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我国全日制教育硕 士培养模式研究以学科教学为例,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 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 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 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以学科教学为例系本人在曲 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 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i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国家对人才的质量与规 格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为了应对国家对高质量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 2009 年教育部决定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日制培养,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 招收对象,致力于推动硕士研究生结构类型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专 门人才为主转变。鉴于此,论文运用调查与访谈法相结合的形式,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旨在发现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 深入的分析,力求构建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独特培养模式。 论文首先从总体上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及相关述评、研究思路及研 究方法,并对 “研究生培养模式” 、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 定。其次,对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细致地梳理,明确了我国教育硕 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以及全日制与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比较,总结概括出了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 点。第三,通过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现状调查,探寻我国全日制教 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根本原因,为以下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第 四,主要是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构建。首先分析培养 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再 思考,并定位为未来的“教育专家” ,最后在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依据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取得 的相关经验,尝试构建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想培养模式。最后,为 保障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笔 者在制度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完善 提供可兹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应用型专门人才;研究生;培养 模式 ii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bout elementary education, the state raise higher and more diversified demands on the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 of talent. in response to the countrys urgent needs for high-quality, applied and professional talen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cided to have the full- time cultivation for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in 2009 and recruit fresh graduates, devoting to promoting the change of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structure from cultivating primarily academic talents to cultivating primarily applied and special talents. on this view, the thesis research on chinese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raining situation using the form of surveys and interviews, aimed at discovering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and analizing the problems in depth, at last strive to build chinese unique training model of the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first, the paper generally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opics,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on the proposed idea of this research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defined the concepts that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and full-time education graduate training mode. second, it delicately comb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clea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comparison of the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and the academic degree as well as full-time and part-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third, explor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about chinese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analyze the root causes by the survey of full-time education 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and provide a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fourth, mainly construct the training mode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first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ining model construction, then rethink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chinese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located on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experts, and finally oriented by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based on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gained in trying to build an ideal training model for chinese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finall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l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relevant policies in the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which can use for the perfect training mode of chinese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key words: full-time education;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applied, professional talents;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mode iii 目 录 绪 论 . 错误错误! !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1.问题提出的背景 . 1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二)研究综述 . 2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5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5 1.研究思路 . 5 2.研究方法 . 5 (四)核心概念界定 . 6 1.培养模式 . 6 2.研究生培养模式 . 6 3.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6 一、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 . 6 (一)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 . 6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萌芽阶段(1986-1996) . 6 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阶段(1997-2005) . 7 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规范发展阶段(2006-2008) . 7 4.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索阶段(2009-至今) . 7 (二)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点 . 8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的比较 . 8 2.非全日制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比较 . 8 二、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 10 (一)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 . 10 1.调查对象与过程 . 10 2.调查结果 . 11 3.结论与讨论 . 15 (二)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问题成因分析 . 16 1.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准备不足 . 16 2.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不足 . 17 3.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观念滞后 . 17 4.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不清 . 17 iv 三、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 . 17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18 1.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基本特点 . 18 2.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科特点 . 18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19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19 5.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 19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理想模式的构建 . 21 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未来“教育专家” . 