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通俗编是清代一部以收集资料宏富而别具特色的方言俗语辞书,按内容分为三 十八卷,凡5 4 6 1 条,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就目前情况来看,对通俗编的研究 总括性的介绍居多,有针对性的具体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从民俗语言学的角度对其所 辑录的民俗语汇进行专题性的研究。民俗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是本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 据,同时参考民俗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俗编所辑录的有关民俗语 汇的词条、书证是论文的有力支撑之一。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 容如下: 绪论部分对通俗编的历史地位、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民俗语汇 研究的理论依据作了初步的介绍。 正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介绍了通俗编的作者、成书、版本、编纂体例,并对“通俗”进行了初 步的考辨,介绍了通俗编民俗语汇的基本情况,包括每卷的词条数、民俗语汇数及 其比率和通俗编民俗语汇在所辑录的总词条中所占的大略比例,文后附录了通俗 编民俗语汇选录表,目的在于为通俗编民俗语汇的探究提供参考和铺垫。了解通 俗编的基本情况将有助于本题的探究,知其书必先知其人,知其人将有利于知其书。 第二章对通俗编民俗语汇的语源所出及流变进行了一番梳理,介绍了该书以溯 源为特点的辑录方式,通俗编民俗语汇溯源研究的基本原则:任意性的理据制约原 则以及本书民俗语汇溯源的分类情况。 第三章从民俗学、语言学的视角分别对通俗编所辑录的民俗语汇进行了分类研 究,分类的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于语言和民俗双向、涵化包容关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 认识民俗语汇的基本内涵特点及品类构成。 第四章结合具体例证分析通俗编语料所见民俗语汇的特点,归纳总结了通俗 编语料所见民俗语汇的特点。 第五章将通俗编语料所见的民俗语汇与恒言录、吴下谚联所辑录的民俗 语汇进行了初步的对比研究。 结语部分总结强调了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通俗编;民俗语汇;语源;任意性;理据性 a b s t r a c t 面增勋口记,l ,ad i s t i n g u i s h c dd i a l e c ta n dc 0 删 i l s a 姐n gd i 砸o m r yc o m p i i e di nt l l c q i n gd y n a s 劬i so fs i 朗i f i c a n tv a l u eo nl l i s t o r i cm a t e 撕a l sr e a s e 砌,w h i c hi sw e l l - k n o w n f o ri t sd b u n d a n c e nc o v e r sa _ b o u t5 4 6li t 伽【l s ,、) i ,:t l i c hh a v eb 锨la r r a n g e di n t 0 l i r t y - e i g h t b o o k sa c c 0 r d i n gt 0c o m e i l t s i n l e1 i g h to ft h es l 斌o fc o n c r e t er e s e a r c hf o c u s i i 培o no n e s p e c i a la r e ao fi t ,a n dw h a th a v eb e e nd o n ei sj u s ti n 昀d u c t i o nr e s e a “湘i ng e n e r a ls of 毡m y t h e s i si si n t e n d e dt om a l 【ea 唧r e h e i l s i v e 锄dc o n c r e t er c s e a r c h ,丘o mm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f - o l k l o r e1 i n g u i s t i c s ,o n 如l l 【l o r ev o c a b u l a r yw 董l i c hh a sb e e l lc o l l e c t e di ni t p m n a r y 也e o f i e si n f o l k l o r el i n g i l i s t i c s 舔i t sf o u n d a t i o n ,s 们n gs u p p o r to ft h o s e 南d o r ev 0 c a b u l 撕e sa i l dw r i t e n e v i d e i l c e si n 乃馏黝b 缸以,m ym e s i si sa l s or e f 柏l c c dw i m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i i l s o m e c o r r e l a t i v es u 埘e c t s ,s u c ha sf o l 心o r e ,l i n 嘶s t i c sa n de t c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m r p a r t s , n 锄e