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今天,教育与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两大社会动力,教育 的核心在于人才的培养,而大众媒介也已成为除学校、家庭之外的第 三教育系统,在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习惯养成、人格成长、知识培养、 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辐射力。因 此,在媒介化生存的今天,加强学校传媒素养教育,把传媒素养教育 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既是实现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社会进步、 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全球 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对培养优质公民、改善传媒生态、提升文明程度、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作者认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传媒素养层次水平 较低,存在着媒介认识失衡、媒介使用失当、媒介伦理失范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均与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的缺位与失当不无关系。 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实践,我国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诸多发展瓶颈。作者在借鉴国内外众多有关传媒素养和学校传媒 素养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我国学校传媒素养教育发展路 径的本土化研究,从完善目标体系、构建内容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和教材质量、探索有效评价方式以及支 持体系等角度,提出了若干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设想和建议,以期 对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有所补益。 关键词学校传媒素养传媒素养教育现状发展路径 a b s t r a c t n o w a d a y s ,t h e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m e d i ah a v ea l r e a d yb e e nt w om a i n s o c i a lp o w e r sw h i c ht h eh u m a nb e i n gl i v e d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c o r ei st o c u l t i v a t e p e r s o n sw i t ha b i l i t y ;a n dt h ec o m m o n a l t ym e d i ah a sa l s o b e c o m et h et h i r d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e x c e p tt h es c h o o la n dt h ef a m i l y e s p e c i a l l y ,f o rt h et e e n st h ea s p e c t so fb r i n g i n gu pt h e i rh o b b i e s ,t h e 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 t h ea b i l i t y ,t h el o r e ,a n dm ew o r l dv i e wh a v es h o w e d m em o r ea n dm o r ef o m l i d a b l ei n n u e n c e ,t h ep e n e t r a b i l i t ya n dt h e r a d i a t i n gs 仃e n 百h t h e r e f o r e ,t o d a ys t r e n 班h e n i n g t h es c h o o l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e d u c a t i o n 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 ,w h i c hi sn o to n l yr e a l 泣e dt h eh u m a n si n t r i n s i cn e e d ,t h es o c i a l p r o 伊e s sa n du r g e n tn e e da n dt h ew a y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m l sa n d d e v e l o p s , b u ta l s or e c e i v e dt h e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c h a u e n g e t h e s ea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仃a i n i n gt h e e x c e l l e n tc i t i z e n i m p r o v i n gt h em e d i a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m o t i n gm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c o n s t m c t i n gt h eh a 眦o n i o u s s o c i e t y i nc h i n a ,t h et e e n s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l e v e li sl o wv i a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s t u d ya n dh a se x i s t e di nt h em e d i u mp r o b l e m ss u c ha st h eu n b a l a n c e c o g n i t i o n ,t h ei m p r o p e ru s ea n dt h ee t h i c sd e v i a t e s ,w h i c ha r ec o n n e c t e d w i t ht h em e d i a l i t e r a c ye d u c a t i o n b e i n gan e we d u c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 ,t h e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e d u c a t i o ni nc h i n ai sn o to p t i m i s t i c t h ec h o k ep o i n ti s c o m i n gf r o m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r e c o g n i t i o n ,t h et e a c h i n gi d e a ,t h er e s o u r c e s r e s e r v ea n dt h es o c i a ls u p p o r t s 0 nt h eb a s i so ft h em u l t i t u d i n o u sm e d i a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a b o u tt h e s c h o o l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e d u c a t i o