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下教材介绍》PPT课件.ppt_第1页
《人教五下教材介绍》PPT课件.ppt_第2页
《人教五下教材介绍》PPT课件.ppt_第3页
《人教五下教材介绍》PPT课件.ppt_第4页
《人教五下教材介绍》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介绍,三五单元,2012.2,语文教学内容分析策略指导验证式发现式,看一节课的标准:四看一要看制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看目标明确、集中、体现年段的特点,是否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教学要求。简约的目标理念是否体现既得意又得言。揣摩、运用语言,了解表达方法。,二要看教学内容和设计好的教学要有好的教学设计,好的设计思路。要选准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内容剪裁得当。内容的精简容易使教学做到省时高效。教学的低效往往是因为教学内容的庞杂和面面俱到。,三要看教学过程,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以及老师的导如何在教师的指导、引导、诱导之下有学生一连串的学习过程。不看教要看学,看老师导的策略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好的教学既重视预设,又注重生成。,四要看效果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要有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能够看到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运用,语文能力的长进。导的效果明显,学的成果显著就是高效课堂。,新课堂评价标准,增加学习习惯内容:画批书写、质疑问难、朗读、使用工具书,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思考您认为本单元的文本特点是什么?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什么?学生提升点是什么?,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杨氏之子晏子使楚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通过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接触这两种文学样式,感受语言的魅力。,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本单元的“梁、惠”等22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等18个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能够正确读出“解释、负责”等5个读读记记中的词语。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能够流利背诵杨氏之子。3.通过对文言文、剧本、相声等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在学习中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4.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能够流利背诵杨氏之子。2.通过对文言文、剧本、相声等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在学习中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通过对文言文、剧本、相声等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在学习中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杨氏之子思考:本篇课文是怎样体现“语言的艺术”这个单元主题的?,朗读是第一位的。初步感受文言文和白话的不同表达特点;大致理解古文的意思,不要求掌握文言文特有的词法和句法。重点抓诵读、释句和背诵。,文言文的教学,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写“梁、惠、诣、乃、曰、禽”等6个生字;会认“惠、曰、禽”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运用已有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3、体会故事中孩子的机智、风趣以及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运用已有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体会故事中孩子的机智、风趣以及应对语言的巧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梁、惠、诣、乃、曰、禽”等6个生字;会认“惠、曰、禽”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能够运用已有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词句,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通过古今对比,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已具备的一定的方法(例如古诗)理解词句。,教学过程:一、导入:1.故事2.导入本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也要去了解一个这样的小故事,齐读课题杨氏之子。,二、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特点:1、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观察、对比)(1)出示原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有什么问题?(文言文: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特点:感受学习文言文的困难(短小、难读、不太好理解、不知从哪断开)(2)出示自学提示:正确朗读。试着说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有什么不懂得问题?想怎样解决?,2、朗读课文,交流自学中的问题(1)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注意“为(wi)设果”“应(yng)声”(2)交流不懂的问题。通过刚才读文章,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质疑:重点提出有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的意义。出示:杨氏之子(介绍学习古文的方法)通过查字典解释“氏”(姓)(板书:查字典)“杨氏”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结合前后的意思想想“之”的含义?(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含义。(板书:杨家的儿子),3.结合书下注释逐句了解内容。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的内容: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5.理解的基础上,读流利课文。(1)带着理解自由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尝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2)多种形式的朗读。注意纠正断句,引导提问:怎样正确断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故事中孩子的机智、风趣以及应对语言的巧妙。2.明确第一句在文章中总起全文的作用。试着背诵课文。教学重点:体会故事中孩子的机智、风趣以及应对语言的巧妙。试着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体会故事中孩子语言的巧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读文章,注意读准句读。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3、回忆上节课留的问题: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原文中的话“甚聪惠”。(板书),二、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聪惠”什么意思?(聪明而又有礼貌)2.出示思考的问题:“从哪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而又有礼貌的孩子?”3.品读句子。4.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5.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批什么?,批注的类型主要有:释意思、析含义、议内容、谈感想、存疑问、评文字、评写作方法和特色、表达观点。,、全班交流。杨氏子聪明在哪儿?()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板书:杨梅)会听。()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他不假思索立刻做出反应,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反应快。,()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们杨家的水果,孔雀就是你孔家的鸟。)应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都有“孔雀就是你孔家的鸟”的意思,读一读看它们又有何不同?(体会孩子回答的委婉。)朗读课文,三、总结收获,揭示中心: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说话讲求艺术,才会给人以聪慧的感觉。四、熟读成诵.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晏子使楚思考本篇课文与杨氏之子有怎样的联系?,晏子使楚教学目标:1会认“敝、柑”等8个生字,会写“侮、辱”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威风、侮辱、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理解课文内容。3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4从晏子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从晏子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历史故事晏子使楚,原著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分别为:“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桔第十”。,语言的逻辑性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粗。