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复习资料(二).doc_第1页
发展复习资料(二).doc_第2页
发展复习资料(二).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发展心理学P1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从系统研究的角度看:通过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是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又称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都属于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范围内。 n 从个体研究的角度看: 探究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是狭义的发展心理学。着重在于揭示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并探讨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n 总体而言,人类个体的发育成熟大约为17、18岁。在发展心理学家眼里,从出生到成熟被视为广义的儿童期,对这一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特征的研究,就构成了“儿童发展心理学”或“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框架。 P5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在大脑、神经、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动作的发展遵循三个规律: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P13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包括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1、成熟势力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格塞尔的观点源自于他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据此,格塞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2、行为主义观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是行为主义观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较复杂的行为形式可能包含一个刺激复合而不是一个单项刺激。 华生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的研究方法有四:观察、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传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信条。与华生不同的是,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班杜拉的观点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老行为主义学派主要通过对动物(如白鼠、鸽子等)的实验来建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行为。这些理论受到抨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行为的社会因素。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班杜拉:相互作用论的四个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相互作用论是由皮亚杰提出的,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即:1)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2)自然经验: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3)社会经验: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4)平衡化(决定性因素):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格式、同化与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过程。A、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最初是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格式。B、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C、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时,则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从而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D、平衡不是一种静止的、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地追求更好状态的连续的过程。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内化说是其核心思想平衡化: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格式、同化与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过程维果茨基认为,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等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具备以下特点:高级心理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和抽象的;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在起源上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所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对儿童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换句话说,ZPD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和临床法。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P35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n 时序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以成人的性别角色态度为例,看看时序设计是如何来考察性别角色态度是如何随年龄、社会生活事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P41 跨文化研究,也称交叉文化研究,在儿童发展学领域,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二章发展的几个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发展的关键期;6)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的关键期(概念题):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得最佳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例:鸟类的印刻,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以及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P51 分化-层次模型 汇聚模型 P56 奥地利生物习性学家劳伦兹 “母亲印象”毕生发展观(论述评析)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妊娠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核心假设: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它是动态、多维度、多功能和非线性的,心理结构与功能在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转换和衰退的过程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为: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5、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最优化模型(SOC)。选择、最优化、补偿三者之间的协调存在于个体发展的任何过程之中。P68带有补偿的选择最优化模型简称SOC,可以说是将毕生发展观的机构框架应用于建构一个发展的总体模式的结果。SOC模型整合了对发展有致关重要作用的选择、优化、补偿三方面的心理功能。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简称SOC。