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西方绘画空间深度表现形式.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西方绘画空间深度表现形式.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西方绘画空间深度表现形式.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西方绘画空间深度表现形式.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西方绘画空间深度表现形式.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1 9 世纪中叶1 0 世纪中叶西方绘画空间深度表现形式 专业:美术学 学位申请人:黄晓蔓 指导教师: 程俊杰 中文摘要 本论文的类型是理论研究。研究目的是通过西方绘画空间深度表现形式的具 体分析,使我们了解西方绘画空间深度表现形式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传统西方绘画空间深度表现形式,是以透视法和明暗法作为艺术准则的。1 9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绘画进入一个多变时期,这一时期西方绘画在艺术自身发展、 政治与社会、科学以及哲学与文化的一系列原因影响下,使得绘画在风格上和形 式上都大大地改变。从绘画的空间深度表现形式上来看,传统绘画空间深度表现 形式的艺术准则被摒弃,绘画的空间深度由三维向二维及多维转变。本篇文章从 二维、三维、四维、五维和多维组合五个方面,对1 9 世纪中叶- 2 0 世纪中叶,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空间深度表现形式进行总结,使我们了解空间深度表现形式的 演变过程和特点,即从三维空间向多维空间发展。 关键词:空间深度;表现形式;二维;三维;四维;五维;多维组合 t e :t h em i d l9 t hc e n t u r yw e s t e mp a i n t i n gt h em i d - 2 0 t hc e n t u r y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 t h ed e p t ho f s p a c e p r o f h s i o n a l :a r ts c h o o l d e g r e ea p p l i c a n t s :h u a l l gx i a 0m a i l l n s t n l c t o r :j u n j a c kc h e n g e n g l i s hs u m m a r y 1 1 1 i sp a p e ri st h et y p eo ft 1 1 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 p u 印o s eo ft l l es t u d yb yw e s t e m p a i n t i n gs p a c ed e p t ha i l a l y s i so f t l l es p e c i f i cf o 册o f e x p r e s s i o n ,s ot 1 1 a t 、v eu n d e r s t a u l d t l l ed e p t l lo fw e s t e mp a i n t i n gs p a c e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 a 巧p r o c e s s 锄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r a d i t i o n a lw e s t e mp a i n t i n gs p a c ed e p t hm a l l i f e s t a t i o n s ,i sp e r s p e c t i v e 锄d s h a d i n go ft h ea r t s 弱ac r i t e r i a a r e rt h em i d - 1 9 t hc e 咖w e s t e m p a i n t i n ge n t e r e da v o l a t i l ep e r i o d ,t h i sp e r i o do f p a i n t i n gi nw e s t e ma ni t so 、v nd e v e l o p m e n t ,p o l i t i c a l a n ds o c i 2 l l ,s c i e n t i f i c 觚dc u l t u m lp h i l o s o p h y 锄du n d e rt h ei n n u e n c eo fai n l m b e ro f r e a s o i l s ,m a k i n gp a j n t i n g si nt 1 1 es t y l ea n df 0 肌a r eg r e a t l yc h a n g e d r a w i n g 肺mt h e d e p t ho fp e r f o 珊a n c es p a c ei nf 0 册,t h e 昀d i t i o n a lf o 珊s o fs p a t i a ld e p t ho f p e 怕r n l a n c ea ng u i d e “n e s 、e r ed i s c a r d e d ,p a i n t i n gt h er o o mf 硒m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d e p t i lt ot 1 1 em o d i m e n s i o n a la n d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c h a n g e si nt h i sa n i c l ef i r o mt l l e 2 d 觚d3 d ,4 d ,f i v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a n dm u l t i - d i m e n s i o n a lp o n f o l i o5 ,t l em i d 19 t l l c e n t u 巧t 0t h