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大昭 小麦病虫害2013年流行发生趋势与防控 (PPTminimizer)_第1页
喻大昭 小麦病虫害2013年流行发生趋势与防控 (PPTminimizer)_第2页
喻大昭 小麦病虫害2013年流行发生趋势与防控 (PPTminimizer)_第3页
喻大昭 小麦病虫害2013年流行发生趋势与防控 (PPTminimizer)_第4页
喻大昭 小麦病虫害2013年流行发生趋势与防控 (PPTminimizer)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病虫害2013年流行发生趋势与防控,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小麦产业体系病虫害控制功能实验室喻大昭,一、2013年我国小麦病虫害流行发生趋势二、小麦病虫害流行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三、当下要打好2013年防控基础,一、2013年小麦病虫害流行发生趋势,小麦越夏异变区,越夏区小麦自生苗目前发病中等偏重,垄南地区自生苗100%发病,病叶率有的达100%。为今年的秋苗发病提供了较多的菌源。预计今年秋播时有较重的干旱,对于接收越夏菌源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小麦白粉病菌的周年循环图,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是广泛分布的,但西南的云、贵、川是主要的越夏区域。今年夏季西南地区雨水较为充沛,自生苗上发病重,自生苗上子囊果多,可以为大田秋苗提供充足的菌源。四川由于主栽品种为抗病的内麦8号、9号和绵麦37,很少见自生苗发病,湖北去年白粉病发生不重,目前鄂西北自生苗未见病害。,覆盖我国小麦种植面积80%的品种都不抗病!,我国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分区,小麦赤霉病已经是中国小麦生产的最大病害。不能用稻桩带菌率来预测赤霉病的发生,因为菌源普遍存在。厄儿尼偌现象发生频率高,赤霉病发病频率也高。2013年不能对赤霉病小视。,纹枯病也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大限制因素之一。年发病面积在1.1亿-1.2亿亩。没有抗病品种、肥料用量大、种植密度大。预计2013年发病面积会维持在1亿亩以上,部分地方发病株率在30%。,全蚀病是一些麦区的重要病害,尽管没有进入农技中心的预报和统计,但每年的发病不可忽视。预计2013年在老病区还是会发生,随着农机跨区作业,有些临近麦区会发生。,小麦蚜虫,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在国内除无网长管蚜分布范围狭外,其余在各麦区均普遍发生,但常以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麦长管蚜无论南北方密度均相当大,但偏北方发生更重;麦二叉蚜主要发生于长江以北各省,尤以比较少雨的西北冬春麦区频率最高。,小麦蚜虫在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发生面积都会保持在2.5亿亩的左右。2013年也不会在面积上减少。发生程度要看越冬基数和春季气温回升快慢。预计和2012年发生会差不了多少。,麦蜘蛛2013年发生面积回保持在1亿亩左右。如果出苗后江淮麦区干旱,在秒期就会有所危害,也会为后期积累虫源。,小麦吸浆虫今年在河南、河北、山东和陕西的一些地方危害较重,。预计2013年发生面积会在3000万亩左右。,二、流行与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越冬: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零下6至零下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零下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为北纬20o-40o,即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秋苗感病后,当气温降低后,病菌进入越冬,小麦条锈病,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条锈病的流行,小麦条锈病流行与两大因素关系密切:一是品种抗病性,二是整个小麦生育期的气候条件。目前小麦条锈小种以条中32、31、30号和水源11类型和对Hybrid46致病类型为主群体。我国大部分小麦品种不抗这些小种。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越冬: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所以我国条锈病越冬在北纬20-40o区。若冬天气温高,有利于菌源积累。,春天回暖后,若遇到阴晴相间,气温回升快,有利于条锈病的流行。条锈病孢子堆的破裂需要雨水,湿度大有利于孢子堆破裂,破裂后随风能传播很远。,品种抗性,越冬菌量,温暖潮湿,不抗,利于孢子堆破裂和孢子入侵,大,大流行,(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形成越夏异变区的抗性基因和越冬冬繁区的抗性基因不同的流行阻隔战略。,条锈病的防治,越夏区抗性基因A,冬繁区抗性基因B,春季流行区抗性基因C,(2)农业防治:适期晚播,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消除自生麦。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3)药剂防治:在冬繁区实施药剂拌种,拌种方法和白粉病防治一样,实际上拌种可以同时防治这两种病害。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15%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的越夏与生命循环问题小麦白粉病的流行规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1.小麦白粉病的越夏与周年循环,小麦白粉病菌是一个专性寄生菌,即只能在活小麦植株上存活,但是我们知道有一段时间没有小麦生长,那白粉病菌到那里了?下一个生产季节白粉病又怎么来的?,2.小麦白粉病的流行规律,秋苗出来后受到两个来源的侵染:自生苗上越夏的小麦白粉病菌,残存到秋苗出来后还能释放子囊孢子的子囊果。