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儿童民间游戏演变的个案研究:文化生态学视角 摘要 d 村位于江苏东北部的黄海滩头,改革开放前后d 村由原先的“荒滩薄地 逐步 发展到现在获得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荣誉称号。儿童民间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 态,更广泛地指向了民众与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整体存在关系。因此,d 村改革 开放前后的大幅度发展与改变必然带来儿童民间游戏的适应性演变。 本研究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主要运用访谈法、文献法和观察法等对d 村儿童民 间游戏的演变进行系统考察和探讨。首先,笔者整理分析了大集体时期( - - 十世纪六 七十年代) 、分田到户时期( - - 十世纪九十年代) 和新农村建设时期( 当前) 这三个 历史时期的环境背景以及在各个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儿童民间游戏的概况,进而对三 个历史时期儿童民间游戏的多方面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融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d 村儿童民间游戏演变的原因探析。 儿童民间游戏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渗透发展必然导致儿童 民间游戏的适应性发展。笔者着重对三个历史时期的儿童民间游戏数量和类型、游戏 材料、游戏场所以及游戏者性别等方面进行纵向比较和分析,进而对d 村儿童民间游 戏的演变轨迹进行刻画与呈现。通过对三个历史时期儿童民间游戏演变的梳理,总结 出d 村儿童民间游戏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 即分田到户时期( - - 十 世纪九十年代) 是儿童民间游戏演变的转折期和儿童民间游戏的去自然化趋势显著) 以及主要原因。 本文主要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对d 村儿童民间游戏演变进行探讨研究。文化生态 学的整体观和共生观、多样平衡观、动态开放观、层次结构观等对d 村儿童民间游戏 的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生态学注重研究文化事项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本文 将d 村儿童民间游戏的发展、演变及存在状态置于d 村的整体环境变迁之中,对d 村儿童民间游戏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并纳入文化生态理论体系。不仅可以更全面整体 l 地认识儿童民间游戏,协调其文化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认识儿童民间 游戏的生存与发展状态,谋求对儿童民间游戏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儿童民间游戏;演变;文化生态学 n ac a s es t u d yo fv i l l a g ec h i l dga m 匣,st u r n :i n t h ev i e wo fc u l t i 瓜a i ,e c o l o g y a b s 1 r a c t t h ed v i l l a g ei sl o c a t e di nb e a c h h e a di ny e l l o ws e ao f t h en o r t h e a s to fj i a n g s u t h e r e f o r mo p e n sm a k et h edv i l l a g ec h a n g ef r o maw a s t e - p o o r l a n dt oad e v e l o p e dp l a c e g r a d u a l l y n o wi th a sa c q u i r e dt h eh o n o ro f m o d e lv i l l a g eo ft h en e w v i l l a g e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c h i l dc i v i lg a m ei sak i n do fs p e c i a lc u l t u r a la p p e a r a n c e ,m o r eb r o a d l yp o i n t e dt ot h e w h o l ee x i s t e n c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e o p l ea n do fs o c i e t y ,c u l t u r ea n dl i f e t h e r e f o r e ,b e c a u s e o ft h er e f o r mo p e n s ,t h edv i l l a g e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w i l lf i n a l l yb ya l lm e a n so f b r i n g i n gt h ec i v i lg a m e t oc h a n ga d a p t a b i l i t y f r o mt h ea n g l eo fc u l t u r a le c o l o g y ,t h er e s e a r c h sm a i nu s a g et h ei n t e r v i e wm e t h o d , 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m e t h o da n do b s e r v a t i o nm e t h o de t c c a r r yo ns y s t e m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 s t u d yt ot h ec i v i lg a m eo fdv i l l a g ec h i l d st u r n i n gi n t o f i r s t , t h ew r i t e rt i d i e su pa n d a n a l y t i c a lt h eh i s t o r yp e d o d s se n v i r o n m e n tb a c k g r o u n d so ft h ec o l l e c t i v ep e r i o d ( 6 0 ,7 0 s i n2 0 t hc e n t u r y ) ,t h ed i v i d ef a r m l a n dp e r i o d ( 9 0 si n2 0 t hc e n t u r y ) a n dt h en e wv i l l a g e c o n s t u c t sp e r i o d ( c u r r e n t l y ) ,a n