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册府元龟·外臣部》东北史料辑校(三).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册府元龟·外臣部》东北史料辑校(三).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册府元龟·外臣部》东北史料辑校(三).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册府元龟·外臣部》东北史料辑校(三).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册府元龟·外臣部》东北史料辑校(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册府元龟·外臣部》东北史料辑校(三).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随着东北亚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上升,东北亚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我国东 北边疆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基于东北地区及其民 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选用册府元龟一书,对其中东北的史料进行辑录、 整理、校勘,希望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或是东北史及其东北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一点价值 参考。 册府元龟是宋代的四大类书之一,其中关于东北史料的记载比较全面,同时也 记载了很多其它史书中没有的史料。正如陈垣先生所说:册府元龟“可以补史,亦可 以史校之”。 册府元龟一书部门众多,本文主要针对“外臣部”来整理研究其中有关东北的 史料。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了许多有关东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政策以及 各民族之间的战争等等。它可以填补许多正史的不足,使我们能够更准确的了解东北, 了解东北历史。 关键词:册府元龟外臣部;东北;辑校 a b s t r a c t a l o n gw i t ht h en o r t h e a s ta s i ap o l i t i c s ,t h ee c o n o m i cs t a t u sd a i l yr i s e ,n o r t h e a s ta s i a b e c o m e st h ew o r l da t t e n t i o nt h eh o ts p o ta r e a ,o u rc o u n t r yn o r t h e a s tb o r d e ra r e aa r e ai s s i t u a t e da tt h en o r t h e a s ts u b c e n t e rp o s i t i o n h a st h e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s t r a t e g i cs t a t u s t h i s a r t i c l eh o l d st h es p e c i a ls t a t u sb a s e do nt h en o r t h e a s ta r e aa n d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i nt h e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s e l e c t s “c ef uy u a ng u i ” ab o o kc a r r i e so nt on o r t h e a s t s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c o m p i l e s t h e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c o l l a t e s ,h o p e dt ot h en o r t h e a s ta r e ad e v e l o p m e n t ,p e r h a p st h en o r t h e a s t h i s t o r ya n dt h en o r t h e a s tn a t i o n a l i t y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p r o v i d e sav a l u er e f e r e n c e “c ef uy u a ng u i ”i ss o n gd y n a s t y so n eo ff o u rb i gk i n do fb o o k s i nw h i c hq u i t ei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b o u tt h en o r t h e a s t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r e c o r d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h a sa l s or e c o r d e di n v e r ym a n yo t h e rh i s t o r yb o o k sn o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j u s tl i k em r c h e ny u a ns a i dt h a t “c ef u y u a ng u i ”m a ym a k eu pt h eh i s t o r y ,a l s om a y h i s t o r yc o l l a t ei