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早期白话诗与旧体诗的形式对比探讨.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早期白话诗与旧体诗的形式对比探讨.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早期白话诗与旧体诗的形式对比探讨.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早期白话诗与旧体诗的形式对比探讨.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早期白话诗与旧体诗的形式对比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了 1 s c h o o l d e p a r t m e n t :c o l l e g eo fh u m a n i t i e s d i s c i p l i n e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m a j o r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a r t c a n d i d a t e :s h a n s h a nh u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lc h u n l i ng u o f e b 2 0 0 8 i i l l l l l l i i i i l i i i i i i i i 15 5 1 ? 主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 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 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 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 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曰 7 j 觚 r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摘要 摘要 1 9 1 8 年至1 9 2 0 年前后,中国诗歌经历了一场大变革。胡适等人发起“新诗运 动,将白话引进诗歌创作中,并且摒弃了以往旧体诗创作中的一系列限制。鲁 迅、周作人、沈尹默、郭沫若等作家纷纷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白话诗或出 版白话诗集。 本文针对这一时期的白话诗,抛开它的具体含义,将其与旧体诗进行比较。 从文本入手,用“细读法 深入分析两者在语言、意象、诗行排列这些方面的异 同。分析认为,早期白话诗的创作虽然致力于形式的解放,但传统文化对诗歌创 作的影响十分强大。从胡适等人早期创作出的一系列诗歌中还是可以看到旧体诗 的痕迹。 早期白话诗虽然从语言、意象、诗行排列这些方面来看是不成熟的,但是它 为后来白话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也为后来的白话诗写作提供了借 鉴。另外,早期白话诗最进步的意义在于,它的出现打破了文言垄断诗歌的局面, 成为一种大多数人能够写得出,并且也看得懂的诗。 关键词:早期白话诗,旧体诗,语言,意象,诗行排列,形式对比 、 ,c 、 一 、 e a r l y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t r yd e v o t e d t ot h ef o r ml i b e r a t i o n ,二i tw a ss t i l li n f l u e n c e dg r e a t l y b y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i sc a nb et e s t i f i e di n t h ep o e m sw r i t t e nb yh u s h ia n d o t h e rw r i t e r s w ec a ns e et h em a r ko fo l d - s t y l ep o e t r yi nt h e i re a r l yw o r k s t h ee a r l y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t r yw e r ei m m a t u r ei nl a n g u a g e ,i m a g ea n dl i n ea r r a n g e s , b u ti tp r o v i d e dag u i d ef o r t h e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t r y s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a l s oa c t e d a sar e f e r e n c et om o d e r n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t r yw r i t i n g m o r e o v e r ,i tb r o k e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m o n o p o l i z i n gp o e t r y , 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ap o e t r yf o r mt h a tc a nb e u n d e r s t o o da n dw r i t t e nb ym o s tp e o p l e a n dt h i si st h ee a r l y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t r y s b i g g e s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t h ee a r l y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t r y ,o l d - s t y l ep o e t r y , l a n g u a g e ,i m a g e ,l i n e - a r r a n g e m e n t ,f o r m sc o m p a r i s o n , i l 。