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南宋时期,政治形势稳定,经济繁荣,同时,朝廷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社 会问题和外患危机。学者们提出了解决内忧外患的各种方法和理论,叶适认识到 当时危机的严重性,深知朝廷弊政所在。他在功利思想的指导下,冷静、理性地 分析了现实情况,指出了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贫困,军事上的柔弱,教育制 度上的不合理等弊端,并向朝廷提出了改革这些弊端的具体措施,力图改变这种 积贫积弱的现象,达到富国强兵、恢复故土的目的。 本文除了阐述他的功利思想的内容外,试图从整体上来把握叶适功利思想产 生原因,包括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以及在学术和政治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 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绪论。主要分析了有关叶适功利思想的前人研究成果,及功利思想产生 的外在因素和内在条件,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基础、出生地域、学术传承以及人生 阅历等。 二、叶适功利思想产生的哲学理论基础。叶适是唯物论者,他的认识论有唯 物色彩,认为只有将外界客观对象与人的思维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了解事 物。对于传统的义利关系问题,叶适提出了崇义以养利的观点,这也成为叶适功 利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叶适功利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以及功利 思想指导下相应的改革措施。 四、叶适功利思想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以及历史上的地位。客观评价了叶适功 利思想的利弊,找出这种思想最终衰落的原因。 叶适的功利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他抨击当时主流的理学,认为他们空谈性 命,于实际无用,提出“务实不务虚”的功利主张。叶适的哲学思想丰富,其中 对义利关系的见解十分深刻。这种功利道义兼顾的理论,使后人对功利的概念有 了全新的认识,对我们了解宋代儒学的全貌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但是由于时 代原因和叶适功利思想本身存在的缺陷,功利之学并没有成为当时学术的主流。 叶适的功利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与此有一定的渊源 关系。 【关键词】:叶适,功利思想,社会背景,影响 a b s t r a c t 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i ss t a b l e ,e c o n o m i cp r o s p e r i t y , s c h o o li s b r i s t l y ,o v e r a l l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i ss t i l lf a c i n gas e r i e so f s e r i o u s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sa n de x t e r n a l c d s i s ,s c h o l a r sf r o mt h e i ro w ni d e o l o g i c a ls t a n d p o i n t , t h es c h o l a r sh a v ep u tf o r w a r dv a r i o u s m e t h o d sa n dt h e o r yt os o l v et h ed o m e s t i ct r o u b l ea n df o r e i g ni n v a s i o n ,y es h ir e a l i z e dt h a tt h e s e v e r i t yo ft h ec r i s i s ,w e l la w a r eo f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h i s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u n d e rt h eg u i d a n c eo f t h e t h o u g h t , c a l m ,r a t i o n a la n a l y s i so ft h er e a l i t yo f t h es i t u a t i o n , p o i n t e do u tt h ep o l i t i c a lc o r r u p t i o n , e c o n o m i cp o v e r t y , m i l i t a r yw e a k n e s s ,t h e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i su n r e a s o n a b l ea n ds oo n , a n dp u t s f o r w a r dt h er e f o r mo ft h e s ed r a w b a c k st ot h es p e c i f i cm e a s u r e s ,t r yt oc h a n g et h ep o o r p h e n o m e n o n ,r e a c h i n gf u g u o j i a n g b i n g , r e s t o r en a t i v ep u r p o s e i nt h i sp a p e r , i na d d i t i o nt oo n c ea g a i ni l l u s t r a t e sy es h i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m o u g i c o n i t :n 1 a t t e m p t sf r o mt h ew h o l ey es h iu t i l i t a r i a nt h o u g h tc a u s e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e