t “c ef uy u a ng u i ”ab o o kd e p a r t m e n ti sm u l t i t u d i n o u s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a i m sa t “w a jc h e nb u ”t or e o r g a n i z es t u d i e sc o n c e r n sn o r t h e a s t s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c ef l ly u a n g u i w a ic h e r tb u ”r e c o r d e dm a n yc o n c e r n e dt h en o r t h e a s t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a n da r e a s o u t ho fy e l l o wr i v e rd y n a s t yb e t w e e nr e l a t i o n s p o l i c ya sw e l la sv a r i o u s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w a r a n ds oo n i tm a yf i l l m a n yh i s t o r i e si nf o r mo fb i o g r a p h i e st h ei n s u f f i c i e n c i e s ,e n a b l e su s m o r ea c c u r a t et ou n d e r s t a n dn o r t h e a s t ,u n d e r s t a n d st h en o r t h e a s th i s t o r y k e yw o r d s :“c ef uy u a ng u i w a ic h e nb u ”:n o r t h e a s t :c o m p i l e sc o l l a t e s 1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翌垒玉日期: 4z :5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血 指导教师签名: e l 期:j 型g e l期: 学位论文作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丝翌! 生彤罗如 邮编:丛2 竺! 刖舌 自步入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所以来,便师从李德山教授研习东北史。作为一个东北人, 能够研究自己家乡的历史,我感到无比的荣幸;能把此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我 更加感到无比的自豪。册府元龟是宋代的四大类书之一,其中关于东北史料的记载 比较全面,由于东北地区及其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现对其中东北的史料 进行辑录、整理,希望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或是东北史及其东北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一点 价值参考。 研究东北历史与文化的意义 东北的各族人民在五千年频繁的东迁、西征、南下、北伐中,开拓了中国的疆域, 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创造了中国 北方民族的文明史。 东北的历史,自马班史汉以来即为中国正史中有机组成部分。“庙后山人”、 “金牛山人”、“鸽子洞人”等原始人群,是中国古人类群体中亲密的成员。作为东北的 原始人群,他们与中原及其它地区的原始居民一起,共同刨造了中国的远古文化。高句 丽文化和渤海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绚丽奇葩。金毓黼的东 北通史首次将东北地区作为一个历史发展序列,展开系列研究,全方位的加以阐述。 具有开创意义。李治亭的东北通史遵循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大统 一”的原则,全方位地展开东北地区史的系统阐述,突出疆域变迁,民族相互关系,民 族文化关系,民族文化源流、内涵与特色,以及各代的民族政策直至呈衰兴亡。还有东 北史简编、东北地方史、东北史探讨以及东北史地考略都很详实地记载了东 北在各个朝代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特点以及当时的文化风俗、社会制度等。 东北地处边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北 总是成为民族纷争的一个矛盾焦点、影响中国历程的一个关键地区。众所周知,鲜卑、 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都勃兴于东北,并从这里走向中原,或建立半壁江山,或一 统天下,不断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不仅如此,他们创造 的业绩,也使世界感到震惊,如蒙古人驰骋欧洲大陆,在世界史上留下巨大的印记;满 族创立的清朝也给世界注入了影响。即使如渤海国,不过是东北地区内的一个少数民族 政权,却在日本历史中留下了它的深深印记。 目前,随着东北亚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上升,东北亚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 我国东北边疆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一形势下,一 些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别有用心地在历史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中歪曲史实,少数政 客出于政治目的公开宣扬种种谬论、制造混乱,使得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面临诸 多挑战,维护东北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东北边疆地区的发展,是东北史研究的神圣使 命。