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教师版.doc_第1页
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教师版.doc_第2页
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教师版.doc_第3页
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教师版.doc_第4页
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教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教师版 新材料写作指导 一概念 (一)新材料作文的定义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命意作文、后话题作文。其作文题目提供材料(寓言、故事、调查、新闻、诗词、名句等等)或图画(多为漫画),但不提供话题(有的命有文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 (二)新材料作文和给材料话题作文的区别 1.命题形式上:话题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语+话题语+要求语;新材料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语+要求语。不直接提供话题,其话题就是考生对材料的感悟或联想。有无话题语是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根本区别。 2.审题上: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只要或隐或显和话题有关就可以;而供材作文的立意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但不管哪个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因而角度往往也是有限的,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发散度大。 3.材料的使用上:供材作文中的?材料?是必须使用的,所有的立意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当然在具体的行文中,也可以不写所给材料,只取其立意也可;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给读者一个角度,一个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题,话题范围要远大于材料所提供的范围,所以材料完全可以不用,学生重点是审视所给话题,由话题展开思维,寻找角度。 4.思维方式上:供材料作文多为?扇型直线思维?,一般是从不同人物、不容侧面对内容进行审视;而话题作文则多是?圆形发散思维?,一般可以从话题的本义、比喻义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思考,离话题可以较近较浅,也可以较远较深。 材料1: 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己的绿荫撒向谷地。在树枝上,他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己。“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埋在黑土中的树根。” 审题立意: 客观内容: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 主观倾向: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 多角度立意:树根可以象征什么?树叶可以象征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树叶要理解树根,树根也要理解树叶。 观照审题: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甚至祖国、人民、组织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 确定最佳立意: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创新立意: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二、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审题 ?材料作文?因其在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兼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而备受高考青睐。就所提供的材料而言,或是名人轶事,或是警句箴言,或是幽默风趣的漫画(照片、图片),或是给人以启迪的小故事、 寓言、诗等等,其内涵丰富,范围广阔。如何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 (一)审题的二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要视文题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审题,明确题目、材料及其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充分利用所给的条件。不能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1)把握材料实质。 提供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看起来像是给考生提供了方便,其实是增加了难度。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文题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信息,隐性的信息如言下之意、比喻之意。对此,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材料2: 一位父亲在冬天砍掉了一棵枯树,但到了春天却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发出了一圈绿绿的嫩芽。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现在才知道,它确实还活着。孩子,千万别忘了这个教训别在冬天砍树。” 按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审视这则材料,可以从父亲和树两个角度来立意。从父亲的角度,可以从?不能轻易否定一个人,尤其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要相信他、肯定他,鼓励他?;从树的角度,可以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最困难的时候,切不可丧失信心,黑暗过去就是光明?立意。同时要注意隐含条件?严冬?指?人所处的逆境或人生事业的低谷?。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材料,从?不要被假像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甚至仅仅从父亲砍树这一行为出发就得出?树是我们的朋友,不应砍掉它们?就更偏离材料了。 材料3: 鸟的评说: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审题立意: 寓言诗中,无论是麻雀说燕子,还是燕子说喜鹊,都有个共同点:每种鸟都只看到别的鸟的缺点而彼此攻击,或把别人的优点当作缺点而互相诋毁,或亦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由此可以联想到生活中有些人对他人品头论足,或出于私利、嫉妒而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所以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看人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或看人不能只看缺点甚至把别人的优点看成缺点,或不能抓住别人的缺点而搞攻击,应加强团结,或正人先正己,等等。总之,这则材料是考查考生全面、正确、辩证地看别人或自己。 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这个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鹦鹉学舌?,确实有些?无原则?;燕子,确实有些?怕冷?,甚至是?怕艰苦?,?见异思迁?。如果这样断章取义来展开议论,势必离题很远。 (2)把握写作范围。 准确把握材料涉及的范围,有利于考生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以?自信?为例,?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那么?自己?是不是只包括考生个人呢?不是,小而言之,可以指考生本人,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个人;大而言之,可以指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考生既可以叙写自己或别人有关?相信自己? 的故事,也可以写基于?相信自己?的生活感悟,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相信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想使文章获得高分,还要把你对?相信自己?之于生命存在方式的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价值攀升的理性认识,蕴含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深刻的议论之中,不宜在青少年是否应该有?自信?的层面上发肤浅的议论。 2.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步骤。 (1)抓对象材料中有哪几个对象? (2)分主次几个对象间孰轻孰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这是立意的根本点。 (3)抓关键关于这一重点对象,材料中有哪些关键语句? (4)辩是非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意即命题者意图。 (5)查原因造成材料中的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4: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并通过比较,抓住核心意思,从而建立观点。) 审题立意: 本材料的主角是?乌鸦?,而不是?老鹰?,更不是山羊。面对乌鸦的行为,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因而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观点: (1)牧羊人乌鸦:?忘了自己叫什么? A盲目模仿B。缺乏自知之明C一味好高骛远D聪明反被聪明误 (2)孩子乌鸦:?它也很可爱? A.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B。?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C。要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D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3)父子之异: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阅历不同,认识各异 3.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原则 如何让文章的立意更准确、更新颖、更高远、更深刻? (1)立意必须从材料中得出,不能信马由缰,另起炉灶。 (2)立意时不能把新材料作文的写法变成材料的扩展。 (3)站在哲学的高度,全面辨证地分析,有思辨色彩。 (4)深度积累一些作文素材(政治性、德行性、辩证性、现实性),并进行材料分析、 选择和提炼。 (5)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学会思考,培养理性。 (6)选择自己最有感悟的角度和观点立意。 (7)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和观点立意。 (8)选择自己材料积累丰厚的角度和观点写作。 可以说,新材料作文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考生考试作文的个性化要求。 4.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常见误区。 (1)忽视材料背景。有的考生虽然能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但却在随后的写作中,完全抛弃了材料,从而导致偏题立意。 (2)忽视提示语的指向。有的考生,只重视材料,忽视相关的提示语,只重视对材料的认识,忽视命题者的思维指向,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3)不能准确提炼关键词。有的考生,不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也不考虑材料的内容主旨,从材料中随意抽取一个词语作为自己的写作话题,从而导致偏离话题。 练习一 有位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而且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大家问他什么,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他活了六十多岁,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留下来,被人们称为“书橱”。 审题立意: 这样的材料虽好懂,但观点很隐晦,只要通观上下文,认真细致地阅读或观察材料、寻找、抓住关键性字眼或重要的细节,就会挖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观点。 1.?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被人们称为书橱?,说明主人兴趣很广,但读书没有选择。 2.?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可问他?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亚克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只博览群书而不能精读,晴蜒点水,因而学而不成。这样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一分析,观点就水落石出。 依据上述分析,分别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学有目的,读有选择;学之道贵以专。 练习二 一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出了故障,技术人员修理了两个月,也未找到毛病。这时,一位瘸腿驼背的德国移民在电机旁仔细进行观测、记录、计算,时间不长,他用粉笔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条线,很有把握地说:“打开电机,把划线处里面的线圈减少十六匝就好了。”许多人半信半疑,但按他的话做了以后,电机果真修好了。公司非常满意,经理问他要多少报酬,这人毫不客气地说:“划一条线一美元,知道在哪里划线,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周围的人听了深感吃惊,但精明的公司经理不但照付一万美元,而且还重金聘请了他做公司的顾问。他就是从小被人讪笑,而在逆境中顽强奋斗,最终登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