l yi n 仃d d 似i o n ,1 e x t 觚dc o n c l u s i o n 1 1 1 ef o l l o w i n gi 等am e f i n 仃o d u c t i o nt ot h 锄 1 1 1 ei n 仃o d u c t i o n 百v 鹳ab r i e fv i e wo n 而馏勋曰砌疗舶ms e v e r a l 唧e c t s ,s u c h 嬲i t s l l i s t o r i cp o s i t i o n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q u e ,讲叩o s e so fr e s e a r c h ,r e s e a r c hm e m o d s 弱w e l la s l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i l a t i o nf o rt h er e s e a rc _ ho nf o l k l o r ev o c a b u l a i h et 既ti n c l u d e s 五v ec h a p t e 体h lo 柑c rt 0p r 0 v i d eap r e p a r a t i o n 如rm ei i l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 f o l h o r ev o ca _ b u l 撕锱i ni t m e s ea r e a sh a v eb e e i lc 0 v e i i e di nc h 印t e r0 n es u c h 勰s o i n e i n f 0 肌a t i o na b o u tm ea u m o ro f 乃馏砌b 砌i t sc o m p i l i n gl a y o u t ,h o wi tw 勰a c c o m p l i s h e d , h o wm 觚ye d i t i o i l si th 弱,趴dap r e l i m i l a 巧觚a l y s i so n “而略砌”i tw i l lb eh e l p 伽i i ld o i n g m ys 砌y t 0h o w s o m eb 商ct h i n g sa b o m 而,曙s “召妇刀i na d v a i i c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p u _ t sn l ed 缸v a t i o na n dt r 孤s f 0 】n n l a t i o no ff o l k l o r ev o c 籼l a r i e si n 乃悟砌b f 彻i no r d w i 也e x p l a i n a t i o n0 ni t sc o m p i l i n gw a y c h a r 删耐z e db yt r a c i n gm e s o u r ew l l i c hb a s i cp 血c i 讲ei s 抽i 纽a r i n e s su l l d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m e o t i c a l 嘶d 锄c 髂,锄l d 0 n 也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 仃a c i i l gt h es o u d c eo ff o l l ( 1 0 r ev o c a b u l 撕e si ni t t l l i sc h 印t e ri s 船 t l l en o d l l so fm ym e s i sl i e sa sw e l la sm ei m l o v a n v ep o i n td o e s h 1c h 印t c r 廿l r e e b ym e a n so f c 1 a s s i f 舛n g ,t 1 1 er e s e a r c ho nf o l l ( 1 0 r cv o c a b u l 撕岱c o m p i l e d i n 勋馏鼬丑纪挖i su n d e r g o n e 怕mm ep e 印e 商v eo fb o mf o l l ( 1 0 r ca n dl i n g u i s t i c s ,砌c hc 锄 p r o m o t eo u ru 1 1 d e r s t a n m n go n l er e l a t i o nb 咖e e nl a i l g u a g e 粗df o l l 【l o r e a sw e l l 缌b a s i c f e a t l l r e so ff o n d o r ev o c a b u l a r y c h a p 眩五沁m a k e sac o n c l t l s i o n0 nf e 暑帆r e so fm e f b l k l o r ev o c 客b u l a 巧o f 勋馏砌曰缸刀 i i w h i c hc o n s i s t so ft w op a r t s ,o n eo ng e r a lf e 批s ,l eo t l l e ro nt l l ed ) ,i l a m i cr e s e a r c h t 1 1 ec h 印t e rf i v em a k e sac o i n p 撕s i o ns t i l d yo n 乃馏跏曰砌刀胁昭物,z 三”a n d 耽砌翰,l 三砌,1 t h el 邪tp a no fm ym e s i s ,m ec o n c l u s i o n ,e i i l p h a s i z e s 戗l es i 嘶1 f i c a i l c ea n dv a :i u eo ft h e r e s e 卸c ho nf o l k l o r ev o c a b u l a r i e si n 而,l g lb 缸刀 k e