加强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的学术研究,促进东北边疆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我 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研究东北就一定要研究东北的文献,东北的历史。 二、册府元龟及其外臣部中有关东北史料的价值 册府元龟是始编于宋贞宗景德二年( 1 0 0 5 ) 九月,至大中祥六年( 1 0 1 3 ) 八月 始告完成。全书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共一千卷,是当时最大的百科全书,它 同宋太宗时编撰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史苑英华,并称为宋代四大部书。 册府元龟实则是一部大型的史料分类汇编,具有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 “册府”即是“策府”,就是藏书的府库;“元龟”就是大龟,古人常用来占h 未来,以 为借鉴。册府元龟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 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不恰当时在原文下加注,数据范围都是正经正史,每 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言简意赅。但因所采多为常见书,不注资料出处,以至于 自宋至清不为学者所重视。直至近代,始为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所注意并予以肯定和提 倡。这部书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以年代 为序,凡君臣善迹、奸佞劣行、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议论、学士名行,无不具备, 可以说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它所收的史书又都是北宋以前古本,而今本史书是从久远的 年代里,互抄翻刻,常有讹误或根据需要故意删减后形成的,所以往往不同于原来版本, 这就更加凸显了册府元龟的价值所在。 编修册府元龟时,离五代末只有4 0 多年,离唐灭亡不及百年,离汉灭也不过 7 0 0 多年,其所引用史籍,多为原本或稿本,传误较少,所载史实真实性强。再者该书 不仅采用了旧唐书和旧五代史,而且大量引用这两朝的实录。据宋史艺文 志著录,唐实录就有2 3 部6 4 t 卷,五代实录1 3 部2 5 7 卷,南唐、后蜀实录3 部1 3 0 卷。此外,还有唐太宗建元实录、帝王实录、续皇王室运录、唐录政要 等多种史籍。这些史料随着时间的流逝,散佚很多,而册府元龟多全篇或整节录入 不加改动,为我们保留大量的原始历史资料。册府元龟摘引原文,不加改动,据玉 海记载:“王钦若以南、北史由索虏,岛虏,之号,欲改去。王旦曰: 旧注云:日月必有误。乃诏欲改者注释其下。”。因此,册府元龟对于补史和 校史具有很大的价值,清朝辑佚家未加利用,实属遗憾。从此以后,利用此书者方日益 增多。 。王虚麟玉海卷五十四,第1 0 3 1 页下。 2 册府元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类书,其史学价值也很大。历来有许多史书中都有 关于东北的史料记载。册府元龟中关于东北史料的记载比以前的史书更全面。主要 是因为册府元龟以史为主,兼收经、子。它概括全部十七史,资料十分丰富。尤其 是册府元龟打破时代界限,把各朝同类事实集中排纂,查找十分方便。册府元龟 中对隋唐五代时期东北各地民族政权和部族首领、使臣的册封,加封以及地方民族政权 和部族前来朝贡使的人数,姓名乃至于贡物都有详细的记载。它所收录的史书可以用来 补史、校史。册府元龟中同时也记载了很多其它史书中没有的史料。正如陈垣先生 所说:册府元龟“可以补史,亦可以史校之”。 今人对册府元龟的研究论文主要涉及册府元龟是宋朝的四大类书;册府 元龟的史学价值;册府元龟幕府部的史鉴思想、历史价值及秘书体系的形成;册 府元龟国史部的价值、意义;还有对其将帅部、贡举部、宰辅部、帝王部等部的研 究等等。但对册府元龟外臣部的研究论文或整理性的文字,至今罕见。 册府元龟外臣部中有关周边少数民族的史料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历史非常重要。 对东北地区而言也是如此。但正如前述,学术界历来没有人系统的整理其中关于东北的 史料部分。册府元龟外臣部关于东北的史料有些史著中有征引,但只是用到的时候 拿来征引,学术界没有人对这一问题做文献学方面的综合研究,来探讨其史料的来源, 价值及其变动等等。 所以,我觉得如果能把册府元龟外臣部中有关东北的史料整理出来,势必会 给东北研究做出贡献。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的加以研究整理,只能把其 中关于东北的史料辑录出来,加标点、校勘,力争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批高质量的史料。 三、辑录原则及其体例 1 、本文以中华书局1 9 6 0 年出版的明版册府元龟为工作底本,用中华书局标点 本十七史、中华书局宋本册府元龟( 文中简称“宋本”) 以及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册府元龟( 文中简称“文渊阁本”) 加以校勘。 2 、本文只是对册府元龟外臣部中有关东北的史料进行辑录,但由于朝鲜半岛 民族现今争论较大,所以没有辑录百济和新罗的史料。收录的民族大体上有契丹、高句 丽、渤海、夫余、奚、库莫奚、乌桓、鲜卑、朝鲜、鞯羯、乐浪、室韦等等。 3 、本文的格式体例如下: 卷九百九十一外臣部备御四 十七年,闰六月戊辰,帝日:盖苏文杀其王而夺国政,诚不可忍,今日国家兵力, 。陈垣为中华书局1 9 5 9 年影印明本册府元龟所作序。 3 取之不难,朕不欲劳费,故未动众也。