cm i d 一2 0 t hc e n t u r y ,w e s t e mm o d e m i s tp a i n t i n go fm es p a c ed 印t h s u m 】m a d ,f o 珊s 0t l l a tt 1 1 ed e p t ho fo u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s p a c e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o ft h e e v o l u t i o n a 叫p r o c e s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f r o m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s p a c e t 0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s p a c e k e yw o r d s :s p a c ed e p t l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o n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t 、o d i m e n s i o n a l ,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f o u 卜d i m e n s i o n a l ;f i v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 ;m u l t i - d i m e n s i o n a lp o r t f o l i o 1 l j i - 月i j吾 绘画作为空间造型艺术必需要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深度。1 9 世纪中期以前, 西方传统绘画在空间深度表现形式上,以透视学和明暗法为主,其中透视学的研 究早在1 4 世纪就开始了,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 8 世纪末法国蒙许的线性透 视的制定,透视法已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关于透视学的研究成果有:弗朗切 契卡的远近法、阿尔伯蒂的绘画论以及达芬奇的三个透视学分支等,代 表作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明暗法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也积累了许多的研 究成果:古罗马时期的明暗五调子基本形成,达芬奇的渐进法以及伦勃朗的强化 明暗处理法等,代表作品有伦勃朗的夜巡。1 9 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本主 义的确立以及哲学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统的透视法被打破,西方绘画 的空间深度也由三维向多维转变,西方绘画进入了一个多变时期。这一时期传统 的透视法和明暗法被有些画家重新利用,去表现一些超现实的世界,如白璎的著 作艺术与设计透视学中,就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传统透视法在现代派绘 画中的重新利用进行了总结。我在进行本文写作和资料查阅的过程中同时发现: 有关西方现代派绘画空间深度表现的文章非常少,许多书中对于画面空间深度的 表现形式偶尔提上几点,至于总结性文章几乎没有,白璎的艺术与设计透视学 中也只是总结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没有被提及;在大部分的资料中,空间深度 的表现形式只是在介绍画家特点的时侯才被提及到,至于将空间深度的表现形式 抽取出来进行归纳总结的资料是较缺乏的。鉴于以上原因,我萌发了要将西方绘 画的空间深度表现形式进行梳理成文的想法。西方现代派绘画从1 9 世纪中叶的 印象派开始的,到2 0 世纪中叶绘画的空间深度表现形式已经相当丰富多变了, 因此我将本文的写作范围,圈定在1 9 世纪中叶2 0 世纪中叶这一段时期。文 章将通过二维、三维、四维、五维和多维组合五个方面,结合作品的具体分析来 对空间深度表现形式进行总结,使我们从中了解空间深度表现形式的演变过程及 其特点。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本规范自2 0 0 8 年2 月8 日起正式施行。 3 2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处于空间之中,空间在 哲学概念中被认为是物质固有的存在形式。 一、空间 美术上的空间概念有内外两层含义:形体结构的内容,称内空间,如房屋内 部与周围环境而言;形体存在的外部,称外空间,如环境对房屋内部而言。美术 着意于形态内空间结构的理解,着眼于物态外空间、即物表与环境关系的刻画, 是诉诸视觉空间的艺术。因此,美术与时间艺术的音乐对称为空间艺术。 在美术中,空间表现为多维性的层次。线是一维空间,面是二维空间,体称 三维空间,含有时态和内空间内容的空间称四维空间,五维空间是按照距离遥远 形象布于相近的位置,由此产生的空间,如果说前面的几维空间还具有物理空间 的特性,那么,五维空间则最具有心理梦幻空间的特性。其中焦点透视的三维空 间和平面二次元空间以其直观可感的形式,在美术中得到最为广泛的运用。绘画 中按透视规律,运用光影对比和色调变化,描绘出形态上、下、左、右的位置关 系,前、后、远、近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称空间感。至于雕 塑作品在不同方向和距离间与环境取得谐调程度的印象,亦称空间感。艺术家根 据作品内容的需要,按主观设想对物象进行选择,对主次关系加以调度,对画面 形态位置大小的安排,对空间层次的支配,通称为空间处理。在写实风格的绘画 中,空间处理以突出主体描绘为要旨,尽可能使空间富有真实可感的具体性因素。 在抽象风格或构成主义艺术中,空间的概念已被转化为纯粹人为的主观形态,空 间处理是作为实现视觉经验的内视心理意象的表现。在中国传统美术里,空间处 理体现为高度的表现自由。