yw o r d s :乃馏砌b 励刀;f o l k l o r ev o c a b u l a 巧;d 丽v a t i o n ;a r b i 们m e s s ;t h c o r i t i c a le v i d 鳅c 髓 i i 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 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整盘 日期: 泌妒孓毛 绪论 通俗编是一部以“收罗宏富,考证精详”(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语) 而著称 的方言俗语资料汇编,全书按内容分卷编排,共分三十八卷,辑录方言俗语5 4 6 1 条,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清代俗语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胡奇光在中国小学史中高 度评价通俗编,认为其“内容繁富”,“可说是百科全书性的俗语词书”,并从民间风 俗、宫廷文化、社会方言三个方面引典型的民俗语汇加以证明,如“撒帐 “买路钱” “溜冰 “字舞 以及地讳( 地名禁忌避讳用语) 、隐语等。 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 的汉语俗语研究一书指出:“通俗编对汉语俗语的语源研究很有参考价值,因此得 到了很高的评价。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语言文字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7 月) 认为该书条目和资料非常丰富,为同类著作之首。”罾王勤在汉语熟语论中认为 通俗编:“确有一定特色。特色之一就是收录的词语丰富,尤其是收录了大量的人民 大众口头流传的熟语,这是可贵的。在5 0 0 0 个词条中,所收的熟语就有1 5 0 0 个左右, 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为研究学习汉语熟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所收熟语的品种之 多也是超过前人的。本书的第二个特色是援引经传子史、诗文词曲、笔记小说、艺 谈诗话等对词语进行解释,并指出其来源出处。这为今天探寻熟语意义的发展演变及其 用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俊在翟灏在词语研究方面的贡献读( 通俗编 札记 中高度评价了通俗编对语言研究的贡献:立足日常口语词语的考证;考证语词,旨 在溯其源头,探明流变;能精当地考证词语用法并辨明正误;善于凭借文化因素来研究 语词。并指出中国语言学史上对方言俗语研究的不公正对待,引为憾事。鲫汪亮在试 论( 通俗编) 的特点及其影响中阐述了通俗编的内容特点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有关学者对通俗编的评介让我们明确了其在俗语研究中的地位,通俗编进入民 俗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当在情理之中。 据作者初步考证,通俗编民俗语汇约为1 5 8 8 个( 限于认定民俗语汇的不固定性, 即它所涵化民俗的丰富性,这个数目当然还会更多) ,约占全书总词条数目的2 9 0 8 , 故可以说它是一部民俗语汇的类辞书。通俗编民俗语汇对民俗社会风情的展示是百 科全书式的,涉及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的方方面面,也是种全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3 1 7 至3 1 9 页。 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3 页。 王勤:汉语熟语研究简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0 1 页。 固吴俊:翟灏在词语研究方面的贡献读( 通俗编) 札记,安顺师专学报( 社科版) ,1 9 9 4 年第3 期,第3 4 至3 8 页。 o 汪亮:试论( 通俗编) 的特点及其影响,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 0 0 6 年第3 期,第6 0 至6 2 页 1 景性的展现。民俗语汇在传承民俗文化,塑造俗民精神品格,规范俗民行为模式,调控 俗民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通俗编民俗语汇的研究也将有利于民俗语 言学视野的拓展。 论文拟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以民俗语言学民俗语汇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展开对通 俗编民俗语汇定性定量的研究,考察民俗语汇的源流,理清民俗语汇的分类,明确民 俗语汇的特点以及进行与同类专书的比较研究,是为绪论。 2 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 第一章通俗编概述 一、作者翟灏其人其书 通俗编,清翟灏撰。翟氏字大川,一字晴江,浙江仁和人,生于一七三六年( 清 乾隆元年丙辰) ,卒于一七八八年(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 ,年五十三岁。一七五四年( 乾 隆十九年) 进士,做过金华等府学教授。