x t e r n a lc o n d i t i o n sa n d i n t e m a lf a c t o r s ,a sw e l la si nt h ea c a d e m i ca n dp o l i t i c a li m p a c to ft h a tt i m ea n dl a t e r i sd i v i d e d i n 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s e c t i o n s : o n e ,p r e f a c e p r i m a r ya n a l y s i so np o w e ry es h i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t h o u g h t t h er e s u l t so fp r e v i o u s s t u d i e s a n du t i l i t a r i a nt h o u g h tf r o me x t e m a la n di n t e m a lc o n d i t i o n s ,i n c l u d i n gs o c i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 c u l t u r a lb a s i s ,b i r t h p l a c e ,a c a d e m i ca n d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冶 i nt w o 。y es h ip r o d u c e d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b a s i so fu t i l i t a r i a nt h i n k i n g y es h i se p i s t e m o l o g y i st h em a t e r i a l i s tc o l o r , t h i n ko n l yt h ee x t e r n a lo b j e c ta n dh u m a nt h o u g h tt h et w ot o g e t h e r , t oa 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o b j e c t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a n di n t e r e s t , y es h ii n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h o u g h ti n f l u e n c e ,p u tf o r w a r dt or a i s et h eb e n e f i tp o i n t 1 1 1 o f v i e w , t h i si sa l s oy es h iu t i l i t a r i a nt h e o r yo f t h es t a r t i n gp o i n ta n df o o t h o l d i nt h r e e ,y es h iu t i l i t a r i a nt h o u g h t si nt h e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m i l i t a r y , e d u c a t i o na n do t h e r a s p e c t so ft h es p e c i f i ce m b o d i m e n t , a n du t i l i t a r i a ni d e a su n d e rt h eg u i d a n c eo f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r e f o r mm e a s u r e s i nf o u r , y es h i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i m p a c ta tt h et i m ea n d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 o b j e c t i v et oe v a l u a t e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y es h iu t i l i t a r i a nt h o u g h t , f i n do u t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d e c l i n eo f t h i si d e ae v e n t u a l l y y es h i su t i l i t a r i a nt h o u g h th a db e c o m ea ni n d e p e n d e n ts c h o o l ,h ea t t a c k e dt h em a i n s t r e a m s c i e n c e ,t h i n kt h e yt a l ka b o u tl i f e ,t op r a c t i c a l l yu s e l e s s ,p u tf o r w a r dt h e ”p r a c t i c a ln o - r e t r e a t ” u t i l i t a r i a nv i e w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j u s t i c ea n db e n e f i tt h er i c h ,t h e o p i n i o ni sv e r yp r o f o u n d t h i su t i l i t a r i a nm o r a lb a l a n c et h e o r y , t h ed e s c e n d a n t so ft h eu t i l i t a r i a n c o n c e p to fan e w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t oo u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c o n f u c i a n i s mp i c t u r e a l s op r o v i d e sa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 y es h i su t