n , t h ea u t h o ri n t e n d st o s t u d y t h e l o c a l i z a t i o ni nc h i n a t h ea u t h o rp r e s e n t s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f r o mt h e c o n s u m m a t i o nt a r g e t c o m p l e x , t h ec o n s t m c t i o nc o n t e n ts y s t e m ,t h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c u l l r i c u l u m ,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r a i s e sa n g l e s a i l ds oo nt e a c h e r sl e v e la n d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q u a l i t y ,e x p l o r a t i o n e f - f e c t i v e 印p r a i s a lw a ya sw e l la ss u p p o r ts y s t e m i nt h em e a n w h i l e , m ea u t h o ri sl o o k i n gf o r 、v a r dt o b e n e f i t i n g 疗o mt h et h e o 叫d i s c u s s i o n a n dp r a c t i c er e s e a r c ht ot h es c h o o lm e d i al i t e r a c ye d u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 s c h o o lm e d i al i t e r a c ym e d i al i t e r a c ye d u c a t i o n 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t h ed e v e l o p i n gm e t h o d s i i i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k 叶农( ) 富年f 1 月蟛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h 竣日期:扫9 年t1 月涉日 导师签名:2 l 厶心 日期:p 孑年,月媚日 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 - i l - l 一 日i j吾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 借用这一经典之句, 也许恰好可以表达人们对于当前媒介环境的矛盾心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今天,在科技的助威下,大众传媒正以加速度的形式实现着自 身的变革,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媒介帝国:中国大陆的传媒业1 9 9 8 年 利税首次超过烟草业,成为排名第四的支柱产业。目前,批准公开 发行的报纸有2 1 6 0 多种,年发行总量2 6 0 亿份,杂志7 9 0 0 种,广播 电台1 2 0 0 座,电视台9 8 0 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 4 6 1 ,拥有1 0 亿受众;有线电视网己达3 0 0 多万公里,用户1 亿户。网络媒体近 年来的发展速度也相当惊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 n n i c ) 最新发布第2 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 0 0 8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 5 3 亿人,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中国网 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个人博客个人空间用户规模已经突破l 亿人关口。这些数据表明,国内的信息传播业正在朝着有规模、有 格局、有速度、有效益的方向发展,媒体受众也在传媒的类型、内容、 风格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今天,媒介使用、信息消费已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生 活形态: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天花在大众媒体上的时间已经长 达5 小时5 分钟,其中看电视2 小时13 分,读报6 0 分钟,读书4 6 分钟,阅读杂志约31 分钟,收听广播约3 0 分钟,上网约为6 分钟。 大众传媒就“象一双巨大的看不见的手,时时刻刻暗示着、拨弄着, 进一步凸显中国新闻业的产业特点【n 】南方都市报,2 0 0 2 1 1 1 7 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论【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 0 0 5 :2 1 8 ( d h t t p :w w w n e w s x i n h u a n e t c o m i n t e r m e t 2 0 0 8 一0 7 2 4 c o n t e n t 一8 7 6 1 1 8 6 h t m 2 0 0 8 0 7 2 4 新华网 喻国明报纸的定位: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考察【j 】新闻战线,2 0 0 0 ( 7 ) :13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或者控制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精神的物质的双重意义上的日常生 活,媒介构成了当代社会新的权力核心”,“没有哪种公共服务 比传播服务更重要。”一项调查显示,7 4 7 的青少年认为“离开大 众传媒已无法生活 ,更多迹象表明,大众传媒还将以更加惊人的 速度、更加革命性的方式改变着现代社会、塑造着未来社会。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媒介形态的不断衍生与延伸,传媒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开发,介 入媒体运作因素的多元与复杂,使得大众媒体生态呈现异常纷繁复杂 的局面: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良莠不齐的各种节目,刺激性和诱惑 力极强的黄色、黑色、灰色和暴力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的负面 影响,不少受众不幸成为被“媒介病毒击中的靶子,表现出种种病 症:信息轰炸下的无所适从、不良信息茶毒下的麻木无知、强权教化 下的盲从、话语霸权媒体歧视下的集体失语、被媒介牵引的浑然不 觉。尤其是道德信念和知识结构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由于对媒体 缺乏足够的辨识水平和自控能力,缺乏必要的传媒知识和批判意识, 不当的传媒内容和传播方式很容易对他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 误导、瓦解、毒化等消极作用,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面对复杂的媒介传播环境、多元的媒介信息、目的各异的传播 活动可能带来的种种隐忧,与其不现实地寻求“无污染 的外部环 境,不如从提高自身传媒素质入手,培养正确使用媒介,有效规避不 良媒介信息的能力,构筑一道抵御恶意和消极信息的“防火墙”,做 媒体信息的主人而非奴隶。 于是,传媒素养被作为信息时代对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作为 现代社会优质公民的必备素质而日益受到高度重视。