朕将敕契丹、秫鞫以扰之,何如? 司空房玄龄日: 臣观吉之列国,无不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今陛下抚养苍生,将士勇锐,力有馀而不用 之,所谓止戈为武者也。司徒长孙无忌日:盖苏文自知杀君罪大,怯恐大国。且圣王 之来四夷,使曲在彼。又高丽王未有表疏,告难陛下。且赐玺书以隐之。其既获自安, 必当顺以昕命,更恣无君之一i i , 后而责之,未晚也。帝日:善。圆 1 1 6 3 9 页 又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捩记】 o 宋叁中“怯恐”作“恐怯。”文渊阁本中作“惧恐”。 o 资治通鉴中此段与本文有很大差异,事件只有大概内容,没有细节。不 够详细,各大臣说的话也不够完整。 九月庚辰,新罗遣使言:高丽、百济侵凌臣国,累遭攻袭数十城。两国连兵期之, 必取。将以今兹九月,大举臣社稷,必不获全。谨遣陪臣归命大国,愿乞偏师以存救援。 帝谓使人日:我实哀尔,为三国所侵,所以频遣使人和尔,三国高丽、百济旋踵翻悔, 意在吞灭。而分尔土宇尔国,设何奇谋以免颠。越使人日:臣王事穷计尽,唯告急大国, 冀以全之。帝日:我少发边兵,总契丹、鞣鞫直入辽东,尔国自鲜可缓尔一年之围。此 後,知无继兵,还肆侵侮,然四国俱扰於尔,未安,此为一策。我又能给尔数干朱袍丹 帜,二国兵至,逮而陈之。d 彼见者以为我兵,必皆奔走,此为二策。百济国负海之险, 不修兵械, 男女分杂,好相宴聚。回我以数十百船,载以甲卒,衔枚沉海,直袭其地。 尔国以妇人为主,为邻国轻侮,失主延寇靡岁休宁。我遣一宗枝,以为尔国主,而自不 可独往。当遣兵营护待尔国安,任尔自守,此为四策。尔宜思之,将从何事,使人但唯 而无对。帝难其庸鄙,。非乞师告急之才也,於是遣司农丞相里玄奖,赍玺书赐高丽。 日:新罗委命国家,朝贡不阙,尔与百济宜即戢兵。若更攻之,明年当出师,击尔国矣。 1 1 6 3 9 页 【校记】 西宋本中“逮”作“建”。 o 宋本中“负”作“恃”。 o 宋本中“兵”作“戎”。 4 国文渊阁本中。好相”作“相好”。 宋本中“难”作“叹”。 其中,“卷九百九十一外臣部备御四”表明以下的文字都选自于册府元龟卷 九百九十二外臣部备御四。“1 1 6 3 9 页”为中华书局明版本册府元龟的页数。“又 见( (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表明此段出自于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有的段 落没有标记,表明出处不明,或没有出处。本文的出处主要参照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 宇都宫清吉、内藤戊申共编的册府元龟( 奉使部外臣部) 索引,再加自己的考证, 给予标示。“【校记】”是注明本文与十七史、宋本册府元龟和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册 府元龟异处的。 4 、由于册府元龟外臣部中有关东北的文献很多,只能多人进行研究,所以 本人只负责从“备御”到“亡灭”部分的收录和校勘工作。 5 、为了方便比较和查找,本文各部门的排列顺序和明版的册府元龟相同。 5 册府元龟外臣部东北史料辑校 卷九百八十八外臣部备御一 秦始争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 险塞,起临洮,( 属陇西。) 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於是渡河据阳山,( 五原西安阳县, 北有阴山,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 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馀年。 1 1 5 9 7 页 又见史记卷八十八蒙恬传 元狩四年,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上谷、渔阳、右北平、辽 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其大人岁一朝见,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 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1 1 6 0 4 页 又见后汉书卷一百二十乌桓传 【校记】 后汉书乌桓传中作“因徙乌桓- y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 郡”。 元凤五年六月,发三辅及郡国恶少年,吏有告劾凶者,屯辽东。( 恶少年谓无赖子 弟也。告者谓人所告劾者,为人所劾凶,谓被告劾而逃亡者。) 1 1 6 0 5 页 六年春,正月,募郡国徙筑辽东玄菟城。是时,边郡烽火候亡县精明,匈奴为边寇者 少利希复犯塞。1 1 6 0 5 页 6 卷九百八十九外臣部备御二 哀帝建平四年,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日:臣闻六经之治,贵於未乱,兵家之 胜,贵於未战。往时尝屠大宛之城,蹈乌桓之垒,探姑缯之壁,( 姑缯谓西南种也, 在益州。) 籍荡姐之场,( 羌属籍犹蹈也。姐音紫) 艾朝鲜之旃,拔两越之旗,近不过 旬月之役,远不离二时之劳( 离历也。三月为一时) ,固己犁其庭扫其穴,。( 犁耕也。) 郡县而置之,云彻席卷,後无馀蕾。( 蕾古灾字也。) 唯北狄为不然,直中国之坚敌也。 三垂比之悬矣,前世重之滋甚,未易可轻也。唯陛下少留意於未乱未战,以遏边萌 之祸。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雄帛五十匹,黄金十斤。 1 1 6 1 1 页 又见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 ) 【校记】 o 汉书匈奴传中“穴”作“闾”。 九年正月,隗嚣死。司徒掾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 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志无聊,故致反叛。夫蛮 夷寇乱皆为此也。旧制益卅l 部嚣蛮夷骑都尉,幽州部置领乌桓校尉,凉州部置护羌校尉, 皆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骑通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 州郡因此可得儆备。