中国画则一不受焦点透视的局限,而放观以散点透视, 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二不受瞬时时态的约束,可通 观以叙述性时序的描写,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三不受光影虚实空间客观 的具体性束约,而达到以计白当黑,以虚为实的空白处理。把画面大片空间做空白 处理,留给观众以想像的余地,使空白处产生了多维层次的艺术感染力。 在中国美术大辞典中对空间感是这样解释的:在绘画中,指物体在画面 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视觉感觉。即根据透视原理,运用光线明暗和虚实, 。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0 年1 2 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色彩冷暖和深浅的区别,表现出物体之问上下位置、远近距离、前后层次、左右 问隔和虚实的关系,使人在平面的画面上,获得深度的空间感觉。 二、传统西方绘画空间深度表现形式 从1 5 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到1 9 世纪之前这段时间,透视法和明暗法是西方绘 画表现空间深度的标准方法。这一时期的绘画在空间深度表现形式上以透视法和 明暗法为主,画面的空间深度明显,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三维空间幻觉感。 ( 一) 透视法 透视法是在二维平面上再现空间深度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一种在平面上再现 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和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 上泛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狭义上是指1 4 世纪开始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 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它科学透视的方法。 透视法早在原始时期的洞窟壁画上 就开始反映出来了,1 4 一1 6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兼画家阿尔伯蒂,创造了透视网格画法,并在著作绘 画论中专门阐述了透视学。而最有贡献的是意大利画家弗朗切契卡,代表著作 绘画透视学,是一本具备相当理论高度的文本。其他画家还有达芬奇,代 表著作画论,代表画作有最后的晚餐j 以及画家乌彻罗、曼坦那等从理论 上、绘画实践上都对透视作出了出色的贡献;1 7 一1 8 世纪透视法已跨入了成熟 期,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各种透视规则及画法就是从这一时期继承而来。透视法的 研究范围有三个:大气透视、消逝透视和线透视。大气透视是指物体受大气的阻 隔造成色彩的冷暖变化进而影响到物体深度变化的现象;消逝透视是指物体由于 受到距离的增加而造成明暗对比和清晰度的减弱的现象;线透视泛指一定的空间 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的推远越聚越拢并最后终集于一点的现 象,称为直线透视,又称线透视。由于线是一切物体存在的基础,因此透视学中 线透视是极其重要的。线透视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 透视、曲线透视、阴影透视和反影透视。其中平行透视是传统绘画中运用最多、 最重要的透视。 ( 二) 明暗法 国中国美术大辞典沈柔坚邵洛羊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2 年1 2 版第5 页 艺术与设计透视学白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5 年6 月第1 版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描绘对象形体因受光而产生的明亮和阴暗部分,表现在画面上均衡和对比 的处理手法。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此词原意主要是针对暗色调画家的明暗处理手 法提出来的。 明暗法是反映物体在光线作用下的空间深度关系。古罗马时期“五调子 开始形成,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马萨乔创新了一种新的明暗法,这种明暗法来 自一个集中而固定的光源,并以固定的倾斜角投射到人体上,使人体表现出明暗 层次,从而产生更强烈的空间效果。文艺复兴盛期,达芬奇接受和发展了马萨 乔所发明的“明暗画法 ,自创了明暗转移法,即“渐进法。这种方法主张由明 到暗的缓和过渡及柔和处理。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正是这种“渐进法 产生动人魅力的例证。“渐进法一以后被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画家 广泛采用。后期的“晕光法也是艺术家空间表现常使用的方法,晕光是现代光 学证明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晕光法处理的背景往往使空间感更加强烈。1 7 世 纪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打破了他之前油画中有序和谐的光感效果,强化画面 明暗的对比,往往用画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衬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画 中光线耀眼。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把画中的光感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手 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处在大块暗部的笼罩中,唯表现神情的脸、 手等重要部分显出鲜明的亮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明暗法成为西方写实画家 表现三度空间不可缺少的绘画知识。 