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内容摘要:常谈考误作为出现在俗语辞书的初创期明代的俗语辞书,在 记录保存民俗语汇,为大型辞书编纂拾遗补阙等方面,都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 值。本文采用纵向量化分析和横向对比研究的方法从五个方面,综合评述常 谈考误的编纂特色及学术价值。 第一介绍成书背景。本着辞书评论“知人论世”的原则,对作者的文化背景 以及成书时代背景的介绍,以求对文本的研究更贴近作者的创作实际。其次考 订常谈考误一书的版本,本文所做的研究考证,更具有理据性及说服力。 第二考订常谈考误一书的研究对象及编纂体例。常谈考误作为以民 俗语汇为研究对象的准辞书。在文本体例e ,存在以下四个特点:积累式的编 纂手法;“旨存考误”的收词原则;“正误对照”的释词模式;在释文中呈现出 的笔记性,多种注音多种训释方法兼顾的行文特点,以及引用书目、举例不合 规范的缺失。 第三具体阐述贯穿常谈考误全书超前的民俗语言学的意识。主要体现在 民俗语源的探求视角和对民俗语汇的记录与分析这两个方面。 第四在综合比较中,评述常谈考误在辞书编纂史上的贡献和价值。在与 同时代俗语辞书雅俗稽言的对比过程中发现,雅俗稽言是对常谈考误 的继承和发展。雅俗稽言的作者,以常谈考误为蓝本,或直引释文、或 援引节证,深受常谈考误的影响。常谈考误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当代大型 语文辞书编纂起到的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汉语大词典虽每1 一词条都力争既 要溯源,又要探流,反映该词的历史演变过程。但不可否认,其中尚有不少词 条存在所举书证过晚、词条失收、释义欠精、义项缺失等问题,常谈考误正 可以部分弥补其在上述方面的缺失。 最后对全文总结。力求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既不苛求古人,否定价值; 又不神化古人,厚古薄今,给常谈考误这部有多方面学术参考价值的准辞 书,以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常谈;民俗语汇;辞书编纂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t h ef o l ka d a g ed i c t i o n a r yo c c u p i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d i c t i o n a r yo fo u rc o u n t r y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b r i g h tp e o p l ew e e kt h i s p a r tt h a td r e a mc o m p i l e ”w h e t h e rp l a t i t u d ed oi nt h et e s tb ym i s t a k e ”,i n c l u d el a t e p o o lr u l e ,p a r e n t so fs i n o l o g y , c o l l e c t , c o l l e c ti nt h e ”f o l ka d a g ed i c t i o n a r yi n t e g r a t e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o oi nj a p a n p l a t i t u d ed oi nt h et e s tb ym i s t a k e ”a s a p p e a ri nf o l ka d a g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i s s u e so ff o l ka d a g ed i c t i o n a r yf o rm i n gd y n a s t y o fd i c t i o n a r y ”i nt h ev o c a b u l a r yo fr e c o r d i n ga n dk e e p i n gt h ef o 【c u s t o m , c o m p i l e r e s p e c to fm a k i n gg o o do m i s s i o n sa n dd e f i c i e n c i e se t c f o rt h el a r g e - s c a l ed i c t i o n a r y , t h e r ei se x t r e m e l yh i g ha c a d e m i c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 t h i sl i t e r a r yg r a c ea n dc o m p a r e s h o r i z o n t a l l yw i t ht h em e t h o dt os t u d yf r o mf i v er e s p e c t sb yl o n g i t u d i n 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c o m m e n t ”w h e t h e rp l a t i t u d et e s tb ym i s t a k