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非标准系列管壳式气体冷却器的设计.doc_第1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非标准系列管壳式气体冷却器的设计.doc_第2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非标准系列管壳式气体冷却器的设计.doc_第3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非标准系列管壳式气体冷却器的设计.doc_第4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非标准系列管壳式气体冷却器的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作 者: 王书忍 学 号: 201006853 学 院: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专 业: 应用化学 题 目: 非标准系列管壳式气体冷却器的设计 指导者: 陶彩虹老师 11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非标准系列管壳式气体冷却器的设计 二、设计条件1.生产能力:混合气体流量为6000/h,混合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2.混合气进口温度为144.5,出口温度为57,冷却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36。3已知混合气及冷却水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密度(Kg/)粘度(mPa.s)比热容(KJ/Kg.)导热系数(W/(m.)混合气09250.01551.90.058冷却水994.70.7574.1740.6224.两流体均无相变。三、设计步骤及要求1.确定设计方案(1)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类型(2)选择冷却剂的类型和进出口温度(3)查阅介质的物性参数(4)选择冷热流体流动的空间及流速2.初步估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3.初选换热器规格4.校核(1)核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要求设计裕度不小于10%,不大于20%。(2)核算管程和壳程的流体阻力损失。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重新进行以上计算5.附属结构如封头、管箱、分程隔板、缓冲板、拉杆和定距管、人孔或手孔、法兰、补强圈等的选型四、设计成果1.设计说明书(A4纸)(1)内容包括封面、任务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2)格式必须严格按照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的格式打印。2.换热器工艺条件图(2号图纸)(手绘)五、时间安排(1)第19周第20周,于7月17号下午3点本人亲自到指定地点交设计成果.六、设计考核(1)设计是否独立完成;(2)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是否规范(3)工艺计算与图纸正确与否以及是否符合规范(4)答辩七、参考资料1.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贾绍义 柴诚敬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换热器设计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3.化工原理 夏清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目录1.摘要12.文献综述22.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义22.1.1热量传递的概念22.1.2. 化学工业与热传递的关系22.1.3.传热的基本方式22.2换热器简介32.2.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32.2.2浮头式换热器32.2.3 U形管式换热器42.3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一般要求52.4 流体流径的选择62.5管壳式换热器62.5.1工作原理62.5.2主要技术特性73.工艺计算83.1 确定设计方案83.1.1确定流体的定性温度83.1.2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形式83.1.3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途径83.2设计参数83.3计算总传热系数83.3.1.热流量93.3.2冷却水用量93.3.3计算传热面积93.3.4工艺结构尺寸93.3.5传热计算103.3.6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124.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155.参考文献166.附录176.1英文字母176.2 希腊字母176.3下标171.摘要 热量传递不仅是化工、能源、宇航、冶金、机械、石油、动力、食品、国防等各工业部门重要的单元操作之一,它还在农业、环境保护等其他部门中广泛涉及。作为该单元操作的设备换热器在化工、炼油装置中所占的比例,在建设费用方面达20%-50%之多。因此,无论从能源的利用,还是从工厂的效益来看,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换热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利用,开发和节约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对换热器的要求也日益增强,换热器的设计、制造、结构改进及传热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活跃。在诸多类型的换热器中以间壁式的应用最为普遍。此类换热器中,以管壳式应用最广。本设计的任务就是完成一个满足生产要求的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或选型。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或选型的核心是计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进而确定换热器的其他尺寸或选择换热器的型号。由总传热速率方程可知,要计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得确定总传热系数和平均温度差。