,; 幽 、 一 3 1 1 旧体诗的语言;j 。1 l 3 1 2 早期白话诗的语言1 5 3 2 早期白话诗与旧体诗中意象的运用2 2 3 3 新旧杂陈的诗行排列2 9 第4 章结语3 7 致谢4 0 参考文献4 1 个人简历4 3 i i i 咯 、 o 第一章前言 第一章前言 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从诗经伊始,到“五四 新文学运动前夕, 传统诗歌的语言、意象与结构随着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一直在不停地 发生着变动。然而这种变动,一直都只是小范围的,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打破古典 诗歌的形式成规。 艾略特曾经说过:“不论诗在音乐性上雕琢到什么程度,我们必须相信,有 一天它会被唤回到口语上来。同样的问题会不断出现,而且总是以新的形式出现; 正像f s 奥利弗谈论政治时所说的那样,诗永远面临永无止境的冒险。 国五 四新文学运动正是这样一个契机。几千年来中国言文不一的局面结束了,白话文 取代文言成为文学的语言,它由小说、散文等方面开始革新,并取得了成功。在 这种情况下胡适等人举起“诗体大解放 的旗帜,- 将白话文以及西方自由诗体引 入诗歌创作中,中国的诗歌也开始走上一条新的道路。 白话新诗是建立在白话语言上的诗体,它不仅在语言上有别于旧体诗,在意 象以及诗体结构上也开始推陈出新。1 9 1 8 年至1 9 2 0 年前后,中国诗歌经历了一 场大变革,将白话引进诗歌创作中,并且摒弃了以往旧体诗创作中的一系列限制。 这一时期的白话诗人对诗歌形式结构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现代直到当代诗歌 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整个新诗运动中最为关键的 阶段。近几年,大陆关于晚清至“五四思想文化诸方面问题的研究逐渐升温, 包括“白话诗 形式方面的一些问题,也日益被学界所关注。通过对这一时期的 话语研究,来回望整个新诗历史,或许能够理清一些问题。 白话新诗从它诞生起,理论研究便一直伴随着它同步发展。胡适的谈新诗, 尝试集再版自序主要讨论他为什么要提倡作新诗,以及新诗对古典诗词的解 放意义和该怎样作的问题;钱玄同的尝试集序则剖析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 落后性以及倡导白话文的必要性,对胡适的尝试集表示意义上的肯定的同时, 也指出有部分诗歌仍有旧诗词的影子;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也论述了同样的 一些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废名的谈新诗,在这本书中,他针对新诗的形式和 内容问题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认为具有“诗”的内容的白话诗才叫新诗,而没 有诗的内容,只有散文的内容,徒具新诗外表的诗,不能算新诗。这于当时一味 追求从形式上突破的创作者们可能是一个警醒。但是在当时那种更重视文学的革 命性、启蒙性等政治因素的环境下,他的声音是极其微弱的。此外还有草川未雨 王恩衷艾略特诗学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8 9 1 8 7 : i 第一章前言 发表的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对新诗产生的过程,理论主张,新诗 内部问题及早期的一些重要白话诗集等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研究;鲁迅、闻一多、 朱自清、梁岱宗、宗白华等等在新诗产生后一段时间内,纷纷对各自所关注的问 题提出看法。但总不外有三点:一是讨论新诗与旧诗的不同处,着重在内容与形 式等方面。二是对新诗的格律问题提出一些主张,着重在音节和韵律等方面。三 是讨论新诗的诗性问题。 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文艺理论开始发生深刻变革,由原本对作品的创作背 景、作家研究、文学社会学等外部研究,发展到对文本本身的内部研究,文学的 内部形式开始被重视。二十世纪形式研究成为一些诗学著作的重要内容,如雅各 布逊的语言学与诗学,梯尼亚诺夫的诗歌语言问题,日尔蒙斯基的抒 情诗的结构,乔纳森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等等,这些著作对中国诗歌研 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国内对新诗的研究也开始向形式研究转移,人们再次将 目光转向诗的语言问题,并且开始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取得了很多 突破性的成果。如龙泉明的中国新诗流变论侧重整个现代新诗的历史研究; 蓝棣之的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侧重的是理论的走势。在众多论述中, 都比较注重旧诗与新诗之间的关系。如周晓风的新诗与旧诗重读胡适谈新 诗兼论新诗的标准问题主要论述的是新诗及对旧诗的突破及其局限问题;张中 宇的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双重影响谈的是旧诗的样式、意象对新诗的 影响;蓝棣之论新诗对古典诗歌的传承关注的是新诗对古典浪漫主义、象征 主义的传承。这些诗论的研究重点仍旧是放在新诗的整体性上,真正涉及到新诗 话语研究的是张桃洲的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他从现代汉 语和言说空间等角度来探讨语言和经验如何在诗人的熔铸下成为具有“现代”意 义的诗形。这些论文与我们从话语的角度来讨论旧体诗与新诗之间的关系有一定 的相关性。 但是针对传统旧体诗与早期白话诗在形式上的一些异同处,还没有从形式研 究的方面做过详细的探讨。在新诗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的新形势下,早期 白话诗与旧体诗的话语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旧体诗与早期白话诗的语言运用、意象组织、诗行排列这三方面的 对比与关联,更深入地去认识白话新诗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本身存在的复杂性。 本文不想从“史”的角度去考察传统诗歌与早期白话诗之间的异同,而尝试 采用俄国形式主义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及其陌生化理论,以及意象派、结构主义等 理论,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微观上来发掘早期白话诗与传统旧体诗之间的异同。 