今宜复如j 日以明威防。帝从之。即以牛邯为护羌校尉持节如j e l 。 1 1 6 1 4 页 又见后汉书卷一百一十七西羌传 【校记】 棠本中没有“羌”字。 十三年二月,遣捕虏将军马武屯库沱河以备匈奴。时帝以卢芳与匈奴、乌桓连兵, 寇盗尤数,缘边愁苦。诏上谷太守王霸将弛刑徒六千馀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 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馀里。 7 【校记】 o 宋本中没有“馀”。 1 1 6 1 4 页 又见后汉书卷五十王霸传 二十二年,乌桓击破匈奴,匈奴北徙,幕南地空。诏罢诸边郡亭候吏卒。 1 1 6 1 5 页 又见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本纪第一下 二十四年j 下月,匈奴奠键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款塞称藩,愿扦御北虏。事 下公卿。议者皆以为天下初定,中国空虚,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五官中郎将耿固独 日:“臣以为宜如孝宣故事受之,令东扦鲜卑,北拒匈奴,率厉四夷,完复边郡,使塞 下无晏开之警,万世有安宁之策也。”帝从其议,遂立比为南单于。由是乌桓、鲜卑保 塞自守,北虏远遁,中国少事。 1 1 6 1 5 页 又见后汉书卷四十九耿弁传 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 十一人,皆居塞内,布於沿边诸郡,。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时司徒掾班彪上言: “乌桓天性轻黠,好为寇贼,若久放纵而无总领者,必复侵掠居人,但委主降掾吏,国 恐非所能制。臣愚以为宜复置乌桓校尉,诚有益於附集,省国家之边虑。”帝从,。於 是始复置校尉於上谷宁城,开营府,并领鲜卑,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焉。( 及明、章、 和之世,皆保塞无事。) 1 1 6 1 5 页 又见后汉书卷一百二十乌桓传 【校记】 o 后汉书乌桓传中“沿边诸郡”作“缘边诸郡”。 o 后汉书乌桓传中“吏”作“史”。 o 后汉书乌桓传中作“帝从之”。棠本中同后汉书。 二十七年,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太尉赵熹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熹上复缘边诸郡,幽并二州繇是而定。( 谓建武六年徙云中,五原人於常山居庸间,至 二十六年复令还云中,五原东观记,月草创苟合,未有还人,盖熹至北,请徙之。) 1 1 6 1 5 页 又见后汉书卷五十六- 赵熹传 和帝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复出屯武威。明年,北单于为左校尉耿夔所破,道走乌 孙,。塞北地空,馀部不知所属。宪自矜巳功,欲结恩北虏,乃上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 为北单于,置中郎将领护,如南单于故事。事下公卿议,太尉来由,太常丁鸿、光禄勋 耿秉等十人议可许。袁安与任隗奏,以为“光武招怀南虏,非谓可求安内地,正以权 时之算,可得扦御北狄敌也。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单于反其北庭,并领降众,无缘复更 立阿佟,以增国费”。宗正刘方、大司农尹睦同安议。事奏,未以时定。安怯宪计遂行, 。乃独上封事日:臣闻功有难图,不可豫见;事有易断,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 以立南单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备,故匈奴遂分,边境无患。孝明皇帝奉承 先意,不敢失坠,赫然命将,爱伐塞北。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馀万人,议者欲置之滨 塞,东至辽东,太尉宋由、光禄勋耿秉皆以为失南单于心,不可,先帝从之。陛下奉承 洪业,大开疆宇,大将军远帅讨,伐席卷北庭,此诚宣明祖宗,崇立弘勋者也。宜审其 终,以成厥初。伏念南单于屯,先父举众归德,自蒙思以来,四十馀年。三帝积累,以 遗陛下。陛下深宜遵述先志,成就其业。况屯首唱大谋,空尽北虏,辍而弗图,更立新 降,以一朝之计,违三世之规,失信於所养,建立於无功。由、秉实知旧议,而欲背弃 先恩。夫言行君子之枢机,赏罚理国之纲纪。论语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行 焉。今若失信於一屯,则百蛮不敢复保誓矣。又乌桓鲜、卑新杀北单于,凡人之情,咸 畏仇雠,今立其弟,则二虏怀怨。兵、食可废,信不可去。且汉故事,供给南单于费直 岁一亿九十馀万,西域岁七千p q 百八十万。今北庭弥费,其费过倍,。乃是空尽天下, 而非策建之要也。诏下其议。安又与宪更相难折。宪险急负势,言辞骄讦,至诋毁安, 称光武诛韩歆、戴涉故事,安终不移。( 大司徒歆,坐非帝读隗嚣书,自杀。大司徒涉 坐杀大仓令,下狱,死。) 宪竟立匈奴降者右鹿蠡王於除鞋为单于,後遂反叛,卒如安 策。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自 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 1 1 6 1 7 1 1 6 1 8 页 又见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 9 【校记】 o 后汉书袁安传中“道走乌孙”作“遁走乌孙”。宋本同后汉书。 后汉书袁安传中“太尉来由”作“太尉宋由”。宋本同后汉书。 o 后汉书袁安传中“怯”作“惧”。文渊阁本同后汉书。 囝后汉书袁安传中“弥费”作“弥远”。 建光元年,高句骊王宫死,子遂成立。玄菟太守姚光上言欲因其丧发兵击之,议者 皆以为可许。尚书陈忠日:“宫前桀黠,光不能讨,死而击之,非义也。宜遣吊问,因 责让前罪,赦不加诛,取其後善。”帝从之。明年,遂成还汉生口,诣玄菟降诏日:“遂 成等桀逆无状,当斩断俎醢,以示百姓,幸会赦令,乞罪请降。