而作为培养、改 善、提升受教育者传媒素养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传媒素养教育, 自上世纪3 0 年代发韧以来,目前在欧美国家已比较普及和成熟,澳 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都将传 潘知常传媒批判理论 m 】新华出版社,2 0 0 2 :2 7 郭辉“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启航三湘都市报【 】三湘都市报,2 0 0 4 1 2 2 9 2 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 媒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大、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学校传媒素养教育更成 为一种全球化教育的新趋势。 在我国,传媒素养及传媒素养教育虽有2 0 多年的研究历史,也 介绍引进了一些欧美国家的成功模式,但总体来说,传媒素养教育研 究与实践仍然十分薄弱,学校传媒素养教育更是近几年来才引起人们 的关注,其发展不但滞后于欧美及亚洲、港台等国家和地区,也滞后 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怎样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必要的传媒知识? 怎样培 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正确、合理看待媒体、利用媒体的能力? 怎样帮 助青少年学生有效地抵制不良的传媒信息,健康合理地使用媒体? 媒 介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也带来新机遇。 基于大众媒介及其信息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基于复杂传 媒环境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影响的广泛和深远,基于滞后于现实发展 需要的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本研究以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传 媒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策略为主要议题和任务,在对传媒素养教育的缘 起与发展历程进行全面回顾与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关注我国学校传 媒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施推广战略。由于作者水平 有限,文中肯定有许多遗漏与不足,权作抛砖引玉。 二、文献综述 调查文献显示,在各国学者、各国教育部门、社会团体、政府的 关注、支持与推动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介入下,起源于英 国的传媒素养教育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许多 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些国家和 地区在推广和实施传媒素养教育的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层面、 策略层面、技能层面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为本论文研究的展开奠定了 坚实基石,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以下是对一些重要文献和成果的 简单介绍。 1 9 3 3 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e r 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发表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被视为英国传媒素养 教育的发轫之作。作者在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传媒素养教育的问题作 了专门阐述,并设计了一系列以新闻、广告和流行小说为题材的课堂 练习,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其如何在学校 教育中培养、强化学生具备媒体甄别和批判意识的基本思路对今天学 校传媒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依然具有启迪作用。 随着人们对传媒素养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上世纪7 0 年代后,传 媒素养教育理念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中,加拿大学者约翰庞 金特提出的传媒素养教育八大核心理念成为学校传媒素养教育课程 内容所依据的核心概念,英国学者莱思马斯特曼提出的传媒素养教 育1 8 项原则和他所主张的传媒素养教育的表征范式是目前学校传媒 素养教育中的主要范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传媒素养教育的积极 推动者,不但出版了媒介教育、了解媒介:媒介教育与传播研究 等读物,还于1 9 8 2 年1 月发布了媒介教育宣言,提出:“媒介教 育是针对媒介和媒介内容发展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和教育研 究 ,“媒介教育以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 等 核心理念。这些研究涉及传媒素养教育的内涵、定位、目的、意义、 范畴等基本问题,不但奠定了传媒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石,也成为本研 究赖以展开的支撑架构。 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1 9 9 5 年出版了传媒素养一书,为大 学生认识传媒提供了可读性强、极具考证性的权威通识读本。此著作 用大量学生每天接受传媒渗透的文化知识的实例,从心理学、社会学、 经济学、历史学、政治理论、素养理论以及哲学等多维视角,对传媒 组织、内容和效果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在本论文对传媒素养的综观架 构和层次分析上,此著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已将传媒素养教育带入到正轨的学校教育 体系中,学者们不但继续深化在教育体系建构方面的研究,而且深入 刘勇,汪海霞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 0 0 7 :1 1 1 2 4 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 到微观、具象、细化的教育实施模块研究,如美国、英国对不同阶段、 不同层次的人的学习内容都有非常明晰、有序、系统的规划和实施办 法,并且开发了大量的、一线的技能培训和实践的配套教材及素材。 通过互联网和搜索工具,我们可以很便捷地链接到这些国家的传媒素 养教育相关资源及学习平台,获取宝贵的理论和实战资料。这对本研 究探讨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学校传媒素养教育路径,回答学校 传媒素养教育发展的应然和实然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国内传媒素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1 9 9 7 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 员卜卫女士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内容、意义和方法是中国大陆第 一篇系统论述传媒素养教育的论文。目前,大陆传媒素养及传媒素养 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 介绍传媒素养教育在国外的 发展轨迹和基本理论。如宋小卫的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张 开的媒介素养概论分别从传媒素养的知识观、传媒素养教育的对 象与特征、各国传媒素养教育的发展概况作出了全面介绍。