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白居易在下邽时期的创作.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白居易在下邽时期的创作.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白居易在下邽时期的创作.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白居易在下邽时期的创作.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白居易在下邽时期的创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下郑,即今渭南临渭区下吉镇。曾因出了唐韩国公张仁愿、唐大诗人自居易、北宋 宰相寇准三个声誉显赫的人物,而被称为三贤故里。白居易为母丁忧在下邦居住期间, 为母守孝,建白氏坟茔,参加农耕,进行文学创作。在白居易的生活历程中,渭村下邦的生 活是其人生重大转折点。考察白居易在下邦的活动,对我们进一步探讨诗人思想与创作,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白居易在下邦或怀念下邦所作诗文共2 6 4 篇,其中在下邦所作1 4 1 篇,另有在外地思念下邦故里、表现诗人对故乡深情的诗文1 2 3 篇。在下邦的生活,是 自居易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他的政治思想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白居易 在下邦所写作品中,诗歌是白居易在下邦期间文学创作的主要部分,最能表现其思想和 文学成就。白居易在下邦时期创作的这些诗赋文作从价值上讲,反映了唐王朝一个时期 农村的社会经济情况,对于研究唐代农村状况和自居易的活动轨迹,是非常有意义的。 白居易,下邦,创作 关键词 a b s t r a c t x i a g u ii st o d a y sx i a j it o w ni nw e i n a nl i n w e id i s t r i c t ,w h i c hh a sg a i n e de x c e l l e n t r e p u t a t i o nb yt h et h r e ef a m o u sp e o p l ez h a n gr e n y u a n ( t a n g h a nd y n a s t y ) ,b a ij u y i ( t a n g p o e t ) a n dk o uz h u n ( b e i s o n gd y n a s t y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 w i t hm o u r n i n gf o rh i s 。m o t h e rd i n g y o u ,b a ib u i l tg r a v ef o rh i sm o t h e r ,d i df a r m w o r ka n dp r o d u c e dl i t e r a t u r ew h e nl i v i n gi n x i a g u i b a i sl i v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i nx i a g u ii sat u r n i n gp o i n ti nt h ec o u r s eo fh i sl i f e i ti sa 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f o ru st o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ep o e t st h i n k i n ga n dc r e a t i o n ,b yr e v i e w i n gb a i s a c t i v i t i e si nx i a g u i b a ip r o d u c e dat o t a lo f2 6 4p o e t r i e sa b o u tx i a g u i ,i n c l u d i n g1 4 1p o e m s i nx i a g u i ,a n do t h e r1 2 3p o e m s s h o w i n gh i sd e e pl o v et ot h eh o m e a f t e rh el e f tx i a g u i i th a d a s i g n i f i c a n ti m p a c to nb a i sp o l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a th i st i m eo fl i v i n gi nx i a g u i i n b a i sw r i t t e nw o r k si nx i a g u i ,p o e t r yi sam a j o re l e m e n ti nh i sl i t e r a t u r ew h i c hr e p r e s e n t sh i s i d e a sa n dl i t e r a r ya c h i e v e m e n t sb e s t i nt h ev a l u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b a i sp o e m si nx i a g u i r e f l e c t e das o c i o - e c o n o m i cs i t u a t i o ni nr u r a la r e a s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i sv e r y m e a n i n g f u lt os t u d yr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a c t i v i t i e so fh i sl i f et r a c k k e yw o r d s b a i j u y i ,x i ag u i ,c r e a t i o n s i i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查垫咝指导教师签名: 7 年6 月- 7 e l 呻年月7 e l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移巷礤 乙一7 年二月7 目 西北大学专业学位硕上论文 引言 下邦,今陕西渭南下吉镇,有三贤故里【1 j 之称。 