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竹林七贤”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竹林七贤”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竹林七贤”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竹林七贤”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竹林七贤”若干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作者签名: 2 翌垂墨 日期: 丝! 坚:兰17 摘要 陈寅恪先生提出 厂一系列有关“竹林七贤”的新说,根据竹林七贤论中 记载的庾亮的一番话,认为王戎与嵇、阮共饮于黄公酒垆的事情子虚乌有;王戎 不曾参与“竹林之游”;“竹林”并无其处。而根据世说新语中谢安的话,陈 先生认为袁宏名士传的内容都是从谢安处听来的,是谢安的“狡狯”之言。 但是,通过考察东晋时期的政治背景,由庾、王矛盾入手,我认为陈寅恪先生的 说法并不能令人信从。我认为庾亮否定王戎与嵇、阮共饮于黄公酒垆之事,乃是 源于其与王导的政治矛盾。通过考证,我认为王戎与嵇、阮共饮于黄公酒垆之事 应该属实,王戎曾参与“竹林之游”也是确凿无疑的:根据史籍的诸多记载以及 诸人的实地考查,“竹林”应该是实有的。对于“竹林七贤”的品目来自于谢安 的说法,通过考辨,我认为谢安并非是这一品目的创造者。至于陈寅恪先生认为 “竹林七贤”的品目出于佛典,源于西晋术期盛行的“格义”之风的观点,前人 多有争论,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对此,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看 法,支持“竹林七贤”品目并非源于“格义”之风的观点。 关键词:陈寅恪王戎世说新语“竹林七贤”“竹林”“格义” a b s t r a c t p r o f e s s o rc h e n y i n g q u ep r e s e n t e df ls e r i e so fn e wv i e w p o i n t so nz h u l i n q l x i a n f s e v e n s a g e s i nt h eb m n b o o g r o v e ) a c c o r d i n g t o y u l i a n g s w o r d s i n z h u l i n q i x i a n l u n ( t h ed i s c u s s e so ns e v e ns a g e si nt h eb a m b o og r o v e1 ,p r o f e s s o r c h e nt h o u g h tt h ef a c tt h a tw a n g r o n g j i k a n ga n dr u a n j ih a dd r u n ki nh u a n g g o n g g r o g g e r yw a su n t r u e ;w a n g r o n gh a d n o tt a k e n p a r ti nz h u l i n z h i y o u ( t h es t r o l li nt h e b a m b o og r o v e ) ;t h ez h u l i nrt h eb a n a b o og r o v e lw e r en o te x i s t e n t a c c o r d i n gt o x l e a n sw o r d si ns h i s h u o x i n y urn e wa n e c d o t e so fs o c i a lt a l k ) p r o f e s s o rc h e n t h o u g h tt h ec o n t e n to fy u a n h o n g ? sm i n g s h i z h u a n ( b i o g r a p h i e so fp e r s o n a g e s ) w a sr e s o u r c e db vx i e a na n dt h o s ew e r ex i e a n sj o k i n gw o r d s b u t b ys e e i n ga b o u t t h ep o l i t i c a lc i r c u m s t a n t e si nt h e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a n d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c o n f l i c t s b e t w e e nw a n g d a oa n dy u l i a n g it h i n kt h a tp r o f e s s o rc h e n sn e w p o i n t sw e r en o t r i g h t i t h i n kt h ef a c tt h a t w a n g r o n g ,j i k a n ga n dr u a n j id r a n k i n h u a n g g o n g g r o g g e r yh a dr e a l l yh a p p e n e d ;w a n g r o n gh a dt a k e np a r t i n z h u l i n z h i y o u ;t h e b a m b o og r o v ew a sr e a l l ye x i s t e n t b yr e s e a r c h i n g it h i n kt h a tt h en a m eo fs e v e n s a g e si nt h eb a m b o og r o v ew a sn o tc r e a t e db yx i e a n p r o f e s s o rc h e n sv i e w p o i n t t h a tt h em e a n i n go fb a m b o og r o v ew a sr o o t e di nb u d d h i s ma n d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 e t h o so f k o y it h a tp r e v a i l