i l i t a r i a nt h o u g h tag r e a ti m p a c to n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 , i n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 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g e n e r a t i o na n dt h i sh a sac e r t a i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u td u et o t h ec a u s e so f t h ee r aa n dy es h iu t i l i t a r i a nt h o u g h ti t s e l fi sf l a w e d ,u t i l i t a r i a ns t u d yh a sn o tb e c o m e t h ea c a d e m i cm a i n s t r e a m k e yw o r d s :y es h i ,u t i l i t a r i a nt h o u g h t ,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 i v 绪论 绪论 一、研究现状 功利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庄子天地中说:“功利机巧, 必忘夫人之心 :苟子议兵云:“隆势诈,尚功利 ;三国何晏在景福殿赋 中也说:“故当享其功利,后世赖其英声 。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 感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其中的“功利大多含有贬 义。与功利相对的是道义,孟子提出“义利之辨”,而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 利 ,义利合一。叶适结合南宋时期特定的现实情况,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功利思想,使之更加趋于完善和成熟。 叶适的功利思想以重实效,求实际为宗旨,高举功利的正当性,主张把儒家 道义与功利思想相统一。针对当时南宋社会存在的种种陈病积弊,叶适提出了相 应的解决方案,试图帮助朝廷摆脱内外交困的窘境,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叶适 的功利思想有深刻的本体论、认识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为基础、并融合墨 家等其他学派的观点。 近年来,叶适的功利思想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对此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 果,比如1 9 9 3 年来可泓的试论叶适事功思想、2 0 0 0 年汤勤福的论叶适历 史哲学与功利思想、2 0 0 1 年陈安金的叶适事功价值观初探主要从哲学基础 的层面上进行了分析,并简单介绍了事功思想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表现,2 0 0 3 年 肖正德的略论叶适功利教育思想、2 0 0 4 年徐志刚的叶适功利主义思想再探 索、2 0 1 0 年刘漪的叶适功利哲学研究和叶适政治思想中功利主义探析及 现实意义等多篇文章。近年出版的专著有张义德的叶适评传( 2 0 0 2 年南京 大学出版) ,书中对叶适生活的时代背景、主体思想以及对后人的影响等做了比 较全面的总结,而温州大学的周梦江先生,勤于笔耕,更是潜心研究永嘉学派和 叶适的生平、思想,并撰写了专著叶适与永嘉学派( 1 9 9 2 年浙江古籍出版社) 墨子- 经上 叶适功利思想研究 考证了叶适的门人和师友情况,可以说是目前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叶适及 永嘉学派的著作,日本学者冈元司评介此书时说“本书对于提携后学者研究永嘉 学派来说,它毫无疑问占据着必读的领先研究位置 ,周梦江后来又撰写了叶 适研究( 2 0 0 8 年人民出版社) 此书对叶适生活的南宋政治文化环境都有相关的 表述,对叶适的成长经历,以及政治教育思想等也都有相当详细的论述。特别是 孙金波的叶适事功思想研究一书对叶适的功利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其对温州 地区的现实影响等方面都论述的比较深入。 虽然近年来相关的论文和著作不少,也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但大多数文章 仅仅关注叶适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某一个方面的功利思想,显得不太全面,还 有的研究仅仅把叶适放在与理学对立的位置研究,对理学的批判等学术方面进行 分析,却并未关注其思想的哲学根基。本文认为,叶适的经济思想、教育思想、 政治思想不能独立存在,不能仅论一端。叶适的哲学思想功利思想是其经济、 教育、政治诸方面思想的共同出发点和立足点。有见于此,本文重点阐述了叶适 功利思想的渊源,探求叶适功利思想形成的原因,并着力分析其功利思想在本体 论上的唯物色彩、融合儒、墨的伦理道德根基以及认识论上的特点。 叶适“务实不务虚”、“义利统一 的功利思想,使我们对儒家思想中的义利 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叶适的功利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对我们仍有借 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二、南宋中期的政治形势与文化特征 l 、南宋中期社会现状 一种思想的产生必然与其发生的时代紧密相关。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学术上自由学风的盛行,以及王朝外部面临的严竣的安全形势,给 功利思想发展提供了空间。王安石已开宋人言谈功利之端,但未形成风气。到了 南宋中期后,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朝廷内重视文官的政策,政治上与外敌达成 协议,带来了短暂的和平,给学者们研究学问提供了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各 种学术活动也逐渐兴盛起来。 