三、多变空问深度表现形式的产生原因 1 9 世纪下半叶从印象派、象征主义开始,西方古典绘画开始向现代艺术过 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各种艺术流派如雨后 春笋般纷纷出现。到了2 0 世纪,传统意义上的以透视来表现空间深度的方法, 在绘画中的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组合透视、变形透视、多 视点空间等多种空间深度表现形式。实际上,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只是单纯的文艺 现象,而是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有其特定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 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 一) 艺术自身发展的原因 从十八世纪大卫时代起,就有许多画家,一直在仔细考虑文艺复兴的绘画空 。中国美术大辞典沈柔坚邵洛羊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2 年1 2 版第8 页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间概念。文艺复兴的绘画空间概念其实就是一种幻觉,它是通过直线透视法和大 气透视法所产生的。一个固定的观者,观察一个立体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由 于物体几何形体的消退,清晰度明显地退向远方,于是便产生了深度感。把这种 方法作为基础训练的一部分,其实是不妥的,因为它向学生提供了一个预先制订 的诀窍以获得空间的幻觉,它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们根据学院式的空间 投影理论便可操纵自己的画,而不必通过个人的感觉和独立的考察去发现它,因 为它的逻辑方法和执行过程是包含在一个固定的视点内,因而会让人的内心视觉 领域进入静态环境,而不是动态环境,而且它的“单眼疗几何学排除了对物质环 境的感受,排除了通过亲身感觉去理解空间和空间中的形态,因此把它作为形成 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的基本媒介是不适宜的。 早在新古典主义时期,画家们就开始限制直线透视所带来的深度感,到了马 奈和他之后的一些印象主义者们,则使用了各种限制和控制幻觉的手段,产生出 一种三度幻觉的立体和两度绘画表面之间的均衡。对绘画性质的这种认识,在高 更、塞尚以及他们之后的纳比派和野兽派的作品中,就变得明确起来。从1 9 世 纪末叶开始,西方绘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绘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 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度饱和,因而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 中趋于解体。绘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而是以抛弃主题 内容,否定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认为艺术形式可以不依赖内容而具有独立的 价值,追求探索纯形式的美为原则。 ( 二) 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 1 6 、1 7 世纪,王权制度制约着艺术创造,从1 9 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制 度的发展,艺术家解开封建王权的束缚开始在创作中投入自己的个性,不断地用 新的源泉去取代原来的艺术参照,于是出现了艺术上的创作自由。到了1 9 世纪 末和2 0 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不少艺术家对现实产生不满,处 于一种苦闷的精神状态之中,即“世纪末情绪”之中。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艺 术界出现了象征派艺术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后印象主义艺术,这些艺术最终促成了 2 0 世纪现代艺术革命的开始。 ( 三) 科学的原因 1 9 世纪至2 0 世纪的前十年里,科学技术的惊人更新速度带动了文化的更新,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如照相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不必非 要以绘画的方式留住自己的身姿和尊容,艺术面临新的挑战。光学物理试验为画 家揭示出光与色彩的奥秘,而新的化学合成技术又可以为画家提供更鲜艳亮丽的 颜料。随着眼睛生理学和感知心理学知识的增加,艺术家们对观者如何观察画面 和他们看到的是什么进行了重新审视。金属合金和铸铁工艺为雕塑家带来了便 利,平版印刷及其它低成本的印刷术使画作广为流传,拥有了更多的新观众。新 材料的再现更促进了艺术迅猛发展,画家们开始用多种手法在夹布胶木板和塑料 表面上作画,合成颜料、丙烯和各种调合剂代替了已使用了几个世纪的土制颜料 和天然油画颜料,制版印刷艺术的手段已有了新的发展,如使用绢网版画和彩色 摄影术来进行制版。这一切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创新。 ( 四) 哲学及文化的影响 哲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而艺术则是人类感性思维的最高形式,他 们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而 且还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思潮的形成。现代西方哲学始于1 9 世纪中叶,其 基本特征是关注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和对非理性的研究。