由于总传热系数与换热器的类型、尺寸、流体流道等诸多因素有关,而平均温度差与两流体的流向、辅助物料终温的选择等有关,因此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或选型需考虑许多问题,通过多次试算和比较才能设计出适宜的换热器。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计算有两种类型,即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包括计算换热面积和造型两方面。设计计算的目的是根据给定的工作条件及热负荷,选择一种适当的换热器类型,确定所需的换热面积,进而确定换热器的具体尺寸。校核计算的目的则是对已有的换热器校核它是否满足预定要求,这是属于换热器性能计算问题。无论是设计计算还是校核计算,所需的数据包括结构数据、工艺数据和物性数据三大类。其中结构数据的选择在换热器设计中最为重要。对于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包括壳体形式、管程数、管子类型、管长、管子排列形式、折流板形式、冷热流体流动通道等方面的选择。工艺数据包括冷热流体的流量、进出口温度、进口压力、允许压力降及污垢系数。物性数据包括冷热流体在进出口温度或定性温度下的的密度、比热容、粘度、导热系数等。本设计针对乙醇冷凝的问题选择一个满足工艺要求的标准系列换热器。通过对兰州地区水资源情况、常年气温情况、水价、水质等综合考虑,最后确定冷却水的用量、进出口温差等。并根据工艺过程所规定的条件,如传热量、流体的热力学参数以及在该参数下的物性进行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计算,然后进行标准系列换热器的选型及校核。2.文献综述2.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义 2.1.1热量传递的概念热量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简称传热。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在自然界中凡是有温差存在时,热就必然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因此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2.1.2. 化学工业与热传递的关系化学工业与传热的关系密切。这是因为化工生产中的很多过程和单元操作,多需要进行加热和冷却,例如:化学反应通常要在一定的温度进行,为了达到并保持一定温度,就需要向反应器输入或输出热量;又如在蒸发、蒸馏、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都要向这些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此外,化工设备的保温,生产过程中热能的合理利用以及废热的回收利用等都涉及到传热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热过程普遍的存在于化工生产中,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无论是在能源,宇航,化工,动力,冶金,机械,建筑等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环境等部门中都涉及到许多有关传热的问题。应予指出,热力学和传热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热力学不研究引起传热的机理和传热的快慢,它仅研究物质的平衡状态,确定系统由一个平衡状态变成另一个平衡状态所需的总能量;而传热学研究能量的传递速率,因此可以认为传热学士热力学的扩展。2.1.3.传热的基本方式根据载热介质的不同,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1)热传导(又称导热) 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热传导的条件是系统两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2)热对流(简称对流) 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引起的热传递过程称为热对流。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中,产生原因有二:一是因流体中各处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的差别,使流体质点产生相对位移的自然对流;二是因泵或搅拌等外力所致的质点强制运动的强制对流。此外,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发生的对流和热传导联合作用的传热过程,即是热由流体传到固体表面(或反之)的过程,通常称为对流传热。(3)热辐射 因热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的传递称为热辐射。热辐射的特点是:不仅有能量的传递,而且还有能量的转移。2.2换热器简介换热器就是用于存在温度差的流体间的热交换设备,换热器中至少有两种流体,温度较高则放出热量,反之则吸收热量。换热器依据传热原理和实现热交换的方法一般分为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三类。其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广。它又可分为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翅片式换热器、热管换热器等。其中以管式(包括蛇管式、套管式、管壳式等)换热器应用最普遍。列管式和板式,各有优点,列管式是一种传统的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能源等设备;板式则以其高效、紧凑的特点大量应用于工业当中。2.2.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一般适用于壳体与管束间的温度差低于50,壳程压力小于6kgf/cm2的情况。这种换热器具有结构比较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但其缺点是因管束不能抽出而使壳程清洗困难,因此要求壳程的流体应是较清洁且不易结垢的物料。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端和壳体连为一体,管子则固定于管板上,它的结构简单;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较多,比较紧凑;由于这种结构使壳侧清洗困难,所以壳程宜用于不易结垢和清洁的流体。当管束和壳体之间的温差太大而产生不同的热膨胀时,常会使管子与管板的接口脱开,从而发生介质的泄露。为此常在外壳上焊一膨胀节,但它仅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由于温差而产生的热应力,且在多程换热器中,这种方法不能照顾到管子的相对移动。