据旧唐书自居易传【2 】记载,从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起,把家迁到了华州下邦 县下邑里( 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西关村一带) 。贞元二十年( 公元8 0 4 年) 二月, 自居易一系定居在下邦县义津乡金氏村( 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信义乡上太庄南约1 华 里处) 。到白居易这一代,自家在下邑里已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自居易从2 岁至6 4 岁期间,他时常回故乡居住,其间居住时间比较久的有两次:一次 是2 岁至4 岁间随父母回乡为祖父丁忧,另一次是他4 0 岁至4 3 岁间回乡为母亲丁忧。 元和六年( 公元8 1 1 年) 四月三日,白居易母亲薛氏病逝,白居易辞去官职,率领家人扶 母灵柩回到金氏村,开始了他近四年的丁忧生活。在此期间,迁葬祖父白锼、祖母薛氏、 外祖母白氏、父亲自季庚及四弟白幼美于下邦义津乡北原,营建了白氏先莹,整修了故 居。 自居易非常重视诗歌创作,为母丁忧退居下邦期间,他用诗反映现实,抒写情感, 并用诗总结自己的创作,表明自己的艺术追求。诗中蕴含着他的创作思想与艺术追求, “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词。( 自吟拙什因有所怀) ,【3 】 他晚年自拟的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中明确表示要陪葬在祖父与父亲身边,“葬 于华州下邦县临津里北原,衬侍御、仆射二先生茔也。”但诗人一生清廉,积蓄不多,到诗 人7 5 岁去世时,由于家中经济困难,无奈遗命葬于洛阳龙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近百年来对自居易的研究,大体是围绕着五个方面进行的:自居易的家世和生 平研究;自居易思想倾向、政治态度及与佛教关系研究;自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研究; 自居易作品的整理及版本研究;有关自居易下邦生平创作的研究。 1 白居易的家世和生平研究 2 0 世纪白居易生平研究取得重大成就的标志,首先是一大批传记、年谱、家谱等专 著的出版。此时期出版的自居易评传有周庆熙的白乐天评传及年表和郭虚中的白 【1 】渭南城北3 0 公里处的下- 上镇,曾因 l :了自居易、寇准、张仁愿三位仁人志士而被称为三贤故里。 【2 】刘曲j 旧唐书,卷1 6 6 元稹白居易传,中华书局,1 9 9 5 【3 】顾学颁白居易集卷6 第1 1 8 页。 引言 居易评传。建国之后,“文革”之前,出版了多部传记类著作,如苏仲翔白居易传论、 万曼白居易传、王拾遗白居易、褚斌杰自居易评传、陈友琴自居易等。 进入新时期后,一批新的白氏年谱、家谱得以涌现。如王拾遗的自居易生活系年,朱 金城的白居易年谱,顾学颉编注的白居易家谱等。 2 自居易思想倾向、政治态度及与佛教关系研究 自居易思想复杂且多变,1 0 0 多年来,他的思想状况始终为学术界所关注。2 0 世纪 3 0 年代陶愚川诗人白居易析论就分析了白居易的性格和思想,胡适白话文学史 也曾有涉及,但这一时期研究的深度与成就均十分有限。7 0 年代末、8 0 年代初,苏仲翔 白居易传论着重分析了白氏思想中的二重性:从政方面,出于儒家政为不忍之寄 的观点:生活方面,近于道家的放任自然。苏氏认为“自居易身为封建社会的官僚,而能 够在他的行动和诗歌中到处流露着对人民的高度关心、同情和热爱已是难能可贵,自然 不能对他作过高的超历史的要求了 。苏氏客观公允的态度与结论得到了当时学界的认 同。8 0 年代以后,对白氏思想进行总体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题论文中。如蹇长春白 居易思想散论,王谦泰论自居易思想转变在卸任拾遗之际,褚斌杰白居易的人生 观,张安祖论白居易的思想分期等。但学界对自居易与佛道的关系较少关注。直 到进入2 0 世纪8 0 年代,白居易与佛道关系又重新为学人瞩目。谢思炜在其自居易集 综论( 下编) 中论及自居易的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 3 自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研究 白居易是古代诗史上较早的有着明确文学主张的诗人,因而,学者们对他的文学理 论始终保持着热切的关注。胡适是2 0 世纪最早对白居易文学理论进行系统、深入探讨 的学者。他在白居易元稹的文学主张中指出,元白是“为人生而作文学”,这是他们 的“写实主义。五六十年代,由于受苏联文艺理论观念的影响,人们大多将自居易的文 学理论定性为“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给以极高的评价。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马茂元略论白居易的文学思想重读( 与元九 书) 都盛赞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战士 ,认为他的与元九书是全面、系统的现实 主义宣言。同时,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 在评价白居易诗论时,虽然肯定了它是“基本上符合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但又指出, “他所谓的核实,同我们今天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还有区别”。