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背景下_第1页
在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背景下_第2页
在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背景下_第3页
在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背景下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设计) 在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背景下 分析我国对资本流动监管的改革 专业:金融学III摘 要 2015是中国改革的关键一年,从自贸区的改革深化、到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再到股票上市及退市制度改革都将牵涉到资本流动监管的问题。对此,本文在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大背景下,重点分析中国当前的资本流动状况以及我国最新的资本流动监管情况,发现了我国在资本项目、证券及银行业方面的资本流动监管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资本账户有序开放、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转变监管理念方式等几条改善中国资本流动监管的建议。关键词:资本流动; 资本流动监管; 监管改革 Abstract2015 is a critical year for Chinas reform, the reform of the Free Trade Area(FTA),the Interest rate and RMBs Exchange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stock market listing and delisting rules reform will involve the capital flows regulation.Therefor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ory changes,this thesis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pital flows and the latest capital flows supervision in China.Then we found that the deficiency of supervision of capital flows in capital account and current account,as well as in the securities and Banking areas.Lastly,the thesis puts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capital flows supervision in China.Key words:Capital flows;Capital flow supervision;Supervision reform目 录摘 要Abstract一、引言1二、国际上对资本流动的监管措施的比较研究2(一) 国际上资本流动监管的主要手段2(二) 国际上资本流动监管的新动向和新特点2三、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监管现状与问题5(一) 对资本与金融项目下资本流动的监管5(二) 对证券行业的资本流动监管6(三) 对银行业的资本流动监管9四、完善我国对资本流动监管的建议10参考文献12致谢13 - 1 -在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背景下分析我国对资本流动监管的改革1、 引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有两个变革。变革一是金融行业已经开始开启各类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模式,银行、证券、信托机构等可以实现业务、产品、方式的交叉和多元化经营。变革二是在众筹融资平台、互联网金融及其他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动下,金融脱媒进一步加速。面对这些变革,国际金融监管也有了相应的改革变化,特别是在2014年年初的G20悉尼峰会上就提出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四大范畴。分别是:一加强银行体系抵御危机的能力,主要是落实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包括从2015年1月1日起,一级资本充足率的下限从4%上调至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由2%提高到4.5%1;二是结束金融机构的“大到不能倒”,通过设计机制,加快破产清算流程;三是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控和管理;四是建立更安全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结合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背景,从大趋势来看,放松对金融混业经营的管制是世界的趋势,中国也将跟随趋势。但是当前中国资本流动监管还存在许多风险,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监管主体、职责和标准不明确。人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地方金融办和外汇管理局各种监管权限不明,各种利益冲突。未来随着金融业务综合化、复杂化这种趋势的不断增强, 新兴的业务、创新的产品以及销售通道都将冲击我国目前分业监管体制,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必须要对资本流动监管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本文的内容主要是分析我国当前资本流动监管的现状及最新的一些改革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而言,通过研究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证券市场、银行业三个方面的资本流动监管情况,发现在这些领域监管上存在的弊端及风险点。最后结合这些监管存在的问题,来阐述几点资本流动监管的改革,包括资本账户有序的开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银行业和证券业监管等方面的改革。二、国际上对资本流动监管手段的比较研究(1) 国际上资本流动监管的主要手段国际上资本流动监管的主要手段可分为资本直接控制和资本间接控制,直接控制是强制性的,而资本间接控制则是市场导向的。1、 资本直接控制资本直接控制主要是对资本账户进行限制,限制包括外汇价格管制、外汇数量限制。而数量限制主要是限制三个主体,一是国内金融机构对外资产和负债头寸额度。二外国金融机构经营国内业务范围。三是限制非银行居民持有外国有价证券、不动产及进行直接投资(FDI)。2、 资本间接控制资本间接控制主要有以托宾税为主的国际税、无息存款准备金、外汇交易手续费等价格手段。托宾税是对金融工具的买卖进行征收税的方式,通过对资本流动增税来提高资本投机的成本,抑制投机,减少资本在国际和国内流动的不稳定性,并稳定国际证券价格和汇率。根据马来西亚、巴西、智利等国家实施托宾税的效果来看,托宾税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短期资本的流入而造成的汇率不稳定性。而无息存款准备金(URR)的方式,URR要求境内借款人或境外投资者按流入资本的一定比例以规定的币种在中央银行存放一定的日期,但不支付利息。