运用讲解教学法、操作演示教学法、比较 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对 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以求为今后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 供参考。 关键词:池州地方特色文化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 i i a b s t a c t t h i sr e s e a r c h ,t h r o u g he x p l a i n i n gt h e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u l t u r er e s o u r c eo f c h i z h o uc i t ym e l t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t r a i n e di n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 i n v e s t i g a t e a n da n a l y s e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 p u tf o r w a r dt h e 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yo ft r a i n i n gs t u d e n t sb yd i f f e r e n tt h e m ea c t i v i t i e s u t i l i z et h e m e d i a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c a m p u sa c t i v e l y , u t i l i z et h e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r n a lm e d i a r e s o u r c e si nt h ec a m p u st od e v e l o pt h ea c t i v i t yo f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e d u c a t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o fm e d i a , t r a i ns t u d e n t s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i nt h ep r o t e c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u l t u r er e s o u r c e so fc h i z h o uc i t y a n di n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a n dc o n f i r mt h e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o fm e d i al i t e r a c yi nt e a c h i n gd e s i g n 锄 p r a c t i c eo ft h ep u b l i c l y e l e c t e dl e s s o n t h e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u l t u r eo fc h i z h o uc i t y i nm e d i a , t h e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u l t u r eo fc h i z h o uc i t yi n r e a l i t y , t h el o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u l t u r ei nm ye y e s ,ic a m et ot h e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u l t u r ec h i z h o u c i t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o t a lf i v ec o n t e n to fc o u r s e so ft h e m e h a v ea d o p t e dt h et e a c h i n g t a c t i c so fr e g a r d i n gs t u d e n ta st h ec e n t r e ,r e g a r d i n gm o v i n ga b o u ta st h ec e n t r ea n d r e g a r d i n gp l a t f o r mo fi n t e r n e ta ss u p p l e m e n t ,u s em a n yk i n & o f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o f e x p l a i n i n gt h e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o p e r a t i n g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t h e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 c o m p a r i n gt h e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p r a c t i c e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e t c t oi m p l e m e n tt e a c h i n g 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 , h a v em a d eb e t t e rt e a c h i n gr e s u l t h a v i n gr e v i e w e da n ds u m m a r i z e d p r a c t i c ef m a l l y , r e s e a r c h e ra n dp r a c t i t i o n e rt h a t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m e d i al r e r a c yw i l lb e r e g a r d e da s k i n ga si nt h ef u t u r ee d u c a t e so f f e rr e f e r e n c e k e yw o r d s :c h i z h o uc i t y 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u l t u r e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m e d i a l i t e r a c y 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y i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一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壶盔盏聋 日期:垃: 。z 星 l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壶颦聋 日 期:垒造哗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 门。从广播电视、报纸、手机、卡通漫画到电子游戏及多媒体系统、国际互联网等等,人们生活在 一个传媒营造的空间里,昔日的人际互动关系变为人与信息环境的互动关系。