8 0 年代中期,裴 斐发表白居易诗歌理论与实践之再认识,认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比孔子和汉儒更加 狭隘和违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在历史上不把白氏诗论视为现实主义。此文一出,多位 2 西北大学专业学位硕上论文 学者著文商榷,如吴调公的关于白居易评价问题、王春庭的自居易评价之我见、 潘世秀的自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等,均充分肯定了自居易诗歌理论的积极意义 和历史地位。 4 自居易作品的整理及版本研究 2 0 世纪白居易研究的另一大收获,就是对白居易文集的重新整理以及白集版本源流 的研究。自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加以集录、整理,后经唐末五代兵乱,篇什多有散佚。 现在存世最早的白集刻本,是南宋绍兴时所刻的7 1 卷本白氏长庆集。胡适在跋宋 刻本白氏文集影本中曾对此版本的版刻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从2 0 世纪初 以来,学界在全面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白氏文集作了大量有效的校勘和整理 工作。4 0 年代中后期,岑仲勉通过细致详尽的校证和考释,解决了白氏长庆集的最后 编订时间、白氏作品的分类及真伪、白集各本的优劣等几个关键性问题。4 0 年代末,陈 寅恪也曾着力于白居易作品的笺证、整理,在白诗的笺释、考订方面颇多新见。此外还 有朱金城的自居易集笺校、谢思炜的白居易诗集校注均有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国内还举办过大型的白居易学术研究活动。1 9 9 2 年4 月1 3 日一1 5 日, 洛阳组织召开“首届国际白居易学术研讨会 ,国内外著名白居易研究专家i 0 0 余人与 会。此次研讨会共有3 0 余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表论文、提交学术论文1 0 0 余篇,从 而使白居易研究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 2 0 0 5 年1 0 月2 8 日白居易诗歌国际研讨会在龙门香山脚下开幕,来自北京、西安、 南京、武汉、港台地区,还有韩国、日本等国家的3 0 多位海内外研究白居易和唐代文 学的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分别作了题为白居易诗中所见洛阳水系、 的艺术魅力、白居易诗的民歌性质等学术报告,就研究成果作了交流。 自居易研究不仅在国内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国外也影响深远。在近现代日本学界, 对白居易的研究以及对白诗接受史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不容忽视的成果。日本学术界 向来对自居易的诗歌感兴趣,曾发表过不少研究著述。如花房英树白俗论考,平冈武 夫白居易和他的妻子,布目潮沣白乐天的官吏生活,筱原寿雄自居易的文学和 佛教,川合康三关于 长恨歌) ,泽崎久和关于白居易诗中的“自问 ,前川幸 雄智慧的技巧的文学关于元白唱和诗的诸种形式等。 5 有关自居易下邦生平创作的研究 研究一个诗人的创作,领悟其艺术思想,把握其创作内涵,就必须把他还原到相关 的社会,就得考查其生平创作。自居易在下邦的经历对他文学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指出 3 引言 的是,在自居易的故里也开展了对自居易在渭南下邦时期的研究。二十世纪8 0 年代以 来,在白居易的下邦故里渭南市、临渭区历届政府对发掘、研究自居易等先贤的事 迹十分重视,先后成立了“自居易研究会 、“乐天诗社”、“自居易唐文化研究会 等文学组织和机构。陆续出版了自居易研究、论说自居易、自居易与下邦故 里等专集论著。渭南县志、渭南地区志、渭南市志都专门为自居易、白 行简、白敏中立了传。另有学者发表了相关方面的研究论文,陈西洁自居易在渭南 和渭村情怀一白居易在渭南的创作,尹天相白居易退居渭上时期的思想和作品 等。为研究白居易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和艺术成就,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宣传渭南, 建设渭南,加强与海内外白氏后裔和各界人士的联系将起到推动作用。 综述以上,可以看出:学界对自居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生平、思想、诗论及诗歌 方面。在研究其下郑时期创作这方面以往著述甚少、资料缺乏,又颇难收集,这势必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居易研究的前沿性,从而也难以对白氏诗文予以更广泛的考察和 更准确的评价。本文试从白居易下邦时期创作入手,对这一学术界注意较少的问题进行 一些粗浅的讨论。因此,确定本论文的研究课题为白居易在下邦时期的创作。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白居易的生活、创作与渭南下邦有着诸多联系,自居易在下郑的这段生活,是自居 易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他的政治思想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着眼于地方 文化研究,我们应关注白居易在下邦时期的创作研究。 