尝试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理清下列问题:早期白话诗是否真正做到了彻底的解 放? 它是否能做到与古典诗歌完全决裂? 早期白话诗到底在形式上如何有别于 2 j : 第二章相关历史背景 1 日诗? 早期白话诗在语言、意象的运用以及诗行的排列中究竟在哪些方面仍然深 受旧体诗的影响,哪些方面又做了革新? 第二章相关历史背景 2 1 古典诗歌形式的流变 “卿云烂兮,钆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记载在尚书大传中的这 首卿云歌可能是有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有具体内容的诗歌之一。去除其语 气助词,这首歌只有三言,字数虽少,但亦不妨碍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的上古诗 歌的那种形式简单却气势磅礴的风韵。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的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 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 焉者也。 中国古典诗歌的外在形式,自先秦以来,其实就一直随着时代、社会、 人文环境的变化发生着相应的发展与改变。这种发展与改变,使得古典诗歌演化 出很多种不同的体式。汪涌豪、骆玉明主编的中国诗学第四卷里,“诗体 一项中就收入了五十九种历代诗体。包括被大众熟知的古体诗、歌行、乐府、格 律诗、今体诗以及盘中体、建除体、神智体、两头纤纤体等一些比较少见的 诗体。应该说这是比较全面细致的一个诗体汇总。 但粗略地来说,一般将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据中国诗学 中所述,古体诗也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时间上,在唐朝之前的诗歌,都是古 体诗;另一个就是唐代及后世仿前人写的一些“仿古体 ,著名的如陈子昂的登 幽州台歌,李白的蜀道难等,都属于模仿的古体诗。也就是说“所谓近体 诗和古体诗并非指年代而言,而是从声律上对古代诗歌的划分。 属于形式上的 划分。 古典诗歌的形式繁多,不能一一详加叙述。下面只就重大的几次形式变化做 一个简单的梳理。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唐以前的上古至中古时期,由于声律尚未形成系统, 各方面的束缚少,诗人作诗的自由度相对来说也高,因此古体诗的形式可能更为 多样化。广义的古体诗包括三言、四言、五言、长短句等形式。 作为我国诗歌的开源,两千六百多年前的诗经就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见:宋元戏曲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1 1 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中国诗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 9 9 9 7 3 第二章相关历史背景 诗经中的句式虽然大部分以四言为主,但又是参差变化的,有时在四言中夹 杂一些五言、长短句等,显得灵活多变。因为受民歌影响,它的结构重章复沓、 循环往复。有时候一句话可以在几段中重复出现,如诗经周南桃天“桃 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 其家室。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么短的篇幅里“桃之天天 和“之 子于归 这两句就重复了三次。这种自然、灵动的形式变化在之后的诗歌中很少 出现了。这种四言体在东汉末五言诗兴盛之后,并未被取而代之,仍然有一些文 人仿四言体作诗,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尤其在魏晋时期,如曹操的短歌行, 嵇康的赠兄秀才从军十八首等等。 接着四言体之后,又出现了楚辞。楚辞的出现与当时楚地的风俗人情等不无 关系,鲁迅就曾这样分析过楚辞的形成原因:“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 日时与地。况离骚产地,与诗不同,彼有河渭,此则沅湘,彼惟朴 檄,此则兰苣;又重巫,浩歌曼舞,足以乐神,。盛造歌辞,用于祀祭。屈原:。 放逐,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俚,因为作九歌 之曲。而绮靡杳渺,与原他文颇不同,虽日为作,固当有本。 在形式和语 言上,屈原采用散文的笔法,汲取民歌的形式,创作出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句 散句相间的文学表现形式,并在句中或句末加“兮 、“些 或“之 这一类语 助词。这种形式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为主的格局,对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项 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都属此体。 诗歌形式的再次转变是在汉代。乐府民歌的出现,变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杂 言长短不拘,旬式参差不定,句中时夹虚字,韵律简单,文体显得灵动自由。五 言诗在西汉便以歌谣形式出现,但多为乐府歌唱,真正形成为一种主流文体则是 在东汉,其中以古诗十九首成就最高,被推为五言古体诗的典范。虽然只是 增加了一个字,但却使诗歌在内容表达方面的功能增大,因此四言诗那样的重章 叠句现象在五言诗中就消失了。并且这些诗对于句数的多少不加限制,质朴自然, 没有雕饰的痕迹。南朝梁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五言是“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 有滋味者”。到了建安、魏晋,五言诗成为诗坛的主流。 在五言诗兴起的同时,还出现了六言诗、七言诗。但六言诗的数量远不及五、 七言诗多,未成为一种主流。关于七言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据汪涌豪、骆玉 明编著的中国诗学中所述,其一认为可能是从诗经、楚辞中发展变化 而来;其二认为是从楚辞发展出的;其三,从汉武帝时的“柏梁体”发始;其四, 源于先秦两汉的民谣。