比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尼采的唯意志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法国非理性主义的 代表柏格森的直觉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等,对诸如意志、情绪、奇想、 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从哲学立场上作了肯定的回答。这些都对现代派艺术的 产生起了一定的影响。苏联哲学家n c 库列科娃曾说:“直觉主义、弗洛伊德 主义和存在主义是支撑现代西方上流艺术结构的三大台柱。如超现实 主义画家们在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找到了心理学的根 据。“用他们的话的来说,艺术家仿佛是把一只桶下放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去,从 中捞取一种通常隐藏的处于理性所能理解的界限之外的东西。圆 另外东方艺术的广泛流行,以及对史前艺术的再认识也影响了现代派艺术的 产生,如西方画家在日本的浮世绘中发现:取消焦点透视也可以表现空间深度, 没有明暗也能暗示凸凹,仅凭线条画家也能表现一切。所有这些对于以直线透视 来表现立体的空间深度的西方艺术家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四、现代派西方绘画空间深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国哲学与现代派艺术 苏 n c 库列科娃文化艺术出版1 9 8 7 年9 月版第2 页 。哲学与现代派艺术 苏 n c 库列科娃文化艺术出版1 9 8 7 年9 月版第3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主义绘画空间深度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是受传统绘画影响,以透视法表 现的三维的空间深度形式,另一方面就是受东方艺术和原始艺术的影响的二维和 四维的空间深度表现形式,以及受现代哲学思想影响的五维以及多维空间表现形 式。现代主义绘画中二维的空间深度表现,首先表现为抑制透视,最终伎画面表 现为平面化。事实上平面化也不等于画面空间深度的取消,它只是指三维空间幻 觉的消除。而在具体创作中,绘画作为空间造型艺术仍需表现空间深度感,只不 过艺术家按照需要去设计画面,不是依靠透视和明暗,而是依靠轮廓线对画面空 间的占领。一个点,一个面,一条线的存在,均使人感到它具有空间。通过点、 线、面在空间的位置、大小的比例、聚散以及色彩的属性对比等来表现出空间的 深度。 ( 一) 二维空间深度表现形式 如何在二维的平面空间里表现出空间深度感,一直都是艺术家们在思考和探 索的问题。一幅绘画,从物质上说是一张两度的表面,所采用的颜料,一般也不 见得有多大体积,除非画家采用厚涂法,把画面画得很厚,从传统上说,绘画并 没有突起的体量。之所以在画布表面上让人感到有某种深度,那是通过各种技法, 所造成的一种幻象。一个画家在空白的表面上画出线条的那个瞬间,他是在向人 们介绍第三度的幻象,可以借助方法来促成,如彩色形状的重叠或铺摆、色彩的 不同视觉效果、不同明度或纯度以及借助于整个历史上所熟知的其它许多绘画方 法。在二十世纪以前,透视学、明暗法成为西方绘画表现空间深度的唯一准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家们观察世界的观点不同,画面的空间深度 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多视点空间、组合透视、材料的运用、色彩的对比 各种表现方法使得画面的空间表现形式出现丰富多变的效果。 1 、图一底关系表现的空间深度 图底互换现象往往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在艺术上最早对于“图一底一之 间转换关系进行研究的人是鲁宾,他的研究得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 成“图 ,而另一个面总会被看成“底。在特定的条件下,面积较小的面总是被 看作“图”,而面积较大的面总是被看成“底”。事实上在视觉领域中没有什么 东西是负的,图像内部及周围的空白对于图像本身来讲也可作为正的图像。而作 。艺术与视知觉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0 2 页 6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一个追求平面效果的现代主义画家 来说,就应该迫使自己的眼睛去抵消那 些自动的“图一底”效果,小心地把图 形之间间隙的形状确定下来。而要作到 这一点,不通过一定的训练是不行的, 因为未经训练的观察者,总是把这些间 隙所在区域,看成是一个无一定形状的 基底的组成部分,因而一般情况下对这 些间隙的形状根本不去注意。实际上, 艺术家控制这些区域( 间隙所在的区 域) 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在于确立 作品正面平面的统一,以及加强积极的 “图形”与半隐半现的“图形”间巧妙毕加索 杂技演员) 的平衡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图形”都最大限度地为整个构图的表现 作出贡献。中国与日本画家对此有较好的感觉,并善于充分地利用它,他们的书 法迫使他们关心笔划间的空白。对于西方画家来说,如毕加索的杂技演员中, 通过一个变形的杂技演员对画面负空间进行分割,使负空间也产生面积大小以及 形状的变化,使负空间也和主要图形一样重要,从而使观者的眼睛在i f 负图形之 间来回转换,从而产生深度感;埃舍尔的许多作品如相遇、昼与夜、以及 圆极限等都是运用图底互换来表现空间深度的。 2 、由大小不同所产生的空间深度 从视觉上来说,一般是面积大的物体有前进感,面积小的物体有隐退感,因 此会造成一定的空间深度感,这也符合了直线透视近大远小的科学原理。大小不 同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重量感,因此要想保持画面的均衡一定要注意物体之间的 疏密安排,否则会使画面支离破碎。如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就是通过点、线、面 的大小不同对比来表现前后空间深度的。 