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三年级数学下册 全一册教案3 (新版)西师大版_第1页
2019春三年级数学下册 全一册教案3 (新版)西师大版_第2页
2019春三年级数学下册 全一册教案3 (新版)西师大版_第3页
2019春三年级数学下册 全一册教案3 (新版)西师大版_第4页
2019春三年级数学下册 全一册教案3 (新版)西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口算和估算(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教学目标】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的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类推的能力。3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教具、学具准备】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教师: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1:我想知道体育馆有几个区?学生2:我想知道A区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学生3:我想知道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教师: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点评:依次出现对话框,体现学习的顺序性。教师: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学生1:A区有多少个座位?学生2:市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进行解决。点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主动质疑的习惯,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1教师:要求体育馆A区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算式呢?(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口算4810?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算法?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4010+810。485+485。4825。1068。489+481。48扩大10倍,就是480。教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算法,你能把自己口算4810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吗?(同桌两人互相说算法)教师: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第2页的算一算,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观察这4道题(包括4810),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学生1:我发现每个算式中都有10。 学生2:我发现他们都是两位数乘10。学生3:我发现一个两位数乘10就在这个数后面加一个0。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如果两位数与其他整十数相乘,又该怎么算呢?点评:重视计算方法的探索,把问题放手交给学生们去讨论完成。学生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在交流比较中,更好地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2教学例2(出示例2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一共有多少袋面粉?(教师点击出现小男孩的对话框)教师:你能解决吗?从哪儿知道的?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学生1:我从图中数出来的。学生2:我用310得来的。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知道这些面粉的共重多少吗?(出现另一个对话框)你会列式计算吗?试一试。教师:这道题你准备怎么做?把你的算法先讲给同桌听一听。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讲给大家听一听,可能有以下几种:学生1:2530,先算253,再用7510。学生2:253得75,在75后面添上一个0。学生3:2565。学生4:3055。教师:同学们想得好,计算得也很正确,有的同学把两位数乘整十数变成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口算;也有的同学采用把两位数先乘一位数,再把积扩大10倍的方法。大家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教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第3页的算一算中的3道题(集体订正)。点评: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研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三、巩固学习(1)学生互相出题算一算。(2)看卡片算积,一个小朋友拿卡片,另一个小朋友说积。四、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2。【教学过程】(出示例2的情景图)教师:一共有多少袋面粉?你们是怎么数的?学生:每堆有10袋,3堆就有30袋。教师:如果要算出这30袋面粉共总多少千克,我们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行?学生:每袋面粉是多少千克?是25千克。教师:现在可以求出这些面粉共重多少了吗?怎样列算式?学生:2530=教师:这道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吧!学生间相互讨论,教师也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学生1:我认为应该这样算。我们上节课学过2510,2510=250,再乘上3,2503=750。学生2:我们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我们是用253=75,再用7510=750。教师:你们的方法都不错!用到了我们前面例1学习的知识,让两位数与10相乘,直接扩大10倍。还想用你们的好方法计算其他的计算题吗?教师出示练习题:2120=4530=5032=学生做题时,教师察看作业情况。教师:你们又是怎么算这些题的呢?口算和估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页例3、例4。【教学目标】1经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学习过程,会正确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2体会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价值,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教学重难点】掌握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以下题目:78203056204090814350704050609050教师:你能将这些算式分一分吗?你准备怎样分?学生:我想把这些算式按“只有一个因数是整十数”和“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来分。教师:同意他的标准吗?请大家按照这个标准把这些算式分一分。学生将算式分类后汇报,教师板书:第1类第2类78202040305670409081506043509050教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第1类算式。完成后选一道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学生口算后交流(略)教师:(指着第2类算式)这种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的算式我们叫它整十数乘整十数。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种乘法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索新知1探索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师:你准备怎样口算2040?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学生1:我把40看成410,先算204得80,再算8010就是800。学生2:我把20看成210,先算4010得400,再算4002就得800。教师:还有别的算法吗?学生3:我这样算,先算24得8,再在8的后面添上两个0。教师:这种方法好。那为什么要在8的后面添两个0呢?学生3:因为20是210,40是410,实际上就是24的积扩大10倍后再扩大10倍,也就是扩大100倍,所以就在24的积后面添上两个0。教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这些算法都很好。大家运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剩下的3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题目。2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出示例4的商品图)说说你从图上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说出自己获取的信息。教师:体育老师准备为学校买11个皮球,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要准备多少钱。先自己想想,并小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的伙伴。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学生1:因为买10个皮球要180元,所以买11个皮球要比180元多一些,大约要200元。