笔者收集了公开出版发行及内部印制的各种白居易传和文章等资料,进行研究、比 较、整理、筛选,为论文的写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曾到白居易故居义津乡金氏村一一 今渭南临渭区信义乡上太庄村西南一带考察,特别是到与其相邻的龙背乡北程村,察看 在这里白氏坟莹遗址及在这里出土的自居易堂弟自敏中的神道碑,为论文写作掌握了第 一手的资料。 自居易一直非常重视诗歌创作,退居下邦期间,仍然勤奋的进行诗歌创作。他用诗 歌反映现实,抒写情感,并用诗歌总结自己的创作,表明自己的艺术追求。因此,挖掘 白居易在下邦时期的创作对研究唐代社会状况和自居易一生的创作及思想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本文试从白居易下邦故居入手,论述白居易在下邱期间的主要活动,其在下 邦期i b j 的诗歌创作,对下邦故里的情感及其下邦时期的思想,探讨下邦期间生活经历对 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4 西北人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1 1 下邦置县 第一章白居易与下邦故里 下邦,地名。今渭南市下吉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东北部。 据汉书地理志所记载:下邦,“秦武公伐邦戎,置有上邦,故加下m 。【1 j 春秋秦武公十年( 公元前6 8 8 年) 武力夺得邦戎地,置邦县,后改为上邦县。秦赢政于 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 2 1 年) 统一六国之后,行政上实行郡县制,发现前代设有“上 邦”而无“下邦,便决定在关中东部设下邦县,治所设在今下吉镇东南方向的渭河北 岸。辖区约为临渭区渭河以北1 6 个乡镇。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硅登国元年( 公元3 8 6 年) 建朝后,发现下邦的邦与他名字中的“琏 同音,为了避讳朝廷便下令改念“邦 g u i ( 音归) 为“吉音。后又改下邦为下封,但仍念“下吉 的音。隋炀帝登基的第 二年,即大业二年( 公元6 0 6 年) ,又恢复了“下邦县 的原写法,并恢复“郑”字原 读音g u i ( 音归) 。唐朝时,下邦隶属华阴所管,五代时华阴的建制为华州郡,渭南及 下邦属华阴下辖的两个分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下邦县治西南距离华阴约八 十里,西北距离长安约百里之遥。宋时元丰元年下邦由过去的华阴辖管改复县独立政务。 元朝时下邦归属渭南所辖。明朝时,下邦的县制被撤只设镇编制。明清时期,渭南县又 在下邦设立二衙门,直至乾隆十五年,才将下郑镇行政归置属渭南县署。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邦 字的解释是:“( 1 ) 下邦,地名,在陕西。( 2 ) 姓。” 辞海对“下邦”专列词条解释:“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陕西渭南东北。其后屡 有废、置。元初并入渭南县。西魏时,曾为延寿郡治所。 辞源对“下邦 也作解 释:地名。秦武公移邦戎民於咸阳以东,渭水北岸,置县,因陇西原有上邦( 今天水) , 故名下邦。 史记秦本纪第五曾记载:“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 。如此算来,下邦 置县距今已有2 6 0 0 多年。 【1 】岗振鹤汉书地理忠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6 5 第一章自居易与下邦故里 1 2 下部故里 下邦虽是渭南市以北约4 0 多公里的一个古镇,但作为交通要道,下邦镇自古以 来为渭北军事重镇。勤劳智慧的下邦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邦民风淳朴,人 才辈出。历史上的下邦,曾因出了唐韩国公张仁愿、唐大诗人白居易、北宋宰相寇准三 个声誉显赫的人物而有三贤故里之称。 自居易高祖白建曾任北齐五兵尚书,有功而赠司空,并赐庄宅各一区,在同州同城 县( 今韩城) ,从白建以下到白温二百年间,白氏家族墓地均在韩城。但白氏家族居住 地渐向长安附近迁移,渭上故居便是白氏家族最重要的聚集发祥地。自居易曾在襄州 别驾府君事状中写道:“高祖赠司空,有功于北齐,诏赐庄宅各一区在同州同城县, 至今存焉。故自司空( 白建) 而下,都官郎中( 白温) 而上皆葬于同城。今以卜归不便, 遂改卜巩县府君( 白键) 及襄州别驾府君( 白季庚) 两茔于下邦县义津乡北原 。以此 可见以渭南下郑作为白氏新祖茔是从白锃一代开始的。能以渭南下邦作为白氏家族新墓 地,这说明白氏家族在这里已有相当大的发展规模。朱陈村一诗写道“我生礼义乡, 少小孤且贫。 这个礼义乡绝不是其父宦居的新郑县,应该是指渭上故居所在的义津原, 即现在的信义乡一带。 另从自居易孟夏思渭上旧居寄舍弟一诗中“故园渭水上,十载事樵牧。手种榆 柳成,荫荫复墙屋,前年当此时,与尔同游瞩,诗书课子弟,农圃资童仆,时物感人情, 忆我渭水曲。可以看出白氏家族在此已有相当规模,且重视子弟读书,使子弟走仕进 之路。父辈中多是县令,有沛县令、许昌令、溧水令,子辈中出了白居易( 刑部尚书) 、 白行简( 秘书省校书郎) 、白敏中( 宰相) 、白经( 韩国吏部尚书大司徒) 等命世大才, 其家族渊源深厚于此可见。 自居易撰写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说:“始皇思武安( 白起) 之功,封其子仲 于太原,子孙因家焉,故今为太原人。”这是阐述白居易自称是太原人的原因。接着又 说:“高祖讳建,北齐五兵尚书。曾祖讳士通,皇朝利州都督,祖讳志善,朝散大夫, 尚衣奉御,父讳温,朝请大夫检校都官郎中。 这是自居易追述其祖的家谱世系。旧 唐书则说:“建立功于高齐,赐田于韩城,子孙因家焉,遂移籍同州。 这说明到 白居易高祖白建的时候,白建的一支已经搬家韩城,移籍同州了,韩城属同州。接着又 说:“至温,徙于下邦,今为下郑人焉。 这里明白告诉我们:自居易的曾祖父白温已 【1 】刘骱j ( i n 唐书,卷1 6 6 元稹自居易传,中华书局,1 9 9 5 6 西北大学专业学位硕 :论文 从韩城搬自己的一支到下郑安家了,子孙以下邦为籍。 