通俗编采集汉语中的俗语、方言( 包括词、 词组、基本词汇和成语) ,分为: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 仪节、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 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兽畜、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 声音、杂字、故事、识余等三十八类,类各一卷,共5 4 6 l 条。每条之下,皆考辨语义, 探索源流,征引颇为详赡。除本书外,尚有尔雅补郭、四书考异、艮山杂志等 著述十余种。梁同书给他作传,说:“生平无他嗜好,一意于书。自经史外,苟有可资 多识者,无不览。诸子之环论、百家之琐语、山经地志之异闻、荒冢破壁之奇字,包孕 而贯串之。下之街谈巷说,亦必考所由来。有所得辄札记之,自壮至老,撰述无倦。 可见他的见闻渊博和著述辛勤了。周天度在本书的序里也说:“余友晴江翟氏博学 而精心往来南北十许年,五方风土,靡所不涉,车尘问未尝一日废书。坠闻轶事, 殚见洽闻,溢其余能,以及乎此。宜其积累宏富,考据精详,而条贯罔不备也。”圆周 中孚在郑堂读书记里又说:“晴江之为通俗编,颇尽一生精力,故能搜罗宏富, 考证精详,而自成为一家之书,非他家所能及也。”于本书的这些评价,都是比较 中肯的。 翟灏生活的时代,正是乾隆盛世,社会安定繁荣,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政府 也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编写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几部大型图书,进一步带 动了考据之学的发展,朴学兴盛,出现了许多像戴震、钱大昭、王引之、王念孙这样的 经学大师,朴学余绪也催生了方言俗语类辞书的编纂,出现了通俗编、恒言录、 恒言广证、迩言、释谚、语窦、常语寻源、古谣谚、乡言解颐、吴下 谚联、里语徵实、越谚等等一大批俗语辞书,迎来了俗语收集整理的繁荣兴盛局 面,为我们今天的方言俗语研究尤其是民俗语汇的研究留下了大量的珍稀文本,通俗 编便是其中别具特色的一部。 通俗编共三十八卷,该书搜集民间通行词语,按天文、地理、时序等分为三十 【清】翟灏:通俗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8 年版,第1 页。 【清】翟灏:通俗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8 年版,第2 页 【清】翟灏:通俗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8 年版,第2 页 3 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 八类,凡5 4 6 1 条,不仅内容宏富,而且在辨析词语意义、考证其出处及流变等方面, 都有独到之处,多得世人称赞,正如上文所引言,与翟灏同时代的梁同书编著直语补 证,后见此书,“自以弗如,乃弃之,别著直语补证,共四百条,以补其阙”( 引自 辞源) 。 胡奇光在中国小学史中高度评价通俗编,认为其“内容繁富”,“可说是百 科全书性的俗语词书”,并从民间风俗、宫廷文化、社会方言三个方面引典型的民俗语 汇加以证明,如“撒帐”“买路钱 “溜冰 “字舞”以及地讳( 地名禁忌避讳用语) 、隐 语等。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一书指出:“通俗编对汉语俗语 的语源研究很有参考价值,因此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语言文字卷 ( 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7 月) 认为该书条目和资料非常丰富,为同类著作之首。 留王勤在汉语熟语论中认为通俗编:“确有一定特色。特色之一就是收录的词语 丰富,尤其是收录了大量的人民大众口头流传的熟语,这是可贵的。在5 0 0 0 个词条中, 所收的熟语就有1 5 0 0 个左右,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为研究学习汉语熟语提供了宝贵 的资料。而且所收熟语的品种之多也是超过前人的。本书的第二个特色是援引经传 子史、诗文词曲、笔记小说、艺谈诗话等对词语进行解释,并指出其来源出处。这为今 天探寻熟语意义的发展演变及其用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关学者对通俗编的评 介让我们明确了其在俗语研究中的地位,通俗编进入民俗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当在情 理之中。 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中的通俗编,系据函海本排印,近二十六卷,但缺略甚多, 体例亦颇有改易。后根据无不宜斋刻足本重排,分为三十八卷,付印前均曾校正脱误, 并加句读。书末另编四角号码语汇综合索引,以便检查。这是本题议论的文本依据。 二、通俗编“通俗刀考辨与民俗语汇 周天度在给通俗编所作的序中说:“语有见于经传,学士大夫所不习,而荛僮 灶妾口常及之。若中古以还,载籍极博,抑又繁不胜举矣。盖方言流注,或每变而移其 初,而人情尤忽于所近也。”此段话指出了语言的流变性,尤其是方言俗语的流变性, 某些词语见于古之经传,而人们即使士人也不熟悉,而普通老百姓却能耳熟能详。他又 说:“晴江则往来南北十许年,五方风土,靡所不涉。”梁同书给他作传,说:“诸子之 环论、百家之琐语、山经地志之异闻、荒冢破壁之奇字,包孕而贯串之。下之街谈巷说, 亦必考所由来。 够可见通俗编收集整理词条着眼于方言俗语,而方言俗语中涵盖了 大量的民俗事象,其中反映民俗信仰、民俗惯制、民俗风物、民俗要素、民俗认知、民 俗情趣的语汇便是民俗语汇,所以可以把通俗编看作民俗语汇的类辞书。 。