学生2:1个皮球大约要20元,10个皮球就大约要200元。学生3:1个皮球大约要20元,11个皮球就大约要220元。教师:如果学校再买19副乒乓球拍大约要多少元?学生:可以把19看做20,所以大约要700元。三、巩固深化教师:今天你满意自己的表现吗?互相说说自己都有些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咱们带着今天的收获进入数学王国。1猜一猜下面算式的积的末尾有几个0,并说说理由2730704086305080932060502看卡片口算首先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估算,然后同桌利用卡片互相练习。3估算5219,先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教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利用旧知识来解决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并且能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其实在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大家多想想,就会越来越聪明。笔 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页,例1。【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算理。【教具、学具准备】算式卡片,3种颜色的灯,例1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提示课题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贴在黑板上:255391013163020104047152931574教师:你会算这些题吗?你们以举手的方式来示意老师。老师手中有3盏灯,我们把全班都会做的题用绿灯表示,一部分同学会做的题用黄灯表示,都不会做的题用红灯表示。第一题,会做的同学请举手(老师根据情况贴灯)教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解决黄灯题和红灯题。(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点评:开始新课,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在计算中遇到新问题,用亮红、黄、绿灯的游戏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出示例1卷笔刀图)教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卷笔刀吗?我们先一起来猜一猜。(请每一个同学都猜测,并说说是怎样猜测的。)(2)学生进行猜测,说说想的方法。(3)教师:怎样才能证明你猜测的答案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答案呢?(要计算出1214=?)(4)教师:怎么算呢?我们没有现成的办法,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14吗?点评:以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想要证明猜测的答案,从而引出新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探索尝试,寻找方法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解决“1214=?”。2小组交流整理小组交流自己计算的结果和方法,并整理。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汇总解答策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致有以下一些方法。12+12+12=168(14个12相加)14+14+14=168(12个14相加)1227143414261210+1241220-1261410+1422014-814列竖式计算4方法归纳,发现最佳方法教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412这道题。点评: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观察、实验、猜测、矫正和调控,充满了欣喜,也充满了曲折,这些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这样真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来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也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计算像“1214”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你认为哪一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为什么?(在前面知识的铺垫下,应该是用竖式的比较多)5研究竖式计算(1)教师: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做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2)理解竖式中第1步的算理。教师用空白卡片将14中的“1”遮住,像这样124的题大家会算吗?试一试。学生得出48。教师:这里的48表示的是什么?(4盒卷笔刀的个数)(3)理解竖式中第2步的算理。教师:算出单独的4盒后又该算什么?(整十盒的)教师将“4”用写有“0”的卡片遮住,下一步怎样算?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用10去乘12,得120,表示10盒有120个卷笔刀。用1乘12得12,2对着4写,1写在4的前面。教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12得12,这个“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呢?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因为用1乘12,1表示的是1个十,得到12个十,所以“2”写在十位上。竖式第2步求的是10盒卷笔刀的个数,所以“2”写在十位上。(4)理解竖式中第3步的算理。教师:大家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这个竖式算完了吗?学生:没有,还要把两项结果加起来。学生独立完成第3步。教师巡视。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说一说1214用竖式计算的全过程,一会儿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听。请几个学生说。(5)教师:那我们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1:要注意数位对齐。学生2: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数时,积的末位一定要写在十位上。教师简要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点评:重视计算方法的探索,把怎样计算1214的题目放手交给学生们来讨论完成。学生的想法有多种,在交流中能更好地理解算法和算理,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和自信。四、巩固练习,推广应用完成第8页试一试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五、交流收获,小结回顾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点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认识数学,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学会数学的表示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会合作交流。探索规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516页例1、例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景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和从有趣的数的排列中发现数的变化规律的过程。2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给定事例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团队意识。【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用课件出示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情景,画面只出现一个红灯亮时,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发光的灯的颜色?教师按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逐一展示,直到绝大部分学生能猜中。教师:你是怎么猜中的?学生1:3个灯依次按红黄绿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发光。学生2:教师: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发光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现规律”。(板书课题)点评:设计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猜测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着数学问题,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探索规律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5页例1的情景图用画外音介绍汽车行驶情况。最后出现示意图:教师:从刚才的情景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1:汽车的速度是每时60 km。