在这里要解释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白居易、白敏中自称是太原人呢? 这是因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士族门阀制度,太原白氏乃一望族,虽然白建一支 已迁韩城,然而按照宗法制的说法,此一支乃太原白氏分出的小宗。至于白温一系又迁 下邦,这更是白氏门派中出的支族而已。在唐代士族门阀观念严重的情况下,白居易他 们当然是缅怀先祖,所以仍然要自称太原白氏。 白温在唐朝官为都官郎中,他从韩城迁到下邦是可以理解的。都官郎中是京官,常 在长安,下邦离京城长安一百多里。白居易的祖父白锃是白温的第六个儿子,大半生时 间都是在游宦中度过的。白家子弟都在外地作官,妻小随任,白系族人很少有时间去经 营白温迁下邦的老屋。白居易的父亲自季庚是白锂的长子,白季庚大半生也是任上度过 的。自居易就出生在河南新郑官宅,白居易在他青年时代就曾写过朱陈村诗。说他 “孤舟三适楚,赢马四经秦。这说明白居易青少年时代还回过下邦看望祖辈亲人,表 明在下邦还有白家老屋。自居易写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浮梁大兄、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下邦弟妹 这是自居易卜居渭上之前在下邦有自家老屋存在的证据。 其二,下邦有白家老屋,为什么白居易又在贞元二十年( 公元8 0 4 年) 把家从洛阳 迁居渭上而不搬到下邦老屋呢? 原因有二:一是下邦地区地下水深处有盐碱,水质咸恶,而渭上地区皆甜水之区, 这应是一个原因。二是白氏先茔在义津乡洪义原。洪义原即今龙北乡北程村一带。白温 以上皆葬韩城,自温以下葬下邦。白敏中墓志铭载:“葬于下邦县义津乡洪义原 。此 墓志铭系1 9 5 8 年出土于渭南龙北乡北程村白敏中墓中,可证明北程村系唐时义津乡洪 义原之地。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说白温“葬于下邦县义津乡北原”。襄州别驾府君 事状则说白季庚:葬于下邦县义津乡北原。唐故坊州郧城县尉陈府君夫人白氏墓志 铭并序也说白居易的外祖母亦葬于“义津乡北原。 自北程村至上太庄都是义津乡之 地。 1 3 白氏迁居下郑 白氏迁居下邹是从白温开始的。白温是白居易的曾祖父,他任检校郜官郎中时常在 长安。长安离韩城四五百里路,来往多有不便。因此,白温将他的一系搬迁到离京城较 7 第一章白居易与下邦故里 近的下郑县下邑里。下邑里当时在下邦县城一带( 今下吉镇西关村一带) 。县城的生活 条件比较好,离长安仅一百多里,来往照顾很方便。白温生有七子,白镗排行为六:白 锃是白居易的祖父。白镗有五子,分别是季庚、季般、季轸、季宁、季平;白季庚是白 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有四子,分别是幼文、居易、行简、幼美。如果从他的祖上白温迁 家于渭上算起,到白居易这一辈,自家已经过四代的繁衍生息,在下邑里已是一个大家 族了,估计家族已有百余人。 自居易的父亲于贞元十年( 公元7 9 4 年) 在襄阳过世,白季庚曾为官的符离寓所只 剩下母亲和弟白行简了,再加之符离距长安近两千里,往来十分不便,所以白居易决计 搬家,在京畿选择一个地方重新安家,而这个地方最合适的又莫过于故里下邦了。 白居易没有回下邑里白氏老屋居住,那里住满了其他族亲,生活很不方便。他卜选 了南临渭水、北依小原、东望华山的义津乡义津贤里金氏村。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是汉白渠唐白渠的有效灌区,不仅知名度高,而且适于农作和生活。从交通上讲,金氏 村往南百步,就是渭河,那里有一个渡口,名叫蔡渡。从长安到蔡渡大约百里之距。白 居易乘船回家,清晨出发,日暮即归,比较便利。因此,金氏村对白居易来说是一个理 想的住所。 白居易善于改善环境,为自己创造舒适的带有主观化色彩的居住环境,“所至处必 筑居。在渭上有蔡渡之居,在江州有草堂之居,在长安有新昌之居,在洛中有履道之居, 皆有诗以纪胜。故其自谓云:余自幼追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 辄覆簧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所谓君子之居,一日必葺者耶川妇白居易注 重生活环境的优美,善于改造环境,所居重视方位的选择、居室的布局设计、居室景物 的安排,总之,自居易家园的营构,景物的选择、分布、搭配等都充分显示出自己的个 性和独具的匠心,带有鲜明浓厚的文化意蕴。退居渭村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可是自 己还是“新构亭台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东西疏二煽,南北开两扉:芦帘前后 卷,竹覃当中施。清冷白石枕,疏凉黄葛衣: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 卧见云帆飞。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新构亭台,示诸弟侄) 自居易富有审美眼 光,亭台很小,也很简陋,但是他能够以小为大,借外景作己景,纳不尽之美景于眼前, 以一小亭串起了华山三峰渭水云帆,既美观又实用。 在购置好田园房产之后,自居易于贞元二十年( 公元8 0 4 年) 二月,在赛神鼓声中 将全家从徐州符离蛹桥搬到下郑县义津乡金氏村。自居易在金氏村的家庭情况,可以通 【1 】葛立方韵语阳秋,上海古籍i l j 版社,1 9 7 9 年影印本 8 西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十论文 过白居易的诗文看出:他有“两顷村田一亩宫 ( 咏怀) ;从房屋上讲,他先建了“茅 茨十数间 (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后盖了“新屋五六间( 西原晚望) ,合在一起也 有二十间左右。加上他还修了亭台、花园、以后又“买了杨琳庄 ( 祭弟文) ,这说明 他家无论从规模上讲,还是从规格上讲都是客观的,难怪他自己说“洛中有小宅,渭上 有别墅”( 自咏五首) 了。 