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晏子使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敝、柑”等8个生字,会写“侮、辱”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威风、侮辱、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背景: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3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同学可以去看晏子春秋,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晏子出使楚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关于晏子的什么事?2检查自学情况(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i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f”,是官职的称呼。侮辱wr规矩guj撒谎s为难winn)(2)请同学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情况。(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都被晏子反驳了,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三)理清文章脉络。1.试着把课文分为三部分起因:(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经过:(3-5)自然段: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都被晏子反驳了。结果:(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准确与精炼)3.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研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体会语言的逻辑型和人物的特点。2.能有感情地朗读晏子与楚王的对话。3.了解本文叙述上前后呼应的特点。教学重点: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体会语言的逻辑型,概括人物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逻辑型。,(一)回顾引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都被晏子反驳了,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2.从中你感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3.楚王和晏子交锋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二)研究晏子语言的精妙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3.汇报交流:第一回合较量:默读课文,画出晏子的言行,思考语言精妙在哪里?只有访问狗国,才从()进去。你们如果让我进()那我访问的就是()。所以,楚国就是()。晏子的态度是怎样的?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按照前面学习第一回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回合:1.师生共同读书,梳理出晏子语言的逻辑关系。楚王你不是说我们齐国没有人吗?齐国有的是人,但是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也就是我是下等人,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这儿指哪儿?也就是你们楚国是板书:下等国2.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和晏子人物的特点。3.积累三个成语: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第三回合较量:1.引导学生体会层次: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2.体会语言精妙: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三)总结全文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但被晏子一一反驳,最后楚王完全被晏子征服了,而且是心服口服,那晏子是凭什么征服这个老谋深算的楚王的?(过人的智慧、胆识、勇气,善辩的口才、为捍卫国家尊严临危不惧的品质)晏子以其聪明善辩的口才、大义凛然的勇气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美名。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到晏子春秋好好地研究研究这个人物。,(四)了解全文在写作上的特点1.事情发展顺序2.首尾呼应3.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半截蜡烛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解释、小心翼翼”学读读记记中出现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剧本半截蜡烛是戏剧演出的脚本。主要靠剧中人的语言来推进情节、塑造人物。因此,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一要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三要了解剧本这种体裁的特点。半截蜡烛,剧本的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是一个文学剧本,它和我们以往学习的文章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很小的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它多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尖锐问题,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等都需要语言来叙述清楚,所以它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和其他文章都不同。(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的奇妙。,2.认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在默读的基础上,知道“半截蜡烛”的重要。(2)围绕这半截蜡烛发生了什么事呢?指名用自己的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2.自读感悟,做批注。3.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4.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夫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体会时,要结合她的年龄、结合面对的凶残的敌人去体会,这样更能体现出小女孩的机智勇敢遇事沉着。),三、再次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1.这是一个剧本,通过学习思考它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全班交流,老师总结。(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这些补充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在剧本中,它们有一个一目了然的名字:舞台提示)3.出示剧本的三个特点:A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B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C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打电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2.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相声打电话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说、学、逗、唱而使人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1.不适宜朗读,宜浏览。搞清楚这段相声讲的是什么事,针贬的是什么人。2.分角色读一读,体会相声语言讽刺、幽默的特点。3.结对练说,并推举代表在班上说个片断。,打电话,相声的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从相声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从打电话的角度:同学们你们打过电话吗?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打?引导学生体会打电话的好处,注意指导学生明确打电话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说话要简短,要有礼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不过也有人打电话不是这样的。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儿?(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1.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的特点是什么?(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2.再读文章,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年轻人的啰嗦的?画出相关的语句。3.展开联想,深化中心:假如你是对方接电话的人,你会想什么?假如你是旁边等着要打电话的人,你会想什么?(明确这种行为很惹人讨厌),4.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1)打电话要简洁明了:打电话学问大对方号码心里挂要把话儿说清楚简洁、礼貌顶呱呱(2)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这样既节约了自己的时间,也节约了别人的时间。,四、学生演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特点1.过渡: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上至八十的耄耋老人,下至几岁的孩子,大家都很喜欢它。迅速浏览课文,想想相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它?2.通过自己课前对相声的了解,结合课文内容,感受相声的语言特点。3.介绍关于相声的资料。4.欣赏精彩的相声片断,深入体会相声的语言特点(播放相声),“尊重、理解对方”“语言美”“表达要有条理”“听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高年段口语交际的特点,口语交际与习作(三)教学目标:1.了解劝说语言的特点,在互相交流中学会劝说。2.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劝说时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在互相交流中学会劝说。教学难点: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1.想想打算对什么事进行劝说:(1)回忆生活经历: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不良的行为,比如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摘公园里的花,乱摇小树,在公物上乱写乱画(2)书上插图2.