传媒环境已经成为继 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传媒对社会的覆 盖面越来越大,对大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行业不断开辟新的 竞争领域,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也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简单地对传媒发展进行“管制”的思维已经 落伍,自从互联网诞生,对当今的媒体已经很难用强制性管理来达到效果。因此,除了要加强法制 以外,从认识论的角度和教育学的认知教育的角度,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 断和理解,当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大众传媒在引领成长和实现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大有超越学校教育之势。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与信 息时代相适应的媒介素养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不仅在此,还在于其在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辐射作用。大 学教育是“优质公民”教育,大学生毕业后多数会直接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他们会在 与社会的各种交流互动中,利用自身的媒介素养影响身边的同事和亲朋好友,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 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本人的一生,还将惠及 整个社会。我国中小学教育是以高考为根本目标的升学应试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不堪负重, 但大学教育体系相对宽松自由,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成为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 这进一步彰显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当代的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 大学规模和培养能力急剧地扩张,促使高校要主动地适应这种变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构建 现代网络远程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实现终身教 育。为此要求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中能够有效地处理所传输的各种信息,防范和克服网络传播的 不良内容,并能通过网络来制作和发布信息,使学习走向开放性。媒介素养教育应成为大学生在利 用大众传播资源学习中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交流传播是文化生存的方式。广播、电 视、网络、卫星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全球化的信息必然带来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文化向交 叉、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思维活跃,更易接受新的事物,对于外国文化的关注逐渐超越本土的民族 文化。国外强势媒体文化的入侵带来的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我们该教给我 们的青少年什么样的东西呢? 需要他们有什么样的媒介素养昵? 青少年担负着传承和弘扬我国传 统文化的重任,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培养他们批判地解读媒体中折射的国外文化,并以另一种方式来 认识并珍惜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能力。 池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池州独特的文化,如以秋浦河、杏花村为代表的诗文化、以九华山 为代表的佛文化和以池州傩、目连戏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这些独特的地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组成部分,可以成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绝好资源。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 i 中去,一方面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找到了切入点,能够促进媒介媒介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促 进地方文化的传播,从而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 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很少。 二、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 一) 相关概念 l 、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一词是舶来品。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它的定义是,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 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 辨性回应能力。它是人类读写能力的延伸,是人们在具备读书写字能力的同时,所具有的正确认知、 解读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对于媒介素养这个概念,目前在国内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其本质内容 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概括地理解为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及其 信息完善和发展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的一种能力。它要求受众一方面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 用大众传媒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信息;另一方面要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 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服务社会。从其内涵来讲,媒介素养主要包括认识大众媒介、参与 大众媒介和使用大众媒介三个方面。 2 、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 0 世纪3 0 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从维护传统价值观 念和传统文化,反对大众传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一教育主张的目的是抵制大众 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 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是非,抵御大众传媒中的不良影响1 。所谓媒介素养 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使用能力、媒介解读能力和媒介表现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受教 育者通过学习、实践、指导、培养,学会从大众传媒中获取信息,学会使用媒体,善用媒体。