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doc_第1页
传统道德.doc_第2页
传统道德.doc_第3页
传统道德.doc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大传统美德一、在个性张扬的时代,传统美德正在被渐渐遗忘在这个商品日益繁盛、服装日益新潮,娱乐方式不断演变的眼花 乱而又显得过于热情四溢的时代,人与物的距离近了,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远了。环顾四周,我们发现,人对物的亲近与热情程度超过了对人的关心与友爱。我们身边的人常常为失去一小件物品而哭泣,可以,有几人为一个生命一个人的悲惨而流泪呢?对物激情满怀,对人却情趣低落,这是一个热情与冷漠并存的时代。这是一个重事实判断轻价值判断的时代。人们从否定的角度对待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也可以说是对传统道德规范的一种蔑视与不信任。他们以一种消极的形式来解构传统道德。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一切神圣的东西无不贬值。惟一被他们看重的是及时行乐享爱物质,不需要考虑明天,也没有明天。道德在日益轻松与物化的生活方式中,被冷落、美德走出了昔日的“神龛”。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成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传统美德是传统规范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它不但时时提醒中华民族人民时时约束自己,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合格。那道德是如何被建构的呢?二、道德的建构重德是德、道、墨、法各家的共识。“德”字从“直”从“心”其基本含义就是把心放正。这也是大学中所说的“欲修其身者已其心【1】”。自孔子始,儒家出现“道德政治”之观念的发展,由此有了“道德之我”的“立德”,“认知之我”的“立音”,以及“政治之我”的“立功”,这三者的并联。这种道德政治在“内圣”与“外 ”以及以“道德”为“体”,“知识”为“文”,“政治”为“用”,等观念上达到充分发展。由此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2】,以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梯、忠、恕、恭、宙、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中庸等系列德目。孟子则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发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墨子兼爱上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赋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老子尽管反对仁义忠孝等礼教德目,但却倡导“贵柔”,“知足”,“不争”等道德信条。法家强调“法治”,但韩非子、孝忠却提出了:“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的“三纲”思想。管子、牧民以“礼义廉耻”为民族的精神支柱,认为“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即“礼、义、廉、耻”。董促舒以后。“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纳,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这些道德规范并非所有都是美德,有些甚至束缚了人的思想行为。那么究竟哪些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呢?我们归纳了以下十条美德。三、十大美德1、仁爱孝梯“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3】、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所谓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已及人。具体内容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还有一句话,叫“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对小人都可以宽容,那么对于非小人就更应宽容和善了。”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仁爱”还表现在:但求于己,勿责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儿宜严,待人欲敬;爱知其恶,憎知其善;善言送暖,恶语施寒,宁作君子,勿为小人等。2、谦和好礼中国自古到今都被称为“礼义之邦”,重礼是中国人立身处事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认为,礼义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4】?”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可以就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礼也就包含了谦和、谦虚、谦让。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谷河,溪流之王,将它们汇聚到一起,这是因为江海甘于居在它们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因此,圣贤君子如果想高居民众之上,必先在言辞上表现出谦虚卑让的风尚;要想在为民众的领导者,必须在利益和享受面前甘居民众之后。老子还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是说不用言辞所进行和教化(即身教)以及无所作为的益处,往往是无下人难以领略和做到的。老子用水用气来劝喻人们保持宽容豁达的胸怀。说明,水的性格不仅是善和爱的象征,也是宽容的代表。喻示人们要培养君子的胸怀,也要向水学习。3、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诚”是道德的根本。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董仲舒以后,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说,正人君子做人以符合道义为原则,行事以符合礼节为准则,出言以谦逊,成就功业以信义为本。这里,古人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道义、礼义、信义问题。关于信义,首先体现在对待言语的信义上,即说话要讲信话,听言要听信言。老子还有一段话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重。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知,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意思是说:真实可信的言语往往不是那些美妙动听和声音悦耳的话,相反,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之人不花言巧语,而花言巧语之人不是善良之悲。智慧之人不愿意炫耀自己,知识广博的人不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智气。圣人不积蓄财富,而是以帮助别人为乐,并因此使自己更加富有,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反而使自己得到更多。“报”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的原理和机制。中国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道德教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世俗生活中是公认的美德。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等。4、爱国奉献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和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它是爱亲爱家情感的升华,由此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这中间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精忠报国”,关于岳母刺字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奉献的传统美德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各族人民都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5、克己奉公“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是在人的视、听、言、行中体现出来的。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义,就是仁。礼义道德不是天生就能具备的,也不是容易行得出来的,主要靠人自觉克制,自我约束,要克制自己的不良心念,强制自己做道德的有益的事情。“公”即大家,“背私谓之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共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克己奉公,严于律已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6、修己慎独“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6】也。”(礼让大学)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即使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动不道德的心思,不要做不道德的事。只有做到这个程度,才能使自己公开场合也能做个君子。