( 2 ) 调 查分析特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传媒素养现状,研究学校开展传 媒素养教育对其具体影响及特殊意义。学者们的共识是,虽然当代青 少年学生已初步具有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但是这种素养尚处于 自发状态,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传媒素 养层次水平低。应大力加强学校传媒素养教育,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 群体的传媒素养。( 3 ) 研究当前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的重点与策略。 如张志安执笔的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对学校、社 会、家庭、媒体等各层面在青少年传媒素养教育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邵瑞的中国媒介教育在宏观、中观和 微观各个层次,对传媒教育的历史、内容、目标、意义和方法进行了 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中较有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是设计了较为完 整的教学方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 0 0 2 年,亚洲首部传媒素养教育政策白 皮书在台湾正式发布。白皮书分为“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媒 体素养教育的愿景”及“媒体素养教育政策”三部分,在内容上涵盖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了岛内媒体的现状、未来发展、学校传媒素养教育资源体系、相关师 资体系的建设等。这部对台湾传媒素养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与思路。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 1 文献调研法 本研究主要借助手工检索工具和网络搜索引擎,对相关的纸介 图书、期刊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检索,尽可能全面地掌 握国内外与传媒素养和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 果,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传媒素养教育的发展溯源、基本理念和未来趋 势进行定性分析、内容分析,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归纳 和分类等二度加工,建立论文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资料库。 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0 6 级、0 7 级学生进行了大 学生传媒素养状况调查,以了解其媒介接触种类、接触时间、媒介需 求及其对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的态度、行为、认知、技能等。发放问卷 1 0 0 份,回收9 3 份,回收率达9 3 。 3 访谈法 通过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部分系领导、教务处及任课 老师进行访谈,了解大学传媒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存在的问 题及阻力,深入了解教师、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感受、效果。 访谈采用了个别访谈、电子邮件以及q q 访谈等多种形式。 四、研究思路 今天,大众传媒已成为一种重要塑型力量,成为除学校、家庭之 外的第三教育系统,在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习惯养成、人格成长、知 识培养、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辐 射力。因此,提升自身传媒素养,做到认识传媒、思辨传媒、善用媒 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 体,已成为传媒时代的每一个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现阶段发展和终 身学习的必要基础技能。本研究从发展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的现实必要 性和必然性出发,围绕何为传媒素养与传媒素养教育、世界传媒素养 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内涵理念、我国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现 实审视、未来我国推行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的可能途径和支持体系等主 要议题来组织和展开阐述。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传媒素养教育的缘起与发展 第一节传媒素养与传媒素养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传媒素养概念的厘定 1 媒介素养、媒体素养与传媒素养等概念的厘定 素养是人们历来的修养,是一个持续变动的过程,主要由知识、 态度和能力构成。传媒素养的概念是舶来品,英文为 “m e d i al i t e r a c v ”,在我国有多种译法:在内地被译为媒介素养、媒 体素养、媒介素质等,在香港被译为传媒教育,台湾则是媒体识读教 育、媒体素养、传媒素养、媒体教育等等。虽然这些译法大致都能反 映“m e d i ai i t e r a c y 的基本含义,但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普遍的、 较固定的译法,概念界定上存在着一定的混乱。究其根源,混乱的源 头来自对英文单词“m e d i a 的不同理解。 “m e d i a 在国内有“媒介、“媒体”、“传媒”等多种译法。 一般认为,“媒介一词一般是指以图文声像等符号来负载、扩大、 延伸、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主要指向的是信息传播的物理形态。“媒 体”一词则通常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 会单位和机构”,而“媒介素养”或“媒体素养中的媒介“既然 是一种物理的存在方式或一种机构组织,就不可能对它形成素养;即 使能形成素养,那也应该是传媒教育的结果,而不是传媒教育本 身。” “传媒”一词具有两种含义:作为名词意义时,它等同于“媒 介;作为动词意义时,它重点是指媒体信息的传播,这也是本文中 所使用的含义。因此,“m e d i a 译为“传媒”能较好地表达原词中 邵培仁传播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2 :1 4 6 姚云传媒教育及其学科体系构建一兼谈传媒素养的实现见: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 素养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5 :4 0 4 1 t 8 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 所包含的那种媒介、媒体与受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产生 的有关媒介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影响与反馈、表达与阐释、生产与再 生产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而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才会产生有关素 养的培养问题,即传媒素养教育问题。这也是本文使用“传媒素养教 育”,而不使用“媒介教育和“媒体教育”等概念的原因。