一句 话,媒介素养教育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3 、文化的定义 文化两字最早出现在周易中, 周易中有这么一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 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解释如下:自然界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 可以叫做“天文”,而人类中间的各种言行举止、外表体态要很“阳光”,要有分寸,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这是“人文”。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才能知道季节变化,便于在生产生活中做 出相应的调整;而细察人类的各种美好的风尚和精神,用以教化天下人民,也就是用人的美德去影 响人,感化人,让人的境界得到提升。文化可以说是以文来化自然和人自己,最终不断提高人类生 存发展的境界。 在两方,文化的概念具有耕作、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义。到1 9 世纪末,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开 始对文化做出系统的定义,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1 任儆在大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 】,电化教育研究,2 0 0 5 , 4 2 此后,由于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法与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的不同定义也层出不穷。比如将文 化视为社会行动的产物,一种与物质领域相对的理念和精神领域,以及共享的意义系统等。 约翰b 汤普森在大众传播与文化:对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贡献中把各种文化的不同定 义分成“古典的”“描述的”“符号的”和“结构的”四种基本用法。认为“古典的一定义将文化视 为理性或精神发展的一般过程,它起源于文化的“培育”之义。“描述的”定义源于泰勒对人类文 化的专门研究,它把文化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实践活动以及信仰等相关形 式。“符号的”用法与怀特和格尔兹这样的人类学家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它把文化视为一种“行动 的解释一,是由可解释的符号构成的相互交织的系统。 汤普森认为,人类学在对文化的研究中没有充分注意到文化活动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而“结 构的”文化用法恰恰在这方面弥补了人类学的不足。文化的“结构的”概念将文化看作是体现在社 会规定的背景中的符号形式,由此,文化研究就是对符号形式的有意义的构成及其社会结构的研究。 总起来看,对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文化是指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人类 精神的创造与成果,而广义的文化是指一切与人类思想和实践相关的物质、制度、心理等所有范围,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无所不在,无所不能。2 ( 二)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1 9 2 9 年伦敦教育委员会出版的一本书教师建议手册即敦促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抵制低 俗电影的专门培训,这是最早的利用电影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例证。媒介素养一词在2 0 世纪3 0 年 代首先出现在英国,英国的李维斯和汤普森合作出版文化与环境一书,提出了“文化素养”的 概念,他们认为,在媒介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文化概念已经不再适用,文化素养的涵义在日益变 化,由此“文化素养”是“媒介素养”的前身。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 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 身教育。目前,除英国外,一些大众传媒发达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挪威、芬 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有些欧美国家在有关学科中增加媒介 素养教育的内容。后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在欧美国家己比较普及和 成熟,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 由于媒介素养的研究首先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因此,国内学者早期对此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翻 译、介绍外国的研究成果,将其引入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国内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 于1 9 9 7 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 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追溯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在西方发展演变的历史。文中的“媒 介教育”即今天“媒介素养教育”。 2 0 0 0 年以来,国内若干机构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如2 0 0 0 年,共青团上 海市委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的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报告,就有上海青年人接触媒体的调查 结果;2 0 0 3 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针对西安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2 0 0 3 年1 2 月至2 0 0 4 年元月,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媒介素养研究课题小组对北京的1 0 4 5 岁 年龄段不同群体人群以群体分层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现状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媒介 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了( ( 2 0 0 0 年青少年与互联网报告、( ( 2 0 0 2 年五大城市青少 2 吴飞、王学成传媒k t , - 社会【m 】,山东人民 i :版杜2 0 0 6 年版,p 3 4 3 3 4 4 3 年与互联网调查报告等。