鲜卑、减貊,连年寇钞, 驱略小民,动以千数,而裁送数十百人,非向化之心也。自今以後,不与县官战斗而自 以亲附送生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之。”遂成死,子伯固立。其後溅貊 率服,东陲少事。是岁,初置渔阳营兵。( 伏侯。古今注日:置营兵千人也。) 1 1 6 1 8 页 又见后汉书卷一百一十五高句丽传 顺帝永建元年五月,诏幽、并、凉州刺史,使各实二千石以下至黄绶,年老劣弱不 任军事者,上名。严敕障塞,缮设屯备,立秋之后,简习戎马。十月辛巳,诏减死罪以 下徙边。丁亥,鲜卑犯边,遣黎阳营兵出屯中山北界。告幽州刺史,及令缘边郡增置步 兵,列屯塞下。调五营弩师,郡举五人,令教习较射。( 调选也。五营五校也。谓长水、 步兵、射声、胡骑、车骑等五校尉也。) 先是朔方以西障塞多不修复,鲜卑因此数寇南 部,杀斩将王。( 匈奴有左右斩将王) 单于忧恐,上言求复障塞,帝从之。乃遣黎阳营 兵出屯中山北界,增置缘边诸郡兵,别屯塞下,。教习战射。 1 1 6 1 9 页 又见后汉书卷六顺冲质帝纪 【较记】 o 后汉书顺冲质帝纪中“别屯塞下”作“列屯塞下”。 灵帝熹平五年,夏育上言: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馀发,请徵幽州诸郡兵出塞 1 0 击之,一冬二春,必能擒灭。朝廷未许。先是护羌校尉田晏坐事论刑被原,欲立功自效, 乃请中常侍王甫求得为将,甫因此议遣兵与育并力讨贼。帝乃拜晏为破鲜卑中郎将,大 臣多有不同,乃召百官议朝堂。议郎蔡邕议日: 书戒猾夏, 易伐鬼方,周有猃 狁、蛮荆之师,汉有阒颜、汗海之事。征讨殊类,所由尚矣。然而时有同异,势有可否, 故谋有得失,事有成败,不可齐也。武帝情存远略,志辟四方,南诛百越,北讨强胡, 西伐大宛,东并朝鲜。因文、景之蓄,藉天下之饶,数十年问,官民俱匮。至乃兴盐铁 酤榷之利,设告缗重税之令,民不堪命,起为盗贼,关东纷扰,道路不通。绣农直指之 使,奋铁钺而并出。既而觉悟,乃息兵罢役,封丞相为富民侯。故主父偃日:夫务战胜, 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夫以世宗神武,将帅良猛,财富充实,所拓广远,犹有悔焉。 况今人财并乏,事劣昔时乎! 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财力劲健, 意智益生。如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 兵利马疾,过於匈奴。昔段纪明良将,习兵善战,有事西羌,犹十馀年。今育、晏才策, 未必过段,鲜卑种众,不弱于曩时。而虚计二载,自许有成,若祸结兵连,岂得中休? 当复徵发众人,转运无己,是为耗竭诸夏,并力蛮夷。夫边垂之患,手足之疥搔;中国 之困,胸背之瘭疽。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禁,况此丑虏而可伏乎! 昔高祖忍平城之耻, 吕后弃慢书之诟,方之於今,何者为甚? 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 异殊俗也。苟无蹙国内侮之患则可矣,岂无虫螳狡寇计争往来哉i 虽或破之,岂可殄尽, 而方令本朝为之旰食乎? 夫专胜者未必克,挟疑者未必败,众所谓危,圣人不任,朝议 有嫌,明主不行也。昔淮南王安谏伐越日:天子之兵,有征无战。言其莫敢较也。如使 越人蒙死以逆执事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而犹为大汉羞之。而欲 以齐民易丑虏,皇威辱外夷,就如其言,犹已危矣,况乎得失不可量邪! 昔珠崖郡反, 孝元皇帝纳贾损之言,面下诏日:珠崖背畔,今议者或曰:可讨,或e h 弃之。朕日夜 思,惟羞威不行,则欲诛之;通於时变,复忧万民。夫万民之饥与远蛮之不讨,何者为 大? 宗庙之祭,凶年犹有不备,况避不嫌之辱哉! 今关东大困,无以相赡,又当动兵非 但劳民而已,其罢珠崖郡。此元帝所以发德音也。夫恤民救急,虽成都列县,尚犹弃之, 况障塞之外,未尝为民居者乎! 守边之术,李牧善其略,保塞之论,严尤申其要,遗业 犹在,文章俱存,循二子之策,守先帝之规,臣日:可矣。帝不从,遂遣夏育出高柳, 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藏曼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馀里。檀石槐 命三部大人各帅众逆战,育等大败,丧其节传辎重,各将数十骑奔还,死者十七八。三 将槛车征下狱,赎为庶人。 1 1 6 2 1 1 1 6 2 2 页 又见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 【校记】 o 后汉书鲜卑传中“如i , x ”作“加以”。 中平二年,汉阳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为寇,东侵三辅,时遣车骑将军皂甫嵩西讨之。 嵩请发乌桓三千人。北军中侯邹靖上言:“乌桓众弱,宜募鲜卑。”。事下四府,大将军 掾韩卓议,以为“乌桓兵寡,而与鲜卑世为仇敌,若乌桓被发,则鲜卑必袭其家。乌桓 闻之,当复弃军还救。非唯无益於实,乃更沮三军之情。邹靖居近边塞,究其态诈。若 令靖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车骑将军掾应劭驳之日:“鲜卑隔在汉北,犬羊 为群,无君长之帅,卢落之居,而天性贪暴,不拘信义,故数犯障塞,且无宁岁。唯至 互市,乃来靡服。苟欲中国珍货,非为畏威怀德。计获事足,旋踵为害。是以国家外而 不内,盖为此也。往者匈奴反叛,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发鲜卑五千馀骑,又武 威太守赵坤亦率鲜卑征讨叛羌。斩获丑虏,既不足言,而鲜卑越溢,多为不法。裁以军 令,则忿戾作乱;制御少缓,则陆梁残害。劫居人,钞商旅,啖人牛羊,略人兵。马得 赏既多,不肯去,复欲以物买铁。边将不听,便取练帛聚欲烧之。边将恐怖,畏其反叛, 辞谢抚顺,无敢拒违。今狡寇未殄,而羌为巨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 臣愚以为可募 陇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简其精勇,多其牢赏。太守李参沈静有谋,必能奖属得其死力。 当思渐消之略,不可仓卒望也。”韩卓复与劭相难反覆。於是诏百官大会朝堂,皆从劭 议。 