d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c h i l d r e nc i v i lg a m ea te a c hp e r i o d u n d e rt h ed i f f e r e n ta g e s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c h i l dc i v i lg a m ei sap a r to fr a c ec u l t u r e ,t h ep e r m e a t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n dm o d e mm u t u a l l yb ya l lm e a n st oc a u s et h ea d a p t a b i l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l dc i v i l g a m e s t h ew r i t e re m p h a s i z e st h ec i v i lg a m ea m o u n ta n dc a t e g o r y ,g a m em a t e r i a l ,g a m e p l a c ea n dg a m es e xe t c t oc a r r yo nl e n g t h w a y sc o m p a r ea n da n a l y s i sd u r i n gt h e s et h r e e h i s t o r yp e r i o d s ,t h e nc a r r yo nd e p i c t i n ga n dp r e s e n tt ot h et u r n i n gt r a c ko fdv i l l a g ec h i l d c i v i lg a m e t h r o u g ht h ec o m bo ft h ec i v i lg a m et u r n i n gd u r i n gt h r e eh i s t o r yp e r i o d so f , t h e p a p et a l l i e su p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m a i nr e a s o n s t h ed i v i d ef a r m l a n dp e r i o di s t h e t u r nt h a tt h ec h i l dc i v i lg a m et u r n si n t oe x p e c t sa n dt h et r e n dc l e a r l yt h a tc h i l dc i v i lg a m e i t l t u r nt ol o s tn a t u r a l l y t h ep a p e rm a i n l yi n q u i r ei n 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c h i l dc i v i lg a m et u r n si nav i e wo f c u l t u r a le c o l o g y t h ew h o l ev i e wa n ds y m b i o s i sv i e w , d i v e r s ee q u i l i b r i u mv i e wa n d d y n a m i cs t a t eo p e nv i e w , l a y e rs t r u c t u r ev i e wo f c u l t u r a le c o l o g yh a v ei m p o r t a n t m e a n i n g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c i v i lg a m eo fdv i l l a g ec h i l dt u r n s c u l t u r a le c o l o g yp a y s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mi t se x i s t e n c ee n v i r o n m e n to fr e s e a r c hc u l t u r a li t e m , t h i s t e x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h i l dc i v i lg a m eo fd v i l l a g e ,t u r ni n t oa n de x i s ts t a t u st op l a c e i nt h ew h o l ee n v i r o n m e n tc h a n g eo fd v i l l a g e ,d ot ot h ec h i l dc i v i lg a m eo fdv i l l a g ea n a l l - d i r e c t i o n s l yc o m ba n db r i n gi n t oc u l t u r a le c o s y s t e mt h e o r ys y s t e m n o to n l yc a nm o r e c o m p l e t e l yw h o l e l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c h i l dc i v i lg a m e ,m o d e r a t et h er e l a t i o no fo fi t sc u l t u r a l e a c hm a i nf a c t o ro fe c o s y s t e m , t h ee x i s t e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t u so ft h ec h i l dc i v i l g a m eo fm o r ei m p o r t a n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e e kt h et r a d i t i o nt ot h ec h i l dc i v i lg a m ea n d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c a nk e e po na 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c h i l dc i v i lg a m e s ;t u r n ;c u l t u r a le c o l o g y i v ( 一) 研究缘起 一、绪论 “全球化最早由提奥多尔拉维特于1 9 8 5 年在市场全球化中首次提出,首 先发生在经济领域,最早主要指经济全球化,后来逐渐扩展到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 化。“正是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冲突和交融,使人类文化发展 进入了文化全球化的新时代。 