清代龚自珍说“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也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条件也能 。冈元司著。陈凡男译:评介周梦江 ,温州师范学院) ,2 0 0 4 年第6 期 2 绪论 反映一个时代的学术情况,繁荣的经济促使南宋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另一 个高峰,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邓广铭先生认为“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数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的 ,回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 极于赵宋之世”,两宋成为“封建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 。 可以说当时学 术思想比较活跃,涉及范围很广,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宋代学术,方面最 多,进步亦最著 ,很多学术是从宋代开始起源的,学术界普遍形成了一种创 新的治学态度,促使多种学术观点的出现,影响较大的有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他们在社会上起着主导作用,共同之处就是谈论性命义理,关注精神层面,不屑 于功利,目的在于提高内在修养,“当乾道淳熙间,朱( 熹) 张( 杭) 吕( 祖谦) 陆( 九渊) 皆谈性命而辟功利,学者各守其师说,截然不可犯 回。面对内忧外 患的政治形势,有些忧患意识的学者开始认识到理学的不适用,最具有代表性的 就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 2 、永嘉学派的发展渊源 永嘉学派以经世功利思想著称,在南宋形成了一股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思 潮,他们把现实问题和国家兴衰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 永远不能从自身中来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这些形式 ,永嘉学派成 为叶适功利思想学术上的直接渊源。 南宋孝宗乾道到淳熙年间,温州地区文化学术繁荣,人才辈出,“温多士, 为东南最 o ,涌现出很多派别,以事功为主要指导思想的永嘉学派是在当时很 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它产生于北宋中期,兴盛于南宋淳熙时期,“永嘉,东南明 郡也 。广义的永嘉学派是指北宋以来由永嘉地区学者组成的学派。而狭义的 是指以薛季宣、陈傅良创立、叶适发展并丰富的学术称谓,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就 是这个学派,它是正能在思想上与理学、心学抗衡的。在宋元时期的文献资料中, 永嘉学派数次与朱、陆之学相提并论,在全祖望、黄宗羲等人合著的宋元学案 o 邓广铭。关于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 ,1 9 8 6 年第二期 9 陈寅恪t陈寅格先生文集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2 4 5 页 王国平; 以杭州( 临安) 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从“南海一号”沉船发现引发的思考 中共杭 州市委党校学报,2 0 0 8 年9 月 o 王困维:宋代之金石学载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古籍f l j 版社,1 9 8 3 年版 o 全祖塑:朱元学案卷五十六,签判喻芦隐先生儡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o 马克思: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 9 7 1 年版第3 2 页。 o 脱脱;朱冗学案卷七十四,慈湖学案徐风传 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 土栉t王忠文公集卷三,送顾仲明序) 3 叶适功利思想研究 中称其与朱、陆两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进一步肯定了永嘉学派在当时的地位。 对于永嘉学派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最值得关注的是永嘉九先生,他们以 北宋徽宗时期的周行己、许景衡为代表,在永嘉传播洛学、关学,南宋时期藏书 家陈振孙认为周行己:“十七入太学,有盛名,师事程伊川,元六年进士,为太学博 士,以亲老归,教授其乡,永嘉学问所从出也 回。从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陈 振孙认为永嘉学问是从周行己而来的,“行己以躬行之学,得郑伯雄为弟子,其 后叶适继承 圆,周行己的学说被弟子郑伯雄继承和发展,著作有所流传,地位 较为突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而侯外庐先生并不赞同陈振孙的评价,认为他“未 免估计太高,周行己本人在学术上并没有新的创见 ,全祖望却在宋元学案 中说周行己对永嘉学派“之功不可没也 ,从南宋陈亮到清代全祖望大多数学 者也一直把周行己看成是永嘉事功学的先驱,近代学者胡寄窗说:“永嘉诸子重 视实用之学的风气,实有周行己开启先河 囝,温州师院的周梦江先生也承认周 行己对永嘉实用之学的贡献,只是认为他并非开创者,而真正的创立者应为薛季 宣 。侯外庐说到永嘉学派时称“他真正获得独立思想体系而自为门庭,当作 一个异端学派而与理学、心学两派称鼎足,实由薛季宣作为转变的媒介 o ,而 吕振羽也说:“周行己只是传洛学,兼传关学,突破程门,即洛学圈子的永嘉学, 乃始于所谓程门别派的薛季宣 。总的来说,周行己的实用之学被弟子郑伯雄 继承,他并非永嘉学派的开创者,薛季宣才是永嘉学派的创始人,他曾从学于郑 伯雄,周行己所主张的实用之学对永嘉事功之学是有积极影响的。叶适在宋元 学案中被认为是郑伯雄的门人,也间接地受到周行己的影响。从上可以看出永 嘉学派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叶适引用温州太守留茂潜的话说:“永嘉之学,周 作于前而郑承于后 ,“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 。