针对这种现象,你打算怎样劝说。3.明确怎样劝说最有效:在劝说别人时,一定要说清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说话时态度要大方,有礼貌,采用温和的语气,不能强硬等等。4.学生集体交流,模拟情景。,习作指导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发言稿。2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写出真情实感。,(一)了解发言稿,体会发言稿的作用。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2朗诵优秀发言稿(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1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2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三)尝试习作。1.设计情境2.让学生选择写作情景。3.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第四组他们让我们感动,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教学目标:1.认识32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情谊”等27个词语;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等28个词语。2.培养搜集整理信息以及交流信息的能力。3.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认真领悟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反问句和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情感,自然段简练明了;以及文章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的写作特点。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背诵十四课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老师感动,学生无动于衷;二是老师感动,学生也感动,但是在语文学习方面收获不大,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如何认识和看待革命传统课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能与过时、缺少时代感画等号。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描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抒发的感人肺腑的情,无不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使之发扬光大!可以说,这样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这一类课文,一方面,不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得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情感的浸润、熏陶变成生硬、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重点抓语言文字的训练,明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有哪些,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如何落实。,再见了亲人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特点(并列的相同结构的段式)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理解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重点: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教学难点: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背景抗美援朝2.介绍作者魏巍及依依惜别的深情,二、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例如: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同归于尽:一同死亡和消灭。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三、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1.文章结构(1)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结构比较清楚。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因此,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同大娘告别的情景。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叙述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叙述同大嫂告别的情景。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2)也可以把全文六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讲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2.揭示课题,把握内容思考:”亲人”一般指哪些人?”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他们是亲人吗?3.说说文章内容,4.自读课文,交流质疑。(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2)提出自己的问题。(3)学生汇报交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方法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导入:1.继续学习17课,再见了,亲人2.回忆文章写了几件事,主要人物有哪些?,二、分段学习,理解亲人含义(一)学习第一段: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画出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句子,作批注。2.汇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重点:(1)理解“雪中送炭”(思考的过程)“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在一般情况下比喻什么?(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正在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真是“雪中送炭”呀!)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战士们筋疲力尽,换位思考一下大娘会怎样想?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2)理解第二句。(思考过程)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这句中,哪个词最令你感动?“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丢下小孙孙,救了伤员。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读出情感。(感激、崇敬),(二)学习第二段:1.默读课文第二段,小组自学。思考:(1)主要写了什么?想想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重点理解落泪:什么时候落泪?(小金花两件事的对比)为什么落泪?(小金花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三)学习第三段:自学1.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用你的朗读把它表达出来2.学生品评重点词句:(1)哪句话读的好?为什么?(反问句)(2)哪个词读的好?追问“代价”是什么意思?从“血泊”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用省略号?(那情景太残忍了,说不下去)体会到什么?(比亲人还亲)3.指名读,读到重点句处大家齐读。,三、探究写法,明确中心1.讨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抗美援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2.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句都是祈使句,亲切。结尾均是反问句,加强情感表达。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富有亲切感,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2.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七律长征2.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想想你为什么而感动。,三、品读重点句,体会情感品读重点句:从外貌体会情感(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引导学生体会“满脸的皱纹”可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引导学生体会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壮观情景。朗读。,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以学生讨论、汇报为主要方式)(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默读思考: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引导学生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有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1)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2)深情朗读中心句。(3)复述课文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桥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通过对篇章结构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课文讲究布局谋篇、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2.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险情,以及老汉的坚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通过比喻、拟人句子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险情,以及老汉的坚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比喻、拟人句子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二、检查预习,了解内容1.