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docx_第1页
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docx_第2页
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docx_第3页
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docx_第4页
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关雪凌/肖平【专题名称】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专 题 号】F52【复印期号】2008年12期【原文出处】现代日本经济(长春)2008年5期第3439页【英文标题】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plementarities of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作者简介】关雪凌,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内容提要】中日双边贸易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1996年至2006年中日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日本在比较优势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无论在出口上还是在进口上均具有互补性,仍以跨行业贸易为主要特征。加强中日经贸关系有利于两国更好地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Bilateral trade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conomic activit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Using the indexes of trade connection,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de complementarit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xisting conditi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de complementarity of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ased on the data over the year 1996-2006.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two countries, whereas trade complementarities seemed to be significant either in export or in import with a characteristic of outstanding intra - industry trade. It would be better for the full us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oth China and Japan to strengthen the bilater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m.【关 键 词】双边贸易/贸易结合度/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中日贸易关系Bilateral trade/Trade Connection Indexes/Comparative Advantage/Trade Complementarities/Trading Ti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中图分类号】F753.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5X(2008)05-0034-06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两国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经济贸易各个领域的联系不断加深。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日贸易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缘经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比较优势以及贸易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于中日两国经济、政治发展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中日双边贸易现状分析(一)持续快速增长的中日双边贸易我国对日贸易关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根据海关部门的数据,197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仅为10.4亿美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日本财务省发布的2006财年(2006年4月2007年3月)贸易统计速报显示,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首次超过美国,中国也首次成为二战后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1据日方统计,2006年全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2112.95亿美元,同比增长12.06%。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927.7亿美元,增长15.85%;从中国进口1185.26亿美元,增长9.26%;日本对中国贸易逆差257.56亿美元,下降9.32%。2随着中日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对日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世纪90年代,制成品在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迅速扩大。1997年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中纤维制品占37.16%,机械制品占29.16%。2002年中国向日本出口的机械、电器类产品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纤维制品,占到对日本贸易出口的近1/3。32007年110月,中国对日本出口机电产品2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6%,增幅超过中国对日出口平均增速,占同期对日出口总额的35.3%。这反映了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由原材料、纺织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逐渐过渡为以机电产品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为主,分工结构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移。(二)中日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注意到,中日贸易的相互依赖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对中国依赖度逐渐提高,中国对日本依赖度有所下降。具体表现为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和日本在对中国贸易中比重的下降(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19962006年11年间,日本从中国进口额和所占日本进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进口额由1996年的404.36亿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1185.26亿美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1.58%上升到20.47%;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由1996年的218.87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27.7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由5.33%增长至14.34%;日中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8.2%扩大到17.24%。而中国对日进口、出口以及贸易额所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进口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21.02%下降到2006年的14.62%,出口比重从20.45%下降至9.46%,对日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72%下降至11.78%。同时,日本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在下降,自2004年起,日本已由中国连续11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降至第三位。(三)从贸易结合度指数看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前景中日双边的贸易发展态势可以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得到反映。贸易结合度指数常被用于衡量贸易伙伴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计算公式如下:表2数据表明,中日之间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很高,日本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与中国对日本的贸易结合度有着相似的变动趋势。中国对日本的贸易结合度从2002年开始有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同期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20022006年分别为14.87%、13.56%、12.39%、11.02%和9.46%;而同期日本从中国的进口占日本总进口额的比重维持在50%左右。同期日本对中国贸易结合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占日本总出口额的比重增长的速度小于中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比重增长的速度。尽管如此,中日两国间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还是相当高的,中国对日本的贸易结合度平均水平为2.70,日本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平均为2.1。可以预见,未来中日两国之间依然会有着紧密的贸易联系,贸易结合度将进一步扩大。二、中日双边贸易比较优势分析自由贸易环境下各国生产分工形成和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比较优势的差异。比较优势主要由一国的要素禀赋、消费需求和技术特征决定。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反映了该国的比较成本优势、资源优势与规模优势。本文将采用Balassa(1989)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指数来考察中国和日本各自的比较优势。4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该指数可表示为:如果某国某类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表明该国在该类商品的出口上相对集中,由此可以推断该国在这类商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反之,表明该国在这类商品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比较劣势。