9 第二章臼居易确:下邦时期的主要活动 第二章白居易在下郑时期的主要活动 自居易一生与下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在故乡有所作为的是任校书郎后至江州 司马前的十年,特别是为其母丁忧守孝的近四年。在这一段时间里,自居易绿化环境, 种树植桑;扶犁下田,从事农作;深入百姓,察看社情;安葬先辈遗骨,建立白氏陵园; 勤于笔耕,作了大量诗文。 2 1 白居易与故里的往来 白居易一生,虽然多在外地做官,但他从两岁开始到六十四岁,或三年四年,或十 天半月,或三天两天,一直断断续续在下邦居住,且活动比较频繁。自居易一生在下邦 居住时间较长的有两次,一是2 岁至4 岁间随父母为祖父丁忧,一是他4 0 岁至4 3 岁间携 弟侄为母丁忧。尤以第二次在下邦居住的近四年间,为母守孝,建白氏坟茔,参加农耕,进 行创作,这段生活对诗人以后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大历八年( 公元7 7 3 年) 五月三日,白居易的祖父白锃病逝于长安,归葬于下邦 县下邑里。遵礼,白居易随父亲白季庚到下邑里白家老屋为其祖父丁忧,当时白居易仅 两岁。丁忧期满,自居易随其母从下邦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郑州新郑县。 贞元六年( 公元7 9 0 年) 春,十九岁的白居易思归故里,他在江楼望归诗 中写道“满眼云水色,月明楼上人。旅愁春入越,乡梦夜归秦。道路通荒服,田园 隔虏尘。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 贞元十五年( 公元7 9 9 年) 夏,二十八岁的白居易在他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诗中云:“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弱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 处同。 诗中一片深情落于纸上。 自居易十分喜爱金氏村,经常回家探亲。金氏村靠塬临河,可南眺秦岭,东望 太华,风景秀丽,环境宜人,因而他在家小住的机会也就频繁了。唐德宗贞元二十 年( 公元8 0 4 年) 春,白居易为校书郎卜居渭上所写泛渭赋中云:“家去省兮 百里,每三旬而两入。川有渭兮山有华,澹悠悠其可赏。目白云兮漱清流,其或偃而或 1 0 西北大学专业学位硕- 上论文 仰。门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夜分兮扣舷,天无云兮水无烟。 在新构亭台, 示诸弟侄一诗中他写道:“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这些都是他当时内心世界和对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 元和六年( 公元8 1 1 年) 四月三日,白居易的母亲陈氏病逝于长安宣平里第, 享年五十七岁。自居易及弟白行简遵礼丁忧,便辞去官职,率领家人扶柩回到了金 氏村。此后近四年时间白居易一直没有离开故乡,这是他一生在下邦最重要的时期。 在这段时问里,自居易做了不少事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感受到了下层 农民诸多的艰辛,这些在他的后半生中多次被追忆到。 在下邦丁忧的日子没有了俸禄,过的纯粹是农家生活,经济就显得困难。正如 他诗中所描述的:“卖我所乘马,典我旧朝衣 【,“名姓日隐晦,形骸日变衰 2 1 , “冬衣殊未制,夏服行将绽。何以迎早秋,一不聊自劝【3 】,“屋穿慵不葺,衣裂 慵不缝 4 】, “冷落灯火暗,离批帘幕破【5 】,。生活日渐窘迫,只得清贫度日。 元和九年( 公元8 1 4 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崔群、钱徽、韦贯之等人的极力 推荐下,自居易被诏命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于是他离开了金氏村,再度走进长安帝 都。 据白居易的诗文记载,最后一次回故里是在大和九年( 公元8 3 9 年) 清明节期 间,他回金氏村祭拜了祖先。 2 2 种树植桑 新的庄园建成之后,正值秋季,恰是渭北植树季节,自居易在庭院和庄前屋后栽了 不少的花草树木。随后,每年亦有所增加。这些树木及花草从品种上讲有柳树、榆树、 槐树、桐树、桑树、松树、柏树、桃树、青竹、菊花、向日葵等,正如他诗中所反映的 “插柳作高枝,树桃成老树 ( 重到渭上旧居)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栽松 二首) ,“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 夜坐) ,“春风怪我君知否,榆叶杨花扑面飞 ( 别杨同洲后却寄) ,“引泉来后涧,移竹下前岗 (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 舍人一百韵) ,“鸟鸣桑椹熟 ( 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棠梨间叶黄( 渭村退居 1 】自居易晚奋古i l ! ! i ,顾学颉自居易集卷6 第1 1 2 页。 2 】同l : 3 】自居易秋霁,顾学颉白居易集卷1 0 第1 8 6 页。 【4 】白居易咏慵,顾学颉自居易集卷6 第1 1 9 页 5 白居易冬夜,顾学颉 白居易集卷6 第1 1 9 页。 第二章白居易在下邦时期的主要活动 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一百韵)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新构亭台,示诸 弟侄) ,“唯有数丛菊,新开篱落间”( 东园玩菊) 。这些树木从数量上讲也是不小的。 