1 1 6 2 3 页 又见后汉书卷七十八应奉传 【校记l o 后汉书应奉铸中“宜募鲜卑”作“宜开幕鲜卑”。 卷九百九十外臣部备御三 晋武帝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日擒氐齐万年,山阴令。江统深惟四 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其辞日: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 在要荒。荣阳句丽本居辽东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母丘俭伐其,叛者徙其馀种。 始徙之时,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数世之後,必至殷炽。今百姓失职,犹或 忘叛,犬马肥充,则有噬啮,况於夷狄,能不为变! 但顾其微弱势力不停耳。夫为邦者, 患不在贫而在不均,忧不在寡而在不安。以四海之广,士庶之富,岂须夷虏在内,然後 取足哉!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恩,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 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於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人服其 深识。 1 1 6 2 4 1 1 6 2 7 页 又见晋书卷五十六江统传 虏。 西凉李最,修敦煌旧塞,东西二围以防北虏之患。筑敦煌旧塞、西南二围,以威南 1 1 6 2 7 页 後赵石季龙谋伐昌黎,遣渡辽曹伏将青州之众渡海,戍蹋顿城,无水而还,因戍于 海岛,运谷三百万斛以给之。又以船三百艘运谷三十万斛诣高句麓。 1 1 6 2 7 页 又见晋书卷一百六石季龙载记上 文宣帝天保元年,受魏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百 人,任其临阵必死,然後取之,谓之百保。国( 时鲜卑。又简羌人之勇力绝伦,谓之勇 士,以各边要。) 1 1 6 3 1 页 又见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校记】 1 3 o 畴书食货志中作“及文宣受禅”。 o 隋书食货志中作“谓之百保鲜卑”。 六年,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馀里。 1 1 6 3 1 页 又见北齐书卷四文宣帝本纪 七年二月,发丁男十万馀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同前周宣帝时,突厥摄图请婚于 周,帝遣长孙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于其牙。摄图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 心,而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晟与之游,。因察山| l 形势,部众强弱,皆 尽知之。时高祖作相,晟以状白高祖。高祖大喜,迁车都尉。开皇元年,摄图日:“我 周家亲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乎? ”因与宝宁攻陷临渝镇,约诸 面部落谋共南侵。高祖新立,由是大惧,。修筑长城,发兵屯北境,命阴寿镇幽州,虞 庆则镇并州,屯兵数万人以为之备。晟先知摄图、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统强 兵,俱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难以力征,易可离间,因上表高祖大 悦,因召与语。晟口陈形势,”手尽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帝深嗟异,。皆纳用焉。 因遣大仆元晖出伊吾道,使诣玷厥,赐以狼头纛,谬为钦敬,礼数甚优。玷厥使表, 引居摄图使上。反间既行,果相猜贰。晟车骑将军,。出黄龙道,赍币赐奚、雷、契丹 等,遣为乡导,得至处罗侯所,深布心腹,诱令内附。二年,摄图四十万骑白兰州入, 至于周盘,破达奚长孺军,更欲南入。玷厥不从,引兵而去。时晟亦说染干诈告摄图日: “铁勒等反,欲袭其牙。”摄图乃惧,。回兵出塞。七年,摄图死,遣长孙晟持节拜其 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以其子雍间为叶护可汗。处罗侯因晟奏日:“阿波为天所灭,与 五六千骑在山谷间,伏听诏旨,当取之以献。”乃召文武议焉。安乐公元谐日:“请就 彼枭首,以惩其恶。”武阳公李充日:“请生将入朝,显戮以示百姓。”帝谓晟日:“於 卿何如? ”。晟对日:“若突厥背诞,须齐之以刑。今其昆弟自相夷灭,阿波之恶,非 负国家。因其困穷,取而为戮,恐非柔远之道,不如两存之。”帝日:“善。”。) 1 1 6 3 1 - 1 1 6 3 2 页 又见隋书卷五十一长孙览传 【棱记】 o 隋书长孙览传中作“晟与之游猎”。 o 隋书长孙览传中“大惧”作“大怯”。 1 4 o 暗书长孙览传中作“晟复口陈形势”。 回隋书长孙览传中“番”作“上”。 固隋书长孙览传中“玷厥使表”作“玷厥使来”。 囝隋书长孙览铸中“晟车骑将军”作。授晟车骑将军”。 o 隋书长孙览传中。惧”作“怯”。 隋书长孙览镑中“帝”作“上”。 o 暗书长孙览传中“毒”作“上”。 八月,帝巡于塞北,幸启民帐。时高丽遣使先通于突厥,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 内使侍郎裴矩因奏状曰:“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 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但以杨谅不肖,师出 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 今其使者朝於突厥亲 见启民,合国从化,必怯皇灵之远畅, 虑後伏之先亡。胁令自朝,圆当可致也。”帝日: “如何? ”矩日:“请面诏其使,放还本国,遣语其王,令速朝觐。不然者,当率突厥, 即日诛之。”帝纳焉。其王高元不用命始建征辽之策。 