e di nt h el a t e rp e r i o do f w e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w a sd i s p u t e d b yr e s e a r c h e r s s o m eo f t h e md i dn o ta g r e ew i t hh i f r lt h e y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m e a n i n g o fb a m b o og r o v ew a sn o t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e t h o so f k o y i s o io f f e rs o m en e wp r o o f s t os u p p o r tt h e i ro p i n i o n s k e yw o r d s :c h e n y i n g q u ew a n g r o n g s h i s h u o x i n y u s e v e n s a g e s i nt h e b a m b o o sg r o v et h eb a m b o og r o v e k o y i 再l j口 魏晋之际形成的竹林七贤”名十群体由1 :其迎台了新兴的老庄玄学思潮,因此成为 魏晋之际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名士群体。“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在文学 史上都。i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后世对“竹林七贤”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嵇、阮两人。有关两人 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从二十世纪至今,粗略估算就有四百余篇。1 而针对“竹林七贤”中其他 数贤的研究则较为稀少,仅有二十余篇。从整体i 二研究“竹林七贤”的专著最早要算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台湾何启民的竹林七贤研究,但至今仍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而论文则相 对多些,约有五十余篇。 在“竹林七贤”研究中,一些有关“竹林七贤”的关键问题,如“竹林七贤”之有无、 其名称由来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研究者的热点话题。 这些热点话题人多围绕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有关“竹林七贤”的一系列新见。在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陈先生根据庾亮的言论认为“王戎与嵇康、阮籍饮于黄公酒垆, 共作竹林之游,都是东晋蚶事者捏造出来的。竹林井无其处”。又根据谢安的一番话认为, “所谓正始、竹林、p 朝名士,邯袁宏著之予陪的,是从谢安处昕来的。”2 陈寅恪先生否定 r “竹林”的存在、王戎与嵇康、阮籍共饮于黄公酒炉的茯事以及于戎曾参与“竹林之游” 之事,暗示着对“竹林七贤”名士群体存在的怀疑。周风章则直接否定“竹林七贤”的存在 认为“恐今所能见到的魏末材料,被后肚盛传之竹林七贤文人集团及他们的竹林之 游事迹,恐属子虚乌有。”。他所依据的也j j 三是陈寅恪提出的两个“证据”,即世说新语伤 逝“1 :清渖为尚书令”条和1 廿说新语- 文学“囊彦伯作名士传成”条。而范子烨赞 同其观点,认为,竹林七贤这一。名目并非客观存在,而是厉人意念虚构的,一扬。 如果说“竹林七贤”不娃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入集团那应该投有问题,但是否定这样 一个名士群体和“竹林之游”的存在,则显得与请多历史记载柢牾。3 与“竹林七贤”得名 直接相关的史料非常有限,焦点集中在上面提及的世说新语的两条记载上。而这两条记 载,研究青往往可以从语气、情态等多种角度进行不同的推测。这就导致了“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混乱局面。但是,研究者往往忽视了东晋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背景, 忽略了琅琊王氏与庾氏之间存在的矛盾。o 我认为揭示当时琅琊王氏和庾氏的矛盾,探寻庾 亮此话的政治背景,乃是理解庾先此番言论用意的关键所在。同时我也对众人未曾留意的王 戎晚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展开了研究,力求深刻,解其晚年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更好地理解 f :戎重经黄公酒垆所发的议论的含义。经过考辨,我认为庾亮对于王戎与嵇、阮共饮事迹的 否定乃是出于其与琅琊王氏的矛盾,所以他的话不可尽信。而通过对王戎早年经历以及其晚 年喜好出游的习惯以及内心隐秘的矛盾与痛苦的揭示,我认为王戎曾与嵇、阮共饮黄公酒垆 的事情完全可信。 对丁“竹林七贤”名称的由来,陈寅恪先生认为,“话晋末年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 1 限于能力,只调查了大陆和部分台湾著作和论文,来调查欧美著作和论文情况。 一向绳桶际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台肥黄山书杜,】9 8 7 ,p 4 9 。 3 周风章也谈“竹林七贤”,宝鸡师院学搬 哲社科版) 。1 9 9 2 年第1 期p 8 3 。 4 范子烨论异型文化之台成品:“竹林七贤”的意箍与背景学习与探索,1 9 9 7 年第2 期p 1 1 4 。 5 如孙横魏氏春秋、晋阳秋、壶宏竹林名士传、戴逵竹林七贤论等。 。这一点王晓毅竹林七贤考已经考虑到,认为“庾亮极力否认王戎重游竹林之事,意在抵制其政敌琅 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影响,是领川庾氏与琅琊手氏的江州之争所致”。但是他没有展外具体论述。( 参见 王晓毅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 0 0 1 年第5 期,p 9 9 。) 