白居易的诗中亦有反映:“榆柳百余树”(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古槐八九树”( 西原 晚望) ,“贫静似僧居,竹林依四壁 ( 访宿) ,“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 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 ”( 下邦庄南桃花) 加上自居易养蚕,说明还植 有桑园。因此,他栽种树木的量是很大的。 自居易在元和六年( 公元8 1 1 年) 回家为其母守孝时,他当年栽的柳树已成林,桃 树已成园,其它树木也都长成了大树,可以说已经受益了。随后的近四年里,他栽树种 花一直没有间断,这个习惯延续了一生,直至他的晚年。 2 3 丁忧守孝,建白氏莹地 唐代元和六年( 公元8 1 1 年) ,白居易母亲陈氏病故,白居易与弟白行简遵礼率领 家人持柩回故里为母丁忧。 自居易在故里下邦长住的近四年里,主要是为母亲丁忧守孝。母子生死离别为人生 至痛,自居易对其母的养育、教育之恩是刻骨铭心的。在故里的“一千三百夜”似乎还 难以回报他对母亲的似海深情。正如他在慈乌夜啼一诗中写道:“慈乌失其母,哑 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 哺心。”这真是动人魂魄、令人悲泣的极品之作。 白居易先茔在渭河北岸的北程村。为母丁忧期间,白居易重新选购了莹地,分两次 搬迁了三代以内的亲人的灵柩,在义津乡北原建立起白家陵园。 第一次迁坟是元和六年( 公元8 1 1 年) 十月。他将从前权厝于下邦下邑里的祖父白 锃的灵柩,以及权厝于新郑临侑的祖母薛氏及在襄阳东津乡父亲白季庚的灵柩,先后迁 护回下郑,连同于今年新丧的母亲的灵柩一起,于同年十月八日,分别将祖父母及父母 合衬,安葬于下邦县义津乡北原。 第二次迁坟是元和八年( 公元8 1 3 年) 二月二十五日,将贞元十六年( 公元8 0 0 年) 卒于徐卅i 丰县官舍,权厝于符离县的外祖母陈白氏的灵柩,以及贞元八年( 公元7 9 2 年) 卒于符离私第,权厝于该县南原的小弟幼美( 金刚奴) 的灵柩,也迁护回下郑,安 葬于下邦县义津乡北原两年前新营造的墓地。自居易趁这次为母丁忧期间,将儿位多年 暂厝于各地亲属的遗骸,先后迁护回下邦,安葬于新营造的白氏家族墓地。安葬先辈灵 1 2 西北大学专业学位硕上论文 柩,对家庭来说是件大事。这算是了却自居易一桩多年未了的夙愿。 在自居易扶其母亲灵柩回金氏村不久,他唯一的刚满三岁的女儿金銮子因病夭折。 他忍痛在距村三里之地将其掩埋。“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 存? ( 自觉二首) 这对白居易打击很重,使他的精神濒于崩溃。 元和十一年( 公元8 1 6 年) 秋初,白幼文携“孤幼弟侄六七人从徐州符离到江州 看望失意的白居易,在江州没住多久,便回了故里下邦。不料次年五月,白幼文因急病 在下邦去世并葬于白氏坟茔。白居易因“负忧系职,身不自由 ( 祭浮梁大兄文) ,不 能亲临执绋,所以更加悲痛。诚如他自己所说:“酌痛量悲,莫如今日”( 祭浮梁大兄 文) 。 宝历二年( 公元8 2 6 年) 冬,白居易的胞弟白行简卒于膳部郎中任上,归葬于下邦 祖茔。当时自居易正从苏州北返,没有参加白行简的葬礼。大和二年( 公元8 2 8 年) 十 二月初一,时任刑部侍郎的白居易,带着弟媳、女儿、诸侄回下邦,摆上编成的白行简 文集白郎中集二十卷,并亲拟祭文、举行了奠礼。在祭文中,他祭告了家庭状况及 分散在各地的侄男子弟情况,并就自己晚年归葬作了具体阐述,“下邦村北,尔莹之东, 是吾他日归全之位。”( 祭弟文) 他不仅说明了要归葬故里,而且连坟的位置都作了明 确交代。 大和八年( 公元8 3 4 年) 季春,六十三岁的白居易,回下郑故里参加了其叔父白季 康的葬礼,并亲自撰写了唐故溧水县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铭。他在墓志铭的序文 中写了“友于兄弟,慈于子侄 ,以追念其叔父对他幼年时的关心和教诲。 2 4 从事农作 白居易在任周至县尉时,曾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有名的诗观刈麦。在 诗的最后说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这时他已萌发出从事农桑的念头,但这也仅是一种感慨。当他为母丁忧, 辞官回乡,断了俸禄后,再不是发发感慨了,而必须真正地过起农家生活。这正如他自 己所说的:“犹须务衣食,未免事农桑。 (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一百韵) 封建时代的农业属小农经济,小而全,大而全,自给自足。白居易在丁母忧后生活 来源全无,从村居卧病三首看,他已耕种三十亩农田以补给家用,“种黍三十亩, 雨来苗渐大,种韭二十畦,秋来欲堪刈”。在归田三首可以看出白居易已经像陶渊 1 3 第二章白居易在下邦时期的主要活动 明一样,树立了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思想:“学农未为鄙,亲友勿笑余。更待明年后, 自拟执犁锄”。 丁忧的近四年时间里既要从事粮食生产,又要从事多种经营,加上他有饮酒的嗜好, 还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在粮食生产上,白居易先种了三十亩高粱,后又种过小麦、水稻、 谷子、豆子、荞麦等粮食作物。这些在他的诗中都有记载:“日暮麦登场 ( 孟夏思 渭村旧居寄舍弟) ,“下邦田地平如掌( 九日寄行简) ,“枣赤梨红稻穗黄( 内 乡村路作) ,“缝布作袍被,种谷充盘飨( 咏拙)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 如雪”( 村夜) 。当时他种什么,家里人就吃什么,“归来问晚餐,家人烹荞麦 ( 溪 中早春) 。 在多种经营上,白居易有菜园、果园,由于穿衣的需要,植桑务蚕也是少不了的。 他的诗中对这些均有记载:“望黍作冬酒,留韭为春菜( 村居卧病二首) ,“园菜迎 霜死,庭芜过雨荒 ,(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鸟鸣桑椹熟”( 孟夏 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天晴蚕拆蔟( 访宿) ,“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 村 居二首) ,“田园莽苍经春早,篱落萧条尽日风”( 咏家酝十韵) 。 