无论其发源何处,这种形式的变化都不是突然的,而是有 迹可循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七言诗可能是曹丕的燕歌行。此时的七言诗, 吴奔犀选辑鲁迅诗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8 1 1 4 1 5 4 第二章相关历史背景 乃是逐句押韵。到了南朝宋时,鲍照七言诗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出 自由换韵,这一改变将诗歌的节奏变缓,由于用韵的减少和自由,更便于作者自 由地表达奔放的情感。这一变革对后世,尤其是唐朝七言近体诗的创作,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其后对诗歌形式有着重要影响的事情,无疑是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永明体 诗歌和“永明声律论”的出现。“永明体和“永明声律论对声律的规范,主 要是针对五言诗,“永明体 规范了诗歌语言的声律音调,使诗人对声律的运用 不再是无意识的,通过对声律的应用使诗歌具有和谐的音乐美。这为日后格律规 范的近体诗的出现做了铺垫。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便是李白称为“蓬莱文章建安 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的谢眺。谢眺的诗很讲究声律,诗风明丽清新,他的这一 风格也影响到后来的诗人。 诗歌体式真正发展到成熟阶段,是在以“诗 闻名的唐朝。这一时期,五言 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最终定型。为了与古体五、七言相区别, 唐代人称这些变革后的五、七言诗为“近体诗”。“诗至唐代,古今体制尽备, 达到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此后的宋、元、明、清乃至民国,近 体诗的创作始终沿着唐以来的路子,形式上并无多少创新。 2 2 新诗的诞生与革命 “新诗又被称为“白话诗,但对于“白话诗 的界定,进行诗歌研究的 学者们一直都有不同的观点。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中说:“自从南北朝骈文盛行以后,书面语和 口语才分了家。在这时期中,只有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少数散文作品是接近口 语的,其他还有一些零篇,如任叻的奏弹刘整等。从汉以后的情况看来,诗歌往 往比散文更接近口语。古诗十九首就很浅白通俗。六期的民歌,在骈文盛行的同 时,更是汉语史的主要根据。唐文和唐诗相比,接近口语的程度相差太远了。到 了宋代,找口语不要向诗中找,而应该向词中找:到了元代,找口语不要向词中 找,而应该向曲中找。”圆所谓的口语也就是白话的一种,这就说明其实从上古 开始,“白话诗便一直存在。钱玄同在 序中曾说:“中国的白话 诗,自从诗经起,直到元、明的戏曲,是没有间断过的,汉、魏、六朝的乐 府歌谣,都是自由使用他们当时的语言作成的其他如陶潜的五言诗,李白, 杜甫诸人的古体诗,白居易的新乐府,李煜,柳永,辛弃疾,苏轼诸人的词的一 部分,邵雍,张九成这些理学先生的诗,关汉卿到李渔诸人的曲,都是白话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6 3 王力著汉语史稿: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2 4 5 第二章相关历史背景 诗。 刘半农也说“白话诗是古已有之,最明显的如唐朝的王梵志和寒山拾 得所做的诗,都是道地的白话。圆他们认为,古时的语言,可能今天看来是很佶 屈聱牙的,但在当时,却是明白通晓的“白话 ,那么以此创作出的诗歌,就应 是“白话诗”。 倘若如此界定“白话诗 ,涵盖面就相当广泛了。但本文所要探讨的“白话 诗 ,是指“五四 新文学运动前后1 9 1 8 年至1 9 2 0 年左右,以胡适、沈尹默、 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用大众通晓的白话创作出的诗歌,即“早期白话诗”。 1 9 1 8 年新诗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但在此之前,清末的梁启超、谭嗣 同、夏曾佑、黄遵宪等人就提出并实践过“诗界革命,分别提出了“新学诗 和“新派诗”,诗歌语言的革新成了他们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朱自清在论中国 诗的出路中写道:“近代第一期意识到中国诗该有新的出路的人要算是梁任公 夏穗卿几位先生。他们提倡所谓诗界革命;他们一面在诗里装进他们的政治 哲学,一面在诗里引用西籍中的典故,创造新的风格”,零这里“引用西籍中的典 故,创造新的风格反映出的特点是诗中出现大量新的词语,但在当时大众民智 尚未完全开启的时期,他们诗歌中所用的新词语往往很难被常人理解。“新学诗” 就有这样的弊病。如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举的例子“纲伦惨以喀私德,法 会胜于巴力门,这两句诗中“喀私德”( c a s t e 的音译,意为:印度世袭等级 制度,社会等级制度) 、“巴力门( p a r l i a m e n t 的音译词,意为:议会) 两个 词都是译词;并且“当时吾辈方沉醉于宗教,视数教主非与我辈同类者。崇拜迷 信之极,乃至相约以作诗非经典语不用。所谓经典者,普指佛、孔、耶三教之经。 故新约字面,络绎笔端焉 固,一般的读者很难读懂这样的诗。与此同时, 黄遵宪提出的“新派诗 虽然也以新词语入诗,但更多的提倡运用俗语、俗词, 也即他在杂感中所言:“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 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胡适后来在他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评 价这首诗说:“这种话很可以算是诗界革命的一种宣言。末六句竟是主张用俗语 作诗了。 梁启超这样制定“新诗 的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需 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他仍坚持着“以古人之风格入之,这就 根本无法真正突破旧体诗的框架。