e ”c o m p i l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 a c a d e m i cv a l u e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 p a r to n ei n t r o d u c ei n t oab o o kb a c k g r o u n d c o m m e n t p r i n c i p l eo f ”k n o wg e n e r a t i o ns u c ha st h e o r ys u c ha sp e o p l e ”i nl i n ew i t hd i c t i o n a r y , c u l t u r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s u c c e e d i n g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t o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e r ao fb o o k st o a u t h o r , s ot h a tt h es t u d yo nt e x tp r e s s e sc l o s et ot h ea u t h o r sc r e a t i o nr e a l i t ye v e n m o r e s e c o n d l ye x a m i n ea n dc o r r e c t ”p l a t i t u d ei st a k e na ne x a mo fa n dm i s s e d ”t h e e d i t i o no ft h eb o o k ,t h er e s e a r c ht h a tt h i st e x td o e si sc r i t i c i z e do fat e x t ,h a v e m o t i v a t i o nn a t u r ea n dc o n v i n c i n g n e s se v e nm o r e p a r tt w oe x a m i n ea n dc o r r e c tt h e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o ft h eb o o ka n dc o m p i l es t y l et h a t ”p l a t i t u d ei st a k e na l le x a mo fa n d m i s s e d ”p l a t i t u d ei st a k e na ne x a mo ft h ed i c t i o n a r yb ym i s t a k e ”t oa l l o w o nt e x t s t y l e ,t h e r e a r ef o u r f o l l o w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t a c t i c s o fc o m p i l i n go ft h e a c c u m u l a t i n gt y p e ,t h eo n e st h a t ”a i ma td o i n gi nt h et e s tb ym i s t a k e ”a c c e p tt h e w o r dp r i n c i p l e t h eo n e st h a t ”c o r r e c t e dm i s p r i n t sa n dc o n t r a s t e d ”c l e a r e du pt h e w o r dm o d e f o u rn o t et h a tc l e a ru pi nt h ea r t i c l e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 ,m a n yk i n d so f p h o n e t i cn o t a t i o nm a n yk i n d so fs t a n d a r dc l e a ru ps t y l eo fw r i t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a t m e t h o dg i v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t o ,a n dq u o t et h eb o o l d i s t , n o tc o n f o r mt ot h en o r m a l 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f o re x a m p l e p a r tt h r e ee x p l a i ns p e c i f i c a u y t h a tl u n s t h r o u i g h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f o l kc u s t o ml i n g u i s t i c sw i t hl e a d i n gp a n d e c tt h a t p l a t i t u d ei st a k e n a l le x a mo fa n dm i s s e d ”m