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3 页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3 1 7 至3 1 9 页。 王勤:汉语熟语研究简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0 1 页。 固 清 翟灏:通俗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8 年版,第l 至7 页。 4 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 “语言与民俗之间发生的最经常、最密切、也是最重要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即共 同的双向涵化运动过程,其运动的结果便是民俗语言文化形态,主要是民俗语言和民俗 语言现象。“民俗语言的主体由俗语与民俗语汇两大语类构成 。“无论俗语还是民俗语 汇,都是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言文化符号,这是民俗语言最本质的内部特征”。民俗语 汇“一般说来,是指那些反映不同习俗惯制主要特征或民俗事象的词语,包括成语、谚 语、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俗语,和一些江湖切口、行话、隐语等社会习俗用语”。 曲彦斌对民俗语言本质特点的经典性阐释,抓住了民俗语言研究的根本性问题,离 开了语言和民俗双向涵化或者相互映现的关系,民俗研究便无从谈起;同时曲彦斌也注 意到了民俗语言学是一种阐释之学,语言和民俗双向涵化运动,“其运动的结果便是民 俗语言文化形态”,“民俗语言学,统而言之,顾名思义,即以民俗语言和民俗语言现象 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或可谓之民俗语言文化学 。固 “无论俗语还是民俗语汇,都是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言文化符号,这是民俗语言最 本质的内部特征”。由此看来民俗语汇最本质的特点是其民俗特点,然而毋庸置疑的是 在“民俗语汇这一序列串中主干是语汇,“民俗”是为“语汇”服务的,这样语言又 成了重点。“民俗 和“语汇”也是这种关系,从民俗研究语汇和从语汇研究民俗是 同一个主体的不同视角,然而无论观察的视角如何,其落脚点都应回到语汇这一基本点 上来。曲彦斌对民俗语汇的论述准确地抓住了民俗语汇的本质特点,为民俗语汇研究提 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通俗编所辑录的民俗语汇据笔者考证除了三十五卷“声音”、三十六卷“杂字 外其他各卷都有大量的民俗语汇,而尤以神鬼、称谓等卷所辑录的民俗语汇最多,十八 卷“称谓卷词条1 1 0 条,民俗语汇l l o 条,民俗语汇占该卷词条数的1 0 0 ;十九卷 “神鬼 卷词条1 4 4 条,民俗语汇1 0 3 条,民俗语汇占词条数的7 0 5 3 。通俗编 民俗语汇1 5 8 8 条,总词条5 4 6 1 条,全书民俗语汇占词条的2 9 0 8 ,占了全书近三分 之一,通俗编由此可以看作民俗语汇的类辞书。具体每卷的词条数、民俗语汇词条 数、民俗语汇词条数占词条数的比率见下表: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 增订版)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1 至1 2 页j 。同上,第7 1 页。 同上,第1 3 页。 5 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 1 3 6 6 1 7 4 1 5 94 1 5 i 1 4 94 4 3 0 1 3 56 9 6 3 1 2 54 0 1 4 29 2 1 3 51 6 3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46 66 6 9 4 5 01 32 3 1 5 0 1 8 1 0 45 9 6 2 1 3 09 8 4 6 1 7 53 2 1 8 01 0 3 1 7 4o 0 6 1 6 07 8 1 3 ( 8 )( 9 )( 1 0 )( 1 1 )( 1 z )( 1 3 )( 1 4 ) 2 7 6 21 2 85 61 91 01 2 5 1 6 0o 0 4 2 1 4o 0 6 1 8 61 2 8 l l o1 0 0 1 4 47 1 5 l o l4 8 5 1 4 5 3 3 7 9 ( 1 5 )( 1 6 )( 1 7 )( 1 8 )( 1 9 )( 2 0 )( 2 1 ) 781 7l l o1 0 34 94 9 1 2 53 4 4 1 4 2 1 6 。2 1 4 91 1 4 1 4 0o 。0 4 1 4 9o 0 6 1 6 8o 。0 7 1 5 41 7 5 3 ( 2 2 )( 2 3 )( 2 4 )( 2 5 ) ( 2 6 )( 2 7 )( 2 8 ) 4 32 31 769 l l 2 7 1 4 7 5 5 7 1 6 3 4 2 3 3 8 38 4 3 4 1 3 0o 0 5 1 1 4o o l 1 4 7o 0 4 1 6 7 o ( 3 5 ) 8 2( 2 9 )6 9( 3 0 )7 0 ( 3 0 ) 6 ( 3 2 ) l ( 3 3 ) 6 ( 3 4 )o 2 5 l o ( 3 6 ) 9 33 2 2 6 2 58 8 5 4 6 l2 9 0 8 o 3 0( 3 7 )2 2( 3 8 )1 5 8 8 1 每一卷的第一个数据为词条数,第二个数据为该卷的民俗语汇数; 2 每一卷后的比率为该卷民俗语汇数跟词条数的比率:比率后括号内标明卷数; 3 最后一栏为通俗编总词条数、总的民俗语汇数及其比率。 4 为了便于查阅通俗编民俗语汇的辑录情况,本文特意在论文后附录通俗编民俗语 汇的选录,仅供参考。 三、通俗编的编纂体例 清代俗语辞书中通俗编内容繁富、恒言录体例严谨、证俗文考证详尽, 三书形成了清代俗语研究的奠基之作,本文试采用与恒言录相比较的方法来表现通 俗编编纂体例特点。 ( 一) 按内容分卷编排 通俗编全书分为: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 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 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兽畜、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 杂字、故事、识余等三十八类,类各一卷,共有五千余条。这三十八卷与当时的社会民 俗风情、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三十八卷是作者十几年艰苦工作的结晶,尽管在今天看来, 存在着诸如分类标准不一、体例欠严谨的问题,如天文卷“谈天“破天荒耳边风 “鬼头风”等与天文无关,只因有“天“风 等字眼而收入天文条;地理卷中的 6 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 “拖泥带水”应归于行事卷,时序卷中的“古老”应归入称谓卷,仕进卷中的“外郎 “郎中 “待诏“司务 应归于称谓卷等,通俗编出版说明指出其语汇分类不当的 毛病,如:“周而不备”“四分五裂 列入地理类,“彻底澄清”列入仕进类,“道理 列入文学类,“部落”列入武功类,“唐突 列入交际类,“格外 列入境遇类,“梗 塞”列入言笑类,“卖炭列入艺术类,“专门”列入居处类,“生活 列入服饰类, 这就使读者在检查时,发生一些困难。无怪乎同时代的陈童宜在恒言广证自序中这 样评价通俗编:“盛推繁富,然细案之多未精当。 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当然这只 是通俗编的一个方面,通俗编也有考证精详、实事求是的优点。同时代的钱大 昕编纂的恒言录以体例谨严而著称,“实事求是,考证精当”固。恒言录收方言 俗语六卷,8 0 0 余条,分为吉语、人身、交际、毁誉、常语、单字、迭字、亲属称谓、 仕宦、选举、法禁、货财、俗仪、居处器用、饮食衣饰、文翰、方术、成语、俗谚有出 十九类。其中分类较通俗编精细。仅以“亲属称谓类 相比较,便可见二书的特点。 通俗编有1 0 8 条,恒言录有9 4 条,收条相差无几。下面以具体词条相比较,通 俗编“老子”条: 老子老学庵笔记:“南郑俚俗谓父日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乃悟西人所 谓大范老子,盖尊之以为父也”按:西人并不以老子为尊,虽自称有然。后汉书韩康 传:“亭长使夺其牛,康即与之使者欲奏杀亭长,康日: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 ” 康乃京兆霸陵人,正可为的证者。三国志甘宁传注:“夜入魏军,军,皆鼓噪举火,还见 权。权日:足以惊骇老子否? ”此老子似谓曹操。权岂欲尊操而云然乎? c 晋书陶侃 传:“顾谓王愆期日: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应詹传:“镇南大将军刘弘谓日:君 器识宏深,后当代来自于荆南矣。”庾亮传:“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诸人 不皆西产,而其自称如此,必当时无以称父者,故得通行不为嫌若五代史冯道传: 。耶律德光诮之日:汝是何等老子? 对日:无才无德,痴顽老子。”更显见其称之不 尊矣( 通俗编称谓,3 8 8 页) 老子”一词有以下三个义项:1 尊父日老子;2 自称日老子,中性词,无褒贬义; 3 贬称老子。引例较为丰富,包括了“老子”的三种感情色彩,比较全面。 恒言录“称父日老子 条: 老子今人谓父日老子按:后汉书马缓传:“援为陇西太守,诸曹时白外事,辄日:此 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是老子为长老之通称。晋书孝友传:“潘综 与父骠,共走避贼骠年老行迟,贼转逼骠。骠亦请贼日: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去。老 子不惜死,乞活此儿”则似对其子言之矣老学庵笔记:“西陲俚俗称父日老子”常生案 汉书韩康传,此自老子与之( 恒言录卷三,5 1 页) 恒言录“老子”条义项有:1 谓父日老子;2 长老即长官之通称。 。【清】翟灏:通俗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8 年版,第4 页。 圆钱大昕,陈鳢:恒言录恒言广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版,第l 页。 同上。 7 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 再如“内人条,通俗编“内人”: 、 内人天禄识余:“唐女妓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今概称妻为内人,非”按:宜春院说见崔 令教坊记王建宫词:“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张祜诗:“三百内人连袖舞, 内人已唱春莺啭”所云似是女妓,然此惟唐时为然,前古大不然也周礼“内宰会内人之稍 食”,“内小臣正内人之礼事”,“阍人几内人之出入”,。寺人掌内人之戒令,典妇功,授内人之 事”,“斋内竖,有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则为内人跸”。凡云内人,皆指女御,即天子八十一御妻 也平人之妻而上方于天子九御,方嫌其过于尊贵,翻谓之渎其妻室乎? 礼檀弓,敬姜言 文伯死,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郑康成注:“内人,妻妾也”可见此称 之通于臣下,自春秋时然。经文详备如此,顾独牵惑于后世小说乎? 