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生自由读课文,检查字音。如“揪”(ji),“瞪”(dng)。3.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三、了解主要内容,明确环境恶劣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汇报交流谈体会。,(1)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2)谈感受。小结: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也是文章的表达特点之一,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修辞方法、句式特点)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四、理解英雄言行,感受人物形象1.默读,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2.交流汇报。(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3.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五、学生质疑:1.老汉是一个怎样的父亲?2.老汉爱不爱自己的孩子?3.文章为什么最后才揭示老汉和年轻人的关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3.通过对篇章结构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课文讲究布局谋篇、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教学难点:通过对篇章结构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课文讲究布局谋篇、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课文内容2.回忆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老汉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老汉爱不爱自己的孩子?文章为什么最后才揭示老汉和年轻人的关系?,二、解决问题,思辩“矛盾”之举,加深形象认识1.老汉是个怎样的父亲?你从那感受到的?2.学生自学,3.小组合作学习。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1)谈体会。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2)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矛盾一: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为什么?矛盾二: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练笔(板书:喊)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三、结合形象,探究“桥”的含义1.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2.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四、领悟写法,掌握概念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吸引读者、加深印象)(2)用比喻、拟人的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2.微型小说。体现出“以小见大”特征。,思考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抓住怎样的思路?,梦想的力量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教学难点: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一、导入:揭题置疑(一)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你有什么梦想。(二)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梳理归纳:1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2这个梦想是怎么实现的?3这个梦想力量究竟有多大?,二、速读课文,理解“梦想”(一)自由快速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划出有关句子。1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2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3那我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二)补充非洲缺水的资料。,三、再读课文,明晰“梦想之路”(一)加拿大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孩子们挖一口井,还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那么,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1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2指导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二)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实现的?(三)学生自由讨论,交流,1.瑞恩为攒够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想象:6岁孩子为地毯吸尘干两个多小时,会累成什么样?思考:要做那么多额外的家务活,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非常不容易。可是他一直坚持下来,干了4个月。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坚持4个月时间,不怕苦,不怕累,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瑞恩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更多人的支持。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a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她决定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于是她把瑞恩的事写成文章,登在当地的报纸上。b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c瑞恩的老师没想到使瑞恩和同学们跟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想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话。(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一过程的呢?,四、感悟“梦想的力量”(一)再次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梦想成真的喜悦和激动。(二)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想些什么?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三)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默读课文,深入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四)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五、畅谈感受,深化主题读完这篇课文,同学们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你的理解和感受。(写)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深化主题的理解。例如,对于梦想与财富的关系。,口语交际四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提示:1.想一想曾经看到、听到、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有哪些令你特别感动,难以忘记?2.令你感动,难以忘记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让把事情说清楚?(回顾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故事说完整。4.注意把感动的细节说清楚,说具体。(写作技巧的训练)5.要关注说的表情和姿势。(表达技巧的训练)6.还要提示学生关注听,认真听的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习作教学目标:1.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2.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3.通过交流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4.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动的地方,并写出真情实感,分享习作的快乐。,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2.感悟:什么样的事是令人感动的事?,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提示,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史记草船借箭三国演义景阳冈水浒猴王出世西游记了解内容品评人物激发阅读,明明白白的教明明白白的学,明明白白的教,都教些什么?,意图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特点是节选或改编要注意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1.理解主要内容2.感受人物形象3.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目标:1认识3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读写“允诺、隆重、胆怯、推辞、妒忌、都督、迟延、呐喊、丞相、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神机妙算”等词语。读读记记“诡计、霹雳、酥软、崩裂、顽劣、踉踉跄跄、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编排顺序复述课文。4紧扣课文语言,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体会历史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5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廉颇的形象与品质。准确地概括小标题。教学难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