学生2:汽车行驶的时间为2时、6时和12时。学生3:教师: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学生1:可以求2时行多少千米?学生2:还可以求6时、12时分别行驶多少千米?学生3:教师:同桌合作,把刚才大家说的信息填入表格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表头,让学生明确所填内容。)每时行驶(km)60行驶时间(时)12612行驶路段(km)606学生填好后,选择一组同学到视频展示台前汇报。教师: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观察方式,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6人一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每个小组要有专门的记录人员,每人都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各小组推荐1名同学汇报交流。)教师:刚才大家观察了表格中已有的数据,从这些数据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各合作小组继续讨论。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点评:“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该设计利于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比较,并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的规律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分享获得成功的愉悦。教师:刚才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发现了表格中隐含的规律,请你用这种方法找一找下列算式的规律。(第16页课堂活动第1题)(1)820=160(2)312=36810=80612=7285=40912=108教师:要想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必须学会观察和比较,善于归纳总结,我们继续挑战自己吧!教师:小白兔在数学王国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塔。(教师把例2的4排数制成课件,一排数一排数依次出现)你能帮助小白兔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吗?小组合作讨论。学生1:排在两边的数是1。学生2:斜着看依次是1,2,3,4,5,6学生3:每一排比前一排多一个数。学生4:每排中间的数的位置在上一排两个数的中间。学生5:排在中间的数都是它前一排左右两个数的和。(学生说到是前一排哪两个数的和时,课件上这3个数同时闪烁)教师:你能试着把第5排数写出来吗?第6排、第7排呢?写完后小组内交换检查是否符合前面的规律。教师:按这样的规律,你还能继续写下去吗?教师:刚才大家从已知的数推出了未知的数,可见发现并遵循规律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极大的方便。你能从下列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可以怎样又对又快地算出结果?(第16页课堂活动第2题)7+10+13+7+10+13+7+10+13+7+10+7+10+13=点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该设计由学生发现规律到遵循应用规律,都是在充分展开交流活动,倾听别人意见,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作出的判断,利于学生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三、应用规律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也是有规律的。想一想,你能举出哪些例子?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刚才大家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老师这里有一群数学娃娃(课件出示150的数),你能选出几个数来摆出一条规律吗?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再汇报。教师:今天,数学博士从数学王国中赶来,他从数学宝库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你们想不想和小博士比一比?请看题。课件依次出现第17页练习三的第1题,第2题,第3题。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点评: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该练习由易到难,由找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到创造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让每一名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四、小结升华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数学知识里隐藏着许多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刚才大家发现的这个数列(例2)的规律,早在几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就发现了,称作“杨辉三角”。大家可登录中国数学网了解“杨辉三角”的有关内容。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中国了不起!希望大家从小努力,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对于这个有趣的数塔,中间的数还可以怎样创设规律?大家下去继续探讨好吗?点评: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辉煌成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转化为从小学好数学的动力。最后的提问具有挑战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解决问题(一)【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课件出示运动会入场式的画面,同时播运动员进行曲。教师:某地区的校际运动会开幕了,大家想去看看吗?(学生:想。)教师:首先我们来到团体操比赛现场。(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二、教学例1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例1的相关信息,不出现问题但把“训练”改为“比赛”)教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22所学校参赛。一所学校站了4列,每列18人。每所学校参赛人数差不多。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所学校有多少人?22所学校大约有多少人?2解决问题(1)学生独立解决第1个问题。(2)分组讨论第2个问题。讨论解题的方法。讨论估算的方法。全班交流。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估算的常用方法是将参与计算的数估计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整百数来计算。3分组活动:第21页上面的课堂活动。关键是要让学生先讨论出方法,交流,然后再动手操作。三、教学例2教师:运动会的组委会给运动员们送来了矿泉水。(课件出示:手推车推出25箱)教师: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吗?如果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首先得明确什么?(每箱多少瓶)(课件出示:“3箱矿泉水共有36瓶”)教师:现在可以求出结果了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试算,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四、反馈练习第21页下面的课堂活动。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交流评价、订正。五、课堂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3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探索综合运用乘、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2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从问题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和通过移动变换解决问题的策略。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在春游中会遇到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春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数学问题)二、教学例31呈现信息(多媒体出示学生坐车春游的录像,或出示例3画面)教师:从上面的录像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录像中的信息有:每辆车可坐45个同学。已经开走了7辆车。又坐满了5辆车。还有32人没上车。点评:生活情景的再现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2解决问题(1)教师:你准备怎样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参加春游的人可以看成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车上的同学和没上车的同学。已经走了的同学和没走的同学。已经走了的同学、坐在车上正准备走的同学和还没有上车的同学。(2)根据上面的交流,学生独立列式算出总人数。