前一阶段由周行己开启,郑 伯雄继承,后一阶段由薛季宣开创,陈傅良继承,而正是这一时期确立了永嘉之 学求事功、做实事、修实德的基本精神,这也构成了这个学派的核心思想,确定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o 黄宗羲:宋元学案转引,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 。1 9 9 2 年版,6 l 页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 第六章,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l 页 o 全祖望:宋元学案 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第十八章。功利主义者适及南宋的其经经济思想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1 9 9 8 年版 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6 2 页 o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 9 6 0 年,第7 4 4 页 吕振羽:叶适集序) 绪论,论叶适思想) ,中华书局辑刊,2 0 1 0 年版 水心文集) 卷十,温州新修学记 4 绪论 了永嘉之学功利的方向,正如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所指出的:“永嘉之学,教人就 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三、叶适的师友交往和仕途经历 要分析叶适的功利思想,就要注意到他的家庭出身以及个人的求学、交友、 仕宦经历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考察叶适功利思想产生原因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l 、叶适的人生阅历 叶适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卒于嘉定十六年,终年七十四岁,圆字正则, 晚年辞别官场,回到永嘉城外水心村居住,又被称为“水心先生 ,温州瑞安县 人,陈亮为叶适平生好友,在钱叔因墓志铭中记载有:“尝与吾友人瑞安县 叶正则论后来学者 回,由此证明叶适为瑞安人,也有人认为叶适祖籍处州龙泉, 又被称为“龙泉叶适”,后来“徙于瑞安,贫困三世矣 回。叶适少年早慧,明末 清初经学家黄宗羲在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中说“水心异识超旷 回,历史古 籍中对叶适也有描述:“资禀茂异,风度澄肃,十岁能属文 回。“贫困三世 是 叶适生活处境的真实反映,也成为叶适刻苦学习的动力。母亲杜氏在生活很贫穷 的情况下,仍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叶适曾说。“夫人常戒适等日吾无师以教一 汝也,汝善为之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于人,此人为之谬耳 。 也正是这样的家庭,如此的教育环境使他意识到务实的重要性。 叶适的一生可分为游学、从政、归隐著述等三个阶段,第一时期是从迁居到 永嘉地区开始,讲习游学;第二时期为从政阶段,从淳熙五年( 11 7 8 年) 高中榜 眼开始,到罢官回乡;第三时期主要为学术研究阶段,从嘉定元年( 1 2 0 8 年) 回到 水心村开始,一直到去世。习学记言序目是在最后一个时期完成的,该书共 分为五十卷,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功利思想体系,使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得到系统 的阐述,而叶适也成为永嘉学派功利思想的集大成者。 叶适的一生中从政时间较长,长期的仕途经历和丰富的政治实践对他功利思 毋全祖复:宋元学案 卷五十二良斋学案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o 注周梦江:叶适研究) 附录叶适年谱人民m 版社2 0 0 8 年版,第2 5 4 页 o 陈亮:陈亮集卷二十八 钱叔闪簋志铭,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田水心文集卷二f 五,母杜氏簋忠铭,中华书局,2 0 1 0 年版 o 习学纪占序目附录二。宋元学案水心学案案语 - 赢靖温州府志卷三 o 水心文集卷二十五,母杜氏墓志铭,中华书局。2 0 1 0 年版 5 叶适功利思想研究 想产生了促进作用。淳熙四年秋天,由于翰林学士周必大的推荐,参加了解试, 成为举子。淳熙五年四月,叶适进京参加了殿试,获得进士第二,由此进入仕途, 被封为文林郎、镇江府观察推官。实际上根据叶绍翁记载,“水心本为第一人, 阜陵( 孝宗) 览其策,发有圣君行弊政,庸君行善政之说,因对此有疑问,被降 为第二名 。叶适高中进士后回家不久,母亲便因病去逝,按照当时的风俗习 惯,叶适需在家服丧三年,至到淳熙八年才改任武昌军节度使推官。由于官员过 多,没有空缺的职位,叶适还需在家等候;六月时,右丞相史浩回到家乡,对他 极为赞赏,评价很高,便向朝廷推荐,叶适却谢绝了由此途径升官( 这也与他后 来反对荐举的态度是一致的) 。后被任命为浙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做过兵部侍 郎、礼部侍郎、宝文阁学士等职务,叶适晚年致仕后,回乡专心著作。叶适几十 年的从政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矛盾:内忧外患的时局,朝政的腐 败、经济的赋税繁重、财政的入不抵支、军事上的御敌无方、学术上的崇尚空言, 这些长年的积弊都成了他至为关切之事,为之寝食难安。叶适在整个为官期间, 不断地给朝廷上书,写了很多奏札,力图解决这些问题,这都反映了他的功利精 神,成为他“务实不务虚 功利思想形成的现实原因和动力。 叶适在致仕之后,归隐水心村,开始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潜心著书、研究 学问。这一时期叶适完成了很多重要的著作,其中主要有叶适集和习学记 言序目。叶适集主要包括叶适在各个时期所写的奏札、诗作、墓志铭等,是 他政治、经济、军事等思想的具体体现。 习学记言序目) 附录二,陈阵孙宣斋书录解题) ,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6 绪论 2 、叶适的出生环境 叶适功利思想的产生与他生活的地区有着直接联系,据宋史叶适传 称叶适为温州永嘉人,一直以来学者也都以此为根据,其实叶适出生在温州瑞安 县,少年时期随父迁居到永嘉地区。