n 1 “文化全球化 既是名词( 即结果) ,又是动词( 即 过程) ,是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事实上,文化全球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 作为结果的文化全球化即全球文化;一个是作为过程的文化全球化。从过程层面 来看,文化全球化描述的是,世界上各不同文化体之间日益紧密地交流、碰撞、冲突、 融合等复杂交往的历史过程。作为结果的文化全球化和作为过程的文化全球化紧密联 系且相互规定,对文化全球化范畴来讲,缺一不可。 嘲由此可见,文化全球化是以 文化的多元化为前提和基础。文化全球化在对一些弱势文化造成冲击的同时,又往往 会促使不同国家、民族文化( 尤其是弱势文化) 的觉醒与自我保护。全球化背景下儿 童发展的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与强调,这是因为全球一体化共同价值观的美好 描述很容易使人产生对自身文化( 尤其当自身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时) 的自卑心理和对 全球一体化共同价值观的崇拜心理,进而丧失对自身文化安全的警惕。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提出 了相关的保护措施。我国的儿童民间游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 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跨国交流、冲突与融合,使传统儿童民间游 戏的生存和传承在今天遇到了巨大挑战。儿童民间游戏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培养儿童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喜爱与认同感,增强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保 护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 一、绪论 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我们要重视且保护我国 的民间传统文化。事实上,只有各民族文化的安全独立,才能实现全球的文化多样性, 并最终实现全球的文化安全与文化繁荣。嘲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新农村建设给我国各民族区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 遇。保护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传承好民间文化,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归属感和自豪 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投身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旧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新农 村建设中农村总体风貌的改变对农村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儿 童民间游戏所依赖的农村传统的文化生态基础面临挑战,正逐步被新的文化生态所替 代。儿童民间游戏生存与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正逐步受到挤压,如原先需要广阔的游戏 场所的儿童民间游戏失去了其流传扩散的最基本的空间要求,从而导致植根于农村传 统文化土壤的儿童民间游戏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同时,成人与游戏者本身等思想 观念的改变也随之带来了社会对儿童民间游戏的态度与观念的演变,影响到农村传统 儿童民间游戏的生存演变与发展。农村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资源,一旦破坏,永难再有。 因此,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在追求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 也要确保民俗文化之源的可持续发展,塑造农村新风貌、建设和谐新农村。 就研究者个人而言,笔者来自农村,丢手绢、捉迷藏、跳房子、点兵点将、打瓶 盖、砸钱堆、抽陀螺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滋润着很多同龄人的童年时光,深得 游戏者的喜爱。民俗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农村儿童民间游戏现在已经变形或消 逝,尚存的一些儿童民间游戏的内容、形式、材料以及群体结构等也有很大变异。文 化生态学研究某一环境背景中人类的生存活动,考察人类如何与其周围环境相适应以 及环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文化,并通过这种研究探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殊类型的生态决定了作为文化载体的人的特征,以及人( 特别是游戏者自身) 的行 为思想特征的变化,笔者试图从文化生态系统变迁的视角出发,研究外界的人文环境 变迁对儿童民间游戏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对儿 童民间游戏可能存在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儿童民间游戏的演变。笔者选定江苏省d 村为本研究的个案对象,收集整理d 村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 当前三个历史时期的儿童民间游戏概况,比较分析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儿童民间游戏是 否存在着演变,存在着怎么的演变,进而对d 村儿童民间游戏的演变进行全面的文化 2 一、绪论 生态学分析。 (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 1 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它主要流行 在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人娱乐节目之中。民间游戏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人民群众 劳动、生活的缩影。乌丙安从民俗学角度对民间游戏的概念界定最为人们所接受:民 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 。嘲 2 儿童民间游戏 儿童民间游戏可理解为流传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儿童可自主调控的且能带来自 由愉悦体验的活动。本文采用朱淑君对儿童民间游戏的界定:儿童民间游戏产生流传 于人民群众,主要是青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具有一定形式、规则、内容又可因时 因地发展变化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以玩耍为目的的小型嬉戏娱乐活动。