又世亦称妻日内子白居 易有代内子贺兄嫂诗。( 考礼杂记:“内子以鞠衣。”注:“内子,卿之适妻。”春秋传:“赵 姬请逆季隈于狄,赵袁以为内子,而己下之”以此自称其妻,亦觉过于尊贵。( 通俗编称 为,3 9 8 页) 此条先引天禄识余、王建宫词、张祜诗,证“内人”唐时有“女妓”义项,按 语再引周礼补充上古“内人指“天子御妻”,后泛指“妻妾 。 恒言录“称妻日内人 条: 称妻日内人案檀弓:“公父文伯之丧,内人皆行哭失声”注云:“内人,妻妾,非专言妻 也。”周礼内宰:“岁终则会内人稍食。”注:“内人主谓九卿。”内小臣:“正内人之礼事” 阍人:“凡内人无帅,则几其出入。”寺人:“掌王之内人之戒令。”皆指九御也南史蔡 景历传:“陈高祖崩,景历躬共宦者及内人别营锄艮。”唐书:“邢文伟上孝敬皇帝云:三朝 之后,与内人独居。”欧阳公归田录:“太祖于禁中见内人镜背有乾德之号”杜甫诗日:“内 人红袖泣。”张祜诗日:“内人已唱春莹啭。”凡此类皆指宫人,而崔令钦教坊记:“伎女入 宜春院谓之内人”更l j 又通于伎人之承应者矣。南史:“徐勉在袁昂处宴,求昂出内人传杯。” 梁简文帝有咏内人昼眠。又。夜遣内人还后舟”,又“见内人作卧具”。徐君蓓有初春携内 人行戏,又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大率皆谓妾御尔,今人则专称妻为内人矣( 恒言录亲 属称谓类,第5 7 页) 恒言录“内人 义项为:妻妾;伎女;妻之专称;注意了所引书证的时 间先后关系,条理清楚,理清“内人 词义变化的线索。 ( 二) 立足口语词语的考证 清初顾炎武开“朴学 先河,到了乾嘉年间,朴学之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语言学研 究的杰出人物。戴震等人研究语言、倡明训诂,其目的是“解经求文,因此其研究的 触角总是伸向正统经传,而较少从事日常口语、俗语的研究。但是,与之同时的翟灏, 却在语言研究上显示出不同的旨趣,他重视“目前”事、“唇间话语的研究考证,积 十余年之功,写出了通俗编这部洋洋巨著。翟氏的语言研究虽殊异于乾嘉学派,其 影响也远远不及他们,但是从语言学角度重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翟氏对语言学的贡献 8 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 是巨大的。罗常培先生在方言校笺及通检序文中指出“方言是拿语言为研究对 象的 ,而郭璞、王国维等人研究方言之所以成绩斐然,也在于他们能从活语言出 发,从史传、诸子及古佚残篇中走出来。罗先生的评价同样也适用于翟灏,翟灏能从社 会生活中收集整理活语言并取得如许成果,为我们今天的民俗语言学研究、语源研究等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 通俗编所收词语是当时甚至今天口语中常用的,如:谈天、靠天、谢天谢地、 耳边风、霍闪、胡同、马头、步、羊沟、半子、人种、断种、公道、打官司、福将、火 伴、娄罗、坐鞍、周年、享福、相好、本分、心狠、毛病、说大话、太太、抽签、秃、 七七、百日、生活、杨公忌、案摩、小姐、老娘、丫头、吃醋、赔钱货、倒灶、东西、 开荤、画虎画皮难画骨、偷狗、狼狈等等;也有许多词语,虽古今相承而有变异,或个 别语素变异,如“豁拳”今为“划拳,或名称变化而所指民俗事象不变,如地名“整 座”今改为“周至”,“情人眼里有西施”今改为“情人眼里出西施”,“梯己”今称“私 房钱等。还有不少词语,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已经隐退或发生转用,正如斯大林 所言:“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 以外是没有语言的。”通俗编中的有些民俗语汇如打头风、敝邑、贵郡、卷地皮、 立旗杆、扶、唱喏、撒谷豆、八子七婿、五男二女、五子登科、七子团圆、苍头、奴才 等都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而或消亡或隐退了。 恒言录所收词语八百余条,多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正如华芳芳在 札记,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报,1 9 9 4 年第3 期,第3 4 至3 5 页。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 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5 1 4 页。 华芳芳:( 恒言录) 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 0 0 7 年,第2 9 页。 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 字没有破译一样。 俗语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俗语研究也有光荣的传统,而俗语研究就不能不涉及民俗 语汇的研究。俗语寻根据胡朴安考证最早始于南朝梁刘霁的证俗文,可惜该书已散 佚。清代翟灏、钱大听、陈鳇、平步青、胡式钰、郑志鸿、杜文澜、李光庭、王有光、 唐训方、苑寅等等为俗语以及民俗语汇的溯源做出了贡献,他们探索借鉴了训诂学的研 究成果。训诂学往往借考释词语的来源来探究词的本义,所以重出处,轻口语。俗语辞 书编纂克服了这一不足,所以能独辟蹊径,把文献考据跟口语俗语研究结合起来,并取 得可喜的成绩。在俗语探源方面,他们既注意了文献考量,又注意了田野调查,科学考 证了俗语词的发展演变。通俗编考证了许多诸如成语、谚语、惯用语、隐语行话及 方言俗语的源头,包括大量民俗语汇溯源。例如俗语“谈天”条: 谈天史记孟子荀卿传:“邹衍观阴阳消息而作十万余言,载其裰禅度制,推而远之,至 于天地未生,窈冥而不可考而原也邹爽亦颇采邹衍之术以纪文故齐人颂日:谈天衍,雕 龙爽。”