但为尊 重资料的原创性和完整性,在本文引用的一些原著或其它文本资料 时,还是会出现“媒介素养”或“媒体素养”等字词,特此说明。 2 国内外学者对传媒素养内涵的诠释 传媒素养自诞生以来,对之的定义也不断丰富,笔者在此略举几 个典型的定义,以求概观学者们对传媒素养和传媒素养教育的认识: 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这样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 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 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 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这样定义:媒介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 本质、媒体惯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 知和判断力。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 a v i db u c k i n 曲a m 则认为:“媒介素养 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指出: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 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 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则认为:传媒素养指增进对各种传媒的认识, 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及分析大众传媒的讯息,能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 形态,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个主动的受众,不让传 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 】现代传播,2 0 0 3 ( 1 ) :3 3 张开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载于蔡帼芬,徐琴媛,刘笑盈主编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传 播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 0 0 3 :3 7 4 ( 爹d a v i db u c k i n g h a m ,m e d i ae d u c a t i o n 1i t e r a c y1 e a r n i n gl i t e r a c ym o v e m e n ta n d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u lt u r e ,p 0 1it yp r e s si na s s o c i a ti o nw it hb 1 a c k w e ,j ,尸6 ,s ,月乡三f d 2 0 0 3 :3 6 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h t p :w n 】l ,m e d i a e d n c e u e d u t w l m l h t m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媒牵着鼻子走。 在我国,对传媒素养也有多种表述,张冠文、于健在浅论媒介 素养教育中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 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中国传媒大学 张开教授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 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 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也可再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 媒介讯息的能力。”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麟在 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提出:“媒介素养是 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体 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 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 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 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从以上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传媒素养的认识和表述虽有 所不同,但其中有些共同的基本要素,即:传媒素养是一种通过媒介 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一种利用媒介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 手段,是一种创造性使用媒介的技巧,是一种解读、鉴别、批判媒介 及媒介信息的能力。 本文认为,传媒素养是人们具有的大众传媒及媒介信息的知识、 能力和修养的总称,涉及大众对传媒功能、规律、特点、评判标准的 认识,对传媒的选择与接触,对传媒传播内容的甄别与判断,对传媒 的使用与运作。一般从批判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 力四个层面来考量。 3 传媒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区别与联系 传媒教育香港基督教服务处h t t p :1 w w w h k c s o r g c e n t r a v m e d is d m e d i a g h t 巾 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 】中国远程教育,2 0 0 3 ( 7 ) :1 8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6 :9 9 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一一对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 顾和简评【j 】新闻记者,2 0 0 4 ( 5 ) :2 3 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 加拿大传播理论学家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 的理念众所周知, 从这句话进行简单推理媒介素养应该等同于信息素养。但事实是:自 传媒素养与信息素养分别由英国学者e r 利维斯、d 汤普森和美国 学者保罗车可斯基提出以后,两种素养教育均轰轰烈烈的在西方各 国迅速展开并在学校体制中独立设课,两种素养课程并行不悖,至今 还没有谁取代谁的现象。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信息素养”( i n f o r m a t i o nl i t e r a c y ) 是“识别、检索、评价、 组织、有效创造、利用、交流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 1 9 9 2 年美国国 家图书与信息科学学会) 。它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社 会的来临而提出的一种信息搜索和使用技能。应该说,传媒素养和信 息素养是两个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明显区别的不同概念,其不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的立足点不同。