由于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使温州社会经济飞跃发展,手工业繁荣,对外贸易活跃,当时温州处于东南沿海 和瓯江下游区域,成为交通的主要地区,永嘉学派代表陈傅良曾描述了当时的交 通情况:“江城如在水晶宫,百粤三吴一苇通 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发 达,这也为永嘉功利学派倡导实用之学,注重实效提供了外在的客观条件。马克 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 。叶适的功利思想是当时温州繁荣的商业经济在叶适头脑中的显现。总的 来说,叶适的功利思想是在温州特定区域的文化物质生活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3 、叶适的师友交往 叶适的功利思想深受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陈傅良的影响。薛季宣( 1 1 3 4 i 1 7 2 ) ,字土隆( 在宋元学案和宋史中作士龙) ,号艮斋,浙江永寒 人,著有浪语集。叶适在婺州游学讲习期间,结识了薛季宣,自此二人开始 来往。对于薛季宣思想的来源,一般学者认为,薛季宣曾从师于袁溉,黄宗羲的 儿子黄百家在艮斋学案中说,袁溉传学于薛季宣,薛季宣对其有所修正,要 之以实用为特色,后被陈傅良继承。当时就已经被朱熹等人所排斥,称之为功利 之学了。薛季宣反对理学“语道不及事 的做法,主张“无有空言,无戾于行 囝,吕祖谦评价他的学术“确实有用 。薛季宣思想具有重事务,反对空言的特 点,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完全脱离理学,也没有把功利的理论与学术结合起来, 只是单纯讲究务实。这种求实的思想在其弟子陈傅良那里得到继承和进一步的发 挥。 周梦江:叶适研究) 人民出版杜。2 0 0 8 年,第8 页 o 陈傅良文集卷五,江守三以诗来以韵酬之 转引周梦江 叶适研究 ,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 第1 l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 9 6 5 年版第2 1 7 页 o 宋元学案巷五十二艮斋学案,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o 宋元学案卷五十二艮斋学案。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薛季宜;浪语集卷二十五。 答象先侄书 o 吕丰h 谦:东莱文集卷三与朱嘲庵书 7 叶适功利思想研究 陈傅良( 1 1 3 7 1 2 0 3 ) ,字君举,南宋温州瑞安人,学者称止斋先生,著有止 斋集共五十二卷。陈傅良是郑伯熊、薛季宣的学生,宋史陈傅良传说他 “得季宣之学为多 。他继承了薛季宣的事功学说,致力于实用之学的探索, 促进了功利思想的发展。陈亮在与朱熹进行“王霸义利 之辩时,写信请求陈傅 良评判,陈傅良在给陈亮的回信中说“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 理”。事功开始与义理有所联系,“所贵于儒者,谓其能通世名,以其所学见之事 功 圆,陈傅良认为,陈亮之学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为学的目的在于事功,这从 侧面反映了陈傅良本人的功利主张。 叶适在少年时期,大约1 4 岁时,也就是公元1 1 6 4 年,就与陈傅良结识了。 由于当时的陈傅良在商人林元章家讲学,而叶适与林家的学子同学,便有机会向 陈傅良求学问。从此直至嘉泰三年陈傅良去世,他们一直关系甚密。叶适称“余 陪公游四十年,教余勤矣 在几十年的朋友交往中,他们注重行事的思想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叶适。应当说,陈傅良是永嘉功利之学的承前启后者。对于叶适 功利之学与陈傅良功利思想之间的关系,全祖望的水心学案中说:“水心较 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 回。叶适的功 利思想是与薛季宣、陈傅良的影响分不开的,他在继承二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 步发展、扬弃,构建了自己的体系,使永嘉功利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叶适提出 了“务实不务虚 的观点,这成为他主张改革现实的方向。叶适最后成为永嘉功 利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 o 宋史陈傅良传 。陈傅良文集) 卷十四外制大理寺主簿王宁新知信阳军 水心文集) 卷十六,宝谟阔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 。全祖望: 宋元学案 卷五十四, 水心学案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8 第一章叶适功利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叶适功利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叶适的功利思想虽然都在经验层面,紧紧围绕着具体事件,面对和处理实际 问题,具有专门性的特点,但也有深刻的哲学理论作为支撑。哲学是意识形态的 理论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性质。叶适虽然没有完整的哲 学著作,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也十分丰富,具有唯物论的色彩,在认识论上也别具 特色。 第一节“物之所在,道之所在 的唯物论 叶适虽然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但他的哲学思想是丰富且宝贵的,他崇尚功 利,主张务实的思想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之上的。历代学者在构建自己的哲学 理论体系时,都不可避免的要对传统命题中道与器的关系作出解释。周易系 辞中首先出现了道与器的概念,道指天地、阴阳的变换规则,是无形的,而器 则是指具体的事或物,有形的。传统理学家认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 之本也,理是世界事物的根本,是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而心学的代表陆 九渊则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圆的观点,把心看做是客观事物的 本体,坚持通过发明本心来认识世界。