a i n l ye m b o d yi ns e e k i n gv i s u a la n g l ea n dr e c o r da n d t h e s et w or e s p e c t so fa n a l y s i st ot h ef o l kc u s t o mv o c a b u l a r yo ft h el a n g u a g es o u r c e :o f t h ef o l kc u s t o m p a r tf o u ri nc o m p a r i n g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 , c o m m e n t ”p l a t i t u d ei st a k e na n e x a mo ft o ”c o m p i l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a n dv a l u ei nt h eh i s t o r yi nt h ed i c t i o n a r yb y m i s t a k e f r e dw h i l ew i mt h ec o n t r a s to f ”t h er e f i n e dc u s t o mc h e c k ss p e e c h e s ”o f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f o l ka d a g ed i c t i o n a r y , ”r e f i n e dc u s t o mc h e c ks p e e c h ”i n h e r i t i n g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p l a t i t u d et e s tb ym i s t a k e ”a u t h o ro f ”r e f i n e dc u s t o mc h e c ks p e e c h ”,f o ro r i g i n a lv e r s i o n ,o rg u i d et h ea n n o t a t i o n s ,o rq u o t et h ed o c u m e n t e de v i d e n c e w i t h ”p l a t i t u d ed oi nt h et e s tb ym i s t a k e ”d i r e c t i n f l u e n c e db y ”p l a t i t u d ei st a k e na n e x a mo fb ym i s t a k e ”d e e p l y ”p l a t i t u d ei st a k e na ne x a mo fb ym i s t a k e ”t h eg r e a t e s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l i e si nc o m p i l i n gt h ei m p o r t a n tf u n c t i o no fp i c k i n g 叩t h en e g l e c t e da n d t os u p p l yt h ed e f i c i e n tp l a y e do i l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a r g e s c a l ec h i n e s ed i c t i o n a r y ” c h i n e s eo l dd i c t i o n a r y ”a l t h o u g he v e r ye n t r ys t r i v et om a k ea n ds h o u l dt r a c et ot h e s o u r c e 。v i s i t ,s h e d ,r e f l e c t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u p eo ft h i sw o r d b u t u n d e n i a b l e ,h a v em a n ye n t r yh a v e ,c i t ed o c u m e n t e de v i d e n c ep a s sl a t e ,e n t r ym i s t a k e c h a r g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w ep r e c i s e ,j u s t i c ei t e m so f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 ,e t c p r o b l e ms t i l l a m o n gt h e m ,i tc a nb ei no r d e rt or e m e d yi ti n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r e s p e c td e s c r i b e d a b o v ep a r t l yt h a t ”p l a t i t u d ei st a k e na ne x a mo fb ym i s t a k e ”t h el a s tp a r tb e l o n g st o t h es u m m a r yo ft h