关于“庾王江州之争4 ,参见田余庆东晋门 问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 2 t 格义,风气盛行,东晋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 贤,。i 自陈先生提出“竹林七贤”名称中“竹林”一词源于佛教“格义”之风以来,学术 抖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主要有“外来说”和“本土说”两种观点。 其中陈寅恪、周凤章2 、范子烨3 等持“外来说”。周风章除了为陈寅恪之说辩护外,还 对陈说加以补充,并在此基础上重申了其“竹林七贤”品目出自谢安的观点。4 这观点也 为范子烨所继承。而沈玉成5 、王晓毅6 、滕福海7 、韩格平8 等则持“本士说”,认为“竹林t 贤”的得名与佛教没有直接关系。 对于周风章、范子烨“竹林七贤”品目源出谢安的观点,我着重分析谢安与袁宏的关系, 认为谢安此番话应该是一种戏语。考察袁宏的生平,根据其著述一贯认真负责的态度,我认 为他不可能照搬谢安的话。在王晓毅、沈玉成两位先生文章的启发下,我还考证出孙盛魏 氏春秋应该早于袁宏竹林名士传,这可以证明“竹林七贤”的名目并非出于谢安。9 同 时,我还注意到谢安与琅琊王氏也具有深刻的矛盾。通过对世说新语中庾爱之与谢安有 关语林的一番争论的分析,我认为谢安不可能创造“竹林七贤”这一品目来褒扬琅琊王 氏前贤王戎。此外,我还注意到诸谢之前“竹林七贤”的品目就已经广泛流传了因此“竹 林七贤”的品目也不可能是由谢安宅4 造的。 对于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竹林七贤”的品目源于西晋末期佛教徒所倡导的“格义”之风 的说法,我着重考察了“竹林七贤”品目出现的时闻。通过对史籍资料蛉考察,我认为“竹 林七贤”的品目在“七贤”生前就已经有了。东汉末期以来盛行的名士标榜风气以及东汉末 期至两晋,众多名士群体得名均在他们生前的规律( 比如“七贤”之前的“三君”、“八厨”、 “八及”“八俊”等以及“建安七子”,还有七贤之后的“四友”、“八达”、“二十四友”等锊) , 也为我的判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比较“竹林七贤”品目出现和“格义”之风兴盛的时 问,我认为“竹林七贤”的品目与西晋末期才开始兴盛的“格义”之风没有关系。我认为孙 绰将“七僧”与“七贤”相提并论,并非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运用了“格义”的方法,而是 采用了当时士人习用的人物比较的品评方法,目的是借助当时“竹林七贤”巨大的声望来抬 商“七僧”的地位。 本论文针对陈寅恪先生有关“竹林七贤”的一系列新说,以及周风章、范子烨“竹林 七贤”品目出于谢安的观点,吸收了沈玉成、王晓毅、滕福海、韩格平等诸位先生有益的启 发,通过对魏晋时期历史、政治背景的考察,以及对世说新语中相关记载的考辨,认为 陈先生以及周、范的观点不能令人信从。如果本论文能够在有关“竹林七贤”的问题上有所 推进,那也都是在豁贤的基础上取得的。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台肥黄山书杜,1 9 8 7 p 4 8 。 一参见周风章t 竹林七贤称名考辨,( 宝鸡师院学报( 哲社版) 1 9 9 0 年第3 期p 7 0 7 5 。周最章竹林 七贤称名始于米晋谢安说,学术研究,1 9 9 1 年第6 期,p 1 0 2 1 0 7 。周风章( 也谈“竹林七贤,宝 鸡师院学报( 哲社科版) ,1 9 9 2 年第1 期,p 8 1 8 5 。 范子烨则综合陈、周两人的观点,“竹林七贤其实际的创造者是在东晋时代深具影响力的名士谢 安。就内蕴而言,它是天竺佛家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基因台成的。”( 参见花子烨论异型文化之合 成晶:“竹林七贤”的意蕴与背景,学习与探索( 哈尔滨) ,1 9 9 7 年第2 期,p 1 1 4 。) 4 周风章也谈“竹林七贤,( 宝鸡师院学报( 哲社科版) 1 9 9 2 年第1 期,p 8 1 8 5 。 二沈玉成“竹林七贤”与“二十四友”辽宁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0 年第6 期p 4 0 4 4 。 6 王晓毅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 0 0 1 年第5 期p 9 0 9 9 。 4 膝福海竹林七贤”称名依托佛书说质疑,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科版) ,2 0 0 2 年第2 期,p 2 0 2 3 。 怒窭瑟冀嚣 扎一一一 q 尔“比l | | 垂紧鳓 一一一一一 , 器繁 | |;!圹糕献 懈室萏臻儿脾 融征可 “ 竹林七贤 若干问题研究 陈寅恪先生在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提出了一些有关“竹林七贤”的新说, 为便于说明,将陈先生原文引用如卜: 世说新语- 伤逝类“王涪冲为尚书令”条云: 王潜渖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 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天。阢公亡以来,使为时所羁绁。今日祝此 虽近,邈若山河 刘注引竹林七贤论日:“俗传若此颍川庾爰之尝以问其伯文康,文康云:中朝所 不闻,江左怨有此论,皆好事者为之也。一 据此可知王戎与嵇康、阮籍饮于黄公酒垆,共作“竹林之游”,都是东晋好事者捏造出 来的“竹林”并无其处。 世说新语- 文学类“袁彦伯作名士传成”条又云: 袁彦伯作名士传戍,见谢会,公笑日: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 遂以著书。 据此又可知所谓正始、竹林、中朝名士,即袁宏著之于书的,是从谢安处听来,而谢安 自己却说他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初不料袁宏著之于书。1 陈先生的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 、王戎与嵇、阮共饮于黄公酒垆的事情子虚乌有。 2 、王戎不曾参与“竹林之游”。 3 、“竹林”并无其处。 4 、袁宏名士传的内容都是从谢安处昕来的,是谢安的“狡狯”之言。此处隐含着 陈先生的判断,即“竹林七贤”的名称出于谢安,暗示了陈先生对“竹林七贤”名七群体是 否真实存在的某种怀疑。 