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大纲 (含答案).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大纲 (含答案).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大纲 (含答案).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大纲 (含答案).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大纲 (含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课程代码: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课程代码:00814) 考试大纲考试大纲 目 录 一、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第一章 先秦文艺思想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尚书尧典 第三节论语 第四节墨子 第五节老子 第六节庄子 第七节孟子 第八节荀子 第二章 两汉文论 第五章 概述 第六章 史记太史公自序 第七章 毛诗序 第八章 礼记乐记 第九章 法言吾子 第十章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 第十一章 离骚经序 第十二章 论衡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曹丕 第三节 陆机 第四节 抱朴子钧世 第五节 宋书谢灵运传论 第六节 文心雕龙 第七节 诗品序 第八节 文选序 第九节 金楼子立言 第四章 唐宋金元文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王勃集序 第三节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 第四节诗格 第五节戏为六绝句 第六节诗式 第七节韩愈 第八节董氏武陵集纪 第九节与元九书 第十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第十一节 司空图 第十二节 欧阳修 第十三节 苏轼 第十四节 词论 第十五节 白石道人诗说 第十六节 沧浪诗话诗辨 第十七节 心境记 第十八节 论诗三十首 第五章 明清近代文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诗集自序 第三节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第四节 四溟诗话 第五节 童心说 第六节 曲律 第七节 袁宏道 第八节 序山歌 第九节 读第五才子书法 第十节 读三国志法 第十一节 王夫之 第十二节 闲情偶寄立主脑 第十三节 原诗内篇 第十四节 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第十五节 复鲁絜非书 第十六节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第十七节 书汤海秋诗集后 第十八节 人境庐诗草自序 第十九节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二十节 人间词话 三、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 1:古代文论名篇选读精读篇目 附录 2:题型举例 2 一、一、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其 内容除“绪论”外,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金元 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五部分,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唐宋金元文论、明清 近代文论为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为一般章。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课程之一,与文学概论 、 中国 古代文学作品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构成互渗互补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本课程的设 置,将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学理论批 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论家、代表性 文论著作、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其 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以 及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二、二、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 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宗法性对 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 情言志的文学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 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识记: 1.儒、道两大思想传统,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 部规律,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2.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3.欧阳修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诗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是重要的词学文献; 4.最早用评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金圣叹把评点批评推向高峰;毛宗岗 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是最重要的小说评点。 简单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如下:简单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如下: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民族特色的形成,是离不开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 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诸因素的影响的。 (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 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 后的一面。 (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 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 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 ,发展为以意境说 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 ,发展为以典型说为 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 技巧。 “古雅”的成了重要的审美范畴,师古、复古为革新等文学思潮时而可见。由于古代 文论家往往又是诗人、散文家,论著情文并茂。如陆机文赋 ,杜甫戏为六绝句等。 