这就是所谓的初侵染源。对于整个大的小麦生产来说,大面积上的初侵染源还是离白粉病菌越夏自生苗较近的秋苗上春季产生的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形成孢子云,随风传到大面积。有的传到异地麦区。,1.接种8小时后,2.接种24小时后,3.接种后48小时,4.接种后72小时,5.接种后96小时,6.接种后120小时,7.接种后96小时,8.接种后120小时。对照中小麦白粉病菌的侵染、定殖过程。Ap=appressorium附着孢,C=conidium分生孢子,Cp=conidiophore分生孢子梗,Ha=Haustorium吸器,Hy=hyphae菌丝体,1,C,C,Ap.,2,Ha,hy,Pre-Ha,Ap.,C,3,Ha,hy,Ha,hy,Ha,Ha,6,hy,C,4,5,C.P.,7,8,白粉病是一个复利病害,如果条件好,每10天就能传播1代。,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气候因素小麦白粉病在温度024oC都能生长,最适的温度是17oC左右。小麦白粉病菌生长对湿度的要求不高,相对湿度0100%都能生长,相对湿度高生长更好。,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对紫外光和直射阳光敏感。在流行季节喜降小雨,短时大雨对白粉病的流行不利,主要是孢子不耐大雨冲刷,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栽培因素,小麦栽培中氮肥过多是白粉病重发的诱因。氮肥多的田块小麦叶片中的含糖量较高,有利于白粉病菌的生长。另外氮肥过多容易诱发无效分蘖,嫩绿部分容易感病,相当于培养了过多的接种体。水浇地和水田麦白粉病重于旱地麦田。主要原因是水浇麦和水田麦的叶片含水量比旱地麦高,病菌孢子容易侵入。也和小气候湿度有关。种植密度大小与白粉病发生有密切关系。种植密度大,遮阴避光,有利于白粉病菌生长。种植方式也与发病有关。棉麦套种比纯坐麦地发病重。主要原因是棉花施肥多,容易转移到小麦生长期间,造成小麦茂密,另外预留棉行形成通风道,有利于分生孢子传播。,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品种因素,现在已知的抗白粉病基因很多。从1950年Sears把抗白粉病的Pm1基因定位在7AL染色体上以来,至今有48个抗病基因定位在小麦染色体的32个位点上。这些抗病基因来源广泛:普通小麦、栽培(野生)一粒小麦、栽培(野生)二粒小麦、斯卑尔脱小麦、提莫菲维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高大山羊草等等。目前我国小麦抗源多,但抗病品种不多,育种赶不上病原变异的速度。主要是很难把产量等农艺性状和抗性性状有机结合。因此,目前种植的品种抗性都不是很理想。但抗性差异也很大。,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技术,防治技术体系: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减少自生苗和秋播药剂拌种压低菌源基数为前提,春季实施药剂防治抓关,加强键保健栽培夺丰收。,1、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品种的抗性布局。这是控制白粉病危害的基础,特别是在越夏区的小麦品种的抗性基因要和临近麦区的抗性基因不同,大面积种植品种的抗性基因和越冬区的抗性基因也要不同。这样形成抗性阻隔布局策略。,2、减少自生苗。在小麦白粉病菌能越夏的地方,结合麦后茬作物的杂草防除减少自生苗。,3、药剂拌种。粉锈宁拌种:种子量的0.3%有效成分拌种,拌种应该干拌,同时不能过量,否则,麦苗明显矮于不拌种的麦苗,这可能是一种隐性药害。这种拌种可以有90天的预防效果。实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控制方法。烯唑醇拌种:100公斤种子有效成分15-20克。戊唑醇也可以用于拌种。4、药剂防治。拔节期是小麦生长快和气温最适合白粉病的时候,也是白粉病药剂防治的关键时候,特别是越冬区和越冬欲临近的麦区应该注意药剂防治。5、加强栽培管理。防止种植密度过大,氮、磷、钾肥比例适中,防止氮肥过重和无效分蘖过多。,小麦赤霉病,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分布问题我国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问题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毒素小麦赤霉病的流行与防治,2.我国小麦赤霉病病原菌问题,在我国赤霉病病原菌很多专家都认为弄清楚了,都认为是禾谷镰刀菌。实际上,引起赤霉病的镰刀菌种类很多,在种的概念上,通常认为的禾谷镰刀菌事实上并不是一个种,它是镰刀菌的一个族系。,3.小麦赤霉病病原菌菌的毒素问题,镰刀菌属的植物病原菌合成的毒素在结构和化学性上的变化之广是很多植物病原真菌所不能比拟的。就对动物的繁殖和健康而言,最重要的毒素是单端孢霉毒素(trichothecene),玉米赤霉烯酮毒素(zearalenone),连珠菌毒素(moniliformin)和伏马毒素(fumonisins)。,赤霉菌产生的毒素,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单端孢霉毒素,脱氧镰刀菌烯醇,ToxP1/ToxP2primersPCRassayondifferentisolates,NIV,DON,镰刀菌毒素的分布,4.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赤霉病的流行的社会影响,赤霉病的流行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不容低估。相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南方小麦种植面积的大量减少除了工业化进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外,长江中下游小麦退出收购保护价的主因之一是赤霉病,也是种植面积减少的主因之一。,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几个因素,预测预报不必有很复杂的数学模型!实际上把小麦抽穗扬花时天气预报中有多少阴雨日和雨量一看就能发报。,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气象因素小麦赤霉病与天气是密切相关的,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最低8,最高32。