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4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这些表明A. 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B. 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C. 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D. 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答案】B【解析】由“舜其大孝也与”“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借助尧舜来宣扬孝悌的伦理道德,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说法错误,儒家学说是春秋时期形成的;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题干主要强调孝悌等伦理思想;D项错误,孔子时期不是封建社会,不可能维护封建伦理秩序。【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正确理解“舜其大孝也与”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是借助尧舜来宣扬伦理道德的。2.宋朝立国后颁布诏令:“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表明北宋A. 当时的商业比较繁荣B. 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C. 统治者保护商人权益D. 官府打击羁押不法商人【答案】B【解析】由“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可以看出商人也可以谢送科举,而之前商人是不可以参加科举的,对比可知商人的地位提升了,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题干的主旨是关于科举的范围扩大不是商业的发展;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保护商人的权益;D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政府打击不法商人。【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结合之前商人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前后对比分析出商人地位的变化。3.1896年,梁启超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言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原因是“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需要A.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B. 大量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C. 大力引进西方科技人才D. 引进西学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答案】D【解析】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引进西学要与时俱进,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代表人应该主张不仅学西方科技还要学西方政治;B项不选,题干中“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言之”可知自然科学知识中国已经知道不少,要翻译引进西方的新知识;C项错误,题干主要是引进西学不是引进西方科技人才。4.1906年,英国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出口鸦片。在此基础上,两国政府经过磋商谈判,最终于1907年签订了禁烟条例。公开由政府支持的鸦片贸易终于成为历史。这主要体现了A. 禁烟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 中国禁烟运动收到实效C. 英国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D. 鸦片贸易不再有利可图【答案】A【解析】本题从英国自身的角度为切入点,从“自由党”“主动提议”“磋商”等关键词,可以分析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资产阶级产生,可以分析出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题干中显示是英国议会主动提议的不是中国禁烟的实效;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提及英国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D项不选,题干不能看出鸦片贸易是否有利可图。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各地民众与外国传教士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但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出A. 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C.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答案】B【解析】教案由“层出不穷”到“递减趋势”,再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反映了国人逐渐认清传教士的本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打压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故B项正确;“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与题干无关,排除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不符合史实,排除 C;材料主要反映教案问题,不是反映救亡路径,排除D。6.1919年,胡适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这有助于A.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C. 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D. 提升国人文化素养【答案】C【解析】由“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可以看出胡适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没有绝对地肯定或是否定,而是要理性对待的, 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题干无关,题干主要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不是马克思主义;B项不选,尊孔复古逆流是1914年;D项不选,国人素养与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无关。7.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决定主要是A. 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不断围剿B. 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C. 促进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D. 为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作准备【答案】D【解析】从“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需要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来进行抗战,所以对富农政策的转变主要是为全民族抗战做准备,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因为1935年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国准备联蒋抗日;B项错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是1931年建立的;C项错误,抗日革命根据地是1937年后建立的。【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93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即可。8.亚里士多德说:“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袛。”这里强调的是古希腊的A. 公民意识B. 直接民主C. 城邦政治D. 人文主义【答案】A【解析】由“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袛”可以分析出作为一位公民必须心系城邦,以城邦利益为主,所以题干强调的是公民的意识,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的是公民参政的方式,材料没有体现;C项强调的是城邦而题干强调的是公民;D项主要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与材料无关。9.“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全球通史)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A. 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B. 亚太地区必将成世界权力中心C. 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 “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体现了世界出现多个力量中心,C符合题意。A项中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不符合材料主旨;亚太地区必将成为世界权力中心不符合史实,B不选;D项错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形成。10.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谋求一种隐喻,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A. 对科学发展的期盼B. 对理性社会的追求C.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D. 对自然风光的向往【答案】C【解析】“对科学发展的期盼”与题干中对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意思相反,排除A;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生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故B错误;材料旨在说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至19世纪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欧美作家作品也揭示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体现了欧美作家对工业文明的担忧,故C项正确;“对自然风光的向往”与题干“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的信息相反,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欧美作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必然受所处时代的影响,18至19世纪,欧美各国开展的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外,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等,在此背景下,产生浪漫主义思潮,表达了欧美作家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思想。11.观察下图,可以推知A. 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B. 国际组织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C. 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D.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根据图片和选项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A项描述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图片信息没有体现国际组织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排除BD。