ef u l lt e x t m a k ee v e r ye f f o r tw i t hh i s t o r y , d i a l e c t i c a lv i e w , n e i t h e r o v e r c r i t i c a la n c i e n t ,d e n yv a l u e ;d e i f ya n c i e n t ,s t r e s st h ep a s t ,n o tt h ep r e s e n lg i v e ” p l a t i t u d ed oi nt h et e s t ,m i s s ”t h i sp a r th a v et oa l l o wd i c t i o n a r yi nm a n ya s p e c t s a c a d e m i c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 ”,b yo b j e c t i v ea p p r a i s a l k e yw o r d s :p l a t i t u d e ;f o l kc u s t o mv o c a b u l a r y ;t h ed i c t i o n a r yi sc o m p i l e d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a 论文中除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t 其他同 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嘻产翰 日期: 加7 寸d 口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 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香j 3 目 指导教师签名:q 功i 日 期:矿7 nc 。 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 明清俗语辞书在中国辞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日本己故汉学家长泽规矩 也辑集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这方面的资料。明人周 梦吻编辑的四卷本的常谈考误就收录于其中的第五辑内。尽管四库全书 的编纂者对此书无一褒词,但是作为出现在俗语辞书编纂初创期的明代辞书, 常谈考误仍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1 成书背景 1 1 作者其人 周梦呖,字启明,湖北省襄阳府南漳县人。明代万历二年( 1 5 7 4 ) 进士, 后官至工部都水司郎中,“1 于顷堂书目又有官至布政司参政一说。除常谈 考误外,他的主要著述还有青黔山人文集、水部备考等,后者收录在 四库总目提要政书类存目二。另外周梦呖还精通诗词格律,有南阳诸 葛武侯祠二首,嵩少游记等不少清新优美的诗篇。 周梦呖精审的治学态度,可以与“二苏”相提并论。焦兹曾在评论周梦呖 的治学态度时说:“苏子容闻人语故事必检出处:坡老每有著撰,虽目前事亦令 少章、叔党诸人枪视而后出。其精审乃尔,明字之用心,与两苏岂有异者? ”3 正是由于周梦呖的这种精审的治学态度,才促使他将“世所常引”的常谈俗语, 作为研究的对象,加以留心考订,将“随口、趁笔而误者,一一囊举”考源辨 流,以正世人。”。 1 2 常谈考误的成书 焦骇在作于万历壬寅夏臼的常谈考误序中提到:“明宇周公作常谈 考误一编,令学者溯流穷源,引伸触类,因洞俗学之非。为考古之渐真,执 林之一快也。”“公门人何跃龙司理京兆欲梓,传公书,而以是编先之,属 余题其简端。”由此可知,常谈考误的初稿必完成于明万历壬寅夏日之前。 从常谈考误的目录以及顾起元所作序文来看,其成书并非一气呵成, 而是经过长时间对于生活中的俗语的积累而得。周梦砀一生“观览甚富”,”1 长 期以来,为常谈考误的成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对日常读书时发现的“秘 牒”、“异文”仔细推敲,多所刊正,不断丰富了常谈考误的内容。顾起元 在常谈考误序中称其为“综校古今、提纬、名实、绌缪,解而广异闻, 何征事之详洽,考文之傅辨也。” 常谈考误的成书,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时代文化背景的。当时人们对 于名文的引用、常谈俗语的使用情况相当的混乱。焦竣在序文中曾描述了这种 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 状况:“世所常引,或不考其源而迷沿,瞽袭恬不知寤;或粗挟时名,著述自见 者,轻摇笔端,动多伪舛“”由于人们对于名文的恣意援引,不考其源,使 常谈语词的使用与其真实的本义相距越来越远,有的甚至完全改变了语词的原 意。作为一名治学严谨、有历史责任感的文人,周梦呖看到这种状况是忧心的, 于是产生了为常谈俗语匡正谬误,以正世人的想法,编纂了这部常谈考误。 然而稽考俗语并非易事,顾起元在序文中谈到考误常谈时说:“原夫常谈易 误,谁昔已然,彼应邵所称俗间行语,积非习惯莫可原察,固无论已。即令淹 雅之彦随口而说之,趁笔而书之。宁渠无千得而莫掩一失之时。宁渠无逖稽而 未逞迩察之事,亦宁渠无略述而不及详举之文,是以前代名人每穷斯璺颜之家 训、洪之随笔,以至近世博南之总缘,弁州之余编,靡不申掎摭以折衷,恣援 据以广义,引绳批根不遗余力,然犹亡奈夫路之繁,喋喋焉,未尽肆其输攻之 用也。