嘲 3 文化生态学 美国人类学家j h 斯图尔德首先提出了“文化生态学 概念,以探究具有地域 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的特征及其来源。文化生态学研究某一环境背景中人类的行为和文 化,考察人类如何与其周围环境相适应以及环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文化。啪 文化生态学的中心概念是文化生态系统,即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 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其提倡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看待文化要素与生存环 境、社会环境之间以及各个文化要素内部的相互关系。呻文化生态学所追求的是,存 在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特殊文化特质与模式之解释。【】 3 一、绪论 ( 三) 文献综述 1 游戏、民间游戏、儿童民间游戏的概念研究 只有当入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 整的人。n 文化学( 约翰赫伊津哈( 1 9 9 6 ) ) 指出:“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 的自愿活动或事业,依照自觉接受并完全遵从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目标,并伴以紧张、 愉悦的感受和有别于平常生活的意识。刀游戏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有人类社会 以来就有了游戏的存在。游戏是伴随人类生命活动整个过程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我 国早期有关游戏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大多包含在社会民俗史、文化史、体育史、艺 术史、学前教育史等领域之中。对游戏的专题或专门性研究的高峰期出现在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1 2 3 西方游戏理论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心理学一教育学研 究方向,以儿童游戏研究为特征;二是文化学一人类学研究方向,关注的是游戏的历 史性和文化性;三是现象学一阐释学的研究方向,关注的是游戏的艺术性。n 3 1 民间游戏一般都是有着厚实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意蕴,有的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民间游戏的发生与先民的各类生产方式、原始宗教信仰仪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 是民间游戏发生的基础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间游戏发生的间接条件。h 劬对民间游戏 的界定以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1 9 8 5 ) 最为人们认同: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 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 。n 嗣陈连山( 2 0 0 0 ) ,王德刚( 2 0 0 5 ) 等也 都从传承文化和民俗竞技等民俗学视角界定了这一游艺民俗。从社会学视角看,民间 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淀着不同地域、民族的审 美情结,折射和反映着当地和整个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 儿童民间游戏是产生流传于人民群众,主要是青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具有一 定形式、规则、内容又可因时因地发展变化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以玩耍为目的 的小型嬉戏娱乐活动。n 帕儿童民间游戏直接发生即人们为了娱乐、消遣、竞赛的需要 或作为繁衍教育后代的手段而有意识的创造出来的。( 乌丙安,1 9 8 5 ) 社会生活是游 戏产生的肥沃土壤和母胎,儿童民间游戏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是以消遣娱乐为 主的趣味性活动。n 力传统的儿童民间游戏也可指一定区域内广泛流传于民间并世代相 传的、含有竞技特征但排除在正式比赛项目之外的、能够带来充分娱乐效果的游艺活 4 一、绪论 动。n 町其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传统性,即必须是世代相传、经历一定时间跨 度的,并且得到某些地域或阶层群体的广泛认识、约定俗成的;二是民间性,是在劳 动人民中间、主要是下层民众之中广为流传的;三是游艺娱乐性,具有很大程度的自 主、娱乐特征即便有较强的竞技特征也不属于正式的比赛项目。n 帕 2 儿童民间游戏的特点研究 儿童民间游戏是由民间创编,并在民间代代相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古代儿 童民间游戏具有道德为先、崇尚智慧、自然简易、生活趣味的特性;乜o j j l 童民间游戏 积淀着不同地域、民族的审美情结,折射和反映着当地和整个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行为、 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儿童民间游戏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和传承本地和本民族文化, 还能使其受到本地和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面貌的熏陶。啪1 传统民间游戏的开放模拟 性也决定了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游戏者的强烈情感投入。一方面游戏中的儿 童总是不断发挥着想象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儿童在群体性游戏中需要互相配合、彼 此协作,才能顺利愉快地开展游戏活动,这也使得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游戏合作伙 伴产生相应的情感投人。