2 0 0 3 年以后,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卜卫在中青网( 册c y c n e t c o r n ) “少 年园地”频道开设了“媒介课堂”栏目; 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等新闻专业核 心期刊先后发表了系列专题论文;由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 “2 0 0 3 年中国传播学论坛”还专设“媒体教育”专场,2 0 0 7 年1 2 月该中心又发起主办了主题为“媒 介素养与公民素养”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 介素养专业网站( 册m e d i a l i t e r a c y o r g o n ) ,包括了媒介素养研究、调查、实践、动态、资料 等栏目,以更丰富的资料、更快速的更新,提供了扎实而全面的服务: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 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2 0 0 4 年第3 期出版了媒介素养专辑;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第一个开 设了媒介素养公选课,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选修人数高达7 0 0 多名;我国第一本针对大学生进 行传媒素养教育的著作一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中国传媒大 学2 0 0 4 年首次招收了传媒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6 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张舒予教授于 2 0 0 6 年正式招收“媒介素养教育”方向的博士;2 0 0 7 年4 月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 成立。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本研究旨在将池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去,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 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策略,有效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首先,根据池州市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利用池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提出大学生媒介素 养培养的策略,设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接着,在策略的指导下,收集、开发和积累适用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于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媒 介作品资源; 然后,将资源应用于媒介素养教育中,分析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培养策略并完善资源建设。 (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行动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媒介素养及其教育以及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资 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池州学院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 行动研究法:实地考察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结合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设计相应的媒介素养培 养策略,并运用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中去。 4 第一章基于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 培养的可行性 文化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人向善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提高人类生存发展的境 界。一方面文化的传承依赖人们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也能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池州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池州地方特色文化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 育,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又能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二者相辅相成。 第一节池州拥有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一、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特色与内涵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池州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 要的滨江港口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 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 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 2 7 2 平方公里,总人口1 5 7 万。全 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设州置府 始于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 4 0 0 年的历史,池州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 城。池州历史悠久、山川秀丽,风物潇洒、地杰人灵,自然生态环境尤佳。境内百十里地内奇山、 秀水、幽洞、峻湖,比比皆是,是处皆有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构建出有独无偶的江南仙境。其间, 江水穿境、峰峦沟壑、踊泉飞瀑、奇花异木、高台殿宇、祠楼塔阁,大量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 相辉映、人间稀有。3 池州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她独特的历史文化。吴侬软语、楚地情思、中原雄风在这里融汇 流传。无数的文人墨客来池故地,驻足观光、吟诗赋文、结缘佳话。使这块神奇的土地,文渊史重、 春秋丹青。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众多 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 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她和青阳腔一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这里有入选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九华山,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博大 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 ( 一) 诗文化源远流长 池州被誉为“千载诗人地”,诗文化在池州的源远流长世所共知。真正有史记载的,池州历史 文化鼻祖当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公元4 0 5 年3 月,他陪同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到京城建业,途经 贵池梅龙镇,留下的经钱溪一诗,“我不践斯境,岁月如已积;晨夕看t h ) l i ,事事悉如昔;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表达了他面对流逝的岁月,深信自己要与 高洁的常青松柏作伴的心境,开创了池州历史上诗文化的先河。