21 2.优化课程结构,凸显课程内容专业性 . 22 3.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 24 4.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实现导师队伍多元化 . 24 5.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 25 四、完善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政策建议 . 28 结 论 . 29 附录 1 . 30 附录 2 . 33 参考文献: . 34 致 谢 . 37 1 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以学科教学为例 绪 论 ( (一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问题提出的背景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人才的类型和规格提出了 更多样化的需求。学术型人才已不再是社会紧缺的人才类型,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型专门人才成为社会迫切需求的人才类型。同时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其对教 师的素质以及多元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主 要途径,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教育界和社会所关注与重视。 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起步相对较晚,199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 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 ,该报告批准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确定了 16 所高校为首批试点培养单位。1997 年 9 月,招收首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员入学, 至此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上了探索之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至今,虽 然逐步趋于成熟,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培养模式缺乏特色,教学方式、课 程设置等常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等。 2009 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更是为了应对国家对高素质应用 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决定设立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收应届本科毕业 生为生源,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 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结构类型转变。这说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未 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我国迎来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阶 段。那么,在全日制教育背景下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有什么必要性,此类研究 生培养有什么特点,如何构建相应的培养模式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探讨。 2.2.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分析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参照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 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尝试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理想培养模式,以期推动我国全日制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良性发展。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丰富了我国学位与研究 生教育理论,深化了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认识,从而促进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 的健康发展。 2 2)实践意义 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设置时间较短,从 2009 年才开始实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 上都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进行深 入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理想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提 高基础教育教学人员的素质,推动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二二) )研究综述研究综述 1.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由于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时间较短,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为 了更加深入的对全日制教育硕士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对我国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与外国 教育硕士的相关文献做了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主要围 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关于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既是实施教育硕士培养的基础也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依据。根据国 务院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相关规定,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全面深 入的研究探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培养目标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邬志辉等 认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教育家,即指专门从事教育工 作,并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直接而杰出贡献的人物。 何英惠 认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名师。她所定义的名师是理论 知识扎实、教学艺术高超的教育专家。关于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论述还有很多,但大致 界定与以上界定相似,应该说这些界定抓住了教育硕士的本质,但界定较为笼统,不够 清晰。 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界定,学者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 的培养目标方面,而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相关研究成果则非常有限。 (2)关于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研究 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研究文献较多,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国内教育硕士 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 李章全、王洪松等 指出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三点问题:研究方向的特色不 明显、学科专业知识过于陈旧以及外国语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基于这些问题他进一步提 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应遵循目标性、连续性、特色性和可行性原则。李章全等 从对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入手,阐述了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并最终提出课程调整的 对策。比较全面地阐释了课程调整的方向,但他对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只是基于 邬志辉,戴继天,唐德先. 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01):22-25. 何英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52-54. 李章泉,王洪松.突出专业学位特色,优化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30-33. 3 理论上的推导,这未免有点牵强,笔者认为若加入实际调查一项,更具有说服力。 武玉国、韩延伦 指出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学位特色不明显、不 同课程间缺乏融通性以及课程设置存在杂、乱、散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学设置 教育硕士课程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实用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复合性与针对性相结 合;工具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宽新用相结合。 对于课程设置的研究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内容主要涉及到课程设置存在的 问题,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课程设置的改进策略以及课程设置的理念等等。这些研 究为我们科学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要素。 另一类是中外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主要文献集中于中美比较和中英比较研 究。 傅松涛、王俊景等 论述了中美教育硕士在课程设置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美国教育硕士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定, 但其课程设置更注重实效 性,而我国课程设置则注重课程体系的规范统一,但灵活性不足;美国教育硕士课程内 容新颖,知识更新速度快,而我国教育硕士存在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更新不及时的状 况;美国教育硕士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灵活地选择学 习内容,而我国教育硕士学员缺乏选择的自由。 袁锐锷 以英国沃威克大学为例,对中英教育硕士的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指出 英国教育硕士在课程设置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课时数倍于其 它课程。而我国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存在公共课比重过大,主次不分,课程之间缺乏融 通性等问题。 从我国与英美的课程比较中能够看出,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过分强调规范 统一,而灵活性不足;过分强调公共科目,而对专业科目的重视不够;过分注重分科,而 忽视了其相互关联性。 (3)关于教育硕士教学方式研究 教学方式上, 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教育硕士专业学 位的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为主,重视案例教学 但是卫嵘 在综合性大学教育硕士培养问题研究中运用调查法得知有 81.1%的教 师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可见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学方式比较单 调,缺乏多样化方式的尝试及探索,没有满足教育硕士对案例教学法的需求,未达到预 武玉国,韩延伦.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科学性问题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48-50. 傅松涛,王俊景等.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56-60. 袁锐锷.中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3):26-29.