由此可见,这种换热器比较适合用于温差不大或温差较大但壳程压力不高的场合。2.2.2浮头式换热器其优点是,当壳体与管束因温度不同而引起热膨胀时,管束连同浮头就可在壳体内自由伸缩,而与壳体无关,从而解决热补偿问题。另外,由于固定端的管板是以法兰与壳体相连接的,因此管束可以从壳体中抽出,便于清洗和检修,所以浮头式换热器应用较为普遍,其缺点是结构比较复杂,金属消耗量多,造价较高。2.2.3 U形管式换热器这种型式换热器结构较简单,重量轻,适用于高温和高压的情况。其主要缺点是管程清洗比较困难,且因管子有一定弯曲半径,管板利用率较低,管程不易清洗,因此管程流体必须清洁。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资料较完善,已有系列化标准。目前我国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验收按“钢制管壳式(即列管式)换热器”(GB151)标准执行。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分析包括热力设计、流动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强度设计。其中以热力设计最为重要。不仅在设计一台新的换热器时需要进行热力设计,而且对于已生产出来的,甚至已投产使用的换热器在检验它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时,均需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换热任务和有关要求确定设计方案;(2)初步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3)核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流动阻力;(4)确定换热器的工艺结构。表1换热器结构分类类 型特 点间 壁 式管 壳 式列管式固定管板式刚性结构用于管壳温差较小的情况(一般50),管间不能清洗 带膨胀节有一定的温度补偿能力,壳程只能承受低压力 浮头式管内外均能承受高压,可用于高温高压场合 U型管式管内外均能承受高压,管内清洗及检修困难 填料函式外填料函管间容易泄漏,不宜处理易挥发、易爆炸及压力较高的介质 内填料函密封性能差,只能用于压差较小的场合 釜式壳体上部有个蒸发空间用于再沸、蒸煮 双套管式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用于高温高压场合和固定床反应器中 套管式能逆流操作,用于传热面较小的冷却器、冷凝器或预热器 螺旋管式沉浸式用于管内流体的冷却、冷凝或管外流体的加热 喷淋式只用于管内流体的冷却或冷凝 板面式板式拆洗方便,传热面能调整,主要用于粘性较大的液体间换热 螺旋板式可进行严格的逆流操作,有自洁的作用,可用作回收低温热能 平板式结构紧凑,拆洗方便,通道较小、易堵,要求流体干净 板壳式板束类似于管束,可抽出清洗检修,压力不能太高 混合式适用于允许换热流体之间直接接触 蓄热式换热过程分阶段交替进行,适用于从高温炉气中回收热能的场合 2.3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一般要求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资料较完善,已有系列化标准。目前我国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验收按“钢制管壳式(即列管式)换热器”(GB151)标准执行。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分析包括热力设计、流动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强度设计。其中以热力设计最为重要。不仅在设计一台新的换热器时需要进行热力设计,而且对于已生产出来的,甚至已投产使用的换热器在检验它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时,均需进行这方面的工作。2.4 流体流径的选择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可以根据以下方法选择(固定管板式换热器)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易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2、腐蚀性的流体易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3、压强高的流体易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4、饱和蒸汽易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不大。5、可利用外壳向外散热的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6、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易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7、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易走管内,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2.5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器。它包括: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 型管壳式换热器、带膨胀节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分段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等。管壳式换热器由管箱、壳体、管束等主要元件构成。管束是管壳式换热器的核心,其中换热管作为导热元件,决定换热器的热力性能。另一个对换热器热力性能有较大影响的基本元件是折流板(或折流杆)。管箱和壳体主要决定管壳式换热器的承压能力及操作运行的安全可靠性。2.5.1工作原理管壳式换热器和螺旋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一样属于间壁式换热器,其换热管内构成的流体通道称为管程,换热管外构成的流体通道称为壳程。管程和壳程分别通过两不同温度的流体时,温度较高的流体通过换热管壁将热量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温度较高的流体被冷却,温度较低的流体被加热,进而实现两流体换热工艺目的。2.5.2主要技术特性一般管壳式换热器与其它类型的换热器比较有以下主要技术特性:1、耐高温高压,坚固可靠耐用;2、制造应用历史悠久,制造工艺及操作维检技术成熟;3、选材广泛,适用范围大。2.5.3管板式换热器的优点(1) 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 在最好的工况条件下, 换热系数可以达到6000W/ m2K, 在一般的工况条件下, 换热系数也可以在30004000 W/ m2K左右,是管壳式换热器的35倍。