所以选C点睛:图表型选择题是材料选择题中一种,不过它的材料已不是文字,而是以图片、表格的形式出现。图表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图,也可能取之于课外;从数量上看,可以是一幅,也可以多幅,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2.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今年3月29日已正式向欧盟递交了“离婚协议书”,这意味着欧盟面临的分崩离析风险也已经从预想变成了现实。虽然,收到脱欧国书的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事后发言说:“啊,等了九个月,这一天终于来了!”似有如释重负之感,但他的同僚却对此仍然不依不饶。上述材料说明A. 欧盟一些国家希望英国脱欧B. 英国脱欧将导致欧盟分崩离析C. 经济全球化新一轮浪潮受阻D. 欧洲一体化前路将充满了波折【答案】D【解析】A项与“他的同僚却对此仍然不依不饶”不符;B项错误,英国脱欧是欧盟分崩离析的表现不是原因;C项错误,因为欧盟体现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D项正确,欧盟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而英国脱欧说明过程波折,故本题答案选D项。13.随着现代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人,许多原来局部的地区性问题,现在都变得普遍化、全球化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大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20世纪)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材料三(21世纪初)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是逆全球化思潮的产物。逆全球化与以资本、生产和市场在全球层面加速一体化的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是指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逆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在于全球化进程导致西方产生一种新的结构性分歧,即全球化赢家与输家之间的对立。如果把全球化视为一种现代化进程,那么现代化输家论点总体上可以解释逆全球化思潮出现和涌动的原因。现代化输家论点是指在西方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持续变迁过程中,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他们在自身处于经济边缘,地位与声誉受到影响以及遭受社会排斥的情况下,表现出反全球化和反精英的态度。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内部社会两极化和不平等状况的加剧为现代化输家论点提供了现实基础。(1)依据材料一指出所述“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世界霸权远远低于以后世纪”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秩序的因素。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孕育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和美国出现逆全球化思潮的原因?【答案】(1)标志性事件:新航路开辟和英国工业革命原因: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欧洲经济实力不够强大;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广泛建立,欧洲的扩张缺乏政治后盾;缺乏新式交通工具等海外扩张的技术保障:欧洲以外地区传统经济的抵制(2)阻碍因素: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原因:世界大战触发了新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世界经济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重要性;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3)原因:各成员国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内部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状况的加剧,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激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民族国家利己主义意识。【解析】(1)“标志性事件”应根据“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中的时间来判断,“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交通等角度回答。(2)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球化的分析与认识。对于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首先明确20世纪以来的这些事件是哪些,在联系所学回答。对于第二小问,要结合全球化的历程,尤其是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发展归纳总结。(3)由“逆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在于全球化进程导致西方产生一种新的结构性分歧,即全球化赢家与输家之间的对立。如果把全球化视为一种现代化进程,那么现代化输家论点总体上可以解释逆全球化思潮出现和涌动的原因。现代化输家论点是指在西方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持续变迁过程中,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他们在自身处于经济边缘,地位与声誉受到影响以及遭受社会排斥的情况下,表现出反全球化和反精英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从各成员国间经济、内部社会分化、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激化、民族国家利己主义意识等角度回答。14.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丰富。历史笔记资料表作者书名内容北朝)杨衡之洛阳枷蓝记展现了北巍都城洛旧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书中亦有不少神异鬼怪故事。然其遗闻艳事,颇足以朴史采(盘书)存史摅。(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载禄山诸事,文辞灿然,叙述颇详,而不免于琐杂,然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所记禄山事,亦不能舍此而他求也。(寒)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自都市、坊市、风俗、典礼,靡不该载。如此之类,皆可以互相考证,订史时氏(史家)之误。选编自姚继荣唐来历史笔记论丛阅读上表,归纳历史笔记的特点,简述你对历史笔记史料价值的认识。注:史料价值是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史料种类、来源、形式等不同。其价值也不同。【答案】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叙述详细。认识:历史笔记记载其它史书未记或少记的内容,可以丰富史料,弥补其它史书的缺失;历史笔记与其它史书相互考证,修正其它史书的错误;历史笔记来源多样,或轶闻趣事或传奇故事,所描述的事件未必完全真实可信。总之,历史笔记受作者身份、资料来源等局限,信息未必完全客观可信,使用时应甄别辨识,去伪存真。【解析】【详解】历史笔记的特点,根据三本书的内容和关键词语“文辞灿然”“叙述颇详”等方面来总结。历史笔记史料价值的认识。根据“书中亦有不少神异鬼怪故事”、“然其遗闻轶事,颇足以补史乘(史书)存文献”。“然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所记禄山事,亦不能舍此而他求也”、“皆可以互相考证,订史氏(史家)之误”来归纳。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材料二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答案】(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2)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解析】(1)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特点从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原因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自己做出概括,设问有一定难度,因此今后备考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2)考查学生根据表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变化趋势根据表中数据容易作答;主要原因要注意根据表格提供的时间以及教材知识作答,难度一般。【名师点睛】本题围绕中国古今农业税的变革为线索组题设问,时间跨度大,涉及主干知识点有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唐代的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建国后50年代到60年中期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材料都为大家熟悉的内容,既体现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也和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社会热点相关联。体现现实问题历史考查,历史问题联系社会现实的命题思想。从设问难度看,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只要学生平时基础知识扎实、认真审题,回答好本题难度并不大。另外,本题要求学生综合能力比较高,能较好的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唐家璇表示日方应该注意一个重要背景,日德同为二战的加害国,德国早就颁布法律严禁为纳粹法西斯翻案,而日本至今却仍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右翼教科书出版;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德国总理勃兰特就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忏悔,日本首相却年年参拜祭祀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二者的反差何其之大唐家璇指出,日本政府现在只强调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民族文化传统、政府对篡改历史教科书无权过问,而把邻国的国民感情视为外来干涉一概排斥。日本在外交上采取这样的政策,怎么能赢得邻国和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呢?“唐家璇会见日本共同社社长”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日本在政治上不能赢得国际社会信任和支持的原因。(2)德、日两国对待历史问题的强烈的反差,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战后对德、日的处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述二战后对德、日的处理情况。【答案】(1)不能正确反省其侵略历史,国家首相参拜祭祀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政府放任对历史教科书的篡改;不能正确理解受害国民众感情,把邻国的国民感情视为外来干涉一概加以排斥。(2)对德国: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法西斯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同时,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直到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对日本:日本投降后,美国军队以“盟军”名义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美国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对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美国还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