考洪岂易寿哉? ”。“ 稽考常谈是枯燥而繁琐的,但是周梦肠却做到了将“随l 趁笔而淤者,则 已一+ 囊举,而彳 c 究之示稽疑者,以绀珠资考辞者,以丹笔古今名实之辨,亡 暂于此”,”足见常谈考误此书乃是作者经年的心血之作。 1 3 常谈考误的版本 存翻阅j ,诸多古籍忙目之后,我们发现在孙殿起的贩书偶记( 卜海古籍 出版社原中华 n 版社) 中对常谈考误没有著录,但在吉林人学 版礼出 版的p q 库大辞典中,出现了一些对常谈考误进行论述的文字:“常谈 考误仞尝单行,刊于万历年问,后收入清溪山人文集。日本汲古书院明 清俗语辞书集成第五辑辑入。”3 往刘知秋的中国字典史略“”( 中华_ 5 局 2 0 0 4 年版) 中也提到:“常谈考误初尝单行后刊入文集,卷首有万历王寅焦 弦、顾起元二序。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予部,杂家类,存目三。” 将此二者与姜聿华编辑的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 书目文献出版 社1 9 9 2 年1 2 月) 所收录的版本进行仔细对照发现为同一版本。也就是说目前 常谈考误只有明万历刊本这个唯一的版本,日本长泽规矩也先生主编的明 清俗语辞书集成第五辑所收,即据此影印。因此可以说我们就这一版本对常 谈考误所进行的研究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 2 常谈考误的研究对象和编纂体例 汉语大词典中对“常谈”的解释为:常谈,亦作“常谭”。平常的言论。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飚日:此老生之常谭。辂答日:父老生者见不 2 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 生常谭者见不谭。” 南史鲍泉传:“君言,文士常谈耳。”清,梅曾亮柏 枧山房诗集自序:“以常谈为才语,谓暴虐为高言,此又一蔽也。”“( 汉语 大词典1 7 5 8 页) 可见所谓“常谈”就是常挂在人们口头上的话。在上海书店重印( 俗语 典) 前言中提到,熟语中“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常挂在老百姓口头上的, 则被统称为俗语,也叫做常语。”因此常谈考误中所言的“常谈”就 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俗语”、“常语”。曲彦斌先生在民俗语言学( 增订版) 中曾说:“民俗语汇,是各种反应民俗事象或涵化了民俗语要素的语汇。一如俗 语与俚语概念间的交叉,就作为语言材料这一功能特征而言,俗语亦堪谓民俗 语言中的一种典型民俗语汇。” 常谈考误的研究对象是民俗语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常谈考误是 一部明代以民俗语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准辞书。 常谈考误凡四卷。卷首有万历壬寅( 1 6 0 2 ) 夏日“澹园居士焦虼”、“年 家晚生江宁顾起元”的两篇序文。四库全书总目云:“是书卷首诸序皆称1 常 谈考误,而书题日青黔山人文集。,以常谈考误为子目,盖其出别行, 后又编入文集也。”“ 是书第一卷七十一则,第二卷六十九则,第三卷七十一则,第四卷六十y l 则,共二七九则9 。逐则对各所辑录的俗语进行考释。卷首可见“乡贯临沮”字 样( 临沮为湖北省县名,属襄阳) ,每卷成稿后都由门人何跃龙校j l 三。 。 纵观全书,常谈考误的编纂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2 1 累积式的编纂手法 从常谈考误的每卷月录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每卷所收录的词条并未进 行分类,而是类似于读书卡片式的累积。如第一卷共七十一则词条,其内容包 罗万象。如表示天文地理的有:堪舆、分野、日月晕、参商、江河;表示时令 节气的有:正月、处暑;表示亲族关系的有:周亲、九族等等。这些同类的词 条编排顺序并不相连,而且,其他卷中还会出现同样类别的词条,如在第二卷 中出现的伯仲叔侄、属表示亲族关系的;如在第二卷出现令尹等表示官职等级 的词条后,在第三卷中又出现了秀才、主臣( 县官) 等同类词条。 。 常谈考误对词条的编纂是累积式的,是作者将随口、随笔之误,一一 。卷首所提并非 青黔山人文集,而是青籍山人文集,且“黔”与。籍”并不存在同源关系。疑 为刻板者笔误。 。第四卷正文所收条目数量以及内容与目录不完全相符合。第四卷目录记收录六十九则,实际收录六 十三则。“十四物取义”,“呼字之伪”、“写字之伪”,“隶书偏旁”、“隶字原起”这三个目录中所列词条实 际正文并未收录。 3 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 积累囊举的结果。作者对所收录的词条并未作分门别类编排,使整部书显得有 些庞杂混乱,不方便查考。作为一本旨在稽考俗语,匡正谬误的准辞书来说, 编纂的过程中,忽略了“方便查考”的编纂工具书的意识,尚且情有可原,但 未分门别类编排条目仍不失为本书的一大缺憾。 2 2 “旨在考误”的收词原则 常谈考误全书收词二七九则,实际考释二七三则,如果将这些词条作 一次排列,就会发现作者选取的并不是一般人们公认重要的、词书编纂必不可 少的词条,相反一些人们日常使用的被认为无足轻重的条目,却被收录其中。 这看似费解的问题实际上是与成书的目的相吻合的。周梦呖编纂常谈考误 的目的在于稽考人们误用的常谈俗语,编辑成书以正世人。