1 1 6 3 2 页 又见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 【棱记】 o 文渊阁本中“怯”作“惧”。 密隋书裴矩传中作。胁今入朝”。棠本同隋书。 十一年八月,帝至雁门,为突厥所围,内史侍郎萧瑶进谋日:“如闻始毕托较猎至 此,义成公主初不知其有违背之心。且北番夷俗,可贺敦知兵马事。昔汉高祖解平城, 。乃是阏氏之力。况义成以帝女为妻,必恃大国之援。若发一军使以告义成,假使无益, 事亦无损。臣又切听舆人之诵,乃虑陛下平突厥後更事辽东,所以人心不一,或致挫败。 请下明诏告军中,赦高丽而专攻突厥,则百姓心安,人自为战。”炀帝从之,於是发使 诣可贺敦( 即义成公主也。) 谕旨。俄而突厥解围去,於後获其谍人,云:“义成主遣使 告急於始毕,称北方有警,由是突厥解围,盖义成主之助也。”( 帝又将伐辽东,谓群臣 日:“突厥狂饽为寇,势何能为。以其少时未敢,萧塥遂相恐动,情不可恕。因出为河 池郡守。”) 1 1 6 3 3 页 又见隋书卷六十三萧踽传 【校记】 隋书萧瑶传中作“昔汉高祖解平城之围”。宋本同隋书。 五月己酉,帝谓群臣日:“名实之间,理须相副。高丽称臣於隋,始拒炀帝,此亦 何臣之有? 朕敬於万物,不欲骄贵,但据此土宇,务共安民,。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 可为诏述朕此怀也。”侍中裴矩中书侍郎温彦博进对日:“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 之玄菟郡耳。魏、晋前,立於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四夷必当轻 汉。且中国之於,四夷犹太阳之与列星,理无降尊,俯同藩服。”。帝乃止。 1 1 6 3 4 1 1 6 3 5 页 又见旧唐书卷六十一温大雅传 【校记】 o 旧唐书温大雅传中“安民”作“安人”。 o 旧唐书温大雅传中“立於提封之内”作“乃在提封之内”。 o 旧唐书温大雅传中此句与本文差距很大,作“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 何以瞻仰? 且中国之於,犹太阳之与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 1 6 卷九百九十一外臣部备御四 十七年,闰六月戊辰,帝日:盖苏文杀其王而夺国政,诚不可忍,今日国家兵力, 取之不难,朕不欲劳费,故未动众也。朕将敕契丹、酥羯以扰之,何如? 司空房玄龄日: 臣观古之列国,无不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今陛下抚养苍生,将士勇锐,力有馀而不用 之,所谓止戈为武者也。司徒长孙无忌曰:盖苏文自知杀君罪大,怯恐大国。且圣王 之来四夷,使曲在彼。又高丽王未有表疏,告难陛下。且赐玺书以隐之。其既获自安, 必当顺以听命,更恣无君之心后而责之,未晚也。帝日:善。 1 1 6 3 9 页 又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校记】 o 宋本中“怯恐”作“恐怯。”文渊阁本中作“惧恐”。 o 资治通鉴中此段与本文有很大差异,事件只有大概内容,没有细节。不 够详细,各大臣说的话也不够完整。 九月庚辰,新罗遣使言:高丽、百济侵凌臣国,累遭攻袭数十城。两国连兵期之, 必取。将以今兹九月,大举臣社稷,必不获全。谨遣陪臣归命大国,愿乞偏师以存救援。 帝谓使人日:我实哀尔,为三国所侵,所以频遣使人和尔,三国高丽、百济旋踵翻悔, 意在吞灭。而分尔土宇尔国,设何奇谋以免颠。越使人日:臣王事穷计尽,唯告急大国, 冀以全之。帝日:我少发边兵,总契丹、鞔辐直入辽东,尔国自鲜可缓尔一年之围。此 後,知无继兵,还肆侵侮,然四国俱扰於尔,未安,此为一策。我又能给尔数千朱袍丹 帜,二国兵至,逮而陈之。彼见者以为我兵,必皆奔走,此为二策。百济国负海之险, 不修兵械, 男女分杂,好相宴聚。我以数十百船,载以甲卒,衔枚沉海,直袭其地。 尔国以妇人为主,为邻国轻侮,失主延寇靡岁休宁。我遣一宗枝,以为尔国主,而自不 可独往。当遣兵营护待尔国安,任尔自守,此为四策。尔宜思之,将从何事,使人但唯 而无对。帝难其庸鄙, 非乞师告急之才也,於是遣司农丞相里玄奖,赍玺书赐高丽。 日:新罗委命国家,朝贡不阙,尔与百济宜即戢兵。若更攻之,明年当出师,击尔国矣。 1 1 6 3 9 页 1 7 【棱记】 o 宋本中“逮”作。建”。 o 宋本中“负”作“恃”。 o 采本中“兵”作“戎”。 文渊阁本中“好相”作“相好”。 o 棠本中“难”作“叹”。 十八年,九月乙巳,相里玄奖使高丽还。玄奖初至平壤,盖苏文破新罗两城。帝顾 谓侍臣日:高丽莫离支贼杀其主,尽诛大臣,用刑有同坑穿,百姓动转鲰,死怨痛在心, 道路以目。天子出师吊伐,。须有其名,因其弑君虐下,取之为易。谏议大夫褚遂良进 日:陛下兵机神算,人莫能知。昔隋末乱,离手平寇难及。北狄侵边,西蕃失礼,陛下 欲命将击之。群臣莫不苦谏。唯陛下明略独断卒并诛夷。海内之人,徼外之国,畏威营 服为此也。今闻陛下将伐高丽,意皆荧惑。然陛下神武,英声不比周隋之主。兵若渡 辽,事须克捷,万一不获,无以威示远方。更发怒,再兴众兵。9 若至於此,安危难测。 帝然之。兵部尚书李勃曰:近者延陋犯边,陛下必欲追击,但为魏徵苦谏,所以遂用其 言,此之失机,亦由徵之误计。而若仰中圣策,。延陋无一人生还,可五十馀年间边境 无事矣。帝日:魏徵此谏,良为失中,然一计不当,随而尤之后有良算,安肯更发? 我 亦随知事误,而竞不能涉言耳。 1 1 6 3 9 页 又见( ( 唐会要卷九十五高丽传 【棱记】 o 唐会要高丽侮中。百娃吊伐”一句作“夫出师吊伐”。 o 唐会要高丽传中“谏议大夫褚遂良进曰:”一段与本文有很大差 异,“陛下兵机神,英声不比周隋- e a 。”一句唐会要并没有提及。 o 唐会要高丽传中作“盛更发怒,再兴众兵众。” 回唐会要高丽铸中“而若”作“倘若”。 六月诏曰:百济、高丽恃其僻远,每动兵甲便逼新罗,新罗日蹙,百姓涂炭,遣使 请援,道路相望。朕情深愍念,爰命使者诏彼两蕃戢兵,敦好而高丽奸惑攻击。未已, 若不拯救,岂济倒悬。宣令营州都督张俭守,左宗卫率高履行等率幽、营二都督府兵马 及契丹、奚、秫羯往辽东问罪,属辽水泛溢,俭等兵不得济。 1 1 6 4 0 页 又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十九年七月,帝征辽东。於安市城,使李勋攻安市。时从行文武,亦以为摧高延寿 拾馀万军。高丽胆碎,乘破竹之势。今乃其时,张亮水军在卑涉城,召之信宿。相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