啮3 现有研究( 邓盛婷( 2 0 0 1 ) ,邱学青( 1 9 9 7 ) ) 认为,儿童民间游戏具有随机性、 游戏过程的趣味性以及玩具材料的简便性等特点;嘲苏卫晗将儿童民间游戏概括为具 体废物利用性、内容广泛性以及多样性、随意性、科学性等特点;刘焱等( 1 9 9 9 ) 对比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儿童游戏的自然性、群体性、游戏时间充裕性等特点和发展 趋势,揭示出儿童民间游戏的特殊性与本土性;渊儿童民间游戏具有传统性、民族性 和自然性的因素,儿童民间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2 0 0 6 ) 特别强调了儿童民间游戏 的自发性、偶发性及其与当地当时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及其传统等的紧密 联系性。硼 3 儿童民间游戏的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民间游戏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折射着民族的精神风貌,积淀着丰 富的文化底蕴,没有功利色彩,生动而有趣,深受人们的喜爱。胁3 儿童民间游戏是儿 童接触和学习民族文化、认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文化传承的 一种有效形式。 5 一、绪论 从文化的角度讲,本真的传统民间游戏既是对历史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历史文化的 传承。嘲传统民间游戏反映了这个地区某段时期内人们的生活常态和民俗风尚,除了 影响人们的精神塑造之外还担负着传播文化的功能。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传统儿童 民间游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二是有利 于社会的稳定。瞄, 3 j d 童民间游戏是一种非正式却有效的教育方式,儿童在轻松的嬉戏 中传递了知识、增强了体力、健全了自身的人格。所谓认同感是使人们聚合在一个群 体中的情感,它是在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相同的同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洲儿童民间 游戏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和传承本地和本民族文化,还能使其受到本地和本民族传统 文化和精神的熏陶。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亲近生活,了解生活,建立起民族认同感, 在心理上产生亲切感,培养民族情感。 现在,儿童民间游戏正逐渐融入幼儿园的课程,儿童民间游戏的融入不仅扩充了 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使幼儿一日生活的安排更加合理,而且在幼儿认同感和规则意识 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儿童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 充分挖掘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以追求最大的教育利益。m 3 将儿童民间游戏融入并且 扩展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可以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儿童民间游戏,减少课程衔接 中的消极等待状态,同时还可以将儿童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的体育教学之中,运用趣 味生动的教学形式使幼儿获得游戏技能,增加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多样性,提 高幼儿参与活动的趣味性;可以将民间儿童游戏安排在户外小型分散活动中( 比如晨 间活动、饭前散步等) ,也可以在室内活动区中开展游戏,增强幼儿对游戏活动的热 情。啪1 在硬件设置上儿童民间游戏使用的材料丰富了幼儿园的游戏器械,有助于家园 的多项交流,能更好地改善亲子关系。嘲 4 儿童民间游戏的演变研究 美国的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木提出了“文化堕距理论 ,他认为:由相互依赖的 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说物质 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而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而言,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 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的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嗍儿童民间游戏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渗透发展必然导致儿童民间游戏的适应性 发展。一般而言,文化谈不上进步和落后,嘲但有适应和不适应之分,文化的不适应 6 一、绪论 部分或者不适应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会逐渐消失,而适应的文化或者文化的适应部 分却逐渐得到发展,其核心成分会得以积淀。啪3 适宜的生态环境是儿童民间游戏生存 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其遭到破坏时,儿童民间游戏的异化也就在所难免,阱3 从而导 致儿童民间游戏的商品化、教育化、边缘化等现象。 由于社会的变迁、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渗透,传统民间游戏的生存 和传承在今天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嘲3 萨顿一史密斯做了一系列关于游戏变化与社会变 迁之间相互关系的跨文化研究,其研究指出:在过去三百年中,儿童游戏的演变倾向 是被驯化与孤独化。主要表现为成年人对儿童游戏的控制增强;儿童游戏由在户外进 行的社会性集体活动逐步转向在户内自己玩,游戏活动也从以大肌肉动作为主要成份 的活动性较强的类型转变为较安静的、认知活动成份较高的类型。嘲社会文化变迁方 面还有传统文化阻碍游戏的发展,幼儿交往能力降低,成人的干预限制了儿童游戏的 机会以及游戏群体的消失等这几个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使得民间儿童游戏失 去赖以生存的土壤最后只能退出自己的舞台。m 有研究从儿童民间游戏的参与方式、 表现形式、游戏的最终结果、主体心理、情感功能、外界条件、本质属性这七个方面 对传统儿童民间游戏与现代媒介游戏进行了比较分析。m 1 适宜的生态环境是儿童民间 游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其遭到破坏时儿童民间游戏的异化也就在所难免。