可以减少国际资本的过度流入,抑制巨额资本突发性逆转2。(二)国际上资本流动监管的新动向和新特点1、现阶段资本流动的状况分析(1)当前的国际资本流动的状况。2010年之后一段时期,在主要发达国家持续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明显等因素作用下,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增长迅速,一改 2008 和2009 年国际资本大量流出新兴市场国家的态势。但是到了2013 年,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再加上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缺乏后劲,乌克兰等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国际资本开始撤离,这又进一步恶化投资者对新兴市场国家的预期,加剧了国际资本外逃。短期内国际资本再次逆转流出新兴市场国家的意愿和趋势都趋于明显。(2)我国的资本流动新形势。分析中国国际资本流动情况的观察指标主要有三个。第一从外汇占款这个指标来看。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和外汇占款仍将保持低速增长趋势,直接原因是因为联储逐步淡出量化宽松(QE),未来可能出现资本账户顺差缩小,外汇占款可能明显减少。间接原因是新兴经济体遭受流动性冲击以后,需求的下滑可能会拖累中国的出口,导致中国资本外流。外汇占款趋势也可以从图3.1可以看出,最近一段时间外汇占款开始下滑,未来外汇占款很可能将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图3.1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金融机构及央行外汇占款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另外两个用来观察资本流动的指标分别是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和人民币跨境流动数据。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定义,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指境内非银行居民机构和个人(统称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与非居民机构和个人之间发生的收付款,不包括现钞收付和银行自身涉外收付款3。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可在很大程度上用来表示国内与国外的资本流动情况,通过观察发现,2015年1 月银行涉外收付款虽然转为顺差2250 亿元,但是在此之前已经是连续5 个月的逆差。而银行结售汇逆差已达504 亿元,已经是连续六个月的逆差。从图3.2可以明显的看出,银行涉外收付款大幅顺差、结售汇的逆差明显。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和人民币跨境流动的一正一反的数据正反映出国内企业和个人的结汇意愿低迷;另外欧洲和美国的货币政策分化将使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一方面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下一步将加息,可能导致资本回流美国;另一方面欧元区推出欧版QE 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美联储退出QE的负面影响。因此未来中国的资本流动形势将转变过去单边流入为主的趋势而呈现更大波动性。图3.2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银行代客结售汇和涉外收付款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 当前国际上资本流动监管的新特点(1)国际金融监管理念的改变。国际金融监管理念的改变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节点,在金融危机之前的国际金融监管,是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之间的双重多头监管模式。但这种模式由于监管成本高效率低,存在重复监管以及监管真空问题。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已经不相适应。许多国家因而开始注重审慎监管,并逐渐形成了以“无盲区,无缝隙”的全面监管理念。(2)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方式的改变。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由原来的采取单一行政手段并以政策监管的方式开始转向多元化的监管方式,例如市场监管、行政监管和银行内部控制。监管的手段也由直接管制逐渐向间接监管发展,比如采取征税等间接的监管措施,从而提高了监管的效率。3、各国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各国对资本流动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间内控制资本的过度流动,但是严格的规定也促使了各种金融工具的不断的衍生,以及离岸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短期资本在全球内流动的监管难度。二是处理好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的关系。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金融监管机制比中国更复杂,联邦、各州都有自己的监管机构,也存在分业监管的情况。而中国以前也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监管模式下运行的,可是历史证明这种做法效率并不高。因此到底要采取哪种监管模式要结合本国的经营方式。而纵观现行的经营发展趋势来看,混业经营方式越来越普遍,而在金融领域混业经营更有强烈的内生冲动,因此适时的转变监管方式也是适应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三是在开放资本市场方面,要处理好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速度与次序。在完全开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改善资本流动环境,这样才能在资本市场完全开放以后,降低资本流动大规模流动带来的风险和冲击。三、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监管现状与问题1996 年12月1日,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成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国,这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并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实现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完全开放,仍然对其实行部分管制。(一)对资本与金融项目下资本流动的监管2013年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大幅提高,但是从2014年前三季度的表现来看,2014年的顺差额相比2013年就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因为资本项目的管制,限制国际投机资本。