3 、由线性关系造成的空间深度 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线性透视,到了1 9 世纪中叶以后再也不是表现空间深度 的唯一准则了。线的长短、宽窄、浓淡、倾斜度以及与画面空间外框的位置,所 7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线的变化都影响着画面的空间深度。从1 9 世纪术到2 0 世纪初,艺术在东方艺 术的影响下从具象走向抽象,越来越多的画家丌始研究线:高更解放色彩,探索 线条;马蒂斯后期绘画走向极端线条主义;康定斯基的直线与曲线越是抽象 的作品线条越是显得重要。 4 、重叠表现空间深度 每当一幅画的空间概念是依靠轮廓线进行确定,而不是依靠体积和光线来确 定的时候,重叠在决定各物体在第三度中的顺序以及空间深度方面,就有着特殊 的价值。对于某些画家来说,创造空间深度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互相重叠着 的事物组成连续性系列。这个系列,就像一层层台阶一样,引导着眼睛从最前面 看到最后面,从而造成一定的空间深度感。立体主义即是这种创作方法的代表, 尤其是在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画家们通过材料的一层层的拼贴,再通过材料大小 的变化、方向的变化、肌理的变化、明暗的变化,在平面上表达出丰富的空间深 度来。如毕加索的吉他和博拉克的玻璃水瓶和报纸等。 5 、由肌理差异造成的空间深度 肌理是由人类的造型行为造成的表面效果,是在视、触觉中加入某些想象 的心理感受。肌理又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不同肌理之间形成粗与细、疏密、 高低等对比,从而形成空间深度感。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肌理的意义也不断扩 大。从最初的绘画中加入一些肌理效果到后来整个画面以综合材料为主,肌理由 绘画中的配角变成了主角。 综合材料的运用是指在绘画中,使用不同媒介材料如油性、水性或乳剂性质 的绘画颜料或非绘画材料的作品。综合材料技法较早出现在油画中,现代综合材 料及技法在绘画中的运用使得绘画形式语言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可以直接通 过材质来达到传统绘画颜料所不能产生的视觉效果。如果材料与手段选择运用得 当,可巧妙地传达作品的构思和情趣。除颜料和画布外,综合材料绘画常用的各 类材料如纸张如印刷品、照片、报纸和其它纸张;纺织类有棉、麻、丝和人造纤 维等:木材类有木、竹、藤等;金属类如铜、铁、铝等;石料类如沙子、石头等; 而涂料、喷漆、黏合剂与树脂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材料。通过这些综合材料的使用, 能够丰富画面的肌理对比,增加画面空间深度感。 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在晚年时期开始用剪纸来进行拼贴作品的创作,在他的剪 8 上海师范人学颂十学位论文 纸拼贴中既体现了他在探索色彩语言方面的贡献,也体现出他在用材料表现空间 深度方面的贡献。而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和勃拉克在分析主义阶段后期也开始了综 合材料的使用探索阶段,他们最初的实验趋于单纯化:用线条的图案与糊墙纸或 报纸的要素形成对比,如勃拉克的单簧管和毕加索的戴帽子的人;用金 属片和金属线来表现物体,如毕加索的吉他。而毕加索的玩牌者则是一 幅关键作品,作品以面积大小不等的材料来构成画面,体现了分析立体主义和材 料拼贴的结合。毕加索和勃拉克重新定义了绘画空间和结构的新概念。从此以后 更多的画家开始了综合材料的试验,如法国画家杜布菲将各种材料引入画面,泥 土、煤灰、油漆,甚至于蝴蝶翅膀和贝壳都被用在画面中,画面语言丰富,不同 的肌理带来了不同的空间深度。美国抽象画家波洛克以其独特的作画方式来形成 丰富的画面效果。他抛弃了画架、画笔等传统作画工具,将画布铺在地上,将颜 料滴、流、洒或泼向画布,产生出自然而有变化的线条和色点,这种反复重叠的 色彩线条交织成一定节奏和复杂的层次。西班牙画家塔皮斯喜欢用一些生活中常 见的材料来表现生活中的场景,如他用大理石粉、沙子和颜料等材料来制造浅浮 雕的效果,然后在表面用画刀刻线或穿孔等方法留下自然而又细腻的痕迹。这些 模拟自然的抽象痕迹往往给观众留出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6 、明暗法的运用 在传统西方绘画中,画面的空间深度表现除了透视法外就是明暗法了。从文 艺复兴时期- 丌始,一些画家们在壁画的创作中,就开始用明暗法来表现空间深度。 莱热三个女子 他们运用深浅不同的灰色 来完成画面,完成的效果 非常逼真,以至于人们不 由自主地认为那就是大理 石浮雕。文艺复兴时期还 有一种具象派画法,这种 技法强调,将三维世界尽 可能忠实无误地复制在二 维平面上,这种技法所表 现的画面,空间暗示非常强 9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烈、逼真,如果不亲自触摸,观者根本不会意识到:他们看到的只是平面上的图 画。用明暗的技法在二维的平面表现空间深度,也是现代主义画家常常使用的手 法之一。他们在画面的主要形体上加强暗部,以制造一种明暗交界线来突出形体。 立体主义绘画代表莱热,他的许多作品中就运用了明暗的手法,使得他的造 型从画布表面突出来,甚至达到似乎要脱离开画面的地步。在作品城市中, 画家主要运用明暗式的手法,然后再运用综合立体主义的手法,去产生各种类型 的幻觉变化。画面中前景的柱子是用明暗法表现出浅浮雕的造型,倾斜的平面暗 示透视深度的幻觉。作品三个女子中,三个变形女子身体和身后物体的明暗 交界线被加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与人物脚下平面的地毯相比更加深了空间深 度感,画家后期的作品虽然背景是平面的,但前景的人或物仍然运用明暗的手法, 画面具有浅浮雕的效果,使空间深度感自然产生。 7 、色彩的空间深度表现 一幅画中的色彩是有远近距离的,是存在色距的。这主要是由于色彩的不同 属性所决定的,即由色相、明度、纯度和冷暖等决定的。画家往往利用色彩属性 的对比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深度感,尤其是从印象派之后,很多画家开始摒弃透视 和明暗来追求画面的平面性,如何利用色彩属性来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更是画家们 研究的内容。 