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z.学位办 199625 号,1996-06-10. 卫嵘.综合性大学教育硕士培养问题研究 d.山西大学,2008:22. 4 期的效果。 段丽华等 在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探索性研究中总结出教学方式存在以下几点问 题:一是教学指导思想上没有真正实现由知识积累向能力发展转变;二是在培养方式上 存在与教育学硕士的“三同”问题;三是“案例教学”没有真正实施;四是教学方式单 一。 在教学方式上,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案例教学并没有在高校得到真正的贯彻实 施,而主要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 (4)关于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影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从已有的研 究可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一是导师培养缺乏特色, 与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雷同;二是师资结构单一,学术型导师多而应用型导师 少;三是导师群体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面对这些情况,吴文莉等 、何艳茹、李炎芳 等 、关尔群等提出了师资建设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首先,调整师资结构,使师资人员 多元化,形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其次,创造条件,加强多种渠道的联合 培养,使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等合理化、科学化;最后,严格导师队伍选拔 制度,加强导师队伍管理。 (5)关于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者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型学位与应用型学位培养模式的对 比方面,而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文献很少,在这里仅列举几篇有代表性的文 章。 胡玲琳 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以及论文评价等方面对学术型学位与应用 型学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细致地比较,为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兹借鉴的参考。 刘文曦 系统地论述了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要素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突出优 势表现在:入学选拔方式灵活多样,课程设置更注重实践性,培养目标清晰明确,教学 方式多样化以及评价体系较完善等。 杨宁 在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对全日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必要性的探讨及特点分析,并构建了我国全日制专业学 段丽华,陈旭远,周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探索性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6):48-50. 吴文莉,邬志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的初步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3):12-16. 何艳茹.重视教师职业特色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3-15. 李炎芳,但昭彬.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65-69. 关尔群.关于教育硕士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3,19(3):53-54. 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刘文曦.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 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5 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2.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自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以来,各国学者围绕着研究生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等方面产生 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国外学者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 绕着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视角而开展的。 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产生于德国,后来被引入美国、英国等,结合各国不同的 国情各自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因而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研究离不开 这三个国家。其中,mitchell g. ash 所著的 german universities past and future系统地阐述 了德国大学的演变历程,并且探讨了其所面临的政策与经费问题;richard j. storr 和 everett walters分别以 the beginning of the future a historical approach to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和 graduate education today两部著作细致地分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 的发展历程;而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ernest rudd 所著的 the highest education a stud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britain 中得到了反映。 对各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有利于各国之间相互借鉴,因此国外 学者对其比较重视。例如 george vernardakis,keith allan noble 以及 oecd 分别所著的 graduate education in government in england,france,and the united states 和 changing doctoral degrees以及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1980s 等三部著作就是对各国研究生教 育的模式、管理、规模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考察。 ( (三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1.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导言部分概括了本研究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 关于此研究的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界定了培养模式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核心 概念;其次,对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地梳理,同时通过全日制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以及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之间的比较,概括总结了我国全日制教育 硕士的特点;第三,在系统分析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基础上,剖析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培 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提出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并尝 试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理想培养模式;最后,在制度方面提出切实保障我国全日制教育 硕士培养模式的政策建议。 2.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全面地查阅、分析我国以及国外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相关文 献资料,批判性地借鉴吸收,以求为本研究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调查研究法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校 2010 级全日制教育硕士的部分学员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对 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现状进行系统地分析,科学客观地反映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培 6 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访谈研究法 制定访谈提纲,与本校 2010 级全日制教育硕士部分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针对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更加深入的明晰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 的现状,以便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实践性的参考。 ( (四四) )核心概念界定核心概念界定 1.1.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在教育活动中,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 下,各级各类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 制。 2.2.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的指导下,为实 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由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 3.3.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分类培养模式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 导下,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特定需求,实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目标,在全日制教育形式下的由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 一、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 (一)(一)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 断深入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而不断深化的,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 方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通过反复探索、论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依据各 个时期发展的标志与结果不同,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 段: 1.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萌芽阶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萌芽阶段(19861986- -19961996)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质量与规格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 的要求,同时基础教育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大多数教师的知识储备 陈旧落后,知识更新不及时或得不到更新。二是大多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缺乏教育学等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鉴于此,1986 年,原国家教委下 发了通知指出除培养科研人员外还应注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在此背景下,1996 年 6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文件确定了 16 所师范院校为首批试点单位,并制定了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至此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政策的导向下逐步开 始实践的探索,政策先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深化理论,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我 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道路。 