按:俗于闲暇群居,高谈闳辨,概云谈天,原本于此( 通俗编天文,第1 页) 词条言简意赅,引用史记书证说明出处并加以释义,点明了“谈天”一语的最 初语源,以及语义指称由专指向泛指的演化。 成语“随乡入乡”条: 随乡入乡范成大诗:“且夫随乡便入乡”又五灯会元道宽示僧有“随乡入俗”语。按: 庄子山水篇“入其俗,随其俗”,乃斯语所由来。( ( 通俗编地理,第2 7 页) 按语指出庄子山木篇是“随乡入乡”的语源源头,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出“入 乡随俗 一语亦本源于此。其他如“缠足钱树“麻胡”等,也较好的考证了其源起, 分析了其民俗事项的产生演变。 恒言录中对词语的解释大抵如此,释义比较灵活,引经据典,寻求词语的最早 用例,各得其所。例如“吃茶”一条: 吃茶女子受聘,谓之吃茶盖起于明代,宋以前未之闻也七修类稿:“种茶下子,不可移 植,移植则不复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荼为礼,取其从一之意”( 恒言录俗仪 类,9 3 页) 点明“吃茶”这一民俗事项的时间源起,并引七修类稿:指出茶“移植则不复 生”的品性与女子忠贞不二的品质之间的隐喻联系。再如“吉祥 “吉利”两条: 吉祥易系辞:“吉事有祥”庄子:“吉祥止止”战国策:“圣人所谓吉祥。” 淮 南子主术训:俨然元默而吉祥受福。” 吉利易林蒙之媾:“举家蒙欢,吉利无殃曹操小字吉利”常生案:吉利见易- 大 有爻辞。( 恒言录吉语类,第l 页) “吉祥条能够找出其书面所见的最早语源,即易系辞中的不定型形式以及 庄子、战国策、淮南子中的定型形式,源流清晰明了;“吉利”按语补充出其 最早语源为易大有。 l o 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 第二章通俗编民俗语汇溯源 要廓清“民俗语汇语源”这一概念,首先要弄清“民俗”“语汇”语源”这三个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才能涉及到民俗语汇语源的特点、产生途径、研究方法、分类及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的探讨。曲彦斌在民俗语言学中阐述的民俗语源探源的基 本原理以及民俗语源“措大 “锦标”的探源为本文提供了成功的理论依据和范例。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 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头传承的民 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民俗大略可 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其中“语言民俗”,笔者以 为其落脚点在民俗,跟“民俗语言学”倡导的“民俗语言”研究旨趣、侧重点不同,“民 俗语言 兴趣在于语言和民俗的双向涵化。民俗“生活化”是钟敬文首次提出来的,民 俗语言研究对生活的关照也是“民俗语汇溯源”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借助语言现象 研究民俗信仰、习俗惯制等,了解民俗语言对俗民精神世界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语语汇的认识学界存在不同的争议,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最新的研究认为 语汇研究应该把词排除在外,语汇单列,因为汉语中语汇的数量是如此之大,甚至超过 了词汇的总量,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词和语统称为语汇,固定词组如成语、谚语、 歇后语、惯用语,甚至方言俗语是从属于语汇的,研究的重点在词,本题的研究鉴于民 俗语汇研究的特殊性,是民俗和语汇的双向涵化,是对民俗文化源流的一种阐释,如果 把探究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民俗词汇”( 反映民俗要素、习俗惯制等的词汇) ,那么许多 包含民俗要素、习俗惯制的民俗语汇( 反映民俗要素、习俗惯制等的固定短语的总汇) 即方言俗语、谚语等将被排除,故仍采用曲彦斌对民俗语汇的广义传统界定,而没有采 用狭义的以词为主体的界定。 “语源,是语言中的词和词族的音义来源。语源是一个总概念,它可分为词的语源 和词族的语源学这两个层次。词的语源,是一个词的音义来源、造词理据( 音义结 合的理由、根据) ,即一个具体的词音义最初结合的缘由在可能的条件下,将有着 同一音义来源的所有的词全部系联就是词族的语源。 民俗语汇溯源是探求某一特 定地区或民族表现民俗事项、习俗惯制、民俗要素的民俗词和民俗语的源头及其发展演 变的语源考证,它既包括民俗词的考证,也包括民俗语的考证,二者统称为民俗语汇语 回曲彦斌:民俗语言学( 增订版)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7 8 至8 6 页。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4 页。 任继防:汉语语源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l 至2 页。 1 1 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 源考证。 一、通俗编民俗语汇溯源的特点 通俗编出版说明指出:“翟氏斯篇之作,特别重视人民大众的语言,这尤其是难 能可贵的。正如梁同书所说:下之街谈巷说,亦必考所由来。书内对谈天、耳边 风、一团和气等俗语,都能从典籍中找出语源。对个别方言,像霍闪、闹热 等不仅给它找出语源,且能正其用字( 例如四川人有把霍闪写作火闪的) 。 重 视民俗语汇溯源可以说是通俗编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