通过色彩对比来表现空间深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 1 ) 冷暖对比表现空间深度 冷暖对比是根据色彩的性能倾向进行比较的一种色彩对比方式。色彩的冷暖 属性与空间深度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暖色前进,冷色后退,但这只是一般规 律,如冷暖对比中因为有明度因素就会变得很复杂:如果画面背景色明度很低( 如 黑色) ,低于暖色,那么暖色在前;但如果背景色明度很高( 如白色) ,高于暖色, 那么暖色就不前进了,如白背景上的黄色,黄色似乎暗淡了许多,反而有后退的 趋势。而冷色也并非都是后退的颜色,如在蓝色衬以深色背景,那蓝色反而是不 退而进了。可见,明度对比起了一种关键作用,凡是背景色和所衬色对比强的, 两色的空间深度感就大,反之,背景色和所衬色对比弱的,两色的空间深度感就 小。因此暖色前进,冷色后退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两色明度相同,背景色明度相 同。冷暖色对比度的不同也造成不同的远近感,冷暖对比强的靠前,冷暖对比弱 1 0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靠后,同理明度对比强的清晰、靠前,明度对比弱的模糊、靠后。在无彩的黑 白系列中,一般情况下白色有冷的感觉,而黑色则相反。 塞尚可以说是最早研究用色彩来表现画面空间深度关系的人,在作品圣维 克多山中,画家用冷暖色彩并置来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暖色前进,冷色后退, 以此来暗示空间距离。在他的色彩研究启示下,1 9 世纪印象派进一步发现,由 于视觉心理的作用,众多并列色彩的对比,本身就会形成空间的前后层次。“冷 暖”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对色彩性状的描述上,并由此成为绘画空间表现的又 一重要手段。修拉和西涅克他们一起探讨着把文艺复兴传统的古典结构和印象主 义的色彩试验结合起来,把最新的绘画空间概念、传统的幻象透视空间、以及在 色彩和光线的知觉方面的最新科学发现结合起来。 ( 2 ) 明暗对比表现空间深度 明度对比是指色彩之间明暗层次变化的对比,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自己相应 的明度,两种色彩的明度差距越大,那么当它们并排放置时色彩就显得越分离, 从而产生的空间深度感就大。通常情况下,明度高的形态较明度低的形态显得前 1 :进些。如白色与黑色在灰背景的衬托下,我们感 鹪? 鬻= 黧茎景雾纛薹蠢 马奈吹笛的男孩 比强的形态较明暗对比弱的形态显得前进些。在 同一个色相范围内明暗对比所起的作用很强烈, :比如高明度的蓝或低明度的蓝。由于明暗对比在 色彩表现中能够微妙地解决空间感、质感等视幻 效果,使得其他色彩的对比在这方面感到望尘莫 及。画家们在色彩的明暗运用上也很注重。例如 凡高则是将明度深浅的颜色并置在一起,自然 形成一定的层次感和空间感。马奈的吹笛的男 孩,通过人物衣服的暗与背景的亮形成强烈的明 暗对比反差来表现空间深度的。 ( 3 ) 纯度对比表现空问深度 色彩纯度的对比也叫色彩饱和度的对比。纯度高的色彩与纯度低的色彩之间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的对比,在视觉上一般是纯度高的靠前,纯度低的后退。纯度对比可以分成纯度 弱对比、纯度中对比和纯度强对比。纯度对比的强弱决定着空间深度差别的大小。 2 0 世纪之前,西方画坛纯粹用色彩的纯度对比作画的画家实属罕见,他们大都 将纯度与其他色彩的对比方式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色彩纯度对比被画家们放 到了整个色彩的次要地位上。只有到了2 0 世纪以后的现代画家手上,纯度对比 为主的色彩结构才有了突出的位置。马蒂斯在平面化的色彩形式中找到了最有色 彩纯度对比价值的语言。他将大块的红色与绿色并置在一起,还将黄色这些原色 运用在同一画面中,从而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 4 ) 补色对比表现空间深度 补色对比是由视觉生理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色相之间的距 离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越近,运用在画面中所造成的空间距离感也会越近,两色相 距越大所形成的空间距离也越大,两色相距最大的是补色。在色相环上相距1 8 0 度的两色即为补色,每一种色彩都有它的补色。塞尚的画面以色块加补色的方式 呈现出清晰厚实的色彩感觉,所有色彩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了在平面空间状态下, 用补色对比形成的交织性的空间深度结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点彩派画 家修拉非常善于用小笔触揭示补色对比魅力。修拉用小笔触来完成画面,通常用 互补色再加白色的小笔触,造成一种马赛克的效果,画面闪烁着光辉的深度感。 他创造了一种有秩序的几何结构,而这种结构,非常接近于二十世纪的纯抽象艺 术。大碗岛透视深度的幻觉,几乎是一个绝无仅有的试验,甚至用色、光和 影组成的宽阔风景画面,封闭了和弄平了绘画空间,画面强调了两度平面。修拉 的分色主义不仅影响了野兽派和二十世纪早期立体主义的某些方面,而且也影响 了新艺术运动的画家和设计师,以及许多德国表现主义者。画家凡高在作品中 更是大量运用补色,他尤其偏爱蓝色与橙色,凡高在阿尔的卧室、蓝蝴蝶花、 向日葵等作品中甚至采用多组补色。在蓝蝴蝶花中,画家就采用了蓝橙、 红绿、黄紫三组补色来构成画面,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问深度。 ( 5 ) 面积对比表现空间深度 面积对比是指,两个以上颜色以各自的面积,出现在画面上形成的色彩对比 关系,它包括大与小、多与少的面积对比关系在内。并置色彩面积的大小也会产 生空间深度感,一般来说,面积大的有前进感,面积小的有后退感,但如果色彩 1 2 上海师范入学硕+ 学位论文 的明度、纯度以及色相有改变的话,有时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如大面积的低明度 的色彩上有一块小面积的高明度的色彩、五星红旗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两种 都是面积大的作为陪衬呈后退,面积小的作为被衬反而呈前进,就说明了这个道 理。