在对“竹林七贤”进行深入研究过程中我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第一章:王戎与嵇、阮共饮于黄公酒垆之事是否属实? 我认为王戎的确曾与嵇、阮共饮于黄公洒垆。 第一节:庾亮否定王戎与嵇、阮饮于黄公酒垆之语乃是源于其与琅琊 王氏的矛盾,意在贬低琅琊王氏声望,因此并不足信。 庾、王之间存在由来己久的矛盾。 庾亮之妹嫁给了晋明帝,他作为外戚在元帝和明帝两朝都掌握重权,是明帝信赖的用来 与王氏家族相抗衡的人物。虽然庾亮和王导在排斥司马氏宗族诸王和流民统帅,维护门 埘士 族的政治特权上立场相同,也曾共同行动。但是庾、王之间,却一商存在由激烈的政治权力 争夺而引发的矛盾。庾亮因为引发流民统帅苏峻和祖约的反叛,而退出朝廷,以持节、都督 成“竹林七贤”与“二十四友”,辽宁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0 年第6 期,p 4 1 。) 1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杜,1 9 9 7 ,p 4 9 5 0 。 4 扬州之宣城江西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的身份出镇芜湖。被迫离 开建康后,庾亮和王导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和白热化。庾亮出镇芜湖,但仍然遥控朝廷政 权,牵制以侍中、司徒之职在朝中辅政的王导。成和九年( 公元3 3 4 年) ,陶侃病死,庾亮 升任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粱、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州刺史,迁镇武昌, 总上游强兵,对王导形成威胁。王导则以堂侄王允之为宣城内史。监扬州、江西四郡诸军事, 出镇于湖( 今安徽芜湖市西北) 。次年,王导将亲信武将部署在建康附近的长江沿线,并命 王允之改镇芜湖。名义上是阻止石勒来犯,实际上是防庾亮东下。成康五年( 3 3 9 年) ,庾 亮宣称北伐,命其弟辅国将军庾怿任豫州刺史,镇守芜湖,赶走王允之。 对于庾、王之间的矛盾,晋书记载,“于时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镇于外。南蛮校尉陶 称问说亮当举兵内向,或劝导密为之防。导日:吾与元规( 即庾亮) 休戚是同,悠悠之谈, 宜绝智者之口。则如君占,元规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惧哉l 又与称书,以为庾公帝 之元舅,宜善事之。”2 王导表面上装出一剐与庾亮休戚与共,对其恭敬信任的样子,其实内 心对庾亮极为不满,“时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 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日:元规尘污人。3 而庾亮则有举兵扫除王导 的打算。他曾写信给镇守京口的郗鉴,指责王导任用小人,在成帝司马衍成年后仍不归政, “挟震主之威以i 临制百官百官莫之敢忤”,认为“是而可忍,孰不可忍”,邀请他共同举兵 扫除“大奸”,只是由于郗鉴竭力阻止而作罢。4 可见庾、王之间的矛盾曾经激烈到一触即发, 几乎举兵相向的程度。这样尖锐深刻的矛盾显然有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庾、王之间彼此怨恨 由来以久可以想见。5 庾亮与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存在极深的矛盾。而王戎正是琅琊王氏过江之后极力宜扬, 大为推崇的家族前贤。庾亮极力否定王戎与嵇、阮共饮黄公酒垆,参与“竹林之游”之事, 就是因为他与王导存在深刻的政治矛盾,试图通过否定王导经常鼓吹的家族前贤的盛事来贬 低琅琊王氏家族的声望。o 为增强此说的说服力,我对庾爰之与庾亮此番对话的时间作了考证。 庾爱之的生卒年史籍失载,何法盛中兴书只记述,“爰之有父翼风,桓温徙于豫章。 年= 三卜六而卒”。7 但是,稍加考证还是可以了解。世说新语记载庾翼死时,上表请求以 其子庾爱之代荆州刺史,企图继续控制朝政,但是朝廷不听,任用桓温以抑制庾氏势力,“小 庾( 即庾翼) 临终,自表以予园客( 即庾爰之) 为代。朝廷虑其不从命,未知所遣,乃共议 用桓温”。8 据晋书记载,庾翼“永和元年卒,时年四十一”。9 永和元年,即公元3 4 5 年。 胰爱之为庾翼的次子,根据古人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的惯例,可以推断庾翼死时( 3 4 5 年) , 庾爱之的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也与朝廷讨论荆州刺史人选时,何充说如果让庚爰之担任荆 以i 二参见何德章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百卷本中国全史第七卷) 北京人民出版杜,1 9 9 4 ,p 1 1 9 1 2 2 。以及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 2 见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六五列传第三五王导传。此事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第1 5 条也有记载:“有往来者云:庾公有东下意。或谓王公:可潜稍严,以各不虞。王公日:t 我与元规 虽俱王臣,奉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在,何所稍严。 见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六五列传第三五王导传。 4 见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七三列传第四三庾亮传。 3 参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中庾氏之兴与庚、王江州之争一章,其中有对庾、王矛盾的极其精辟 的见解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p 1 0 5 1 3 8 。 6 这一点,王晓毅竹林七贤考有所提及,认为“庚亮极力否认王戎重游竹林之事意在抵制其政敌琅琊 - y - l 乇家族的政治影响,是颍川庾氏与琅琊王氏的江州之争所致”。