阴天榜.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8(4).46-47. 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3. 7 2.2.教育硕士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阶段(学位的试点阶段(19971997- -20052005) 1997 年第一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入学,1998 年国家组织了全国攻读教育 硕士的第一次联考,1999 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指导、协调全国教 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教育硕士从 1997 年开始招生,经过十来年地不断探索与发展, 培养规模逐步扩大,截至 2005 年底,试点单位由 1996 年的 16 所增加到 2005 年的 49 所。同时,专业由 1997 年的 2 个增加到 2005 年的 4 个,新增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教育 两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教育硕士的培养与管理工作的意见 ,文件涵盖 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3.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规范发展阶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规范发展阶段(20062006- -20082008)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和规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我国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忽视了本国的实际,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 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尤其在培养模式、办学特色等方面还有待进一 步探索与提高。2006 年 3 月 21 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国将结束教育硕士专业 学位的试点工作,走上正式规范发展的道路。2006 年 9 月,国务院学位办下发文件决定 对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教学质量合格评估政策。通过教学质量合格评估,肯定了 培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总结了教学成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发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 不足,并探讨进一步提高的对策,为进一步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规范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保障。 4.4.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索阶段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索阶段(2009(2009- -至今至今) ) 2009 年受经济危机影响,高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更是为 了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决定设立全日制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生源并对其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 年 3 月 11 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计划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5 万名,招生数占硕士研究生 招生总规模的 11%。同年 3 月 19 日,教育部又下发了文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在科学定 位、教学要求、培养方式、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等各培养环节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属于新生事物,原有的无论是学术型学位还是非全日制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的教育理论及培养模式都不可能完全适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发展,必须批判性 的借鉴吸收我国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以及国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 先进合理因素,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以及应届本科毕业生自身的 特点,确立适合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那么如何构建培养模 式,使其符合培养的初衷,便成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挑 战。 8 (二)(二)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点 1.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的比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的比较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不同培养目标的两种学位类型。 将这两种学位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针对不同规格人才的特点构建不同的培养模式,从 而促进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教育硕士是一种职业性明显的学位,在我国被称为专业学位,而教育学硕士更倾向 于学术性,是一种学术型学位。两者均是硕士研究生,学位相同,学历上也没有高低之 分,其相同点表现在: 第一,两者的入学选拔标准基本一致。对于学历的要求基本相同,即两者都应具有 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学历,同时需要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入学选拔考试且考试合格。 第二,获得硕士学位的标准基本一致。两者入学后都要对院校设置的选修课和必修 课进行系统地学习,通过课程考核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需要撰写一篇符合相关标准 的毕业论文,学校对修习完所有课程并考核合格且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授予硕士学 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由于其培养规格不同, 因此在学位设置的依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首先,学位设置的依据不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立足于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为 满足基础教育高质量师资的需要而设置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职业的需要。而教育学硕 士学位是教育学科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依据其本身的内容和范围而设置的,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学科发展的需要。 其次,培养目标不同。两种学位设置的依据不同,培养目标自然也不会相同。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拥有现代教育理 念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而教育学硕士更侧重于学术 性,其培养目标为: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具备科研理论素养的合格的学术型人才。 最后,培养模式不同。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 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位论文以及评价方式等环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硕士 学位两者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培养模式也会有所差别,各有侧重。教育硕士主要以培养 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为本,而教育学硕士主要以学术研究为培养之本。 2.2.非全日制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比较非全日制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比较 非全日制与全日制教育是相对的两个概念,不同国家对于这两类教育形式的划分标 准也不同。在我国,非全日制与全日制教育通常是以是否脱产在校学习为划分依据的, 非全日制教育相较于全日制教育而言在学习时间上更为灵活,一般为在职不脱产或半脱 产学习,培养对象多为在职人员。而全日制教育是指学生在修业年限内脱产全日在校接 受教育的形式。 9 我国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自 1997 年试办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此类教育形式的 出现是为了满足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需要。2009 年,国家开始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 生源进行全日制培养,称之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将全日制教育硕士与非全日制教育硕士 进行比较,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这两类教育形式的认识,而且能为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全日 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完善。 第一,关于招生对象 199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文件明确了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即拥有大 学本科学历且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 从规定中 可以看出,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初始时对招生对象的要求非常严格,随后为了适应我国基 础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逐步放宽了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报考条件,至 2003 年非全 日制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扩大到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009 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更是为了应对国家对高素质 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决定设立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收应届本科 毕业生为生源,对工作经验没有要求,进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1物理学史估测题课件
-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种子萌发的过程课件
- 幼儿印染课件教学课件
-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 《建筑材料》教案
- 住宅小区电梯安装招标细则须知
- 绵阳市羽毛球馆租赁合同
- 印刷厂操作员聘用协议
- 教育资源共享办法
- 福州市停车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静物画有声》
- 大学生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PPT课件
- 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物业承接查验工作手册
- 小型水电站改造设计方案
- 师生申诉调解机制
- 有限空间安全操作责任协议书(3页)
- 趣味数学—数阵图与幻方
- 网格化管理架构图新
- 石油修井行业套损井检测与修复技术
- 座椅设计参数及其对舒适性的影响
- (完整word版)租房合同(简单版).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