王 晓芬( 2 0 0 6 )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儿童民间游戏的衰落和演变,指出儿童民间游戏的发 生、演变与流传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也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3 肖青 ( 2 0 0 2 ) 立足于民俗学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选择比较研究的视角,对传统民间游戏 与现代媒介游戏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通过对大众传媒时代下共时态存 在的现代媒介游戏与传统民间游戏的多方面对比,来透视儿童民间游戏自身的发展演 变规律;h 3 1 陈艳宇( 2 0 0 6 ) 比较论述了自然游戏群体的衰落和新型游戏群体的重建, 和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表述的观点大体一致,都阐述了儿童游戏群体的 变化对儿童民间游戏演变的重要影响;1 刘焱等( 1 9 9 9 ) 以“北京市区儿童游戏 为 典型样本对建国以后儿童游戏发展变化的特点进行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北京 市区儿童游戏在改革开放前后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做了个详细的调查研究;教育人类 学关注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人的发展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问题,张新立( 2 0 0 6 ) 在 教育人类学视角下,采用文献法、田野工作和访谈法、文化人类学的比较方法,对彝 7 一、绪论 族儿童民间游戏进行了系统考察和探讨,为儿童民间游戏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一个全新 的视角。嗍 5 文献述评 笔者主要集中在民俗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文化生态学等领域对儿童民间游 戏的研究文献进行一些总结评述。 民俗学视野下对儿童民间游戏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那些经典的、传承的、稳定的 游戏( 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 进行界定和研究,从儿童民间游戏的性质 和功能入手着重阐述了游戏与岁时节令、社会风俗之间的关系,着重于儿童民间游戏 的产生、演变、类型等方面的研究。民俗学视野中的这些游戏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 空间上是扩布的,但各个时期、不同地区存在着当时当地所特有的儿童民间游戏,这 些儿童民间游戏由于种种原因或许没能永久的流传与发展开来,这类消逝的儿童民间 游戏往往会被忽视在民俗学视野的研究范畴之外,这是民俗学视野对儿童民间游戏研 究的疏漏之一。此外,民俗学对儿童民间游戏的研究着重于其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 作用,对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和功能问题关注不够,很少论及深层文化意义上的游戏 精神,需要较为系统的进一步论述。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民间游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与其他的社会现象相 互依存、彼此联系,其发生、演变与流传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也受到其他社会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学的研究视野通常比较多地关注“关系 、“人群”,对“某一类 人一与“另一类人 之间建构的“社会关系 进行转向背后的分析与揭示。1 吴康宁 认为,哲学研究是“通向根基 的追寻价值的研究,而社会学的研究是“转向背后 的追询隐藏关系的研究。汹3 不用的研究旨趣造就了研究者看问题眼光的改变,从社会 学的“转向背后 的研究旨趣来说,对儿童民间游戏的演变研究主要关心了这样几方 面的问题:儿童民间游戏是怎样产生的,儿童民间游戏在各个时期有哪些类型,儿童 民间游戏的内涵是什么等。儿童民间游戏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本土性,各个地区因地 域文化的差异而使得儿童民间游戏并非全国都相同或相似,其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的 发展演变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笔者试图缩小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框架,聚焦到本 文中的个案d 村对儿童民间游戏进行深入的历史追溯,既符合历史传承的研究方式, 也可以在横向上对儿童民间游戏的演变实质和表现进行全面的揭示。 2 一、绪论 教育人类学力图从人类生活的本真状态考察教育与人类的发展,【9 3 教育人类学主 要关注与研究那些情境性的、即时发生的、非正规的儿童民间游戏,如路边一个随意 的小石子或者一块泥巴都能够让幼儿迷恋很久。教育人类学试图从当地的地理环境、 生产生活等方面入手研究儿童民间游戏,随便的追逐打闹都属于教育人类学对儿童民 间游戏的研究范畴,并且积极的与环境发展相联系。这些非正规的儿童民间游戏在概 念划分上不包括在民俗学的界定范围内,但从本质探讨上是不能忽视的这种随意性与 自然性并存的儿童民间游戏,教育人类学就关注和收集了这类随性的儿童民间游戏, 进行纵向的历史追溯与探讨。但是教育人类学对儿童民间游戏的发展演变关注较少, 在儿童民间游戏的横向演变上,对游戏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演变、哪些游戏的消逝与再 创等需要学者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 文化生态学视野注重描述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门将生态学的理论方法 和系统论的思想应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在生态学完成了它的人文转 向和文化学为了适应研究需要而借鉴生态学方法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生态学的整体 观和共生观、多样平衡观、动态开放观、层次结构观对儿童民间游戏演变的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嘲关系寓于系统中,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均由特定的人群及其文化群落、 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组成。