而总的来说我国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管制主要采用交易管制和汇兑管制两种形式:交易管制是对资本跨境交易行为的本身进行管制;汇兑管制是对于资本与金融项下有关人民币与外汇之间的兑换及其汇入、汇出等进行管制4。但是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管制的效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削弱,如表3.2所示,尽管有资本流动的限制,但是中国的资本流入变动还是比较剧烈,一些资本流动可能采取了多种流动渠道而逃避了管制。另外国际资本流动中一直以FDI流入为主,然而,如表3.3所示,尽管中国采取了放开外国直接投资的这种资本流动的方式,但是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资本流入总额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明显下降,说明了现阶段资本流入除了受到监管的影响之外,未来将日益由市场主导变化。表3.2 2009-2014年9月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收支差额资本与金融项目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前三季度顺差(亿元)1,98519,34317,337-2,02020,1824,195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表3.3 2009年以来中国资本流动情况 (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流入外国直接投资额(FDI)资本流入总额FDI/资本流入总额20091,6298,63418.87%201017,94478,89322.74%201120,29593,63221.68%201217,18185,32720.14%201319,262106,90918.02%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资本项目管制在限制资本流动的效果上并不显著,特别是应对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或流出上,存在监管扭曲现象。相反,资本管制放松的方式可能将更有助于我国资本的良性流动,促进我国国际资本规模的上升。(二)对证券行业的资本流动监管1、证券投资的监管中国现在主要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沪港通两个途径规范境外对我国证券的投资。(1)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QFII制度允许一定条件的外国投资者将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汇入并兑换为当地货币,并通过严格监督管理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5。境外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境内B股市场,不需要任何审批,境外资本也可以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间接进入境内的A股市场,但是QFII的投资必须在批准的额度以内。截至目前证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获批QFII机构家数达到277家,QFII开立的A股账户总数达857个。QFII新开立A股账户数量的持续增加,意味着国际机构投资者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越来越高涨。目前,如表3.4所示。QFII持仓也基本能反应海外投资者的偏好,银行是QFII目前A股最大重仓,投资比例接近60%,因此银行是对资本流动监管重要的一个行业。表3.4 QFII在A股前5大重仓行业行业行业投资占比1银行59.80%2家用电器10.60%3食品饮料7.60%4交通运输3.00%5建筑装饰3.00%数据来源:长城证券2014年研报(2) 沪港通及2015下半年即将推出的深港通。沪港通以及深港通被认为是中国资本市场继QFII之后对外打开的第二扇门,对中国的整个资本市场、人民币国际化作用非常之大。另外上海和香港金融市场监管和制度的一体化,可以带动中国内地监管的新一轮改革,一方面可以促进内地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执法的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香港先进的监管经验,有助于跟上国际前沿的监管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内地的资本市场监管水平。但是从短期分析看,沪港通对国内资本流动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具体的分析如下,沪港通是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前进的重要一环,但是沪港通只是第一步,未来还将有更多资本流动的改革措施,它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级金融改革战略共同组成了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大战略。另外从下表3.5细则可以看出,沪港通在额度管理方面将给大额交易带来限制,沪港通短期的资本参与主要来自小规模的对冲基金和个人投资者,而且沪港通总体的额度也只占市场流通市值的小部分,影响有限。表3.5 沪港通主要实施细则港通股沪通股总额度2500亿元3000亿元总额度占市场流通市值比例13.00%2.30%总额度占QFII/RQFII/QDII比例56%(QFII+RQFII)46%(QDII)每日额度105亿元130亿元每日额度占市场交易成交额比例33%15%投资者限定1)机构投资者2)50万元以上个人投资者无限制投资范围1)恒生综合大型指数成分股2)恒生综合中型指数成分股3)A+H股1)上证1802)上证3803)A+H股数据来源: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3)两者的异同。沪港通与QFII制度具有一定相同的地方。首先两者都是在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国家的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背景下,为进一步丰富跨境资本流动方式,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制度。另外沪港通与QFII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在业务载体、投资方向、交易货币和跨境资金管理方式存在区别。然而两者都可以为投资者跨境投资提供更加灵活的选择,在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2、对证券市场资本流动的监管当前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流动效率还比较低,资本并不能真正流入有价值的企业。在中国证券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存在严重的行政化的色彩、股市盲目疯炒的现象。而中国证券市场出现的主要问题来源是股票发行及退市制度两大方面,这就要求中国证券市场必须在股票发行、退市制度方面进行系列的制度改革与安排,改革证券市场上资本流动监管不合理的方面。(1) 注册制。新股发行从核准制转变为注册制已经是成熟的资本市场的主流了,如果因为股票发行制度的不合理限制而导致优质企业无法在国内上市将是国民财富的一笔极大的损失。