当年8 月他任彭泽县令,1 1 月就 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辞官,归隐在东流牛头山下( 今池州东至县境内) ,读书种菊。留下菊邑、 菊江和陶公祠等名胜古迹。随之而来,唐代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在池州辗转十四年,留下了 秋浦歌十七首等4 0 余篇名诗,描写了秋浦的风十人情。最令人难忘的有“炉火照天地,红星 3 池州市情综述:h t t p :w w w c h i z h o u g o v c n 5 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反映了秋浦唐代冶炼铜银的壮观场面。杜牧在池州任刺史, 吟出脍炙人口的:清明诗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使池州杏花村名扬天下。他还依李白诗境建造了翠微亭、弄水亭,使齐山的人文景观胜 似自然景观。唐宋以来,李商隐、孟浩然、罗隐、梅尧臣、范仲淹、滕子京、苏舜钦、王安石、司 马光、欧阳修、苏轼、陆游、朱熹、李清照、文天祥、王阳明、吴应箕等一批文人显达,都在池州 留下了诗文墨宝。 宋代文臣武将包拯和岳飞先后来池,与池州有不解之缘。更使池州的文化因人文辉、颇具魅力。 包拯至和二年1 2 月来池州任知府,虽只任8 个月,但其肃法公正、减赋有力、办案神明等惠民政 绩,使池州名播青史。特别是当年包拯为解城中老百姓饮水之旱,挖掘的“四眼井”和留下的清正 廉明的故事,被后人尊称“包公井”至今尚存,是池州“古城老井”文化现象的珍贵历史文物之一, 他在寄隐岩下所题“齐山”山名,高丈余,风骨道劲、铁笔如虬,使人视之肃然起敬。现被合肥市 包河公园肃孝廉祠堂所拓存。宋绍兴四年1 0 月岳飞自鄂州奉诏出师池州,屯营齐山,留下l :翠微 亭一诗:。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观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他戎马一 生、极少留诗,却在池州写下翠微亭和翠光亭两首名诗,是他驰骋疆场,浴血奋战的民族 气慨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写照,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岳飞遇害后,当朝枢密使韩世忠为纪念 他,派专人来池州齐山描下翠微亭图样,在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上建造了一模一样的翠微亭;后齐山 翠微亭被毁,齐山园林处又到杭州描回图纸,复建了翠微亭,留下了“一世忠名、两处翠微”的文 史佳话。 , 尤其使池州人引以自豪地是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 昭明文选诞生在池州。公元5 0 2 年,南朝 梁太子萧统被封邑在贵池。他酷爱池州山水,久居在秀山隐山寺,因称赞秋浦水出鱼美而贵池得名。 在池期间,他对先秦至南朝梁的诗文辞赋按体载进行辑录成集,共3 8 部类、7 0 0 余篇,史称昭 明文选,是我国文学史上“总集之祖”,后被历代文人所崇尚。文学史上曾留下“文选烂、秀才 半”的传说。为此,贵池遗存了文选楼、昭明祖庙、西庙等名胜古迹。他常去的秋浦河畔玉镜潭郎 山崖牯牛石上的垂钓之处,被誉为“昭明钓台”,1 9 8 6 年被列为“全国十大古钓台”之一,现成 为池州市万罗山风景区的重要景点。 如星灿烂的历代名人游历池州山川,吟诗作赋,流连忘返。聚天地之灵气的池州就是一首清新 隽永而又气势磅礴的诗,一首被历代名人反复吟唱的诗。5 ( 二) 池州傩是池州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池州傩,是我国最为原始的古老戏曲,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池州因此成为蜚声中外的“中 国傩戏之乡”。目前,池州傩、已被收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 晚唐以来,素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池州傩戏,开始在贵池山区的刘街、桃坡、茅坦、 清溪等地形成,经明初至清末达到鼎盛。每年正月初七至十五,以上各地的姜、杜、章、姚、刘等 大姓氏族,都要在自己的祠堂里举行隆重的傩仪祭祀活动。这种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请神敬祖 祭祀,以戏曲演出形式登场,既礼神,也娱人。池州傩戏演出一般分为傩舞、正戏、吉祥词三段进 4 谭幼f 干载诗文地、佛歌傩腔戏f e b o l 】,文化发展论坛,h t t p :w w w c c m e d u c o m b b s 5 上传庆历代诗人咏池州诗选【m l ,文化与艺术出版社,2 0 0 4 年版 6 行。在本族祠堂内搭台演出。显著特点是演员表演头戴面具,由族长或“年首”手持万民伞,以伞 舞为引导,鼓乐伴和,依序跳起傩舞,以驱灾祸、祈丰年。著名傩舞有打赤鸟、舞古老钱以 及吉祥词三星拱照、问土地等,傩舞之后接着唱正戏,有孟姜女、刘文龙、花关索 等。农历八月十五的池州傩仪活动,则起源于对昭明太子萧统的祭祀活动。贵池自建西庙后,乡村 各地都供奉着昭明神像。八月十五( 中秋) 是萧统生日。八月十二由州府最高长官率大小官吏到西 庙迎神。十五日在州府所在地举行盛大的傩仪祭祀活动。人们打着神幡、戴着面具、抬着祭品、跳 着傩舞,鼓乐喧天、穿城过府、热闹非凡。十八日送神归庙。正月傩和八月傩是池州傩的两大形式。 池州傩戏的程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乐器等,都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艺 术资料,极具考古价值。5 ( 三) 九华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 佛教在传入中国近300 年后,于东晋隆安五年传入九华山,并自唐代起开始兴盛发达,至明 清臻于隆盛,延绵至今仍兴盛发达。池州境内的九华山,原名九子山。2 5 0 万年以前就已形成,但 一直默默无闻,西汉公元前1 0 9 年,陵阳县令窦子明最早上山修行得道,唐代允许在山建观,被封 为道家三十九福地。东晋4 0 1 年,天竺僧杯渡大师来山修行,创建茅庵、传经布道,是九子山佛教 的开山祖师。唐7 1 9 年,新罗王子金乔觉,东渡来山、苦行修道7 5 年,9 9 岁圆寂、肉身不腐。众 人认为是地藏菩萨应身转世,被尊为。金地藏”。其发下的宏愿“众生渡尽、方正菩提;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被称为地藏菩萨的“大愿”,有别于五台山文殊菩萨的“大慧”、峨嵋山普贤菩萨的 “大行”和普陀山观音菩萨的“大悲”。信徒来山拜佛求签特别灵验皆源于此。特别是九子山经唐 7 4 9 年李白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和“天河挂绿水,秀山 九芙蓉”,而改为九华山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有的筑室隐居、有的设堂讲学,以文为 友、礼佛揽胜、赋诗题咏、蔚然成风。九华山终成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和文化名山。九华山佛教文 化以“安忍如大地,静虑可密藏”的博大精深、佛人合一而代代相传,香火不断。在千余年的发展 过程中,九华山佛教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地藏信仰的发展促成了九华山 佛教的繁荣;二是九华山佛教的发展推动、促进了地藏信仰的流布:三是九华山佛教文化载体数量 大、精品多,这里有数十座国家级、省级重点寺院。7 三、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 池州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悠久厚重的历史孕育出了灿烂的特色 文化。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春秋的“诗 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这种形式 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不 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所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真正含义,是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 夸人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8 。