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三讲血液.ppt_第1页
课件:第三讲血液.ppt_第2页
课件:第三讲血液.ppt_第3页
课件:第三讲血液.ppt_第4页
课件:第三讲血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血 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氧和营养物质 缓冲酸碱 维持体温 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 浆,水 低分子物质: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 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O2、CO2,血浆蛋白功能: 参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 协助运输激素、脂质、离子、维生素等低分子物质; 参与生理止血过程; 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和营养功能等。,血 细 胞,红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40% - 50% 女:37% - 48%,血量(血容量): 正常成年人血量占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浆渗透压 概念: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晶体物质 (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蛋白质 (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 小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如 0.85% NaCl溶液。 等张溶液: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 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红细胞在这种 溶液中能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0.85%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溶液 (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1.9% 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 (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引起红 细胞溶血),颜色: 血液的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比重: 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 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形态:无核、双凹圆碟形、可塑变形性 数量: 红细胞 血红蛋白(g/L) 男性 4.05.51012 120160 女性 3.55.01012 110150 功能:运输O2和CO2,(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不容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原因: 红细胞表面积/体积之比较大, 红 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缓慢。,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意义:,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 某些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 原因:红细胞叠连 决定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主要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而不在于红细胞本身。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及胆固醇增高 可加速红细胞叠连,血沉加快 血浆白蛋白、磷脂增多时则抑制叠连发生,使血沉减慢。,血沉 加快, 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 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双凹园碟形); 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 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衰老或球形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概念: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即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 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0.85% NaCl 红细胞保持正常大 小和形态 0.42% NaCl 红细胞胀大破裂、 开始溶血 0.35% NaCl 红细胞完全溶血,(三)红细胞生成和调节 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 蛋白质、铁、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 2. 促进红细胞的成熟的物质: VitB12和叶酸 3.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4. 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120天,被巨噬细胞吞噬,四、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聚集有两个时相: 第一时相(可逆聚集时相) 第二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释放: 聚集的血小板释放颗粒内的活性物 质,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二、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管损伤 暴露血管内皮下胶原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血凝块形成,血管收缩,凝血系统 激活,纤维蛋白 形成,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 生理意义:反映生理性止血状态, 与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密切相关。,2019/8/20,31,可编辑,一、生理性止血过程 1. 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 2.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形成止血栓(初步止血) 3.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 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有效止血),二、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1、定义: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 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特点: 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 定义: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种类:14种,FVI是FVa,凝血因子的特点 F IV 是钙离子 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为蛋白质 除F III(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 在于新鲜血浆中,F 、在肝脏 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 凝血因子激活后,在该因子右下角标上“a”,凝血过程,X,Xa,Va、Ca2+,凝血酶原(),凝血酶(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形成 - 凝血酶原的激活 - 纤维蛋白的生成,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途径,区别:主要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F XII,参与 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均在血浆中。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为组织因子(TF), 来自组织。 联系: 生成F Xa以后, 内源和外源两条凝血途径 成为同一的途径,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二)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III是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抗凝血酶III可以与FIXa、FXa、FXIa、 FXIIa 和凝血酶分子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使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活性中心失活。,2. 肝素 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 种粘多糖,可与抗凝血酶III结合,增强抗 凝血酶III的抗凝作用。还可刺激血管内皮 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抑制物和其他抗凝物质 来抑制凝血过程。 3 . 蛋白质C系统 4.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三、纤维蛋白溶解(止血拴的溶解),纤溶酶原 激活物,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blood group) : 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 红细胞凝集: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红细胞凝集成簇 凝集原(agglutinogen) : 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agglutinin) : 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ABO血型的检测,血型遗传和分布 基因型 表现型 , , ,(二)Rh 血型系统,Rh阳性:红细胞上含有D 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99%属Rh阳性 Rh阴性:红细胞上缺乏D 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1%属Rh阴性 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可通过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临床意义: (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 (2)妊娠:Rh-的母亲,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 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 儿溶血。,三、输血原则,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一)输血的基本原则: 1.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 首先应输入同型血 在血源紧缺无法得到同型血液而又必须输血的紧急情况下,可适当输入异型血液,输血量要少(一般少于300ml),输血速度要缓慢 。 2.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因Rh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二)、必须做交叉配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