( 参见王晓毅竹林七贤考,历史 研究,2 0 0 1 年第5 期,p 9 9 。) 但王晓毅没有具体展开论述。 7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第七第1 9 条刘孝标注引何法盛中兴书。 8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第七第1 9 条。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七三列传第四三庾亮附庚翼传。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七三列传第四三庾亮附庚翼佑;“( 庾翼) 疾笃,表第二子爰之行辅圉将 军、荆州刺史。” 州刺史则是“白面年少猥当此任”的言论相吻合。1 庚亮卒于成康六年,即公元3 4 0 年,当 时庾爱之十五岁左右。往前稍推一二年,此时庾爱之的年龄十三、四岁左右,初了人事,少 年好奇,企慕古人,听闻社会风传,向庾亮打听一些江左f 日事,完全有可能。因此庾爰之向 庾亮打听王戎与嵇、阮共饮之事,估计就发生在3 4 0 年前不久。如果太前则庾爰之年龄过 小,与情理不合。 庾、王交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概从晋成帝成和四年( 公元3 2 9 年) 苏峻、祖约之乱 平息以后,庾亮引咎出都时期就开始了。2 庾、王矛盾达到高潮的标志则是庾亮写信给郗鉴, 策划谋废王导。 而据翻余庆先生考证,认为“庾亮所谋废黜王导之事,当在成康四年五月王导为太傅至 戚康五年七月王导死前”。3 咸康四年至五年即公元3 3 8 3 3 9 年。这个时间段正好与我考 证出二庾对话发生的时问应在3 4 0 年前不久不谋而台。此时庾亮与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的矛 盾达到顶峰庾亮正在为谋废王导而积极准备。4 因此当庾亮面对侄子的提问时,出于对琅 琊王氏的忿恨和积怨不顾事实,散布“中朝所不闻江左忽有此论,皆好事者为之也”的 言论来攻击琅琊王氏,当在情理之中。 庾亮对王戎与嵇、阮共饮黄公酒垆之事加以否定,除了发泄其对琅琊王氏的忿恨和积怨 外,还有企图削弱政治对手家族声望,从而达到无形中打击对手政治地位的目的。 东晋时各大士族都热衷于宣扬家族盛事,鼓吹自己或家族成员名士风流事迹或参与文学 创作之事。如王导就喜欢夸耀自己曾与江北前贤清谈的事迹唯恐天下人不知,甚至有人嫌 他罗嗦而提意见了,“王丞相过江,自说昔在洛水边。数与裴成公、阮千里诸贤共谈道。羊 曼日:人久以此许卿,何须复尔? 王日:亦不言我须此,但欲尔时不可得耳! ”。他还 以曾以此骄人,“王丞相轻蔡公,日:我与安期、千里共游洛水边,何处闻有蔡充儿? ”“ 从王导一再向他人夸耀与中朝名士交往事迹的举动,可以觉察他热衷博取时誉的心态。这种 夸耀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意义重大,可以提高家族声望,进而影响到家族的政治地位。反观 庾亮对于亲族也是大加畋捧如世说新语记载,“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 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部下纸为之贵。”对 于这些士族高门来说,家族成员参与名士清谈或进行文学创作都可算是盛事,大力宣扬可以 提高家族名望。进而可以博取更多的政治地位。家族名望的提高,对于所有成员都有益,所 以家族成员都不遗余力加以吹捧。这也不难理解为何魏晋六朝时高门士族热衷于撰写各种 别传、家传,大肆宣扬家族成员的各种佳话佚事。 面针对政治对手的这种宣扬进行针锋相对的否定就成为打击对手政治声望韵一种有效 手段。庾亮散布“中朝所不闻,江左忽有此论,皆好事者为之也”的言论来否定王戎与嵇、 阮共饮于黄公酒垆之事就是直接针对王氏家族的可以削弱政治对手的声望。 王戎与嵇、阮共饮于黄公酒垆的佳话可能就是通过琅琊王氏家族( 极可能就是王导) 大 力宦扬,从而得以在东晋前期广泛流传的。8 琅琊王氏宣扬此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取家族声 1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七七列传第四七何充传:“充日:不然。荆楚国之西门,户l 百万。北带 强胡西邻劲蜀,经略险阻t 周旋万里。得贤则中原可定,势弱则社稷同忧,所谓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 吴亡者,岂可以白面年少猥当此任哉! 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 2 参见田余庆东晋门婀政治中“关于庾亮出都以后的政治形势”以及“庚王江州之母”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 9 8 9 ,p 1 1 3 1 2 9 3 田余庆东晋门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j 9 8 9 ,p 7 0 。 4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掐中“关于庾亮起兵之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8 9 ,p 7 0 7 3 。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企幕第十六第2 条。 。 南朝来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第二十六第6 条。 7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四第7 9 条。 5 关于这一点r 王晓毅先生曾提及,“以王导为代表的晋琅璎王氏家族,选择了王戎为家族先贤。都么, 是谁如此好事昵? 毫无疑问,只能是这个传闻的受益者,即东晋第一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家族”。( 参见王 晓毅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 0 0 1 年第5 期p 9 8 ) 但王晓毅没有就此展开具体论述。 6 誉。 理由之- ,王戎作为琅琊王氏的前贤,琅琊王氏对他极为看重。 