因此选取的条目多 是有考订价值、有争议的词条。 现以表示时令节7e 的“处暑”、“正月”为例来说明之。相传中国的“节候” 为周公所定,全年1 2 个月分为2 4 “气”和7 2 “候”。每月二“气”,每五日一 “候”。相火的“节候”名芡9 6 个。如果一般的硼典在收录仃关“节候”的条 同时,定会以某一层次的内容作为收录对象,而周梦肠只选取了“处暑”等少 数几个表示时令节气的词条。 由此可以看出,常谈考误选取的词条不是一般意义一卜的重要,忽略的也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币要,它取舍阋条的标准完全是依照是否有考辨价值,这 个标准,必须服从“旨在考误”的收词原则。 常谈考误收词与一般词典不同之处还有其收词立目的单位不限于词, 有的是短语,如“敦九音”、“离十六义”等,还自的甚至是句子如“荷名不同”、 “字义不合”这都体现了“旨在考误”收词原则的灵活性。在作者看来只要是 常谈俗语,在使用中出现错误,不论是否是词,都要详加考辨。 此外为了达到考辨俗语的目的,周梦呖对多音字、异体字也给予了高度重 视。并且意识到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下读音会不相同,即一字多音;读音不同 意义很可能也不相同,即一字多义。如: 敦九音“敦”字,字书载十音。见于经典者,仅九。礼中庸: “敦厚以崇礼。”音“墩”。诗:“敦必独宿。”音“堆”。礼乐记: “乐者,敦舜口。”音“纯”。诗:“敦彼行苇”,贾谊赋:“何足控敦。” 并音“团”。( ( 诗:“敦弓既坚”,广韵:“天子弓也。”音“雕”。周 礼:“每敦一几。”敦,覆也,音帱。周礼:“度量敦制”,注:“敦, 布帛幅广也,音准。”周礼) ) :“珠粲、玉敦。”礼明堂位:“有虞氏 之两敦”,音“对”。尔雅:“敦丘如覆。”音“钝”。治一经者读之尚 4 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 有谬,况其他乎? 这里周氏的解释注意到了字的多音现象,并将每一个音加以援引举例说明, 具有很强的理据性。再如: 素六叉“案”字有六义说。又“案几”属,周礼:“掌次张毡案”, 魏志:“曹公作欹案卧视书”。又玉篇) ) :“食器也。”史:“高祖 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隐逸传:“孟光每馈食,举案齐眉。”曹操 别传:“魏大为人佻,至以头没杯案中”,有据也。( ( 萄子:“案饰其辞。” “董仲舒策谨案。”春秋又“考”也。丙吉传:“无所案验”,又“下” 也。尔雅疏:“以案酒”,又“止”也,周纪:“案兵无出。”常谈 每有之,而义多不尽解。 这里周氏注意到了字的多义现象,并将每一字义分列开来,加以考辨,这 种释词模式与现代词典编纂思路相吻合,这其所处时代,有这样的见解,令人 钦佩。 除此之外常谈考误对字音误读的考辨也有涉及。如: 土音杜“土”有三音,一音规,为国土之土;一音吐,为土地 之土;一音杜,为桑土之土,皆上声,七口内。诗豳风:“鸱鹗 徼彼桑土。”毛传:“桑土,桑根也。”方言:“黄杜,根也,东齐曰 杜。”郭璞注:“引诗日:徼彼桑土杜是也。”佛经:“十方 国土”音与此同,世俗不知而读为“吐”,既误,又转为去声,音“度”, 如“法度”之“度”,遇韵,古无此字,愈益误第,唯正韵有之。 作者考辨词条过程中,除了对字音、字义的考辨疏证而外,对字形的闸释 也没有忽略,对异体字也予以了关注如: 荼本荼学斋占毕日:“九经有笔墨字,无砚;字有烛字,无灯 字。”又日:无炬字,无荼字,无豉字,无醋字。所五六字中,茶字大 误。盖茶字本作“荼”。说文:“从草余声,有二音,一组加切,一同 都切。”有四义:一苦苣,霜后可食。诗:“谁谓荼,苦是也。”一( 疑 为“二”误。作者注) 委( 疑为“苇”误。作者注) 叶布地而生,苍黄如 菊,传秦纲密于秋荼是也。三茆,其穗,色白。诗有:“女如荼是也。” 四若苦荼,茗也。尔雅“椟苦荼。”郭璞日:“树如栀子,冬生叶可煮 为羹饮。本草能去脂,使人不睡”是也。”后人以苦苣苇叶茆秀为恶草, 作荼,作同都切;以茗为嘉木,作荼,作组加切。于是有荼字,又有茶 字矣。世俗不知而必从余,非木也。 2 3 “正误对照”的释词模式 5 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 通览常谈考误全书,其训释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正误对照”。每释 一词或先言今人之错误理解,后援引经典阐释正确含义:或先引经据典稽考原 意,再摘引今人的错误用例,往往是正误两相对照,针对今人产生错误的原因, 在对比中训释词条,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如常谈考误中对“宴尔”的训释: 宴尔诗邺谷风篇日:“宴尔新婚,以我御穷。”谣新婚而 弃旧室,作言安乐而之新婚,但与我御穷苦之时,至于富贵则弃我。今 贺人初娶称“宴尔”,非为诗意不合,且又再娶事词不大美。 文中对于“宴尔”的训释即是采取先探明本源,在与今人错用相比,读过 之后,让曾用此词恭贺他人初娶的人们不觉汗颜,如此深刻印象让人,怎敢下 次再误用? 客观上达到了周氏想要肃清乱引、乱用常谈的社会效果。 2 4 释文大略 2 4 1 笔记体的行文特色 常谈考误的作者平牛博览群节,又妙有鉴钱。整郜常谈考误可以 说是1 1 二者多年来读书心得的总汇。伞书的释文最大的特色就是笔汇体的行文。 订援引经典稽考本源的,有直引他人之说考辨疏证的,有雅俗互现阐发己见的, 有讲述语训来源典故的,有考订风俗习惯的,有介绍民俗事项的,有汇集多音 多义字加以详述的,有考证秘牒、异文加以规范的,还有对他人论述批驳质疑 的。总之行文不拘一格,除援据考辨之外,多是即兴发表自己的见解。