(3)展示各种算法,并请学生结合算式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同算法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同学认真倾听。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已经开走的和已经坐好没有开走的车都是准载45人,可以合在一起看,一共坐了12辆车,算出车上的人,再加上没上车的,算出总人数。三、课堂活动(第23页)1学生看题、思考。2全班交流,打开思路。3独立提问,并解答。四、课堂小结师:请大家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点评:从问题入手进行思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环节通过“你认为参加春游的人可以看成几部分”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对思路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1、例2、例3。【教学目标】1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具、学具准备】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教师: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样?学生可能回答:学生1:把它放在镜框里。学生2:把它塑封。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什么?(周长)如果我要想给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又是求的什么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习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点评:教师结合身边的实际,出示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时和老师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让学生思考给相片加上框求的是什么?给相框配上玻璃求的又是什么?巧妙地引出新课面积,这样引入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二、理解面积的意义1认识物体的面积教师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再出示大小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不同?教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教师出示文具盒,让学生观察: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学生:文具盒的表面。教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体的面?学生:我看到了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学生1:我摸到桌子的表面光光的、平平的。学生2:我摸到数学书的面很小,很容易摸到边沿;而桌子不容易摸到边沿,面要大得多。教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比较小。教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吗?电脑显示4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平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学生:三角形比圆形大。教师:对,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出三角形比圆大。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平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师: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什么呢?教师: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平面图形的面积。3归纳面积的意义让学生把这两方面内容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学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教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点评: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面积,使抽象化的概念形象化,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三、比较面积的大小1引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教师: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怎样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比较大?学生1:课桌面比文具盒面大。学生2:黑板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2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面积大小相差无几,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多媒体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学生:由于每块瓷砖的大小是相等的,我数一数哪面墙上的瓷砖块数多,哪一面墙的面积就最大。教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教师:对,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还是小。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比较桌上两片树叶的大小,再抽学生汇报比较方法。总结:要比较两个平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3“统一标准”的重要性多媒体出示例3(没有分成方格的)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先猜一猜,图A与图B哪个面积大?显示图A有6个方格,图B有24个方格,让学生比较,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1:图B面积大,因为图B有24格,而图A只有6格。学生2:我不同意,两个图中格子的大小不一样,我们单数格子的多少还不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两个图切割后重合,使学生感受到图A和图B面积一样大。总结:从这次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较出结果。点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并不断创造认知冲突,既加深了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又为下节课面积单位的学习做好了认知准备。四、课堂活动(1)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数出你围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五、反思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现在你知道给相框装上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吗?面积和面积单位(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认识面积单位cm2,dm2,m2。2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能灵活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教具、学具准备】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物王国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个不停,原来它们在争论谁的家大)课件动态显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学生可能回答:学生1:小熊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地砖的块数多一些。学生2:小白兔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的砖要大一些。学生3:一样大。教师:现在有3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裁判”说得对呢?虽然小熊家的地面铺的砖的块数多,但它家的砖比小白兔家的砖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并不能以砖的块数的多少来比较谁的家大,那怎么办呢?学生:如果砖一样大,我们就能根据砖的多少比较出结果。教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点评: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制造认知冲突,不断引发学生探索的需要,自然引出课题,体现了引入的艺术。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1 cm2看:多媒体演示由4条1 cm的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即1 cm2,使学生初步认识1 cm与1 cm2的区别。量: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教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看一看,摸一摸1 cm2的正方形,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2有多大?