他希望能够在旧有的形式中装入新的内容,也 并不认为这二者之间有何矛盾之处,“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 哪陈绍伟编中国新诗集序跋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8 6 1 2 罾陈绍伟编中国新诗集序跋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8 6 2 4 7 朱自清论中国诗的出路见: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四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0 2 8 7 螂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4 2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1 9 22 ,2 3 梁启超新大陆航记附录二二见:饮冰室合集第7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1 4 9 6 第二章相关历史背景 神,非革其形式。能以旧风格合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这中思想 也最终导致“革命”到最后变成一场“旧瓶装新酒 式的改良,在诗歌的创作上 并没能开创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但是在这次重要的改良运动中,诗歌的语言成为 一个强烈的关注中心。这一关注方向,如同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 言中所论:“这回 革命”虽然失败了,对于民七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不在 方法上,却给予很大的影响。 圆 这种影响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便轰轰烈烈地爆发了出来。“新文 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总清算,必须同时去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 工具的l e t 文学及文言文,于是,极力推动一场旨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 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当时很多具有先进精神的文人已经看出,中国 使用的文言,已经成了羁绊社会进步的一个巨大障碍,以文言作出的文学作品不 但装载不了新的内容与情感,并且因为其难学、难懂等原因,一直不能担当起为 大众传播文化的重责。文言被认为是“死文字 。而“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叫, 我们认定白话实在有文学的可能,实在是新文学的唯一利器。 1 9 1 7 年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章中他 也断言:“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可用之利器 :并且针 对文学改良提出了八点主张:“一日: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模仿古人。三日, 须讲求文法。四日,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日,务去滥调套语。六日,不用典。七 日,不讲对仗。八日,不避俗字俗语。 其中“言之有物;讲求文法:去滥调套 语;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语”其实就是梁启超提出的新诗标准中“新意境,新语 句 的具体化。不同之处在于,胡适提出了“不讲对仗;不模仿古人这两点。 与“诗界革命”相比,这两点提出的成功之处,一是大胆地扔掉了梁启超不舍丢 弃的“古人风格 ;二是将语言形式放到了改革的中心位置上。针对后一点,在 谈新诗中他论述道:“文学革命的运动,无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 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若想有一种 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新文学的语言是白 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胡适意识到旧有的形式已经不能 梁启超饮水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3 7 罾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见: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上 海文艺出版社,1 9 8 0 ( 影印本) 1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大文学出版社,1 9 9 8 ,7 胡适尝试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1 5 0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0 ( 影印 本) 4 3 占月适文学改良刍议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0 ( 影印 本) 3 4 。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0 ( 影印本) 2 9 5 7 第二章相关历史背景 承载日渐现代的社会形势及现代情感。形式的框架束缚了意识的自由表达。所以 他将破除旧形式、挣脱旧格律当作改革的首要任务。 紧接其后,陈独秀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这比胡适的“改 良 来得更要激烈。他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日,推到雕琢的阿谀 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日,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 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日,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 社会文学。”