“静以修身”,静,则要求安分守己,在家与父兄妻妹和睦相处;在官场则与同事友好相处,做好份内事,不要心猿意马,心浮气躁,心事重重。孔子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修己,即克制自己,锻炼自己,处处使自己完美。7、见利思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段话就体现了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精神境界。又如老子所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是说在利欲面前,更不可范糊涂。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8、勤俭廉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充分反映了“俭”与“勤”的天然联系。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思想,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来说,“俭以养德”的德,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而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法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有了“廉”便可以做到“正”。“正”体现在品格上是“正直”,表现在待人是“公正”,作为境界又有所谓的“正气”。古代中国就有很多请正廉明的父母官,体现的正是这一美德。9、笃【7】实宽厚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平实、实在,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在待人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人与人关系中,中国人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为原则和原理推心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互动中达到人伦的和谐与人格的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厚德载物”、“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10、勇毅力行“勇”在孔子的三达德中早有体现。勇敢顽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毅”即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循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毅”的美德就体现在养气守节,固守高尚的情操。“敢作敢为”,“敢为人先”、“宁死不屈”、“舍死取义”等等都是勇毅美德的体现。“力行”即要坚持到底,持之以恒。只有“行”才是真正的美德。无论怎样的道德,到最后都要归结到人的“行”上。正是这种勇敢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下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了,但是属于精神文明的传统美德也应该发扬广大。注:1、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造就了后代儒家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内圣”与“外王”之道。2、出自中庸,三达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 中庸告知我们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间关系的“五达道”,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3、孝悌(xiot)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4、该句出自诗经中的相鼠。 原诗 今译 相鼠有皮, 瞧瞧老鼠还有皮, 人而无仪, 你作为人却没有容仪。 人而无仪, 为人而毫无容仪, 不死何为。 不死还有什麽意思。 相鼠有齿, 瞧瞧老鼠还有齿, 人而无止。 你作为人却没有好品德。 人而无止, 为人而无好品德, 不死何俟。 不死还等何时。 相鼠有体, 瞧瞧老鼠还有肢体, 人而无礼。 你作为人却不讲理。 人而无礼, 为人而不讲理, 胡不遄死? 为什麽还不快死?基本字义【遄()】(1). 往来频繁。(2.) 快,迅速:往。返。飞。疾。归。它的大意就是:我们看老鼠身上都长着皮,这张皮,其实按照人的观点来说就是人的仪容;但是我们有的人身上却不懂得应有的礼仪,其实就好像老鼠身上没有长皮那样。我们看老鼠嘴里长着牙齿,他们懂得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可是我们有的人却不懂得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贪得无厌,把一切都据为己有。我们看老鼠他们也有自己的体面,但是我们人却不懂得这些;他们恣意胡为,我行我素,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那么,既然一个人连老鼠都不如,那么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不干脆早点死掉罢了?!这首诗歌,出自于诗经 鄘风,它本来是广大劳动人民斥责卫国统治者卑鄙无耻的行径的。诗人直面黑暗的社会现实,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咒骂他们连可恶的老鼠都不如,诅咒他们早点死亡。在写作手法上则采用比兴、顶针的修辞手法,全诗一气呵成,步步紧逼,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骂得统治阶级站立不安、心神不宁,体无完肤。不过,对于今天来说,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千余年,历史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当我们再次研读它时,却不能不说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当权者,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寄生者的“统治阶级”来说,不管历史如何演变,他们的丑恶面貌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他们的贪婪内心世界也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他们的豺狼本性是无法改变的。在今天,我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一些为官者的种种劣行可谓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这首相鼠是不失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的。而我们如果抛开只一点仅就从诗中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来说,它则通篇向我们重点谈了三个字:“仪”、“止”和“礼”。而这三个字,又恰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文思想,对于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是“仪”。仪为人之表。这是一个人展示于世、昭示与人的、无法掩饰的外表,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第二是“止”,止为行之度。这是一个人言行举止的自然尺度与标准,这是人的思想品德、情操修养、内在气质的必然表达,他是人的大脑思维最直接、最自然、最生动、最彻底的展示;第三是“礼”,“礼”为人之本。这是一个人的精神统帅、思想的航标,灵魂的基础,行为的方向盘,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稍微偏离了它的坐标,偏离了它的指南,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就要迷失前进的方向,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被人们所唾弃,成为人类所不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华夏文化的精髓,一种口口相传的历史积淀,一种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文精神,这更是我们今天必须好好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的伟大资源,它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化石、是我们今天必须重点传承的优良文化、严格遵从的做人准则。现在,我们不说统治阶级,因为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说,自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所有公民都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当然这并不说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有当权的权利。尽管今天的社会还是等级森严、门第林立的;但是,这却不会影响我们对于作为这个社会的自然人 ,作为这个社会的最基本的构成,而放弃对于自身的应有要求,放弃对于自身的必备武装我们的仪表仪容,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礼节礼貌。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里的仪容仪表,还并不仅仅是面庞色彩、衣着穿著,而应该有其更深的内涵我们的自身修养、我们的精神品质,我们的道德操守以及由此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神态风度,给予人们的心灵感受、舆论评判;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