找: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cm2。(大拇指的指甲盖、写字本上的田字格)摆:教师指出,量较小的面积常用cm2作单位,让同桌合作用6个1 cm2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 cm2的正方形量一量。引:如果我们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点评:通过观察、测量、举例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1 cm2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初步建立了1 cm2的观念。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谈用1 cm2量桌面的感受,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自然过渡到dm2的认识,体现了环节之间的协调。2认识1 dm2学生动手操作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到:c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起来不方便,如果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教师:有没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学生:(略)教师:确实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你们先猜一猜是什么?学生:平方分米。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因为我想到长度单位里比厘米大一点的是分米,我想面积单位里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可能应该是平方分米。教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习新知识时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真会学习,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平方分米。点评:老师的评价放在了点子上,也起了导向的作用。找: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1 dm2的正方形,想一想,为什么选个正方形?抽学生汇报,边长是1 d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 dm2。比:用手比划一下,1 dm2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dm2?摆:同桌合作用1 d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1 dm2?引:如果让你用1 dm2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地面,你认为怎样?点评:一环扣一环,不断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3认识1 m2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d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量就好了。学生可能会想到m或m2。教师:为什么是平方米?教师:大家学得真好,又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那么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那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看:出示边长是1 m的正方形,学生量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m2究竟有多大?比:你能比出1 m2有多大吗?想一想身边什么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m2?做:4人一组用手围1 m2。估:估计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三、课堂活动1议一议: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2第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动手操作。四、课堂小结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五、巩固练习。第38页,练习六第14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2题。【教学目标】1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2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3在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教具、学具准备】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什么叫面积?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1cm2)出示下面图形:教师: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学生可能无法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图的旁边。教师:同学们用估计的办法测得了这个图形的面积,但不精确,如果要准确知道它的面积可以怎么办?学生如果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引导: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那长方形的面积呢?(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并在回忆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渴望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心理需要。二、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1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用1 cm2的正方形摆长方形,至少要多少个?(2个)学生取几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边摆边思考:用了几个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cm2?教师:用5个、10个、18个小正方形分别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请根据你的操作填写下表。学生逐一填表后展示汇报。姓名正方形个数(个)面积(cm2)长(cm)宽(cm)提问: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学生1:长方形的面积与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cm2。学生2:与长方形的长有关,长越长,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学生3:不,与宽也有关,如果宽很短的话,长方形的面积不一定大。如教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都有关系,对吗?点评:让学生在拼摆的活动中自主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又为下一步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支撑。2用覆盖的办法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几个长方形:学生分组用1cm2的正方形去覆盖上面3个图形,并填下表:图形长(cm) 宽(cm)面积(cm2)ABC教师:从刚才的探索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教师:根据上表看一看,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长乘宽就等于面积。教师:是这样的吗?再算一算学习例1时拼的长方形,看是否都具有这一关系?教师:请你们大胆猜一猜,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点评:在例1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探索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并抽象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加了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验证发现(1)数一数,算一算,填一填。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长方形面积是()每格1cm2 ,面积是()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长方形面积是()(2)算一算。点评: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得到。三、巩固应用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2完成练习七第2题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3实践活动:测量并计算面积物体名称课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黑板面长宽面积四、反思小结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点评:把学生的自主反思与课堂小结结合起来,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