传媒素养立足于大众传播领域,研究 身处形形色色大众媒介包围之下相对被动的受众如何去伪存真,把握 事物的本义;信息素养则立足于信息社会人们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及信 息技术手段,合理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问题而应当具备的能力。 第二,面对的媒介信息不同。传媒素养的主体受众所面对和 需要处理的信息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作为信息素养的主 体学习者面对与处理的信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第三,能力的侧重点不同。传媒素养侧重于强调受众对大众媒介 信息“应对”;而信息素养则更强调一种积极主动的索求过程。 第四,内涵不同。传媒素养更强调对大众传媒信息的理解能力、 质疑能力、评价能力等;信息素养则主要强调人们依据所需解决的实 际问题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获取信息、评价、筛选、组织、表达信息 等能力的综合。 s o n i al i v i n g s t o n e ,t h ec h a n g i n gn a t u r ea n du s e so fm e d i al it e r a c y 【j 】m e d i a 锄l s e e l e c t r o n i cw o r k i n gp a p e r s 2 0 0 6 ,( 4 ) 1 1 0 l l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成熟与丰富,人们所获取的信息知和知识越 来越多地来自于大众传媒,信息素养与传媒素养交叠的部分将不断扩 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素养的提升有赖于信息素养的跟进,二者 是相辅相成的。 二、传媒素养教育的概念 在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媒介社会,传媒素养是国民素质的基本 构成之一。但这种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有赖于长期的教育和培养。 传媒素养教育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 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 展旨在使受教育者的传媒知识、传媒能力和传媒素养等方面有所提高 的教育活动。它以培养人的传媒素养为核心,关注着媒介的本质特性、 媒介的基本运作原理和程式,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如何通过传递信息从 而起到让媒介受众得以愉说享受的功效,通过一系列教育,使人们具 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理解媒介信 息、独立判断媒介信息价值的认知结构。 1 9 8 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切怔s c 0 ) 将传媒素养教育定义 为:“媒介教育是整个世界上每个国家所有居民的权利,用这种能力 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媒介素养教育 着重于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成为对媒介信息更谨慎更理性的消费 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 也帮助人们成为媒介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所 思、所想和优势。” 传媒素养教育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 如何使用媒介;学会判断媒介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创造和传播信 息的知识与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增强对信息的鉴 杨光辉走进传媒一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见蔡帼芬,张开,刘笑盈主编媒体素养【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5 :6 6 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 别和过滤能力。就当前而言,随着急剧变化的媒介信息环境的冲击, “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培养使 用大众传媒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传媒素养与传媒素养教育 应当说,传媒素养与传媒素养教育是两个互为关联但又不同的概 念。从历史沿革、实践积累来看,有了对“传媒素养”的关注,便产生 了“传媒素养教育”这一提升“传媒素养”水平的社会运动。这是从 认识到实践的一种结果。同时,传媒素养教育是以传媒素养为内容的 教育。传媒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后来习得的一种素质,通 过教育活动的开展,能使受教育对象获得这种素质,而这种素质产生 与完善的过程就是传媒素养教育不断提升演进的客观结果,传媒素养 教育对传媒素养形成了研究和探讨的现实基础。因此,有人提出“传 媒素养教育代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而传媒素养则是这一过程的终极 目标和结果是不无道理的。 第二节世界传媒素养教育的缘起与发展现状 一、传媒素养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 传媒素养教育成为一种教育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必然过程和选择。它起源于上个世纪3 0 年代的英国,经历了从 “抗拒媒体初步认同媒体思辨、解读媒体人的能力的培 养”的不断进化: 2 0 世纪3 0 年代,以广播和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 给传统的社会生活以极大冲击,这些流行文化和价值观被认为有悖于 传统文化,也有悖于当时正规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传媒素养教育作 为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对撞与博弈的产物应运而生,目的是对抗媒介 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 】现代传播,1 9 9 7 ( 1 ) :3 0 陆小娅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介传播,你是做主人还是做奴隶一一社科院新闻所副研究员卜 卫谈青少年与大众传媒【n 】中国青年报,1 9 9 7 6 2 0 常凌狮媒介从业人员与媒介素养 e b o l 】h t t p :w w w m e d i a l it e r a c y o r g c n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的大众化对新生代品味与习惯的腐蚀,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传媒所提 供的“低水平满足 。 进入2 0 世纪6 0 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很多学者对传 媒素养的认识开始摆脱了保护主义的巢臼,意识到媒体对人类获取资 讯的实用性。传媒素养教育的出发点也因之有了根本性转变,即:由 抗拒转变为初步认同。 到了2 0 世纪7 0 年代,许多学者提出:媒体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 需要从多维角度进行批判性分析。传媒素养教育的出发点也上升为培 养思辨、解读媒体的能力,即开始重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 系和差异,教会学生了解媒体是如何深层加工和传播信息的,了解媒 体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联系等等。 