3 2综合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综合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大概有以下几种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先秦时代文史哲 尚未分家,诸子的言论自然也会涉及文学问题,如孔子“兴观群怨”说,初步总结了文艺的 特性及其社会作用;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就涉及文学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孟子“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的政治思想基础(如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 作和理论)等。二是先秦以后一些大思想家、学者研究社会思潮、人文现象时,也把文学现 象包括在内,如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 ,对汉赋和学术界华伪不实、因循守旧、于世无补 的时弊进行严肃批判;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强调文章必须有益教化、文章与德行并重、 文章今胜于古等。 (2)笔记体的诗话、词话;如欧阳修六一诗话 ;岁寒堂讲话张戒;沧浪诗话 严羽;至明清时,诗话都有明确的诗论宗旨,如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标举汉魏盛唐,提出 “格调说” ;清王士禛(zhen) 渔洋诗话提倡“神韵说” ;翁方纲石洲诗话力主“肌 理说”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融入西方审美理论提出“境界说” ;到于词话在北宋已有晁 补之、李清照论词之作,还有唐圭璋词话丛编等。 (3)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如白居易与元九书 ,陈子昂修竹篇 序吹响了唐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号角,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序达到了“既闲新声,复晓古 体,文质半取,两骚两挟” ,即形式与内容二者兼美的境界,这是对盛唐诗歌经验的理论总 结; (4)小说(含戏曲)评点。评点是我国古代富于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的表现形态。最早运用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至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达到高峰;其后毛宗岗 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均取得重大成就。我国 古代小说理论主要以评点为表现形态。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谚 语如:“一招鲜,吃遍天” ;又如曹雪芹红楼梦通过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说明该书的 创作出发点,还有贾母对历来才子佳人小说戏剧的讥贬,薛宝钗论画,黛玉教香菱作诗的议 论等,都包含作家深刻的艺术见解。 1、 先秦文艺思想先秦文艺思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先秦文论的中心内容及各家各派的基本文 学观点;重点掌握分别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的基本文学思想及其联系与区别。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 概述 识记: 1.“文学”一词,最早约见于论语先进 ,为孔门四教之一,泛指文章与学术; 2.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而展开; 3.先秦政治、外交活动中往往通过诵诗表明自己的身份、志向和意图,这叫“赋诗言志” ; 4.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此即“采 诗观风”说; 5.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各部门理论相通。 第二节 尚书尧典 识记: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 2.“诗言志”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 4 领会:诗言志 答:广泛出现在先秦典籍中,以尚书尧典最早出现,体现了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艺 术本质特征的认识,被朱自清誉为我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 第三节 论语 识记: 1.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5.不学诗 ,无以言; 6.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领会: 1、兴观群怨:、兴观群怨: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作为志切救民的政治家,孔 子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兴观群怨”的阶级内容显而易见,学诗的目的,只为“事父” 、 “事君” 。他 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 “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 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 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 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是孔子从他的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 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 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文质彬彬:、文质彬彬: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 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 “质胜文”则粗野鄙陋;“文胜质” ,则浮华不实。要“文质彬彬” , 即文雅又朴实,这才成其为“君子” 。孔子一方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 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这一原则无疑相 通于文学理论,因而常常为后世文论家所引用和发挥。 3、尽善尽美:、尽善尽美: 孔子在论语八佾(yi) 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 ,这是孔子文 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认为,诗与艺术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 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从美与善的区分,可知孔子眼里,美已具备了相对 独立的价值;但在美与善的统一体中,善较之美,是根本的东西,所以在评论具体作品时, 他的原则和方法是先善而后美。艺术作品的善与美,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4、辞达:、辞达: “辞达”: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是孔子在论 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写文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 形式的华丽。 “辞”指语言,文学。达:表达。 