永嘉学派的开创者薛季宣认为道“常存在 形器之内 o ,道与器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开,他的弟子陈傅良则认为“形而上 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把道称为“形而上 ,把器物称为“形而下 , 叶适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不把“理 看成是本体,而是作为 关于客观事物本身之理。叶适说:“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他把物看作是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 审陆几渊集卷三十六,中华书局点校本 。薛季宜集卷二十三符陈删父书 温州文献丛书 ,2 0 0 3 年版 。习学记苦序目卷l ,q ,系辞上, o 水心别集卷五进卷诗 9 叶适功利思想研究 天地之问根本,是客观世界的存在,与道学、心学的唯心论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叶适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观,进一步探究了客观世界的起源和本质,认为八卦 五行是构成自然界事物的主要物质形态,由于彼此互相作用才变化成世界万物。 世界万物千变万化,不同事物之间皆有相通之处,是多样性的统一,“不失而所 以为一者,物之理也 。叶适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规律,即“物之理 ,强调入 只有认识了物体内部运行法则,才能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他坚持认为,道 不能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这在当时可谓标新立异。与道学家认为道先于天地而 生,并与物体分开的观点是截然不同,叶适认为道在器中,不能离开天地人等物 体而独立存在。用他的话来说:“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则道无止 圆, 道是永远存在、没有终止的。永嘉学派所谓“道 ,即是“物之理”,是物质的内 在规律,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属性,叶适曾明确指出:“道虽广大,理事备足, 而终归之于物 。只有掌握了个体事物,才能把握存在之中的道,物质是先于 道而存在的,道是物体客观运行的规则,存在于物体之中,是实在的,不是虚无 的。理学家朱熹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道家老子认为“有物( 道) 混成,先天地生回,把理和道看成是天地之先就已经存在的,是天地万物的根 源,叶适在本体论上与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道又被分为天道和人道两个层次,按照董仲舒“天人合一 的说法,二者是 不分的,天道由人道决定,是人道的依据,人道也是天道的一种体现。到了宋代, 程颐对此解释说:“道一也,岂天道自是天道,人道自是人道? ” 二者是一体的, 朱熹也是认为“天下只有一个道理 ,天道和人道也是一个理,是统一不分的。 而叶适则继承了荀况的“明天人之分的思想 回,认为天道和人道应该是分开的。 他把天道看做是日月星辰等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人道则是指社会道德标准和政 治规范。“道者限也 o ,道是人活动的一个限制,如果想要达到预定的目的,就 要遵守道的约束,也就是根据规律行事,人道并不由天道决定。叶适认为天道和 人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是相对独立、互不干预的,“天自有天道,人自有 o 水心别集) 卷五。进卷诗 o 习学纪言序目) 卷四十七,皇朝文鉴一 习学纪言序目) 卷四十七,皇朝文鉴一 田习学记言序目) 卷四十七皇朝文鉴一 程氏遗书) 卷十八 荀子天论 习学记言序目) 卷四十四,闯道 1 0 第一章叶适功利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人道 。天道是自然界内在的规律,人在实际活动中,是追求物质利益的,不 应把“飘风骤雨 看做天的意志,只是自然现象而已,这就为他的功利实践提供 了合理的哲学支持: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性的认识天道,天没有意志,不能 主宰人的命运,人不受天道的限制和束缚。叶适的这一观点接近苟子的“天道有 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回。叶适把人道和天道分开,认为世界是唯物的,特 别注重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对人道和天道的论述,为自己的义利观在实践的层 次上建立打下了基础”。 叶适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起唯物思想的功利观,这 也成为叶适功利思想的理论根基,根据道不离器的原理,叶适认为认识任何事物 都离不开物本身,而且物也由功利表现出来。近代思想家任继愈认为,叶适所坚 持的唯物论为后来明清时期唯物思想的产生做了铺垫。回 第二节“内外交相成 的认识论 长期从事政治和对学问的潜心研究,使叶适确定了以唯物的观点来解释事物 的认识路线。叶适认为人是能够认识世界的,客观事物是弟一位的,外在客观物 体是获得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对象。如果想真正地了解掌握天下 事物的义理和规则,“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侯外庐先生认为,这是 叶适认识论中“光辉的创见 西。只有尽可能多的接触事物,考察事物,才可以 达到认识事物内在的运行规律,叶适说:“孔子教人以多问多见而识之回,只注 意提高内心的修养,不与实践结合,对于认识外物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叶适对于 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关系做了论述,提出了“克己以尽物的观点,以客观事 物为依据,不能凭空想象,尽量使自己的主观认识适应、符合客观事物。 叶适通过总结人的认识过程,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论。