今天看来,这种主张彻底地排斥有些过于激进,但在当时“文白之 争已经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这篇文章无疑鼓舞了新文学的士气。 新文化运动对白话的倡导,为新诗的产生提供了语言上的先决条件。 有人说在整个“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转变得最为剧烈,解放得最为彻底的, 就是诗歌。“因为旧诗的束缚太厉害了,所以诗体解放是这次新文学运动里的激 烈的先锋队,是最能坚持对敌,对于旧的,死的文学起反抗、奋斗,舍得牺牲的。 印因此,白话新诗一经诞生,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胡适的尝试集作 为中国第一本个人白话诗集,出版后,各方评论,褒贬不。并且遭来很多保守 文人的攻击。认为“胡君之尝试集,死文学也。以其必死必朽也。不以其用 活文字之故,而遂得不死不朽也。物之将死,必精神失其常度,言动出于常轨。 胡君辈之诗之卤莽灭裂趋于极端,正其必死之徵耳。 但反对的声音终究敌不过 时代与文化前进的步伐,不仅没有扑灭胡适、郭沫若等学者进行诗体改革的决心, 反而推动了新诗的创作与发展。“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字活的文学以来, 其中的诗体最得了一次剧烈的大解放,自然也是最惹起反对派的张目。不过所提 倡的新文学囚了保守派的反对的广告,新文学运动的声浪便越传播的远了,然而 新诗呢仍有许多人对它怀疑。胡适之在谈新诗里曾说:这两年来的成绩,国语 的散文是已过了辩论的时期,到了多数人实行的时期了。只有国语的韵文所 谓新诗还脱不了许多人的怀疑。但是现在作新诗的人也就不少了。报纸上所 载的,自北京到广州,自上海到成都,多有新诗出现。 这一股创作“白话诗 的浪潮掀起之后,另一些问题又摆在了诗人、学者的 面前。 其一,究竟怎么样的诗作才算是白话诗? 白话诗的倡导者胡适等人认为,诗 体的解放在于形式的解放,郭沫若也说:“他人已成的形式是不可因袭的东西。 他人己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监狱。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0 ( 影印 本) 4 4 罾草川未雨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上海:上海书店,1 9 8 5 1 6 胡适尝试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8 锄草川未雨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上海:上海j 体店,1 9 8 5 1 千训昭,卢正言等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6 1 4 1 8 第二章相关历史背景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是内容的变革才导致形式的变革。废名的观点可能是这一方面 最具代表性的。他主张新诗之所以为“新 ,是新在它的内容,而非形式上。他 一直强调“诗的内容 :“我以为新诗与旧诗的分别尚不在乎白话不白话,旧 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诗的价值正因为它是散文的。新诗的内容则要是诗的,若 同1 日诗一样是散文的内容,徒徒用白话来写,名之日新诗,反不成其为诗。“我 们的新诗一定要表现着一个诗的内容,有了这个诗的内容,然后有什么题目, 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m 。这里面所谓的“诗的内容 和“散文 的内容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它们的差别具体在何处,废名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来 说明二者的区别,并没有做精确的阐述,还是让人难以把握。大体上,他认为“诗 的内容 表现的应该是一种瞬间的情感,这种瞬间的情感不经过沉淀与筛选,一 感觉到便要捕捉下来写成诗,这才是“诗”。而旧体诗的内容多半是诗人深思熟 虑后写成的,这样的“诗 ,只能算是散文。新诗最大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能 够自由地表现这样一种瞬间的感觉,因此它是新 的,也是“诗 的。 这两种观点虽然看待新诗的角度不同,但摈弃旧体诗的立场却都是一样的。 新诗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质量问题。在胡适等人发表白话诗后,白话诗的 创作呈现出一个高潮。然而此时的白话诗在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如同胡适自己 评论自己的诗作“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 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同样,很 多后续的白话诗人也大多只顾放开脚走路却忽略了姿态的优雅,陷入了一味追求 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与情感的情形中。很多学者在白话新诗的热潮退却一些后,回 顾前一阶段所作的诗歌,认为“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话, 不是诗,大家努力的是如何摆脱旧诗的藩篱,不是如何建设新诗的根基。这 番话尖锐地指出了前期新诗的弊病。龙泉明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新诗的现代性 中用了一章的篇幅,论述了新诗诞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问题,分析得极为透 彻,他认为新诗之所以被烙上“非诗化的印记,不仅在于当时的诗人大都把注 意力放在“白话”而非“诗上,而且由于白话文刚刚兴起,很多文人都是“中 途改道 由文言创作改为白话文创作,加上当时的白话文词汇也很贫乏、粗 糙,运用起来不免有些放不开手脚。另外,过度注重“白描 、“写实”的手法, 使得诗失去了它应有的“诗感”,变得像大白话一样平淡无味。这点废名先生在 他的谈新诗中也曾提到,“胡适之先生于旧诗中取元白一派作为我们白话新 诗的前例,乃是自家接近元白的一派旧诗的原故,结果使得白话新诗失了根据。 