王导对王戎极为推崇,他劝侄子王允之节哀出来做官时,就举家族前贤王祥、王戎的例 予来说服他,“从伯导与其书日:太保( 即王祥) ,安丰候( 即王戎) 以孝闻天下,不得辞 司隶:和长舆海内名士,不免作中书令。吾群从死亡略尽。子弟零落,遇汝如亲,如其不尔, 吾复何言! ”1 他也时常将他所欣赏的人与王戎相提并论,如世说新语记载,“王长史( 即 二e 漾) 、谢仁祖( 谢尚) 同为王公( 即王导) 掾。长史云:谢掾能作异舞。谢便起舞,神 意甚暇。王公熟视,谓客日:使人思安丰( 即王戎) 。”2 “竹林七贤”在生前就已经名满天下,东晋时名气越发巨大。孙盛晋阳秋说“竹林 七贤”,“于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3 嵇、阮作为“七贤”中的领袖人物,王戎能与 他们一起畅饮清谈,对于琅邪王氏家族来说是值得大力宣扬的盛事。所以王导死后,王导之 孙王坷继续对王戎与嵇、阮共饮黄公酒垆的盛事进行宣扬,还撰写了歌颂此事的经王公酒 垆下赋。4 理由二,前已述王导一贯具有夸耀的习惯,他当然不会放弃这么好的吹嘘资本。 王导一贯喜欢夸耀王氏家族的声望,他曾与诸葛恢激烈争论两族声望之高下。世说新 语记载,“诸葛令( 即诸葛恢) 、王丞相( 即王导) 共争姓族先后,王日:。何不言葛、土, 而云王、葛? 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 5 在这种争论家族声望的清 谈中,双方家族中的前贤盛事肯定都要摆出来一比高f 。家族前贤王戎与嵇、阮共饮的佳话, 王导岂能遗漏? 更何况前已述东晋时士族都有弩耀家族先贤参与清谈或文学创作盛事的风 气,惯于炫耀的王导何能免俗? 理由三,王戎与嵇、阮共饮黄公酒垆的佳话,王导在参与王氏家族成员清谈、宴集时, 完全有可能知悉。 王导出生于公元2 7 6 年,此时王戎才4 3 岁( 王戎生于公元2 3 4 年6 ) 。王戎路经黄公酒 垆,回忆其与嵇、阮共饮之事发生在王戎为尚书令时。而王戎始为尚书令,事在公元3 0 1 年,7 当n 寸王导已经2 6 岁。因此王导作为王戎的同族后辈,从年龄上来看,有可能了解此事 本末,甚至可能将此事记录下来,阻便作家传或者作为日后清谈和夸耀的谈资。此外, 史籍资料证明王导曾参与包括王戎在内的王氏家族的盛会。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琅琊王氏 请人常常齐聚一起清谈闲聊,其中就有王戎与王导,“有人诣王太尉( 即王衍) ,遇安丰( 即 王戎) 、大将军( 即王敦) 、丞相( 即王导) 在坐;往别屋见季胤( 即王诩) 、平子( 即王澄) 。 还,语人日: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其中大将军、趣相等称呼当是后人的追述, 戎生前王敦、王导还未作大将军和丞相。 从晋书王戎传来看,王戎晚年也喜欢与家族成员闲聊,并以此为乐,“时召亲宾, 1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六列传第四六王允之传。 ?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第3 2 条。 3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第1 条刘孝标注引孙盛晋阳秋。 4 南朝宋 刘义庆( t e 说新语文学第四第9 0 条:“裴郎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 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经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参见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轻 诋第二十六第“条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晋隆和中,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 可称者,谓之语林。时人多好其事,文遂流行。后说太傅事不实,而有人於谢坐叙其黄公酒垆,司徒王 殉为之赋,谢公加以与王不平,乃云:君遴复作裴郎学。自是众成鄙其事矣。”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第1 2 条。 “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三列传第一三王戎传:“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永兴二年, 即公元3 0 5 年,据此推算,王戎生于魏青龙二年,即公元2 3 4 年。 王戎为尚书令的时问,据晋书记载“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 见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 三列传第一三王戎传。) 而晋惠帝重回帝位是在永宁元年,即公元3 0 1 年。( 参见 唐 房玄龄等晋书 卷四帝纪第四孝惠帝。) 8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第1 5 条。 弧姓永目”。- 而下面所附的王衍传还记载“( 千衍) 尝冈宴集为族人所怒,举橡掷 其而。衍初无言,引王导共载而去。”。可见当时琅琊王氏经常举行族人清谈、宴饮的盛会, 而王戎、王导必然参与其中。因此王导完全有可能直接从千戎处,或从王氏家族成员口中得 知此事的详细内幂。 理由四,王戎与嵇、阮共饮黄公酒垆佳话兴起与盛传的时间正是王导当权的时期。 前已考证。庾爰之与其伯庾亮谈论此事的时间背景在公元3 4 0 年前不久。而在世说新 语此条之下刘孝标注引戴逵竹林七贤论,前丽还有一句“俗传若此”。这说明在二庾 谈论之事之前,即公元3 4 0 年前,社会上就已经r 泛流传王戎与嵇、阮共饮,参与“竹林之 游”的佳话,所以庾爰之得以听闻此事,年少好奇,向庾亮打听。王戎始为尚书令在公元 3 0 1 年,因此王戎与嵇、阮共饮的佳话肯定在3 0 1 3 4 0 年之间才开始产生并广泛流传。而 司马睿受命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与王导共同渡江至建邺,事在公元3 0 7 年。此 后王导、王敦等诸王共同拥戴司马睿,“同心翼戴,以隆中兴”,被时人称为,“王与马,共 天f ”。永晋成立以后,王导一直总揽大权,一直到死去为l e ( 公元3 3 9 年) 。王导当权的 3 0 7 3 3 9 年正与前面分析的此佳话产生并盛传的时期3 0 1 3 4 0 年大致吻台。