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游恒山记》精品教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游恒山记》精品教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游恒山记》精品教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游恒山记》精品教案 语文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游恒山记精品教案 语文版撰写人:_时 间:_教学目标: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教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3、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 谈话导入: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2作者简介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二、检查字的读音风翳(y)净尽无攀跻(j)劳虬(qi)松萦(yng)回杰坊(fng)官廨(xi)拾(sh)级庑(w)门穹(qing)碑攀蹑(ni)仰眺(tio)槎(ch)枒(y)辄(zh)断折若堕(du)洪涛汩汩(g)不能出 久之棘(j)尽俯瞰(kn)山麓(l)龙山西亘(gn)比肩连袂(mi)下扼()沙漠不啻(ch)崖隙(x) 三、疏通文意1、 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2、 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3、全文分四段: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四、 合作探究1、 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3、 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4、 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5、 小结: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五、写作特色1文章思路清晰。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2详略得当。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3观察细致。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六、迁移拓展1、 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2、 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七、小结文言词1通假字“还”通“环”,转,绕。例句:还过岳殿东。2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例句:循崖乘峭而上。2名词用作动词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例句:台中像群仙。3、古今异义但 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例句:但能钩衣刺领。于是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例句:于是石路萦回。4、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即飞石窟也。“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译文:就是飞石窟。2倒装句宾语前置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