废名新诗十二讲废名的老北大讲义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6 5 7 废名新诗十二讲废名的老北大讲义辽宁:辽j t 教育出版社,2 0 0 6 2 2 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见:中国现代诗导论广东:花城出版社1 9 8 5 2 1 1 9 第三章新旧诗体的语言、意象、诗行排列分析 我又说,胡适之先生所认为反动派温李的诗,倒有我们今日新诗的趋势。 以上 种种问题,成为一直以来研究早期白话诗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各种论著不一而 足。我想在后文中,通过对新旧诗体在语言、意象、排列这三方面的简单分析, 试着解答前言中提出的问题。 第三章早期白话诗与旧诗体的语言、意象、诗行排列分析 3 1 早期白话诗与旧诗体的语言运用 “五四”新诗运动是从诗歌形式的解放上入手,而形式变革的原因则因为语 言的变化。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就将“五四”时期作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 包 括上古、中古及近代) 的分水岭。这也表明,“五四 新文化运动前后,汉语已 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人们必须习惯用现代汉语思考却用文言记录,这一“转译 的过程无疑增添了表达的时延;并且很多现代事物与现代情绪在古代汉语中找不 到对应的词汇来表达,这又等于增加了表达的难度。这种情况在诗歌创作中表现 的尤为突出,因此要从形式上对早期白话诗和1 日体诗进行分析便不能不谈语言。 “语言属于人之存在最亲密的邻居。我们处处遇语言。朐海德格尔在诗语 言思中如此界定语言,而“诗”乃是一种“纯粹的被言说 固。由此看来语 言是诗歌赖以栖息的最基本的土壤,诗人通过语言来捕捉意象创作诗歌。从形式 上来探讨新旧诗歌,语言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问题。 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就在他的诗学中专门论述 过诗歌中的言语和词。他将言语分为“字母、音节、连接成分、名词、动词、指 示成分、曲折变化和语段八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定义和介绍。而“词 这一项,首先从组成部分上,他将其划分为“单项词与“双合词 两类,后又 从词的形式和使用情况上分成八种。每一种也都进行了简要地分析与介绍。虽然 他是基于西方语言提出的概念,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富有价值的概念, 比如他提到的“奇异词 “用普通词组成的言语最明晰,但却显得平淡无 奇。使用奇异词可使言语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 使用“奇异 词”来让言语生动化,这一方法与后来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陌生化非常相近。 废名新诗十二讲废名的老北火讲义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6 2 8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1 1 6 5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1 1 6 9 亚里斯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 1 5 6 1 0 第三章新旧诗体的语言、意象、诗行排列分析 然而语言又不等同于诗,日常生活的语言与诗歌语言是两码事,社会的发展 使得语言的诗性日趋衰退,语言朝着功能化、实用化发展,诗歌语言也因此而受 到波及,语言的诗意本性几乎耗尽,“日常语言是一种被遗忘的因此而耗尽的诗, 在那儿几乎不再有召唤在回响 。因此无论是“奇异词 也好,“陌生化 也好, 说到底就是怎样改造这些日渐实用的语言,使诗更具有“诗性。这里所要提到 的就是一个“诗性 ,到底什么样的诗才算具有诗性;前期的新诗与1 日体诗相比 形式上有哪些创新;二者谁更有诗性;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3 1 1 旧体诗的语言 维柯在新科学中揭示的原始语言与诗性之间的关系,意在说明一个新鲜 的词语,新鲜的概念,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激起丰富的情感与想象,正是这种情感 与想象的空间,带给我们“诗的感觉。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散文语言是通顺流畅 的,而诗歌语言则是陌生化、扭曲的。按照陌生化理论,接近日常语言的散文式 句法,过于熟悉明白,和日常生活之中的情感与思想还拉不开距离,不能马上让 人产生审美的关注,而“陌生化则是人们在面对日益熟悉的词汇、句法,主动 改变其使用方法或是描述手段,以新的面貌出现,以减轻人们因审美疲劳而带来 的麻木,重新唤起内心的情感。 从“陌生化”的角度来看,旧体诗可能比早期的白话诗更擅于利用这一手法 来增强诗性。 首先,旧体诗中词汇的“陌生化 。 从语言上来说,旧体诗由于它使用的文言是以单字词为主,并且实词占大多 数,这一情况造成它的词性极为灵活。 最典型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改动了好多次,最后定下“绿 字,至今仍被人称道。这一效果如何产生? 其实这个“绿 字,和前面的“春风 以及后面的“江南,本身便有一种内置的联系,春风立逊江南里绿,是一个 符合逻辑的思维过程。在这一思维过程中,“绿”是“春风 对“江南”实施行 为后的一个“果”。但在诗人那里,他将本应是结果的“绿 放到行为实施的位 置上去,不仅是将原本是形容词的它活用为动词,更是打破了人们的一种惯性思 维模式。造成词汇及思维的双重陌生化,达到极好的艺术效果。 王维山居即事中的“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也是同样类型的诗句, 由下旬中的“访”字可以推断出“巢字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鹤巢 是一个主 谓结构而非偏正结构。 