围绕考 误的目的,伞然不求格局上的统一。体现出灵活、多样的行文风格。 2 4 2 直音、反切综合并用的注音方法 常谈考误的释文中所用的注音方式兼具直音和反切两类。其注音不仅 仅局限于所释条目,而且在释文中遇到的难读或易误读的字,作者也注其读音。 尤其重视对多音字的考辨分析。 所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 ( 1 ) 直音法: “音”式 “晕音运”( 卷一“日月晕”条) “音,又音”式 眷音圈,又音患( 卷一“空考”条) “音,声” “亢音刚,平声”( 卷四“陈亢”条) 对于有些字只存在声调争议的只标注声调 6 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 “,声”式 “缆,去声”( 卷二“扈崔”务) ( 2 ) 反切法: “,切” “跋,蒲拨切”( 卷二“跋扈”条) “,声,切”式 分,去声,扶问切( 卷一“分野”条) ( 3 ) 直音与反切法综合使用: “音,切,声”式 “徼音斗,古吊切,去声”( 卷一“边徼”条) ( 4 ) 灵活采用同音、谐音标注法 “作字读”式 中作“众”字读( 卷二“中兴”条) “叶音”式 仪叶音娥( 卷一“常仪”条) “字与同音”式 戊字与茂同音( 卷一“戊”条) ( 5 ) 反切法与谐音法并用 “,切,即字”式 溺,古吊切,即尿字 ,切,与同 绿,良豫切,与“虑”同 ( 6 ) 运用“读如”训诂术语训释字音 “读如,或如”式 ( 卷三“溺”条) ( 卷三“绿囚”条) 读如“嗷”,或如“檄”,( 卷一“边徼”条) “读如”式 读“偶”如“耦”,( 卷三“木偶”条) “读声,如之”式 “今人尽读平声,如分明之分”( 卷一“分野”条) “为声,如之”式 癸为去声,如桂树之桂( 卷二“百揆”条) ( 7 ) 对多音字的标音方式也是直音法、反切法兼顾使用。 有音,一音;一音x ;一音式 7 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 “契”字有三音,一音器;一音屑;一音挈 ( 卷二“契”务) 有音,切,切,切式 “苴有十四音,七闾切;子闾切;又子旅切;又 布交切,又天苴;又子邪切;又似嗟切;又组加 切,又都贾切,侧鲁切,又庄俱切,又则吾切; 又将预切;又子余切。” ( 卷三“苴十四音”条) 有的还指明所在韵部,如 “甄有三音。一在真韵,之人切;一在先韵,稽延切; 一在震韵,之刃切。” ( 卷四“甄三音”条) 2 4 3 多方面兼顾的训释手段 常谈考洪伞1 5 通篇释文,采用多种训诂方法声训、义训二者兼顾使用。 尤其是对十彤近字、易误字的辨析闸释,往往从凄音、意义、字形三方面入手, 多角度比较豁别。如: “旅从玄从衣,与虎同;旅,从扩从从,相去远矣。” ( 卷二“旅弓”条) “今人知“佳”音为“嘉”,而不知“隹”音为“锥”也。佳,从 人从圭,隹象鸟形,字本不同。” ( 卷四“隹”条) “狼从犬良声,郎音。很从彳,艮声,下恳切。” 【卷四“狼戾”条) 常谈考误在训释中,多种训释手法兼顾并用,以针对常谈俗语使用中 的错误,对比考证,以达到勘误的目的。 2 4 4 不合规范的引用书目或举例 考误常谈非易事,作者博采古今典籍、辑录十分丰富。考源辨流,援引疏 证,甚为广博。所援引的典籍,多为作者凭记忆可直接写下,行文又采用了笔 记体的编纂风格,致使全书引用书目并不规范,出处书名,有的只写出总名, 有的则详写篇章,格局并不统一,如有的写汉书食货志有的则直接写汉 书了事:有的写尚书,有的只写书;有的写史记伯夷传,有的则 只写始皇记,甚至只写大全( 卷一“开阡陌”条) 一言代过,让人不知 所言者何。 8 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 作者之所以如此引用书目的原因,现在分析起来大约有二:一是他并没有 意识到书名与篇名不是同一层次的内容( 有的写汉书,有的写律历志) ; 二是在作者所处的时代,常谈考误中所引书目均为耳熟能详之作,所引出处, 只需稍加提示读者必会了然。不过对于我们现在的读者再来读这部书的时候, 作者这样的引用书目的方式给阅读的确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不仅引用书目如此,常谈考误的释文中举例同样是不规范的。大凡引书 举例首先有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朝代名、作者名、书名。而常谈考误在 这方面就显得有些随意。 有出朝代名、作者明、书名的,如:“梁吴均续齐谐记”( 卷一 “牛女”条) ;有仅出书名的,如:“文选”( 卷四“行药”条) ;又出 书名,又出篇名的,如:“史记韩张儒传”( 卷三“溺”条) ;有不确 指称的,如“经传中”( 卷一“疆场”条) ;有出作者及篇名的,如“刘熙 释名”( 卷一“江河”条) ;有指名典籍类别再出书名的,如:“佛典优 婆娑论般荼迦”( 卷二“黄门”条) ;还有的是直接出某人之诗句的,一如: “李于鳞诗有”( 卷一“疆埸”条) 、“杜少陵诗日”( 卷二“冷官”条) ; 或直接接触某人之说的,如:“孟子日:”( 卷一“市井”条) 、“尸子云” ( 卷三“矛盾”条) 。 以t 所举几种例子并没包括所引证的全部格式,只是想以此说明常谈考 误在引用书目和举例方面不受章法限制,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证实的,作者在 行文上的不拘一格,并没有改变通篇释文探源、辨流,遵循正体的原则。作者 所引疏让大多出自史记、汉书等i e 史之作,如遇字形上的争议往往以说 文为准绳加以匡正,字音、释义方面往往援引韵会、尔雅、释名等 雅书体系著作,这使得全书更具有理据性和说服力。刘知秋在他的中国字典 史略中谈到常谈考误时曾说:“其书内容亦可资采择”。