5 5、思无邪:、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 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不仅 关涉内容(歌词) ,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 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艺术方面看,则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 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6、简单应用: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简单应用: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 答:1.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化作用,可提高人品德修养。同 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论文学世态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 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7、综合应用: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综合应用: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 “尽 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 密切。 (2) “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 “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 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美赡巧妙,他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 “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第四节第四节 墨子墨子 领会: 1.非乐:非乐: 墨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反映了其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从民众的物质利益出 发,强烈谴责统治者奢侈的音乐歌舞活动。 他表明:墨子并不否认音乐歌舞等活动有美感作用。而是认为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令统 治者荒废政事,故有害无益。歌舞活动需各种乐器道具,而这种道具又不像舟车那样具实用 价值。音乐歌舞等活动本身也无法解决民众迫切的衣食问题。无助于解决当时国家社会上存 在的尖锐矛盾。且音乐歌舞必然要供养许多男女,使其脱离生产, “亏夺民衣食之财” 。欣赏 音乐又使统治者荒废国事, 他的结论是:音乐歌舞等活动必须摒绝。 2.三表法三表法:出自:出自墨子墨子 非命上非命上 。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 ,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 “上本之于 古者圣王之事” ,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 “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 (3)三表法是指著文立言,须要以历史上统治者成功经验与百姓耳闻目见的实际感受 为依据,并运用于政治法律措施,观察其是否符合国这脸民的利益。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上,这是首次注意到广大民众的观点、利益和实践效果,并以作为议论菱的准则,人民性、 现实性的程度超出了当时儒、道诸家的有关论说。 (4)此说既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但其否定文艺活动的观点又暴露出狭隘性与 6 版面性,有其消极的一面。 第五节第五节 老子老子 识记: 1.老子又称道德经 ,是道家第一部经典著作;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六节第六节 庄子庄子 识记: 1.庄子否定礼乐,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是老子之后的先秦道家代表人物; 2.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领会: 1.解衣般礴:解衣般礴: 出自庄子田子方 。表达庄子“任自然返朴素”的思想,神闲意定,不拘形迹,不受 拘束。这种不受世俗束缚的思想却道出创作的 特殊性,即艺术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 。 2.心斋、坐忘:心斋、坐忘: 所谓心斋、坐忘是这样的一种 精神状态:消除身心的欲求,支队一切的尘思俗虑,以 无所滞碍、朗彻透明的心融入宇宙自然,从而与“道”相默契。 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庄子的观点为是:“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他认为,言只是手段,得意才是根 本的目的。庄子之说,不仅为魏晋玄学三大命题中的言意之辨奠定了哲学基础,也启发了后 人在审美实践中努力创作和把握味之不尽的言外之意。 第七节第七节 孟子孟子 领会: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 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 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 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 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 是积极的。 1.知言、养气:知言、养气: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自称能“知言” ,即对于片面的、过分的、歪曲的和闪烁的言辞都能知道它们的蒙蔽、 沉溺、叛离、辞屈理穷的实质所在。孟子又自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所说的“养气” , 就是对自己本性中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充,不断地进行道义的积累,这样就可以成为思 想清明、品格伟大的人,善于分析与运用言辞的人。这是针对人的思想人格修养,也是人的 有关文化艺术修养的要求来说的,可体会到“知言”的本领植根于“养气” 。对后世我国古 7 代文论中的“养气”说具奠基作用。 2.以意逆志:(文学批评方法论)以意逆志:(文学批评方法论) 孟子认为:解诗说诗,不应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艺术性夸张修 饰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精神裨,加上自己切身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对 “以意逆志”中的“意” ,历来有两种解释:旧注释为诗者自己的心意。另一说指作品蕴含 的情意。此处所谓“意” ,是指作者作品之“意” ,而不是读者是、评论者之“意” ,与旧注 中的解释不同。评说诗歌,应先探索作家作品的志意,同时也总受评说者本人的立场、观点、 方法等的制约,往往是作家作品之意与评论者之意的结合。孟子说明了这一特点。 3.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论)(文学批评方法论) 与“以意逆志”一样,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一说,也被后人理解成孟子的论诗方 法。所谓“尚论古之人”和 “尚友” ,即是通过诵读古人的作品以获得帮助,吸取教益;而 要正确掌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单从作品本身分析是不够的,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 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但并不脱离作品本身。