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_第1页
《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_第2页
《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_第3页
《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 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新课教学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教师:(展示图1-1山区景观图、图1-2山区景观图、图1-3山区景观图、图1-4山区景观图、图1-5山区景观图。)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教师:(展示图2-我国地形)请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及周边景观。学生:思考后回答(略)。教师:(展示图3-1北天山林区、图3-1天山博格达峰、图3-3天山牧场。)提问: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观点,这里适合发展哪种生产?学生:发展牧业教师:(展示图4-放牧、图5-天山山脉景观的垂直变化)提问: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垂直变化。山麓地带砾石遍地的沙 低缓的山坡上绿油油的草地山腰以上茂密的森林 针叶林地带之上草地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带变化的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水热状况不同导致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正是高山气候的真实写照。教师:这里的草原资源是上下分布的,我们把这种牧场称为什么牧场?学生:垂直牧场。教师:(展示图6-垂直的牧场)提问:他们的放牧有何特色?学生:四季放牧。教师:哈萨克牧民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牧场?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 学生:夏季气温较高,牧民们把牲畜赶往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那里气候温和,牧草丰盛;夏季过后,气温逐渐降低,牧民们便搬到半山腰的牧场;当深秋季节,他们就搬到低海拔的春秋牧场;隆冬气温最低的时节,他们就到山谷间的牧场过冬。第二年,随着季节的变化,气温逐渐升高,牧民们也逐渐向山上转移。教师: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山脉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遵循这一规律发展了自己的特色牧业。这种四季放牧的特色使得天山牧民在季节交替的时候,从一个牧场转到另一个牧场,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被称为什么?学生:转场。教师:(展示图7-牧民转场)牧民们的转场是如何深刻影响着牧人们的生活?学生:1、居住在可以拆卸的毡房里;2、将盛大节庆安排在冬季。教师:天山自然景观变化规律影响了哈萨克牧民的生产,也影响了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哈萨克牧民区域生活。拓展提高1.哈萨克牧民在利用草场资源时应注意什么?(可以从注意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考虑)教师补充:因过度放牧,导致天然草场退化和沙化,使天然草场的产草率大大下降,破坏了生态环境,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现在,牧民们引进科技、资金,对牧场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垂直牧场的优势。2.你觉得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怎样?你喜欢住毡房吗?教师补充:现在哈萨克牧人正在逐步告别毡房过上定居生活。(展示图8-牧民的定居生活)3.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牧区?(展示图9-我国的四大牧区、图10-内蒙古放牧场 图11-青藏高原)课外研究 收集资料:浙江山区人民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事例。 教后反思在山体的不同部位,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有的地方森林茂密,有的地方草场肥美,有的地方荒漠连片。同时自然景观也随季节变化而不同。第二课时山地之国教学目标1.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2.能对各种图片和资料进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确定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教学重点山区不同自然环境下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教学难点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成不同的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特色,从而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教学思路通过垂直的牧场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区域生活。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在感受山区自然之美、感受山区人民创造力的同时,更深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天山地区哈萨克牧民“四季放牧”的生产方式以及“转场”对牧民带来的影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同样是山区,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则是另一番风貌。二、新课教学(一)如画的梯田。1走进元阳让学生了解元阳的位置2进哀牢山讨论:(1)山区一般发展什么经济?(2)哈尼人是如何随山势修筑梯田,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种植水稻的水源问题?(3)元阳梯田体现了哪一科学道理?哈尼人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努力改造自然环境,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之美。3看梯田美景欣赏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4.说一说:元阳梯田是如何深刻影响着哈尼人的日常生活?(1)山寨建在向阳开阔的山坡上(2)修筑梯田成了每一个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梯田是小伙子的脸。5.巩固提高(小组合作完成)(1)哈尼人为什么不直接在山坡上种庄稼,而是修成梯田呢?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1000年前的哈尼人已经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了)(2)列举不重视环境保护遭受大自然惩罚的事例。1998年长江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黄土高原:西周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后来森林被毁,高原被河水切割得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6.小结:哈尼人修筑梯田和哈萨克人“四季放牧”一样,是人们道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典范。7.议一议:现在元阳的名气越来越大,是好?是坏?哈尼人的未来会怎样?(二)热闹的山谷1、了解卢卡索提问:(1)你听说过卢卡索吗?小村庄为什么热闹起来了?(2)卢卡索的旅游业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2 、小小辩论赛 卢卡索热闹起来是好是坏?3、小结:卢卡索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协调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