从另一个角度证 明常谈考误的释文内容具有很强的学术参考价值。 3 常谈考误超前的民俗语言学意识 常谈俗语同民俗语汇一样,都可谓语言中的“风俗化石”。汉语俗语宝库, 珠玑璀璨,丰富多彩。曲彦斌先生在中国俗语辞书史略和现在俗语辞书 概说 中谈到:“中国俗语辞书大都具有民俗语汇词典的功用。”在日本出版 。中国俗语辞书史略收于俗语古今) 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第一版;现代俗语辞书概说 刊辞书研究1 9 8 6 年第一期 9 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 的 明清俗语辞书集成) 罾一文中也指出:“明清俗语辞书,或专设有风俗掌故 门类,或合为一体、笼统一揽,多数条目军与民俗相关联。这也是我国古籍中 有关俗语文献的普遍特点,如通俗编、古谣谚即是。” 常谈考误作为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的一部,其中收录的绝大多数 都是俗语。这些俗语承载了大量的民俗信息。有些俗语本身具有民俗语汇的性 质,如:传衣钵、折枝、行香等;有些俗语出自民俗,其语源、典故或为民俗 事象,如:孙山、牛女、释褐、贴黄等。作者对这些语词的考辨与诠释,某些 思路和方法,竞与民俗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暗合,反映出了超前的民俗语言学意 识。 3 1 民俗语源的探求视角 辞书的编纂既要探流,又要溯源。汉语研究中的训诂学,往往通过考释词 语的语源朱确定其本义。考释语源是古汉语语斋研究的一个传统方法,汉语古 字书、调书则多反映历代考释语源的成果。中同俗语辞书即是多以考释俗语语 源为基本内容。至今,这种以探求语源米研究语义演变的方法,仍是语义研究 中比较科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谈考误在探求语源方卣是有继承有突破的。所谓继承,常谈考误 对于词条的训释以考据词源为主要手段。所渭有突破,是指作者并没有像传统 的词源学方法那样,以文字资料为本,凭字词音形义推究语源,而是从产生这 些语浏的民俗形态去探究语源,这种方法即是民俗语源学方法。 现以常谈考误对“鱼书”一词的训释来说之。 鱼书文选古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之鲤鱼,呼童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五臣及六履。”注谓:“古人多于鱼腹寄书”,引陈涉罩鱼 倡祸事,证之,世人因此遂谬,谓水中鲤鱼能寄书。日“鱼书”、曰“只 鲤”,皆从此始,是何异痴人说梦。盖汉世书札相遗,或以绢素叠成只 鱼之形,故又有古诗云:“尺素如霜雪,叠只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 腹中书。”则知鱼书,只鱼皆托言,岂是实事? 在此作者就是借助探究,汉代人们寄信时,往往要将写字的绢素折成鱼的 形状,这一民间习俗来考辨“鱼书”一词的真正含义。如果按传统词源学的方 法,以文字资料为本,很容易就会以文选中的古诗作为稽考的根据,那么 得到的只能是“水中鲤鱼能寄书”的错误认识。作者的高明恰恰在于,没拘泥 于文字资料,而是以民俗语源的视角去探求词义的本源。周梦呖突破了传统文 。日本出版的( 明清俗语辞书集成) ,刊辞书研究1 9 8 4 年第三期 1 0 常谈考误中的民俗语汇研究 人“避俗”的狭隘观念,从活的民俗生活信息入手,阐释词源,至今仍具有进 步的意义。 再如对“龙马”一词的训释 龙马周官、夏官司马度人正校人员选马,八尺以上为龙。世俗 传,遂谓天子驾龙矣。尔雅:“天驷为马房”,世俗伪传,遂谓房 星主马。汉儒至以天驷为马祖矣,二者皆非。郑玄注( 周礼:马大 小异名,司农说以月令,日:“驾苍龙”,则所谓龙者,马也。郭璞注 尔雅:“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盖以东方七星称苍龙,龙 行驯善似於马,则所谓马者,龙也。一交互言之,人遂莫辨。 作者从古代宫廷选马的习俗,入手探求语词的本义,发现所谓的“龙”即 是八尺以上,骠悍雄健的骏马。后人所误传的“天子驾龙”实际上就是骑着骏 马。由此诠释了词义。 有很多语词,虽然在文献材料中可寻得语源材料( 文献语源) ,但其真正语 源当系其所据以产生的民俗语源。通过考释索解其民俗语源,非但可在词源生e 正本清源,尚有助于弄清事物的本来历史,进而正确把握其语义和文化内涵,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3 2 对民俗语汇的稽考与勘正 常谈考误“其言皆辨世俗引用典故之讹”,“43 研究的对象大多是民俗语 汇。在考辨的过程中,对这些民俗语汇都作了很精到的分析与勘i e 。 3 2 1 稽考民俗语汇的百科性 常谈俗语,是一种接近于人们生活的鲜活的语言形式,内容纷杂广泛,包 罗万象,雅俗多姿,反映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仅就常谈考误所稽考的民 俗语汇来说,就蕴含了大量的百科知识。 、 反映岁时习俗的,如:圣诞、处暑、正月等等。现在谈起“圣诞”人们 不约而同的想到这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节日。所谓“圣诞”,即耶稣的诞辰之日。 事实上,早在明代就有“圣诞”这样一个节日的说法了。常谈考误对其的训 释是这样的: 圣甏今称万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