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 法是相辅相成的,也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第八节第八节 荀子荀子(三位一体三位一体) 识记:荀子开后世明道(文学观核心) 、征圣(主张) 、宗经(主张的实践)三位一体文学观 的先河。 领会: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 答:1.荀子特别重视“道” ,创建“文以明道”的先声, “道”的实际内容,就是礼义。 他认为一切言论,心是合乎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凡是离开道、违反道的,就是坏的。 2.强调“言”有“圣人之言” 、 “君子之言” 、 “小人之言”的区别。 “圣人之言”最为完美, “如王圭如璋四方为纲” ,是人们崇敬、效法的对象,而小人的“奸言” , “虽辩,君子 不听” 。 3.“言”会影响政治,不同的“言”会对政治起不同的作用。须行“圣人之辩” ,排斥 “小人之辩” 。把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看成是他对文学的看法。 “明道”是其文学观核心; 关于圣人之“言”的理论,反映在文学观点上就是“征圣”的主张。他是儒学的主要传授者, 这是文学思想中“宗经”主张的实践。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中心,这就是荀 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它奠定了后世儒家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的基础。 简单应用:简单应用:荀子荀子 乐论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所体现的文艺思想。 答:乐论是荀子论东的专著。荀子论“乐” ,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他的前人大大前 进了一步。先秦时代,诗乐是密切配合的,它的音乐见解有不少地方与文学批评有关,他认 为: 1.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 2.音乐可以表现人们内在的“性术之变” ,不同的音乐能使人产生“心悲” 、 “心伤” 、 “心 淫” 、 “心庄”等不同的心理反应。 3.音乐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面貌:“乱世之征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 8 4.因为音乐“入人也深” 、 “化人也速” ,所以它能对世风民情甚至国家的安危治乱发生直 接影响。 5.荀子批评了“非乐”的墨子,特别强调统治者应“正其乐” ,以达到“治生焉”的目的。 6.荀子的乐论是他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在音乐领域的体现。 第二章第二章 两汉文论两汉文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两汉文论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两汉文论的主要内容及各文论家的基本文学观 点;重点掌握毛诗序所体现的汉儒文学思想及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出的“发 愤著书说” 。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 概述 识记: 1.汉人开始区分“文”与“学” ,把讲究词章的作品称“文章” ,把学术著作称“文学” ; 2.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3.毛诗序毛诗序是文论史上是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诗学论文,提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 “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毛诗序 4.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 、屈赋、汉赋和史记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5.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提出“发愤著书”说; 6.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7.扬雄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 , “壮夫不为” ,汉大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 ,并提出“诗 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 8.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和独创性的是东汉王充,是在其著作论衡中提出的。 第二节第二节 史记史记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 识记: 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鲁迅誉之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3.司马迁撰史记的目的是“考之行事,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4.背诵“昔西伯拘”至“述往事,思来者” 。 昔昔西伯西伯拘羑(拘羑(you)里,演)里,演周易周易 ;孔子孔子厄陈、蔡,作厄陈、蔡,作春秋春秋 ;屈原屈原放逐,放逐, 9 著著离骚离骚 ;左丘左丘失明,厥有失明,厥有国语国语 ;孙子孙子膑脚,而论兵法;膑脚,而论兵法;不韦不韦迁蜀,世传迁蜀,世传 吕览吕览 ;韩非韩非囚秦,囚秦, 说难说难 、 孤愤孤愤 ;诗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领会: 发愤著书。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在阶级社会中,进步人士由于遭受剥削阶级的迫害而加深了以阶级社会和剥削阶 级统治的本质的认识,激起对进步理想和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性有质的飞跃, 并获得创作的动力,最终写出优秀的作品。 “发愤著书”的实质是强调作家对社会现实须有 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文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敢于揭露和批判现实;而唐代韩愈的“不 平则鸣”说,宋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它的的继承和发展。 (3)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 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司马迁推崇孔子的春秋 ,但并不囿于儒家的成见。他能够从史实材料出发独立 思想,揭露和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情被压迫人民,表现了进步的历史观和批判现实的文 学的结合,这一点与他重视文学的讽谏传统是一致的。他把诗 、 骚的讽谏传统作为评 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合应用:司马迁综合应用:司马迁“发愤著书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同上)(同上) 第三节 毛诗序 识记: 背诵“诗者,志之所之也”至“美教化,移风俗”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 之音哀以转,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之音哀以转,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领会: 1.