它整合了对发展有至关重要作用的选择、优化、补偿三方面的心理功能,既体现出普遍性,又表现出相对性。它的普遍性在于选择、最优化和补偿三者之间的协调不是人类的老化过程所独有的,而是内在的存在于任何发展过程中的;它的相对性在于SOC过程因人而异,因情景、领域不同而千差万别。正是由于它具有系统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开放性,故有心理学家认为,它或许有望成为统合心理发展理论的元理论。P56 心理学家运用起源P89 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论述题)n 环境对于个体所起的作用依赖于遗传的基础。n 个体的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其环境变量。n 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第三章P97 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1)偏好方法,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婴儿研究中常用的另一个指标,是婴儿出生时便具有的吸吮行为。这些研究方法能提供三方面的信息:1)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2)婴儿的知觉偏好;3)婴儿的再认记忆的能力。P99听觉活动的三个主要方面:检测、辨别、定位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一种叫“视崖”的装置用于探索儿童深度知觉的发展。(书P105)P109 客体或客体永久性概念,最初由皮亚杰提出,指的是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亚杰认为:(1)客体永久性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2)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3)这个过程有一个普遍而固定的发展顺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婴儿获得该概念的各个不同的方面P115 同化:已有知识的运用,以个体所偏好的现有思考方式,对外界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顺化:指个体对特定事物作出反应,改变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P119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大题)(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能够利用表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 思维和言语表现为自我中心性。 思维缺乏可逆性或灵活性,受知觉外表的支配。在同一时刻只关注或集中于某一情境的一个方面。 三山实验(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有可逆性的心理运算的能力 能够去中心化,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客体或事件的几个属性,并认识到这些属性或维度之间的关系。 儿童从依赖知觉信息,转而使用逻辑原则。如:A的某种属性等于B,B等于C,则A必然等于C。 1、守恒2、序列化和传递性3、类包含(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开始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能够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 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够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 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或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21、西格勒的信息加工理论:(书P134)P134信息加工理论西格勒认为许多认知发展可以刻画为一系列逐渐强大的用于解决问题的规则或策略的习得。西格勒的研究还表明,在某一问题领域使用相同规则的儿童在认知上仍然可能互不相同,这种差异影响着他们以后在该领域中的学习和发展。P121 皮亚杰著名的守恒实验,阐明了具体运算思维的三个特征:可逆性、去中心化、从知觉判断转向逻辑判断。心理理论(名词解释):描述的是一系列心理状态及这些心理状态与世界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在日常认识中,我们总是论及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信念,并通过推测其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P152 直觉的“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它建立在心理与客观世界相区分、以及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P153 错误信念任务被视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的表征理论的某种“石蕊试剂”检验。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识:错误信念的掌握往往被视为儿童是否认识到个体能够以不同方式表征同一客体或事件的证据,因此错误信念任务被视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的表征理论的某种“石蕊试剂”检验。P158 计数原则:1)一对一原则;2)稳定一次序原则3)基数原则4)抽象原则5)次序无关原则第四章婴儿期的语音发展P172(一) 语言的范畴知觉(二)听觉偏好 “妈妈语” (三)语音的产生。P174页(二) 语音的范畴知觉:对两个声音是表示两个不同音位还是属于同一音位范畴的辨别能力。(三) “妈妈语”是母亲(及一般成人)指向婴幼儿的特定言语形式,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等特征。(四) 呀呀语向单词的转变:大约12个月时,多数儿童可以表达最初的单词。第一年后期,儿童开始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发出具体的声音,并且这些声音越来越为儿童所偏爱。不久,儿童开始将这些声音与特定的客体、情境或人联系起来。最后,儿童开始产生父母能辨认的话语。P180 从18个月起,许多儿童的词汇量出现骤然增长,即“命名骤增”一些儿童遵循名词领先的模式:指示型发展模式;另一些儿童的表现为:表达型发展模式过度规则化过度规则化:或许是通过直接模仿成人的言语,对于一些不规则动词或名词,儿童能够产生正确的不规则形式。儿童出现这种错误,表明他们不仅仅是在模仿,而且是在形成一个规则系统。过度规则化(名词解释):语法学习过程中,儿童倾向于形成一个规则系统,将规则应用于一些不规则的变化中而导致错误。 但过度规则化并不局限于语法,语音和语义发展领域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语法习得策略的模型之一,竞争模型,按照这种模型,听到的幼儿将考察他们语言中的各种语法线索,如词序、词尾和语调,然后将注意集中于他们认为在语言结构的学习中最有用的一个。格里斯归纳出会话合作的四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相关原则;方式准则。研究发现,4-6岁儿童开始产生了对这些会话原则的意识,但对于会话含义的推论略显滞后。P200 社会参照交流(概念):一种更高级的会话技能,涉及在对话中就他人未知的某物进行有效交流,例如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新游戏,以使他人知道怎样玩这一游戏。这种交流方式叫社会参照交流。P205 先天论的观点:语言习得必然具有某种强的生物基础,否则幼儿不可能如此快速地习得语言,况且这一发展期间他们的认知能力仍十分不成熟。先天论理论及相关研究乔姆斯基的理论 乔姆斯基的语言发展理论强调先天过程和生物机制,儿童生来具有独立于其他认知过程的特殊脑机制语言学习需要某种语言分析机制,乔姆斯基称之为语言习得装置。(名词解释)n 决定幼儿能够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法能力普遍语法知识n 语言可用两类结构来描述,语言的表层结构(随语言而异)和深层结构(任何语言系统的基础)。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实现的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实现的。第五章P220 我们可以大致把智力理论分为两大类:智力的心理测量传统和智力的知识理论。P222 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P223 智力的三维结构(美,吉尔福特)的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物P226 斯滕伯格 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行为总是在一定得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不同文化条件下判断智力行为的标准不同,但相同的智力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则是相同的。