在农产品加工上,自居易开办了家庭酒坊。他种植的三十亩高粱,就是为了酿酒。 他自称得了杜康、陈牯造酒秘诀,“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房要妙得于陈( 咏家酝十 韵) ;他对酿酒所用的酒曲和水都有研究,“井泉王相资重九,曲蘖精灵用上寅”( 咏 家酝十韵) ;他感觉到自己酿的酒比流行于华卅| 带的“竹叶青 和新丰一带的“榴花 红 都在上,“常嫌竹叶犹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瓮揭闻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 ( 归田三首) 。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他写道:“而我独何幸? 酝酒本无期;及 至多雨日,正遇新熟时。开瓶泻樽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畅有馀滋。一酌发 好容,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甜畅入四肢。忽然遗我物,谁复分是非? 是时连夕雨, 酩酊无所知。人心苦颠倒,反为忧者嗤。”这首诗中,不仅记载了白居易酿酒的历史事 实,而且还说明了气候对酿酒的影响,连阴雨是酿酒的有利条件,流露出他品尝自己产 品时的喜悦心情。 退居下邦近四年的农家生活,使白居易几乎成了农夫,也可以说他已掌握了农业上 的基本知识。象购买牲口农具、农闲时积肥、田块间隙留治碾打场面、简单的间作套种 等农业生产常识和工序,白居易都十分清楚。这些在他的诗中办有反映:“卖马买犊使, 徒步归田庐。迎春治末耜,侯雨辟茁畲( 得袁相书) 。“剃草通三径,开田占一坊。 昼扉敞白版,夜碓扫黄粱。隙地治场圃,闲时粪土疆。帜篱编刺夹,薤垄擘科秧( 夏 1 4 两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旱) 。当时袁滋派人给白居易送来一封信,不是经人介绍,来人是不敢相认的。有诗为 证:“谷苗深处一农夫,面黑头斑手把锄。何意使人犹识我,就田来送相公书。” ( 赠 友诗五首) 2 5 体察民情 近四年的农家生活,使白居易与村民们建立起非常融洽的关系。诗人在一些诗作中, 多次描述同农民的亲切交往,对劳动者的淳朴善良多有赞美之词。如前述效陶潜体诗 十六首之八,曾写到正当诗人为“家酿饮已尽,村中无酒沽而犯愁时,忽有南村叟 “挈来相过 ,相与对酌,“不觉夕阳斜 的欢乐情景。他与村民们之间的互访也是经常 的,这对白居易广泛了解农村情况带来不少的方便。村民们对白居易的来访很热情,多 以酒、茶、瓜、果招待。正如他诗中秋游原上写道:“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 新枣未全赤,晚瓜有余馨。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村中 相识久,老幼皆有情。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 这是一幅多么富有人情味的乡风民 俗画卷。生活的接近,关系的和谐,使自居易了解到了不少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为以 后治郡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从归田三首及得袁相书可以看出,自居易的确有过躬耕垄亩的打算,而且 有过“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锡谷 的实践。这对一个曾经多年荣任皇帝近臣的封建士大 夫来说,尤为难能可贵。“种田计已决【1 】 以后,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作为农 民,“上求奉王税,下望备家储【2 】”是最基本的。只有掌握丰富的耕作技术,才有可能达 到“定看秋郊稼穑丰【3 j ,的愿望。为此,自居易经常走访老农,向老农请教,了解生产 中的基本常识和作务技巧。这些在他的诗中均有记述:“吾闻老农言:为稼慎在初;所 施不卤莽,其报必有余。”【4 】同时还记载了阴雨天对成熟庄稼的危害和对养蚕业的影响: “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箕 【5 1 ,“簇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 【6 】 当时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村多是广种薄收,农民生产所获不多,生活比较困苦。 就农民生活困苦的程度,自居易做过不少走访。“停杯问生事,夫种妻儿获,筋力苦疲 【1 】自居易归川三首,顾学颉自居易集卷6 第1 1 4 页。 2 同上 【3 】自居易冉雨,顾学颉白居易集卷2 1 第4 7 0 页。 c 4 】自居易归f 玎三首,顾学颉自居易集卷6 第1 1 4 页。 5 】自居易效陶潜体诗_ 1 六首,顾学颉自居易集卷5 第1 0 4 页。 【6 】同上 1 5 第二章自居易在下邦时期的主要活动 劳,衣食常单薄。 【1 】平常年份如此,如果遇到灾年或特殊年份,农民生活就更苦。“回 观村问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 寒岁,农者尤苦辛。 【2 】诗中真实反映了农民在灾年时的生活景象。 农民受着饥寒交迫的折磨,其身体状况也十分差。金氏村离城镇较远,不具备医疗 条件。作为一般病,农民凭借自身抵抗力而不治自愈;遇到重病,多数是坐以待毙。白 居易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天地自长久,斯人几十活。请看原下村,村人死不歇。一 村四十家,哭葬无虚月。 【3 】下面,他说得更具体:“昨日南邻哭,哭声一何哭! 云是妻 哭夫,夫年二十五。今朝北里哭,哭声又何切! 云是母哭儿,儿年十七八 【4 j ,“西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