诗大序:诗大序: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 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 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概括了先秦以 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故亦称诗大 序 。 (1) 毛诗序提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 (2) 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10 (3)序文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4) 诗大序不仅仅是一种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义:六义:诗大序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后人对“六义”的具体 解释不同是,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写作手法。 3.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止乎礼义:指出诗歌的抒情性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 教义的规范。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4.变风变雅:变风变雅:诗大序提出的,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 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变风变雅”之说, “变风变雅”大多是西 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乱世之音” 、 “亡国之音” 5.主文而谲谏:主文而谲谏:诗大序序文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 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与艺术创作要求委婉含蓄有相通之处。 简单应用: 1.毛诗序毛诗序所述诗歌的所述诗歌的本质特征:本质特征: (1) 毛诗序提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 ,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 , “志”构成诗的内容,与先秦时代时已产生的“诗言志” 的观点一脉相承。 毛诗序出于汉儒之手,与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是融洽的,因而“诗言 志”正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中而被经学化。更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 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没有得到明确 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 (2)抒情之说,早先主要用在乐论之中,序文关于抒情观点的表述可说袭自荀子 乐 论或礼记 乐记 。序文的诗论中还保留许多乐论的因素。 毛诗序汲取了乐论中的抒 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这一补充有重 大的意义。 2.毛诗序毛诗序关于诗歌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社会作用的看法。看法。 (1) 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 妇,成孝敬,厚人伦”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 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与社会作用都夸大 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工作,在序文看来, 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 念的隐喻,如以牵强附会的以“后妃之德”解关雎 。同是地,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 11 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2)提出“主文而谲谏” , 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 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注意表述的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对后 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4)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 ,在指出诗歌的抒情性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 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综合应用:从对综合应用:从对“诗六义诗六义”的阐发看的阐发看毛诗序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1) 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 ,即风、赋、比、兴、雅、颂。 “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 “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后人 对“六义”的具体解释不同是,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 的写作手法。 (2)序文中没有对赋、比、兴作具体的解释,却为后来的诗歌创作论提供了极富启示 性的一组范畴。序文对风、雅、颂作了重点的阐发,其间所贯穿的浓厚的政教意味与全篇的 基调是一致的。 (3) 毛诗序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它认为, “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 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 “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 说的是朝政大事, “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 “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 这一概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礼记乐记 领会: 1.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乐”的产生,在于人心之感物。情感与理智在外界的作用之下,表现出一定的喜怒哀 乐形式工。也就是说, “乐” (艺术)的产生和形成,是与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的影响 和作用分不开的,与社会密切相关,因而具重大的社会功能。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后来移用于诗论文而形为“物感说” ,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2.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可以用来观察时政、认识社会,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明确指出,通过“乐”可以了解人民的感情和国家的 政治情况。 第五节第五节 法言法言 吾子吾子扬雄扬雄 识记:作者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 领会: 1.