他认为认识的路径是由 外向内,其顺序首先是对外物的考察,然后将见闻通过理性思维,以达到对客观 习学记言序目 卷二十二汉书- - ) 苟子天论 刘漪:n r 适功利哲学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 0 1 0 年5 月 印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第三册,人民 l 版社,2 8 8 页 o 水心文集卷- 二十九题姚令威两溪集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第7 7 5 页 水心学案,习学记言 o 习学记占序目 卷十三论语 叶适功利思想研究 事物的正确认识。同时,他也注重人内在素质的提高,只有内在的经验和理论知 识丰富了,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叶适提出著名的“内外交相成”的观点,说 “耳目之官 为“自外入以成其内也 ,“思日睿,自内出以成其外也 而“古人 未有不内外交相成而至于圣贤 圆。由上可以看出,“耳目之官 和“心之官”是 认识的两种形式,由外在到内在是通过“耳目之官”的作用,由内在n 乡 i - 在是由 “心之官 的作用,从而完成认识的整个过程,耳目是积累认识材料的工具,而 心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思考加工。叶适认为人只有克服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能力各 自的片面性,两者交互作用,才能得到对外物的正确认识。他在说洪范中说 二者应该“各守身之一职 才能“融畅轮侠,卷舒不穷而己 ,明确地提出“耳 目 与“心官 、“思”与“视听 都是认识事物的渠道,通过感官和思维的共同 作用,才能在认识事物时更顺畅,更全面,而如果像理学家那样“专以心性为宗 主”单一地强调思维意识的作用,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致虚意多,实力少回,换 句话说以内心来判断事物,是片面的认识方法,主观的成分过多,使人不能全面 认识事物。因此要坚持以往圣人所提倡的认识之道“内外交相成之道 ,这 才是全面正确认识事物的保障。从上可以看出叶适的认识论是内外兼顾的。理学 家朱熹认为事物的理是本来存在的,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根本,心学家陆九渊主 张通过“发明本心 来认识事物。叶适与他们的观点都有不同。符丕盛指出,叶 适的认识的方法是内外交相成,途径则是格物致知, 这就又与道学家所提倡的 一致了,所以他的认识论并没有完全超脱理学的范围。在叶适的认识论中,主体 的内在思维和认识客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主体和认识对象都是不可缺少的。把 握了外在的事物,同时也注意内在的思维,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认 识方法。叶适的内外交相成的观点可以说是儒家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的延伸。 第三节“崇义以养利的义利统一论 。习学记言序目 卷十四。孟子 o 习学记言序目) 卷十四,孟子) 习学记言序目) 四十五,管子 o 习学记言序目 卷十四,孟子) 。 符丕盛:叶适道学思想初探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8 0 年第l 期 1 2 第一章叶适功利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义利关系历来都是传统思想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叶适功利思想不可避免 要面对的,是叶适功利思想的理论基础。“义 主要指人的行为如何在道德层面 上满足人们的需要,“利 主要指如何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人的需要,当作为道德 准则的义与作为物质基础的利发生矛盾冲突时,就产生了“义利之辨 这个命题。 关于义利问题,一般认为儒家都主张“贵义贱利 ,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比如 孔子就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肯定人对富贵的追求具有合理性,现代 学者胡寄窗曾说:“论语中谈到财利之处并不算特别少 。但孟子的义利观 确是“贵义贱利 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时说:“王何 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利与义剧烈冲突,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孟子强调 义不容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迎接新挑战卫生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系统架构设计师备考过程中注意的轻松状态与时间管理试题及答案
- 生态光电技术的发展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考试全程准备计划试题及答案
- 蜀相测试题及答案
- 金融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激光控制技术试题及答案解析
- 漂流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激光科技应用考察试题及答案
-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评析
- 度假酒店的规划与开发
- 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讲练专题06 函数与导数常见经典压轴小题归类(26大核心考点)(讲义)(解析版)
- 高速公路改到封闭施工方案
- 胸椎骨折的护理课件
- 机械CAD、CAM-形考任务一-国开-参考资料
- 省考试录用公务员面试通知书
- 第9课《美丽的颜色》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制造业劳务外包质量控制制度
- DB11∕T 864-2020 园林绿化种植土壤技术要求
- 《飞向太空的航程》名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