王戎与嵇、阮 共饮的佳话广泛流传的受益者就是琅琊王氏,因此此佳话的始作俑者最大可能就是琅琊i = ;f 氏 家旅成员。琅琊王氏中谁有崇高的声望来传播此佳话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王导。手导止是凭 借执政的有利时机,通过诸多清谈场合,将此佳话流传于t l = ,为琅琊王氏家族增光添采。 理由五,庾亮所抨击的4 好事者”极可能就是指王导。 庾爱之就“俗传”问庾亮时庾亮回答“中朝所不闻,i :l :左忽有此论,皆好事者为之也”, 对此佳话极力否定,认为纯粹是“好事者”编造出米的。彬据前面考证,二庾谈论此事正发 生在庾亮谋废王导的关键时期,因此庾亮所抨击的“好事者”极可能就是指千导。庾亮( 公 元2 8 9 3 4 0 年) 属于过江耆旧。他所说的话中,“中朝所不闻,江左忽有此论”可能是事实。 因为王戎始为尚书令在公元3 0 1 年,而熟稔一f 戎佳话的王导过江在3 0 7 年,这中间只有短短 数年,加上当时正处于八王之乱的后期,中原战乱频仍,所以王戎与嵇、阮共饮之事当时可 能只在琅琊王氏家族内部流传,而没来得及在江北流传开米( 即“中朝所不闻”) ,一直到王 导过江以后大力宣扬,才在江左的清谈盛会中逐渐传开( 即“江左忽有此论”) 。王导过江时, 庾亮已经1 9 岁,有可能了解事实的真相。但他之所以不顾事实,诋毁此事“皆好事者为之”, 乃是出丁对政治对手王导的忿恨与敌视,企图以此打击琅琊王氏的政治声望。 弟二节:王戎与嵇、阮共饮于黄公洒垆完全符合其早年的经历。 关于王戎早年与嵇、阮交往的经历,史籍中多有提及。如晋书记载,“阮籍素与浑 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丽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 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潜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青,不如共阿戎谈。”。6 十五岁的王戎 一司善丁清谈而受到年长其二十多岁的阮籍赏识。王戎也曾与嵇康频繁交往,世说新语 1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三列传第一三王戎传。 2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三列传第一三王戎附王衍传 3 南朝束 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第2 条刘孝标洼引竹林七贤论:“竹林七贤论日:俗传 若此。颚川庾爰之尝以问其伯文康,文康云:中朝所不闻,江左忽有此论,皆好事者为之也。 4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8 9 ,p 1 2 。 5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八列传第六八t 王敷传;“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 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日:王与马共天下。 6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三列传第一三王戎传:“阮籍素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台。戎 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a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涪冲清赏,非卿伦也。 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九列传第九阮籍传:“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景元四年,即公 b 记载,“= e 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一其下刘孝标注引康别传,“康 性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所知王潜冲在襄城,面数百,未尝见其疾声朱 颜。“可见王戎也是嵇康的好友。关于王戎早年与嵇、阮等人的饮酒事迹,史籍中多有记载, 如王戎与阮籍畅饮2 以及曾与嵇、阮、山、刘等在竹林中兆饮。3 王戎与阮籍还多次去过阮 籍家旁的酒垆中畅饮,“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乇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 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4 这些都说明,王戎早年与嵇、阮等交往频繁, 关系密切,常在一起畅饮美酒。 第三节:据考,公元2 5 3 2 5 5 年左右,王戎、阮籍、嵇康都在洛阳, 有可能在黄公酒垆畅饮。 首先,王戎2 5 3 2 5 5 年左右在洛凡 。 晋诸公赞记载文皇帝辅政时,王戎、裴楷都被辟为掾属。“戎字潜冲,文皇帝 辅政,钟会荐之日: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即俱辟为掾。”5 而所谓的“文皇帝辅政”也就 是三国志所说的,“( 正元) 二年二月r 巳,以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止元_ 二年即公元2 5 5 年,所以此年左右王戎必定在洛刚。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早年与阮籍共饮之事,“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 王日: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二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 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弱冠即二十岁左矗,那么王戎二十岁时是何时呢? 王戎生丁公元 2 3 4 年,8 所以王戎弱冠与阮籍畅饮,当在公元2 5 3 年左右。