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扬雄强“诗人之赋丽以则” ,即合于法度,形式上的“丽”合乎内容的需要,没有走过 头;而“辞人之赋丽以淫” , “淫”即过度,离开了内容的地需要。肯定前者不满后者,认为 12 后者形式虽美却未能发挥辞赋的教化作用。 扬雄包含了这样的认识: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是要讲究的,但须符合内容的需要,应该追 求二者的统一,这一观点合乎文学艺术的自身规律。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所继承和发 扬。 (如情采篇) 2.雕虫篆刻:雕虫篆刻: 扬雄晚年对赋的看法,认为赋过于雕章琢句,是小技末道,应“壮夫不为” ,他晚年对 赋的看法矫枉过正,变成了取消主义。 第六节第六节 汉书汉书 艺文志艺文志 诗赋略论诗赋略论 识记: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领会:领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意思指(乐府诗)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 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 ) “感于哀乐”提示了歌谣的抒情特征, “缘事而发”又进一步说明歌谣与社会生活之间 的关系。这种将抒情与感物联系起来的艺术特征论,最初较多地表现在乐论中,在这里却已 明确地用于诗歌了。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中,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第七节第七节 离骚经序离骚经序 识记:作者王逸,东汉人,著有楚辞章句 。 领会:领会:离骚离骚之文,依之文,依诗诗取兴,引类譬喻。取兴,引类譬喻。 “依诗取兴” ,是王逸针对班固离骚序中的“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而发的。 离骚经序所说“依诗取兴” ,主要的还是针对离骚的艺术特点的概括。 “依诗 ”固然未必完全符合,但王逸对“兴”的认识却是比较切合离骚的文学性的。 “引类譬 喻”是离骚 “取兴”的方式。王逸对离骚的免征手法的运用不但深有体会,并且将 作品中的免征意象作了简明的归纳,从而显示出一种清晰的象征体系。但这种认识也有把文 学中“兴”的手法机械化之弊,从而失去其生动性和丰富性。 第八节第八节 论衡论衡 识记:作者王充,东汉思想家,其论衡思想核心是“疾虚妄” 。 领会: 1.王充对于文章和学术著作王充对于文章和学术著作“真美真美”的的推崇;推崇;真实事实是非真实事实是非 (1)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的内容不但应有美的形式,而且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坚决 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 (2)他说的“真” ,是指文章著作内容必须与所反映的对象即客观生活的真实一致。有时他 用“事实”之“实”来表示,指的是人类认识的真理性;有时他用 “是非”之“是”来表 述。 (3)他认为文学是通过主体意识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创作时作者的主观认识和体会,必须 符合真理。他所说的“真实” ,是指描写事物的真实性与认识的真理性的结合,包含了创作 过程中主客体统一的因素。 (4)他对“虚美”的批判是有针对性和战斗性的。也表明了他对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夸张 有所认识。指出艺术夸张不应把它与生活真实完全等同。但他把一些实话如女娲补天等视为 虚妄,暴露了他对艺术的本质尚缺乏深刻的认识。 2.王充对王充对“文为世用文为世用”的看法的看法;(善美形式统一善美形式统一) 他认为有“真”方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 作才有可能有补于世,虚妄之作则价值。强调写作不是为了炫耀文辞之美,而是要达到“劝 善惩恶”的目的。他主张美与善两者的统一,更侧重强调文章须有用和实诚。要求在以内容 为主导的前提下,使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可见要求的是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主要有 两层意思,其一是劝善惩恶,教化人民。其二, “为世用”就是要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13 3.王充的复古与创新观王充的复古与创新观。 (反对复古,支持创新,作而不述)(反对复古,支持创新,作而不述) (1)王充对东汉盛行的复古模拟之风十分不满,他批判了“俗儒好长古而短今”的倾 向,鲜明地提出反对复古因循,主张独创的进步文学观点。 (2)强调写作应自抒胸臆,表现自己的个性,提倡写作应具有独创性,反对矫情伪饰、 模拟雷同。一是指出事物各有自己的个性,实际上是充分肯定美的多样性,因此不必、也不 应追求同一,事物失去个性,则失去存在的价值;二是指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厚古 薄今、拟古复古是没有道理的,因此他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3)提倡“作而不述” ,对“述而不作”的传统观念大胆地挑战,对学术界和文学创作 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他还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二者应是“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评议文辞 方面的运用应浅白易懂,反对文章著作艰深古奥,因为艰深古奥和崇古贱今、 “述而不作” 密切相关的。这些主张在文论史上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第三章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原因,了解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在作家 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声律论等方面的成就;理解曹丕的“文气说” ;理 解陆机关于文学创作过程以及想象、灵感的论述;了解“四声八病”说;掌握刘勰关于文学 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心物关系、情理与文采及文学鉴赏和批评等问题的看法;理解钟嵘关于 诗歌的本质特征、诗歌批评的标准等论述及“滋味说”的内涵。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节 概述 识记: 1.魏晋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时代;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风度” 、 “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 2.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流变论、声 律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3.曹丕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提出了“文气说” ,其具体含义 包括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的风格等; 4.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论,其写作目的是通过论文学创作 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文赋中分析了诗、赋、碑、诔 (音类)、铭、箴(音针)、颂、论、奏、说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应、和、悲、 雅、妍五种审美标准; 5.挚虞文章流别集选录战国至汉魏文章,分体纂辑,并附评论,论及各体文章源流 演变;后人将所附评论结集单行,题为文章流别论 ; 6.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立言者贵于助教”的观点; 7.