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池州的杏花村被 6 何根海、i 兆乾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m 】,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7 丁育民、华子诗i 田j 九华山【m 】,安徽文艺版社,2 0 0 2 年版 b 陈炎中国诗性文化的五人特征【j l ,理论学刊,2 0 0 0 ,6 7 称为。天下第一诗村”。历代名人陶渊明、李白、杜牧、包拯、苏轼、岳飞、司马光、王安石、朱 熹、陆游等都曾驻足寻芳,并在此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作,这些诗作是中国诗文化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池州傩戏是池州乃至中国的标志性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代表,内涵十 分丰富,至今仍保存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汇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 息,内容涉及到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及宗教、历史、民俗、美术、音乐、戏剧等多种学科、多个领 域,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 曲之一,被国内外傩学专家誉为。戏曲活化石”。当然,傩戏这个活化石强烈带有远古的印记,存 在封建迷信色彩和精神糟粕,尽管如此,它丝毫掩盖不了傩戏的光辉。从保护文化多样性角度出发, 我们一方面要求乡民们保持原汁原味的民俗习惯,同时也希望能将民俗中的某些具有生命力的元素 继承下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在挖掘、整理、加工的基础上,池州傩从田野走进都市,踏上学 术殿堂和艺术舞台,先后多次赴外国交流演出,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国际上 产生了强烈反响。9 佛教是一种多层面的文化统一体,它以特有的力量吸引着广大的群众,通过特有的教义和教仪 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内至内在精神世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外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九华山佛 教文化是一种在主导价值观导化下的消溶、兼融、创新文化。导化、消溶、兼融、创新构成了其内 在成长、发展的动力机制。佛教传入中国到禅宗的盛行,从佛教入九华到“莲花佛国”的兴盛的事 实,充分显现了佛文化在异地、异质文化中“适者生存”的生存、发展动因。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文 化建设尤其有着十分重大的启示作用。九华山佛教文化是一种有约束的,可协调的生态文化。蕴含 的节制不合理的需求,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今天无疑仍有价值。实际上这种文化 导致了对寺庙处动植物的保护、而环境的保护又吸引人们观光游览,扩大寺庙的影响,这样,在不 经意间形成了佛教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又是一种开放性文化,九华山佛 教文化本身就是中印、中韩文化交流的产物,是释道儒融合的产物。也是佛教内部相互交流的结晶, 这种开放性对于文化发展的价值在今天已为妇孺皆知的常识。九华山佛教文佛诚信,践行( 愿) 与 修证合一的悲情文化。撇开其宗教悲情,地藏精神就是彻底地,无私地服务众生的精神,并且哪里 最困苦哪里最需要帮耽便出现在哪里,其表现就是累劫中所表现出的”孝道。和舍已救人的精神。 金地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对佛陀教示的义理的献身诚信 与修证精神赢得各阶层,尤其是就下层群众的供奉与膜拜,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道德传统的形成。 对理想、对真理诚信与求证乃至舍身践行对人类的进步,对社会文化建设都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开展基于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条件成熟 一、池州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良好资源 这些池州地方特色文化可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资源。通过向学生介绍池州地 方特色文化,让学生学习收集各种媒介上的关于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来培养学生的媒介使用能 力: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记录池州地方特色文化,让学生比较各种媒介上关于池州地方特色文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池州傩戏保护的重要意义:h t t p :b l o g s i n a 0 3 m c n s b l o g4 7 1 f d c 2 0 0 1 0 0 0 b q 2 h t m l 8 化的信息,并与实地考察记录的进行比照,来培养学生的媒介解读能力;通过让学生制作关于池州 地方特色文化的媒介作品,并通过各种媒介途径发布这些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媒介表现能力。在提 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又积累了许多以地方文化作为表现对象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资源。将地方 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中去,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是非 常有意义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很少。 二、具有较好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条件 作为池州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的池州学院就座落在池州市境内,有的池州地方特色文化是我 们的大学生平时经常能接触到的,把这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来可以提 高学生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积极性,可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针对性。笔者所在的部门是池州 学院教育电视台、电教中心和信息传媒系三合一单位,拥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便利条件。有 多个可以进行各种媒介作品制作的实验室有可以进行媒介作品展示的开路、闭路电视台以及校园 网,有一批可以为学生进行媒介作品制作提供指导的老师。 三、在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中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池州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池州 市政府非常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可以让池州学院的大学生参与到池州地方特色文化资 源的开发中来,让他们参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并学习采用各种媒体形式来记录、存储与传 播这些文化。