到上世纪9 0 年代,由于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 道,同时,也是未成年人树立世界观及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欧美许多 国家把传媒素养作为信息时代对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并把传媒素养 教育作为青少年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这时的 传媒素养教育思路进一步明晰:一方面针对的是大众媒介的负功能, 另一方面则是把大众媒介纳入社会建构的系统中来,增加了对青少年 处理传媒信息能力的培养,以使公民最大程度上建设性地利用大众媒 介,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服务。 二、发达国家及港台地区传媒素养教育实践 随着大众媒体不断地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以及人们传媒素养培 养意识的不断增强,传媒素养教育也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世界各地。 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将传媒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 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1 9 9 2 年教科文组 织出版了全球传媒教育的新趋势以后,传媒素养更是已成为一种 全球性教育潮流,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方兴未艾。英国、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无疑是走在传媒素养教育的前列,亚洲的日本 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也迅速发展成传媒素养教育的后起之秀。 1 英国 1 4 学校传媒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 英国是最早提出并开展传媒素养教育的国家,被称为“国际传媒 素养教育运动先驱”的英国学者莱思马斯特曼“将英国传媒素养 教育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保卫精英文化、欣赏流行文化、解释媒介 与赋权于受众的三个阶段”。他提出的传媒素养教育的1 8 项原则对 开展传媒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包括:传媒素养教 育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并有重要意义的努力尝试;传媒素养教育的 核心概念是“再现;传媒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传媒素养教育 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而不 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批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传媒素养教育不 应将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强加于人;传媒素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媒 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是分析的工具;传媒素养教育的内容是达 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传媒素养教育的效果可用以下两种标准来评估: 学生以自己的批评思维应对新的媒介环境和情势的能力;学生在各种 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责任感的高低和主动精神的强弱:传媒素养教育 理想中的评价首先意味着学生的“自我评价”,这种自我评价既为学 生的个性所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个性之发展;传媒素养教育尝 试重塑教者与受教者的双边关系;传媒素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对话而 不是通过论说来展开自己的调查研究;传媒素养教育鼓励发展一种更 加开放的、民主的教学方法;传媒素养教育强调团队精神;实践的批 评和批评的实践两者缺一不可:传媒素养教育是一种牵涉整体的教、 学过程;传媒素养教育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传媒素养教育植根于一 种独具特色的认识论。 英国的传媒素养教育强调公民对媒体整体的理解,由教师将传媒 素养教育与现有学科加以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为核心任务, 重点探讨媒体运行机制、媒体真实性辨别、媒体主题分析、受众与媒 体的关系等。主要内容有:媒体经济、媒体政治、媒介科技、媒体法 律、媒体运行机制、媒介文化与美学。一般都是围绕以下核心概念或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j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0 5 :2 4 6 【英】大卫帕金翰著,杨晓丽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 】转引自媒体素养 导论【m 】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 0 0 7 :3 5 1 5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关节点来设计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内容:谁生产媒体文本? 媒体文本形 式如何? 媒体文本如何被制作生产? 阅听人如何理解文本? 目标阅 听人为谁? 文本如何再现真实? 根据这些教育内涵,实施从幼稚园 大班至高中的正式学制课程,并设置完整的评价系统。截至2 0 0 0 年, 英国传媒素养教育已覆盖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全过程,并成为英 国g c s e ( g e n e r a lc e n i f i c a t eo f e d u c a t i o n ) 考试科目,其终生学习内 涵已逐步取得英国社会的共识。 2 加拿大 作为美国近邻的加拿大,很早就将传媒素养教育当作抵制外来文 化对本国文化独立性侵蚀的一项举措,传媒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引导青 少年对媒体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早在上个世纪6 0 年代,加拿大的中 学就广泛开设了电影教育课程,有识之士聚集在“荧屏教育”的大旗 下,掀起了第一波传媒素养教育的浪潮。在经过短暂的低潮后,至上 世纪8 0 年代和9 0 年代,传媒素养教育又重新在中小学兴起,如第一 个正式将传媒素养教育从司法上规定为必修课的地区安大略省,1 9 8 7 年就发布指导方针,规定:在中级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至少要有l 3 的时间必须分配给媒介素养教育;在7 8 年级学生( 约1 2 1 3 岁) 的课堂中,必须有l l o 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形式的传媒素养教育。此 外,在毕业所需的5 个英语学分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完整的媒介课 程来完成其中1 个学分。到1 9 8 7 年,加拿大已有5 0 家大专院校提 供9 0 多个传媒素养教育项目,其中包括单个短期课程和完备的4 年 学位课程。自1 9 9 9 年起,根据国家教育立法,加拿大各省从小学到 大学进行了课程改革,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