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声律论和四声八病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 “宫商”来类比声律中的“清”与“浊” ; 8.刘勰文心雕龙是文论史上最为体大思精的著作;其中神思篇论艺术想象, 情 14 采篇论情理与文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物色篇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知音篇论 文学批评与鉴赏; 9.钟嵘钟嵘诗品诗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批评专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 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 122 位五言诗作家,章学诚称“文心体 大而虑周, 诗品思深而意远” 。 魏晋风度:魏晋玄学的重主体、重才性、重审美、重艺术,这就是后人说的魏晋风度 (又称魏晋精神) 曹丕的曹丕的典论典论 论文论文 ,标志着进入,标志着进入“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时期。时期。 陆机的陆机的文赋文赋 ,第一篇完整系统的创作论。,第一篇完整系统的创作论。 钟嵘的钟嵘的诗品诗品 ,第一部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第一部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 刘勰的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 ,唯一的体大思深的文学理论巨著。,唯一的体大思深的文学理论巨著。 第二节 曹丕 识记:背诵“夫文本同而末异”至“不能以移子弟” 。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 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 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领会: 1.四科八体:四科八体: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 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对文章的样式进行了分析,归纳成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2.诗赋欲丽: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文中对诗、赋这两种文体自身特点的揭示, “欲丽”二字, 提示了纯文学作品的重要美学特征。 3.文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他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影响到作 品,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 “文气说”首开以“气”论文的风气,运用于文学批评,将作 家个性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评论,令人耳目一新。 4.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给予文学的评价,认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 乎其身”唯文章才垂世不朽。 简单应用:试论简单应用:试论典论典论 论文论文的主要文学思想。的主要文学思想。 典论论文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分、文学 的价值等颇为重要的问题。 (1)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批判了“文人相轻” 、 “贵远贱今”的风气。提出了“审己 15 度人”的主张,认为这样才能克服文人相轻之病,作出公允合理的评论,可以见到他有志于 扭转当时这种文人批评的不良风气。 (2)关于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他认为作家 的气质、个性不同影响到作品,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他的“文气说” 首开以“气”论 文的风气,运用于文学批评,将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评论,令人耳目一新。他以自 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为当时的文坛树立了典范。 (3)关于文体。曹丕对对文章的样式进行了分析,归纳成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 大类,并概括而简要地指出它们的特征。难得可贵的是他已注意到纯文学的两种样式诗、 赋的自身特点, “欲丽”二字,即揭示了纯文学作品的重要美学特征。鲁迅先生说,曹丕的 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从这一点也可以得到证明。 (4)关于文学的价值和地位。曹丕给予文学的评价,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 ,认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唯文章才垂世不朽。他在这里论的是文章的价 值和作用,但联系前面文体区分的四大类来看,显然也包含了文学。把文学提高到如此高度, 在曹丕之前还没过。他以帝王之尊,对文学的功用价值有这样的认识,这对六朝及其以后的 文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第三节 陆机陆机 识记: 1.字士衡,吴郡华亭人,官至平原內史,世称陆平原; 2.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3.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领会: 1.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而绮靡: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 前进了一步,更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诗缘情”而不 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陆机又讲“赋体物而浏亮”, “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 “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 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2.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在文赋中对构思的生动而细致的描绘,认为构思必须聚精 会神,虚静玄览。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不受时空之限制而驰骋无边。 3.应感;应感;即创作的灵感,陆机在文赋中认为创作需要灵感,但灵感的来去难以把握,并 对灵感的来去作了生动的描绘。 4.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理”指事理,喻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有了思想内容就 如同树干那样能够树立起来,而文辞(形式)就如那枝条和花果那样繁生在树干之上。强调 内容的重要性。 综合应用:综合应用:文赋文赋对古代文论建设的突出贡献。对古代文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1)突出文学的情感因素。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不提“止乎礼义” 。整个文赋 处处讲情,甚至把“言寡情现时鲜爱”列为文病,把“悲” (以情动人)作为审美标准。这 种以情感为文学的根本、以抒情为文学的特征的观点,具有突破儒家诗教,转变文学观念, 开一代风气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