姗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文 化群落与其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因此,笔者试图学 习与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系统理论,对江苏省前后发展变化较大的d 村儿童民间游戏的 演变进行纵向比较探究,采用对比法、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等 文化生态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结合对d 村的个案研究、统计分析收集到的三个历史时 期的儿童民间游戏数据,对d 村儿童民间游戏的历史演变进行文化生态学探讨。 ( 四) 选题意义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对儿童民间游戏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并纳入文化生态理论体系中,力求全方位多 角度地理解儿童民间游戏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关系,认识儿童民间游 戏的功能和价值,提升人们对儿童民间游戏的理论认识,加强人们对儿童民间游戏的 9 一、绪论 关注程度,从而提高人们对儿童民间游戏的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利用观。 2 研究的实践意义 传承是连接民族文化的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历史之链,是一个功能性的系统。嘲农 村整体风貌的改变势必会对农村传统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多维度的动摇农村儿 童民间游戏的生存与传承的根基。本研究对d 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 当前村况进行详细的历史梳理,对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儿童民间游戏进行深入挖掘和整 理,并力图从文化生态的历史变迁中剖析d 村儿童民间游戏的演变。这种文化生态学 探讨进一步丰富了对儿童民间游戏的研究,相信本研究能为儿童民间游戏更好的传承 发展提供参考。 ( 五)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改革开放之前,d 村是靠近海边的一个封闭的小村庄。全村稀稀落落散落着五六 十户人家的茅草房,几乎全部被芦苇遮掩不见。村民们起早贪黑,主要生产劳动方式 是在生产队集体干活挣得工分,除此之外每家穷守着一分五厘地的田头。“荒碱地 是当时最贴切的描述,土质的碱性和到处低洼的水坑使得人们出行不便,生活尤其艰 苦,当时人民公社制的生产组织方式下d 村是出了名的穷困村。 九十年代的d 村因位置偏僻,土地贫瘠,村民们依旧是致富无门,滩涂荒地与废 弃盐田使得“穷地方”依然是d 村的代名词。当时村里经济已经实行分田到户,各家 都有土地自由耕作,但是农民思想不解放,信息闭塞,围着荒滩薄地守穷,吃的是国 家发放的救济粮,住的是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全村共4 个村民小组,4 4 6 户,2 1 0 0 人口,9 4 7 个劳力,3 3 8 0 亩耕地。村内干部发展经济没思路,遇事只能靠拿高利贷过 日子,集体负债高达6 2 万元。 新农村建设时期,村党委抓住发展机遇,联系本村实际情况,从改善落后的生产 条件入手,带领干群奋战一冬春,疏浚大中小沟1 3 8 条,修建涵洞1 4 2 座、电站2 座,使3 0 0 0 多亩荒碱地变成了排得出、灌得进的高产田。针对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 1 0 一、绪论 村党委组织群众将1 2 0 0 亩低洼地开挖成标准养殖场,将2 0 0 多亩荒堆废堤收回进行 复垦整理,同时发展农机5 0 0 多台套,使全村家家有机械,5 5 以上的农户拥有十万 元以上的重型机械,成为远近闻名的机械作业专业村。目前d 村共9 个村民小组,9 8 2 户。d 村现有登记人口4 1 6 9 人,此外,外来的在d 村工厂打工人数远远超过d 村原 住户人口。村里6 0 周岁以上老人5 6 6 人,五保户1 5 人。新建的d 村党委,下辖和新 生2 个党总支,7 个专业支部,1 0 2 名党员,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发 展机遇,带民创业致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 0 0 9 年全村实现三业 总产值超4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村级积累超千万元。在加快发展建设的同时, d 村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村敬老院、卫生院、学校、供电、电信等已投入运营,兴 建了5 0 0 平方米的农民健身场所,全村五保户和孤寡户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全村男 6 5 、女5 5 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9 0 元生活补贴,并免费洗浴、理发;全村4 5 周岁 以下的村民免费参加技能培训率、贫困大学生入学率、大病合作医疗参保率、适龄儿 童入学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1 0 0 。现在的d 村已由有名的穷村变成闻名县内外 的经济排头村,公共设施配套、树木路灯成行、房屋整齐划一、水泥道路交错相通。 村民们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新房、吃的是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走的是宽阔的水泥路、看 的是有线电视,过上了富足安康的幸福日子。全村主干道、居民集中居住点全部亮化, 绿化覆盖率达到8 5 ,更获批“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称号。先后共获得省文明 村、生态示范村、康居示范村称号,最近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 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 2 研究方法 ( 1 ) 文献法 通过搜集和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我国儿童民间游戏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 势,整理分析关于儿童民间游戏的已有研究的研究内容与出发点、研究视角与研究前 景等,形成研究儿童民间游戏演变的理论背景,为本文的展开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 内容和方法。同时,收集整理d 村在三个历史时期的相关资料,包括村里的文字或图 像档案资料,三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文献等,获得对d 村更 加深入和真实的了解。 