此外,还有他的过香积寺: m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1 1 8 1 第三章新旧诗体的语言、意象、诗行排列分析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其中的颔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为诗家所赞,赵殿成王右丞 集笺注云:“泉声二句,深山恒境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 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 这“咽 与“冷字, 与王安石所用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上一句的“咽字,本是动词,而 且是一个非常具有生命色彩的动词,王维却将它用在连接无生命的“泉声”和“危 石 上,用它来描述二者之间那种撞击、浸没时的状态,无形中便赋予了“泉、 “石 生命和活力。词性的活用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将这种原本使用在人或者 动物身上的词汇,用在无生命形态的物质上,本身就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感。而 下一句“日色冷青松”中的“冷字,虽然是形容词,却有流动的意味在里面, 由上句中的“咽 字,不难看出此处的“冷 也同样具有动词的特征。无人径的 深山里,阳光照射进密林,不仅没有带来丝毫温暖,反而在参天古木的映照下, 显得格外阴冷。在这里“冷”不仅代表身体的感觉,其背后还有一重时间感。随 着时间的流逝,日光一点点地变淡,“冷 感也会一层层地加深。如果说“泉声 咽危石凸显的是一种空间上的动感,那“日色冷青松 则表现出了时间上的动 态。 这种“反常化 的用词手法,如同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增加了感受的难度 和时延 圆,而正是这种延长的效果,带给读者无尽的诗意。 其次,旧体诗中语序的“陌生化 。 现代汉语的语法关系多半靠词序来表示,如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 后,偏正结构,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等等。但文言的语法相对灵活,旧体诗 虽然对格律的要求比较严格,但在语序上有时会出现不循常规的现象。诗人为了 适应声律的需求或为了增添诗意,常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将语序做适当的调 整。如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i 。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在这首诗中,颔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孤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6 1 5 6 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朱立元,李钧主编_ 二十世纪两方文论选:上卷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 0 0 2 1 8 7 1 2 第三章新旧诗体的语言、意象、诗行排列分析 灯照寒雨,湿竹浮暗烟,作者将“寒与“暗 前置,一方面他是从自己的观 察角度出发。故人相见,欢喜中带有悲凉之色,面对孤灯感到的寒意,从外面的 雨中而来也是从心底而来,先感到“寒 后想到雨。窗外的竹子被雨水打湿,在 灯光的映照下,隐隐约约像浮动着袅袅的烟雾。作者也是先观察到“暗 而后才 分辨出“烟。从他的视角来看,对“寒 和“暗”的感受是突出在“雨 和“烟 之上的;另一方面,可能是从格律上考虑。这首五言律诗属于首句平起仄收式,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若按正常语序, 平仄就成了“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与音律不符。而且“孤灯寒照雨,湿 竹暗浮烟”中的“寒 与“暗 韵母是“a n ,从语音上来说都属于开口呼,发 音比较洪亮,且“暗 字前面的“竹与后面的“浮都属于“合口呼 ,对比 之下发音的响亮度要低很多,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匠心。从 这点上来看,这里的语序颠倒,不但没有阻碍读者对语义的理解,反而将“寒 、 “暗 二字衬托了出来,诗的意味更加浓厚。 ? 一。一 类似的例子还有杜甫著名的秋兴八首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 凰枝 这一句。四川大学张永言教授的训诂简论认为,两句应是名词谓语句, 即“香稻i 啄余鹦鹉粒,碧梧i 栖老凤凰枝,等于说“此香稻乃鹦鹉啄余之 粒,此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无论是什么解释,从声律上看,倒装后的平仄是 “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 ,如果按照正常顺序“鹦鹉啄余香稻 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排列的话,平仄也同样是“ 仄。平平仄仄,0 平 仄仄平平 ,是完全符合音律的。由此可见杜甫之所以要倒着说,完全是意义上 的要求,而不是音律关系。他将原本普通的一个叙述句改为描写旬,将原本是受 事的客体放到主体的位置上去,侧重点便从原本的“鹦鹉 和“风凰 的身上转 移到了“香稻 与“碧梧上,强调景物的美好,与题意相合。这样一倒装,读 者惯有的阅读习惯被扰乱,不由得在思考之余,反复回味。这种语序上的“陌生 化 也是增加诗性的手段之一。 其三,旧体诗中成分的“陌生化 。 因为受诗体的束缚,旧体诗的句子成分常常省略,形成所谓的不完全句。 王力先生所著的诗词格律:“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 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 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 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旬。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 。 如王翰的凉州词中的头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便是三个名词连接而成 的句子。拆开看“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三个意象在生活中属于普通的事物, 王力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