在相对湿度80-100时发育最好。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是20-25。分生孢子产生速度最快的气温25。一般来说,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都是满足病原菌发育生长的。流行的关键是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品种因素,目前来说,赤霉病的抗病育种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没有真正获得理想的抗病品种,可能在未来的十年中还不可能获得。抗性类型有:抗侵染,抗扩展,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品种因素抗侵入和抗扩展,不抗侵入,抗侵入和扩展,向下扩展,向上扩展,典型不抗扩展,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品种因素,另外的品种因素是:植株高矮。矮杆品种接受土表弹射到穗层的子囊孢子比适当株高的品种要多得多。抽穗整齐与否,齐穗时间长短。如果抽穗整齐,齐穗时间短,遇到降雨的机会就少,可以减轻流行。花药残存时间长短。花药对病原菌的入侵起到一种协助作用,可能残存的花药能给病原菌提供象培养基那样的营养,从而帮助病菌侵入。灌浆速度快慢与否。灌浆速度快,降低病菌的扩展范围。,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栽培管理因素,水田麦,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造成麦田湿度高,经常清沟不好,造成穗期麦田渍水,降低小麦根系呼吸和抗病能力。稻麦轮作免耕,稻蔸上的子囊果提供了大量接种体。玉米小麦轮作地,翻耕不深,残留的玉米杆和带菌残渣为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流行提供了大量菌原。,5.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栽培防治,栽培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基础。深耕灭茬。深耕灭茬是减少菌原的重要途径。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渍害、湿害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和提供有利于小麦而不利赤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地下水位最好降低到小麦主根根系以下。麦田开沟,关键不决定于深度,而取决于畦沟、腰沟、渠道与其它排灌系统畅通。追肥不能过晚。追肥晚容易造成贪青晚熟,延长了病菌侵染的时间和增加了侵染机会,另外造成无效分蘖多,加重流行。,选用抗耐避病品种,尽管没有抗病品种,但品种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特别要选择抗扩展的品种。除了抗性外,选择品种还要考虑如下原则:适当株高抽穗一致穗层整齐花药残留时间短灌浆速度快,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亦有不同,故施药日期、次数要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小麦生育期变化而灵活掌握。施药的时间原则: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10%扬花)用药。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应在齐穗期用药。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用药。,用药注意问题药械要能保证弥雾,压力和喷孔口径要符合弥雾要求。有连阴雨天气时适当高浓度喷雾。因为赤霉病发生在多雨季节,弥雾和适当高浓度能防止雨水冲刷,可以带来药剂的二次稀释而不造成药剂浪费和流失。特别在下雨间歇时用药更要强调弥雾和适当高浓度。,关于赤霉病对多菌灵抗药性问题现在有报道认为镰刀菌对多菌灵出现了一定的抗药性,带来防效下降。如马中华报道江苏靖江地区稻桩上抗多菌灵的赤霉病菌占4.7%,海安地区抗性菌株的比例高达7.9%。但多菌灵还是不失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好药。每亩40%多菌灵胶悬剂120克,80%的可湿粉100克,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有效成份70克都可用于赤霉病防治。如果有多菌灵超微粉或多菌灵胶悬剂,最好用超微粉和胶悬剂,其效果比可湿性粉剂好。在这里好给大家推荐一个新药剂氰烯菌酯(JS-399-19),由江苏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该杀菌剂是获国家专利的农药,对那些对多菌灵产生了抗性的菌有较好的效果。,影响小麦纹枯病发展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耕作栽培制度、品种抗性三个方面。气候因素主要是高温高湿耕作栽培制度中水旱轮作、播期过早、播种量过大、杂草猖獗、重施氮肥、忽视磷、钾及有机肥配合施用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和扩展。在品种因素中品种和品种之间有抗性差异,但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抗病品种。,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病的因素,目前生产上小麦纹枯病防治主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技术,种植抗(耐)病品种,适当迟播,降低播种量及时防治杂草和合理施肥。主要和肥料状况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小麦纹枯病区域分布状况与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区域分布存在显著相关性。土壤中施钾肥能明显控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因此,控制N肥用量,增施K肥,也能提高植株的抗性。