l l 一、绪论 ( 2 ) 访谈法 研究的过程以访谈法为主,对该村这三个年龄段的人员进行随机访谈,以了解他 们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生产生活方式、村民们的日常生活( 特别是游戏者及其父母) 、 游戏者所玩的儿童民间游戏( 包括游戏玩法、游戏材料、游戏时间以及游戏群体构成 等) 。笔者结合访谈提纲中的问题和追加现场访谈时提的问题,如实记录访谈过程, 将访谈过程予以录音,如有实物则进行拍照留证,并将资料整理输入电脑备案,以保 证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与准确性。 ( 3 ) 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 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可靠性、系统性的特点。“观是看,“察 是思考,两者放在一起便是一边看一边想的一种活动,是对非控制条件下观察对象的 一种情景观察。根据本研究的特点,观察以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两种形式进行,其 中以非参与性观察为主。笔者主要集中观察了游戏材料、游戏规则、游戏内容以及游 戏过程等,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现场观察,开放和集中相结合,认真记录访谈对象的语 言语速及心理状态等,更直接地反映各个时期儿童民间游戏的玩法和现状,为剖析民 间游戏的演变提供客观的资料,增强资料的真实性。 3 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取个案调查的方法,选取江苏省d 村为研究样本,重点关注农村儿童 民间游戏在不同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生存与发展。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 该村中童年生活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3 9 5 4 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 1 9 3 4 岁) 和当前( 3 - 1 2 岁) 三个年龄段的村民在3 - 1 2 岁时所玩的儿童民间游戏进行具体 的玩法和特点分析,力图对农村儿童民间游戏的演变进行文化生态学探究,比较分析 大集体时期( - - 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田到户时期( - - 十世纪九十年代) 以及新农 村建设时期( 当前) 这三个历史时期存在与流传的儿童民间游戏是否存在着变化,存 在着怎样的变化。笔者在对访谈对象选择过程中采取了“信息穷尽 原则,即在对每 个年龄阶段的随意抽取的访谈对象进行访谈过程中,每个访谈对象尽可能多的回忆并 1 2 一、绪论 提供儿童民间游戏,当该年龄段的更多访谈对象所提供的游戏内容出现重复或者没有 新的游戏内容出现时,即可停止对该年龄阶段的访谈,视为该年龄段的农村儿童民间 游戏收集的一个段落的结束。笔者对每个年龄阶段的游戏群体进行随机访谈,最终访 谈对象共1 3 9 人,其中童年生活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和当前的分别为 2 5 人( 9 男1 6 女) 、3 7 人( 1 7 男2 0 女) 、7 7 人( 4 9 男2 8 女) 。 访谈前,确定了一些基本问题:您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您小时 候父母在做什么? 您小时候每天做些什么事情呢? 您3 1 2 岁期间玩过哪些民 间游戏? 那些游戏具体是怎么玩的? 什么时间玩游戏? 游戏都是在什么地方 玩的? 和哪些人一起玩? 成人对你们玩游戏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必要时进行适 当的追问扩展,补充访谈对象回忆到的每一个问题的细节。 由于没有语言障碍,访谈时允许访谈对象使用方言描述,便于访谈对象清晰地表 达出访谈内容。访谈主要采用现场记录的方式,及时将访谈者提供的内容转录成书面 文字材料,保留游戏者原始的话语表达。笔者对三个年龄段所抽取的访谈对象进行了 详细的个人资料了解,访谈游戏玩法和游戏群体时,尽可能请访谈对象详细描述游戏 的具体玩法。访谈过程中出现一些游戏玩法种类多样、材料利用不循常理等无法使用 语言清晰表达的情况时,鼓励访谈对象现场演示一遍或借助于图画的形式进行描述。 记录时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每个访谈对象可以提供若干个游戏,对每个年龄段提 供的不同游戏,依次记录:二是若同一年龄阶段的访谈对象提供的游戏相同,只对第 一个访谈对象进行记录,但是记录性别差异;三是同一年龄段的游戏玩法不同的,算 作一个类型的游戏;四是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访谈对象所提供的游戏,不管相同与否, 都要进行详细记录;五是对访谈对象的语言用原始语言进行记录,既采用地方方言原 汁原味地记录,又采用辅助绘图的直观方式对游戏的方法进行记录。 1 3 二、三个历史时期d 村儿童民间游戏的状况 ( 一) 大集体时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大集体时期的历史背景 自然环境方面,“一场大雨白茫茫,半月无雨苗枯黄 是大集体时期d 村的真实 写照。d 村因为靠近黄海,土质脊薄,主要以低洼地和盐碱地为主,荒碱程度达到6 0 9 6 以上,村民们一致回忆道“用荒滩薄地来形容当时的环境是最好了。 村里到处都是 水,芦苇滩头是白茫茫的一片,整个村子大概五六十户人家,散落的三三两两的房屋, 两户人家之间是互相看不清楚的。盐碱地的土质种不了米面类庄稼,只能种杂粮。土 质还决定了d 村的泥泞小路,当时人们完全靠步行上工挣得工分,每天来来回回地踩 着已经泥泞得不能称为路的地面,对孩子来说出外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服务承揽合同三篇
- 物流成本控制与仓库效率计划
- 贷款利率协议三篇
- 纺织品供应招标合同三篇
- 基金小镇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涉外学生管理与适应辅导计划
- 新光源助航灯光设备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计划
- 企业虚拟货币贷款合同三篇
- 预算执行监控方案计划
- 土壤采样方案
- 【中药贮藏与养护问题及解决对策4000字(论文)】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部分地区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 小学生预防性侵讲稿
- 人工智能算法贝叶斯算法
- 外墙外保温监理实施细则
- 剪映使用课件s
- B2B电子商务网站调研报告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题库含答案解析
- 钹式换能器的共振特性研究
- 【道法广角】成语故事会:立木为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