而阮籍则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 事件( 事在公元2 4 9 年) 后不久就被司马懿征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 事在公元2 5 1 年9 ) , 又担任司马师( 公元2 5 l 2 5 5 年辅政) 的从事中郎,“高贵乡公即位( 事在公元2 5 4 年) , 元2 6 3 年,由此推算,阮籍生于公元2 1 0 年。晋书卷网z - n 4 专第一三王戎传:“永兴二年,薨于郏县, 时年七十二。”据此推算,王戎应该生于魏青龙= 年即公元2 3 4 年。所以,阮籍年长王戎2 4 ; 1 南朝束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第1 6 条以及其下刘孝标注引康别传。 : 府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三列传第一三u e 戎传:“戏尝与阮籍饮时充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 糟以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e = l 问赭日;。被何如人也? 答日:胜公荣,不可币与饮: 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 3 卣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第4 条:“嵇、阮、山、刘在竹林捌饮,王戎后往。步兵 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王笑日:卿辈意,亦复刈骰邪? 王戎在竹林之游时期曾被阮籍称为“俗 物”,但这是朋友间嬉笑的戏语否则阮藉当时不会对他青眼有加,在其父王浑面前称赞王戎“漕冲清赏, 非汝伦也”,而带他一起参加竹林之游了。按照我的理解,王戎的“俗”是指在他身卜仍然具有很强的儒 家思想气息,比如重视札教,渴望建功立业等等。与阮赭相比,王戎各种狂诞不羁的行为要少得多。夫人 卿他他认为与礼不符,这就表明他内心仍然具有很强的儒家道德思想。( 参见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 第6 条:“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日: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日:亲卿爱卿,是以 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遂恒听之a ”) 作为他的好友阮藉当然对此有所了解感觉到他身e 仍具 有浓厚的礼教气息,所以才笑称他为“俗物”。 4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第8 条。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第1 7 条刘孝标注引t 晋诸公赞。 6 晋 陈寿三国志卷四魏书四高贵乡公髦传。另参见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帝纪第二 太粗文帝:“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用嘏及钟会策,自帅军而还。至洛 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景帝即指司马师,卒于公元2 5 5 年。文帝司马昭辅政当在此年。 7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第2 条。 8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职三列传第一三壬戎传:“永兴二年弛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日元。” 永兴二年即公元3 0 5 年据此推算,王戎当生于公元2 3 4 年。 。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商扭宜帝:“( 嘉平三年) 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 三。”嘉平三年即公元2 5 1 年。 9 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1 所以2 5 3 年左t i 阮籍必定稿:洛阳。而王戎“弱冠诣阮籍”饮洒之 事也必然发生于洛阳。 以上证据相互参照,证明王戎2 5 3 2 5 5 年左右在洛阳。 其次,阮籍2 5 3 2 5 5 年左右也在洛阳。 前面已经考证,王戎弱冠时( 公元2 5 3 年左右) 与阮籍畅饮,此时阮籍必定在洛阳。 另外。据我考证,阮籍丧母的时间应该在公元2 5 5 年左右,此时阮籍也一定在洛阳。 首先根据世说新语和晋书的记载确定阮籍丧母的大致时间。 世说新语记载阮籍丧母在何曾为司隶校尉期间,“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 司寐何曾亦在坐,日: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於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 外,以正风教。文王日: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 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 礼也! 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2 那么何曾为司隶校尉在何时? 晋书何曾传记载, “嘉平中,( 何曾) 为司隶校尉”然后是记述何曾弹劾阮籍丧母事,接着又记述何曾为毋丘 俭一案中犯人求情的事情,最后记述,“( 何) 曾在司隶积年迁尚书。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 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由此可见何曾从嘉平中( 即公元2 5 1 年左右) 担任司隶校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