,农业防治,主要有拌种、喷洒两种方式:药剂拌种:以三唑酮井岗霉素或纹霉净(由三唑酮、多菌灵、井冈霉素和利克菌混配制成的效果最好,枯白穗率防效达88.6%以上,且对小麦出苗无影响,增穗、增粒、增重效果明显,增产10%-20%;春季喷药防治:防治适期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前后。防治指标为病株率15%,病情指数为3%-6%。防治药剂以井岗霉素防效最好,其次为粉锈宁。,化学防治:,为害症状,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麦长管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为害。麦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为害,被害部形成枯斑,其它蚜虫无此症状。间接为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间,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发生规律及影响因子,麦蚜的越冬虫态及场所均依各地气候条件而不同,南方无越冬期,北方麦区、黄河流域麦区以无翅胎生雌蚜在麦株基部叶丛或土缝内越立,北部较寒冷的麦区,多以卵在麦苗枯叶上、杂草上、茬管中、土缝内越冬,而且越向北,以卵越冬率越高。从发生时间上看,麦二叉蚜早于麦长管蚜,麦长管蚜一般到小麦拔节后才逐渐加重。麦蚜为间歇性猖獗发生,这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要求湿度为40%80%,而麦二叉蚜则耐30的高温,喜干怕湿,湿度35%67%为适宜。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麦蚜的越夏和繁殖。,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合理布局作物,秋季作物尽可能为玉米和谷子等。选择一些抗虫耐病的小麦品种,造成不良的食物条件。冬麦适当晚播,实行冬灌。,防治方法,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应注意抓住防治适期和保护天敌的控制作用。防治适期麦二叉蚜要抓好秋苗期、返青和拔节期的防治;麦长管蚜以扬花末期防治最佳。选择药剂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兑水喷雾;每亩用3%莫比朗EC20ml,兑水5060千克喷雾;用50%抗蚜威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为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生产国。国内的小麦吸浆虫亦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我国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于平原地区的黄河两岸,而小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小麦吸浆虫的分布图(1958年),为害症状,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发生规律,麦红吸浆虫年生1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小麦开始抽穗时,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该虫畏光,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卵多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等处,每雌产卵60一70粒,成虫寿命约30多天,卵期57天,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1520天,经2次蜕皮,幼虫短缩变硬在麦壳里蛰伏,抵御干热天气。遇有湿度大或雨露时,苏醒后再蜕一层皮爬出颖外,弹落在地上,从土缝中钻入10cm处结茧越夏或越冬。该虫有多年休眠习性,遇有春旱年份有的不能破茧化蛹,有的已破茧,又能重新结茧再次休眠,休眠期有的可长达12年。,发生规律,麦黄吸浆虫年生1代,雌虫把卵产在初抽出的麦穗上内、外颖之间,幼虫孵化后为害花器,以后吸食灌浆的麦粒,老熟幼虫离开麦穗时间早,在土壤中耐湿、耐旱能力低于麦红吸浆虫。其他习性与麦红吸浆虫近似。吸浆虫发生与雨水、湿度关系密切,春季34月间雨水充足,利于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土表、化蛹、羽化、产卵及孵化。此外麦穗颖壳坚硬、扣和紧、种皮厚、籽粒灌浆迅速的品种受害轻。抽穗整齐,抽穗期与吸浆虫成虫发生盛期错开的品种,成虫产卵少或不产卵,可逃避其为害。,发生规律,吸浆虫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温、湿度是影响吸浆虫发生早晚和发生量大小的主导因素。在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内,吸浆虫的发育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直接受降水影响,所以降水量的多少和时空分布是影响吸浆虫发生程度的关键因素。,发生规律,小麦吸浆虫对温、湿度有三个敏感期:第一,对温度敏感期,即10cm地温达到8.7以上才能解除滞育并活化破茧。第二,对湿度敏感期,活化破茧后需要含水量在15%以上的土壤湿度才能活动。第三,在临近化蛹前需要短暂的含水量20%以上的高湿期,如不能满足,则不能化蛹而重新结茧休眠待到次年再活动发生。越冬幼虫在10cm地温达到8.7以上时开始活动,5cm地温达到12以上、30以下时化蛹。如果地温不能达到上述标准,当年吸浆虫将迟发生或不发生。成虫活动的最适宜温度是20-25,30以上或15以下则不活动。,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不同小麦品种,小麦吸浆虫的为害程度不同,一般芒长多刺,口紧小穗密集,扬花期短而整齐,果皮厚的品种,对吸浆虫成虫的产卵、幼虫入侵和为害均不利,因此要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防治方法,轮作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