设备本身不存在旁路,所有通过设备的流体都能在板片波纹的作用下形成湍流,进行充分的换热。完成同一项换热过程, 板式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仅为管壳式的1/ 31/ 4。(2) 占地面积小重量轻 除设备本身体积外, 不需要预留额外的检修和安装空间。换热所用板片的厚度仅为0. 60. 8mm。同样的换热效果, 板式换热器比管壳式换热器的占地面积和重量要少五分之四。(3) 污垢系数低 流体在板片间剧烈翻腾形成湍流, 优秀的板片设计避免了死区的存在, 使得杂质不易在通道中沉积堵塞,保证了良好的换热效果。(4) 检修、清洗方便 换热板片通过夹紧螺柱的夹紧力组装在一起,当检修、清洗时, 仅需松开夹紧螺柱即可卸下板片进行冲刷清洗。 (5) 产品适用面广 设备最高耐温可达180 , 耐压2. 0MPa , 特别适应各种工艺过程中的加热、冷却、热回收、冷凝以及单元设备食品消毒等方面, 在低品位热能回收方面,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各类材料的换热板片也可适应工况对腐蚀性的要求.当然板式换热器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比如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不是很高, 限制了其在较为复杂工况中的使用。同时由于板片通道较小,也不适宜用于杂质较多,颗粒较大的介质。3.工艺计算3.1 确定设计方案3.1.1确定流体的定性温度冷却剂为自来水,取入口温度为30,出口温度为36.混合气:入口温度为144.5(g),出口温度为57(g).水的定性温度:tm=(30+36)/2=33.混合气的定性温度:Tm=(144.5+57)/2=100.75.两流体的温度差:Tm - tm=100.75-33=67.75.3.1.2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形式两流体的温差较大,故选用板管式换热器.3.1.3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途径由于气体的压强高,则混合气走管程,冷却水走壳程。.3.2设计参数确定物性参数混合气的定性温度:T=(57+144.5)/2=100.75 密度 i0.925kg/m3 定压比热容 Cpi1.9kJ/kg 热导率 i0.058W/m 粘度 i0.0155mPas 水的定性温度:t=(36+30)/2=33 密度 o994.7kg/m3 定压比热容 Cpo4.174kJ/kg 热导率 o0.622W/ m 粘度 i0.757m Pas3.3计算总传热系数3.3.1.热流量 Q=WhCp h(T1-T2)=60000.9251.9(144.5-57) kJ/h=256302.1W平均传热温差tm1=(t1-t2)/(t1/t2)=(108.5-27)/(108.5/27)式中:t1 =T1-t2=108.5 ,t2 =T2-t1=27 求得tm=58.593.3.2冷却水用量 W0=Q/t Cp o36842.66(kg/h)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 按单壳程,奇数管程结构,温差校正系数查有关图表,可得 t=0.0.98平均传热温差tm=t tm1=0.9858.59=57.423.3.3计算传热面积 求传热面积需要先知道K值,根据资料查得混合气和水之间的传热系数取K值为125W/(.)计算由Q=KStm 得 设实际的面积S=1.2 S,=42m23.3.4工艺结构尺寸在决定管数和管长时,首先要选定管内流速ui,按书中表6-1冷却水走管程的流速为530m/s,取流速为ui=27m/s,设所需单管程数为ns,选用 25mmX2.5mm传热管(碳钢)的内径为0.020m,从管内体积流量计算求得: 管长则取3m管程所以 此换热器是的总管数 根)(1971971=n管子采用正三角形排列,相邻两管中心距 t =1.25 d0 =0.03125m,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b, =1.2d0=0.03m壳体内径D 折流板间距 B=0.5D = 265mm折流板数 NB =30.25-1=11(块)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u=1.0m/s 3.3.5传热计算(1)管程给热系数。 32094.50000155.0925.089.2602.0Re=mriiud计算:普兰特准数 cmwdi=23.08.03.08.0i/3.219508.03209402.0058.0023.0PrRe023.0la管程传热系数(2)壳程传热系数,流体通过管间的最大截面积 A=BD(1-d0/h)=0.2650.530.2=0.026m2流体的流速 u0=V0/A0=0.01030.026=0.4m/s水利半径 雷诺准数9460.8000757.07.99440.002.0Re0=mrude普兰特准数粘度校正 ()1.05 即 取Rsi=1.810-4 W/(.); Rs0=3.410-4W/(.)总传热系数K K= 9.34511104.32025108.18.21302.0025.0144+- =152W/(.)在1.15到1.25之间,满足要求。传热面积S 25.2913.570.1521.256302mtKQSm=D=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Sp Sp=d0L(n-nc)=3.140.0265(3-0.06)(197-16)=41.8m2=-=-=/40.298.415.298.41ppSSS裕度 与换热器列出的面积S=29.5比较,有29.40%的裕度。3.3.6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1)管程流动阻力 管程流通面积 222062.019702.0414.34mNndApii=p 管程流体流速 smAVuiii/89.26062.0667.1= 由Re=32094.5 传热管相对粗糙度, 查莫狄图得摩擦系数 cmWoi/035.0=l , 结构校正因数: 管程流动阻力 上式中:,Np=1,1.4, 所以Pap7.1755289.26925.002.03034.021=D 满足要求(2)壳程流动阻力取折流板间距B=0.265m计算截面积 流体流速 smu/31.00330.00103.00=雷诺准数 841010757.07.99431.002.0Re300=-mrudeRe0500摩擦系数 壳程阻力损失 流经管束的阻力,NB =11,u0=0.32m/s F=0.5故, PaP2937231.07.994)111(1664.05.021=+=D 流体流经折流板口的阻力 上式中:B=0.265m,D=0.53m故, 总阻力损失 PaP553015.1)18722937(0=+=D 总的阻力损失大于5245Pa小于设计压力30KPa,压力降合适。 4.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参数管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