这样做,既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池州学院先后 成立了以研究池州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的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杏花村文化 研究中心、皖南诗学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这为基于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提供 了支撑。 9 第二章池州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本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池州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池 州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结论,为基于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提供 资料。 第一节调查目的及范围 一、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池州学院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有关媒介素养的需求分析, 根据需求并结合池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及相关的理论支撑,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并应用于实践 中。访谈调查主要针对选修媒介素养公选课的同学,进行访谈调查是为了更深入、更真实地了 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为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 二、调查范围 2 0 0 7 年2 月作者对池州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媒介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 括选修媒介素养公选课的8 7 名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 0 0 份,回收有效问卷1 8 9 份,有效问 卷同收率为9 4 5 。 3 月初,在上公选课之前。作者在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媒介素养公选课课学生名单中选择 了不同专业共2 0 名学生,对其进行了访谈。 第二节调查内容 一、问卷调查内容 该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媒介接触情况与使用能力、媒介解读与判别能力、媒介表现能力、 对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情况。 ( 一) 媒介接触情况与使用能力:了解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情况,客观描述大学生通过大众媒介 接触信息的行为及特点,有利于我们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媒介接触情况与使用能 力部分主要包括接触的媒介种类、媒介接触的动机、平均接触时间、对不同媒介的喜好程度以及使 用网络情况等。 ( 二) 媒介解读与判别能力:对媒介的解读与判别是对媒介信息、媒介行为的一种生产性、创 造性的意义生成过程,是在了解媒介知识,掌握媒介运行规律及其传播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 识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建构不断更新的过程,是“透过符号的表达感悟生命意义 的过程”( 狄尔泰) 。对媒介的解读与判别能力部分主要包括对自己选择媒介能力的判断、对媒介信 息的认识、对盗版产品的态度等。媒介技术学习的情况、对媒介运行规律的认识等,并对当下热门 新闻话题的解读情况进行调查。 ( 三) 媒介表现能力:媒介表现能力就是利用媒介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这部分主要包括使用 博客情况、参与媒介内容制作情况等。 ( 四) 对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情况:主要包括对池州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情况以及从何种 1 0 媒介了解到的。 二、访谈内容 这次访谈共有6 道题目,这里列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回答内容。 1 、你听说过“媒介素养”这一名词吗? 你是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 答1 :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 数学、化学等专业学生) 答2 :听说过,具体是什么意思就不知道了( 中文专业学生) 答3 :知道,是一种文化素养吧,就是和信息素养、网络素养差不多吧( 计算机专业学生) 答4 :知道,就是指运用各种媒介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 2 、你相信电视报道的新闻吗? 为什么? 答1 :相信,眼见为实吗( 大多数学生) 答2 :不完全相信,因为可以通过后期制作杜撰新闻( 新闻采编、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 3 、你一周上网的时间是多少,上网一般都做什么,上网影响你学习吗? 答l :很少上,有时候在网上聊聊天,对学习没有什么影响( 极少数学生) 答2 :平均一周要上6 - 7 个小时,有时候天天都上,上网主要是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电视 上网对学习还是有影响的,有时候歇一天不上网就难受,弄得自己学习都没有心思( 大部分学生) 答3 :一周要上2 - 3 个小时,主要是聊天、看新闻、查资料、看看电视电影,对学习有时候还 是有帮助的( 少数学生) 4 、你经常使用互联网来帮助自己学习吗? 你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效率如何? 答l :是的效率一般,经常在网上搜索的时候搜出一大串信息,但没几条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 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专业学生) 答2 :有时候是的但效率很低,经常找不到想要的东西,有时候找到了,卸保存不了( 数 学、物理等专业及大多数文科学生) 答3 :不怎么使用,一般在图书馆找书刊( 极少数学生) 5 、你知道池州都有哪些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吗? 答i - 有佛教文化,就是九华山的佛教( 数学、物理等专业学生) 答2 - 有不少,像诗歌文化、佛教文化、傩文化、青阳腔、目连戏等等( 历史、中文等专业 学生) 答3 :不知道。( 个别学生) 6 、你会使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吗? 你有兴趣利用它们来制作有关地方文化的作品吗? 答l :不会使用,想学习它们的使用方法。( 历史、中文等专业学生) 答2 :用过数码相机,摄像机没使用过,想学习它们的使用技巧并用来制作一些作品( 数学、 化学等专业学生) 答3 :学过摄像机及数码相机的使用,希望有机会利用它们来制作地方文化作品。 新闻采编、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 第三节数据分析 一、媒介接触情况和使用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有9 8 的人会上网,有8 5 的人平时接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