目前,我国股票发行制度改革也是循序渐进,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就曾表示注册制待证券法修毕即可实施,但是推出时间还未最后确定。至于为什么要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我国资本流动更加合理,让资本能真正进入到实体经济当中。而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核准制阻碍了资本的有效流动。在核准制下证券市场新陈代谢机制缓慢,除了造成了企业在上市过程中较大的财务成本和时间成本之外,还导致资本流动效率的降低。第二是核准制下政府审批冗长。证监会事前监管的方式造成其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企业的各种行政审批上,导致资源配置极端不合理,而对真正存在资本监管漏洞的地方力不从心。因此推行注册制将减轻政府的负担的同时,让证监会的职能往事后监管倾斜,成为投资者的真正保护者。 (2)退市制度。我国的证券法在退市制度上要求非常严格,其中三年连续亏损就要求退市,但是当前中国股市退市公司数量非常之少,导致本应破产的上市公司不能顺利破产清算,存在炒差,炒烂,炒重组,炒借壳的股市乱象。在退出监管上并未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接管、终止、兼并、破产、清盘和拍卖制度。未来在退市监管的改革上应该在继续完善上市制度的前提下,解决公司法中有关公司的破产清算等环节在设计上有不合理之处,简化破产流程,促进资本的有效流动。(三)对银行业的资本流动监管目前对银行业的资本流动监管主要是业务营运的监管方面,包括在业务经营合规性、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盈利能力、风险控制等几个方面。而在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市场退出监管上则要求过于严格。已有的银行在面对银行存款利率设定上限,存款利率水平还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享受利差红利,缺乏有效竞争,而把钱更多的贷给国企、央企、政府项目而并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封闭的系统,资本流动如死水一般,资本流动渠道单一,造成资源、价格、利率人为扭曲,因此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在这之前,必须做好风险防控。为此还需建立两项配套制度。第一是银行破产制度,也就是市场主体的退出机制。第二是存款保险保险制度,也就是由国家隐性担保转变为显性保险制度。另外银行业未来可能会在两个方面有所发展,第一市场准入方面,将允许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完善多层次的银行业的金融服务体系。第二是混业经营可能将成为银行业的大趋势,银行有望获得有限券商牌照,从事部分券商业务。因此如何监管银行业的资本流动将会是重要的改革。四、完善我国对资本流动监管的建议尽管我国外币政策不断改进,贸易外汇体制也不断健全,但对我国资本流动的管理依旧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中国特点,并借鉴国际经验,提供如下建议:(1) 资本账户有序的开放之所以强调有序的开放,是因为在目前不考虑民间经济学爱好者们的各种辩论,正式对外发出的官方声音,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到底要不要开放资本账户,而是中国的汇率并未市场化。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如果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情况下放开资本市场,就会提供发生危机的温床6。因此这就涉及到到底是先提高汇率的灵活性还是先开放资本项目的问题。这其实也牵涉到三元悖论问题(蒙代尔三角问题),三元悖论是指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存在。因此权衡风险和收益来看,在完全放开资本账户之前实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实现灵活汇率制度,效果会好很多。(2) 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利率管制会造成资本市场效率降低、实体经济呆滞不前等金融抑制现象。因此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打破利率双轨制造成的壁垒,使资本流动更加合理化、效益化。而如果对利率突然实现全面市场化也会造成很大的风险,可能会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这也是稳定安全和金融效率之间的的两难选择。但是从成熟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沿革来看,我相信随着政府资本监管能力的提高,放开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将会慢慢减小。所以这也不再是要不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而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3) 促进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未来银行业和证券业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会面临新一轮的重新洗牌,谁能建立强化风险管理机制,抓住机遇并成功转型,谁就能成为新时代的领头羊。二是金融机构业务领域全面拓宽开启混业闸门,资本流动将会更加复杂,而目前各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仍然不高,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投机性过强、监管不严,缺乏套期保值的交易工具等,利率市场化后如何监管中国的银行和证券将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为此从应该建立健全银行、证券市场的法制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力度,使人们对信息的了解更加方便和快捷,以便及时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4) 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我国的资本流动监管必须与时俱进。除了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混合经营两大背景之外,各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工具开始孕育而生,例如第三方支付业务、网络信贷、众筹融资平台、互联网理财等。这就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创新金融监管思路,提高监管的质量和水平。首先要建立监管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的预见性,不能等风险发生了才来监管。其次是监管对象要往功能性监管方向转变,允许金融创新工具发展的同时,并将其纳入监管范畴,侧重对其在资本交易过程的监管。三建议各金融监管机构明确各自的监管范围与责任,并随时保持信息共享,对同一个金融因素,从不同的监管角度进行监管,确保监管的全面与有效性。参考文献1Basel III: A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ing systems - revised version June 20112冯霞,胡海鸥.无息存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