如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创作时对于每一块色彩的位置与面积都经过精心推敲, 力求充分发挥色彩的魅力。另外蒙德里安的方格构图几乎成为色彩面积对比的典 范。 ( 6 ) 色域肌理对比表现空间深度 所使用色料肌理的对比也会产生空间深度的,如一块粗糙厚涂的色彩与一块 液体薄染的色彩同时并置,混合了粗砂粒的色料肌理与光滑色料的肌理同时并 置,两种色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便明显地改变了。 上述六种方法是色彩的空间深度的主要表现手法,但在现代绘画中,色彩所 表现的空间深度过大往往与画家所追求的平面性相违背,抽象主义画家在追求画 面的平面性,控制色彩所表现的空间深度 时,同样作出了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蒙德 里安认识到分离的色彩平面能创造一种可 以触知的深度感,以及前景、背景的差异感, 这和他追求的统一性发生了冲突。最后他用 浓重的线条,穿过矩形,创造一种用紧密的 彩色矩形构成的线条结构来统一全盘,使结 构不受色彩左右,通过这个方法,蒙德里安 控制了色彩和空间,画面的色彩深度被控制 在平面内。 ( 二) 三维空间表现形式 蒙德里安构图) 主要以透视法和明暗法为表现形式,画面的空间深度明显,具有较强的立体 感和三维空间幻觉感。 1 、传统透视法的运用 1 9 世纪中后期,传统意义上的透视已不再成为绘画的主流,各种无透视、 组合透视和变形透视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绘画的表述空间,从而在绘画的内容 和形式上都得到了拓展。但传统的线性透视并没有被画家所抛弃,相反地在现代 上海师范人。学颂十学位论文 绘画中它在表现空问深度、营造空间氛围时更能反映出画家的创作理念。 达利利加港的圣母 ( 2 ) 成角透视的运用 一( 1 ) 平行透视的运用 平行透视又称直线透视,它曾经是传统绘 画表现空问深度的唯一准则,达芬奇的最 后的晚餐则是直线透视的精典代表作。在现 代绘画中直线透视运用的很多,超现实主义画 家达利的作品利加港的圣母则是代表,画 面中画家将一些梦境中的东西,用写实的手法 以直线透视表现出来,使得画面中这些非理性 的东西,反而让观众觉得更加真实可信。荷兰 画家萨恩勒丹的阿塞特尔教堂内景和比利 时画家保罗德尔沃对朱尔斯凡恩的效忠 也是运用直线透视来表现超现实的真实。 在6 0 度视域中,当平视的正立方体,没有一个面平行画面,且仅有一条垂 直边距画面最近,这个立方体就和视点、画面构成成角透视关系。除了直线透视 之外,成角透视也是现代绘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美国彼得布卢姆的世 界之光以及埃舍尔的静物与街景 则是典型的代表作。 ( 3 ) 倾斜透视、曲线透视和反影 透视的运用 当点通过画面观察物体远近成 倾斜角度的边线时,就会产生倾斜透 视;曲线形体和直线形体一样,要和 视点产生各种角度的透视变化;而反 影透视是指水面、镜面或光滑的金属 面能对外界景物会产生一种反射映 像作用,并且反射物是一个与实物等 1 4 一 随。j 瞪霆蕊笔 罩鞠 穗 盔 埃舍尔静物与街景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达利 达利的背影) 透视高度的反像。倾斜透视、曲线 透视和反影透视虽然不如平行透 视、成角透视在绘画中运用那么广 泛,但也有其突出的特点,那就是 视觉效果强烈,能较充分表现作者 某些需要特别强调的意图。超现实 主义画家达利和荷兰版画家埃舍 尔的很多作品都运用了倾斜透视。 埃舍尔作品上升与下降和巴 别塔是运用倾斜透视中的俯视, 达利的帕皮南地铁站则是运用 倾斜透视中的仰视,这两种透视 的运用都给画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利的达利的背影和埃舍尔的手 执反射球、三个世界是反影透视的运用,将不同空间世界在一个画面中表现 出来。 2 、透视法特殊运用所形成的空间深度 现代主义绘画推翻了传统的绘画支柱直线透视法,而采用多视点来表 现空问,将现实中观看到的物体各个面在空问的位置差异,统一在同一画面中, 画中同时呈现物体的诸面。画家的创作思维获得了彻底的改变。当透视法不是被 用于刻板地再现现实空间,而是被用于表现某个特殊的意义的时候,就可以对这 种手法进行自由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手法的性质就会特别强烈地表现出 来。直线透视法并没有被画家所遗忘,反而它比以前运用的更广、更灵活了。尤 其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为了表现非现实、荒诞的梦幻空问,他们常常运用透视法, 或用真实透视;或用逆透视;或用异常透视,来制造梦魇似的空间。 ( 1 ) 直线透视和非透视的结合 与其它现代派画家样,野兽派鼻祖马蒂斯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力图在绘画 中摒弃真实的空间感,追求平面的形式上的美感。为了表现形式的多变,在有的 作品中画家并没有完全抛弃透视,而是将透视法与非透视法进行结合运用。在作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品红色的和谐中,整个画面以平面为主,画家抛弃了正规的透视,然而在某 些地方还是加了几笔透视的点缀,例如窗框、前景的椅子、桌上的东西等。使得 画面在空间深度的表现形式上非常多变。 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后期对绘画的空间深度也做出了新的探索,在一些作品 里,画家重新通过采用直线透视,加强色彩和使用曲线形状,来扩大绘画的空间 深度表现形式。在1 9 2 4 年和1 9 2 6 年间,画家创作出一系列色彩最丰富、空间最 复杂的静物画。曼陀林和吉他这幅作品则代表了画家重新利用直线透视的探 索结果。作品中画家能够极好地控制立体主义的全部要素和透视空间,屋子的角 落、开着窗子以及地面,由消退的透视线组成,它们产生出深度的幻觉,然而, 窗子外的栏杆阻断了透视深度,和前景桌子上平面的静物一起,又不断地把观众 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