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智力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明确适合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理解和测量的智力行为是什么;经验亚理论,阐释的是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主要论及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对于个体理解智力在人与任务或情境交流中的作用;成分亚理论,揭示的是智力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成分,阐释的是完成智力行为的内在机制。斯腾伯格把成分定义为对客体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从功能上说,可以把成分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P228 PASS模型 加拿大的戴斯、纳格利尔里和柯尔比提出,即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模型n 注意唤醒系统 编码加工系统 计划系统P248 智力测验的五大要素及定义:1) 行为样组:是指要测验的行为的代表性部分,并非指要测验的对象全体。2) 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3) 难度的客观性测量:4) 信度:即测验的一致性程度,是指同一组被试用同一测验实施两次后所得分数的一致性。5) 效度:指测量的准确性,即一个测验或量具能确实地测量到它所欲测量的内容的程度。P266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识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态度、性格、气质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别 组成 结构的完整性 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影响因素 活动水平对活动效果所起的作用P277 情绪智力,美国的塞拉维和梅耶提出,意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包括四个方面:n 情绪智力包括的四方面: 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情绪觉知) 在思维中对情绪进行同化的能力(情绪整合) 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情绪理解) 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情绪管理)第六章P286 情绪的三个基本成分:行为变化、表情和体验。艾克曼制定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表情测量 艾克曼和伊扎得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孟昭兰:婴儿的情绪分化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在1932年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对于婴儿理解或解释面部表情的能力,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性参照。P303 婴儿的微笑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婴儿的哭泣 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第二阶段:心理激活(一个月期)。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个月22个月)。P307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概念):儿童利用他人的情绪表达来指导自己采取谨慎的行为,儿童的这种理解或解释情绪表达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社会性参照 。 P309 712个月的婴儿,对陌生人的害怕反应称为怯生。单凭高矮大小不能作为婴儿害怕陌生人的线索,脸部特征倒是重要的线索。怯生有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 4个月的婴儿并不害怕陌生人。 45个月的婴儿注视陌生人的脸多于熟悉者的脸。 57个月的婴儿看到陌生人会表现的比较严肃。79个月的婴儿见到陌生人会感到苦恼n 怯生的影响因素:1、父母是否在场;2、环境的熟悉性 ;3、陌生人的特点;4、抚养者的多少5、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6、婴儿接受的刺激P311 情绪发展的特点:1)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2)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3)情绪丰富有稳定性P311 情绪发展的特点:1)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2)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3)情绪的表现形式从外露向内隐发展P314 情绪调节发展存在的普遍趋势:n 1、儿童情绪调节的方式随自身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n 2、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随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n 3、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更多地利用认知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第七章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理成分,是人格三个部分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代表人格中的理性成。超我是人格的社会成分,是社会价值观的代表,常常与本我的欲望相背。 超我 社会成分 完美原则 自我 心理成分 现实原则 本我 生物成分 快乐原则P331个性发展的五个阶段中 性器期(3-6岁)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P333同一性渐成说 个性发展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感(或同一性identity)是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 四种同一性状态 同一性实现(Identity achievement):经过对多种选择的探索,个体确立了一套清晰的价值观和目标。他们有一种心理上的幸福感、时间上的同一感,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 同一性延迟(同一性探索)(Identity moratorium):意味着迟滞。青少年还处在探索收集信息和尝试各种活动的过程之中,他们期望在这一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来指引未来的生活。 同一性拒斥(Identity foreclosure):个体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仅仅是接受了权威人物(通常是父母,但有时也会是老师、宗教领导人、恋爱的对象)已经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东西,没有经过自己的探索。 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个体既没有致力于某种价值观和目标,也不去努力追求。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探索过,也可能是曾经试图这样做,但是发现太困难了而选择了放弃。同一性渐成说: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必须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不同时期,这个任务是不同的。具体说就是要解决一对矛盾。矛盾解决的好,则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如果矛盾解决的不好,则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但是,如果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在下一阶段仍有完成的可能。价值观和职业目标的确立标志着同一性的建立,相反,则会导致同一性混乱。玛西亚根据探索和拖入这两个维度将同一性分为四种类型,也可以称为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危机解决的四种途径。 探索同一姓延迟 同一性实现 投入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拒斥在性器期(3-6岁)会产生恋父和恋母情节。影响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先天气质 、体貌体格、成熟速率。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生物的、社会的、个体自我意识的P345 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1)容易护理的2)困难的3)慢慢活跃起来的P350 成熟速率对发展的影响成熟速率: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在情感和社会适应上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1)早熟的男孩显得更加独立、自信,具有身体上的吸引力,在同伴中比较受欢迎,多数还是同学中的领袖人物,具有一定的权威。