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教学实录与片段点评二则【名师】.docx_第1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教学实录与片段点评二则【名师】.docx_第2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教学实录与片段点评二则【名师】.docx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乘车教学实录与片段点评二则乘车教学实录与反思之一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本班学生39人。有15人是本单位子女,其家长对孩子关注得多,这些学生见识多,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思维活跃;其他24人来自农村和民工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也无暇顾及,所受学前教育较差。就本班整体情况来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增加了教学难度。学校没有投影仪,不能使用电化教学,这也禁锢了教学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具备的生活经验和技能着手。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学设计片段师: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乘坐23路车好吗?(以学生平时熟悉的乘车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推荐司机、乘客,老师和其他同学做售票员。)游戏1工三团站上了3位乘客。2团中学站又上来2位乘客。师:现在车上有几位乘客?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3+2=5)3汉族队站又上来4位乘客。生:车上一共有几位乘客?(5+4=9)师:你能把刚才的乘车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师小结:在工三团站上来3人,车开到团中学站又上来2人,车上的乘客就增加了2位,增多了要用加法。车开到汉族队站又上来4人,这时车上的乘客又增加了4位,所以还要再加上4。因此,算式就是:3+2+4=9,这样的算式叫做“连加”。师:谁来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师:我们继续来做乘车游戏。现在车要从汉族队站开回工三团站。大家边看边想,看谁能提出问题来。游戏1车上有9位乘客,车到团中学站下车4人。生:车上还剩几位乘客?生:9-4=5,因为车上减少了4人,所以用减法。2到工三团站又下去2位乘客。生:现在车上还剩几位乘客?师:谁能把这一次乘车过程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师小结:下车了4人,就是在原来的9位乘客中去掉了4位。车开到工三团站又下去2人,车上剩下的乘客又减少了2人。因此,算式就是:9-4-2=3,这样的算式叫做“连减”。师:谁来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乘车的规则“先下后上”。大的公共汽车有两扇门,是前门上后门下,可以同时进行上下车。师:请大家拿出学具,用你手中的学具代替乘客,我们来摆一摆。这时车上有6人,车开到新的一站,下去2人,上来3人,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小组讨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汇报:6-2+3或6+3-2。(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具,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中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边摆、边说、边算来理解运算顺序。)教学反思上课前,我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设计。本节课的设计,改变了教材的设计环节,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做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创造良好的开端。在教学中能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尊重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案例点评1能从学生熟知生活现象出发引入,通过做游戏展开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2注重引导,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3能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运用学具进行训练,强化了学生的感知过程。乘车片段赏析与点评之二有效的对话乘车教学案例南安市第一小学 陈景发一、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二、教学目标1、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2、 在有效的互动对话中,经历从现实世界到符号世界的过程,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发展数感。3、 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纵向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提出问题我拿起“乘车图1”,微笑着询问孩子:“你们能从这个情景图中提出一个连加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思考了起来。赖锟泉腼腆地说:“车上有2个人,地上有5个人准备上车,上车后,车上有多少人?”苏奕鹏插嘴道:“他的问题不是连加的问题,应该这样问,车上有2个人,先上车3个人,再上车2个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我以“你们听明白了吗?谁来解释一下。”继续启发孩子的思维。傅俊雯满怀信心说:“其实这个问题就是,2加3再加2等于多少?”俊雯的表达很简洁,值得欣赏。孩子们给予热烈的掌声!解决问题掌声过后,我指着“2加3再加2等于多少?”引导学生:“这个问题怎么列式呢?”“这个简单,2+3+2”。“2+3+2=?”我在黑板上写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乘车图1说说你的想法,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我走在他们的中间,除了认真倾听,更多的是感动,因为他们的交流出乎我的预料。“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我先摆2根小棒, 再摆3根小棒, 最后摆2根小棒。 2根小棒加上3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 再加上2根小棒就等于7根小棒”。“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先画、在画、最后画,我一共画了7个”。“太麻烦了。直接5加2就等于7”。“你的5是怎么来的?”“车上的2个人加上要上车的3个人不是等于5个人吗?”。小组的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我也被深深地吸引住,在班级汇报中,这种方法得到一部分同学的认可,但大部分孩子认为应该先算2+3=5,再算5+2=7。解决完这个问题后,孩子们的心情是愉悦的。大家以同样的方法去探索“乘车图2”(加、减混合),“乘车图3”(连减)的两个问题。整个探索过程比较顺利、有效。我适时地为孩子们的智慧涌动而喝彩!探索规律尽管有的孩子还是借助情景图(或摆小棒、画图形)来解决问题,但是已经有更多的学生认为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简洁明快。于是,我指着黑板上的题目(2+3+2=7,7-5+2=4,7+2-5=4、7-2-4=1)询问孩子:“从这些算式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第1题是连加,第2题和第3题是加、减混合计算,第4题是连减”。“第1题先算加、再算加,第2题先算减、再算加,第3题先算加再算减,第4题先算减、再算减”。“他说的太麻烦了,四道题都是从左往右算的”。“以后,遇到这样的算式,都可以从左往右算”。孩子们的交流在不断地深入,听课老师在频频地点头,我沉浸在幸福与快乐之中。离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在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反馈与探索着,NextPage四、教后反思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与情景(或文本)的对话,与同伴(或老师)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不断地实现着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不断地建构知识,建构伙伴、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呢?1、创设能“引起思考”的问题情景。有趣的、有用的、现实的问题情景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在“乘车”这一课题的学习中,三幅情景图分别对应着连加、加减混合、连减三种算式。教学中,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创设与教材相同功能的问题情景,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提出能“引起思考”的挑战性问题。只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思考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是对话的不竭动力。在本课题的学习中,我以“你们能从这个情景中提出一个连加的数学问题吗?”开始我的教学。面对这个问题,孩子已有的经验是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对于连加的问题,他们是陌生的,但通过“思考”他们是有能力提出问题的,因为他们有现实的生活经验。3案例问题(1)有一个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出:“其实这个问题就是2加3再加2等于多少?”你对这个问题的价值怎么看?有没有必要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问题中抽象出这么简洁的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吗?怎么引导?(2)在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强调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进行感悟呢?案例中老师的引导有效吗?为什么?五、案例点评这是一堂朴实的课。听完后,我的心情是如此顺畅与舒服。或许是因为老师的少言寡语所折射出的新理念、新行为,或许是学生的智慧光芒所折射出的生命与活力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至今难以忘怀。在我的鼓励下,黄老师把这节课做成了教学案例。现在看来,这是个有价值的教学案例。除了黄老师自己在反思中提出的关于“对话”的思考外,这个案例还彰显着数学化的两个过程:1、教师以“你们能从这个情景中提出一个连加的数学问题吗?”为导语,学生提出三个问题:“车上有2个人,地上有5个人准备上车,上车后,车上有多少人?”,“车上有2个人,先上车3个人,再上车2个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2加3再加2等于多少?”从两个问题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不断地深入,他们从对“连加问题”的困惑走向了明朗,但这两个问题都是实际问题。而是数学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价值的,由这个问题才引出算式“2+3+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现实世界引到符号世界,这就是横向数学化。2、学生探索完加减混合、连减的计算后,教师以“从这些算式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为导语,学生发现了“这样的算式,都可以从左往右算”。这个过程,孩子在符号世界里,建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彼此呼应与联系,建构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纵向数学化。(点评人:福建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余跃明)六、编者点评本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