本文参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3)中按1位数将中日贸易商品划分为十大类进行统计分析。表3显示了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优势所在。从中可以发现:(1)在初级产品方面,中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SITCO类食品及活动物商品上。总体上,中国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不断下降,但这种下降不是由于初级产品出口规模的减少,而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对外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使得初级产品出口在中国对外出口中的比重下降。日本在初级产品上不具有任何比较优势。(2)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中国在SITC6按原料分类制成品和SITC8杂项制品商品上的比较优势显著,尽管RCA指数一直下降,但仍然保持了很高的比较优势。而日本在这两类劳动密集型商品上的RCA指数都小于1,比较优势较弱。日本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商品比较优势存在的明显差异,主要源于两国在自然条件、劳动力和资本等自然禀赋上的差异。(3)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和日本各自具有不同的竞争力。中国在SITC5化学制品及有关产品上的竞争优势较弱,并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国在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上的RCA数值一直上升,比较优势逐渐显现,竞争力逐步增强。日本在SITC5类商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SITC7类商品上的RCA指数大于1,两类商品的比较优势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中日贸易关系中,中国初步实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一方面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上仍保持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在初级产品上的比较优势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在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上的比较优势逐渐显现,竞争力逐渐增强。比较优势呈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日本的比较优势则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上。总体来说,中日两国在比较优势上具有较明显差异,从而为双边贸易关系的加强奠定了基础。5中日两国间贸易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中国国内的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而这一调整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与两国贸易在行业上的互补程度紧密相关。三、中日两国贸易互补性分析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表明,一国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是由该国的生产和供给特征共同决定的。国内学者对贸易互补关系的衡量方法莫衷一是,但有一个共识:如果双方的贸易互补性较小,两国贸易发展的潜力受到限制;相反,两国的贸易如果具有互补性,必然反应为两国双边贸易不断增长,并且可以通过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给贸易双方带来较大利益,同时可以避免同行业的过度竞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产业调整成本。为了更加深入地考察中日双边贸易的互补性,本文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基础上参考了于津平(2003)6、胡昭玲(2007)7提出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进一步测算了中日两国在不同贸易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国家i出口与国家j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可以表达为:其中,公式(3)为j国的比较劣势表达式,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总额,W,k表示k类商品的世界进口总额,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进口总额。越大表示国家j在产品k上的进口比例越大,说明该国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公式(4)中,代表i国与j国在k类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国家j在产品k上的比较劣势。如果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明显(大),而国家j在产品k上的比较劣势明显(大),则在产品k的贸易上i国的出口与j国的进口呈互补性。公式(5)中,C,ij表示i国与j国的综合性贸易互补指数,它是所有产品(行业)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加权平均值,加权系数为世界贸易中各类产品的贸易比重W,k/W。参考于津平的定义,贸易互补性指数越大,说明i国与j国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的吻合度越大,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越强。在世界各国各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均相同时,该互补性指数为l。这一指数间接地反映了产业间贸易在两国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该互补性指数就大;如果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该互补性指数就小。表4测算了中日之间各类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以及综合性贸易互补指数。从中可以看出:(1)从中国出口贸易与日本进口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来看,中日间的初级产品(主要是SITC0、SITC02、SITC3)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互补效应比较明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SITC8杂项制品的互补指数最为显著,平均水平高达3.06。但应该注意到,此两类互补性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互补效应已降到极低的水平,如SITC02非食用原料以及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贸易互补指数别从1996年的1.53和1.10下降到2006年的0.48和0.38。而中日两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类(SITC7)为代表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互补指数则逐年上升,从1996年的0.38上升至2005年、2006年的0.81和0.78。这反映了中日两国间的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即从以原材料、纺织品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机电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转移,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移。(2)日本出口与中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反映了日本出口与中国进口的吻合程度。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特别是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最为显著,且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与日本在一些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如SITC6按原料分类制成品)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内互补关系,但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进口互补性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与中国SITC6的出口互补效应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近年还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这反映出中日双边贸易以基于要素禀赋差异所形成的产业间互补为主,中国以从日本进口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3)从中日之间综合性贸易互补指数来看,19962006年11年间,日本与中国出口的综合性贸易互补指数虽逐年下降,但平均水平仍有0.97;与中国进口的综合贸易互补指数则稳中有升,平均指数为1.03。由此可以看出,中日之间的综合性贸易互补指数是比较高的,中日贸易具有比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于津平(2003)在构造贸易互补性指数时指出,该指数间接地反映了产业间贸易在两国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该互补性指数就大;相反,如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该互补性指数就小。因此,从总体上看,中日之间以跨行业贸易(垂直贸易)为主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如在中日贸易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机电产品的双边贸易中(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110月,中国从日本机电产品进口占自日本进口总额的50.4%;中国对日出口机电产品占对日出口总额的35.3%),日本的电器、机械设备生产商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从日本大量采购零部件,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加工后的最终产品再出口到日本。所以,两国之间的贸易以跨行业贸易为主,产业内分工属于垂直型的产业内分工,中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低端环节。四、结论和启示本文利用19962006年中日之间的贸易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中日双边贸易的现状、比较优势以及贸易互补性,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1)未来中日双边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中日贸易的相互依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对中国依赖度逐渐提高,中国对日本依赖度有所下降。8(2)中国在部分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