2)晚熟的男孩在成人和同伴看来,往往显得紧张、缺乏自信,还会有许多寻求注意的行为。3)早熟的女孩会经历许多社会困难。她们受欢迎的程度比较低,显得比较退缩且缺乏自信,心理也比较压抑。这些女孩更容易卷入越轨行为中,如酗酒、在外面呆得很晚、同居等。4)晚成熟的女孩往往被认为具有身体上的吸引力、社会性较强、也多是学校中的领袖人物。P355 一般意义上的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指的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P356 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第二个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第三个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的接近,68个月到12个月2岁)标志性事件是分离焦虑和怯生出现;第四个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 (18个月2岁后)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安斯沃斯(M. D. Ainsworth)等1969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P359 依恋类型:B型:安全型依恋;A型:焦虑-回避型;3)焦虑-矛盾型P364 内部工作模型:当婴儿对其照料者产生依恋时,会建构起一个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模型或表征。这种心理模型包含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预期。P366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发展的影响(大题)鲍姆令德提出教养方式的类型:1)权威型;2)专制型;3)溺爱型;4)忽视型。 他还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 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 要求(demandingness):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 反应性(responsiveness):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1)权威型(authoritative) (2)专制型(authoritarian) (3)溺爱型(permissive) (4)忽视型(indifferent)关注父母的价值取向、教养观念、自身的发展需求等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母意识: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性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以此来概括和解释父母影响儿童发展的内在因素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通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P375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主要与他人形成两种类型的关系垂直关系与水平关系。P376 水平关系,即通过关系,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形成的关系。P377 同伴对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社会学习的观点来看,同伴是强化物。同伴间的互动,往往强化或惩罚了某种行为,从而影响了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此外,同伴还提供了行为的榜样和社会模式。在还没有足够能力来评价自己行为的效果之前,同伴的行为可以作为衡量自己的尺码。另外,同伴之间的竞争还是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P380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两层含义:n 要进行观点采择,儿童必须能够摆脱自我中心,能够将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n 儿童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别人的思想与情感即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想法与体验。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采择(36岁)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 阶段3: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 阶段4:社会的或习俗的观点采择(12岁以上)P385 同伴研究的方法:1)同伴提名;2)同伴评定同伴关系的类型及特征:1)受同伴欢迎的儿童:外表吸引人、积极快乐的性情、许多双向交往、愿意分享、高水平的合作游戏、有领导才能、缺乏攻击性。2)被拒斥儿童:许多破坏行为、好争论、反社会、说话过多、极度活跃、不愿分析、许多单独活动。3)矛盾的儿童:有争议的儿童4)被忽视的儿童:害羞、表现退缩、不敢表现自我、过于循规蹈矩、许多单独活动、逃避双向交往。5)一般儿童集体的出现,使得同伴对儿童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有可能超过父母的影响,同伴成为儿童价值观的重要来源,这一阶段影响有以下特点:1)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2)同伴的影响大小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3)同伴的影响及同伴与父母的相对重要性,随着生活领域的变化而不同。自我概念,即关于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性情、态度及价值观的认识。P389 自我(或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P392 自尊指的是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自我控制指的是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的能力。 研究发现,具有较高自控能力的儿童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另外,自控能力的缺乏还是儿童多动症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P396 早起儿童自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和延迟满足。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妮有三种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所希望达到的自我状态;现实自我,是现实情况下的自我;真实自我,则是个体通过努力,可望达到的自我状态,又称可能自我。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遵循三个可预测的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水平。替代强化: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影响儿童去学习和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第八章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模型 “海因茨偷药”P404 儿童的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P409 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模型P410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预测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 移情是指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解释: 相互作用论 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观察和模仿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儿童等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影响儿童去学习和抑制这种行为。P416 自我强化是指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当儿童的行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奖励自己,而当其行为违反了这个规则,就惩罚自己。攻击的分类:1)劳伦茨提出有情感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2)哈特普提出有敌意性攻击与攻击性攻击;3)个人推动的攻击与社会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